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教师节的小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读 品 领悟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87-01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我国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古诗就是其间较为丰厚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诗词名人们犹如繁星般闪烁在波光荡漾的河上。这些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千古绝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愈久弥香的文化底蕴,非但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沦,反倒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新思潮中更加源远流长、回味无穷。

一、古诗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古诗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锤炼的语句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乐章,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

二、古诗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1.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吟诵古诗,口齿噙香,直意抒情。读的形式具体可分为:

(1)带有情感的朗读。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融入自身情感进行朗读,尽量做到正确、流畅,读出重音、节奏感以及诗词的韵律美。

(2)教师范读。老师给学生作示范性的朗读,或聆听多媒体教学的朗读课件。以传达教师本人的情感,从而影响学生产生共鸣。

(3)学生齐读。譬如对于那些抒发豪情壮志的边塞诗,不齐读就不足以体现出其雄浑豪迈的气势。

(4)配乐朗读。结合诗歌内容,配上合适的乐曲伴奏,在这种音乐背景中赏读诗歌的形式,别有一番情趣使人陶醉其中。

(5)学生自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随意地读,可高声朗读、可低声吟读,或是默读、唱读、速读、表演读……

2.品读

诗歌教学中,教师不光是需要指导学生读诗句本身,还应把诗人人物背景、诗题含义、诗的注解、课后习题、以及同主题(或同内容)的诗和赏析文章,都尽可能地读到,使学生学得全面、深刻些。教学中就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细细品味文本,深切体会诗的意境,进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体验。

3.画中领悟

直观性和形象性是图画的固有属性。借助图画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虚幻为真实,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正确理解诗词的意思,明白诗中到底在描绘怎样的一番图景。具体而言,关于古诗教学图画的运用分为两种:

(1)教学观赏画。一般来说,小学语文课本内每篇古诗课文中都有一幅插图,借助插图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大意。例如:《静夜思》的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能一目了然;诗人在寂静漆黑的夜晚望向天空,一轮皎洁的圆月勾起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幅插图对于学生的视觉感官就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学生创作画。这是让学生开拓创新、开发想象力创造能力的过程,让学生在对古诗已有的理解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画笔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同时学生自己融入诗意中去。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自己描绘出古诗的内容和涵义,并从中去享受那份成就感,不仅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例如:《早发白帝城》一课,“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彩云是什么样子?“两岸猿声啼不住”的“猿声”在画中如何体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又该怎样描绘出来?这画的过程中不仅检查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是否正确,还对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多方面进行了考验与锻炼。

4.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与“玩”;小学体育;体育教学;有效方法

一、“教”与“玩”结合的重要依据

1.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以直接兴趣为原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2.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表明小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反而会对健康带来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小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3.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低年级的小学生 ,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4.小学生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玩”,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地“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增强其创造能力。

转贴于

二、“教”与“玩”结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结合。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 、单腿跳接力等游戏。

2.课间穿插。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如在授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以舞蹈形式做课间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花样等。这些都能使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

3.命题发挥。在教授某种运动动作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该项目,自己组织游戏活动。

4.内外联系。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的“玩”为校内的“教”服务。

三、“教”与“玩”结合的原则要求

1.服务中心。即为教学教改这个中心服务,把改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寓教于“玩”。“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玩”,另一种是要求实现一定目的的“玩”。两种玩虽都以运动为主要形式,但实际意义完全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把“玩”作为教的辅导手段,也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要体现教的目的。

3.循序渐进。从引导、诱导的角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渐进过程中使“教”与“玩”的形式、内容在结合上日益紧密,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玩”的活动。如在低年级学生中练习躲闪能力可组织开展较简单的“老鹰捉小鸡”游戏;到了高年级,可组织带球躲人等难度大的躲闪游戏。

4.活而不乱。体育教学中应用“教”与“玩”结合的方法,必须把握尺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必要的“玩”,防止“玩”中意外的发生。

