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范文第1篇

新医改方案问计于民

2008年10月14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的出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激起利益各方的争论和老百姓的新期待。医药界人士、相关专家以及普遍百姓纷纷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诉求。据统计,一个月内,新医改方案通过网络、传真、信件等方式共收到各类反馈意见3.5万余条。

尽管各方对新医改方案的内容褒贬不一,但其中“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方向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赞同。卫生部一位官员认为,这是新医改方案最重大的贡献,突破了以往“医改只注重具体政策层面”的局限,有了这个方向,所有的政策制定都应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中国医院协会会长曹荣桂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就应该走低水平、广覆盖的路子,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是国家发展的重点。

同时,新医改方案向全民征求意见的做法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者李玲评价说,这是中国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充分体现了政府决策的谨慎、科学和民主。

目前,各有关部门正在根据各方面意见抓紧修改完善方案,并将制订出具体的配套实施方案。

新农合实现全面覆盖全民医保露出“曙光”

“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曾是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看病就医的真实写照。为了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我国于2003年开始推行新农合,2008年已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合人口达8.14亿人,提前两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贵州省赤水市开展新农合以来,相继推出免费住院分娩、慢性病药费按住院比例报销等举措。35岁的高龄产妇陈长学揣着自己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在天台镇卫生院顺利地生下了孩子。“在医院生娃儿没遭啥罪,也没花一分钱。要不是参加合作医疗,哪能遇上这样的好事?”陈长学说。

“新农合逐渐消除了农民怕看病的‘心病’。”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说,新农合实施后,农民“小病拖、大病捱”的情况有所减少,农村居民因经济困难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到2008上半年,全国累计已有11.6亿人次享受到新农合补偿。200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还加大投入,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如今,中西部农民筹资水平基本实现了年人均100元。

随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正在形成。

北大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说:“医改的关键就在于一方面扩大医疗服务的供给,一方面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给老百姓以买单的能力。”

基本保障体系建设还将面临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跨地区医保等问题。有专家指出,新农合当前首要任务是巩固完善。我国城乡居民医疗需求和医疗消费水平差异很大,目前还不宜过快对城乡医保进行统一。

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扬鞭奋进”

2008年12月起,江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一卡通”全面启动,全省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0至3岁的儿童等6类人群,凭身份证就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免费体检。

江西省卫生厅妇社处副处长龚建平说,这是一项政府全额买单的工程,旨在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切实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交汇点,也是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展迅速,据目前的统计,全国共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6万余个。

2008年各地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北京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江苏扩大社区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宁夏完善推广社区卫生基本药品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的改革思路……这些措施在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质、缓解群众“看病贵”等方面发挥了一定成效。

与此同时,农村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也出现可喜局面: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的48亿元投资全部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包括7300多个县乡村的卫生项目以及6000个农场、林场和海岛的基层卫生机构。

各地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努力让“软件”不软。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介绍,为让基层医疗机构担当起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任务,我国通过加强培训、定向培养、万名医师支援农村等方式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林洪生说:“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仅平衡了卫生资源的分布,而且更有利于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之苦。”

卫生行政管理体制破冰新医改仍将攻坚前行

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已经明确,近期医改将围绕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个重点展开。

2008年卫生部增设医疗服务监管司、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加强了医疗服务监管职责和基本药物制度管理职能,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药品保障管理职能的统一和融合,以配合推进医改的进一步深化。毛群安说:“目前卫生部增设司局已经按照‘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在五项改革重点的实施过程中,制订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选择部分地区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遴选并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都将是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民工 群体意识 组织化 医疗保障 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外地打工,成为城市中不容忽视而且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与城市无法分割,应当享有普通市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尤其是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有2.1亿之多的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他们的权益应该得到保障。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特征

农民工作为城市中涌现的特殊社会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流动性。大多数农民工既无相对稳定的住所也无稳定的职业,经常处于流动之中,从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岗位向另一个岗位流动。

2.角色未定性。在二元社会结构的大背景下,农民工以农民的身份进入到城市,扮演城市工人的角色。这种职业与身份的不一致,直接导致了农民工虽然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中,但在制度上却没有把他们视为城市的一员,也导致了他们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权利和保障。

3.组织化程度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一般都没有组织性,由于他们一般缺乏专业技能,主要从事短期的体力劳动。农民工求职的方式主要靠在建筑工地或在交通方便的路口蹲点,等待别人来挑选并雇佣他们。

