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贫困生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

贫困生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贫困生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贫困生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

贫困生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74-02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是高校就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帮助他们实现充分就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高校稳定乃至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这一群体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存在许多突出的思想问题,同时,高校开展帮扶工作的价值引领作用乏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帮扶工作与职业指导有机结合,构建就业帮扶工作的新框架,充分发挥帮扶工作在引导和促进高校贫困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特征分析

高校贫困生是指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大学生。有一些高校贫困生由于自身及所处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相对就业困难,形成了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即家庭经济困难并且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经济窘迫和就业弱势的双重困难,就业帮扶工作的开展应当紧密结合这一群体就业的基本特征。归纳起来看,其就业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人格方面,缺乏自信,害怕挫折,情绪敏感,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焦虑 家庭贫困既使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要求迫切,背负着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又使他们很多人心存自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缺乏自信,害怕竞争,不敢冒险。同时,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受到观念束缚,对中西部地区10省、1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在高校贫困生期望的发展地区中,“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超过90%,而“农村”的比例只占5.45%。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高校贫困生易产生不稳定情绪,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茫然失措、焦虑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几乎是非贫困生的2倍,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综合素质欠缺,就业竞争力相对不足 高校贫困生多是在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接受的中小学教育,很多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如音乐、美术、外语、计算机等,要么没有开设,要么学习条件比较差。进入大学后,为了获取奖学金和生活费以缓解沉重的经济压力,他们只得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到学习和兼职上,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导致在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实践创新等方面都要逊色于其他同学。而在选择兼职的时候,也是经济考虑优先,对自身专业素质、个人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由于个性缺乏全面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相对欠缺,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就业资源相对较少 高校贫困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者城镇低收入家庭,家庭的经济状况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宽裕的资金支持,甚至在简历制作、交通、形象包装、门票等求职成本面前望而却步。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求职成本在1000元以上的已达到受调查人数的57.7%,不断增加的求职成本使高校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境。同时,他们个人拥有或者家庭可以提供的用于就业的社会资源相对匮乏,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使成功就业的几率低于其他占有较多社会资源的学生。

就业预期非理性化 由于对经济窘迫境况的刻骨铭心,高校贫困生中许多人补偿心理倾向严重,希望找一份好工作尽快改变家庭经济困难状况,总倾向于比较稳定、福利待遇高的工作,不愿意到风险大、变化快的行业,害怕就业单位解散或倒闭使自己再陷贫困。对中西部地区10省、1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在高校贫困生期望的就业单位中,“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国营企业”占将近60%。然而,高校贫困生心目中的理想工作单位往往竞争激烈,且用人单位对各方面的要求都较高,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机会较少。就业预期“高不成、低不就”的非理性表现必然导致求职过程的难度加大,寻找与磨合过程加长。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下发后,高校对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认识,也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职业指导的角度看,高校对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就业观念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 由于师资不足和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我国高校的就业观教育运用的群体性指导涵盖面过宽,一般采取大班授课和讲座灌输的形式,大都是泛泛而谈共性问题,缺乏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研究、了解及分类指导的经验和方法。对中西部地区10省、1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指导的满意程度选择“一般”和“不满意”的占79.66%,充分表明,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的就业观教育效果必然不理想。

政策上偏重经济资助,就业能力的培养措施少 高校对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的政策重点仍然放在物质资助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上,通过奖、贷、助、补、减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很多实际困难,但是,对高校贫困生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潜力的开发、就业劣势的转化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很少,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重新调整帮扶目标,把提高就业能力作为就业帮扶工作的着眼点,是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充分就业的现实需要。

心理咨询与职业咨询脱节,专业化的就业心理辅导缺乏 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针对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非常缺乏。一方面,高校虽然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但大都缺少职业指导的实践经验,职业咨询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协助当事人更好地解决在选择职业、安置就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各级就业指导机构人手紧张,专业化程度不高,针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研究不够深入,更缺乏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科学把握,以致在实践中往往以单一的思想教育替代专业化的就业心理辅导。

侧重就业安置,缺乏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存在,对一些片面看重就业率的高校而言就是“烫手的山芋”。这种急于“抛售”的思想导致职业指导的急功近利,追求速效性的“就业安置”,当然也只能取得短期效益。由于缺乏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的职业生涯教育,高校贫困生群体不能根据社会需要系统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弥补弱点与劣势,靠毕业时的突击教育,能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已非常有限。

