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文化建设 管理统筹
校园是学校网络文化聚集地,使用学校存在的新闻网站、论坛以及微信群等作为传播介质,出现一定的文化活动或者是文化产品等,师生是其参与的主要群体。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学校文化管理之中的地位提升的非常快。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如今校园网络文化存在的必然要求。
1 发展现状介绍
1.1 网络平台建设现状
校园网络的文化可以看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其主要依赖于如今的网络科技,积极的融合网络传播途径以及互联网等技术出现很多的表达方式。目前各大院校网络平台建设的形式非常多样,基本都是由网络管理中心开发各种系统给各个部门使用,部分的高校还吸收的社会的力量来补足自己的开发实力,形成了白花齐放的网络平台建立局面。不过如今的网络平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很多高校之间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是非常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的。
1.2 网络监管工作模式现状
目前高校依据自己含有的不同网络文化工作方式,利用不同的技术开展网络安全与监管管理办法。在进行校园网络工作管理的重点为对于校园里面含有的有害信息进行专门治理,对于网络链接服务进行仔细排查,尤其是含有的托管服务、虚拟个人空间以及各种的公告栏与留言板等进行专项整治与管理。
1.3 网络宣传推动了变革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高校的网络宣传发展势头迅猛,因为其非常的方便快速、信息量巨大覆盖面积大等特征,是传统的媒体不可以比拟的,同时也是促进了高校网络宣传模式的改变。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国外的高校就开始进行网络宣传与管理,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对于网络管理的工作模式也是不断的成熟,管理方法与手段不断创新。如今很多的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宣传队伍,组建了新闻网站,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员与网络编辑宣传队伍,在网络舆情收集、平台建设以及报道等很多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4 舆论引导的变化
现在的网络互动平台含有微博、BBS以及微信等很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工具,很多的高校都是建立了专门的网络评论与辅导管理员,经常进行培训与交流,切实的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社区逐渐的成为网络舆情管理发展的主要阵地,很多的网络管理与在校师生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服务社区等自己的个人网页,同时监控信息,这些都是给舆论的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5 网络文化建设品牌的出现
培养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使得校园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新阵地,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目的。各地的高校在不断的积累与探索之后培养出很多的网络文化品牌,通过大学生的在线推动,通过百佳网站的评选等,各大高校纷纷的推出网络文化建设的品牌。
2 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建设统筹机制
需要建立高校网络文化领导小组带头,宣传部门引导的网络问题具体负责的建设机制,工作的中心放在网络文化建设规划上面,培养师生的网络道德等内容。其一为根据互联网发展的具体形式,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具体制度,发展规划应该涉及学校网络建设发展的目标,队伍建设等。其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充分的注重高校师生网络发展的现状,建设网络道德的实施方案,同时相关的工作部门开展网络道德的建设工作。其三网络管理中心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估与激励制度,同时将结果与传统的考核标准统一。
2.2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的监督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学生、院系以及学校的三级舆情监督体系,建设专门的舆情监督队伍。依据发现、判断、选择以及报送等工作方式开展自己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必要的时候建立网上舆情的收集管理方式,尤其是重视各种微博群与微信群等作为传播手段的重大。其次要重视技术的发展,建立网络管理监督的具体制度,利用技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办法,规范网络监督的具体工作内容。
2.3 完善工作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审批与管理办法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建立层层的考核制度、分类与量化考核等办法。在进行审批与考核的时候,需要将工作的内容细化,将网络文化工作管理的好坏作为领导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其次针对于针对于不同的工作内容确定考核标准,重点分析这项工作是否做到位,相关的资源投入是否满足现实共走的需求,在队伍建设方面能否做到科学合理等。最后为对于网络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具有严格的要求,评价的重点内容为其能否坚持舆情日报机制,能否与有关的部门协作进行安全的监督与评价机制进行重点的考核,对于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考量标准。
2.4 强调协调保障的机制
建立多渠道的共同投入机制,保证监督工作的必要开支,同时积极地投入专门资金来建设有关的管理机构。对于一些管理较好监督到位的网站引入商业服务机制,可以对外承接广告、专题宣传等模式。同时利用校园学生优秀资源建立网络监督管理等宣传队伍,补充专业监督队伍建设的不足,加强对于专业队伍的培训等。同时还需要组件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定期的召开学术会议,研究工作对策,进行工作评估等活动。
3 结语
本文依据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于学校的影响十分巨大,理论与实际分析了网络文化给师生与高校管理带来影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办法。再结合网路信息与传播的特点,分析了高校网络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对策,对于以后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周高琴,魏金辉.高校网络文化的管理机制研究.青年记者,2012(2):76
[2]段玉玲.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刍议.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202-203
【关键词】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现状