四、“教”与“玩”结合的实践效果

1.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教”与“玩”的结合,丰富体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满足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在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体育课堂上, 学生就会精神饱满,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2.强化学生的体能锻炼。在体育教学中,穿插一些游戏,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能。

3.加快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与“玩”的结合,为体育教学营造了比较自由的宽松环境, 赋予学生自主的权力,使学生根据主观愿望,运用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选择与个人爱好相适应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促进学生个性、气质的发展。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教育职能 境界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07-01

1.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人生境界教育的重要基地

1.1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国际图联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了关于图书馆职能的研讨会,与会人员经过探讨后一致认为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有四种: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学生称为“第二课堂”。随着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图书馆的教育地位更是日益得以突显。当前世界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趋势总的来说是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传授活动将被“助学”活动取代,教育模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教师角色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助学、服务、管理为中心。在这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更是离不开图书馆所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利用高校图书馆强大的教育职能,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合谐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1.2 关注人生境界是教育本真意蕴的体现

教育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人是一种有着自主自觉的心灵的精神性存在,是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教育要“以人为本”,就不仅要关注人的物质生命,关注“何而为生”的人的生存问题;更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关注“为何而生”的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问题。重视人的精神生命,就要重视人的“境界”问题,因为“境界是心灵存在的方式”,是人的精神存在状态的整体反映,它对人的整体生活状态和存在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应该帮助强化学生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愿望,帮助学生树立提升人生境界的信心及克服人生境界提升的阻力,激励并引导学生不断地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达到人生最完满的状态,而不是继续充当加剧学生精神危机的角色。这是作为关于“人”的教育所理应关注的问题。

当今教育的一个深层缺陷便是在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主导下,片面追求知识、技术和实用技能,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修养品质方面的问题却重视不够,更缺乏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寻,这样的教育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自然不利于培养人性完满和生命完善的人。因此,在教育中突显人的境界问题,重视教育在提升人生境界中的功能和作用,既符合教育尊重人性的本真意蕴,又与当前教育彰显人文性、关注人的完整生命的时代特征相吻合。

1.3 深化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促进大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iii作为具有着强大教育职能的高校图书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为师生提供教学参考书和课外阅读资料,仅仅满足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及认知能力的提高,还应该关注大学生精神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关注大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

提倡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大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与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的新理念是相符合的。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人生境界提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德育、美育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对于其人生境界的形成具有着重要作用,而高校图书馆文艺综合类图书的藏书质量和阅读导向,对于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和审美情趣的熏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2)高校图书馆是培养大学生自我修养能力的重要场所。人生境界的提升意味着人的心灵的超越和升华,意味着人的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水平的提升。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3)高校图书馆具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处于高校图书馆这一书的海洋中,可以使人远离俗事的干挠,尽情遨游在精神的世界里,心灵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升!

2.高校图书馆进行境界教育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具有境界教育的职能,但这种职能是潜在的,需要经过一定的途径才能得以实现。

2.1加强馆藏资源建设,优化馆藏结构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基础,合理科学的藏书结构,是图书馆搞好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职能的基本保证。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境界教育职能,在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意克服传统的“重学术、轻教育”的倾向。既要采购有关的专业书刊,也要采购丰富学生的精神食粮的图书,树立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得与精神修养并重的原则。其次,保证书籍的采购质量。认真鉴别、筛选、收藏内容健康、品位高雅的书刊进图书馆,注重所选购书刊的思想价值。再次,合理增加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馆藏比例。图书馆所拥有的人文社科的图书、期刊和电子资源,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精神境界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这方面的资源建设,对大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做好学生导读工作,引导课外阅读

导读和阅读指导是高校图书馆育人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进行大学生人生境界教育的重要形式。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切实搞好大学生借阅书刊的调查统计工作,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阅读倾向,有针对性对大学生的阅读倾向加以引导。其次,经常向学生介绍和推荐好的书刊,列出推荐书目,供学生参考阅读。“书目推荐是引导大学生良性化阅读的一条重要有效的途径。”书目中可适量增加涉及人生境界理论和学说的图书,适量增加对大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起积极促进作用的书刊。