加强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针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一群体的帮扶工作必须与职业指导紧密结合,以职业指导为载体,使帮扶工作能够满足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才能不断增强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以就业观念教育为切入点,开展预防性职业指导 就业观折射了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要实现充分就业,转变就业观念是关键。以就业观念转变为先导,体现了预防性职业指导和教育强调提前解决、唤起自助的理念。因此,应通过职业指导课程、讲座以及其他形式,指导高校贫困生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摆正心态,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和成才观。要有效促成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转变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类型开展分层、分类、细化的预防性帮扶工作。比如,针对“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跳出了农门,只希望在大城市比较安稳的单位就业”的思想,要引导他们拓展就业思路,到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社会背景才可能为个人提供很多机会,其发展的道路才可能一帆风顺;针对急于改变家庭经济困境而一味盯着更高待遇择业的思想,要引导他们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针对被动等、靠的依赖观念,要通过积极的沟通和互动,唤起他们自助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树立责任分担的自助观念,理性、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就业。

重点推荐与技能训练并举,实施两个“联结”的职业指导 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既要联结就业推荐,又要联结教育培训,方能产生最大的效果。一方面,要做好就业的重点推荐。及时便捷、有针对性地向高校贫困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主动向用人单位介绍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使用人单位能够通过学校的推荐,发现他们的内秀,提高其就业成功率。另一方面,要搭建校内教育培训平台,强化技能训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学业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指导,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二是举办素质拓展训练营等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激发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三是开展就业技巧指导,通过提供个人形象设计、简历制作辅导、模拟面试训练、政策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免遭不必要的挫折,建立自信,提高求职能力。

经济援助与心理帮扶相结合,提供系统、持久、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 经济因素在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中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贯穿在这类群体的择业心态、职业取向、求职消费和还贷信用等方面和过程中,也是这类群体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对高校贫困生提供系统、持久、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必须把经济上助困与心理上解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经济援助方面,必须因地制宜,积极拓展资助渠道,不断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除了通过正常的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方式外,高校还应设立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专项资金,从学生奖助专项经费中列支,主要用于补助这类群体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如交通费、简历制作费、招聘会门票费、通讯费、培训费、体检费等。这些做法既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求职方面的经济压力,又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在就业心理辅导方面,应针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对他们的就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个人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表现和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如焦虑型、抑郁型、虚荣型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就业心理问题和障碍。二是培养他们心理自助的能力。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教会他们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重视职业生涯教育,进行全程化指导 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不是一项等到毕业前才做的工作,从大学一年级就要开始做。要通过对影响个体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测定、分析,帮助高校贫困生确定个体奋斗目标,指导他们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将其分解到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按步实施,适时修正。积跬步以致千里。随着经济窘迫、观念落后、资源匮乏、技能不足等就业劣势的改善,职业潜能的开发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到毕业时,这一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必然会大大提升。当然,在全程化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唤起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寻求自我改变的内在动力,才能实现职业生涯教育对他们的真正意义。

总之,关注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对他们进行指导与帮助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的必然要求。高校在开展帮扶工作的过程中,应针对这一群体就业的基本特征,通过有效的职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培养积极主动的自助意识,增强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实现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欢,王丽.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就业愿景现状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3):39-45.

[2]彭时敏.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4.

[3]卢玲.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01.

[4]杨建超.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1.

[5]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68-115.

[6]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19-136.

[7]孙昊.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2):101.

[8]程良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训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1-176.

贫困生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西高校 资助模式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06-02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资金额度的逐年增加,学生本人和社会对高校资助的育人功能的多方面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和增加。以经济资助为主的传统的、单一的资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广西区内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现状,结合部分高校的先进经验,探索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广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现状

(一)资助工作理念较为单一。部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仍然以“按照国家要求‘公平、公正、公开’的开展各种评选,按时、足额的发放资助金,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主要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工作任务、岗位职责、职数配置等原因,对充分、有效发挥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重视程度和措施不够。

(二)资助工作内容较为单一。目前不少高校仍然是经济帮扶为主、相对简单的资助育人工作为辅。部分高校忽略了或者是忙于日常的经济帮扶工作而忽略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育人成才理念和措施,更多是注重或者停留在经济上的资助,对贫困学生在心理、学业、技能、人格、人际沟通和交往等方面的帮扶相对不足。

(三)资助无偿化较为普遍。目前,部分高校只重视无偿资助模式,而轻视有偿资助途径,给受助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少,不再组织受资助学生进行义务劳动或志愿服务等,使得部分学生在长期接受无偿资助时,逐渐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无法真正地自强自立。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无法说出自己获得资助的具体项目名称、申请条件和资助金额,只知道填表、申请,等着资助金发放,不劳而获的思想和现状在学生中较为严重。

