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社区建设

城乡社区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社区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社区建设

城乡社区建设范文第1篇

部分农村社区“农”的色彩将越来越淡

十七大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对城市社区我们比较熟悉,但农村社区就相对陌生了,农村社区是怎么定义的?

社区是现代社会的细胞。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以共同意识和利益为纽带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城市是指居民聚居的街道、院落和小区;在农村是指自然村落即行政村。具体地讲,农村社区就是聚居在城镇以外的,以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及其加工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既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也包括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

农村社区有什么特点?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内在凝聚力更强、生产功能更突出、生态地位更重要。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农村社区会出现分化。其中一体化进程中受城市化或城镇化影响较大的行政社区村,其村的建制虽然存在,但“农”的色彩将越来越淡。如成都市锦江区的红砂村、温江区的红旗村等,正在向涉农街道转变,其发展趋势是城市化。还有一些社区虽然是农村,仍是以土地为主要的生产资本,但第一产业的重要性和比重已大大降低;居民普遍身兼多业多职,社区内有数量不等的流动人口;辖区内有了外来的企业、单位等,这是属于城郊型的农村社区。还有相当多数的以农为主的农村社区,其建设目标是坚持村民自治,改善生产和居住条件,建设安居乐业的生态家园,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基础设施齐备、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人口规模和密度减少的现代农村。

我国目前的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如何?

中国城乡二元的特征在社区发展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在城乡分治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城市社区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政策支持,而农村社区的发展直到*年以后才开始逐渐获得公共资源和政策的支持。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刚刚起步。*年以来,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先后开始推行“农村村落社区建设”,从“农村社区发展”着手进行制度创新的探索。*年国家民政部在215个县开始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但到目前为止,国家层面的农村社区建设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还有待于各地的创新和探索。就区域发展而言,农村社区是否能够像城市社区一样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是农村发展能否与城市发展并驾齐驱的关键,也是城乡二元结构能否从根本上得到破解的关键。

不能以新农村建设取代农村社区建设

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包括了农村社区建设,还有必要提农村社区建设吗?

很有必要。社会建设需要从社区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应从农村社区开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以“新农村建设”取代农村社区建设。社区建设要解决的是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问题,是社区内的矛盾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农村社区建设同样应该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我们还应避免哪些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社区拆迁”,而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和社区的需求,在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协商合作下进行的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是在原社区的基础上进行的区位调整、结构调整、公共设施建设和原居住环境的改建,以及社区组织结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等诸多方面的改变。其次,农村社区建设不应是“政府行为”,而是在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下,根据社会条件的变化对农村社区结构的重新调整,包括社区区位、人口户籍、产业、组织、管理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建设。再次,农村社区建设不单是盖房修路、建公共服务设施、搞绿化美化等硬件建设,而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社区的全面建设,尤其是“软件”———制度和能力的建设。最后,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农村自身的发展建设过程,还是国家“城市反哺农村”,“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利”,“缩小贫富差距”等公共政策的落实过程。

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制度创新

农村社区建设能否走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子,对其经验进行复制呢?

由于农村社区的特殊性,其建设目标、路径和建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走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子,也不可能简单地“全覆盖”、“一体化”———把在城市社区建设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套用到农村,把城市社区建设的政策照搬于农村,将违背农村发展实际,既不合理,也不可行。

就农村社区建设,请您提出建议。

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根据区域发展需要以及村民的愿望,在有条件的社区,以现有社区———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基础,由村民委员会牵头,组织本辖区居民,通过民主协商,提出制定本社区的建设计划。要在城乡统筹的制度框架下,进行更积极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以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社区建设范文第2篇

随着城镇经济发展和土地管理制度的日益严格,城镇化所需要的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紧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出台,无疑对当前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状况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各地在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无序性。虽然对不规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清理工作已告一段落,但各地在运用挂钩政策时,不考虑农村实际状况盲目开展挂钩试点工作,将获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置于首位,使得挂钩项目实施规划方案在后期实施过程中反复修改、挂钩项目区位置反复调整,项目整体实施效果不理想等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挂钩项目实施规方案编制的前期没有对项目适宜性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将挂钩项目区放在最适宜开展拆旧建新的区域。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挂钩项目区就成了挂钩项目实施的首要问题。笔者结合参与完成的西安市高陵县等周边区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实践与经验,从挂钩项目开展应具备的条件、典型挂钩项目的特点及挂钩项目适宜区分析,为挂钩项目前期研究和最终确定挂钩项目区提供依据。