2.3 注重图书馆环境的育人功能,加强环境建设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场所,图书馆为学生所开展的一切服务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人的身心发展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具有育人的功能,是育人的重要因素。一个雅静整洁的阅读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可以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在学生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言谈举止等方面,产生积极持久的影响,使学生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对大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起到促进的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注重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境界的影响作用,加强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干净、整洁、文明的阅读场所,还要给学生创建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身处图书馆时随处可以感受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这样,图书馆通过自身环境的营造,就可以在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对学生的精神境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4以馆员的境界提升学生的境界

馆员是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境界教育的关键。首先,馆员是大学生读书的引路人。馆员在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有关人生境界的学说、阅读有利于人生境界提升的书籍,从而唤醒其提升人生境界的意识,树立提升人生境界的信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馆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对大学生也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言谈举止、精神状态、学识修养,都可以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产生某种人格感召力。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之问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焦点集中于人力资本及其开发,高校教师激励已成为管理层的工作重心之一,各种激励政策相继出台且日臻完善,提高高校教师激励的实效性无疑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高校教师激励的实效性取决于激励的“合规律性”,即取决于各节制变量之间匹配的适宜程度。影响高校教师激励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激励资源、激励方式、激励环境、高校教师本身及其匹配关系,即针对不同的激励对象,在特定的激励环境中,必须考虑使用的激励资源,采取相对有效的激励方式。

高校教师激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调动高校教师积极性,挖掘教师潜能必然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资源配置、组织机构、评价机制等,高校教师激励的出发点是教师效用最大化,为此必须制定最大限度挖掘教师潜能的高水平激励政策,而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必须考虑影响高校教师激励效率的相关因素,如激励资源、激励方式、激励对象、激励环境等。这些因素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彼此互动,当它们的匹配关系处于相应的适宜状态时,激励就会达到最佳效果。本文选择的理论视角,超脱具体的激励实务,以揭示激励规律。

一、激励资源是激励发生的基点。激励时注意资源选择

激励资源是激励发生的必备要件。在激励启动之前,首先要考虑用什么来激励对方,用来激励的资本就是激励资源,激励资源原则上可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物质资源指经济性激励因素,如工资、奖金、津贴、奖品等。金钱是最普通的激励因素,在多数情况下“大块金条比大条道理更有说服力”,人们为了生存或提高生活质量就不得不为金钱奔波。人们对物质资源已有精确的计算方法和激励措施,而对精神资源的把握还远远不够。当然,激励资源二分法比较牵强,因为任何激励因素(包括金钱)都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当今各类组织的“奖酬菜单”已呈复合化趋势,如晋升、旅游、休假、娱乐、期权、培训、特权等,这些措施既有经济性奖励,又有精神性奖励。

对精神性激励因素的理解取决于激励主体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激励态度等,对诸多激励因素,如价值观、信仰、理想、荣誉、友谊、自由等,人们的理解都存在分歧,如何把握激励因素的本质并有针对性地激励对方,是激励主体必须考虑的问题。选择、理解、表达激励因素的目的在于运用,如何运用激励因素来激励对方,就涉及许多在激励系统运作过程中的难题,如激励因素与对方需求的吻合度,客体对激励资源的理解判断等。在运用激励因素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环节各要素之问的有机衔接与功能整合。

就我国高校而言,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仍然是物质激励,工资、津贴、福利仍然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也是决定教师流向的主导因素。虽然高校内部院系之间的分配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高校教师待遇与职称相联系,即高职称高收入,职称评聘已成为各高校最重要的激励杠杆之一,职称晋升条件也就成为学校的指挥棒,教师为满足职称晋升条件而奔波。教师的职称不仅是收入待遇的象征,也是教师的荣誉象征,既具有物质性,也具有明显的精神性。这里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的问题,即针对不同背景的教师如何使用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很明显,当一位教师急需金钱时,如面临购房的青年教师,使用物质激励更有效;当一位教师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特定的精神激励会更有效,问题是如何把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例,即在何种情况下倾向于物质激励,何种情况下倾向于精神激励,当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使用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纯粹的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一般情况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统一的,单纯的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都会降低激励效果,纯粹的物质激励会使激励异化,没有物质成分的精神激励也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必须考虑物质成分与精神成分的协调与统一。

