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0-02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也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已从计划经济体制和半市场体系的就业模式,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就业现象、问题和措施,特别是针心理、生理、经济、家族及能力方面有困难的学生的就业帮扶措施,进而健全人格魄力,群策群力,帮助他们实现完好就业,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构建和谐社会。

一、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当作大事来抓,长期来抓,时刻关注就业。其次,应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主要领导、老师及学生共同参与,明确责任,细化管理,有的放矢。最后,把就业帮扶工作纳入主要领导、老师的绩效考核,以评促改,以评促教,全面发展。

二、建立制度,细化管理

1.建立档案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困难学生”的个人档案和信息卡,并做好记载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2.建立责任制度。学校与老师签订责任书,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成为“困难学生”的“家长”,通过经常与他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3.建立交心制度。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召开“留守学生”会议,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感受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要建立困难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联系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重点困难学生实行了“一带一”帮扶。

5.建立心理档案。我校每年都为新入学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全校目前已建立了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科学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软件技术,科学地分析与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档案梳理,为科学实施心理呵护与心理援助提供依据。

6.建立资助制度。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困难学生。第一,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委会、乡镇、县区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第二,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所在村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后,学校将资助名单,公示情况上报上级资助小组审核确定。第三,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审批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辅导员签字确认。第四、资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三、加强交流,情感管理

根据各学校毕业生工作流程安排,区分就业困难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实现一对一的帮扶和援助,通过电话、邮件、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和学生加强交流,多方寻找就业单位,提供就业机会。不得讽刺、挖苦有困难的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丰富主题,科学管理

爱心育人,在倡导“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困难学生喊出了“爱心育人”的口号。如在生日到来时,为他们送上写满祝福与鼓励的贺卡;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心灵上感到困惑时,为他们解除困境,解开心结;在同学中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让他们与其他同学相互帮助,携手共进。德育为首,加强了对“困难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如聘请心理咨询室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建立心声信箱、开设心声倾诉室等为“困难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由各班心理委员组成“心灵小天使”,在老师的指导下向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与辅导。赏识教育,注重对“困难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如召开困难学生“我独立、我成功、我成材”主题班会,营造大家庭的氛围。开展培训,利用课内、课外二个阵地,不断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就业知识培训,结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关注“困难学生”。

五、拓展平台,延伸管理

通过QQ、短信、电话、面谈、微博等方式,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免因方式不当引起学生反感),详细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业情况、就业意向、实习情况、家庭情况等,并对导致其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找准问题,尽一切能力帮助其解决就业难题;采取多种助困形式,建立起了由国家资助、社会爱心捐助、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生活困难学生的机制与体制;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寻求社会对生活困难学生的资助;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就业联络员以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为主,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由于心理问题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多鼓励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大胆尝试,勇敢选择,主动出击,尽快找到工作单位,实现就业;针对存在生理缺陷的毕业生,要实现一对一的援助和帮扶,提高自信,勇敢就业;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资源,协助他们找到合适岗位,尽快帮助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

六、积极总结,完善管理

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帮扶工作体系。定期召开困难学生转化研讨交流会,及时掌握全校帮扶教育对象的动态,研究教育手段和方法,做细帮扶工作,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建立困难学生转化情况记载表,及时鼓励与引导学生,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帮扶计划,不断总结帮扶经验,同时,将好的经验及时交流推广。

学生工作无小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把困难学生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采取人本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为他们做实事、做好事,在经济上扶持、在生活上照顾、在学习上帮助、在心理上疏导,全方位关爱困难学生,让受助学生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建立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生活困难学生度过生活难关,帮助心理困惑学生消除心理阴影,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学习难题,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插上理想的翅膀,立志成才,接受祖国与人民的挑选。

参考文献:

[1]龙银成,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成因初探[J].出国与就业,2009,(5).

[2]孙世平,等.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1).

[3]龙银成,等.“创先争优”活动背景下对毕业生党员人格魅力塑造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4]马涛.学生工作无小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3).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资困助学 经济困难学生

如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对资困助学工作也越来越重视。高等学校务必高度重视资困助学工作,认真落实“奖、贷、助、补、减”等各项政策要求。坚持“育助并重”和“助人自助”原则,通过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激励和能力拓展,逐步实现资困助学工作由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转变,从而提高资困助学工作的绩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认定与助贷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助贷成效。本着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出发点,在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小组。负责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及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同学提供助学贷款相关知识、信息咨询。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材料的初审工作,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成功率。