二、开展挂钩试点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笔者结合参与完成的西安市高陵县、户县、阎良区、长安区等周边区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实践与经验,总结开展挂钩试点项目应重点具备以下条件:

(一)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潜力较大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的潜力是开展挂钩项目的前提和依据。因为,某一区域土地整理复垦潜力越大,其整理复垦为耕地的面积就越大,扣除村民安置所需用地后,腾挪的建设用地指标就越多。相反,若某一区域土地整理复垦潜力越小,那么村庄整理复垦为耕地的面积就越小,建新安置地块面积和拆旧村民原占用面积相差越小,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减少,土地利用结构和集约度也没有提升,仅是改变农民的居住方式,而没有从根本上优化其生产、生活模式,也就无法体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初衷。所以,对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潜力较大的区域适宜开展挂钩项目,反之不适宜。

(二)复垦耕地预期质量能够达到耕地占用与补充之间的质量平衡

一般来说,对于自然条件地质状况适宜、新覆土有机含量高、农田水利设施齐全的区域适宜开展挂钩项目,反之不适宜。如陕西省高陵县通远镇杜家村周围有泾惠南一干渠、泾惠四支渠等农田水利设施,同时拆旧地块地势平坦,周围新覆土有机含量高,复垦耕地质量预期较高,适宜作为挂钩项目区。相反,处于地质洪涝灾害多发地带、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保护地的偏远村庄,不适宜复垦为耕地,或者说即使复垦为耕地也不利于规模经营和耕地效益的发挥,均不适宜作为挂钩项目区。如陕西省周至县九峰乡耿峪村位于耿峪沟风景旅游区和秦岭国家植物园范围内,这部分村庄农民搬迁应与生态脆弱区等生态建设工程相结合进行,不宜进行“退宅还耕”,而宜进行“退宅还林”。

(三)农民拆旧建新积极性较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应该考虑,百姓形成了特定的文化、生活习俗的地方,他们是否愿意搬迁,是否愿意改变家园环境,是否有经济条件改变居住方式。如果挂钩项目拆旧区农民拆旧建新积极性不高,强行开展不利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且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若在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项目开展前期,对农民拆旧建新的意愿做充分的调查了解,在实施过程中对补偿措施、补偿标准、安置方式等充分征询被拆迁农民意见并予以考虑,那么挂钩项目在后期实施时就会相对平稳顺利。因此,对于农民拆旧建新积极性高的区域适宜作为挂钩项目区,反之则不适宜。

(四)挂钩运作模式合理

挂钩运作模式是挂钩项目后期顺利实施的保障。挂钩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主导型运作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政府为主,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撑;二是市场主导型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协调、规范和服务,能够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变一些地方有资源但无资金的现象;三是农村集体自主型运作模式,这种模式由集体土地所有者运作,公共参与性较强,资金筹集方式可以实现多元化,可以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积极性。总之,每种运作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各区县在开展挂钩项目时应结合当地特点,采取适宜的挂钩运作模式以保障挂钩项目顺利推行。

(五)拆旧区整理复垦所需资金能够落实

挂钩政策要求,“挂钩周转指标应在规定时间内用拆旧地块复垦新增耕地面积归还,同时,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每年会依据指标归还计划,每年年底对全省各试点县(市、区)挂钩周转指标归还情况开展年度考核。所以,落实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资金是挂钩项目实施中的关键环节,资金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项目能否顺利推进,进而影响挂钩周转指标的如期归还。因此,对于拆旧区整理复垦资金难以落实的区域不适宜开展挂钩项目。

(六)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挂钩项目拆旧区首先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范围之外。因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范围内的村庄在规划期内绝大部分会完全转换为城镇建设用地,尤其在城市中心区位条件优越的村庄,复耕的处理方式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亦不能发挥该地区土地的最佳效益。

三、适宜度较高增减挂钩项目区特点分析――以陕西省高陵县东樊村增减挂钩项目区为例

由我公司承担的陕西省高陵县东樊村增减挂钩试点项目被认为是开展挂钩项目适宜度较高的试点区域。本文以此为案例,分析开展挂钩试点项目所需具备的条件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基本情况

东樊村是典型的关中农村,位于高陵县东部,包括4个分散的自然村。全村共1609人421户,村庄面积32.13公顷,户均占地面积1.14亩;村民房屋总面积8.2万m2,户均195m2。该村“空心化”严重,且布局零乱,90%的房屋是砖混结构,所有房屋均没有节能环保设施,房屋抗震性能差,急需要加以改造。同时,东樊村远离高陵县城,自身不具备城中村改造的能力。

