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监测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规范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第一条为加强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坚持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工作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对全国水土流失和水土坚持状况实施监测,第三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全国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为国家制定水土坚持生态环境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继续发展服务。
分级负责的原则。第四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负责制订有关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组织全国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国内外技术与交流,全国水土坚持公告。
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管理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对辖区的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管理。县级以上水行政方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设立的水土坚持机构、以及授权的水土坚持监督管理机构。
第五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水利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
作为水土坚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局部,第六条省级以上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编制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对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进行修订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
由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报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第七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心效果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章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资质管理
按基本建设顺序全国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第八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指导下。其运行实行分级负责制。
二级为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及辽河、太湖等)流域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九条全国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由以下四级监测机构组成:一级为水利部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三级为省级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级为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
根据全国及省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省组重点防护区监测分站。设立相应监测点。具体布设应结合目前水土坚持科研所(站、点)及水文站点的布设情况建设,防止重复,局部监测项目可委托相关站进行监测。
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三、四级及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按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建设的监测站点不得随意变卦,国家负责一、二级监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确需调整的须经规划批准机关的审查同意。
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项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第十条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建设项目。并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演讲监测效果。
第十一条下级监测机构应接受上级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
须由具有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单位承担。第十二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管理方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考试合格,第十三条从事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经专门技术培训。取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岗位证书,方可持证上岗。
第三章监测机构职责
建立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第十四条省级以上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实施计划。承担并完成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负责对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质量保证,开展监测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及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负责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对下级监测效果进行鉴定和质量认证,及时掌握和预报水土流失动态,编制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演讲。除本款规定的职责外,各级监测机构还有以下职责:
组织对全国性、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坚持监测,水利部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国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具体管理。负责拟定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规范。负责对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技术认证,承担对申报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资质单位的考核、验证工作。
负责组织和开展跨省际区域、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工作。大江大河流域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参与国家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协调工作。
承担国家及省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坚持设施的验收监测工作。省级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对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管理。
对列入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维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的水土坚持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第十五条省组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主要职责:按国家、流域及省级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演讲。
整编监测数据,监测点的主要职责:按有关技术规程对监测区域进行临时定位观测。编报监测报告。
依据批准的水土坚持方案,第十六条开发建设项目的专项监测点。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接受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第四章监测数据和成果的管理
第十七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效果由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上报时间为次年元月底前。第十八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行年报制度。
向当地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演讲。下级监测机构向上级监测机构演讲本年度监测数据及其整编效果。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数据和成果。
年报内容按有关技术规范编制。
监测公告分别由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省级监测公告前经国家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审查。第十九条国家和省级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效果实行定期公告制度。
水土流失危害及发展趋势,监测公告的主要内容: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水土坚持情况及效益等。
重点省、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效果根据实际需要。国家水土坚持公告每五年一次。
第二十条各级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对外提供监测数据须经同级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同意。
不按规定开展监测工作,第二十一条对在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中无故不上报监测数据。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未经同意擅自对外提供监测数据的按有关规定处置。
