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31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1
1.1 对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不够
在医院逐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很多医院的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已逐渐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的重要性。但由于医院医疗业务的专业性强,信息技术和医学的融合极其困难,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前期的大量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以及后期制度的制定、规章的实施、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些规模较小的医院投资大量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医院本身来说是一种经济负担。另外,一些三级甲等医院投入资金建设后在信息技术改革过程中存在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相差较大的问题,很难见到直接经济效益。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开始有所顾虑,很难保证足够的建设资金,更缺少相应的跟进投入。近年来,虽然卫生部要求医院按照总收入5%的比例投入信息化建设,但绝大多数医院仍然还是只进行一次性的前期投资,很少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跟进资金,这严重阻碍了医院信息系统自动化、现代化的发展。
1.2 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定会投入大量资金,其中对各项耗费进行分类、核算、记录、分析以及对各项服务、药品生产与销售等产生的费用进行核算即为成本核算。医院成本核算项目众多,核算难度大,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的组织机构不合理,缺乏适应市场机制、科学规范的核算制度,导致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全面,记录不完整等一系列问题。
1.3 绩效考核方法不够完善
在各大医院实施财务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多数医院采用的绩效考核模式都以成本核算为主。这种模式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用于大规模的三级甲等医院就存在一定弊端。例如,难以反映医院服务质量的好坏、医疗水平的高低、医护工作的水平等。绩效考核方法不够完善成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又一问题。
1.4 缺乏人才
当今社会竞争力愈发激烈,市场要求愈来愈高,而市场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要较好地实现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不仅要求医院要足够重视且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更需要培养或引进一批专业知识过硬且精通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人才的缺乏导致医院在制订计划、实施计划等方面存在一定漏洞,要配备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加快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 提高思想认识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源于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效益和医院管理软件的产品特性认识不够全面,必须加以纠正。医院信息化建设本身虽然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其能提供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决策支持、高效处理业务、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简化就医流程、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因此,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来自于它所提供的“服务”功能,而不应以直接的经济效益来衡量。要想让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利益为人们所知就要足够重视信息化建设,坚持财务管理信息化,在工作上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
2.2 成立规范完整的核算机构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部门、各项目之间依据市场以及医院实际需求对各个运作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成本,成本核算是全面掌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度的基础。因此,建立一个规范完整的成本核算机构非常有必要。很多医院单独成立成本核算机构,各项事务的成本核算任务均由该部门承担,而财务部门仅充当配角。这种二者不均衡的模式必然存在多方面问题。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医院财务化建设进程进行成本核算,全面核算记录生产、服务、药品出厂等各个方面的详细成本,不仅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而且能加快医院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2.3 完善绩效考核方法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渐加大,各种不同的绩效考核方法也层出不穷。然而绩效考核的目的是获得更好的成绩,但有些医院却与这一目的背道而驰,单纯的为了考核而考核必定达不到预期效果。绩效考核主要包括工作量核算、工作质量考核、奖金分配3个环节。只有完全完成这3个方面绩效考核的结果才具有说服力。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要以质量考核为重点综合评价,保证医院公益性,量化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及临床管理的重点指标,提高工作效率。综上所述,没有经过考核的绩效注定是失败的。
2.4 培养有用的人才
人才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一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完成情况取决于工作人员的能力,一个计划拟订得完善与否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因此,要培养或引进一批专业知识过硬且精通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以给医院带来高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晶晶.现代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20):217.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1.2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1-69-02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止2009年,全省新培养技师9.94万人、高级工37.26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已由2003年的11%(约5万人),上升到22.8%(约47.2万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得到初步缓解。职业院校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成绩显著,截止2009年,全省有独立设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38所,招生13.3万人;各类中等职业院校676所(含技工院校282所),中职招生数量达到36.6万人,列全国第十,西部第二,其中技工院校招生数突破10万人,连续三年列全国第四,西部之首。
在回顾过去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陕西省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分析认为,目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为此,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审时度势,及早筹划,寻求对策,加快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推动陕西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西部强省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解决中职院校本省农村籍学生城镇户口问题,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陕西省中职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据有关方面统计,2009年底,全省中职在校生规模超过80万人,其中80%来自陕西省农村。初步测算,至“十二五”末,累计将有150万左右的中职生步入社会。也就是说,陕西省农村籍毕业生就有120万左右。按照现行的户籍规定,陕西普通高校、高职、中等专业学校的农村新生转户问题已经解决,但中职院校中的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农村学生不能迁转户口。这种户籍管理的限制,成为影响中职学校扩大生源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又一突出问题。