(二)适宜性分析

1. 东樊村村庄整理复垦潜力大,且复耕后耕地预期质量较高。经过摸底调查,东樊村全村421户1609人,村庄用地面积32.13亩,户均占地1.14亩。按照《高陵县农村新社区布局规划》,东樊新社区规划户均宅基地0.44亩,综合考虑新分户和进县城安置后,东樊村农村居民点整理复垦潜力为20.13公顷,土地节约率达到62.6%,农村居民点整理复垦潜力大。

2. 群众支持,社会可接受性较高。高陵县政府在开展挂钩试点工作前期,坚持让农民了解、请农民参与、由农民决策的路线,进村入户宣传,与群众反复讨论,所制定的挂钩项目区实施规划满足群众需求,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因而在该地区开展挂钩社会阻力相对较小,具有较好的社会可行性。

3. 政府主导。高陵县东樊村增减挂钩项目,采取“政策撬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群众互动”的方式,由高陵县人民政府组织协调,高陵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编制挂钩规划设计、筹措资金、监督安置工程执行情况。这种运作模式以行政手段为主,统一由政府安排,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项目申请到竣工验收,以及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均由政府来控制,从而确保保障挂钩项目的高效实施。

(三)项目实施效果

2010年11月5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考察高陵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对东樊村安置新社区建设十分赞赏,他说,新社区保留了农耕文明的印记和关中民俗文化特色,设计风格丰富多彩,值得推广借鉴。具体实施效果如下:

1. 城乡用地结构更加优化。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东樊村耕地面积则由152.07公顷增加到172.20公顷,新增耕地20.13公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由32.13公顷减少到12.00公顷、户均建设用地由1.14亩减少到0.44亩、土地节约率达到62.6%。增减之间,既保障了耕地总量不变,又使城乡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2. 群众财产有所增加。通过此次挂钩项目的实施,东樊村户均资产由7.36万元,增加到每户25万元,净增加17.64万元。

3. 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东樊村新社区配有活动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绿地、排水等设施,建设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材料,外墙使用保温新工艺,为每户配套建设了沼气池、抗震等设施。同时,新社区配有独立的养殖小区,使得社区干净整洁,并保留了农耕文明的印记和关中民俗文化特色。

4. 农村产业趋于规模化经营。东樊村新社区建设了2公顷的现代养殖小区,实现传统养殖业向规模化养殖的改变。此外,村庄布局的改变加快了土地流转进程,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四、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在实践中对增减挂钩项目适宜区的总结分析,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在应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时,以及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增减挂钩项目开展不可急功近利

城镇化发展需要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能够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用地指标,正是在这种错误的导向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开展“挂钩运动”,在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考虑村庄的实际状况,盲目“撤村圈地”、草率地确定项目试点区域,并将获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置于第一位,使得原本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在“挂钩运动”中泯灭,村庄变为单调、统一的居住小区。种种盲目开展增减挂钩项目的做法,使得后期实施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未碚策执行者需要明白,城镇化是长期趋势,决不能将长期趋势当成短期任务借增减挂钩政策助力。通过增减挂钩政策应该实现农村建设用地适度集约利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而不是单纯地将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拿到城市来用。同时,纳入增减挂钩项目区范围内的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且列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并在优先满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后,才考虑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增减挂钩项目开展亦不可因噎废食

自各地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以来,尽管个别地方政府在确定挂钩项目拆旧建新区域时,未统筹当地城镇和新农村发展建设,过分追求建设用地指标,预留农村发展用地比例偏低;少数地方擅自扩大增减挂钩试点范围或在试点区域外自行批准开展建设用地置换。但是,中央政府在这个时期推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根本目的,一是通过政策手段改变旧有的增量扩张型城镇化模式,在保证城市满足经济建设需求的同时,实现农村协同发展;二是“以农村建农村”,充分、有效地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总之,增减挂钩政策立意为善,试图解决的仍是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问题 ,值得推行。

总之,各区县在开展挂钩项目前,应当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充分论证选择和确定最适宜作为挂钩项目拆旧建新的区域,最大程度地规避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而不仅仅是规划在一个很短的期限内,将区域内农村“大变样”,农民则住进了被选择的“新农村”,过着被产生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国栋,周怀龙等.增减挂钩“核裂变”效应――高陵东樊建设调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01).