第五章附则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建设,化工产业不断扩大建设规模造成了环境的大片污染。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实际问题,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从而有效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掌握环境信息并对排污情况进行监督,对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并严加重视。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并开始散入到农村,对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2立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
所谓环境监测技术即是应用地理、物理、生物及化学信息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环境中的生物、化学以及物理污染等因素进行连续或间断的获取,监测或测定出现场生态因子,然后给予合理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现如今我国应用的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光谱技术
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光谱分析技术地位重大。常见的光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紫外-可见吸收谱法、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光谱法等[1]。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原理是通过对物质特有的特征光谱进行应用,从而完成定性和定量的测定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达近百种水中污染物的光谱检测技术规范和标准,例如,可以用邻菲罗啉分光广度法来对铁离子进行测定,用紫外分光法来测定硝酸盐氮,用甲醛肟分光光度来对锰进行测定。
2.2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毛细管电泳技术、气相色谱分离技术以及液相色谱分离技术[2]。在对水环境进行检测时,针对有机物的分离监测常应用气相色谱,例如,监测和分离水中多环芳烃类。我国环保部门也形成了针对环境空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的相关标准。2.33S技术这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的合称,即GPS、GIS、RS。目前,我国已经将3S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当中。因为物体会存在电磁波的辐射与反射,将该特点与遥感技术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在远距离下探测出物体电磁波的辐射和反射,从而监测和分析出电磁波信息的的变化,继而掌握住该物体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将这些信息充分整理和反馈。在环境监测中应用遥感技术则能保证生态监测的效率并降低人力消耗。
3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我国还没有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我国虽然在2000年就已经应用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还存在起步较晚的特点。不仅监测仪器不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而且监测仪器的种类也相对较少。所应用的监测仪器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大多是属于中低档产品,而且不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经常会发生故障。这就造成了我国生产的监测仪器在采样过程形成的结果没有准确性,而且时效性还较为低下,难以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进行有效且客观的反映。2)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投入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要想保证对环境有效监测,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高质量的监测仪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水平较高且素质较高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如此方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时效性以及准确性。但是,如今我国针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存在较大的缺口,也没有较为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造成了我国环境监测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高质量工作中,也不能自觉的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素质。所以,要想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就必须保证环境监测整体团队的高素质。3)我国还没有高程度的网络化的生态监测技术应用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网络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反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生态监测网络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还能实现国家全覆盖,从而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测。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网络化的发展还相对落后,要想提高生态监测技术的网络化进程,不仅需要监测仪器功能能够高度自动化,而且监测仪器必须要具有在线化的功能,从而保证数据能够具有极高的时效性和精确性[3]。2015年我国环保部门提出了有关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方案,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化建设放在了应有的高度。
4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持续发展,和过去相比,今后的环境监测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还能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对人力成本的投入,保证监测结果的精确度。1)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转变过去的环境监测技术架构框架,破除过去环境监测技术的不利观念。2)国家也要加大对相关部门的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加强对高档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发力度,要想提升监测技术,就必须重视其监测仪器这一重要载体,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监测仪器和国际接轨。3)要在日常工作中对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技术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监测团队,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在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4)要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的预警系统功能,它在改善污染情况和污染治理中意义极大。5)将智能化的先进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形成具有自动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环境监测质量,还能应用电子化信息管理,能够适时监控地域环境。建立环境监测网络非常重要,一个健全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必须要将涵盖环境所有要素的监测管理网络、监测业务网络以及监测信息网络包容进来。6)要形成规范的监测制度和标准,从而为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指导。7)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应该具有完整性,需要将技术规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环境监测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促进整体体系的完善和发展[4]。8)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智能技术以及网络自动化技术。
5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过去的环境监测只能应用于工业污染源,现在监测范围越来越大,可以应用于对生态和生物的变化监测。不仅如此,因为生态监测能够对所有干扰的综合信息进行反馈,这就有利于人们科学预测某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形成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协调统一好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兰春.浅谈环境监测技术分析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141.
【2】岳海萍.环境检测技术的研究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53.
【3】李松林.生态监测技术与我国生态监测工作现状综述[J].价值工程,2010(23):109.
关键词: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1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
1.1改革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调整是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如下方面:一是省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调查评价以及考核工作全部由省级环保部门负责,省级环保部门结合具体情况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与考核;二是对当前省内已有的部分市级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调整,由省级部门统一管理,但办公位置不变,使其成为省级环保部门驻市环境监测机构,在省级部门统一管理之下,所有的人员及经费都由省级调拨;三是对原有的县级监测机构进行职能上的调整,调整之后的县级监测机构重点倾向于执法监测,并随县级环保局一起上收到市级,其所有的人员及经费由市级调拨。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改革,实现了环保事业单位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设想,有效地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调查评价以及考核工作的效率与精度,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创新区域协作机制