4.权利意识淡薄。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匮乏,权利意识淡薄,并不懂得用合同或组织的方式对自己权益受侵害进行提前预防。在一些低端行业,很多女民工根本不知道她们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权益受劳动法保护,一旦怀孕就自动辞职。

5.狭隘功利性。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工缺乏长远眼光,更多关注自己的眼前利益和显示利益,而较少关注长远利益和潜在利益。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表现出狭隘的功利性热情,对涉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事务,则又显得较为冷漠。

农民工的上述特征,是小农意识在农民身上的自然表现。这些特征虽然有经济贫困和文化愚昧作为解释,但正是这些东西成了限制他们改善生存状态的主客观条件,也成了建立和推行涉及农民工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障碍。

二、农民工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已引起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并逐步出台了一些政策,但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这些政策的效果难如人意。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形成和建立缓慢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工医疗保障意识较低

农民工对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已经适应,虽然他们大多数从事高危行业,而且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但他们觉得自己年轻力壮,不会生什么大病,没有必要参加医疗保障制度,更不愿缴纳相关费用。主要原因是:第一,他们的维权意识低下,对自身的医疗保障权利认识不够;第二,对于参保后能享受到的权利认识不够,对医疗保障尚未建立起信任;第三,农民工收入比较低,除了基本生计之外没有能力缴纳昂贵的医疗保障费用;第四,部分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缺失,对要求参保的农民工进行刁难甚至解雇,农民工为了能够养家糊口,只能放弃对医保的要求。

2.农民工组织意识淡漠,能力贫乏

农民工是一个身份特殊性的群体,他们在城市中生活,扮演着城市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但户籍却是农民。中国的医疗保障具有极强的单位组织性,这便意味着占相当大比例无组织依托的农村流动人口,还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制度内的医疗保障。

3.中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由于中国实行农村和城市医疗保障双轨制,农民工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各种医疗保障待遇,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则规定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这就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民工一般都在外地打工,如果参保,一旦患病就要在户籍地定点医院就医,显然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民工不参保,则会影响到家庭中其他人员参保的可能性。再者,各地政府在制定针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政策时,往往以本地区情况为考虑重点,所制定的政策在筹资标准、付费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使各地的医疗保障政策无法对接。显然,这种地区性的政策无法满足农民工流动的需求。

4.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的法制不健全

医疗保障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种制度。当前农民工医疗保障立法的滞后、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民工医疗保障权益的保护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等。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系统的完整的面向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法律,这就使得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工作无法可依。

三、建立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措施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不仅关系到其权益的维护,而且对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所有制形式和劳动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农民工群体日益壮大,不断分化为三大类:第一类长期在城市工作,有着相对稳定的职业、住所和收入来源。这部分人实际上已经是市民,除了没有城市户籍外,他们与城镇居民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第二类是农闲时候外出打工,农忙时节回家种地的农民工,也可以称为季节工。他们本质上还是农民,只是农闲时进城打工,打工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在农村的生活。第三类是占农民工大多数的流动打工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技能的提高,他们中的一部分会向第一类转变,另一部分则会回到农村成为第二类农民工,也就是季节工。而当前所实施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措施,几乎都是依据第一类农民工制定的,忽略了季节工和第三类流动打工者的存在,导致制度设计与现实严重脱节。

2008年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虽然其中提到要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但没有详细而具体的实施措施。而且由于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和就业特点,在政策的推进过程中依然会存在很多问题,对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1.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障意识

农民工是医疗保障的客体,也是责任主体。他们对医疗保障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疗保障的推行与实施效果。但因医疗保障目的的长远性与农民工普遍存在的传统、保守和急功近利的观念存在一定冲突,农民工并不重视自己享受社会保障的权益。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当务之急是要经由广泛宣传提高他们的保障意识,调动他们参与医疗保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城乡联结的载体,农民工正处于城市健康教育活动和农村健康教育活动的交叉点。在目前农民工全部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还无法充分实现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医院、医务工作者直接进入农民工密集区域,免费为农民工义诊,发放药品,传授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工伤自救和互救的有关技巧。以农民工集中区和流入地为重点,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和教育工作。针对农民工中存在的重大健康与疾病问题,以提高农民工基本健康标准为目标,强化农民工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2.满足农民工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由于农民工群体本身存在异质性,其需求也具多样性,应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高度,制定多元化的医疗保险政策。除了改善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环境之外,对那些有稳定住所、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工,纳入城市的基本医疗保障范畴,给予同城镇职工相同的医疗待遇。对那些只在农闲时才外出打工、没有脱离农业生产,生活重心仍在农村的季节性农民工,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这样既可以使他们通过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又可以得到医疗保障,免除其后顾之忧。对于那些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土地保障范围,在城市工作、生活,但没有固定住所,没有相对稳定工作,流动性强、稳定性差的农民工,建立全国统一的“流动医保账户”作为一种较为合理的过渡性政策。这样即使农民工经常变换工作地点,也不必去所在城市医疗保险机构参保和退保。

