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一新生入学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范文第1篇

先是,集体集合,点名,每人发了一册《xx学院新生守则》,在开学之初以一本守则的形式开启了我们对大学的好奇。后来,后来在这半年的生活中,我们真正理解到这本书的用途之大,真正理解到学校在开学之初就发这本书的良苦用心,真正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之后,是游园,就是参观我们的校园。心里那个激动啊。在学长的带领下,我们知道了校园教学楼分ABCDE五大区,上不同的课程要到不同的教室去,呵呵。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个呢。校园中间有一个小湖,墨色的和红色的金鱼在湖水里畅游,我忽然想到这不正是我们自己吗,以后就可以自由的在大学里徜徉啦,想到心里那里那个乐啊哈哈。湖中间有喷泉,那天没有开,但是却为日后一睹它的风采埋下了伏笔。湖对面是小小的一个广场,好像是回音壁似的结构吧,后来没到早晨在那里读英语或是美文时,从对面就传来朗朗的回音。朝阳在天上,也在水里,更在每一个凭湖而学的学子心中。后来,我们又发现校园里有好多树啊,绿叶掩映,婆娑有致,定睛一看,嚯,这不是家乡的柿子树吗,呵呵,头一次发现柿子树也能被修成园林树,我都快不认识你们啦。到了秋天,柿子挂满了枝头,也压弯了枝头,招引了无数的喜鹊,也拴住了我们追寻美的眼睛,滋润了我们日渐干涸的心。接下来是继续的游园,在学校的后面,我们发现了另一番风景,野花开在山坡上,曲水环流,绕堤是千姿万态的垂柳,晚风习习,杨柳依依,流水潺潺,拱洞桥弯弯跨过,横卧在那一片绿荷之上,恰是荷花盛开的季节,风吹过处,送来清香缕缕,让人不禁醉在这香气里了。后面是层层的绿树,密密的铺开,有这麽一个清净的去处,真是人生之一大乐趣啊。

游园结束后不久,我们的系主任给我们作了报告,诙谐幽默的讲说常常逗得我们捧腹,侃侃恢宏的旁征博引常常引来一片赞叹。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系主任的讲话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大学生,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怎么去适应大学生活,怎么与人交往,怎样在大学里树立一个人生新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他让我明白了未来与现实的距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为我扬起了远航的风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在开学之初的茫然里似乎看到了一扇半开的门。从那里隐约透进了希望之光。我知道,我的生命有了新的萌动,如破茧的蛾子,从此开始展翅飞翔。

坦白的说,高中时代,某种意义上并不是在为自己而活着,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懵懂的学习,懵懂的生活,当这一切结束了,回头望一望竟然如雾一般,迷迷蒙蒙的,看不清楚。太多的想法被扼杀。太多的激情被灭,仿佛这青春落满了死灰,不再有一点颜色,一点生气。高中时代,偶然听到一首歌《怒放的生命》,被他那从心底吼出的渴望所深深的震撼,泪水不争气的留下来。怒放的生命啊,什么时候能像花儿一样,开在我的生命里?

终于,高考结束了,是非成败不需论,且走好脚下的路。我如同一个在黑暗里挣扎已久的人,终于等到了黎明,终于看到了阳光,终于可以为自己而活,开始自己怒放的生命。暗暗地告诉自己,要好好地活啊,活出个样子。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131 — 02

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鲜明的针对性,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新形势下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教育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胡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 大学生是社会思想道德状况的折射镜,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应该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努力成为时代前沿的青年先锋。

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任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和理论研究优势,在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2〕

一、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分析

当前,受国内国际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的荣辱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80后90后大学生求新求异的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却往往忽视他人和集体,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甚至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缺失、个人主义严重的现象,他们只强调自己应得的权利、荣誉和金钱。有的认为在大学里不需要刻苦学习;也有的整天无所事事,沉溺在网络游戏中,有的还把“赚大钱”、“升官发财”等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近年来,高校出现大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贷款迟迟不还、求职简历注水、就业频频违约、抄袭等现象,直接反映出的是一些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

