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未成年人保护联动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现将XX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认真贯彻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凝聚未成年人保护合力。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把《未成年人保护法》纳入“七五”普法规划及重点普法目录。相关职能部门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发展进步。发挥校园阵地作用,不断提升校园安全防范能力,同时强化检察、审判、司法职能,创造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治环境。
(二)强化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人法治意识。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在公共场所和网络平台,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营造浓厚普法氛围,市级媒体机构播发相关稿件、公益广告16000多次。二是加强队伍培训。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普法、执法队伍开展专项培训,市检察院、市法院组建专班开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进课堂教师团队培训。三是加强课堂教育。全力推进法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活动,将法治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通过聘任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法律顾问,开辟法治教育第二课堂,专题讲授《未成年人保护法》1000多次。四是加强实践指导。开展“法治文化校园行”、“法治进校园”、“检察院开放日”等行动,通过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参观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护能力。
(三)推进社会治理,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一是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在有条件的县市区推进“四馆一中心”、农家书屋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面向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丰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近年来取缔经营性娱乐场所147家,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1100余件,查处网吧相关违法行为186起,删除、封控涉“黄赌毒”类有害网络信息6万余条。二是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开展校园周边治安隐患排查1000余次,妥善化解涉校纠纷133起,整改安全隐患323处。持续开展“护蕾行动”,在中小学、幼儿园设立“护学岗“,增设交通警示牌,扣留、责令整改非法改装、改型接送学生车辆。三是优化校园内部环境。进行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整改安全隐患300多处。积极开展市级“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四是优化社会用工环境。持续开展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和执法监察工作,未发现使用童工及侵害未成年工合法权益情况。积极开展“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
(四)落实关爱帮扶,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一是完善“控辍保学”机制。采取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适龄残疾儿童送教上门、贫困生资助等多种措施,保障未成年人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近三年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以上。经常性开展适龄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二是关爱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在全市各乡镇积极选配儿童督导员、村(社区)儿童主任。探索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基地,目前依托枝江市挂牌了2个留守儿童活动基地。积极开展建档立卡留守儿童“双结双促”关爱帮扶工作,组织师生与留守儿童、困难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帮扶关爱10918人次;团市委开展暑期关爱留守儿童“希望家园”活动,关爱留守儿童超万人人次;市民政局定期为全市孤儿发放生活保障金及慰问金。三是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建立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和青少年维权观测站,打造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及服务团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967名未成年人提供了心理辅导。每学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0节次,实现有条件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全覆盖,为15350名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四是提供司法援助和救护。市司法局在市法律援助中心建立青少年维权岗,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未成年人得到及时、便捷、精准的法律援助。五是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团市委通过“希望工程”系列助学济困活动,争取助学资金500余万元;市妇联组织女企业家协会、关爱单亲家庭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爱心助学、公益朗读等活动,先后为困难儿童及家庭捐款捐物40余万元。