[2]黄薇,李倩.古都发展新气象――陕西省高陵县开展增减挂钩的调查[J].中国土地,2011(07).

[3]覃莉,周旭.增减挂钩不可因噎废食[J].中国土地,2010(07).

[4]叶建平,宋佳宁.解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撤村圈地为哪般[J].中国报道,2011(01).

[5]张宇,欧名豪等.钩该怎么挂――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的思考[J].中国土地,2006(03).

城乡社区建设范文第3篇

自7月底揭牌成立以来,荷城职工服务中心每天都会迎来50多人,这里就像一块凝聚园区内产业工人的磁石,提升了工人们“8小时”工作外的生活品质。 探索:

“试验田”育出好经验

位于沧江工业园三和路的祥如员工村是高明首个员工村,周边约有2万名职工,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超市、银行、游乐场、药房等已进驻,配套趋于完善。

“现在人气很旺,每晚都有几千人在员工村。”祥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林介绍,该项目总投资6000多万元,占地面积约40亩,分两期建设。项目总体竣工后,将会成为以住宿为主,集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一站式场所,包括酒店、超市、农贸市场、卡拉ok、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可以满足沧江工业园员工日常生活需要。

实际上,祥如员工村正好位于沧江工业园主园区的中心地带,它的发展壮大,正是高明产业社区的一种探索。而建设产业社区是高明区“城乡社区建设提升年”实施方案主要内容之一,经过前期摸索,高明区提出以荷城祥如员工村作为试点建设“产业社区”,为园区企业、异地务工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

目前,荷城街道职工服务中心、产业社区服务中心已经设在祥如员工村,中心建筑面积超300平方米,内设专用办公室、法律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等。由荷城街道总工会向顺德区和悦企业社会工作研究与发展中心购买服务,通过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园区活动等专业手法,为职工们提供法律维权咨询、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生活交友、困难帮扶、暑期子女照顾等服务。

在员工村二层的荷城职工服务中心的登记表,密密麻麻记录了来访的名单,他们大多是来看电影、上网、阅读、手工活动等。中心最近推出了兴趣班小组招募,职工反应都比较踊跃。

“可能这一块的服务原来相对匮乏,因此他们都很珍惜这些现在的资源。”和悦企业社会工作研究与发展中心总干事苏玲说,荷城职工服务中心是一块反应不错的“试验田”。

推广:根据实际各推特色服务

事实上,在上周四明城镇家庭服务中心和职工服务中心揭牌成立后,目前高明区四个镇街的“两个中心”已经全部建成。其中,职工服务中心主要选址在工业园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致力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均等化服务,逐步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产业社区模式。

“他们上班时间较长,我们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带着外孙到附近的广场闲逛打发时间,过完春节我们就回去了。”在昨日的采访中,记者碰到从四川来的潘启位老人,他和老伴的主要任务就是带孙女。

事实上,潘启位一家的情况也是很多异地务工人员面临的困扰。据和悦社工机构统计,与留守子女的情感沟通、职业提升、交友等是异地务工人员的突出需求。

“律维权咨询、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生活交友、暑期子女照顾等是核心的服务内容,三个镇街基本上相同,但每个镇街都会有不同的特色品牌。”苏玲说,荷城的特色项目是促进异地务工人员与当地人的融合;明城镇则重点放在“社区营造”,通过发动企业、员工参与公益项目,成立义工队帮助当地弱势群体,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让职工提升自我价值。更合镇的项目将重点关注随迁子女的人格健康。

记者了解到,杨和家庭服务中心和职工服务中心合并使用,两个中心将针对外来工的子女开展特色服务,如开设“4点半”课堂等。

城乡社区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发展;趋势;对策

近年来,特别是北京房地产市场调控以来,昌平区房地产开发业发展过程出现了新变化,做为区域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主管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走势,逐步实现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目标,按照昌平区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充分考虑区域内居民工作、生活质量服务,切实依法行政,提高决策水平,推进住宅产业化,进一步完善住房建设标准,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服务便捷、套型结构比例合理的高品质居住区,推进区域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规划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严格管理程序和控制项目建设规模。

一是保证居住区良好的生活环境,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科学合理地确定规划控制指标。鼓励公共交通沿线和站点周围居住用地合理的高强度开发;二是根据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严格管理程序和控制项目建设规模; 三是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范,在土地出让前,要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规划各项强制性指标作为土地出让前置条件,落实到住房建设项目中。