陕西省政府曾下发了《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这是陕西省户籍制度的重大综合性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有效举措。据悉,陕西省计划2015年末转移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600万人。但由于政策效果与农民的要求尚有差距,转移工作难度较大。在此情况下,优先解决陕西省中职农村籍学生城镇户口问题,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政策选择。调查中了解到,中职生特别是来自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籍学生,对农村的依恋情结很小,怀有尽早走出山村、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事实上,中职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留在城镇就业,由于他们经济负担轻,后顾之忧少,相对容易在城镇立脚;而且随着他们扎根于城市,反过来还有可能带动父母进城,推动全家进城的步伐。同时,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整体比较,中职农村籍学生转移的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都较低,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把中职农村籍学生列入户口迁转的范围,作为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突破口,将会对加快陕西省城镇化进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此,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陕西省农村籍的中职院校学生转户进城。可在公办中职学校先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开,具体办法可以比照普通高校新生户口迁移办法。学生迁转户口必须坚持自愿原则,防止“被转移”。学生自愿迁转户口的,可持有关证件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直接办理,就地登记为城镇居民。也可凭录取通知书、户口迁移证明到学校所在地派出所迁入学校集体户。转为城镇户口的,应保留其个人征地补偿收益权,符合资助条件的继续享受学费、生活费补助,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减轻其经济负担。
二、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形成统一公平的政策环境,促进技工院校进一步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技工学校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等中等职业学校归教育部门管理),技工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公平享受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支持。一是技工院校发展一直未真正纳入到职业教育的范畴,在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时,技工院校很难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导致技工院校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主要靠自身办学收入和举债进行。近年来,一些技工学校靠大规模招生积累的办学结余资金,征用土地建设了新校区,在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的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个别学校因生源减少招生规模下降,办学收入锐减而陷入困境。如陕西国防技木学校,靠多年办学积累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4000万元,从扶风搬迁至杨凌,征地26.7公顷建设了新校区。但由于近两年生源萎缩,招生减少,学费收入不够付利息,由于没其他资金来源,职工已有3个月停发工资。二是一些企业办和民办技工院校教师待遇与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差距较大,没有平等享受教师法规定的相应待遇,长期以往,不利于事业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稳定。三是招生管理、师资培养、资助项目等国家和省支持中职学校发展的政策和资金安排,技工院校无法与教育部门所管中职学校平等享受,获得支持的机会较少。
因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陕西省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把包括技工院校在内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都要纳入其中,通过公平的政策支持、资金安排,引导所有职教资源的聚集优化。二是在国家现有职教管理体制未改变之前,加强职业教育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充分发挥职教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管理规则、安排资金时要充分考虑技工院校的发展。人社部门在开展高技能队伍建设工作中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基础作用。财政、发改等有关部门在联系会议机制中充分发挥资金杠杆、规划引领等作用。三是重视企办技校民办技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对这部分教师的工资待遇、培训提高、职称评审、表彰奖励等方面作出规定,稳定教师队伍。
三、优化职业院校布局,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面对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新形势,陕西省职业教育院校数量过多、办学规模偏小、质量效益不高成为职业教育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调研中,学校普遍反映近3年来招生一年比一年难,招生人数不断下滑,主要原因就是生源总量逐年减少,招生院校相对较多。调研组根据1997-2008年全省小学招生人数的分析预测,陕西省初中毕业生人数将从2008年的近70万人,到2014年,将逐步减少为45万左右,减少约35.7%,中职学校生源将大幅减少。另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截止2009年底,全省676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中,平均在校生规模约1200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00人),其中有百余所学校年招生人数在100人以下,占全部招生学校总数的14.8%,已达不到中等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规定的下限。
学校数量相对生源状况过多的局面严重制约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是规模过小的学校,办学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保证。而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大学校达不到办学规模,优质职教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学校为自身生存发展,竞相多招学生,造成招生竞争过度激烈,个别学校甚至采用相互抵毁、有偿招生、虚假宣传的手段,严重干扰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秩序。三是专业设置雷同,重复建设严重,在区域、行业分布不合理,造成有限的办学经费、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为此,一是应科学规划,强化布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应根据全省和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制定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形成各自特色,重点支持一批行业、地区龙头学校做大做强,引导职教资源的聚集、整合。二是严格审批制度,提高准入门槛。要加强对职业院校特别是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管理,统一制定和各类职业院校办学标准,提高门槛,建立健全职业院校的退出机制,对不符合办学标准的院校依法撒销办学资格。三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组建多种形式的职教集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合作机制,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促进中职学校上规模、上水平。四是为吸引更多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应研究实行中职生注册直接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制度,打通中职学生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渠道。实行普通高中学生就读高职院校,只通过相关高职院校的考核,直接注册入学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李丹.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及解决对策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01).