(四)能力开发资助模式正在得到尝试。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强,社会及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近年来,不少高校也在逐步尝试着转变现有的资助工作模式,即从以经济资助为主转向经济资助与能力资助并举的模式,不断尝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育人成才理念。

二、广西部分高校贫困生能力开发的资助新模式

2013年,为了总结广西高校资助育人的经验,全面提升资助育人水平,广西教育厅面向全区高校开展了首届广西高等学校资助育人优秀项目评选活动,部分高校在探索贫困生资助新模式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得到充分展示。现以部分高校为例进行介绍。

(一)广西师范大学――金凤计划。“金凤计划”,全称“女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是2007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青年教师发起的公益项目,目的在于帮助校内的女大学生成为健康、独立、优雅、幸福的女性。该项目由“女大学生素养”系列课程、“金凤巢 梦想中心”、“金凤主题游学”三个核心公益品牌组成。参加“金凤计划”的女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大型的公益事业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在经历中成长,开阔眼界,不断提升自我,增强自信心。同时,“金凤计划”也是社会企业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充分融合的有力体现,资助资金的来源渠道得到有效拓宽。现在该项目已经成为广西关心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名公益品牌,先后被3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其先进事迹。该项目开展至今已经有超过300名女大学生从中受益,走向个人成长成才之路。

(二)桂林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服务公司。桂林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服务公司属于市场运营,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在校学生,公司从经营、管理等各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管理。该公司开设有书店、文印店、咖啡屋、服务超市等,让学生独立经营,锻炼自我,同时开设如收银员技能竞赛等各种技能比拼大赛,让学生以赛促学,提升自我,这个项目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需要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或需要能力提升的学生群体,项目始终坚持“授人以渔”的工作理念,强化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造血和育人功能,利用勤工助学平台服务同学,提高自我,不断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建设。

(三)广西大学――自强服务与学习中心。广西大学自强服务与学习中心是广西大学专门为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学习的培训基地,从成立至今已经成功培训一万多名学生。该中心通过开设计算机、艺术、礼仪、普通话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就业技能等多种培训班,对学生进行培训。上课时间均为周末,利用学院的研究生给在校生上课。培训结束后,组织结课仪式,让各个培训班级通过不同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把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从“保障性”资助到“发展性”资助的转变。

(四)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银雁计划。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银雁计划”将贫困生比喻成雏雁,以“引导―孵化―高飞―反哺”为项目理念,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为主线,以免费开展各种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为核心,将创业意识贯穿于整个项目中,从而实现“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双提升,最终让这只雏雁展翅高飞,受惠学生,反哺学校,感恩社会。该项目组织受资助的学生组建“校园文明监督岗”,主动劝阻校园内各种不文明行为净化校园环境,组织他们到社区、敬老院、博物馆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在贫困生中开展商务礼仪、办公设备维护、办公自动化、茶文化、古乐器文化、东盟文化等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班;与培训机构和企业密切合作,定期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考证培训班、微软高级商务课程培训班、中级茶艺师培训班、点钞真假币识别培训班;邀请创业明星、励志明星、优秀企业家到校开展讲座或沙龙活动;向考证成功的贫困生发放考证补贴。项目实施至今,学员已经超过1000人次,逐步实现经济资助和能力资助全覆盖。

三、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从以上几所学校的注重以能力开发的资助模式来看,大多是围绕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识技能等方面着手,通过强化或者专门化的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偏重对学生“发展性”的资助工作。可见,新形势下,高校应建立起以经济帮扶为基础、以意志磨砺为支撑、以提升能力为核心的立体式资助新模式,使扶困、励志和强能实现功能互补的有机结合。

(一)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帮扶活动。专业能力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一项专门性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拥有最大区别度的地方。因此,高校在资助育人活动中应体现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教学系部、专业带头人对专业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拟订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计划,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多学、多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尤其对学业困难的学生而言,帮助他们逐渐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意义更为重大。

(二)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帮扶活动。各高校在开展能力帮扶工作的同时,需注意围绕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通识能力的提升和帮扶工作,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开展诸如办公自动化、社交礼仪、精神心理、舞蹈修身、演讲口才、普通话等通用职业素养的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证、行业认证、专业技巧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帮助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职业通识能力,以便能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需求。

