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业科技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尽管说随着人们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不断了解,能够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有所认识,并且推广工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多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林业推广工作的进行,使得林业推广工作不能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深入了解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1对于林业科技推广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之所以当下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的原因还是林业生产者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强,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对于林业建设工作的意义,不能够认识到潜在能量的实际价值,因此造成了知识资源的浪费。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也要有深刻的认识,不能只研究,不推广,使得林业科研成果永远局限在实验中,失去了其使用价值。
1.2林业推广的投入不够且推广的体系还不够完善
对于林业推广认识不够是在林业推广工作上的第一个失误点,也是推广工作失败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对于推广工作投入的力度不够以及推广体系本身不够完善也是主要的阻碍之一。当前思南县林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性的确得到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所投入的力度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推广面不大,推广的途径没有完全打开,推广的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筛选。在此基础之上,人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一部分也源于当前的推广体系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思南县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所存在的体系也仅仅只是一个雏形,不能达到推广的实际要求。
1.3林业科技推广和林业生产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连接
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中,单一的推广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和实际的生产之间构成一定的联系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目前多存在的问题就是推广工作和实际的生产工作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连接,这使得推广没效果,生产没提高。
2.构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
如何才能够实现林业科技得到很好的推广是当前人们所面对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实现林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创新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为了能够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人们的肯定,促进推广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入,构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是眼下人们所找的突破口。
2.1科工贸一体化
所谓的科工贸一体化指的是在推广的工程中,做到科研、工业生产和贸易交流有机结合的推广。这种推广模式能够很好的实现林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市场化,能够将科研成果和市场贸易与生产的每个环节进行紧密的结合,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工业生产的过程提出要求,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推广从种植到加工的一条龙技术,使得推广模式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
2.2林科教一体化
建立一种以政府为导向,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林科教一体化模式,统筹兼顾,由点及面。建立林业推广工作示范县,以促进思南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行。
2.3社会服务化
推广工作的进行要进一步的保证其与社会的联系,在这种过程中加强推广活动的社会服务化。保证林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稳定,健全推广的网络体系,实现服务领域的一步步延伸,由单到综合,由近及远。
2.4生产知识化
新的推广模式中要不断的加强生产过程的强化,保证生产的过程中知识化程度能够得到提高,保证生产人员的工作素质能够在推广的过程中实现量的突进。加强林业技术的培训、加强林业生产方式的教学,保证林业生产知识能够与时俱进,防止生产与科研成果之间出现脱节的状况。
3.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推广工作想要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要加强推广模式的创新,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密切的注意已经存在的推广模式的实际状况,根据实际的反应情况不断的对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完善优化。综合各方面信息,结合林业科技推广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发现,思南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要深化改革,探索出符合市场体制的运行机制。当前推广模式是否合理,可以从其实际的效果来看,而实际效果的好坏则可以从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来看,目前推广服务在与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适应性还不是很高,因此深化这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整合相关的资源,打造相关的推广平台。目前的推广服务模式中,有推广的内容也有推广的对象,但是在实际的推广中效果却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推广平台的利用和开发上存在较多的漏洞,因此下一步整合好相关的资源,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才是关键;三是加大投入,科学管理。推广工作在整个科技工作中属于较为重要的环节,该环节的很好进行能够保证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加大推广的成本,增大投入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时还需要对推广的过程以及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保证推广过程中进行。
4.结语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都有所深入。当前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因此需要我们把可持续发展这个科学理念运用到林业建设的体系之中,构建起具有更加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从而对森林资源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并使得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长久的维持。
1可持续发展理念概述
最早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它标志着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1987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能够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会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方面达到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又要对与我们生存密切相关的大气、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和资源加以维护,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无视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不过要在资源和环境被保护得到永续利用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2林业的定义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1林业的定义
林业的定义可归纳为人类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利用及发展的经营活动,充分利用森林的多种效益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并且能使森林资源被长久的经营,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等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性产业。
