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教学的方法

文化教学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教学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教学的方法

文化教学的方法范文第1篇

一、大众音乐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一)大众音乐文化的特点

1.大众化

大众音乐文化特点中,第一点就是其大众化,正是因为这种音乐起源于大众环境,所表达的感情和精神文化,也是从大众的角度出发,歌曲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也不拘泥于传统,而是更加大众、自由,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正是因为这种大众化的特点,才能够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崇,音乐来源与大众,也通过大众来传播,再由来欣赏。

2.自由化

自由化的音乐特点使得大众音乐文化更加受到欢迎,大众音乐文化不会对创作者、创作内容等有任何的限制,并且最终的传播效果和产生的影响,都是非常自由的。并且,每个人都有欣赏音乐的权利,不会因为身份地位、工作、环境、时间等的限制而没有追求音乐的自由。即使不同的人对于音乐的风格偏好有所不同,但自由化的大众音乐文化,让每个人都有选择自由的权力,去欣赏喜欢的音乐。

3.多元化

大众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音乐的形式多元化;二是音乐表达的多元化;三是音乐传播媒介多元化。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要产生音乐,不再是只有使用乐器才能够实现的,许多日常的工具也能够带来音乐。比如有使用玻璃杯来演奏音乐的,还有人有技巧的结合了敲门声、水沸声、上楼声、风铃声等,制作成优美的曲子,这样的音乐更加受到欢迎。此外,人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不仅仅是在音乐中有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其他行业中,也是有多元化的特点,不断被发掘和应用。

(二)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

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了演变过程,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现在的网络共享,大众音乐文化呈现出越来越大众化的特点。同时,大众音乐的内容、创作方式、表达思想等等,也大多是受到不同时期的社会现状所影响的,从盛唐时的乐舞,到宋元时期的杂剧、说唱,再到明清的小曲,还有近现代的通俗音乐,都是跟随社会的演变而变化的。总的来说,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现代的音乐更加自由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社会中不乏有许多低速歌曲、粗口歌曲等,歌曲的内容和传播的思想,对于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来说是非常不健康的。甚至有的是以音乐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宣泄自我,歌词中也不乏下流的词汇,懵懂的学生在感到新奇的同时,也会不自觉的去模仿,给初中音乐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实践

从课时安排上来说,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大多数学校安排的音乐课程为一周一节,某些学习艺体类的学生,一周学习音乐的课时会多一些。但针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音乐课是非常少的,而在有限的音乐课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音乐教学是很难实现的。许多学生本身的音乐基础就比较薄弱,再加上没有充足的课时来接受系统化的教育,音乐课在许多初级中学中形同虚设,甚至在学生进入毕业班级后,课表上的音乐课、美术课等自动调换成其他主学科。这也就导致许多初中学生对于音乐的实践非常非常少,并且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重心也并不准确,在音乐课中,往往是由教师来教学生唱会一首新歌曲,一节课就结束了,基本上没有对音乐表达技巧、乐感培养等的关注,教师的对于音乐课的敷衍和学生的不重视,都影响了音乐课程的开展,音乐课变成了单一化的“教唱歌曲”课,实践的教学严重匮乏。

(二)学生的认知不准确

音乐在初中的课程安排中,是一门“副科”,不会进行考试也不需要完成作业,与其他需要进行中考的学科相比,音乐的重量基本被学生忽略了。再加上学校也是以“应试教育”的方式为主,重点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对于副科的关注少之又少,基本上没有学校会强调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学校中的音乐师资力量也不充足,往往是一名音乐教师同时担任好几个班级的音乐课。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认知也大多是“可有可无”的。从表面上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在音乐课中表现出活跃的学习氛围,也积极参与到与老师的互动中去,但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是将音乐课变成可以休息、玩闹的课程。而没有真正去学习音乐课程中关于音乐技巧、音乐内涵的知识,缺乏对音乐课的正确认知,要学好音乐也是较为困难的。

(三)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虽然我国目前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都在不断改进中,但音乐课程来说,教材较为老旧,其中的许多歌曲,许多学生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到,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有学生觉得一些歌曲早己落时,不愿意去学习,心理上也对音乐课产生一定的排斥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兴趣缺乏。再详细到教学内容中去看,编制的音乐教材大多也是以歌曲教唱为重点,没有涉及到音乐知识,相关的理论分析、音乐技巧等等,基本上也不会有涉猎。教学的内容不能跟上时代,并且没有实质性的音乐培养内容,完善音乐课程的实现还任重而道远。