[2] 高扬.加快解决陕西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几个突出问题[R].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1.
[3] 磨坚红.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广西电业,2010,(09).
一、收入现状及财源特征
20**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60万元,较上年378**增长7.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822万元,占预算的111%,同比增长22%,其中国税局完成2103万元,地税局完成58**万元,财政局完成919万元。从收入构成来看,其中:第二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65.1%;第三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13.1%。分行业来看,财政总收入中第二产业:电力提供17540.5万元,占43%,煤炭开采3556.6万元,占8.7%,建材(水泥)业1898万元,占4.7%,建筑业2912.6万元,占7.1%,纺织业287.6万元,占0.8%;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提供1050.9万元,占2.6%,住宿和餐饮业444.7万元,占1.1%,批发和零售业2560.9万元,占6.3%,信息传输(电信)433.1万元,占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76.5万元,占0.9%,房地产业218万元,占0.5%,金融业71.3万元。从当前全县财源现状分析,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农业主体财源消失。20**年我县的农业“四税”达到4220多万元,占到当年财政收入的37.6%,由于国家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从20**年起取消农业特产税,此后又停征农业税,直接导致了我县财政收入锐减,而农业财源的主体地位也随之消失。
(二)重点企业对财政收入起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县通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企业转轨重组、规模扩张,同时加快国退民进步伐,逐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救活和诞生了一些骨干企业。如陕西华电**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税收总额分别达18606万元、16973万元;蒲白矿务局2**6年及20**年分别为1393万元、1806万元;银河纺织有限责任公司20**年及20**年分别为196万元、217万元。此外,一些重点企业已走出低谷,对财政的贡献率也呈增长趋势。
(三)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增收的新亮点。近年来,我县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年,全县民营企业总户数发展到733户,注册资金6.5亿元,投资人员1259人,从业人员13146人,民营经济对财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如陕西尧柏集团**分公司2**6年上缴税收总额645万元,20**年实现1192万元。
(四)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过大。20**年,财政非税收入达719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2%,财政收入增长质量不高。
二、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源建设的总量不足。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年,全国是20%,全省约19%,而我县仅为8.3%,这一差距充分反映了我县经济运行整体水平仍然很低。从我县财政自给率的对比情况看,20**年地方财政收入计划为792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33449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23.6%,而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这些都说明我县财源建设的总量严重不足。
2、财源建设的效益不高。近几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很大,而全县财政收入同口径相比,每年都有所下降。投资的大幅度增长与转化为财税收入的下降极不协调。培植地方财源的作用短期还未得到有效发挥。
3、财源建设的稳定性不强。近几年,比较稳定的税源主要集中在电力、煤炭、建材、纺织、电信、交通运输、建筑业及饮食服务业,原有比较稳定的农业税收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已不复存在。同时,我县主要是群体财源,现有工业企业中,年提供财政收入上亿元的有1个,上千万元有2个,上1**万元的仅有6个,多数企业都是以“小作坊”式经营为主,产品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没有一个上市公司,更没有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能拿得出手的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知名企业,加之,我县资源性开采和加工企业受政策性和市场因素影响波动较大,如曾是我县主导税源的“五小”企业,由于投入不足,安全生产和环保条件差,被相继关闭;号称中华一绝,被国家列入“星火”计划的烟花爆竹也因生产运营不规范被停产整顿。特别是我县电力、煤炭、水泥等优势行业企业受限制生产等诸多因素影响,生产难以正常,税收任务更加难以保证。
4、财源建设的亮点不多。在农业产业上,目前,我县已建成的几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处于发展之中,未形成财源“气候”,工业上,新办企业和招商引资项目,在建设期和投产初期要享受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如石羊集团和尧柏集团,虽然投资巨大,产值也很大,但税收比重很小。其它在建和扩建的项目对财源的贡献目前还不能显现,财政缺乏支撑,财源缺乏亮点是财源建设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三、加强财源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继续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支柱财源的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后劲。
1、在思路转变上求财源。