2.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根据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表明,可持续林业是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更新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与生态多样性等保证不被毁坏的基础上的林业实践活动。并经过一系列的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等方式,使其多功能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此能够保证土壤、空气和水等资源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赖以存在的环境。不仅能满足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对木材等产品需要,又不损害未来社会对其的需求。
3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林业持续生产等多个方面都有非常好的表现,森林的多重价值观得到体现,在改善拥有森林的地区以及国家的生存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3.2依靠科技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要加大力度对生产力布局进行改革,落后产业要淘汰,传统产业要改革,新型产业要扶植,进行产业重组,从而使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得到妥善处理。遵循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对森林生态系统要采取最具成效的可持续方式进行管理经营,在实现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基础上森林整体的可持续经营得以实现,并遵循自然、社会、经济等规律进行有机的结合,因地制宜的采取科学的经营模式,才能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保障。注重对森林的经营与设计,在林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合理的规划好区域森林布局,对林业中长期发展以及森林经营等制定相应的策略,为科学合理的经营森林提供有力依据,从而使林业分类经营逐渐完善。有效的保护和经营好天然林。天然林的管理和维护机制要完善,对天然林的现有资源要能够切实的保护好。优化天然林树种结构,改进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其经营效益。加强对现有人工林的经营改造。林业经营主体要在制定计划、合理有序的情况下多营造混交林,尤其要加强阔叶林的营造;对于人工林的主伐年龄要适度的延长;对于具有经济价值较高的珍稀树种要注重多营造,其中大径材是培育重点,林业主体经营模式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3.3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首先应当具备比较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立法的理论依据,对人类社会、经济等发展所需求的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条件、以及保护地球环境与资源等充分的加以考虑,集中体现生态与经济两者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健全管理机制,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对森林采取限额采伐管理,以保证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加强对林地的管理,采取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避免有林地逆转,严惩毁林占地等违法行为;要坚持依法治林,在源头上遏止破坏森林的违法犯罪行为。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林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从林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建立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加快林业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等,从而真正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恭平.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1,(21).
[2]张慧军,贾荣.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若干理论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1).
关键词:集群;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是基于某一区域的资源优势所建立的众多农业企业的密集区。农业科技园区内部的农业企业间是一种基于一条或多条农业产业链上的横向或纵向联合。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是一个依据地区优势在某一区域联合的并系统运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和集科技、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的密集区,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资源的集聚、优化和组合。
一、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资源优势
吉林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面积20.07平方公里,由原公主岭经济开发区、市区铁北部分和“黄龙”、“华正”公司的区域组成,有国有和民营企业245家。2001年9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是全国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2001年12月,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纳入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序列。公主岭农业科技园区是吉林省中西部区域农业科技中心和以农业科教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的综合性科技园区。
公主岭农业科技园区的资源优势包括农产品产出集中的优势、农业科技成果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优势、政策资源优势等。
1 农产品产出集中的优势。公主岭位于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地处吉林省西部,是世界第二黄金玉米带的核心区。该区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土壤资源极其丰富。气候为寒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9℃,无霜期135天左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条件好,适宜粮食和畜牧业发展。公主岭市是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典型代表,是我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产品养殖基地,人均粮食占有量、商品量处于全国前列。粮食年产量稳定在41亿斤以上,每年除完成国家定购任务和农民自食用外,有大量余粮可用于各种深加工,特别是玉米淀粉含量高达72%以上。总之,公主岭地区因农产品产出集中,尤其是粮食产量大、质量高,成为农业科技园区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天然优势。
2 农业科技成果优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是公主岭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依托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设有十多个国家科研中心,建院以来取得科研成果1000多项,其中包括近40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科技成果累计创经济效益500亿元以上,特别是大豆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高科技人才聚集、科研基础雄厚、专业学科齐全,为园区发展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园区依托该科研单位,能及时掌握新的科研成果,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使科研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可以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是园区的科技之源,园区是该院成果转化的平台,而科技成果转化是公主岭农业科技园区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之一。
3 农产品深加工优势。公主岭农业科技园区以一批优秀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为代表,在玉米、水稻、猪肉等产品的深加工领域掌握了成熟的加工技术,拥有先进的加工设备和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以玉米为例。黄龙食品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园区玉米深加工的典型代表。公司以玉米为原料进行玉米淀粉、蛋白饲料、麸质饲料、玉米油、色拉油、淀粉糖等产品加工,年加工玉米能力为65万吨,年淀粉产品产量45万吨,年淀粉糖产量10万吨。总之,公主岭农业科技园区拥有稳定的农产品来源和成熟的深加工技术及经验,可通过深加工提高普通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园区效益并形成竞争优势。