二、激励方式是激励的媒介.激励时考虑情景匹配

激励方式是激励系统的核心内容,任何激励方式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激励效果,但不一定是我们所期待的最佳效果。为此有必要探索激励效果最大化的可能条件,厘清激励方式及其最佳运行条件。激励方式包括激励方法、激励手段、激励策略等,激励主体通过一定的激励方式优化或再生激励资源,充分挖掘高校教师的潜能,高校所运用的激励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处于一种复杂的系统化状态,如何保持激励系统效能最优,就要求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匹配,这正是高校教师激励最大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实到操作层面。

就激励而言,不存在任何情境都适应的激励方式,激励的有效性在于激励方式与激励情境的匹配。任何激励方式都可能是有效的,效果大小要看这种激励方式与各变量匹配的适宜度,激励方式作为一个子系统,可以构成多种关系模式配置,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关系模式由激励者根据激励情境来决定。激励者可能有多种激励方式选择,只要能达到激励目的,激励者可以使用任何一种激励方式。激励方式的选择应依据特定的激励情境和所掌握的激励资源,而且要考虑激励方式所指向的趋于目标的行为适宜性。

激励方式的选择往往隐藏着一个假设,即激励者不仅有激励能力,而且不遗余力。激励者的属性与激励几乎都有相关性,但要强调的是激励者的成熟度,即激励者的激励能力和激励意愿,两者缺一不可。当学校是激励主体的情况下,双方的信息沟通十分重要,即教师要了解学校目标、价值导向、行为规范、激励因素等,学校要了解教师的需要、目标、价值取向、能力、个性等,这些信息就成为各自行为决策的依据。

激励方式的实施过程中总是存在效果促进或抵消的因素。如在平均主义文化圈里,公平激励就没什么效果;激励对象餍足状态下,需要满足就没有激励作用;学校奖惩制度的合理性影响强化激励机制的运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任何情况下激励都是必要和重要的,在有些情境下,激励可能成为多余。在某些情境下学校对教师的动机、满足和绩效没有多大作用。降低学校激励重要性的情境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替代因素,即那些使学校激励成为不需要的或多余的情况变量;二是中和因素,即那些妨碍学校激励或抵消其行为效果的情况变量,其中,教师的经验、能力、训练及“职业”导向、任务的结构化及所提供的反馈以及组织团队的高内聚力和正式化等都是指导性激励行为的替代因素;教师对奖励的淡然态度、组织僵化、对奖励缺乏控制等是支持性激励行为的中和因素;教师的“职业”导向、可提供内在满足的任务以及团队的高内聚力等都是支持性激励行为的替代因素。在激励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积极性很高而且能力很强,就不需要激励了。