建立三级认定组织,组建困难学生档案。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信息档案组建是确定国家助学贷款和各项资助的重要依据,是切实做好资困助学的基础。建立学院、年级、班级三级认定组织,全面管理、完成整个学院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使认定工作有序开展。

二、建立结对机制,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筑牢发展基础

提供个别指导,开展就业结对。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结对工作,为每一位经济困难毕业生确定一名就业联系老师,切实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其顺利就业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

落实“帮扶计划”,完善“双助体系”。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特困生建立“师生一对一”的帮扶计划,发动党员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与特困生开展“爱心”结对,通过资助、交流,尽量多给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去温暖,切实解决这一群体因为贫困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努力完善经济、心理双资助的“双助体系”,着力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和谐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地发展。

实行学业困难学生结对制度。对学习不理想的同学加强教育和引导,为学业预警的学生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进行结对帮扶。

关心学生生活,补助临时困难。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因突发事件而生活陷入困境的同学,学院及时了解关注,并予以适当的临时补助,帮其度过难关。这些补助体现了学校和学院对学生的关心,对于拉近学院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发奋图强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认知提升与成才路径规划。强化发展信心

落实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动态研判机制,及时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制定《学生谈话制度》,要求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职责和精力,做好学习困难、经济困难、身心失调学生的谈话、谈心工作,对重点学生形成帮扶和教育合力。定期召开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了解经济困难学生诉求与身心需求,进行集中梳理,逐一解答。

开展生活德育讲座,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德育教育,同时,也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开展经济困难学生交流活动,通过各种学习交流会、典型事迹报告会,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够互帮互助,相互激励。

树立先进典型,总结成功案例,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与成才规划工作。

四、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拓展,丰富发展平台

规范勤工助学,加强教育引导。为更好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院应积极推进经济困难学生兼任勤工助学工作,这样不仅达到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自立、生活上自主、精神上自强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进取精神。同时,结合目前学生勤工助学实际情况,学院制定相应《学生校外勤工助学注意事项》,对学生合理进行勤工助学进行引导,对勤工助学应注意的安全等事项予以提醒。

重视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科研课题立项、学科竞赛及考研考级等各类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研究性学风。

五、深化校企合作,寻求社会资助,拓宽发展平台

如今国家助学金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的生活保障,国家助学贷款基本解决了学生的学费困扰,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学院积极探索,将资助工作的重点从过去的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激励性资助转变,不断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利用假期鼓励、安排经济困难生“进企业、下车间”,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学院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来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促进教风学风建设,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加强教育引导,努力回报社会,展现发展成就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29

1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和要求都越来越高,高职院校?_始不断提升办学层次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但是,高职院校招生的一部分学生属于经济困难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承受着经济压力,进一步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当前的高职院校资助更多的是提供金钱上的帮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做的还不到位,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层面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资助体系。高职院校与高等普通本科院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在心理上存在低人一等的思想,没有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继续深造的途径和机会都比不上高等本科院校的学生,这就会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未来的担忧更多,加上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明显存在心里弱势,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存在着自闭自卑都一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就业,甚至出现一些扭曲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容易出现校园问题以及社会问题,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对这类群体充分的重视并积极的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困惑。

2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2.1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

高职院校招生的生源在一定程度上不如高等本科院校的生源渠道那么广泛,并且不占据生源层面上的优势。高职院校的一部分学生来自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上学期间的学费以及生活费让经济困难的学生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进而不断引发心理压力。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占据了高职院校招生名额的绝大部分,虽然国家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方式越来越多,学生可以进行国家助学贷款等方式完成学业,但是就立足于当前的状况来看,目前国家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资助力度还是明显不足,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向大众模式转变,高职学生开始由稀缺资源向过剩资源转换,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差距较大,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心理的焦虑。大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要承受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还需要承担因就业困难导致的国家助学贷款无法按时还清的担忧,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2社会认可度低导致自我竞争力薄弱

高职院校与高等普通本科院校的社会认可度明显不一样,社会大众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考不上普通本科的学生才被迫上高职院校。然而,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一样,分别为技术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背负着异样的社会眼光,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较低,从而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除此之外,高职学生与高等普通本科学生在学习期间接受的基础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学生更难以接受更多艺术、外语等方面的培养,难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缺乏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和互动,长期以来的精神压力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无法适应校园生活,学校虽然提供一定的资助,但是存在资助方式不当的现象,比如让学生进行感谢发言、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名单进行公示等,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3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有益对策