(五)提升教育质效,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一是抓好教育教学改革。启动研学旅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考试以及新高考等教学改革;出台义务教育学校“赋能提质”新八条,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完成普通高中高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及选科走班工作;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改革,与企业合建实训基地9个,联合冠名办班培训学生460余人;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开办高中班,实现12年免费教育。二是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推动生态小公民向生态好市民的转变。夷陵区、枝江市“生态小公民”活动获全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高度肯定。三是抓好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结合“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4.25”全国计划免疫宣传日、世界卫生日等各类宣传日活动,开展结核病、流感、手足口病、腮腺炎、水痘等重点传染病专题健康教育。每年开展学生健康体检,建立学生体检健康档案。每年秋季学期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和补种工作,2019年,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100%,补证111人,补证率100%;补种275针次,补种率98.21%。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动机制。目前我市未保工作各部门职责相对分散,工作衔接困难。例如家庭教育,教育、妇联、村(社区)等单位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时,普遍反映缺乏专业力量;而我市家庭教育专家志愿者自发组织的公益讲座,却难以组织家长参加。这就需要我们将碎片化的未保职责和资源整合成自上而下、系统化的机制体制,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反应堆”。
二是未成年人“四道防线”存在漏洞。近三年来,我市均审理过被告人为未成年人、被害人为未成年人的案件,反映出我市未成年人“四道防线”存在漏洞,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层面更加重视。主要表现为监护人缺失、缺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安全,社会网络不良文化冲击大,群众法律意识淡薄。
三是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工作有待加强。由于监护人监管不力、关爱缺失,留守儿童易出现感情失落、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健康失保、安全失防、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等情况。我市虽然已建立“三留守”群体关爱联席会议机制,开展了“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行动,但物质层面资助偏多,精神层面关爱不足,还需在满足留守儿童心理需求、学业需求、安全需求等方面精耕细作、落细落实。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责任机制,协调各部门将问题、信息、经验链接共享,增强全社会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的合力。
(二)进一步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办好家长学校,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发挥好学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全力推进《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鼓励群众及时举报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督促监护人明确自身职责,引导未成年人远离危害、防范侵害。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征
一、未成年人犯罪特征
(一)、14至16周岁低龄犯罪上升。
犯罪主体低龄化日趋严重,未成年犯罪的人数在大幅度增长,其中14至16周岁低龄犯罪,2004年为18人,2005年为23人,2006年为27人,2007年为29人,2008年为30人,2009年为52人。
(二)、被害人多系在校中小学生。
未成年犯罪案件中被害人多系未成年人,其中2004年为12人占30%,2005年为17人3占36%,2006年为23人占47%,2007年为31人占53%,2008年为34人占67%,2009年为57人占82%。
(三)、未成年犯出狱后重新犯罪人数增多。
未成年犯出狱后重新犯罪率出现上升趋势,2004年为9人占,2005年为11人,2006年为12人,2007年为13人,2008年为16人,2009年为20人。
(四)、网吧或学校周边成为主要犯罪地。
网吧或学校周边逐渐成为案发地或主要犯罪地。其中2004年为3起占23%,2005年为5起占33%,2006年为6起占37%,2007年为7起占49%,2008年为11起占51%,2009年为21起占67%。
(五)、抢劫犯罪所占比例高。
在未成年人所犯罪中犯占特别是既侵犯群众财产又危害人身安全的抢劫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2004年为5起占20%,2005年为7起占25%,2006年为9起占27%,2007年为27起33%,2008年为39起37.5%,2009年52起占45%。
(六)、网络游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
据统计,未成年犯罪案件中,网络游戏正逐渐成为未成年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其中2004年为12起占5%,2005年为24起9%,2006年为26起11%,2007年为48起75%,2008年为52起占87%,2009年为62起占98%。
(七)、被判处非监禁刑罚的未成年人数呈不断增长趋势。
2004年判处未成年人206人,非监禁刑67人,占总数的32%;2005年判处未成年人为273人,非监禁刑93人,占总数的34%;2006年判处未成年人285人,非监禁刑105人,占总数的36%;2007年判处未成年人406人,非监禁刑160人,占总数的39%;2008年判处未成年人383人,非监禁刑164人,占总数的42.8%;2009年判处未成年人479人,非监禁刑206人,占总数的43%。
二、未成年人犯罪增多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增多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缺失已成关键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跟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缺失存在着直接关系,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注重升学率,重知识“输入”轻品德“塑造”,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不了解,学生自暴自弃犯罪时,老师才如梦方醒。有的学生为了不受其他学生欺侮,加入到不良少年团伙中寻求保护;有的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安心,经常旷课,结识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导致最终辍学失学。从犯罪统计情况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成为未成年人的犯罪规律,“不爱学习、控制力差、没有主见、不懂法”的未成年人认知上有偏差,自我控制能力弱,辍学失学后长期处于无业状态或暂时从事缺乏稳定性的服务行业,最易突破道德防线走上犯罪岐途。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力度不够。