4 政策优势。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在各种自然资源优势具备的前提下由政府主办的农业科技园区,充分享有国家政策优惠。园区不仅认真落实国家、吉林省和四平市有关政策,而且根据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加快发展和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外商投资和科技人员创业等,推动了园区的发展。
二、公主岭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态势
(1)总体实力与投资规模处于增长状态。园区经济实力表现在多方面并可具体以各种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由下表可看出,公主岭农业科技园区总体经济实力与各项指标均处于增长状态,且速度较快。
公主岭农业科技园区2005年底累计完成投资7.08亿元,其中各项投资比例见下表。
转贴于
(2)项目建设的进展较快。园区已累计开工建设项目110个,其中工业加工类项目80个,其他类项目30个。目前,园区正积极谋划、开发新项目并建立完备、系统的项目库,健全咨询服务功能。在项目包装上加大力度,开展对外招商。项目以粮食、畜禽、秸秆深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项目为重点。大量的项目投资支撑了园区科研和技术的进步,为科技推广提供了广阔平台。
(3)科技推广力度逐步加大。园区投入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科技推广,这不仅符合农业科技园区“孵化新产业、开发新产品”的目标,也对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公主岭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推广模式包括: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基地示范及“公司加农户”、“基地带农户”等。园区科技推广的具体活动包括专家咨询、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户培训、示范点挂牌、建设专家大院、扩大远程教育等。多种模式各具特点,充分发挥了政府、企业、基地及农户的作用,调动了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使科技推广达到良好效果。
(4)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基础设施是农业科技园区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基础设施是农业科技园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交通设施方面,园区改扩建了科贸大街、东公主大街、雄鹰路、农研路、育新路、育才路、化工园路等,为园区信息传递和物流运输提供了基础保障。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新建了中水回用工程,完善了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供电系统、供气系统等。
(5)社会事业较快发展。农业科技园区集群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指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事业对园区的成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园区的社会各项事业共完成投资5500万元。包括新批准入区学校三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个、律师事务所一个和质量认证咨询公司一个等。
三、公主岭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企业整体产出水平不高。园区小企业较多,而高新技术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向型企业和龙头企业较少。因此,企业整体产出水平不高、产品市场份额占有量小、经济拉动作用不强、示范作用不明显。今后,园区的企业结构有待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外向型企业比重有待提高。
2 资金瓶颈问题仍然存在。园区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支出、企业投资、园区创收等。但这些资金不能完全满足园区继续发展要求。由于资金短缺,导致一些建设项目不能及时开工建设和按时竣工投产,使农业示范项目推广不到位,一些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农业高科技项目无法实施。总之,资金已成为制约园区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
3 经济结构不合理。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低,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不高,产业升级和更新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差,经济总体竞争力较低。
4 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比如,对农业新知识新科技的接受较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园区的发展。所以,园区应在文化层面上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四、对策
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可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增大外向型经济的比重,带动示范区主导产业与国际接轨,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为此,园区应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引进项目,集聚高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壮大实力。在招商引资的方式上,可开展网上招商、中介招商、产业链招商、资源招商等多种形式,从而实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2 积极筹措资金。园区应认真研究和掌握国家的政策,密切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同时,拓宽园区建设资金渠道,提高园区企业创收能力,将园区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另外,还应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31-1
1 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基本上是单一农业经营的结构,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步于1985年,经过20多年的调整,我省农村二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畜牧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种植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但我省农村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调整速度也非常缓慢。
1.2 农村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即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吉林省在1979年以前,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粮食严重短缺,而玉米又是种植业中的高产品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我省由原来的粮食调入省转变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也由追求数量的增加转向质量的提高和种类的扩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省农业产业开始由单一转向多元,林、牧、渔业逐渐发展起来。
1.3 农村二、三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度低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粮食生产由短缺转变为过剩,但我省的粮食生产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一方面是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省的粮食转化滞后造成的。而粮食转化滞后恰恰反映出我省农村二、三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度低。第二产业发展滞后表现在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表现在内部结构水平不高,“小商贸”比重大,市场开发能力弱,难以起到拉动本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 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给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困境
2.1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不牢固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传统农业的弊端在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均衡,农业比重过大,农村二、三产业比重低、规模小、技术层次低,难以实现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市场化导向,难以达到高度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高效益的现代农业标准。