一要强化工业财源的观念。欠发达地区财源建设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农业财政、工业财政、第三产业财政。三个阶段的依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财源建设带有规律性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县财政还处于农业财政向工业财政的转型过渡期,必须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的观念。工业兴、百业兴,工业强、财政强。全县上下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的工作思路,抓住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下功夫做大做强工业财源。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抓好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按照“一园一策、各具特点、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快“三园三区一带”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和软硬件设施,把园区建设成为商家抢滩登陆的投资宝地。同时,充分发挥园区的载体平台作用,逐步构建政府集中管理、集中服务、业主集中开发新机制,促使工业项目向园区有效聚集,提高工业经济集约发展水平,促进项目集群、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二是精心培育市场,集中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大力扶持电力、煤炭、建材、花炮、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促其向大规模、高科技方向发展,形成工业骨干财源。二要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即在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方面,以效益为中心,兼顾速度。在新引进项目和招商引资中,既要考虑对经济的促进,也要考虑对财政的贡献。三要增强长期抓、两手抓财源的全局观念。搞财源建设、发展经济,是政府部门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打算,任何短期行为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财源建设的效果。同时,要增强全局观念,“两个财源”一起抓,实现财源建设的协调发展。即中央财源和地方财源都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互为发展基础和前提。没有中央财源的发展,地方财源要想长期突出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财源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两个财源”一起抓。
2、在非均衡发展上求财源。立足本县实际,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一是要巩固现实财源,壮大骨干财源。我县现有的9户年纳税在1**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是我县重要的现实财源,其中的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更是我县财源建设的关键。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要倾斜力量,通过全方位扶持,促其做大、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其对我县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支撑作用。二是要拉动梯度财源,注意可持续发展。要结合经济发展,制订科学的长期财源规划,对已建成的重点财源项目企业加强财务跟踪监控,实行分类管理,随时掌握经营状态,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在产、供、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其快速成长。三是培植新兴财源,增强发展后劲。主要是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实际,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断积蓄经济发展后劲。要把招引、新上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大项目、生产性项目作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形成项目建设超常规发展的局面,增强工业经济持续跨越发展的能力。如我县20**年在建的卤泊滩涉农化工项目、1**万吨二甲醚生产线项目、罕井5万立方米中高密度板生产线、天源6万吨多品种果蔬加工生产线及2**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等财源项目的培植,将为今后财政增收注入新的活力。四是要挖掘潜力财源,促进财政增收。重点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盘活存量资产,堵塞收入漏洞;搞好人文宣传,挖掘旅游资源。
3、在多元投入上求财源。一是要向上争取资金培植财源。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和资金帮助,确保每年有3-5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并争取纳入省、市计划盘子,尽快培植成后续财源。二是对外招商引资培财源。招商引资是我县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性措施。要牢固树立“无外不活、无外不快”的思想,大力推行“全民招商”。要充分发挥我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绿色生态产品多样、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方式方法,引进有效投资,吸纳民间资本和团体资本,促进项目建设,培植长效财源。三是要整合各类财政性资金,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导向作用,努力扩大乘数效应,以此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四是继续发挥银行信用社的投资主渠道作用,尽力支持给县域经济发展贷款较多的金融单位,合理引导存款流量,尽量为银行业放贷创造条件。
一、预算收入情况:
2011年上半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比去年同期增长%。其中:国税收入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地税收入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加上各类专款收入万元,2011年上半年,财政收入是万元。
二、预算支出情况:
2011年上半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万元,占全年预算的%,具体情况是:
1、一般公务服务支出268万元,主要包括:办事处机关人员的工资,办事处机关日常办公经费,人口与计划生育支出和地税所经费。
2、公共安全支出支出20万元,主要是派出所经费及联防队员工资。
3、教育支出172万元,主要是盈园中学的建设投入,寒龙山小学的建设投入。
4、社会保障支出95万元,主要包括民政优抚,农村低保,社会救济,福利院经费、后期工程建设和前期工程欠款,寄思园投入。
5、医疗卫生支出31万元,主要是卫生院经费和新农合支出。
6、农林水事物支出35万元,主要是大环境绿化支出。
7、转移支付支出52万元,主要用于有线电视补助、村级道路建设补助、村水利建设补助、吃水补助。
8、其他支出192万元,主要是综合治税费用。
三、存在的问题
财政税收工作虽然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要求,但在财政税收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源不稳。今年以来,由于煤矿一直处于停产状态,税源基础十分薄弱,给财政税收带来困难;二是税种结构不合理。财政税收不均衡,企业所得税基数较低,增值税额度较小;地税收入超额完成任务,国税欠进度;三是税收质量不高,多数税收靠综合治税,成本较高;四是刚性支出较大。各类项目投入大,工资及遗留问题增支多。这些都给今年的财政收支增加了难度。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下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任务目标,进一步增强信心,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开拓创新,确保超额完成全年万元的任务目标。