全社会未形成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共同防范意识。网吧监管不到位,“黑网吧”大量存在,青少年长时间在网吧里沉溺于网络,对生理和心理容易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脾气容易失控;未成年人的性格正处于发展之中,不少网络游戏存在着暴力血腥画面,对未成年人性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尚未成型,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易受不良网络游戏的影响,对事物缺乏是非判断力,遇事不懂得用道德、知识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此外,部分学校或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监督不够和教育不及时,加之部分家庭因离婚等原因的影响,失学、辍学学生陷入网络游戏无法自拔,难以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更容易产生犯罪意识和犯罪动机。
(三)、网吧或学校周边治安巡逻力度不够。
网吧或学校周边已逐渐成为主要犯罪地,由于这类案件的大部分被害人亦为未成年人,出于种种原因和考虑,他们一般不主动报案或指证,法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只是已经侦破并被的案件,实际发生的案件要远远多于法院受理的案件。从某个角度来讲,未成年犯罪气焰会更加嚣张。
(四)、缺乏对未成年人犯罪定罪量刑问题的深入研究。
对于未成年人在网吧或学校周边,针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抢少量钱财的或犯罪过程中随身携带管制刀具器械的案件,在如何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时,缺乏明确的、具体的和可操作的数额标准和情节标准,法官在定罪量刑时缺乏具体尺度。强调“教育为主、刑罚为辅”的刑事政策,打击的力度不够严厉导致一些少年犯重复犯罪,甚至诱导其他未成年人一起犯罪。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中,长期以来两种案件无法得到从重从快处罚,一类是未查获赃物,而犯罪嫌疑人否认犯罪行为,虽然有被害人指认或目击证人指证的案件;另一类是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中,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逃的,一时不能分清主从犯和罪责的案件。
三、未成年犯罪防范对策
(一)、加强基础教育,延伸义务教育,扩展职业教育。
在学校防控上,应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政府与学校的联络,为未成年人教育提供稳定和持续的支持,如在学校开设职业培训课程,为这些学校派设法制副校长等,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的各种困难、职业选择以及从学校教育到劳动力市场过渡期间所碰到的困难。在完善立法上,加强对家长、学校的制约。可以制定专门的养育法或在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有关内容,强制父母采取行动对孩子负责。同时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律,以便学生在被学校除名时得到有效的监督管理。
(二)、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建立闲散未成年人信息管理系统,要分析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帮教服务,在生活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学习上帮助他们进步,在行为上帮助他们矫正不良习惯,扶持他们就业创业,促进其健康成长。针对违规网吧、不健康“口袋本”图书等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突出诱因,加大联合打击力度,严格查处“非法”网吧,落实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措施。设立举报热线、成立监督员队伍,建立监督、举报和快速受理机制。政府设立专门的或联合的机构来管理网吧,加强对网吧的管理、监督,加大取缔“黑网吧”的力度,依照行政法律法规,在地方规章中增设对违规经营网吧的管理人的处罚措施。量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指标,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加大对专门事项及大案要案的督导力度,督促各部门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责任制。把责任分解到相关部门。强化责任追究,对失职、渎职、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得力的,要依照有关法律查究有关单位或人员的责任。同时,健全奖励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积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通过具体项目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作用,运用警示教育、同伴教育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法制教育活动。积极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设立青少年专题网页、专栏,组织开展网上未成年人活动;创作、编辑、出版、播出优秀的未成年人读物和报刊栏目,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加大协调力度,牵头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加强沟通与联系,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通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强大社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不断上升趋势。
(四)、增强未成年人自身防范意识。
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相关知识更加欠缺,通过举办自护培训班等形式,宣传自护知识,提高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开展自我保护教育要围绕治安防范、心理健康等主题。教育未成年人在面对侵犯时应保持冷静,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要留意对案犯特征的记忆,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予以详细说明。此外,要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黑网吧”,减少天黑出行。公安机关加强夜间和凌晨对网吧学校周边的治安巡逻,制造出“打黑除恶”的强大宣传声势。