2.2 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造成产业化水平低,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不足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我省大部分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简单的停留在落后的农业种植上。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形式单一销售,许多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地方特色,产品以粗加工为主,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造成农产品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缺乏竞争力,向产业现代化的转变缓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动力不足。
2.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坚持走现代化农业之路的意愿不强烈
农民过多的把生产重点放在农业种植上,忽略了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因而不能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和对外开放的变化。此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失地农民数量逐渐增多,导致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又不能被我省农村比重低且规模小的乡镇企业吸收,这就减少了农民收入增加的来源,限制了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能力。长此以往,农民将对农业现代化之路失去信心,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建设。
3 促进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
3.1 以吉林省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培育“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农业劳动力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决定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层次,农民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新型农民。近年来,我省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造就“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省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科技下乡,加大农村科普投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3.2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建立符合地区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区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选择和发展适合本地区条件的产业,亦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如吉林省农业中的玉米,第二产业中的中药开发、加工业,第三产业中新兴的农业旅游等。
3.3 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科学进步成果的程度。通过制定我省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规划,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科技创新、科技开发、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让等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 杨笑嫣.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评价[D].长春: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11:16-17.
《基础化学》课程于2005年3月获我校重点课程建设立项资助,2006年12月以95分的高分顺利通过学校的严格评审验收,并荣获我校优秀课程奖,成为获得我校优秀课程的6门课程中最好的课程之一。
2007年4月《基础化学》课程又获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立项重点资助项目,笔者作为《基础化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主持人,现把建设经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思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树立21世纪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遵循教学规律,坚持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确保教学中心,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规范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为突破口,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通过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基础条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我教研室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准确定位课程建设目标
将本课程建设成为自治区精品课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争取最终建设成国家精品课程,为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提供优秀的服务平台。培养基础厚、知识新、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使学生掌握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初步具有应用各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医学和科研工作打好相应的基础。健全、完善课程建设规划等课程建设基本文件;争取得到学校支持,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激励教师不断地更新、扩充知识,提高自身水平。有一套完善的符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大纲力求体现明确的基本内容、革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培养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措施以及合理的学时学分分配;课程组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师队伍有一套先进科学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提倡愉快教学法、多角度教学法、情景设计教学法、师生互动、情感教学等多样灵活的现代教学方法,充分运用CAI、多媒体及网上课件等-T-段进行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将进一步发挥学生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得到最好的指导,及时获得最新知识。实行启发式、开放式、交互式的网上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克服传统教学表现手段落后、更新周期长的限制,使原来难以讲授的内容变得易行,促进对教学内容作相应的改进,反映基础化学新进展。有一套适用的高水平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或教学辅导材料等;大力提倡外语水平较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开展双语教学;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多样化的考核办法,其内容充分体现对学生理解、认知、综合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多层次的考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具有符合素质教育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成果;实现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的完整、规范;进一步注重教学各环节的监控工作,确保教学质量。
三、确定课程建设内容
基础化学课程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先进的教学方法和-T-段的使用、教材建设、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的建立、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建设以及课程特色的培育等。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巩固现有职称结构的基础上,要积极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并鼓励现有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或进修提高学识水平。我们计划在3年内,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并注意教学名师的培养。