现实已经敲响了警钟,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恰逢其时,探索其教育方式与手段,不断增强荣辱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二、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式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等学校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更应该紧紧围绕目前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标准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从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接近大学生个体、亲近大学生心灵的原则出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1. 社会主义荣辱观走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堂

为了把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高等学校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思想道德修养》等德育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通过教育引导,使荣辱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言行。在荣辱观教育中,教师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荣辱观的内容及要求,重要的是要用大学生感兴趣生动的事件、鲜活的案例使荣辱观融入他们的思想,形成坚定的信念,让学生们知,更要让他们行,进而上升为意。比如:用大学生熟知的孔繁森、焦裕禄、任长霞和2012感动中国的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事迹等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以服务人民为荣;用蒋家王朝灭亡的故事畅明以背离人民为耻;用钱学森等“两弹一星”的杰出科学家们克服种种困难的事例阐释以热爱科学为荣的道理,进而用卡尔?马克思的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印象。

2.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培养大学生法律道德意识相结合

高等院校对新时期大学生法律道德意识的重新构建,有利于充分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内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是加强大学生法律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其意义是大学生通过学习法律道德基础知识,既能掌握法律知识这一重要内容,又能起到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注重对大学生法律道德意识的灌输,在高校教书育人过程中,可以用法律道德方面的案例及视频资料结合起来,可以把教学的目的与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统一。

(二)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贯彻荣辱观教育的内容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文化对其影响可谓潜移默化,〔3〕 对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全面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教育内涵,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有助于形成浓厚的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达到净化校园道德风尚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学术科技、艺术体育娱乐、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愉悦身心、陶冶情操、锻炼技艺、施展才华的文化舞台。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陶冶情操,从而达到“融物细无声”,自觉地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在投身社会实践中分辨和趋避荣耻

当代大学生是生活在被通俗地称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中的知识群体。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长才广识主要是靠在大学校园内的教育来完成的,但其成长和成才不能脱离开社会实践的环节。离不开在生活实践中的种种感悟与真切体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和成长的第二课堂,只有走进社会实践、投身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更多的东西,才会获得更为成熟和丰富的思想认识。因此,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反思和改变自我价值观、荣辱观上的某些模糊认识。高校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生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暑期“三下乡” 活动、挂职锻炼、社会服务等等活动中,通过投身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工农、社会,了解社会民情、党情国情,并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分辨和把握好荣辱廉耻,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进行正确抉择和科学取舍,实现个人思想和实践上的辩证扬弃。

(四) 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

如果说,学生是一所学校的生命,那么教师则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在实施荣辱观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学校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潜在的、深远的。一所高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关键是教师。而良好的师德能够感染和激励学生。因此,教师要自觉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自觉规范言行,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学生知荣明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是一支长期战斗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主力军,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以良好的素质在各方面作好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取得主动。辅导员对学生的榜样示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而且重要。因此,要自觉树立和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成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楷模。

(五) 加强自我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知荣明耻,自觉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对大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社会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学生自身的意识,自觉的行动,自我的约束,使优良的思想道德、荣辱观念成为大学生主动的人生追求。因此,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做到自律自省、知耻改过。

三、力求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科学化、现代化和艺术化

贵在行动,使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蔚然成风。〔4〕 新的时期、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教育手段、方法上都要立足基层,着眼实践,注重养成,从而有新的思路、新的突破。

(一)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的科学化

所谓荣辱观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是指以基本理论为指导,遵循人的认识规律,思想活动规律和行为活动规律,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大幅度地提高教育工作的凝聚力和有效性。

(二)加快社会主义荣辱观工作现代化的步伐

加快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推出的一系列新的技术成果,不断拓宽新渠道、寻找新途径,传递正能量,通过运用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宣传教育手段,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的效率。如网络已经变成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是离不开网络信息,因此高校要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从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入手,抢占网络教育这块平台,把校园网建成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从而达到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更灵活、方便和快捷。

(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的艺术化形式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思想教育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以美的形式加以润色,使其美感化、生动化和艺术化。高校荣辱观教育要注意吸收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思维科学、文艺学等理论研究成果。使其教育散发“磁力”的魅力,呼唤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感受认同。使其精神上产生共鸣、心理上得到满足、精神上达到愉悦。

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个时代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整个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己任,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生命和创造力。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努力探索,研究新时期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寻求探索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路径,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人心,从而真正使“八荣八耻”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言行。

〔参 考 文 献〕

〔1〕 .牢固树立荣辱观〔J〕.求是,2006,(09).