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培植财源力度。按照向四个方面挖潜力、要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巩固提高现有企业。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环境优化等措施,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高新兴产业的税收贡献能力。在上半年引进限公司等9家新兴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启动民力,力争全年引进新兴产业企业15家以上。积极围绕工业园区和工业园搞好服务,大力发展新城经济、总部经济,为城服务、靠城致富。大力发展沿河、沿路经济,鼓励、吸引、扶持村集体和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商贸、餐饮、物流、休闲娱乐等新兴服务业,积极打造中央商务区。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借外力促发展。在完善落实好招商引资优惠和奖励政策的同时,加快、等民营园项目建设步伐,对占而不建、占多建少的必须尽快收回,对投资强度不够的,督促其增资扩股,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二是深入开展综合治税,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继续坚持把增加税收作为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的关键来抓,稳定基础财源,注重新兴财源,狠抓后续财源,依法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继续突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抓增收,着力解决漏征漏管和偷、逃、骗、欠税等问题。建立财政、税务、工商、地材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税源动态,完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将大量隐蔽失控的税源变为可控可管的税源。充分发挥综合治税机构的作用,完善综合治税机制,配齐配强协税人员,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着重抓好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的税收征管,多方协调动态税源,切实做好零散税收、边缘税收的征管。充分发挥建材行业税费征收办公室的作用,加大建材行业税费征收力度。对于应属地征收的,切实做到有理有据,应收尽收,均衡入库。
我区广大财税干部继往开来、扎实工作、锐意进取,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狠抓“增收节支”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在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推进财政各项改革,确保“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一个低保”的实现。
20__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355亿元,完成预算数的109.62%;20__年,财政总收入4.483亿元,完成预算数的116.36%;截止20__年9月30日,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56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入库4.74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8.08%,超平均进度13.08个百分点,较上年可比增长32.14%,增收1.153亿元,基金预算收入累计入库820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76.26%。
一、当前财政工作的现状
1.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但增速略有下降。
随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一系列产业项目强区战略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措施的实施,今年我区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但就8-9月份的执行数据来看:一般预算收入8月份入库2870万元,仅占1-7月份月均入库数的52.86%,9月份入库3987万元,占1-7月份月均入库数的73.62%,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降至50%以下。一是由于上半年的汇算清缴结束;二是5.12地震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税收收入的影响在近几个月有所显现;三是航天基地收入的划转对我区财政收入产生一定影响,第四季度组织收入的难度将会增加。
2、航天基地对我区财政收入的影响充分显现
今年7月份,航天基地开始设立基地金库,从8月份按照体制规定将划归基地范围内的收入直接划转基地金库。8-9月份,累计影响我区一般预算收入达1192万元,其中:国税190万元(按照08年1-7月份收入平均数预计),地税1002万元(分税种情况:营业税742万元、企业所得税14万元、个人所得税21万元、城建税84万元、印花税24万元、土地增值税117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力地保证了“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一个低保”等必保支出和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正常开展,但在具体工作中仍暴露出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本年度后期组织收入的难度加剧。首先是受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和人员工资增加的影响,工业企业利润空间压缩,已影响到增殖税收入的增长,同时将会影响到后期预交企业所得税的增长;二是我区房产企业受5.12地震冲击的充分显现,对我区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三是虽然我区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但收入总体规模和支出相比仍然较低,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资金缺口。面对现状,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确保全年财政收支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加快区级财源培植、促进财政增收的建议
1、强化征管力度,挖掘财源潜力。一是做好财源排查,摸清全区财源的基本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二是进一步建立协税护税网络,做好代征代扣,保证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是清理和规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征管,落实征缴措施,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切实把经济发展成效体现到财政增收上,并确保收入及时入库。四是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将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实现应收尽收,增强政府调度资金和筹集收入的能力。五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收益。