3.强化农民工医疗保障的政府责任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公益性和福利性要求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政府责任真正到位,才能保障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发展。首先,要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问题,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居住地户口登记制,使他们能够在城市获得长期合法的居住权,给予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待遇;其次,建立城乡统筹就业的组织领导体制。应成立全国城乡统筹就业的领导小组,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组织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协调解决各地区、各部门等方面的利益矛盾。各级政府要相应地成立城乡统筹就业领导机构,负责总体方案和各项政策的协调、制定与实施。再次,企业作为农民工群体的直接受益者,应承担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缴费责任,要意识到农民工医疗保障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关系。当然,农民工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当履行相关义务。农民工医保制度通过农民工个体承担一定比例的参保费用,在农民工可承受的范围内,分担企业的经济负担。同时提高农民工的控费意识,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医保制度的健康发展。

4.加快立法进程,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制度建设

在劳动法、老年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律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处于城市化和市场化转型的实际,应加紧制定针对新的最大弱势群体――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法律和法规,以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全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明确资金的来源;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权、责、利关系,明确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改善农民工医疗保险费用的缴纳方式,依法管理农民工医疗保险基金,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商业保险试点工作,以此来增加农民工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还要设立相应的仲裁机构来解决医疗经费支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济纠纷。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肩负劳动法规政策的检查监督职能,应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应及时查处纠正,予以经济制裁和行政处罚,并在农民工权益受损时,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与支持,帮助农民工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特殊性,在相关政策的实施中遇到许多障碍。农民工医保制度的顺利推行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与相互配合,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争取医疗保障制度在农民工权益维护与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城乡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更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定国: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J].决策与信息,2007,(09):67~69

[2]洪学英: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J].经济合作与科技,2006,(06):15

[3]王庆川周静锋黄存瑞:充分认识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重要性[J].卫生经济研究,2008,(06):38

[4]石振杰:中国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Z].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6~38

[5]李志新: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探析[J].现代商业,2007,(26):207

[6]杜静静:农民工大病统筹医疗保险政策分析――以济南市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35

[7]朱力:准市民的身份定位[J].南京大学学报,2000,(06):113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范文第3篇

这份为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新方案有哪些新意和亮点?又将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惠?本刊记者特邀有关专家,从洋洋洒洒上万言的新方案中择取精华,与您一起深入解读新医改方案。

全民覆盖“三合一”

打破城乡壁垒

[摘录]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提高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缩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

[点评] 医疗保障是医改的核心。以往只有城镇职工医保,这两年国家大力发展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三块加起来基本覆盖城乡,称为“全民医保”。但三者筹资水平、保障水平差别很大,而且分属社保、卫生部门管理,不利于统筹协调。这次方案不仅提出明确的参保率指标,更描绘了最终实现医保“三合一”的制度前景。

基本药物制度

防止医生滥开新药贵药

[摘录]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直接配送覆盖面力争达到80%。完善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点评] 目前,我国药物80%是由医院“开”出去的。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防止医生滥开大处方、新药贵药宰患者。为了避免“一刀切”,医改方案对医院“区别对待”:规定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级医院如三甲医院按一定比例使用。

公立医院公益为主

改革以药补医

[摘录] 探索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取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加大政府投入,规范收支管理,使药品、检查收入比重明显下降。改进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检查结果互认。

近期要力争在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以药补医、规范运行机制和卫生投入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点评]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属于医改的“大头”,公立医院改革得好不好,直接关乎医改成败。新方案提出公立医院改革在方向上必须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方向,同时加大政府投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政府如何补助、如何提高公立医院投身医改积极性,涉及面广,难度大,各地还是要进一步试点,通过实践探索出符合国情的改革方案。

社区医院“药品零加价”

“收支两条线”