(三)加强就业创业的实践能力。在国家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工作理念下,国家给予高校毕业生非常丰富的就业尤其是创新创业的资源。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在这种背景下,充分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提供更多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参与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创业机遇的敏感性。同时,加强对贫困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如开办专门的创业培训班、创业学院等,在贫困生中选拔一批有创造力、有主见的、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集中培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热情,在有条件且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可扶持一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四)强化人文素质养成工程。人文素质是一个人气质、修养和综合素质的综合,高校通过开展系列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优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及人文综合素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受教育和实践使这些优秀的品质内化成为自身的气质、性格、修养及处世风格,并通过这些内在的品质转化成职场所需的良好的职业素养。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应加强如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修身教育,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培养,朝着专业技能扎实、道德情操高尚的社会人这个方向培养。

(五)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渗透着社会人所需的真善美,资助工作应重视并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注重把资助育人工作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通过展示、体验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掀起自觉学习、感受和体验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的热潮,增强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善美的修为。

此外,高校应不断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坚持让受资助学生从事义务劳动,让学生感觉到获得资助是需要付出的,淡化无偿资助的理念。同时,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社会企业或校友基金会的影响力,既可以扩大资助金的来源渠道,增加受助面,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推送人才的模式,让资助与回报的形式更加灵活和丰富。总之,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与创新工作,还需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还需要各学校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孙巍.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工作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5(2)

[2]岑道权.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

贫困生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范文第3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关于救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有关规定,保障我区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教育和正常完成学业,保证中小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进一步完善助学金制度,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省、市关于救助弱势群体的有关规定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平等性和发展性原则,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围绕一个目标(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强化两个管理(贫困生档案、救助资金)、拓宽三个渠道(政府专款、社会救助、个人资助),依托四种形式(现金救助、物品救助、两免一补、结对帮扶),确保我区在校生年巩固率保持在以上,促进基础教育积极、均衡、持续发展。

二、救助对象

⒈兰山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城市低保)、特困家庭和农村特困户的在校学生。

⒉家庭经济困难的革命烈士子女、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

⒊因天灾人祸造成家庭重大经济损失的贫困学生。

⒋父母因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学生。

⒌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

⒍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在校子女。

⒎其它特殊原因造成经济特别困难的在校学生。

三、评定原则

⒈学校依照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每学期评定一次。

⒉助学金的评定只根据学生家庭贫困程度,不与学习成绩挂钩。

⒊确保对残疾儿童、特困家庭子女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书本费,补助住校生食宿费)。

四、申请程序

⒈申请。每学期开学时,由学生或家长持户口本、低保证等贫困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后,填写《兰山区贫困学生申请表》,家庭所在社区或村居填写意见并盖章后,连同贫困证明一并交给学校。

⒉核查。学校根据学生提供的贫困情况,通过询问学生本人及同学、走访学生家庭和村居(社区)等办法对学生贫困情况进行核实。

⒊初定。学校把核实后符合条件学生情况提供给全校教师,经过全校教师民意测评后,由学校领导班子讨论确定申报名单。

⒋公示。对确定救助的学生在学校和村居(社区)张榜公示。学校对公示无异议者的登记表盖章。

⒌上报。学校将贫困学生登记表和相关贫困证明向区教育局逐级上报,村居(社区)向镇、街道、区政府逐级上报,由主管部门审批。

⒍审批。区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救助金总额和资助标准,确定资助总人数,认真审查核实,依据资助对象分配原则,确定各单位资助对象。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救助工作的高度透明。

五、救助方式

⒈政府专款。区里设立“救助基金”启动基金不少于万元,并且逐年增加。区民政局每年在救济款中拨出一部分,用于救助贫困学生,各镇街道均要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助学金”专项帐户,每年拨付一定经费救助贫困学生,确保助学金专款专用。

⒉社会资助。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捐助。

⒊学校减免。各中小学可从杂费、借读费等预算外收入中提取部分经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⒋结对帮扶。区里安排一个单位帮扶一所学校,区直机关帮扶一批贫困学生,科级干部、县级干部帮扶个贫困生,确保每一名贫困家庭学生正常完成义务教育。

六、管理使用

助学金由区教育局统一管理,专项使用,在每学期初根据贫困生分布情况,拨发至区直学校和镇、街道中学、中心小学。资金一律由学校统一管理,不直接发放给学生本人,专项用于受资助学生的书本费、作业本费、学习用具费、寄宿生活费及杂费减免。区教育局会同相关部门对助学金的发放,使用情况和减免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审计结果进行通报。