2、发展非公经济,开辟新兴财源
非公经济是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发展非公经济,是现实需要,也是必然选择。一是加快非公经济总量扩张。引导非公经济向集约型、科技型和外向型转变,支持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培植非公企业骨干群体。鼓励、组织非公骨干企业,通过国内外资本纽带进行低成本扩张。成立投资担保公司,通过提供信用担保和银企对接的办法,切实解决企业起步阶段的 "输血"问题,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适当归并,捆绑使用,集中财力保重点,出效益。三是提高非公企业服务水平。建议区委、区政府出台更有利于非公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政策上保证其拥有与公有制企业相同的待遇。各部门要切实增强为非公企业发展服务的意识,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依据《公司法》组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加强对非公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和培训,使其不断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提高管理运营水平。
3、强攻第三产业,挖掘潜在财源
首先必须加速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业是消耗资源最少、投资回报最高、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要把旅游业作为我区三产发展的优先发展目标。为此,一要加强领导,搞好旅游规划开发定位。突出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旅游三大特色,形成规范化旅游线路。二要拓宽融资渠道,抓好重点景区建设。坚持“早投入、早开发,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为开发者创造条件,提供环境,让利别人,发展自己。三要创优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力争把长安旅游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要整合现有三产资源,严格按照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认真抓落实。要重点突出商业物流体系建设、生产资料专业大市场新建、
社区商业发展等。从政策、资金、措施等方面入手,出台三产发展管理办法,营造全区上下参与三产、关注三产的浓郁氛围。三是组建、扩展区属建安、房产公司,着力引导扶持区内的建安、房产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其次,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邮电通信等行业,努力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加快发展社区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中介服务等行业。要力争我区三产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以增加新的财源。
, 4、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基础财源虽然我区农业对财政的贡献较小,但对财政的间接贡献并不少。因此,要把农业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养殖业。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初级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在政策、资金上培植有特色、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发展城郊休闲产业。充分利用我区自然、人文资源,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作物、林木花卉等高观赏价值的农产品,促进山水风光和农业生产的融合,开发以感受农业生态、品尝瓜果蔬菜、体验耕作劳动为主的观光农业。四是引导发展村级企业。要引导各村利用土地、资源、人力等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办企业,既能繁荣村级经济,又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
5、加快项目引进,培育后续财源
实践证明,抓项目引进,抓投资引入,是一个能在短期内拉动财政快速增长的有效方式。一是抓好环境优化。要把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行政服务水平作为吸引投资、吸引项目的第一位工作来抓,增强软、硬环境对内外资的吸引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跨越。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引进。结合我区实际,引进技术新、耗能低、有前景的新型工业;充分发挥我区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引进生产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是积极对上争取。各级各部门要把对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
6、突出园区建设,培育替代财源
加速园区建设,高层次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管理,建设布局合理、产业集聚、要素集中、特色明显的工业化基地。一是严把准入关。严格按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引进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占有市场份额大的好产品、好项目,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和企业坚决不让入园,做到不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暂时的发展。二是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亮化周边环境,确保好项目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三是加大园区效益产出力度。采取以地抵商方式对园区土地进行分期开发,提高土地的产出和使用效益,对园区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加快发展,使企业早出效益,出好效益,加速其对财政的投资回报
7、以项目为支撑,壮大支柱财源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财源的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支柱财源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采取加大投入新上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启动民间资本发展一批,技改扩规壮大一批,产权改革盘活一批等有效手段,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壮财源。目前,在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服务业等各领域都要建设一批项目,并逐步形成了全区的支柱财源,为地方财政的增收提供永续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