三、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构建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方法

(一)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知识能够让学生对于音乐有更加系统化的认知,并且在了解更多关于音乐的理论知识后,学生能够更加重视对音乐的学习。将音乐变成一门需要思考和记忆的学科。同时,还要结合相关的实践练习。由于初中阶段音乐课程安排的时间较少,因此,在进行音乐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尽量结合理论和实践。在对学生进行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学后,还需要了解学生的音乐水平,然后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应约水平来进行教学。针对性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音乐课中不再三心二意,而是带着探索的心理来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练习音乐。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萌发更多想要了解音乐的想法和欲望,主动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教师的教学也能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拥有优质教学素质的教师,往往能够让学生爱上一个学科并积极去学好。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对于教师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在这一方面,第一点就是要丰富学校的师资力量,招聘更多拥有专业技能的教师来校,然后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力求每名老师都能够了解音乐教学的重心和技巧。同时,在教学开始后,还需要学校的重视来提升教师和学生对音乐的重视。学校可以对音乐也进行定期的考察、评比等,把音乐变成一门需要考试的学科,教师的重视度和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提升。

(三)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进行教学

学生的实际水平直接关系到后期教学的效果,如果学生本身的水平不够,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太过专业化,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跟不上进度,并逐渐丧失对音乐的兴趣,不愿意去学习音乐,反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对此,可以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对学生的基本音乐水平进行了解,比如简单、适当的笔试、口试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评分,然后综合整个班级的情况,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备课的参考之一,并且也多多了解学生在曰常中比较喜欢的音乐和接触较多的音乐风格、音乐类型,紧跟学生的步伐来进行教学,激发起学生更多想要学习的欲望。

四、结语

文化教学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茶文化;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价值体系

文化不仅是一种载体,更是一种底蕴,学生想要对整个英语教学的实施要求形成全面认知,就要尽可能感知到整个课堂中所具有文化要素。对于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完善构建课堂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教育过程中,师生的良性互动。通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从而必然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内容的思考,激发学生自身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终生受益,实现学生教育的最佳效果。

1基于问题看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施状况

就当前整个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来说,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英语更突出对语用的考查,注重对英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具体的英语考试,还是相应的英语应用,其对跨文化语用方面内容的考查比重都在增加。所以传统的英语教学,已经不能适用于如今的学生群体,尤其是随着对老师的要求日渐提高,从文化渗透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培养文化交流能力,从而才能从本质上为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做出重要保证。词汇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基础的承载着文化的信息来源,词汇中的单词、成语、谚语等都是源自民族中最基层的积累,与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注重归纳和总结,并通过对比来感受有无文化上的差异。比如不同英汉词汇中,所展现的价值理念也有所不同。在进行具体转化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借助翻译机制和策略来开展。诸如此类,语言的学习不能从表面上看,要结合文化的内涵进行理解才会更透彻。课本教材的选编内容都比较科学和广泛,其中很多文章都是直接对外国的异域文化的直接解读。涉及地理、历史、饮食和音乐等,所以学生通过教材课文的学习可以直观的学习到很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也对英语语言的模式的分析有更深的了解。从英语的语法来看我们能发现英语的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先提出论点,后展开详细论证。而我们东方的文化思维就爱绕圈子,不会直接切入正题,抛出论点后会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通过对中英文化的模式差异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避免在学习语言时因为不了解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语言误区。

2文化融入、内涵呈现———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施要求

在英语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和诠释表达,尤其是文化理念是实现整个教学价值的关键。在我国英语的教学设计在多年的实践和摸索中不断的前进和创新,针对这一外来语言的教学从教师到学生都在摸索和思考。从我们所了解的最初的把单词作为外语学习的基础,都说要搭好外语教学的房子,英语单词就是基础的砖瓦,只要积累足够自然出成绩。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育者会发现这只是表面的空架子,经不起实践,甚至在应试教育中也不看不出明显的教育成绩。转而由“死记硬背学外语”到了重听说来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社会上无论是未成年语言班,还是成人出国语言教育,都重用海归或外国人作为执教者,重在那所谓的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可以说,就这一英语教学观念看,其过分看重的是英语的外在形式,忽略了文化内涵的诠释和表达。说到底,英语的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要分清楚课堂的主人是谁,当然是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主动探寻学习内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准确把握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是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以问题作为课堂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各小组之间互评,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当然英语课堂关系的变革与完善。