七、工作措施

⒈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中小学贫困家庭学生救助”,是巩固“双高”普九,提高国民素质,确保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为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区里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 组长,区政府办、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团区委、妇联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救助贫困学生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具体负责专职接受社会捐款,确认扶助对象,落实国家安排的助学金,整合区内各类助学行为,助学金发放的统筹安排和组织协调工作。各镇街道、学校也应成立相应机构,抓好这项工作。要强化监督检查,切实管好、用好救助物资,充分发挥其效益。同时,各单位要重视精神鼓励,定期跟踪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使之切实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温暖,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养成不畏艰苦、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贫困生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资助效益;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费用困难的学生。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了 “人民助学金”制度、“人民助学金与奖学金并存”、奖学金与贷款制度并存以及现在正在实行的 “奖、助、贷、免、补、勤”混合发展四个阶段,目前,以国家政策支持模式为主,辅以高校社会救助补贴制度逐渐形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高校贫困生需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推动高校资助工作健康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效益现状

效益,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层面上是指劳动占有、劳动消耗和获得劳动成果的占比,也就说尽量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从社会学角度上说,效益是指最大限度的使用有限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具体来讲,社会效益通过各项社会反映指标进行界定,包括个人效益、家庭效益、集体效益等,其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贫困生的资助效益,指的就是通过各种资助方式,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提升贫困生的各项社会感知。

1、贫困生个人层面的资助效益

个人层面的资助效益,主要通过资助对贫困生心理的影响、资助对贫困生群体自我形象塑造、资助对贫困生未来发展三方面进行考察。我们随机对受资助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有28.75%的受助学生认为 “有一点,但很快就没有了”,35%的受助学生认为完全没有,仅有 16.75%的受助学生认为 “有自卑心理,但觉得在正常范畴内”,没有人选择 “有很强烈的自卑心理”。综合分析,贫困学生的个体心理情况较为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资助应更关心其精神世界,给予精神关怀。

56.25%的学生认为贫困生的形象是“自立自强”的,31.25 %的学生认为贫困生与一般同学没有差别,仅有 6.25 %的学生认为贫困的形象是自卑孤立。在与受助学生进行访谈中可以得出,大部分贫困生的自我形象塑造较为成功,仅有小部分学生因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或许由于贫困生从小的生活环境、成长不良因素,也有可能因为资助工作的不全面性导致贫困生对自我形象产生不认同感。

41.25%的受助学生认为获得资助能够帮助缓解经济压力,35%的受助学生认为是促进更好的学习。资助既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生活学习保障,也能够帮助其产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将“受助”看成学习的动力。可见,完善的资助体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2、贫困生对资助工作的反馈反映出的资助效益

(1)高校资助的有效性。通过问卷中有关资助工作问题相关性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50 %以上的学生认为资助来源应该是国家和学校,37.25 %的学生认为是勤工助学岗位,仅有12%的学生认为是社会资助。国家奖助学金及勤工助学岗位都是属于政府层面的资助,这说明目前学校对于政策类的资助宣传力度大,反映效果好。而社会资助被认可度低,或许因为目前社会资助较少,覆盖面比较窄,也可能因为资助体系并没有把社会类资助放在资助的主要方式上。

(2)高校资助的发展性。贫困学生认为资助的侧重点应该是提供个人机会平台的资助项目,根据问卷数据显示,62.5 %的受助学生认为应该提供能够对个人发展有益的机会,43.75%的受助学生认为应增加助学金的金额及覆盖面,37.5 %的受助学生认为应提供就业方向的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物质需求位居需要层次第二,学生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发展进步,个人的成长成才。

(3)高校资助工作的社会性。将 “如果您经济条件改善了是否会帮助他人”与“是否受过奖助学金”进行交互分析,结果表明,50%的受助学生选择 “一定会尽全力”,12.5%的受助学生选择 “想过,但不知道怎么行动”。根据访谈得出,受助学生有过帮助他人的想法更加强烈,也有受助学生表示目前还是应该努力学习,等自己有能力以后再帮助他人。

3、高校资助效益的困境及表现

(1)贫困生心理困境。贫困学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由于个人、家庭、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压力,使贫困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心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危害他们的健康发展。类似于抑郁、敏感、多疑、自卑等“心理贫困”的表现越来越多,总的来说,目前贫困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紧张情绪。紧张的情绪除了来自经济压力外,个人及家庭对于他们的期望也是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之一。在思想上,希望通过自己改变家庭贫困的想法日益成为较大的压力,在短时间内不能达到期望就会造成期望值落空,从而形成坏情绪。二是自卑心理。根据调查显示,目前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虽然较为少,但是一部分人仍然存在。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将过多的自尊掩盖了自卑的心理,看似正常,却存在自尊 “矫枉过正”。长此以往忽略生活的积极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三是焦虑心理。家庭本来是温暖的港湾,但是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尽人意,让贫困大学生缺乏家庭的保护作用,他们的内心十分彷徨,自己又是一个消费者,非常担忧学习、担心生活、担心家庭,心理压力极大,没有安全感,产生焦虑心理,有的产生退学的念头,甚至出现轻生的想法。四是不健康的消费和攀比心理。由于初到大学,看到身边的朋友同学穿得好吃得好,自己难免产生了嫉妒和攀比的心态,但由于家庭条件不能满足,就会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从而出现行为偏差。