3.1健全资助体系,凸显多样化及人性化

过去高职院校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体现在从资助金额上强化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开展多样化资助形式,除此之外,要注重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大幅度的改变过去的单一资助机制,将勤工助学融入高职院校资助体系中,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进行科学的统计和详细的分析,以经济资助为主,以优秀奖励为辅,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上进意识,积极的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学会自立自强,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解决学生的心理一律,促进高职院校对经济困难学生自主体系的人性化以及多样化。

3.2建立学业预警帮扶机制,强化自我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甚至是偏远的农村,在接受素质教育这一方面上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一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计算机以及外语的接触比较少,一旦进入高校,在外语以及计算机方面的劣势都得到了显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严重影响自信心的因素,甚至加重了一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高职院校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教育资源投入,另一方面应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避免他们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影响整体学习成绩。除此之外,高职院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学业预警以及帮扶机制,让这些学生慢慢克服学业上的压力,重新获得自信,为增强学生的自我竞争力提供帮助。

3.3制定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计划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模式教育向大众模式教育转变,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在学历方面以及社会认可度方面都不具备竞争力,因此就业岗位的选择受到限制,只能选择一些技术岗位或者低端岗位。除此之外,由于经济困难学生缺乏社会关系,在就业时候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大城市的就业市场更加不具备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对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就业补贴,在学校内开设学生就业讲座以及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专场,让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更好的进行校内学习,顺利步入工作岗位。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习、成长;转化学困生;需要;成功;自信

中图分类号:G4

在教育教学中,学习困难生是客观存在的,是相对的,这些学生在班级中虽然是少数,学习困难生文化薄弱、数学基础尤为不扎实,许多学生畏惧学数学,感到难学,失去了学习信心,从怕学到不愿学,这是在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通过对他们实施科学的教育。以他们可接受的方式享有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能过从教育中获得一份自信,获得一种向上精神状态。

要实现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要从改变学生观入手,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还要有爱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地、艰苦地、一点一滴的努力;更需要导向正确、选择适合的策略和方法。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认真思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而思考和措施的根据就是适合学习困难的学生。

(1)合作竞争,让需要改变厌学。

当学生不想学或学生投入不够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实验证明,当学生处于最佳情绪时,最能发挥智能操作水平。兴趣的本质是心里需要。心里上有了某种需要学习才能变得主动。

互助“结对”。在学生中开展“一帮一”结对活动。帮扶前,让每个学习困难学生都有明晰的发展目标,以学习成绩提高的心里需求为支撑。通过老师和家长,加强对对子引导,帮助他们制定合理计划,并开展对子之间竞赛活动。对帮扶学生来说,在帮扶过程中,有了一次奉献的机会,这个机会,实际上是实现个人才能,体现个体价值的机会。

合理“分组”。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力量是无穷的。要实现一个目标,需创造群体支撑的环境,这是每个人取得成功重要条件。合理分组。一般4人一组,组内有学习成绩较好的,也有较差的。每个小组要形成一种沟通与交流的环境。各组之间倡导合作竞争,有竞争才能有发展。

自主“组队”。小学生有活泼、好表现的特点,而且精力旺盛。学习困难学生也不例外。可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自主组织学科活动队。

弥补缺陷,让成功促动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动力,它可以促进儿童更好的学习愿望,没有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真正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有事做。有事做,而且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就是一种成功。学习困难学生有时不是不想学而是不能学,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知识“欠账”太多。可采取弥补知识缺陷的办法,帮助他们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

课前“补缺”。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提高认知能力的前提条件,就是帮助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检索出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和技能,已作为学习新知识必要准备。在帮扶中可采取“课前练习”办法。即在每一节课开始前进行“课前练习”,由老师出示与本节课有关知识进行测试。时间一般为5分钟左右。教师从学生错误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缺,为学生顺利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课中“补难”。课上教师要着重分析学生理解、掌握知识难点和学生的心态确定教学难点。教学时可采取放缓进度,低起点,小步走的办法,让学生跟上教学步伐。学生独立活动时间是为学习困难学生补习的最佳时机。

课后“补漏”。从学生作业中最能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学习中的“漏点”。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作业尽量在校内完成,在教师的监督或指导下完成作业,完成率较高。课后补习时机,可在课间、午间、自习课或在放学后。在校内做作业,遇到不会可以随时问老师和同学,因此作业正确率也会较高。

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补习,并不是一项立竿见影速见成效的,也不能很快在考试成绩上或学习能力有所反映,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上。

(2) 鼓舞激励,让自信驱逐困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力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当补习方法不能使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效果显著时,就得辅以另一种方式和策略,可从非智力因素入手,增强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使他们正确对待可能与挫折,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总结教训,振奋精神,努力进取。学习困难学生主要问题是自信心较差,学习积极性较差。问题产生原因是,他们经历学习过程的反复困难。