一、努力做到思想教育有新举措,不断完善多层次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1、以培养和谐意识为重点,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继续在全区青少年中深入开展贯彻党的十七届二中三中全会及市区相关会议精神学习研讨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使他们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努力构筑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团员青年,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讲团结、讲和谐、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2、以学习贯彻区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区委第九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规划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发展建设的宏伟蓝图,同时也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坚持以学习贯彻区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城区、创建全国卫生城区的工作任务,开展“建文明家园、创和谐城区—从我做起”、“我为创卫做贡献”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征文、座谈、义务劳动等形式,号召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到构建和谐城区、创建全国卫生城区的队伍中来。充分利用建团86周年、11周年、“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优秀青年集体、优秀青年人物群英榜评选活动,举办“共享成长——十杰青年进校园”等活动,继续巩固和深化“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使全区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二、努力做到品牌活动有新发展,不断完善多样化的青年品牌活动体系
3、不断加大青年中心的建设力度和规范程度。通过围绕建设、运转、管理等关键环节,不断加强青年中心的建设,大力开发青年发展项目,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积极探索青年中心服务青年、服务社区的具体途径和共青团在青年中心发挥核心作用的工作机制。强化会员制、理事会制等有效管理模式,规范管理,总结经验。充分吸纳社会资源,争取各方支持,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具体需求,开发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方式,健全服务体系,不断增强青年中心的服务能力。对已建成的青年中心要下大力气健全组织,丰富项目,发展会员,开展活动。
4、深入开展“青年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在青年文明社区创(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建工作中突出和谐文化的主题,不断满足广大社区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推进青年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团组织的纽带作用,积极组织跨行业、跨地域的青少年开展“文化和平、活力青春”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并在“五四”期间,举办首届我区十佳青年文艺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努力形成富有朝气的文化活动品牌,使青少年在活动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5、继续加大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力度。完善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公示和管理。努力拓宽创建领域,积极探索创建模式,不断加大窗口行业及教育系统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力度;实行青年文明号公示制,实现青年文明号集体的申报、评选、监督、命名的动态管理,严格考核评定,对不符合标准的青年文明号坚决予以摘牌。不断提高青年文明号的社会信誉度,提升青年文明号集体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团员青年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举办青年文明号创建成果展,召开青年文明号创建经验交流会,积极组织青年文明号集体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6、深化共青团特色楼门创建工作。年内,每个街至少创建两个示范性的共青团特色楼门。在创建过程中,要合理设置项目,精心设计内容,把特色楼门建设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一个新亮点。街道、社区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优势,以共青团特色楼门等活动项目为有效载体,紧紧围绕街党政中心工作,引导广大青年为营造邻里和谐、互助友爱、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为创建和谐社区多做贡献。
7、继续深化和规范青年志愿者行动。加强我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自身建设,努力构建全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组织专业类别网络,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开展。继续评选优秀青年志愿者集体和优秀青年志愿者,适时召开“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阶段总结表彰会。大力推进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建设,积极开展“争做环保志愿者”、“爱心银行”、“青春成长、关爱健康”等一系列志愿服务特色活动,培育和树立一批志愿服务品牌。继续深入开展“我为优抚对象献爱心”活动,大力弘扬我区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引导青少年志愿者为我区优抚对象提供经常性的志愿服务,完善长效帮扶机制。
8、努力提高团员青年的竞争能力和创业本领。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广大团员青年开展职业生涯导航活动。开办青年职业导航讲座,联系建立若干青年见习基地,加强与区劳动局等部门沟通,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做好青年职业信息服务、咨询规划、岗位介绍等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青年就业和培训中心,会同区劳动局、街道等有关部门和社会机构,采取资源共享、搭建平台、协调服务等形式,积极为青年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培训,增强团员青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坚持“号手联动”,大力培养“青年岗位能手”,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无私奉献。继续深化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以提高职业技能和工作水平为目标,在全区企事业单位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服务竞赛等活动。