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了区域协作机制,有效解决了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问题。在这一机制之下,一方面有效地实现了对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的联防联控,进一步加强跨区域、流域的联合监测;另一方面,加强了地方环保监测队伍的建设,消除原有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做出规范调整。随着创新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以使环境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
2环境监测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2.1行政干预
环境监测单位是环保部门的直属机构,而当前的环保体制主要以区块划分,以地方环保为主,在这一体制之下,省级考核层层划分,所需要的数据都是由地方的监测机构所提供。如此一来,地方监测机构在人员、编制以及经费等方面就会受地方政府的影响,这种环境之下地方政府扮演了“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角色,难以有效保证监测数据的独立性与公平性。因此,当前状况下环境监测机构存在着易受地方行政干预的问题。
2.2整体水平欠缺
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上研究、实施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已有了好转,主要表现为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环境监测日益精准、监测范围越来越广、监测体制日益完善等。在这种转变之下,环境监测的工作量巨幅上升,这就对监测能力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当前的监测能力水平难以满足这一需求,机构人员、监测经费、仪器设备、业务用房、业务能力等增长相对缓慢,整体水平欠缺。
2.3财政经费不足
省内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拨款,而从当前情况来看,所需经费并没有足额到位。环境监测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经费方面的问题,例如新增业务没有同步安排工作经费,仪器设备的维护与更新没有经费预算,人员经费不足,等等。而对于监测机构本身的创收与自筹而言,所得经费相对较少,难以满足机构运行的需要。财政经费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环境监测机构的有效运行。
2.4监测人员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政府推行事业单位绩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监测系统造成冲击。当前情况下,监测人员编制相对较少,且存在着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工作条件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环境监测人员长期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状态,逐渐丧失了工作积极性。要想进一步深化环境监测事业改革,监测人员积极性的调动不可或缺。除此之外,社会监测机构发展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环境监测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失。
3环境监测垂直改革的建议
3.1明确各级监测机构职责划分
管理体制改革是环境监测垂直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改革,省级环保部门主要负责省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调查评价以及考核工作,调整后的市级环境监测机构转变为省级环保部门驻市环境监测机构,由省级部门统一管理分配任务,调整后的县级监测机构主要进行执法监测并由市级部门统一管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在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的统一管理之下,各司其职,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提高环境监测系统的运行效率。
3.2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势在必行。省级环境监测机构作为全省的最高环境监测部门,应全面地进行发展与改革,从水质自动监测、空气自动监测、土壤监测、噪声监测、生物生态遥感监测、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机动车监管、信息及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高标准、严要求、全面化地从根本上提高监测能力。对于驻市环境监测机构而言,其监测能力的建设上应结合所在地市的实际情况,加大监测分析仪器设备类、自动监测类、信息系统类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在保证设备质量的基础上,提高监测能力。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已在职能上发生了转变,需要重点加强执法监测能力建设。
3.3增加各级财政保障
在进行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各级财政作保障。因此,在保证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应将驻市环境监测机构的经费投入与地市级财政相剥离,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将县级环境监测机构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并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实地调研,适当增加各级财政对环境监测机构的投入。
3.4有效调动监测人员的积极性
进行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制度调整,驻市环境监测机构事业编制划归省环保厅,县级环境监测事业编制划归设区市环保局。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需要与省编办进行有效的沟通,增加部分编制。结合实际情况,对监测人员的待遇水平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组织各项活动,提高监测人员的工作热情。建立健全监测人才引进制度,以此来适应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对人才的需求。
4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本文针对这些主要问题,结合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思考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刘长军.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探析[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7(4):55-58.
[2]黄桢.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制探究:以江苏省环境监测为例[J].管理科学文摘,2012(28):201-202.
[3]林建甭,洪华生.对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2000,22(6):7-9.
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力良好的物质条件与经济基础,各种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面临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问题。遥感技术尤其是卫星遥感技术近些年来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国际遥感技术研究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的现状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状况,对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2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
2.1发展现状
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研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技术支持,目前国内也逐步建立起立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同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并相继在新疆、内蒙等地区建立起了生态站,为我国将来一段时间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2.2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现状分析来看,虽然我国当前在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技术上比较滞后、管理制度跟不上、人员能力水平存在不足等等,即使如此,但整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该工作的发展趋势应是在地面监测技术与3S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由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到生态风险以及早期生态环境预警和保护方面的转变。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使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保护,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必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3遥感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领域
3.1基本原理
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对被监测物体定时、定量的发射不同的电磁波谱,并对其所反射回传感器的电磁波谱进行接收和记录,在经过地面处理后还原成原始图像,从而进行各项研究工作。其中运用的传感器是指安装在遥感平台的用来探测地面物体电磁波的仪器,对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当前已经研究出了多种多样的电磁波谱传感器。利用传感器对于各种物体在可见光以及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的探测和接收,并经过一系列较为复杂的技术处理,将其提供给不同的用户,方便其开展工作。
3.2应用领域
(1)资源遥感监测