三、高校教师是激励的主宰.激励时因人而宜

激励对象往往是确定激励策略的依据,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必须首先了解激励对象。被激励者的属性很多,如年龄层次、文化程度、价值观念、个性特征、社会关系以及成熟度等等都可能影响激励决策和激励效果。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所适应的激励方式显然不同,文化程度表明一个人的教育投入,是一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信号显示,对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也要选择不同的激励因素。价值观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和认同,价值观能谚影响人的需求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激励机制的运行具有特殊的意义,诚如J.彼得斯所说:“杰出的行为表现总是和人们受到使人非信不可而又简单明了的、甚至可称为美妙的价值观的激励有关”。德国学者施普兰格尔曾提出了六种中心价值观:即以实惠利益为中心的经济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政治性价值观;以知识真理为中心的理性价值观;以形式与调和为中心的审美价值观;以群体、他人为中心的社会f生价值观和以信仰为中心的宗教价值观。价值观倾向表明激励的重心所在。个性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潜力等,不同的个性特征说明可能拥有不同的精神生活方式。瑞士心理学家希格曾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和内向两大类,外向的人热情,好激动,喜欢交际和热闹;内向的人相对封闭,喜欢清静。关于气质,有人把它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两种类型:有人则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三种类型。不同的个性特征意味着对不同精神资源的反应存在差异,对于敏锐的人来讲,容易被感染或容易激励,而对一些反应迟钝的人可能难以激励。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人的本质,而社会关系主要取决于人所处的社会群体的性质。人的思想和行为与个人阅历有关,过去的经验、角色感知、成就等都可能影响激励效果。

高校教师也不例外,高校教师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差异,如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个性、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有这些在制定激励政策时都必须区别对待,如对教授的激励与对助教的激励就不同,对普通教师的激励与对知名学者的激励也不同。在微观层次上,对不同个性的教师、对不同价值观的教师的激励也不同。

四、激励环境是激励的依托.激励时注意环境适应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的行为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都是环境决定论者,托尔曼的行为空间、勒温的生活空间和心理动力场都指行为环境。勒温强调人与环境密不可分,认为人的行为将随着人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环境特征往往体现于组织特征。组织特征的差异表明激励策略的多样性,即便是同一性质的组织也要考虑激励的权变性。组织的激励效果与组织凝聚力和组织文化显著相关,组织的凝聚力指组织成员之间融洽相处,彼此友爱关怀,互助合作,交换情报和意见,具有团队精神;影响组织凝聚力的因素包括组织的规模,组织成员的态度、价值和兴趣及组织目标的适合程度等。组织文化是组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体现组织特色的人文精神,组织文化使得成员的行为与组织规范保持一致。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容不悖。人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也有一个过程,对人的激励必须考虑环境的影响。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育实效性;“三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54-03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般而言,中高职衔接模式有以下三种:①五年一贯制模式;②对口升学模式;③分段贯通模式 。近此年来,湖南省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充分结合自身优势,探索中高职衔接“Family”模式。本文基于商贸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的教育现状对改善中高职衔接学生的教育提出建议。

一、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特点

(一) 年龄特点:社会化程度低但可塑性大

中高职衔接学生一般在15―17岁左右,处于青年早期,其适应社会并积极改造社会的能力不高,世界观尚未形成,可塑性极大,个性中理性的成分有待进一步发展。就人性而言,人都有趋乐避苦、避重就轻的本性。人的这种特性越是在低龄人中表现得越明显。对这一年龄层的人, 如果教育者放松对他们的要求,就会使人性中的消极面充分展现,人性中的积极面相对被遮蔽。这一阶段的学生,面对升学压力的消除,大学自由时间的增多,会被眼前新鲜的世界所吸引,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被不良的行为所误导。

(二)智能特点: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弱但动作智能强

人的智能可以分为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动作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社会探索智能。中考、高考主要检验的是人的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职校学生已经被检验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比较弱,对于像英语、语文等这类课程的接受能力不强,兴趣不足,相比而言,动作智能、音乐智能较发达。如在2014年下半年学院技能大赛的发动机拆装比赛中,中高职衔接班的学生拿了第二名,第一名是他们的学长。而在校园歌手大赛中,这类学生不管是参加比赛还是当啦啦队,都特别积极,而且表现得非常出色。平时,院系组织的体育运动类活动也深受他们的欢迎。