[摘录] 采取改善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人才、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维护公益性质。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点评] 现在看病难,其实是到大医院、看名专家难。一边是大医院门庭若市,一边是社区医院门可罗雀,医院资源不合理配置。这次提出的措施并不新颖,广州、深圳等城市已经开始类似改革,但成效还不明显。关键原因是社区医院“庙小没菩萨”,缺乏人才。而“药品零加价”“收支两条线”等措施效果则值得期待。

药事服务费

是“拆东墙补西墙”吗

[摘录] 要改革药品加成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公立医院要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地方可结合本地实际,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

[点评] 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是难点。这次明确提出“医药分开”,但具体怎么操作还有待探索。至于医院没有药品加成收入以后,怎么填窟窿?除了政府加大投入,是否还要老百姓掏钱?有市民担心:取消药品加价固然好,可又设立所谓“药事服务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是不是“拆东墙补西墙”或“羊毛出在羊身上”,到最后患者负担还是重。

投入机制政府占主导

实现多元化

[摘录] 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并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

[点评] 医改动辄几千亿元的投入谁来出,这是关键。经过多年“医改市场化”争论后,这次国家终于明确“政府主导”的方向。但专家指出,财政投入仍然缺乏硬性指标。另外,卫生投入“地方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很多穷地方的财政能否负担,也考验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专家视点:

新方案仅仅是打好了水泥框架

对于新医改草案,不少专家强调,这个方案最大特点是融合了各方意见,架构很全面,也留出了地方试点改革的多项选择空间,如争议比较大的领域―“收支两条线还是购买服务”,地方均可自主选择。

“怀胎两年多,终于生下来了!”这是因开博客直言医改得失成为“医改问题专家”的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感慨。

此次草案说亮点,有政府加大投入、全民医保、公共卫生机构“吃公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控制医生“滥开药”等等。但其实这些措施大多数这两年已经实施或者酝酿,比如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进展顺利,医保制度“三合一”的趋势倒是新提法。

而“医药分开”“收支两条线”这些公立医院改革难点,这次虽有触及,但没有确切的“药方”,操作性不强。比如“收支两条线”,大医院医生担心收入锐减,专家担心重走计划经济“大锅饭”老路,所以这次草案只提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探索,而公立医院则只是强调政府加大投入,地方可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

“水泥钢筋的框架是有了,但最后究竟盖成什么样子,就仍有待各方长期和艰苦的努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北京:65岁以上老人享11项优待

9旬老人享高龄津贴

京宝

2009年1月1日起,65周岁及以上的京籍老年人可免费乘坐北京市内地面公交,免费游览市区县公园、风景区、博物馆等;9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还将享受每月100元至200元高龄津贴。

沈阳:将设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经费

沈婉

沈阳将设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经费,用于老龄事业研究、老年文体活动、特困老人救助等。前不久,沈阳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透露了上述消息。

据悉,今后沈阳市将通过逐年提高退休人员待遇,扩大医疗保险范围,解决倒闭、解体企业实行医疗保险单独统筹,实现农村老年人参合率100%。2010年,沈阳市90岁以上老年人有望享受高龄补贴。该市还将逐步增加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增加日间照料站数量。并全面推行“一号通”老年人应急呼叫系统,力争三年安装5万户。到2012年,养老机构床位数力争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

山东省:实施“银铃助老工程”

潘思兴

山东省老龄办不断加大为老年人办实事的力度,决定从省级财政专项彩票公益金中争取资金用于“银铃助老工程”。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范文第4篇

没编制、没学历、收入低,这就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医生最真实的处境。也许,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村医生没学历,医疗水平低、收入低是一种见多不怪的“正常”现象。要彻底改变乡村医生面临的这种困难处境,有关部门要做的就不能仅是抽调城市里大医院医生下乡支边,而是要及时将乡村医生纳入到医疗保障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对乡村医生给予规范的监管,为其继续教育、培训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从道理上讲,政府应该像重视城市社区医生一样重视乡村医生。在未来的医保体系中,乡村医生和乡村诊所应该获得城市社区医生、社区诊所同样的地位,享受同样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

——张海通

政府考核医院面临挑战

医院院长、书记年薪同考核挂钩,如果连续两年不及格将被免职。近日,北京市医管局公布市属医院年度绩效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有报道称,这是全国首次试行由政府负责考核医院院长的机制。

医改涉及千家万户,北京这一新规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新规中,绩效考核指标被分解为4个维度,其中社会满意度为56%,表明北京市政府“权为民所谋”的态度。同时,医改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很难通过单兵突进来解决一切难题。特别是,这一新规还可能受到一些陈规旧习的束缚,其实施效果面临挑战。