3文化传承、价值更新———茶文化元素的相关内涵

通过对茶文化元素的价值内涵及理念诉求进行分析,在茶文化元素的价值作用时,应该从整个元素体系的内涵出发,特别是探究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入性,通过选择与时展相关的要素内容,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的有效传承。当然,茶文化元素在应用时,要注重对其价值内涵进行更新与完善,而价值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使得整个茶文化元素具备了发展应用的空间。对于文化体系的价值作用,其根源是理念元素的融入和诠释,而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多样性内涵,更是文化元素价值应用的前提和关键。在当前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元素都有应有的空间,尤其是通过文化资源的不断整合,从而实现其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当然,就茶文化元素的价值内涵看,文化传承的实施效果,以及其价值理念更新状况,都与整个文化元素应用之间有着直接关联。在茶文化元素应用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文化元素进行深层次挖掘,并结合体系化改造,其必然能够服务整个茶文化应用。就茶文化体系的时代价值看,多样化融入,时念更新,关系到整个文化机制的全面应用,因此,在认知茶文化元素的作用价值,并且助力茶文化元素内涵与时代特征深度融合。

4融入茶文化内涵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

当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多样化创新,尤其是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状态,以及其具体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状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方法。只有充分结合卷面考试和平时成绩考核,并且增加体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才能保证教学评价效果的客观、准确有效,从而保证融入茶文化元素的英语教学方法能够获取积极的效果。同时,融入茶文化元素,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可以提升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力,增进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实际感知,让学生品读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另样魅力”。当然,在选择融入茶文化元素时,可以立足英语教学的要求,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内涵认知,通过分析和探究学生自身的学习爱好和客观理解,结合茶文化元素的准确选择和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全面准确感知。就茶文化而言,其在形成过程中,充分融入了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同时更重要的是茶文化能够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内容提供有效动力。而随着茶叶元素日益发展为国际性元素,如今茶文化已经突破了单一的中国特色,而发展成为世界多地区的文化体系,尤其是在英美各国也形成了相关文化内涵。因此,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融入中西方茶文化体系之间的具体对比,从而让学生结合对比茶文化,从而实现对语言状况的具体差别,形成准确认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更容易通过这些具体差异实现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英语教学评价之所以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其关键在于评价方法需要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面对新的形势,应当寻找英语教育教学困境原因的时候,我们发现造成学生学习难题的关键在于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内容过于单调,加上缺乏完善的语言环境,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自身对英语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而融入茶文化元素,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恰恰可以通过自身的“特性”,即“情感感知”,结合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5结语

学生培养应该是一项多样要素的活动,不仅要注重知识内容的教学,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化的思维理念,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如此。而英语教学作为词汇知识占据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其在开展过程中所需要应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内容布置与方法与应用方法的全面有效结合,尤其是结合英语教学的整体性要求,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邹满丽.基于茶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5):123-124.

[2]吴雁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106-108.

文化教学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化 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方法 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提升他们的识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其他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习得。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基本能力。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思维,转变教学模式,拓展学习路径,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提升教师素养,为识字教学做准备

小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的好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方法的好坏、教学设计如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恰当等等。这些都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识字教学,必须优化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创新教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就直接影响到了以上种种的教学要素,要想提升识字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提升教师素质,这是实现有效识字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要想提升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把好入口,在教师招录的时候一定要任人唯贤,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同时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优化教学设计,转变以往滞后的教学模式,尊重学情和学生,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要发挥学科组的作用,可以实现集体备课,提升学科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团队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优化课堂管理,做好课堂反思,及时的调控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创新识字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习惯和年龄的限制,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学习成绩受到学习兴趣的影响,或者说他们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听课的状态和效果。要想提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必须从学情出发,创新识字教学设计,实现识字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识字教学的设计要尊重学生,从学生的现状出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谜语教学、认字比赛,小组合作学习等。就拿猜谜语来说,教师可以这样有效的设计教学过程: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字,这个字有两部分组成,左边是木,右边是干,大家开动脑际,猜猜是什么字呢?这样让学生猜字谜,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如果我们用土拦到一个人的去路,这会是一个什么字呢?猜字谜的方法,较为简单,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大大的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从现有的学情出发,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质量。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识字教学一定要紧扣教材,创新设计,给学生一定的新鲜感,这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教师也不能为了花骚的教学而设计,切记教学方式的采用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任何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实施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设定的,在识字教学课堂也是如此,任何教学模式的采用都是为了提升识字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