(2)资助工作的有效性持久性困境。现阶段,资助工作的重点还是物质帮扶,通过长时间的实施,各资助部门也发现除了物质以外,精神需求及个人发展也尤为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大量的困难。主要表现:

一是“一次性资助”困扰。学生流动性大,贫困生的比例较大,将每一个贫困生的受助信息持续的跟踪难度较大,目前的资助现状多为 “一次性资助”。二是无偿资助易造成心理惰性,造成资助困扰。在国家资助体系中,奖助学金大都属于无偿资助,意味着学生不用归还。长期以往,学生会形成不劳而获的心理惰性,缺乏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再加之贫困学生认定制度不完善,学校和资助方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真实性,某些学生钻制度的空子,提供虚假信息,多次获得无偿资助。这样会造成整体受助学生的不良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降低资助工作的有效性。三是资助有效性信息监控难度大。每年各高校有30 %-40 %家庭困难的学生,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特殊帮助可以实现,并对其进行跟踪反馈,但其他学生的信息监管难度较大,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也未必能面面俱到,加强专业团队的培训及介入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3)社会环境影响资助效益。从学生及校方的反馈得知,社会类资助资金不足成为了影响资助工作的因素之一。按照国外的发展趋势看,社会类资助将成为资助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社会类资助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资助分散。社会类资助最大的弊端是连续性不强,大部分企业资助都是按照本企业的年效益决定是否追加合作项目,一般的社会资助也有年限的限制。企业在寻求与高校合作时,有的选择专业,有的选择地区,有的按照性别,资助方各种条件的设定限制了资助的覆盖面。很多贫困学生正因为条件不符合而失去了资助的机会。二是资助不平衡。地域差异导致资助不平衡,工作难以开展。北京、上海、广州的大学资助项目较多,一流学校的资助项目多,而西部地区和一些二流三流的学校得到的资助机会就很少,且资助金额不大。尽管国家开发一些 “西部工程”项目,但由于社会支持率较低,项目开展的难度较大,这使得西部地区的贫困学生很难得到资助。三是资助目的各异。资助方或是企业或是个人,资助的目的也各有差别。其资助的方式、金额、特殊条件都是由捐赠者的心态决定。在筹款过程中,资助方更看重学校的名气、地位等外部条件,或是根据资助后给其公司或个人带来的效益大小决定是否合作。这些以利益为杠杆的资助形式削减了资助的成功率,形成了为了公益而公益的不良风气。

二、提升高校贫困生资助效益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高校贫困生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难点,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关注、关心、关切他们的成长进步,不断提高资助效益,发挥资助效益的最大功能,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发展、成长成才成功。

1、积极有效地落实好经济帮扶政策

提升高校资助效益,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并积极解决好实际问题。加强对贫困生资助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资助管理体制,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形成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社会各类奖助学金在内的国家助学体系。目前,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资助体系,将无偿资助逐步转化为有偿资助,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2、多措并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一种集教育、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高校要针对贫困生所处特殊环境而产生的诸多心理困境,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贫困生心理困境。一是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帮助贫困生更新健康观念,克服心理障碍,特别是要塑造贫困生健康的心态,培养健康人格;二是建立朋辈辅导小组,将情况相似的贫困学生组成小组群体,由专业团队带领其进行小组活动,从中发现问题并实施以帮助。相同经历的个体相遇会产生情感的共鸣,互相形成依靠进行情感的宣泄,从而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让大家能够重新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贫困;三是对特别贫困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无论从经济、心理的压力都远大于其他学生,而个案社会工作具有针对性和私密性,它能够保障案主的绝对隐私。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他不希望自己的情况公之于众,所以运用一对一的帮助效果更好。辅导员采取面对面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拟定实施计划,对其开展各种治疗方法,如危机干预、人本治疗法等。同时能够反馈贫困学生的需要信息,相关部门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帮助。

3、注重实现最终的育人目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贫困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仅是高校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最终目标。要坚持教育优先,以育人为目标。在资助过程中,重视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是近两年资助改革的重点。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理念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不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全面成才。为此,一要进行制度创新,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和参与公益爱心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引导受助学生“饮水思源、回报社会”,从而让爱心传递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三要提升受助学生个人技能,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除了知识储备外,更多的是个人素质和技能的优势,为受助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科研培训等,进一步提升受助大学生社会竞争力;最后是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如志愿服务、科研创新、实践三个平台,让受助大学生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受助思源、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内涵,感受到学生群体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气氛,激发他们自我教育,全面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4、不断完善保障和管理制度