三、努力做到服务青年有新突破,不断完善多渠道的青年事务参与体系
关键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职能;现代救助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63-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流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变动过程,涌入城市的大量流浪乞讨人员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我国的救助管理机构带来了诸多困境与挑战。于是,做好新时期的救助管理机构职能的定位,以救助管理站为依托,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实现流浪人员的正常回归社会就尤为重要。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流浪人员自身权益的实现、生活状态的改善,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苏州市救助管理站及救助现状
苏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前身为1954年组建成立的“苏州市收容遣送站”,2001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在站内设立“苏州市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2003年8月响应国务院废除《收容遣送办法》的号令,收容遣送站更名为“苏州市救助管理站”,原来的儿保中心也在2006年的8月更名为“苏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中心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以“爱心、真心、热心、耐心、安心”为救助服务理念,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等要求,救助管理站主要提供以下7项服务,分别是: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存;根据导致流浪乞讨发生原因给予受助者相应的帮助,这主要体现在协助那些因遭遇临时困难的主动求助者返回居住地,或对能查明其亲属和户籍所在地的特殊受助人员进行跨省接送工作;对流浪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甄别工作;对未成年流浪儿童的保护、教育工作;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上街劝导、主动救助工作;对突发事件中人员的安置与分流工作;对受家庭暴力危害的妇女儿童的维权、庇护工作。中心不仅为流浪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还为他们提供心理矫治、文化辅导和一些相关的技能培训,以期通过这些措施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二、苏州市流浪人员救助模式优势与不足分析
(一)苏州市救助站救助模式的优势
1.积极主动为受助流浪人员提供全面的生活照顾、医疗服务和心理咨询
为入站人员首先提供“五个一”的服务,“喝一杯热水,洗一次澡,理一次发,换一身衣服,做一次体检”。针对入站身体不健康的人员,小毛病在站内医务室处理,大毛病送至合作医院治疗。站内设有心理咨询室,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保持长期合作,配有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与不定期为有行为偏差的流浪人员进行心理矫治。
2.对部分回归家庭的流浪儿童进行电话回访或实地回访
对那些因为家庭重组、家庭暴力等原因被忽视的儿童回归家庭后进行电话回访或实地回访,了解他们回归家庭后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动态,鼓励孩子要自强自立自信,告诉孩子遇到事情可以打电话向当地公安、民政求助,站里会协同当地机构共同处理好相关事宜。同时对来站接孩子回家的监护人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给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享有受教育权是监护人的义务,避免孩子再次流浪,巩固救助效果。
3.积极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推进救助工作专业化发展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之一,亦是建立在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与福利水平提升的基础上,两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工作中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救助工作,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
(二)苏州市救助站救助模式的不足
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这项救助不是对救助对象进行长期终身救助并使其生活达到一定水平,而是帮助其临时解决基本生存困难。但现代救助的要求不仅仅是穿暖吃饱,更应该从生活救助到注重能力救助、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从单一性救助到多元化救助、从补救性救助到注重预防性救助、从救助管理到救助服务的转变,相对来说,苏州救助站救助模式面对新形势下的要求做得还是有些不够。
1.救助管理机制不完善、实施细则不明晰
救助力量比较单一,缺乏联动机制,没有发动社会民间力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搞好救助管理工作,光靠民政一家肯定不够,政府部门起主导作用,官方硬性的力量可以强制一些问题的解决,剩余的政府不太擅长的,就要有民间机构力量来完成。针对轻度智障、无法核实原家庭地址等一些原因长期滞留站内人员没有其他相应的转介或安置的详细措施。
2.救助对象单一、救助方式“机械化”
救助站的救助对象主要以未成年人为主,其他流浪人员救助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救助方式主要还是以提供住所、食物、医疗、车票等物质帮助为主,按照《救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和条款机械实施,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将救助工作视为一件具有固定流程的工作,按照公安送达或者自投——入站登记——提供食宿等服务——查询家庭地址——接回或护送的这一套救助流程,由于大部分流浪人员留站时间短,还没等工作人员去了解受助者流浪乞讨的深层原因就要离站了,导致对受助人员的生理、心理等情况进行分析少,满足不同受助人员的特殊需求少,缺少对求助者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等连贯,救助产生的社会效果较弱。
3.物质资源利用率不高、专业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为了满足留站人员多方面的需求,救助站建立了多媒体教室、技能室、电脑室、阅览室、心理辅导室、健身房、音乐室、投篮机等,但这些设施资源利用率并不高,长期处于空置状态,未能发挥其有效作用。出现这种现象和缺少相应的专业工作人员是有关系的。目前救助站负责这些设施开展活动的工作人员,远远低于存在的设施资源数量,经常是一个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忙东忙西,导致不能按时按质开展活动,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