资源遥感监测在资源类别上可以将其划分为土地资源、水力资源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源监测。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强大的自然资源作为后盾,因此资源遥感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对于我国石油资源开发、矿产资源探测以及五年计划期间的各项工作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我国目前不断重视的原因。
(2)农作物监测
遥感技术对于农作物的监测主要是利用卫星传感器所发回的传感数据,在地面工作站的加工处理后,对农作物的产量指标进行估算。另一方面,遥感技术还能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进行遥感监测,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加强农作物的管理力度,从而减少其带来的经济损失。
(3)气象监测
遥感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应用就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气象预报,其与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为人们的带来极大的便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推进,气象预测方面将会更加准确,可靠性也会逐步增强。当前我国应用于气象观测和预报的卫星主要是自主研发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4)地质灾害预测
卫星遥感技术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免地质灾害等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如天气预报中提到的暴雨可能会引发的泥石流灾害等,但是遥感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技术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不过相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这方面的能力会持续增强,技术上的差距也会不断缩小,为地质灾害预测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预测详情。除此之外,遥感技术在军事领域、国防领域以及太空监测领域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4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具体运用
4.1在大气状况监测中的运用
由于当前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以及越来越严重的雾霾现象,人们对于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国政府也在进行着相关研究工作,希望能通过有效的手段改善当前大气污染状况。遥感技术通过对大气中臭氧层、温室气体以及大气气溶胶含量等指标的监测,实现了对大气污染状况的实时监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对监测到的信心处理,及时的传递给气象部门和相关部门,便于人们做好防范和补救处理工作。
4.2在水体污染监测中的运用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水资源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水资源匮乏问题,还有相当严峻的水体污染问题。我国拥有着众多的河流及湖泊,对于这些河流湖泊的监测使用人工监测的方法所要耗费的各种资源相对较多。卫星遥感技术通过多光谱频道,能对水体进行多方位监测,从而对水质作出优劣评价,方便于水体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工作。遥感监测对水体污染的主要监测指标有水体悬浮物、水体温度、色度以及可溶性有机物的监测等。
4.3在固体废弃物监测中的运用
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遗留下一些废弃物及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垃圾,对于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说,对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妥善处理相当重要。遥感技术利用对遥感图像上的色、形、影等解译处理,能够较为直观的呈现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类型。从遥感技术手段中获得的这种高分辨率图像,能使我们更加详细的对固体废弃物的面积及总量进行识别,有利于其处理工作的开展。
5结语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管理;环境评价;研究
收稿日期:2011-05-12
作者简介:罗淑华(1975―),男,四川大竹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中图分类号:X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073-02
1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环境保护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正在面对和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运用分析、测试等科学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的状况通过数据来表明其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的,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以环境分析为基础内容,主要研究环境质量变化和描述环境状态与演化、科学预报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的一门科学。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为环境保护提供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的准确、及时、全面的反应环境质量科学数据,并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和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环评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环评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环评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的步骤,这些步骤按顺序进行。在实际工作中,环评的工作过程可以不同,而且各步骤的顺序也可变化。环境监测是环评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评的整个过程。只有通过开展环境监测,才能掌握真实的现状和数据,做到心中有数。监测人员通过分析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为环评提供依据,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提供准确依据。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2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2.1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
基本上适应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的项目,并能够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做出识别和评估;对各种替代方案(包括项目不建设或地区不开发的情况)、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生成清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以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了解可能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包括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及时、清晰的结论,以便为决策提供信息。
2.2 调查阶段监测
这一阶段主要是调查摸排,环境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并结合周围的情况和区域环境容量,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案。特别是在环保问题日益敏感的今天,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同时,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要确定费用、优先污染物分析、时间段等,并形成方案,使相关人员都做到心中有数,有序执行。
2.3 竣工验收监测
这一阶段主要是竣工验收,环境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设备管理检查、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排放监测、环境投诉等。通常来说,竣工验收监测,要在机器设备运行稳当,生产负荷达到设计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确保质量和效果。
3 结语
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社会都关注的热门问题,然而在环境监测中,由于人员、时间和经费等的原因,环评单位对环评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来严格执行。比如,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基层监测机构在监测方法、监测技术、监测力量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评走形式的多或者环评不准确、不科学。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评报告的质量。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环境监测单位对环评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要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评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要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要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根据环境监测方案计划时间和预算相应的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其在环评中的重要作用。要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极应用ES、RS、GIS等新技术,准确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图,为项目的环评提供数据资料。
参考文献:
[1] 奚旦立,刘秀英.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李国刚,万本太.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7,9(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