〔2〕陈红英.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式与实效性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08,(01).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荣辱观;诚信;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94-02

收稿日期:2006-06-04

作者简介:韩包海(1965-),男,浙江萧山人,讲师,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 研究。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加强诚信教育,牢固树立 社会主义荣辱观非常必要。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学习方面存在学风不正现象

大学生学风不正。某大学对在校生学风问题的详细调查表明:30.7%的学生认为学风最不 好的现 象是“考试作弊”,23%的学生认为学风最不好的现象是“抄袭作业”,还有18.58%的学 生认为学风最不好的现象是“旷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逃课、旷课现象较为严重。据武汉某大学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查:大学生经常逃课的占 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4.58%,有时逃课的占到62.50%,而不逃课的只占到被调查学生数的 22.92%,逃课、旷课现象已成为大学生学风不正的主要表现之一。

二是抄袭作业成风。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给大学生留有很多自习时间用来预习、复习课 程、做作业、学习课外知识、进行相关实践教育活动等,但现在有较多大学生把这些时间用 来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打游戏机或其他娱乐活动等,对老师布置的写论文和作业不是认 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东拼西凑,剽窃抄袭,有的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在图书馆的 杂志里,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文章的标题上被标上“已用”的字样,这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个 怪现象,有的甚至直接借其他同学的作业抄袭。

三是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 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要求,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花样百出,作弊的手 段也是令人防不胜防,有的甚至连现代科技工具都派上了用场。

2.就业方面存在简历虚假和随意违约现象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大学生为了推销自己, 在求职简历上大做文章,虚构经历,涂改成绩,制造假证,夸大事实。据《沈阳日报》报道 ,在一次毕业生“双选会”上,某校毕业生填写的“应聘简历”中竟有30位“班长”出自一 个班,而他们全班只有40人。一位毕业生曾告诉笔者,在他周围的同学里,大多数毕业生的 简历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修饰的。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随意违约现象也较为严重。2002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针 对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签约与违约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显示:16 .3%的毕业生有过违约行为。

3.学费方面存在拖欠不交和贷款不还的现象

我国自1993年在全国部分高校试行招生并轨、缴费上学的办法以来,学费拖欠不交的现象一 直存在 ,并且呈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据四川在线报道,海南某大学历年学生所拖欠的学费总额 已超过1000万元;而西安某大学2003年拖欠学费比率高达26.75%,总金额约为2319万元 ,已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办学。与拖欠学费类似的问题是助学贷款到期不还。这些都增 加了银行对开办国家助学贷款的顾虑。大学生这种不诚信状况已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进一 步发展的瓶颈。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负面因素

长期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金 ”、“童叟无欺”等有关诚信的优良传统,但也存在着诚信被扭曲的一面,“逢人只说三分 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老实人易吃亏”等说法,导致人们潜意识中诚信意识选择上的矛 盾。

2.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带来的负面因素

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 境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中的负面因素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这导致一部分学生 政治信仰 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错位、社会责任缺乏、诚信意识淡薄等。随着社会组织 形式的多样化、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方式 的多样化,一些学生由于理论基础不牢,辨别能力较弱,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会 在他们身上突显出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而我国在诚信制度方面 ,还存在许多空白、漏洞和不足之处,这种现象的存在会直接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进 而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判断。

3.家庭教育偏差造成的负面因素

中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强调的是知识教育,只要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 至是可以忽略的。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家长不能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子女,在日常工作、生活 中存在不诚信行为也是导致部分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之一。