绪论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的不断发展,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谐社区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社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社区的运行与发展和谐而稳定,对社会大机体的发展进步会产生良性推动;反之,如果作为社会细胞的社区运行失调,管理混乱,会对整个社会机体的和谐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一、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发展概况
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经过90年代的发展,种类不断增多,涉及舞蹈、合唱、乐器等多个方面,到现在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经过我们所做的问卷以及访谈,发现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蒸蒸日上。特别是从07年到12年,各种社区音乐活动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立。5年期间成立的组织数远大于过去10年的总和。这五年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上升,在满足了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之外,人们开始寻求健康的活动方式以及心灵的归属。于是,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组织蓬勃发展起来。
为了解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现状及需求,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等方面;第二部分是居民对社区音乐文化现状的认知,包括对社区音乐文化的普及度的感知、社区音乐文化包含的内容与目的、接触社区音乐文化的途径、社区音乐文化教育配套设施以及社区音乐文化的氛围和影响力等方面;第三部分是居民对社区音乐文化的需求,包括社区音乐文化应包含的内容、期望的社区音乐文化开展形式、音乐文化消费水平等方面。本文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了小范围的问卷测试,调查结果显示了较好的效度和信度,达到了进行大范围正式调查的要求。在正式问卷调查中,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择入住户数在150户以上的居民住宅小区作为调查区域,在西安市比较有代表性的社区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以上。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居民感受到了社区建设的实际行动,而且看到了近年来自己居住的社区的改变,尽管大部分体现在小区的硬件设施方面,提高社区服务方面相对薄弱一些。
此外,调查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程度也越高,他们在离退休之后基本上都会培养一些业余爱好或者参与一些集体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由于社区音乐尚未被纳入社区的正规组织,因此很多爱好音乐的离退休人士都选择了进入群众艺术馆(简称“群艺馆”)之类的社会机构来进行音乐学习并实践音乐活动。群艺馆是一种群众文化机构,一般都会具备少儿培训、老年大学、艺术考级、团队活动、继续教育等培训组织,这些组织为群众提供了很多必要的学习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发展较好、规模较大、体系也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基本上都设有文化休闲体系,包括图书室、体育训练指导中心、健身房,以及老年大学等,然而其中涉及音乐的组织甚少,社区部门的工作人员基本上也都不具备组织开展音乐活动的能力。当社区需要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或娱乐活动时,一般都邀请社区居民中自发形成的活动团体参与表演,或者与某些社会专业文艺机构联合举办。
在笔者的实际调查活动中可以看出,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参与人数近年增加速在度加快,问卷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参与原因主要是锻炼身体和陶冶情操,可见居民已经在有意识地重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愉悦的身心是人们所越来越重视的,从物质追求上升到精神追求,也是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的标志。人们正在将自己融入到一个大家庭中去,在这里他们可以找到快乐、健康、友谊和自信,这个家庭就是社区。
二、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特点
(一) 成员构成特征
下面是根据问卷统计结果用SPSS做的分析,根据对问卷的分析,发现组织的参与者分布有着明显的特征。社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集中在41岁以上的离退休人员,离退休人员在所有参与人员中的比例占到51.55%。这些离退休人员在离开了工作岗位之后,更需要有一个可以释放自己热情,锻炼身体,参加集体活动,进行社交并且寻找归属感的地方。社区组织活动由于其天然优势,满足了他们的这些需要,成为他们日常家庭生活之外的主要信息,社交,归属感来源。组织活动的参与者中女性居多,累计占到62.51%。在我们的访谈中,进一步发现,由于女性的某些天然特性,使得她们更容易加入这样的组织活动,在组织中聊聊社区内的家长里短,对社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二)活动特征
组织的活动时间一般也比较固定,大多集中在早晨和傍晚,主要是晨练和傍晚的休闲娱乐。组织活动时间在早上的组织为65.57%,以晨练为主,组织活动为晚上的组织为26.23%,以休闲娱乐为主。
在组织活动的地点方面,主要地点为公园内的为36.18%,活动主要地点在广场的为23.03%,活动主要地点在环城墙的为19.74%,环城墙社区音乐活动活跃,活动参与度高,活动经常,是西安市所特有的。
在我们所调查的组织中,拥有的资源非常简单,文体活动以音像设备为主,音乐类器材均个人自带。组织开展活动的设备主要是:音像设备为35.24%,音乐器材为14.35%,这些设备主要以自己寻找和从其他途径寻找为主,社会资助很少。
如果政府部门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场地,经费支持,这对于他们的发展将是很必要的。其实,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群众的要求很朴素,比如,要求能有电源,能有公共厕所。可是现在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事情无论是力度还是广度,都不够。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在这些方面大有可为。
(三)内部联络方式
核心人物和参与者之间,参与者彼此之间联系较少,所有参与者按照习惯在固定的活动时间和固定的活动地点自发参加组织活动,彼此不用手机和网络进行联系,现代信息沟通方式很少使用,几乎无活动之外的本组织活动集会。组织内部事务处理方式为集体商议。管理模式大多数为简单的两层管理。
在组织参与者内部的联系方面,组织成员间的联络最通常的工具是电话,占到48.7%的高比例。接下来自发和口口相传之和占据到了46.09%,网络占据1.74%,比例比较小,说明组织成员基本上也不使用网络,这也符合组织主要以老年人为主的特征。在访谈中我们进一步发现,这样的组织其实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时间地点来进行活动。能来则来,不能来就不来,以健身,休闲娱乐为主,没有什么固定的联络。所谓的电话联络,也就是几个关系好的,或者是组织核心人员,偶尔电话联系。事实上基本都是自发参加。