二、强化公建和配套设施同步建设,着力完善配套标准体系。

提供便捷的居住生活服务,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保证居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合理设置和优先建设;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居住人群提出科学、合理、适宜的配套指标。鼓励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集中综合设置,提高使用效率。相关指标如:绿地、景观、停车配套指标等。

三、强化提高建设标准,着力改善住宅使用功能和提升居住区宜居水平。

应对区域居住需求多样化趋势,执行各类住房适宜的建设标准,保障不同群体差异化的基本居住需求;居住区和住宅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坚持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体现区域特征、特色,加强居住区规划设计和住房户型研究 。形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

四、强化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着力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廉租住房建设,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建立科学合理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年度审核、动态监管;二是抓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强建设、销售、流转全过程管理,切实发挥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作用,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 三是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 探索建立政策性租赁住房制度,解决“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并将保障范围逐步覆盖到引进人才、处于婚育阶段年轻人等群体。 四是按照区域发展的实际、人口调控的目标,切实做到全覆盖住房保障权益。五是切实做好政府保障性住房资金的落实工作,稳步加大财政预算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多渠道筹集用于保障性住房的资金。

五、强化区域内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着力建立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稳定住房价格。

一是保障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确保政府掌控土地一级市场,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监管;二是切实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完善房地产税收体系。引导建立符合国情市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三是完善住房金融体系,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报审程序和审批标准,加大对利用银行贷款囤积房源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六、强化保障人民群众住房的合理需求,着力优化住房供应结构。

根据居民住房需求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自住型需求和投资型需求、初次购房需求和改善购房需求、本地人口购房需求和外来人口购房需求的不同状况,按照“符合区域实际、统筹城乡分布、兼顾综合考虑”原则,合理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加强政府的调控和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协调好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的比例关系。适时适度调整住房供应比例结构,引导适度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七、强化推进新城就业与居住均衡发展,着力调整住房空间布局,促进小城镇住房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确保中心城人口承载力与新城实施建设的有机结合,建立新城建设与区域大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调控中心城住房建设规模。大力发展存量住房市场和租赁市场,缓解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实现中心城住房价格的基本稳定。

二是建立新城产业发展、就业结构、人口调控与住房建设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新城就业与居住均衡发展,高水平实施新城住房建设。按照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建设新城的要求,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先行建设,进行“简约、厚重、时尚”的城市设计要求,提高新城建设用地投放质量,加强规划控制和土地储备,保障新城良好的住房品质、健康的居住环境和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

三是优化住房项目类型空间布局,细化各种类型住房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综合研究,完善保障类住房与商品住房的配建机制,促进各种类型住房在相对分区基础上的混合布局。

八、强化住房市场秩序监管,着力营造主体诚信、行为规范、监管有力、市场有序的房地产市场环境。

一是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房地产信息披露机制。加强统计信息的有效整合,加强数据的解读,提高房地产信息市场透明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市场理性发展。

二是建立市场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对房地产项目土地出让、规划审批、项目开工、项目竣工、项目销售全过程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分析,及时发现房地产市场的新动向、新情况、新问题,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贯彻执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法规和政策,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房地产交易诚信机制,发展和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逐步建立起诚实守信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切实保护居民住房消费,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九、强化住房建设管理,着力推动建设住房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切实加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居住区配套服务设施的管理机制建设; 二是建立符合区情的住宅建设模式,探索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的方法和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住宅产业化体系,形成节能省地型住宅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三是加强老旧居住区的整治和管理,通过改善环境、完善功能、维修养护、节能改造等措施,延长住房使用寿命,提高住房使用效能,避免大拆大建和盲目拆除,节约资源;四是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积极探索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委员会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建立规范诚信和谐的物业管理市场,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十、强化职责分工,着力促进区域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住房问题是社会问题,政府各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建立联动机制,明确责任、协调分工、相互配合,开展与住房建设有关的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研究,建立健全实施机制,制定完善管理办法。

十一、强化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着力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加强住房节约文化建设,全面推广符合区域实际的住房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昌平新城规划(2005-2020年)》

[2]住建委、统计局相关部门分析

城乡社区建设范文第5篇

一、城区背街小巷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1、指导思想: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建设花园式、生态型、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坚持为民办实事,方便市民出行的原则,坚持市、街道二级共同负责,以街道为主的原则,有计划地每年实施一批背街小巷改造工程,着力改善背街小巷道路硬件设施和环境面貌,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向背街小巷延伸,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2、任务目标:全市建成区现有宽3.5米以上的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311条(总长度202.18公里,面积346.44万平方米)。按照城市道路建设管理权限划分的原则,属街道办事处建设管理的宽3.5米以上的背街小巷279条(长度99.78公里,面积73.5万平方米)。自2006年起,用3--5年的时间,完成街道办事处负责建设管理的城区3.5米以上的279条背街小巷整治任务,突出背街小巷道路设施的整修和环境改造,达到路平、灯明、排水畅、环境美的基本要求。