三、转变滞后的教学思维,巧用语文拆字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贵在教学方法的展示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汉字教学有规律可循,但是也可以结合教学实践的发展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汉字寓意深刻,包罗万象,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定的故事。要想提升识字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兴趣得到激发固然重要,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者掌握的知识有限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为此,提升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数量也非常的关键。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被老师的讲解所吸引,那么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专心的认真学习了。比如我在讲授“从”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是两个人,一个人跟在另外一个人后面,两人相伴而行这就是“从”。又如汉字“好”,首先把汉字拆解成一个“女”字和一个“子”字,一个家庭有一子一女就是圆满,这就是“好”。再如讲解汉字“令”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这样解释:孩子们今天你们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在学习上你“今”天比别人努力一点点,那么明天就有可能命“令”他们,做生活中的强者,这就是从“今”到“令”的解读。识字教学中开展汉字的拆解不但可以让学生领略汉字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简化识字教学,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汉字的意思,掌握住汉字的拼音和写法,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小学识字教学的意义重大,最为语文学习的基础,识字本身就非常的重要,同时,只有提升识字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识字率才能夯实语文学习和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促进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识字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上述笔者的论述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无论采取哪种识字教学的方法都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和学情,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简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最大限度的提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识字教学是过程教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耐得住性子,不急于求成,同时敢于创新教学模式,依据课堂的变化调整教学思维和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晓梅、刘凤琼.试论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的质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

文化教学的方法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在地方文化背景下开发化学教学资源,不仅能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满足不同地域的学生学习差异性的要求,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能把人文知识与化学知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一个更完整的角度理解化学、学习化学。本文以苏州地方文化为例,探讨了在苏州地方文化资源中的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一、地方文化与化学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多定义的名词。狭义的文化特指人类的知识创造活动,是用概念、范畴、法则等抽象形式建构的理论观念体系。广义的文化则是与自然相对的人化,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形成的物质及精神力量的积累程度和表现方式的确证。化学是一种文化,文化视野下的化学教育是人文和科学的融合。

“地方”这一概念带有地域性、本土性的特点。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即使在一省内,各地市的社会、自然条件也可能有较大差别,故而“地方”可以指一个省、一个市,也可以指区、县或学区甚至更小的地方。地方文化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下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地方文化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教学资源,不仅能满足不同地域的学生学习差异性的要求,同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文化、感受文化、领悟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文化,这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各有不同。要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首先要对零散的地方文化资源中的乡土文化和风土人情等进行了解。为了使掌握的地方文化资源信息是最全面的,有时甚至还要通过实地的参观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地方文化资源的来源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人文历史资源、自然环境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献资源四类。

人文历史资源包括历史文物、人物传说、风俗习惯等。在各类人文历史资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如:博物馆中的陶瓷、金银铜器等文物;古文化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历代名人胜迹等;历史掌故和人物传说中的化学人物;各地的风俗习惯中的饮食文化等,其中包涵了多样的化学内容。

自然环境资源通常包括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在矿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成分鉴定及检测中,化学的检验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生物资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的代表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口头表述的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造纸术、印刷术、制碱工艺等传统技艺中,都有化学的影子,而在节庆活动中的服饰文化和制造气氛的烟花爆竹文化中更是离不开化学。

所谓的文献资源是迄今为止积累、存储下来的文献之总和,是社会上广泛分布的文献的集合,是物化了的知识财富的存在形式。大量的以史籍文献形式出现的精神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实录了有关文物、建筑群、遗址产生的来龙去脉,而且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为生存发展而从事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而以影视传媒和网络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源,更是为历史的记录增添了一份色彩和活力。在史籍文献如地方史、地方志和地方文化宣传片、地方网站资源中,不乏有对化学技术、化学发展的记载。

二、地方文化背景中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方法

在每类资源中都有与化学相关的资源存在,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在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初步分类整理后,我们获得了很多和化学相关的资源。这些资源要运用于化学教学中,就必须与教材内容进行联系,进行取舍,提取出可以利用的部分,拓展教学的内容。

以苏州的地方文化资源为例:苏州是我国重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向被认为是人文荟萃之地和文物之都,地方文化资源丰富而多样。我们以苏州的地方文化资源为背景开发化学教学资源,步骤如下:

1.整理苏州的地方文化资源,找出与化学相关的内容。

首先通过对苏州的各种资源进行了解和整理,按照人文历史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文献资源对其进行分类。苏州的人文历史资源主要包括博物馆资源、园林资源、遗址资源等;自然环境资源包括湖泊资源、矿物资源(包括金山石资源、阳山高岭土资源)、湿地资源、碧螺春茶叶资源等;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表演艺术昆曲、传统音乐古琴;传统知识技艺包括苏州宋锦、苏州绎丝、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陆慕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礼仪与节庆活动等。