2.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我们将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及教学型大学的定位标准,进一步优化基础化学课程体系,并合理地分配其学时数;要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出发,注重各学科之间相关知识的合理比例,正确处理好广博与专深、普通与特色的关系;不断更新、完善和整合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正确处理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前提下,把有关学科最新成果、最新理论、最新发展动向引入课程,使教学内容紧跟并超越时展的步伐;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既要注意基础化学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要花大力气解决彼此重复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改造,从整体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规范和整合。
3.重视教材建设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优秀的教材可以向学生传达准确、前沿的知识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课程建设更应该重视教材的建设。基础化学课程教材建设的原则是:要积极选用高水平优秀教材,尽可能在一些班级实行双语教学;同时,自编特色教材I做好与教材配套的习题等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写和引进工作;积极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
4.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与现代化教学手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只是单一的传授给学生知识,不能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建设基础化学课程就必须改变注入式知识教育,积极采用启发式素质教育,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要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网络化,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实行上网开放,实现校内优质资源共享。
5.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一直是高等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而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任何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要高度重视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引导和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6.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传统的标准化考试无法真正全面评价复杂而有个性的学生,无法满足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基础化学课程建设要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为目标,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法,积极开展考试内容改革;把课程的终结性考试与平时性考核相结合;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更好地发挥考试的教育激励功能和反馈调控功能,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7.注重培育课程特色要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与特色。
四、课程建设实施步骤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引进高学历或者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主讲教师;鼓励、支持在职教师申请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梯队,力求结构合理、宽厚坚实、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良。
2.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比较研究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不同的基础化学教材和内容,适时引进学科发展的新概念、新成果。
继续跟踪基础化学科研和教学新成果,将科学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研究医学与基础化学教学实际的联系。
3.加强教材教案建设编写出版课程学习指导书,编写出版无机化学实验等学科相关书籍。编制具有特色的电子教案,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4.加强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根据现代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其他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形成有医学特色的与教学型大学课程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注重教学各环节的监控工作,确保教学质量。
5.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使之能较好的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适时添置更新图书资料,为挂靠生化申请硕士点及将来招收硕士研究生打下良好基础。
6.加强网络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网络课堂,注重新颖性和实效性,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强化信息反馈,不断完善和更新网络课程资源。
7.规范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建设好试题库,使之能更适合本课程使用,逐步实行教考分离。从教与学两方面人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活动,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实现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的完整、规范。把基础化学课程建设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以无机化学为基础的其他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其建设成果拓展到这些课程之中。
五、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状况明显改善
1.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本学科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对于年轻教师指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指导教师,以使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快速成长。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和攻读学位。
(1)在岗培训:根据青年教师所担任的教学工作任务,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小组,并聘任相关课程的资深教师分别担任其指导教师,分工到人,对青年教师从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以及教书育人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帮助指导其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发展方向,指定必读书目,指导其备课上课和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教学上给他们压担子,大胆让其讲课,及时将学生意见反馈给本人,帮助改进。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以及指导导师班学生实验中以身示范,教给他们带实验的方法经验,并尽量让青年教师多讲。经过培养,有一批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骨干,一些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也熟悉和适应了高校教学。
(2)支持青年教师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有一位教师于今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一位教师今年考取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一位正准备报考博士研究生。
(3)支持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参加培训以及学术交流活动:这些年来,我们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和校外同行进行交流,参加岗前培训,参加全国、全区有关包括教学科研的学术会议,研究教学经验,获取信息。
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承担了正常教学、教改和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工作;逐渐实现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合理分布、职能合理分工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学历正在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