重“习惯”。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最重要的是引导和指导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成绩偏差的学生,因为一时还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或一时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成绩固然上不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传授、介绍和总结各种成功、有效地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成效。适当点拨,并恰当地将关爱传递给他们,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多“交流”。要实现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取决于师生沟通的效能。宽容是师与生交流的起点。而切切实实做到宽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又很需要费一番工夫,有时一、两个学期,甚至会更长时间。平时对他们多一点关注、鼓舞。课上多看他们一眼,课下多与他们谈一谈,做作业时多指点。尽力让每个学习困难学生感受到关注和鼓舞的滋润,心灵受到触及,学习欲望被唤醒,自然有了学习的进步。

勤“鼓励”。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鼓舞能唤醒自信,而自信源于每天的努力。努力就有长进,不努力就没有成功。建立相应激励机制是转化学习困难学生重要保障。激励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跨越式的发展。针对学习困难学生不同情况选择使用不同激励力度和方法,使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准确、恰当、切合实际鼓励和提醒。激励形式多种多样,如目标激励,语言激励,榜样激励等。当然,激励可以是批评或警示。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

1999年,在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招生收费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2000年基本实现新旧体制转轨。”在高等教育新体制下,缴费上学制度的实施,给高校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给家庭贫困的学生求学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3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O%,特别困难学生的人数大概在16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9%[1]。由于省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我校的贫困生认定比例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9年10月,完成了我校2009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其他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的动态调整工作。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78人,比例为29.29%;其中家庭特殊经济困难学生433人,比例为6.1%。贫困生是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贫困生的数量,还是贫困生的思想状况,都将会对高校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难度很大

在认定贫困生的过程中,作为最基础的一个条件是需出具区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认定证明。而县区级民政部门往往为了给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对贫困认定工作并不仔细核实,出具家庭困难的虚假证明。在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一个班级能收到一半学生的贫困证明。以这个比例来看,并不符合我国贫困生占高校学生20%的真实情况。另外,由于高校基本上都是全国范围招生,学校不可能一一核实贫困生的家庭状况的真实性,对贫困生进行家访只能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可能大范围的进行实际调查,故高校对贫困生真假的界定存在很大的难度。

2.勤工助学岗位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

学校内部的勤工岗位资源有限。以我校为例:2009年,我校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为95个,而贫困生为2078人。能参与勤工助学工作的学生约占贫困生总数的4.6%。

校外的勤工助学很难开发和操作,由于学生有固定的上课、学习、生活时间,对于拓展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往往有很多限制;另外,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存在路途远、工作时间长等问题,不能保证学生的安全目前看来,贫困生通过校外勤工达到助学的目的很难实现。

3.社会资助渠道较少

社会资助的覆盖面较少,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家和高校资助体系的不足,然而社会资助往往还需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甚至民族、性别、生源地等其他要求,名额有限,竞争力大,给贫困生资助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校的社会资助主要为香港京都念慈庵助贫奖学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优秀贫困医学生助学专项基金、李政育优秀中医学子奖学金、青木奖学金、菁英奖学金等等,每年共有82名学生受到社会资助,资助金额为12.2万元。受资助的学生占全校贫困学生的比例为3.9%。社会资助只能适当的补充学校资助经费的不足。

4.部分贫困生消极心态严重

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从获得方式来看,大体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获得,一种为评比获得。国家助学金是贫困生直接获得的,国家助学金是国家对贫困生的直接的无偿的经济资助,没有评选附加条件,也没有规定明确的义务与责任。其实,这种无偿性的资助方式易造成部分贫困学生心理上的依赖,养成等靠心理,养成懒惰的性格或者逐渐失去责任感。国家和高校给予的贫困生的补助,除平均分配制度外,对于评比类的资助政策,部分贫困生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可能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弄虚作假。

另一突出表现就是在国家助学贷款还款付息的时候,少数学生出现推诿、拖欠的情况。在助学贷款开展至今,按时还款始终是一个难题。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0%。[2]这种不诚信的表现,恰恰表明,贫困生对于国家的资助政策没有抱着感恩的心理,只是坐享其成,当毕业后到还款付息的时候,学生能拖就拖,不看重个人信用。