——杨中旭

“国家账本”的民生情怀

两会上,财政预算报告都备受各方关注。“国家账本”不仅是国力增强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心系何方、情牵何处的最好诠释。公共财政是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的基础,没有充足的财政投入,医疗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把有限的财力用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业上,今年的财政预算给出了回答。从2012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更有理由相信,随着财政对于民生支出力度的不断加大,人民群众的殷殷期待,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吴秋余

正视问题,写好“信心答卷”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利”;“弊”

自2006年以来,经各方讨论和修订,媒体先后公布了三种医改方案:06年12月由科技部批准立项的国家软科学“四一三”医保帮困课题组,响应国家发改委“我为医改建言献策”的号召,在《中国经济网》上,以《创建中国医改模式的基本思路》为题,了中国第一个医改方案;07年元月众多媒体通过报道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公布了卫生部的医改方案内容;07年2月《21世纪环球报》报道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改方案的主要内容。中国医改应走什么样的路?随着国家医改方案正式确定日期的临近,尤其是随着2008全国“两会”的召开,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医改方案的研究和讨论[2]。下面就医改方案的利与弊进行一下简单的阐述。

1关于国家卫生部的“先保预防、投资供方”的政府主导模式

1.1该方案的优点:一是由于政府重点投资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国对疾病抵抗能力,让更多的人少生病、不生病;另一方面有利于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小病拖大、短病拖长。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减少患者的痛苦,还能降低国民健康成本,减轻政府、单位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二是如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即疾病预防和小病治疗),由政府投资供方,并由政府主导,更能充分利用政府高度集中管理的组织制度优势,实现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1.2该方案的缺陷:

一是由于政府优先保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而一般大病靠社会医疗保险,重大疾病求助商业医疗保险,如果政府将投资重点放在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就会削弱政府对社会医疗保险的投资力度,那么就会有大量普通百姓,因个人和所在单位经济条件所限,买不起社会医疗保险或保障水平不高而病无所医。众所周知,让百姓因贫致贫,因病返贫,甚至倾家荡产和家破人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风险的并不是小病,而是大病。二是如果政府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供方(即完全由政府包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由于资源的高度垄断和计划体制下根本无法克服的“大锅饭”机制,必然会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同时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必然导致医疗卫生资源供不应求,到时看病就得排长队,有权、有关系的可以无病开药、小病大治(即指过度动用医疗资源),而普通百姓依然是看病难。最终“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又会成为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2关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先保大病、投资需方“的市场主导模式

2.1该方案的优点:居民为了应对大病医疗风险而储蓄,这对启动国内消费产生严重影响。如果优先保大病,更有利于化解大病给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二是如果政府将资金投向需方,用于帮助城乡居民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并将政府的投资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倾斜,可以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公益性和可及性。

2.2该方案的缺陷:一是因政府投入医疗卫生的资金有限,如果政府投资重点放在大病保险上,必然会减少对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的投资,那么就会影响医疗卫生机构对做好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小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能将小病拖大。二是由于医疗行业与其它普通行业不同,具有供(医)、需(患)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特殊性,如果继续采用简单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仅会向患者提供过度服务,而且会通过医患合谋违规套取医保基金获利。其结果:要么让医疗保险水平和质量大打折扣,要么让政府或企业不堪重负而最终使医疗保险难以为继。

3关于国家软科学课题组的防病与治病融为一体、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的创新型市场主导模式

3.1该方案的优点:一是能通过理论创新和措施创新,实现节约资源和整合资源的双重效果。由于该方案应用了已经科技部评审鉴定的国家软学研究成果:“四一三”健康保险模式中关于“用谁点‘菜’谁买单缓解看病贵理论”和“让更多的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缓解看病难理论”(统称“四一三”医改理论)。该理论还认为,百姓看病难的原因并不是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不足,而是医疗卫生资源和病人资源分布不合理,而且无法合理、有效流动。如果让医疗卫生资源和病人资源在城乡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和城市大小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合理、有效流动,就可盘活现有大量闲置的医疗卫生资源。所以,如果能通过医疗卫生资源的大量节约和整合,再加上增加政府投资力度,这种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的作法,更有助于提高国民健康保障水平和降低政府财政风险。二是如果将预防保健和大小病治疗融为一体,就能实现降低国民健康成本、提高医疗效果和质量、防止推诿病人的三重效果。