三、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总结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发展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社区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认识方面
认识不到位。有些社区音乐文化的管理者缺乏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整体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认为开展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仅为了休闲、健身、娱乐及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不能在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品质上、内涵上下功夫。
(二)场地设施不够完善
据调查,社区居民对目前音乐活动场地、环境表示不满意,设备也比较简单,没有合适的活动场所是影响社区居民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大多数的活动场地为露天场所,受气候变化影响大。尤其西安市全年阴雨天气居多,夏季气温酷热。在有风雨来临或气温居高不下时,简陋的室外活动场所无法保证社区音乐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制约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开展方法仍需改进
社区文化活动项目多样化,有丰富的样式和姿势,使其开展方法比较困难,是影响社区音乐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选择的音乐活动不一,各个人的基础条件不一,水平差异性较大,从而成为音乐活动开展的障碍。因此,如何在社区音乐文化项目的开展中,适时的、有针对性的对居民进行宣传,使居民找到适合自己的舞种及开展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方面
社区居民参与者有年龄与性别特点。目前,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主要以退休老年群众为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在职的年青社区居民没有时间参加活动;部分老年居民因有事要做或身体等原因也很少参加,居民参与的范围小,限制了部分音乐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目前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主要是由政府推动所造成的,这就使得杜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居民参与仍是以动员性参与为主,也就是说居民在参与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
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对年轻社区居民没有吸引力。如何创新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提高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是社区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社区文艺社团之间的展示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只活动不展示交流既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不能提高水平。
四、对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如果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能改善并解决,那么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现针对社区音乐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现有活动场所硬件设施
活动场所的硬件设施是开展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也是先决条件之一。笔者强烈呼吁各社区管理机构能够合理增加管理区域内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场所的数量,提高硬件设施的配有率。此外,也希望能够通过政策手段,促进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投身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扶持工作,增加设施、提高资助。
(二)建立组织管理网络平台
各级领导及政府部门应提高对社区音乐这一新兴活动的重视程度,建立相对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在具体操作和实施中,以社区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为主导,以社区广大居民为主体,以社区场所为依托的建立社区组织管理网络,全面提高社区居民整体文化素质和修养,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 整合社区资源,实现社区资源共享
社区资源共享既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离退休的党员干部和专家教授等安居在各个社区,包括外来人口中的大量人才,都平常居住在社区中。社区蕴藏着许多丰富、宝贵的人才资源。因此,整合社区资源,充分让有才能、又热心社区工作的市民来发挥自己的才能。社区资源共享的基本目标是:要整合社区资源,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并使全体居民在参与过程中凝聚城市社会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使生活更美好。
(四)增强活动团队的自治组织能力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靠两种力量推动,一是政府的力量,二是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力量,其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主性是推动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需求水平的提高,社会信息普及和交流的频繁,居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治要求日益强烈,自觉组成了互助组、协会、志愿者队伍等社区民间组织,着力发挥社区活动团队的自治作用,提高其自治能力是社区建设的关键。
五、结论
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应该秉承传统,着眼未来,使社区音乐文化达到民族与民族的融合,传统与时代的结合,教育与生活的综合,成为具有西安市特色的现代城市音乐文化。大力发展社区音乐教育,培育社区音乐文化工作者,来胜任今后社区音乐文化中的宣传、组织和社区音乐教育等各项工作。城市社区本身的历史性、发展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参考文献:
[1]夏国忠.社区简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仲红岩.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D]. 河海大学, 2004.