二、背街小巷建设管理的责任分工

3、背街小巷与主次干道的分界以主次干道与背街小巷接口处的路沿石为界,没有路沿石的以车行道边缘为界。按照这一界定标准,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背街小巷的建设管养工作。北辛街道办事处51条,长度20.36公里,面积约17.37万平方米;荆河街道办事处108条,长度32.58公里,面积约21.19万平方米;龙泉街道办事处79条,长度29.07公里,面积约24.3万平方米;善南街道办事处41条,长度17.77公里,面积约10.55万平方米(详见附表)。另外,3.5米以下的小街巷,由属地街道办事处建设管理。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背街小巷的路面硬化、排水管涵建设、路灯安装、绿化、建筑物外墙面粉刷等。市建设局负责制订背街小巷道路整治方案、整治标准、进度计划、实施意见、城区背街小巷整治工作指导原则等,指导、监督各街道办事处完成背街小巷道路养护维修和整治工作,协助做好整治工程设施的验收等工作。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街巷道路占道及两侧违章建筑的拆除,固定摊位和流动摊点的整顿、疏导及门外店招牌整治等工作。

三、城区背街小巷建设管理的内容和标准

4、建设管理的内容:(1)道路硬化;(2)排水设施建设;(3)路灯照明设施安装;(4)绿化;(5)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线路下地;(6)建筑物立面整治、墙壁粉刷;(7)拆除违章搭建的棚厦和遮阳蓬;(8)清理占道经营摊点和占道招牌;(9)清理乱贴乱画;(10)适当设置环卫设施。

5、建设管理的标准。

(1)道路整治标准:街巷道路应保持路面平整、路沿石整齐、排水通畅,有人行道的要进行彩化且铺筑平整牢固,照明设施保持完好,便于通行。

(2)绿化整治标准:对有条件的街巷栽植行道树,规格、品种、树穴要统一,无缺株,无死树枯枝,树穴无黄土。

(3)建筑景观标准:整治残墙断壁,粉刷沿街巷墙壁,建筑物、构筑物上无违章搭建,并保持外形完好、整洁;外墙面无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

(4)街容巷貌环境标准:卫生质量达到“四不两净”(即不见垃圾、不见杂物,不见油污积水、不焚烧弃物,地面净、花坛净);无倚门出摊、夜市排挡、马路市场、占道加工、乱停乱放等非法占道经营行为,无沿街占道广告牌,经批准在公共场所设置的经营摊点应规范经营,并保持摊点的整洁卫生,不影响周围的市容环境。

(5)公共设施标准:各类环卫设施应规范设置、排列有序,并保持设施的整洁、美观和完好;沿街巷架设的各类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线路,有条件的要整改下地,没有条件整改下地的要进行整理规范,达到整齐有序。

四、建立严格的城区背街小巷建设管理考核奖惩机制

6、落实城区背街小巷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每年年初市政府下达给各街道办事处一定的建设改造任务,将整治项目、内容、数量、标准等采取签订目标责任状的形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并作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依据。市建设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对年初下达的整治改造项目、数量、标准、内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情况进行组织考评。考评工作每季度进行一次,每次考评的分值相加得出的平均值为年度分值。年度分值85分以上为达标,低于85分(不含85分)为未达标。

7、奖惩措施:年终,市政府对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工作进行考核,按承担任务的轻重和完成目标率,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定额奖励。

8、奖惩兑现办法:由市建设局、财政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考核,报市政府批准兑现。

五、建立健全城区背街小巷整治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

9、整治背街小巷需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本着人民城市人民建、整治背街小巷为人民的原则,建立市、街道、居委及社会各界广泛投资的资金保障体系。

(1)市财政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每年列支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背街小巷建设管理的奖励。

(2)各街道办事处要积极主动筹措资金,每年从本级财政列支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背街小巷的整治建设和管理。

(3)调动城区街道社区、居委、沿街单位、企业和个体商业户的积极性,在不摊派、不统一捐款的前提下,街道办事处可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开展多种方式的自愿捐款、捐物活动,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背街小巷的治理。

六、加强对城区背街小巷建设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