3.2该方案的缺陷:因超大型医院集团规模大,网点多,与普通医院相比,操作必然更复杂,管理难度必然更大。

4医疗改革新方案出台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医改方案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公布。包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在内的五个配套方案也将同时“亮相”。

被称为“新医改方案”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一方案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是重点。

新方案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确定品种和数量,建立相应生产体系,制定统一价格,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按比例规定医院使用。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原则是“政事分开、管办分开”。

与此同时,在农村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已覆盖全国二千四百五十一个县,超过七点三亿农民看病可以报销,全国累计已有九点二亿人次享受到医疗补偿,总金额五百九十一亿元人民币。明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实现全面覆盖,并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五十元人民币提高到一百元,其中政府提供的补助标准由四十元提高到八十元。

有专家称,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已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形成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基本框架,但全国仍还有二点五亿人没有纳入其中,尚未有到任何医疗保障。

此外,改善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缩小城乡医疗设施技术水平差距,加强医疗质量的监管都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3]。

5讨论:

5.1中国医改究竟采用何种方案?这是一个涉及13亿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需要进行慎重思考:我们不能只看医改方案的未来目标是否激动人心,更要看其实现目标的措施是否科学、可行?我们也不能只想医改方案一经实施效果就立竿见影,更要想到其效果是否具有持久性?新医改背景下,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医保覆盖面扩大、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众多因素,将拉动医药经济快速增长,医药市场扩容基本已成定局[4]。

5.2我国政府卫生支出体系现存问题分析 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两个方面,这包括政府卫生支出总量不足、中央政府卫生支出比例过小、政府卫生支出各项目间比例失衡、区域以及城乡之间卫生支出差异过大等[5]。

5.3“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也有所提及。”对此问题,人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某些人一直享受的是公费医疗,由于看病几乎不用自己“掏腰包”,周女士一直以来生病光顾的都是三甲大医院。听说新医改实施后可能会实行社区首诊,无论享受的是哪种医疗保障都必须先到社区医院看病。对于这一点她特别担心:“现在很多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都不怎么样,如果政府不想办法把他们的水平提高就强制要求我们看病得先过他们那一关,那万一发生误诊、漏诊又谁来对我们负责呢?”有着这样想法的人为数不少,所以再次征求公众意见,也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了。总之,医疗卫生领域是一个利益关系尤为复杂的领域,实现所有人都认同的“最优”几乎不可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化,其对医疗服务需求也必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医疗服务提供体系也必然要随之变化。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采取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5.4新医改的另一个重点改革目标是:药品供应体系也将面临重大政策调整。对此,方案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来引擎此领域改革。目前,我国药物80%是由医院“开”出去的,因此,为了保证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医改方案提出了解决办法,即规定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全部使用,其他各级医院如三甲医院按一定比例使用。对于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王先生来说:“目前一些新出的药物、治疗技术没纳入医保的报销范畴,有些新药的疗效比传统药要好,但医保只能保障最基本的治疗,我们这些参保人想要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得看个人经济条件能否负担新药的费用了。”听说新医改方案要建立一个“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他希望这个目录能纳入更多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又公道的新药.“基本药物全部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且报销比例要高于非基本药物。”这次医保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看来任重而道远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其成本。通过提高报销比例和规定医院用药范围促进基本药物使用。

历史的发展是在螺旋式上升的。20多年前,我国政府由于财力有限,整个国家缺医少药,而渐渐地把医疗卫生的责任推向个人和市场。20年来,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力量促进了医疗事业的极大发展和医疗资源的极大丰富。整体上缺医少药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从这个角度上说,市场化功不可没,市场化带来的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张,为今后进一步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应对市场缺陷带来的问题,新医改的方向锁定“强化政府责任”,这不是倒退,而是螺旋式的前进。我们不必担心再回到计划经济时期效率低下的僵化和短缺体制,历史已经前进了一个周期。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拥有更加成熟的执政理念和能力、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今非昔比的医疗资源和财力以及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我国一定能建立一个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可持续发展的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

参考文献:

[1]戴伟,.浅谈集中采购的利与弊.中国医药指南.2010,08(16).

[2]张磊.优化我国政府卫生支出休系策略研究――对新医改方案的分析与展望.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

[3]李迎生,张瑞凯,乜琪.公益・公平・多元・整合“新医改"的社会政策的内涵.江海学刊,2009,5: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