[3]孟固,白志刚.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裴陪.当代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研究——许昌市城市社区音乐活动的音乐社会学考察[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5]于显洋. 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张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陈雅丽.国外社区服务相关研究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4).
[8]郭丽华.南昌城区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社区工作,2007,(12):28~29.
关键词:弱势群体;体育文化;城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09-02
引言
所谓城镇化,就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的要求,传统的乡村型社会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应该向着城市型社会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为以第二(工业)、第三(服务业)产业为主。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社会的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农村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城镇化率已经高达56.1%,已有7.7亿城镇常住人口。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未来几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会保持一个快速稳定增长的状态。
与城镇化进程相关的,是弱势群体的体育文化需求。体育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所谓的“弱势群体”,指的是体育知识比较薄弱、体育意识不强、经济消费水平不高、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本文选取陕西省部分乡镇作为试点调查的对象,分析它们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对象,建设弱势群体体育文化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一、陕西省城镇化的特点
1.城镇人口总量快速增长。我国在全国各地推行城镇化建设,稳步实现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化社会的转型。陕西省的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地推进,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城镇人口也有了大幅增加,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陕西省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处于门户地位,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都比西部其他省份较为领先。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城镇人口数量及其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自2004年以来,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全省的总人口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城镇人口的数量及其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也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据统计数据,2004年陕西省的城镇人口总数是1 338万人,城镇化率仅为36.3%。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到2012年,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就有了质的提升。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到了1 877万人,城镇化率增长到了50.01%,超过了50个百分点。在这十年里,城镇人口数量增长了572万人,城镇化率增长了14.74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陕西省这些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城镇化的进程是非常惊人的。
从各大领域的发展建设可以看出,陕西省近年来取得了喜人的发展成绩,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不仅在城镇人口总量上有了巨大的增长,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了极大的成就。
2.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有了显著改善。除了城镇人口数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衡量一个区域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近些年来,陕西省着力建设基础设施,在交通、电力、水利、市政等多个领域全面发展,改造和新建了一大批项目。曾经这些领域都是陕西省的短板,经过开发建设后,迅速成长起来变成了强势项目。例如,在交通领域,陕西省新建的铁路里程达到了2 600公里,已经基本形成了“两纵五横四枢纽”的铁路网格局,西安、咸阳的国际机场日渐繁荣,近年来旅客吞吐量大增,已经上升到了全国第八的位置,地铁2号线提前实现了贯通并成功地进行了调试,还构建出了“米”字形的高速公路主干骨架;在水利领域,引乾济石调水工程、采兔沟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都相继顺利完成;在电力领域,近年新增的发电装机高达1 228万千瓦[1]。
3.陕西关中城市群引领全省城镇化发展。陕西省关中城市群以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咸阳市和渭南市为代表的几大城市,一直以来就是全省中发展最快的区域。关中城市群引领着陕西省的城镇化进程,建设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显示出了先进城市的带头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力。其中,以西安市的城镇化水平为最高,质量最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由于西安是省会城市,该市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稳步快速上升的态势,除生态环境以外,各种指标排名都高居榜首,因此环境工程是西安应该着重关注的部分。宝鸡、铜川、咸阳三市的城镇化质量仅次于西安,但也_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4.体育文化支持城镇化建设作用逐渐增强。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有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大众文化的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同步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现代化城镇。