(三)学习活动特点:学习目的不明确但动手能力强

他门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与理论课相比,他们喜欢上实践或实训课。但由于基础弱,学习动机不足,再加上长期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缺乏兴趣,因而学习态度不端正,逃课的现象也非常严重。在与学生的座谈中,当问及为什么要读高职而不从中职学校毕业后立即工作时。学生的回答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为了拿到大专文凭;二是自己不想过早或害怕走进社会,父母也认为其年龄还小,也供得起;三是确实想读大学,但这类学生仅占20%左右。虽然第一类学生也有目标――拿到大专文凭,但是这种动力不足,加上身边同学的影响,很难认真地坚持下来。而真正有明确目标的只有第三类的20%,因此,这类班级的学习氛围不如普招班。

(四)自我管理特点:自我约束能力弱但参加活动热情高

与学习相比,他们喜欢娱乐活动,但这种活动要合他们的追求并且要有他们参与其中,而不只是当观众。与集体活动相比,他们更喜欢由个人展示的活动。如:同样是院团委组织的活动,一项是校园歌手大赛, 另一项是“我的团支部我的家”活动,前者报名参赛和主动当啦啦队的同学都很积极。而后者只有几位班干部同学在做,需要提供个人和集体照片资料的时候,鲜有人回应,除PPT展示外,还需才艺表演,三周过去了,没人愿意表演,即使合唱也没人参加。总的来说,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没有明确的规划,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弱,“吃饭――睡觉――上网”成了他们的主要生活模式,再加上自信心不足,不愿或不敢与他人交流,渐渐地脱离集体,生活也变得散漫。

关于提高中高职衔接学生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五)心理特点:抗挫能力强但自信心不足

与本科生相比,大专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强,而中高职衔接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更强。因为他们一直被外界认为是差生,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会渐渐地自我设限,导致自信心不足,常常回避面临的问题,或者信心过度膨胀,瞧不起身边的人,再加上这一年龄的学生渴望独立,具有较强的叛逆意识,自我意识强,因而变得不合群,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2014年9月学院心理咨询室对新生做的心理普查中,2014级中高职衔接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占到了中高职衔接学生普查人数的39%。

二、中高职衔接学生的教育现状

(一)教学模式待转变

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即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目前,这类学生大都还处于动作表征、形象表征比较发达的时期,但我们的教育却假设他们的符号表征系统已经发达,因而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符号表征方式占主流,这严重不符合中高职衔接学生的智慧生长特点。而且实践教学严重缺乏,远未达到特色要求,不少专业脱离企业。在对商贸学生所做的某门课程学习现状的随机抽样调查中,结果如下:

图1教师授课方式的调查结果

图2学生喜欢授课方式的调查结果

从图1和图2和对比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并不受学生的欢迎。如果将这样的教学模式用到中高职衔接学生身上,其效果不是非常理想。

(二)师资队伍待提升

一方面,“三师型”教师不足,这里的“三师型”教师不同于某些学者提出的“‘双师’+职业指导师”的“三师型”教师,而是指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师。教师是学生与课本的桥梁,教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目前,学院中高职衔接班不仅实训课教师严重缺乏,大多数教师未经生产第一线实践,而且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教授学生。同时,学院的课改、教改不够,尚未找到适应这类学生成长的有效方式。

另一方面,在管理层面,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甚少,很多一线的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缺乏管理经验,同时,工作量大,工资不高,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此外,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据某中高职衔接班的学生反映,有些教师对待这类班级的态度与普通班有些不同。比如:有些老师认为听的人不多,也就随便讲讲,或者干脆放视频,这样就会影响到想认真听的学生的积极性。

(三)家庭教育水平低

这类学生的家长虽然关爱自己的孩子,但大多文化程度不高,自身修养不够,在很多家长的眼中,赚钱就是王道,世界观、人生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因而,对孩子的教育要么无能为力,要么走偏方向。我院的中高职衔接学生大部分家住长沙、湘潭,离学校近,周末基本上会回家。据一位家住长沙市并常回家的学生陈述,父母整天忙生意,无暇顾及孩子,周末孩子回家,父亲也很少跟他说话,一开口就批评他,导致他特别自卑。他在家看到的,不是父母恩爱、家庭和睦的情形,而是父母打架、母亲常被打伤的情形,这样的家庭环境不仅对他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而且还让他产生了对婚姻、家庭的恐惧,并患有轻度的抑郁。