二、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

以“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家庭困难辍学”为原则,本着“以激励奖励为主,资助补助为辅”工作理念,完善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机制为主体,助学金、临时补助、帮扶为补充的资助工作体系,高质量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奖助学金评选与发放工作,强化贷后管理,力争贷款毕业生还款率保持100%。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校院两级工作机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成立了校院两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校级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审议资助方案,部署全年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院级工作领导小组,做好落实工作,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调查摸底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2.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保证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我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从入学至毕业贯穿整个学生的在校生涯的始终。开通了“绿色通道”,对一部分确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交齐学费的学生,允许其先办理入学手续,缓交学费。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及动态调整工作。根据政策和评选要求,做好政府、学校及社会奖助学金及专项补助资金评选和发放工作,确保各项资助的公平合理。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的审批、发放和催款付息等工作,2009-2010学年,为1256名学生申办了国家助学贷款,占全校学生比例为15.9%。安排一些有所专长的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服务等工作,全面加强勤工助学岗位学生管理,并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年度评选勤工助学岗位“十佳标兵”。我校自2008年成立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色项目“爱心超市”。全校师生共向“爱心超市”捐助了资金5208元;有3500多人次贫困生受益。并开展了以“爱心传递”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使超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延伸。2010年4月,吉林日报以《爱心传递――长春中医药大学“爱心超市”帮扶大学生记事》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

三、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1.加大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亲情教育、爱心教育。使贫困生懂得感激国家,感激社会、感激父母、感激学校。同时,对于贫困生易产生的心理焦虑、自卑、心理压力大等问题要及时疏导,避免压力过大造成更大的矛盾。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2.贫困生认定更科学化

从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展的情况看,新入学的贫困生认定难度最大,高年级的同学由于在班级里共同生活和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相对于新生而言,同学们之间互相了解,在班级贫困生认定小组认定贫困生的时候,不容易出现“伪贫困生现象”。所以在贫困生认定时,应适当控制新入学学生的贫困生认定的比例。同时,每学年应进行一次贫困生认定的调整工作,以确保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我校在贫困生认定的问题上,遵守程序,严格把关,经各级评议小组评定,最终召开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各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名单和比例。

3.强化政府、银行、学校共同协作的助学贷款管理模式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通过金融机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帮扶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贫困学生解决了大部分的在校学费问题。在这里,政府起到监管的作用,经办银行和学校是主要的操作者。在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在20%比率高居不下的情况下,银行应加强个人征用制度的完善,对主观恶意拖欠的行为,要靠加快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和落实制裁措施来解决,如一旦进入个人征信系统“黑名单”,将停止其任何的信用卡,停止为其办理其他方面的信用贷款等等,同时应依据相关法律条例作为保障,对还款态度恶劣、恶意拖欠、屡教不改的应给与法律上的制裁。而对于客观上的确无力偿还而产生违约的行为,如由毕业生提出困难申请,经查核属实后,再重新安排还款计划。高校也应起到督促学生还款的作用。高校应在学生毕业后和学生保持有效的联系,在年终清欠的时候,有义务督促学生还款付息。只有三方共同协作才能做好毕业生还款的工作。我校的主要工作经验为,在学生离校前认真填好毕业生确认表,以确保留下有效地联系方式;发放给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和贷后管理手册,将助学贷款国家相关政策和贷后管理要求详细解读,以便毕业生掌握。在年终清欠的时候,在全体学生工作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连续保持两年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达到100%。

4.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贫困生群体

国家和高校的资助体系有限,不能满足所有贫困生的需要和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可以通过调动校友的力量、与学校合作企业的力量等,来广泛动员,多渠道、多形式地争取社会资助。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外界联系,汇聚社会一些愿意为教育事业做些事情的个人、企业或者海外人士的资金,来补充本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的不足。我校全体师生都积极参与和支持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社会奖助学金有一部分来自于校友、来自于曾经的任教教师如“青木奖学金”;还有来自教职员工联系的如“菁英奖学金”等等。我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逐步在全校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资助工作氛围。

5.重视贫困生就业

高校能按照中央的“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家庭困难辍学”的要求来认真做好贫困生在校期间的资助工作,但贫困生是否能够按时还贷,按时还款付息仅仅做到不让贫困生辍学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为贫困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予以帮助。就业困难的贫困学生(简称“双困生”)的就业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层次深,关系到教育、就业、扶贫等几个百姓关注、社会敏感的热点领域。目前我省已开展了提高高校“双困学生”就业能力三年行动计划。我校已有183名学生参加,通过技能拓展培训,努力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和求职竞争力,通过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等方式,使他们在将要面临的就业竞争中有备而战,帮助这些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双困生”只有顺利就业,才能有能力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才能回报社会和国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