4.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少,社工理念普及不到位
站内现有中级社工师一名,助理社工师四名,数量远远没有达到机构设置的岗位要求。机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多寡会直接影响到救助管理的质量。新时期的救助管理应是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以维护保障流浪人员的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大部分工作人员的意识形态还停留在收容遣送的层面,未能体现现代社会工作的要求,在助人的过程中,只严格遵守规范流程,而未能注重方法手段和沟通技巧。在方法的选择上,没能依据受助者的问题特征、个性特点区别对待,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各种专业方法的使用更少之又少,这阻碍快速实施救助和提升救助的效果。
三、现代救助管理机构职能定位的可行性路径探讨
我国以临时解决求助对象基本生存困难为主体的社会临时救助制度成为保障流浪乞讨群体基本生存需要、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安排。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面临的新问题,这种仅仅以维持基本生存为理念,以经济补偿为主要方式的救助管理制度已经面临严峻挑战。现行救助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救助群体需求多样化的要求,难以应对被救助者流浪乞讨的诸多复杂因素,难以实现助人自助的根本目标。所以迫切需要对现代救助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重新的定位。
(一)制定详细实施细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流浪乞讨成因具有复杂性特点,影响流浪乞讨人员发挥自身职能获得独立生活机会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交错、相互影响,针对不同个体的需求,对症下药,制定实施细则。流浪乞讨是社会问题,单靠救助站本身的力量不足以完成这个宏大的主题,救助站应扮演好资源筹措者的角色,积极引导慈善机构、民间社团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个人救助参与到救助主体力量中来。
(二)扩大救助对象范围,丰富救助方式
按照《实施细则》中确定的4个救助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的规定,执行救助必定会将一些确实需要救助的人员排除在外。救助管理站应根据求助者实际情况,适当扩大救助的范围,在实践中要本着人道主义原则,对那些遇到应急性困难或特殊性原因而生活无着的其他人员实施救助,防止他们沦落为流浪、乞讨人员。
(三)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力量,提高物质资源利用率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的社会事业。在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过程中,志愿服务能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向大众宣传救助管理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劝导流浪乞讨人员,还能组织、发动广泛的社会资源来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物质帮助、工作机会、法律援助。同时,拥有各种职业、知识、经历、观念和技能的志愿者还能为受助者提供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导,补充救助站人员不足无法开展各项设施的缺陷,促进受助者认识与观念的改变,帮助救助管理站实现社会救助的最高目标——“自助”。
(四)推广社会工作理念,实施社会工作技巧
社会救助服务需求的深化大大扩展了社会救助管理的内涵,使社会救助工作愈来愈趋向专业化,要求由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技巧向流浪乞讨者提供各种物质和精神帮助。有鉴于此,救助管理站应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理念与专业技巧方法培训,并逐步吸收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救助站。“平等、尊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以平等的姿态、尊重的心态与受助者接触,这样,社会工作者才容易被受助者所接纳。现代社会工作有一套完整严密的工作流程,从接案到评估到干预到结案,要求必须做到环环到位,节节不少,这样专业方法的规范性确保了救助环节的完整性,提高了救助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祖荣.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J].重庆社会科学,2007,(10).
[2]谢敏.社会救助“联动服务”模式研究———基于对广西G市救助管理站的调查与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开展安全、教育惩戒及五项专项管理工作落实情况汇报
根据2021年贵阳市教育工作大会确定的主要工作任务、 《贵阳市教育局2021年工作要点》(筑教发〔2021〕1 号)、贵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贵阳市教育局《关于下发2021 年“一月一主题常规视导”督导工作要点的通知》及花溪区教育系统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会议等要求,结合我实际,现将 2021 年“开展安全、教育惩戒及五项专项管理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安全工作
本学期开学前我校就积极开展着各项安全相关的事务,在学校事宜中安全是大事,一开学我校就积极响应教育局各项安全相关要求,并认真开展相关安全教育工作: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制定工作方案、计划、进行各种安全隐患排查、每周三按时上报“两个清单”表。
建立马铃乡中心完小安全网格化制度、落实领导机构及各岗位安全职责。
制定马铃乡教育系统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度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方案、进行消防安全排查整治检查、每个工作日配合好乡政府进行火灾隐患大排查
开展一系列安全相关排查活动与学习活动;如:安全隐患排查活动、管制刀具排查活动、食品安全排查活动、消防安全培训、安全教育活动、消防安全与森林防火活动、春季防溺水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习活动、进行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活动
进行学校学生上放学情况摸排
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疫情防控与食品饮水安全管理自查报告
建立校园学生宿舍消防演练预案并进行演练
建立校园电器火灾应急预案
二、 疫情防控