在这一方面,陕西省可以观察体育大省湖南省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据研究分析,湖南省小城镇建设中,全省大约2 372.2万人经常会参加体育锻炼,全省举办的健身项目共达2 566项次,有6 100个行政村在城镇化建设中新建了体育健身工程。众所周知,湖南省培养出了很多的体育界领军人物,有11个世界冠军,7个亚洲冠军,67个全国冠军,这些数据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来看都是惊人的。反观陕西省,由于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平低,消费观念滞后,健身意识薄弱等多方面的原因,全省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都有待提高,而弱势群体的体育文化发展就更要加强了。对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来说,体育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类型,同时也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二、弱势群体体育文化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镇化建设中,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在城镇化进程中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弱势群体的体育文化需求却常常被忽视,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很容易变成体育文化发展的盲区。弱势群体被边缘化,因此,城乡的体育文化发展失衡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个问题是城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
1.弱势群体体育边缘化困境。根据我们对体育文化建设的调查,发现为弱势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场所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在自然环境中,另一处是在学校教育机构。在自然环境中建设运动场所,主要是用于以女性参与为主的广场舞,没有固定的组织者和组织形式,大多是民众自发的运动娱乐行为,但是深受民众尤其是女性的喜爱,因此参加的人数比较多;在学校教育机构中建设的运动场所多为临时性的篮球运动,参与者多为男性,参与人数也比较少。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和农村几乎是体育文化建设的盲区,中心城区的体育设施一般都是大型场馆,有专门的场馆维护人员进行保护管理,但社区的体育运动设施建成之后几乎都沦为了面子工程,而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更是不尽人意[3]。
2.城乡体育文化建设优劣失衡。为了M足最广大人民的体育文化需求,我国设立了许多主管体育的行政部门,它们的工作职责就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体育运动设施,建设运动场所,成立体育运动团体,组织全民健身活动,使我国的体育运动文化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尽管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但是在小城镇的社区以及农村地区,体育文化的劣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在这些欠发达的地区,都存在着体育设施配置不足的现状。政府在组织体育文化建设的时候,一般都优先考虑中心城区,将环境布局、管理人员、文化信息等资源都优先分配给中心城区,小城镇的资源明显不足。
3.弱势群体体育支持居民消费方面存在着门槛高的问题。城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上,更直观地反映了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变化。在体育文化的大力宣传下,居民的体育运动意识会逐渐增强,对体育文化的认识也有所加深,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消费也逐渐增加。但是目前,由于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还不够高,消费观念比较滞后,在经济能力和健身意识上都不能带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体育运动设施也不完善,没有形成全民健身的环境,所以居民也没有高涨的健身热情。在这样的状况下,小城镇也很难吸引体育文化产业的管理人才,更留不住人才,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弱势群体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路径
1.建设思路。城镇化建设中,体育文化产业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需要社会各界协同起来共同推进。面对着庞大的弱势群体,我们必须要引导他们参加全民健身运动,塑造健康的身心,带动城镇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指导,为民众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建设一些大众体育的项目,鼓励民众参与运动的信心。民间的体育组织和团体也应该努力提升经营管理体育项目活动的能力,策划出一些适合弱势群体的体育项目,为他们提供一些特色的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发展大众体育的思路和方法。例如,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社区体育,可以起到协调社会关系的作用;还有日本、韩国等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氛围和体育资源,将学校与社区联动起来,开展体育活动,学校主要是负责提供理论上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指导,使民众都可以接触到专业的知识[4]。
2.建设着力点。首先,必须要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营造起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只有从居民的生活方式入手,改变他们的生活观念,才能够促使他们主动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为体育产业消费。建设完备的公共配套设施和居住环境,从这些环境和基础条件入手进行改善,实现全民健身的热潮。其次,要认真研究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分析它们不同的体育文化需求,以多元化的方式构建健身服务,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最后,一定要统筹城乡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不能够顾此失彼,忽视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建设。要重视弱势群体的需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体育建设,走均衡的发展道路。这样,也有利于吸引体育产业专业管理人才,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智力条件[5]。
参考文献:
[1] 刘剑.弱势群体体育文化支持城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6,(9):17-19.