其次在这些资源中找出与化学相关的内容。如:苏州博物馆里有大量的陶瓷和金属器皿展品,里面蕴含了丰富的陶瓷和金属冶炼的化学知识;水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水化学和微量元素的化学知识,湿地资源里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化学内容;在丝绸染色工艺、国画颜料制作、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桃花坞木板年画、陆慕御窑金砖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里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工艺技术。而地方史籍、地方文献、地方网站和传媒中,可以找到与化学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故事传说。具体分类见下图。

2.分析地方文化资源中与化学相关的内容,确定其时应的教材内容。

在第一步整理的基础上,确定它们与教材内容的相关性。我们例举了苏州地方文化资源中的某些与化学教学相关内容,确定它们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位置,便于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应用。具体内容见下图。

苏州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炼丹活动中心之一,弯窿山、西山和观前街的玄妙观都有古代炼丹的传说。结合必修1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的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教学,可介绍炼丹和炼金是化学实验的最原始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炼丹包括苏州炼丹对化学发展的贡献。

苏州历史悠久,苏州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记载了苏州自2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历史概貌,有一些也是中国化学工艺发展的标本。必修1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第三单元“含硅矿物和信息材料”和选修教材“化学与生活”的专题3“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的第二单元“功能各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硅的性质及硅酸盐矿物和硅酸盐产品的教学。结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对博物馆中的古代陶瓷胚体的演变、陶瓷釉色的变化、陶瓷制作工艺的改良等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陶瓷技术发展和化学工艺发展的关系。结合必修1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的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的教学,可利用博物馆中展出的青铜器、金银饰品、文献资源中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等帮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演变,体会铁、铜的冶炼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体会苏州悠久的冶金历史和引人注目的成就。

苏州的饮食习惯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结合必修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的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和选修1《化学与生活》专题2“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中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等的教学,可介绍苏州特色饮食中的化学知识:如陆稿荐的酱汁肉、万山蹄等的红烧秘诀与氨基酸与糖的反应有关,东吴酒厂的冬酿酒是糖中的淀粉发酵的中间产物,臭豆腐的香味来自蛋白质的分解,等等。也可以结合苏州名茶碧螺春探讨茶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如单宁酸、咖啡碱等,结合阳澄湖蟹介绍蛋白质的营养。

水文化是苏州文化的名片,保护苏州的环境必须从保护苏州的水资源开始。结合选修1《化学与生活》专题1“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的第二单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对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教学,可以利用苏州的文化宣传片“水天堂”让学生了解苏州水文化的整体情况;通过世界首部环保法规乾隆二年(1737年)苏州府颁布的“永禁虎丘染坊碑”,了解苏州历史上对水资源的保护,结合太湖等水域或湿地的水体富营养化讨论苏州的水资源的现状,让学生更加重视对身边水资源的保护。 苏州是丝绸的故乡,太湖流域留存有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见证着丝绸历史的悠久。园区唯亭镇草鞋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纺织品实物残片;吴兴钱山漾出土了四千七百年前的丝织品实物;吴江梅堰又出土了四千年前的大批纺轮、骨针以及带有丝绞纹和蚕纹的陶,这都说明了苏州古代先辈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纺丝的技术。结合必修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的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和选修教材《化学与生活》专题3“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的第三单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中对生活里广泛应用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教学,可以利用苏州丝绸博物馆的资源,补充介绍丝的成分、丝的染色等化学知识,了解苏州地方独特的服饰文化。

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上有不少名人与化学相关。必修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一单元介绍了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而中国最早对石油使用的记载和“石油”二字来自“梦溪笔谈”,它的作者北宋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与苏州有很深的渊源,青少年时期在苏州外婆家的经历和接受的教育对他一辈子都有影响。在必修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对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进行教学时,介绍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侯德榜,其实发现侯德榜的伯乐是陈调甫,苏州人,毕业于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是中国第一位自己培养的化学硕士,也是我国纯碱和涂料工业的奠基者之一。而最早帮助陈调甫制碱的吴次伯是在苏州建造中国第一座汽水厂—瑞记荷兰水(汽水)厂的厂主。在化学1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中进行磷和硫的教学时,还可介绍在苏州建立第一座火柴厂的“中华火柴大王”刘鸿生斗智斗勇挤掉洋火柴的事迹。这些人物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苏州化学工业的发展,树立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决心。