开学初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围绕着“疫情防控十个达标”的要求,开展了以下工作:全部人员的摸排;告知家长、学生路途防护注意事项;建立了联动机制;校门检测做到“三个一律”;开展了卫生大扫除及通风换气、消杀保洁;开展了食堂食品安全卫生检查,达标才能开餐;住宿生一人一床,匹配了2名宿管员;防控物资到位;开展了疫情防控培训及演练;做到有疫情防控方案、指南,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防护物资储备,有属地医疗卫生指导,有隔离场所和转运安排等。
三、教育惩戒
2021年3月1日,吴同福校长组织全体教师在党员活动室学习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并要求教师们认真学习,按照《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的惩戒分类可以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惩戒;
四、 食品及饮水安全
饮水方面:
1、学校本着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加强了学生饮水安全的管理,做到一学期清洗一次直饮水机,一年抽样检测一次。
2、加强学生良好饮水习惯的培养。不直接饮用自来水,不购买无证、变质、过期的饮用水。
食品安全方面:
开学初,根据花溪区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学校认真制定了“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及监督小组,对食堂食品安全进行了全面排查,确保食堂食品无安全隐患,保证学校“营养餐”的正常开餐。
所有食材在中标单位采购,并收集相关的索证索票。食材验收做到有食堂管理员和值班领导在场验收食材,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安全。
五、 实验室危化品管理
1.有建立有毒有害实验用品的购买、领用制度以及实验用废弃危化品处置备案制度。
2. 对实验室通风情况进行排查,情况良好。
3. 实验室管理员和实验教师了解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知识,掌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知识,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和水平。
4.有制订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等相关制度,明确要求、责任,杜绝了责任事故发生。
5. 对危险化学品及时登记到账册,保管好账册、领用记录册等。对危险品的领、用、剩、废、耗的数量详细记录。有专柜存放危险化学品,标签明确、清晰。
6. 学校实验室现有危险化学品全部放置在专门的仪器柜中,无遗失、损坏。
六、五项专项管理(手机、睡眠、作业、读物、体质)方面
(一)手机管理方面
2021年3月5日,学校出台了《马铃乡中心完小学生手机管理办法(试行)》,并要求各班主任在各班微信、QQ群进行宣传,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共同管理好学生手机。思教处牵头对全校学生开展了学生手机及电子产品进行排查,落实制度。
(二)睡眠管理方面
合理制定马铃乡中心完小学生一日作息时间表,保证学生10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
(三)作业管理方面
教务处严格按照筑教办发(2018)212号文件《贵阳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统一执行国家和省课程计划的补充通知》进行学校的课程设置,开齐课程、开齐课时,教师按照学校统一设置的课程表上课,各学科按照课程标准、学科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作业方面,严格执行学生作业安排制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四年,书面作业在30分钟内,五六年级书面作业在60分钟内。教务处采取每月检查各年级的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学校要求书面作业不出校。
考试方面,一二年级学校不组织考试,三至六年级每学期只考试1次。
(四)读物管理方面
学校的读物、图书室是孩子们知识和理想的“第二课堂”,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学识的增进大有好处,也有利于他们各项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全面提高。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料及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好学生利用图书中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1、根据图书编号进行了分类和整理,设立了教学工具书专柜区域,教师和学生借书时不在浪费时间。为师生查找资料提供一切便利,并做好借阅的记录。
2、开学初根据不同年龄段给各班的配备图书,在每个班级设立图书角,利用班级图书管理员进行班级的二级管理,并做好借阅登记。
3、积极配合学校各项活动,根据学校德育处活动安排,将红色书籍借入班级,让孩子在课余时间阅读,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4、学校每周二、四(12:40—13:20)开放,
5、为增强读书氛围,创建书香校园,在教学楼二、三楼摆放书柜,指定各层楼的班级轮流管理,在乐童之家一楼摆放书柜,为住宿生的学生提供了课余阅读的条件。
(五)体质管理方面
在学生体育体质方面,每天认真完成”两操 ”, 第一广播体操,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后在操场跟着音乐节拍完成,接着开展大课间。第二眼保健操,每天开展两次,在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后跟着音乐完成每一个部位,下午在第二节课后跟着音乐做好眼保健操,学生们熟练掌握两操的动作规范,每周认真完成体育与健康三节课程的内容,开展好每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后开展一个体育爱好活动,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如有跑步,投掷垒球,跳远,跳高等等活动项目。落实每年对学生们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认真,细心测查每一个学生的项目,及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达到对他们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效果.认真实施,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项目,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将开展晨跑、广播操、眼保健操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课外活动, 1晨跑:时间是8:40—8:50,2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及课间操:时间是10:00—10:30及15:00-15:15. 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课外活动。15:55—16:20. 通过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康通过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
以上是我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惩戒及五项专项管理等工作的落实情况汇报,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