4.学校教育不到位造成的负面因素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个方面不良影响的集中反映,其中学校 教育对学生的素质养成有着极大的影响,而目前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 ,由此在道德教育上引发出两种后果: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二是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 无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善良的情感,没有善良的情感,就不可能有良好 的诚信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1.开展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学校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树立 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大力组织深入学书记的重要讲话, 深刻领会坚持“八荣八耻”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 育作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以提高 大学生明辨是非和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要切实把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不 断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让“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的荣辱观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行动纲领和指南,注重诚信,崇尚文明,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好 坚固的基础。

2.提高对诚信意识中的法制内涵的认识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已将诚信上升为一项基本原则。但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广大师生往往只注 重诚信在道德层面的含义,而忽视了从法制角度开展诚信教育。因此,高校首先要将诚信在 道德层面及法律范畴的内涵向大学生讲全讲透,让大学生真正明白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的义 务,更是一项法律的责任,是实现自我合法权益的前提。其次,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 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来规范诚信,因而当违法行为引起惩罚性责任时,国家就会对责任 人给予相应制裁。

3.加强师德教育,发挥教师在诚实守信方面的表率作用

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作为“灵魂工程 师”的教师,应身体力行地给学生做出表率,用实际行动去召唤学生、感化学生,以便让学 生 切实感受到老师人格的魅力,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目前高校教师中关于诚信的言传与身 教的错位,已对大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巨大而长远的负面影响。试想,教师在课堂上开着手机 ,甚至迟到早退,不认真上课,批改作业敷衍了事,学生对此会作何感想呢?一位教育者在 帮助学生入党、评奖甚至就业中弄虚作假,怎能让学生相信正直与诚实呢?上述行为虽然并 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但确实是存在的。要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要求我们 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为人师”,更要做到“行为世范”。

4.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

诚信是内诚于心与外信于人的有机统一,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然而,高校诚 信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理论轻实践,课堂上讲的诚信道理往往不能和 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变成了抽象的知识。这种“知识”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不 能真正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造成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诚信问题搞“双重标准”,知行分离。 这也是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诚信教育中,必须坚持诚信认知与诚 信行为的有机结合,要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情做起,做到知行合 一、言行一致。

高校要在校园内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可以通过各种诚信专题学习会、报告会、 座谈会,运用校报、广播、宣传窗、黑板报、网络等宣传媒体开辟专栏、专题、专版,开展 学习讨论,开设“诚信论坛”,让学生自己充当诚信教育的主体;也可聘请有成就的校友回 母校作报告,让大学生感受诚信对于事业成功的巨大作用。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 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起“诚信行为光荣、失信行为可耻”的道德信 念,在活动中主动实现诚信,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对社会公共事业的热情参与及 奉献精神,从而锻炼和健全其人格,提升和完善其诚信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唐初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法律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4).

[2]吴秀明.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的思考[J].外交学院学报,2004( 6).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程度也较高,对如何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也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同时,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状况也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也亟须进一步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仰存在一定范围的弱化

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巩固思想道德基础的前提,是认识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当下部分大学生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令人担忧。

(二)实用主义增强与理想信念弱化交织

当下高校部分大学生在理想追求上呈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关系问题上将满足自身需求置于首要位置。如大部分学生愿意入党,但其入党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利益的需要。在价值观上,则体现为重视个人的自我价值而轻视社会价值,漠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三)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载体,发挥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但当前高校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编纂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完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对于大学生,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一元与多样、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就需要高校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工作,并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清新的人文精神、良好的师德师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和科学进步的价值理念。二是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激情励志、陶冶情操。三是要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建设一批精品社团,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与层次。

(二)改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渠道,只有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先进教学方式,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增强更多认同。因此,笔者认为要具体拟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精心设计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教育的新课程方案,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引领地位。二是改进教学模式,采取课堂讲授、名师讲座、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工作具有互动性和启发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使人困惑的问题

要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重视那些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就业问题,二是心理问题,三是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这些问题的解决之中。一方面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学生的这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比如,在就业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在资助工作中,引导学生体会社会公平、正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把心理疏导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社会政治活动、智力扶贫、技术服务、公益劳动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可增强大学生对校情、社情、国情的了解,使他们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体察,从而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培养爱国情怀。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直观地体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意义,达到在实践中接受、在接受后自觉追求的目标,坚定自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范文第5篇

一、情感熏陶:

红色文化植根于生活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环节,情感是人们判断事物的重要依据。因而,消解教育对象的情感隔阂、获得教育对象的情感共识、增进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感性熏陶是运用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维度,红色文化只有联系、融入、植根于大学生生活,才能发挥其育人功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知与认同。此外,本文将大学生生活细化为社会生活、道德生活、精神生活三个层次,以更深入地展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 一) 红色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增加大学生的价值认识生活即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脱离于生活的高深理论,也不是专业化的学术语言,而是富于浓郁生活气息和实践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精练概括和通俗表达,本身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而又适用于社会生活。因而,要让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红色文化融入于社会生活,利用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通性,整合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生动有趣的红色故事、感人肺腑的红色事迹、震撼人心的红色遗址、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将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素材制作成多样化的文字教育资料、影像教育资料、网络教育资料,通过教学教材、报刊书籍、社会活动、电视电影、宣传广告等方式融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文化生活、体育生活、娱乐生活中去,让红色文化无处不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影随形,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二) 红色文化融入道德生活增强大学生价值认知马克思认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是人的社会特质。同样,作为人格的核心内容的道德人格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环境熏陶和社会教化。道德人格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二者甚至可以说是一对孪生体,一个个体的道德人格势必影响其道德观念。譬如,在资本主义道德涵养下塑造而成的人格,则难以形成、甚至会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红色文化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道德生活。通过红色历史的学习、红色事迹的感染、红色人物的感召、红色精神的弘扬,借助红色文化调节大学生道德冲突、化解大学生道德矛盾、指导大学生道德行为、涵养大学生道德人格,从而使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道德人格,进而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三) 红色文化融入精神生活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精神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接近大学生价值观念确立的生活领域。因此,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让红色文化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融入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这需要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等方面转移过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造更多的红色文化产品,将红色精神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需要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就业择业、学习工作、感情生活的现实需要有效对接起来; 扩宽红色文化教育的教育面、覆盖面、影响面,丰富红色文化的功能。让大学生从红色文化中丰富精神世界,从红色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从红色历史中获取精神食粮,从而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二、理性教化:

红色文化着力于教育、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具有一定稳定性、长期性和持久性。价值观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情感熏陶是远远不够的,暂时性的价值倾向、情感态度无法替代持久性的价值观念,因此,必须通过理性教化,促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 一) 发挥红色文化的示范功能,引领大学生确立价值目标我国的红色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奋斗史,是由无数革命先烈亲身实践书写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凝聚着先烈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价值目标的坚持、对个人生死的淡然、对艰苦环境的克服每一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都是极具教育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教育素材。革命烈士对爱国主义的坚守、对的信仰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天然的契合,对大学生树立价值目标、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着巨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等先进典型的塑造,加强对红色精神的解读。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从红色历史的史料中探求红色精神的内涵,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深思革命先烈的价值追求,形成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识和红色精神的内心认同,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

( 二) 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功能,指导大学生做出价值判断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它能够引领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信息交流网络化的逐渐普及,不同价值观念开始相互交织、多种社会思想相互碰撞、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这一现状使当代中国大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而红色文化蕴含着正确的利益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得与失、利与弊、成与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加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无缝对接,加强红色文化的系统教育,让大学生全面了解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产生背景、历史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 三) 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影响大学生做出价值选择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现实写照,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既是走向胜利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学习红色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人物品格必将给大学生以深刻的感召,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激励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让红色文化鼓舞人心、净化人心、陶冶人心。系统地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背景、需求等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标准、道德伦理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从而为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提供帮助。

三、实践养成:

红色文化贯彻于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仅仅依靠情感熏陶和理性教化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教育推向更深层次,即通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沟通实践、劳动实践、生活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 一) 以沟通实践拓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广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不是单纯地宣传教育,也不是一味地排斥其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其他思想的拒斥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来面目。我们应当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允许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这就需要畅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沟通渠道,发挥红色文化在归属情感、明辨是非、增进共识、整合社会中的作用。通过红色文化架起主流价值观念和非主流价值观念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大学生在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比较鉴别中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从而拓展宣传广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统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