三、提高中高职衔接学生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现状,要想提高这类学生教育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是激励学生的成就动机。首先,把每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告知学生,让他们明白与不学习相比,学习可以获得哪些优势;其次,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愿意尝试学习;最后,可以通过各种竞赛,让他们体验在竞赛中获得的成就感。

二是发展学生的责任感动力。在少年时期,主要通过发展学生的兴趣来提高教学效果,成年后,应推动“兴趣+责任”双驾马车,着重发展学生的责任感动力,建立责任驱动。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角色责任、义务责任、能力责任、原因责任。

三是进行课改、教改,改革以符号表征方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偏重于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少一些理论说教和抽象的表达,多一些学生更易接受的音像、形象直观类的表达,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构建“三师型”教师队伍,搭建学生成才的 “立交桥”

一要提升教师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素养、实践能力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特别要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二要创新教师培养机制。一方面,以“三师型”为目标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学校为每位教师制定“三师型”发展目标,重视新教师的岗前培训,积极搭建专业教师与行业实践的平台,建立教师了解学生的合理机制。另一方面,引进优秀一线管理教师的同时,经常对本校的一线管理教师进行实用性的培训,并适当地提高这类管理人员的待遇,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留住人才。

(三)健全学生管理机制,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是健全管理学生的机制。一方面可成立独立的部门机制,如设立独立的五年制教育教学部,配备专门人才和制度管理五年制学生,使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将中高职衔接学生分散到各个普招班,实现“班级净化管理”,并对这部分学生建立专门的管理档案,实施跟踪管理。

二是健全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重点突出自我约束、自我服务型组织、社会公益性组织、社会实践型组织等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建设,如学习约束自查组织、寝室文明管理组织、文娱体育组织、志愿者服务组织、环境保护组织等。让学生在服务自身的同时,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直接检验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此外,还可建立学长制和学生自我管理价值评估机制,前者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直接参与低年级学生班级日常管理,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后者通过考核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和能力,对学生自我管理的成果进行鼓励或对学生自我管理的缺陷进行纠正,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突出体育育人的理念,促使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作为一种行为教育,除了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外,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是能增强自信心。体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等设定具体目标,并由低向高,由易到难逐步推进,使学生既能克服恐惧心理,又能主动、自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愉快地完成目标,还能强化学生的自信行为,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产生和培养。

二是能形成良好沟通,培养集体荣誉感。体育运动特别是集体项目,不管是规则的理解、比赛的过程,还是最终的结果,都需与队友、教师有良好的沟通,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三是能提升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可利用体育规则来增加学生的自制力和自律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项体育项目都有其内在的特性,不同的体育项目能培养不同的品质。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挫折”,提高学生对待逆境的能力。此外,学生对感兴趣的运动会去认真学习、钻研,能够增强他们的拼搏精神。

(五)打破“5+2=0”教育模式,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5+2=0”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五天里所受到的良好教育与两天在家庭所受的不良影响相抵消了,这种观点虽有些偏激,但明确指出了学生所受的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冲击之大,因此我们要重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首先,加强对问题家庭家长的教育。有条件可开办家长培训班,培训如何做一个好家长。如果不能开办培训班,可建立学校与问题家长的联系机制,使他们及时关注孩子的状况,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其次,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机制,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进行交流,并扩大家长委员会的规模,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教育不单是学校的教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成才创造出一个优良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琪,刘萍.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 职业技术,2011 (9):97-97.

[2] 谢一风.刍议“3+2”模式高职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4-6.

[3] 葛莉,屈海群,李闷管.试论高职高专“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 (12):46-47.

[4] 肖称萍.构建职教“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制度保障探析[J].职教论坛,2010(34):69-71.

[5] 杨小萍.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1):91-92.

[6] 张琦.浅谈高校体育育人形式[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 (5):14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