要使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不断得到提高,完善管理制度是有力的保障。一要确立完善的贫困生管理机构。在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学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组成。所以,为了确保资助工作切实有效的落实,应该形成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党团工作者、实务专业工作者参与,由学生辅导员具体落实和实施的管理体系;二要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发挥新媒体在育人中的功能;三要完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流程。在贫困生思想教育中,针对不同情况,需要为其制定相对应的帮扶流程。采取建立档案、具体分析、制定方案、跟踪控制、有效反馈等几个步骤,这样能够根据贫困程度不同,有效帮助贫困生改善心理困境,提升资助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新生.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 陈双凤.我国高校体系发展历程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

[3] 刘朝武.国外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现状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3(01).

[4] 高玉玲,吴成霞,杨小玉. 高校贫困生资助效益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5] 李从松.西方国家大学生贫困观念的变迁与贫困生资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

[6] 李从松.大学生贫困是一种阶段性贫困[J].计划与市场,2002(03).

[7] 余秀兰.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28).

[8] 张晓芳.以育人为导向完善资助机制全面提升资助效益[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Z1).

[9] 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10] 沈桂凤.论高校资助体系改革―促进贫困生精神帮扶工作[J].林区教学,2008(09).

[11] 史梅.增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效益探微[J].华中人文论丛,2010(02).

[12] 包月辉.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基础工作提高资助效益[J].经济师,2012(05).

贫困生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范文第5篇

一、目标任务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通过强化贫困家庭学生入园、上学、升学保障体系,实施教育人才支撑和对口帮扶计划,落实扶贫政策,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校校有帮扶”;确保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落实到位,完成2016年以来覆盖贫困村学校项目建设,督促未完成的覆盖贫困村项目按期完成;确保控辍保学、学校结对帮扶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落实到位;完成教师交流、培训、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档案材料整理;完成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提升省扶贫重点村运动场地、辐射区域幼儿园配套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巩固我县教育和体育事业总体发展取得的成果,顺利通过各级脱贫攻坚验收评估。

二、工作重点

(一)学习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情况

责任主体:办公室

1.2016—2020年局党委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情况。

2.2018年下半年局党委学习贯彻落实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情况。

3.2019年上半年局党委学习贯彻落实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讲话精神情况。

4.2019年下半年局党委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情况。

5.2016—2020年局党委学习省、市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文件、会议精神等情况。

(以上材料要求有学习贯彻落实的会议纪要,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的通知、学习内容、研讨交流发言等资料)

(二)印发文件和专题会议情况

责任科室:规划财务科、资助中心、基础教育科、人事科、教师工作科、法规科、装备中心、职教科、体育和运动服务中心

文件类:2016年以来省、市、县扶贫部门出台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历年工作总结和计划。

会议类:自2016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召开的系统内专项扶贫会议等通知、纪要、照片等相关材料。

落实台账:2016—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学生落实政策台账(按年度分学期整理,包括享受资助时建档立卡个人及家庭信息、享受资助项目、资助金额、发放时间等)。

2016年以来巡视巡察、审计调查、考核调研、暗访督查等发现问题整改情况。

(三)全面落实贫困生资助政策

责任科室:资助中心

学前教育资助:对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家庭经济困难幼儿予以资助,平均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200元,具体分为3档,1档1000元,2档1200元,3档1400元,建档立卡学生每生每年1400元。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寄宿生补助面为在校寄宿生的30%,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非寄宿生补助面为在校非寄宿生的8%,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建档立卡寄宿生和非寄宿生补助标准均为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并享受免校服费、校车费补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认定条件为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特困供养、孤儿、父母一方亡故、单亲家庭等家庭经济困难情况。

普通高中资助: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对就读全日制普通高中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为在校生的10%,平均标准每生每年2000元,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标准2500元每生每年;对建档立卡、低保户、残疾、孤儿学生免除学杂费。

中职学生资助: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住宿费、教材费;为中职一、二年级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每生每年2000元。

全面落实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每人每年贷款额普通本专科学生不超过8000元、全日制研究生不超过12000元。对在部属、外省高校就读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按实际缴纳学费标准给予补助;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