三、地方文化背景下化学教学资源开发要注意的问题

1.资源选择以生为本

地方文化资源繁多复杂而零散,化学又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之中,几乎所有的文化资源中都有与化学相关的内容。因此,在地方文化背景下开发化学资源时,选择合适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的态度及其学习效果。在选择资源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考虑教材中学生要学习的化学教学内容,优先选择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资源来开发。所谓“熟悉而又陌生”是指学生对资源的存在或化学知识熟悉,但是对它们其中的一个或相互的关系不了解。这样的内容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2.内容组合兼容并蓄

相对于教材的单一存在形式来说,地方文化资源可以说是种类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只有在大科学的开放性视野下进行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才能有利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完整利用;只有在大科学的开放性视野下进行化学教学资源的教学,教师才能全面的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因此,这类教学资源的利用不仅要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融合,更要注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要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仅要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更要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之情。

3.教学方式丰富多彩

文化教学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09-01

1 引言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使学生的跨领域沟通、交流能力得到增强,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背景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学生难以在实际的生活、学习过程当中,自然、有效的展开英语应用,这就阻碍了他们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文化导入入手,在丰富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加深他们对于英语背景文化的了解。

2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基本原则

2.1关联原则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文化导入过程当中,必须要使得导入

的文化内容与正在教学的知识内容紧紧相关,要从教学内容中放射性地向学生传递出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使学生既能了解

到英语文化背景,又能进一步加深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消化与理解,反之则起不到任何有益的教学作用。

2.2适度原则

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需要以学生对英语背景文化的了解为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也不能够模糊基础知识教学与文化导入之间的主次,因为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英语基础能力可能较为薄弱,所以对于他们还是要以英语基础知识能力培养为主,否则就算是他们对英语背景文化有了深厚的了解,却也不一定能够有效的掌控英语。

2.3实用原则

高职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主,为社会培养实用性的人才,它更加关注于学生的就业。所以,在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中,老师也应当坚持实用原则,注重文化导入的针对性,不要泛泛而谈,在一些文化导入上要与学生的专业挂钩,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就

业与发展。

2.4科学原则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有着较大的弊端,比如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会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科学性较低。而在文化导入中,老师则应当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了解他们的英语知识和文化的薄弱点,然后引导性、全面性的开展教学与文化导入,不能凭借老师的主观意愿,注重学生的感受,避免随意的开展教学。

2.5开放原则

英语背景文化与英语基础知识不同,它没有单词、语法那样的固定形态,所以文化导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老师口头的叙述外,让学生开放、自主的去体会文化更为重要、更为有效,这样才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加深对英语背景文化与语言知识的消化与理解,比如阅读英文读物、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均是可取的开放性文化导入途径。

3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3.1通过英语听、说教学导入文化

英语听力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点,因为通过听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比如对知识消化、理解的深度和宽度,对英语的敏感性和分析、联想能力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就算能够较好的完成纸面测试,也难通过听力考验。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除了基础性的词汇量、发音等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于英语背景文化的了解非常少。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可以针对性的从听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英美文化导入,比如可以首先向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英美政治、经济、文化的英文配音、配字幕的简短影片,在学生看完一次过后,将画面屏蔽掉,让学生只通过声音再次了解播放的内容,这样循序渐进地来,高职学生一定能够在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英语听力。

英语口语是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重中之重,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交际文化的导入,主要途径有:第一,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尤其是要在细节处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渗透,具体的导入内容,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但主要内容还是应当集中在生活、交往这方面上,比如西方社交礼仪,在不同的场合中如何与人打招呼、祝贺等等;第二,从一些常用的谚语、成语以及格言等,向学生分析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含义差别,并使学生学会掌握这种文化带来的差异性,等等。

3.2通过英语读、写教学导入文化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当首先提炼出其中的文化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带着文化意识进行阅读,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比如,在讲解part-time时,结合part-timestudents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英、美社会。在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当中,学生半工半读,“自给自足”是一个重要的特色,很多美国的大学生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挣钱交一部分的学费,甚至是全部学费,这在美国社会中属于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而且这些半工半读的学生并非全部是家庭困难而选择的这条路,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尽早的独立,因为独立在美国被誉为是一种美德,它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观。

在写作中,高职学生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习惯性思维影响,很容易写作出“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的文章。要解决这种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干扰”,单单注重对学生写作技巧与语言知识的培养是过于片面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领域背景的文化因素导入,引导学生体会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同类语篇的不同结构、对同一事物的表达在逻辑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