省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未资助建档立卡学生台账(明确未资助原因)。

(四)覆盖贫困村学校项目建设情况

责任科室:财务规划科、基础教育科

1.“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建设规划文件及台账(涉及的贫困村学校)。

2.2016年以来制定的学前教育建设规划文件(财务规划科)。

3.2016年以来覆盖贫困村的学校、幼儿园建设进展情况,内设配备进展情况(台账及建设照片)。

4.2016年以来合作办园、农村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工作(应包含相应工作通知、活动开展的照片)。

5.2016年以来巡视巡察、审计调查、考核调研、暗访督查等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台账。财务规划科、基础教育科

(五)控辍保学、学校结对帮扶和留守儿童关爱情况

责任科室:基础教育科

1.出台的学校结对帮扶相关文件和结对帮扶工作台账。

2.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室设立的相关文件和设立、使用情况台账(覆盖贫困村学校应进行特殊标注)。

3.2016—2020年控辍保学档案材料按年度分学期整理。

4.2016年以来巡视巡察、审计调查、考核调研、暗访督查等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台账。

(以上材料应包括:印发的控辍保学相关文件、贫困户学生辍学排查台账、劝返复学通知书、送教上门台账及相关档案、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开展照片等)

(六)教师交流、培训、对口支援、扶贫协作工作开展情况

责任科室:人事科、教师工作科

1.出台的有关人事和教师培训工作中涉及扶贫的相关文件。

2.2016—2020年城镇教师乡村支教、教师交流、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落实、农村学校教师招聘等工作开展情况。

3.2016年以来农村“三名教师”培养工作、贫困村小学校长、教师轮训工作档案。

4.2016年以来选派教师援青、、援渝支教情况。

5.2016年以来巡视巡察、审计调查、考核调研、暗访督查等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台账。

(以上材料按年度整理,应包括通知文件、人员名单、工作台账及相关活动照片等)

(七)加大投入,提升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健身广场建设水平

责任科室:体育运动服务中心

1.场地建设。积极对接镇、办政府及村委会等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健身场地建设工作,力争让所有不达标的健身场所面积达标。

2.器材维护与配备。联系市体育局、县财政局等有关部门,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大全县健身场所的投资力度,重点做好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健身场所的器材维护和配备工作。

3.健身指导。结合2020年全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加强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做好健身指导服务,切实提高健身质量和健身水平。

(八)落实好帮扶责任人联户工作

责任科室:法规科

进一步完善以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各分管同志为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机制,各帮扶责任人要密切联系贫困群众,严格落实帮扶具体责任。坚决克服不负责任、散慢懈怠、弄虚作假等工作作风,确保所有帮扶责任人每季度至少入户走访一次,疫情防控期间严格落实每周电话联系不少于2次,并结合帮扶工作实际和上级有关工作安排,随时入户走访,及时落实上级有关要求、排查问题解决困难。重点排查疫情防控期间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空中课堂”学习遇到的实际困难,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责任科室:职教科

1.出台的与职业教育扶贫相关文件。

2.2016年以来中职学校精准招生、定向培养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开展情况(档案应包括招生文件、工作开展的照片等)。

3.2016年以来巡视巡察、审计调查、考核调研、暗访督查等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台账。

(十)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责任科室:装备中心

1.2016年以来出台的与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文件;

2.2016—2020年农村学校网络建设、班班通建设、同步课堂开展情况包括:工作台账、相关文件、活动开展的照片等,应对覆盖贫困村学校进行特别标注。

三、节点安排

(一)自查评估。各责任科室完成脱贫攻坚档案和台账整理工作,3月底前形成教育脱贫攻坚自查评估报告,经局领导审核后报县扶贫办。

(二)问题查摆。4月份,迎接市局开展的覆盖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的教育脱贫攻坚评估验收督查,以问题为导向,彻底查摆在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形成台账。

(三)整改提升。4月—6月底,教育攻坚脱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科室对各学区、各县直学校进行自查评估,从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边查边改、逐项整改。

(四)长效机制。9-12月,对原计划于2020年底前完成的工作任务,要强化工作举措,加快推进实施,11月底前全部完成。12月做好迎接省、市扶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我县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验收,确保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做好自查评估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克服侥幸心理和松懈情绪,全面布置,精准细致地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确保教育脱贫攻坚责任、政策落实到位。

(二)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和体育局成立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教育扶贫办公室,形成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专班。

(三)强化舆论宣传。围绕扶贫工作重点,加强扶贫政策宣传、典型宣传,使各项政策措施深入人心,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监督,凝聚合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四)增强合作意识。脱贫攻坚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形成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专班,各有关科室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各项教育脱贫攻坚任务。

(五)坚持问题导向,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