[2] 李程秀.陕西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保障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 杨栩.新型城镇化推动下的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关键词】网络小说 虚拟社区 迷文化
迷文化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一个理论亟需深化的阶段,对于迷文化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社会学、传播学、文字学或伦理学等角度进行的,从文艺学的角度也有,但是关注的是文艺美学等方面。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既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大众文化极具有活力的因素。而目前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很少被我国研究者关注,加强对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的研究,对建设文明、科学、健康和理性的网络文化具有现实意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网络小说虚拟社区研究
对于网络小说虚拟社区的研究非常之少,只是在研究网络小说或虚拟社区时有所提及。作为网络文学的一部分,我国网络小说的研究也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关于概念的界定。网络小说的概念由网络文学的概念延伸而来,也和网络文学一样在概念的界定上存在着焦虑;将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进行区别,试图从区别中来确定网络小说的本体存在;分析网络小说的特征,凸显其大众性、自由性和后现代性;从文学本体出发研究网络小说的创作、传播、阅读、批评等。笔者发现,在这些研究中,网络小说与虚拟社区的关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研究者虽然提及却并没有做更多的关注。比如,网络小说的“语言特色”时强调了网络小说的“网络话语”:“‘天涯的兄弟们,来点掌声!!!欢呼声!!呐喊声!!!!!可猫!!二楼的朋友们!!!你们的呐喊声我听不到!!!!’看到这样的话,不经常接触网络的人可能会有点犯迷糊,‘天涯’、‘可猫’、‘二楼’,这仅仅是形形的网络语言中的一部分”,这些网络语言的诞生,其实与作家和读者一起在小说社区的类似日常生活式的互动是分不开的。网络小说被改编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原因是“网络小说受众的互动参与为影视剧的生产提供观众支持”,网络小说受众的互动参与从何体现?主要集中在这些充斥着网络小说的虚拟社区。
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其理论成果为国内的虚拟社区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将人群社会区分为Gemeinschaft (礼俗社会,又译为共同体)与Gesellschaft (法理社会,又译为社会),由此为网络虚拟社区概念提供了理论源头。网络文化研究中最早提出虚拟社区概念的是莱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他提出概念的同时也界定了虚拟社区作为“想象共同体”的存在形式。
国内目前对虚拟社区比较全面与系统的专著是学者刘华芹的《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该专著对虚拟社区的结构、管理、意识甚至冲突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这方面的硕士论文主要有《虚拟社区中的文化生产》、《虚拟社区的人际互动――以天涯社区为例》和《虚拟的空间和想象的共同体》。游梦潇在论文中梳理了虚拟社区的研究成果,分为概念的界定、虚拟社区的类型、虚拟社区及用户特征和一些个案研究,并将虚拟社区的人际互动模式综合为中心模式、渐进模式、两两互动模式和网状模式四种模式。肖蓉也以天涯社区的文化生产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文化生产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虚拟社区文化生产的特点,但是所关注的文化生产都是一些个体的现象,没有对群体就某一文化认同而进行的集体生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这,正是本研究所关注的,并以网络小说虚拟社区迷文化为切入点。
二、网络文化研究
国内外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研究。学术界对其含义进行了大概分类:一是侧重网络载体的技术视角,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的物质基础上,把信息的发送和接受作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二是从实践的观点出发。白淑英认为网络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在线”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建构出来的生活样态,是在线实践的创造,把网络文化看成一个过程。
(2)对网络文化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国外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如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论,如丹・席勒(Schiller,Dan)的“数字资本主义”论,曼钮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网络社会”论等等。国内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特征的研究体现在具体的分析与解读。
(3)对网络文化价值与影响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肯定了网络文化的价值,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如鲍宗豪认为网络文化的价值表现为网络的文化意蕴,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网络文化语言丰富了人类文化世界,使人们有可能以独特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吴克明认为网络文化不仅是现代技术和文化现象的一次世纪性融合联姻,而且形成了人与网络文化和谐发展的新景观,具体表现在人的自由个性与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人的社会关系与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的自然生态与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等方面。网络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的影响和对社会政治与经济以及伦理道德的影响。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化使既有文化发生了转向,即文化发展方向出现了异于既有文化逻辑预设道路的新的文化理念和实践:从现代性走向后现代;从理性走向感性;从精英走向大众。
三、迷文化研究
关于迷文化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西方对于迷或者迷群的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以Henry Jenkins为代表,他从这些迷群的个体作为媒体受众是怎样接受媒体文本的过程这样一个视角展开研究,重点探讨媒体受众和媒体文本之间的关系。Liss A.Lewis则从“迷的定义”、“迷与性别”、“迷与工业”和“迷的生产”四个方面做了阐述。
第二次浪潮主要强调迷文化中关于社会的文化的等级的复制,研究迷选择对象和消费的时间与人们习惯之间的关系。如Chery Harris的《电视迷的社会学研究》。
第三次浪潮来临,Andrea MacDonald的《不确定的乌托邦:科幻媒体迷群和网际交流》,Kirdten Pullen的《网络研究》中的文章《我爱:创造一个网上迷社区》,还有Nancy K.Baym2000年出版的《打开,登录:肥皂剧,迷群和网上社区》,都是以网络社区中的迷作为研究对象。
相对西方来说,中国对迷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2005年,Matt Hills 的《Fan Culture》由朱华u翻译,韦伯国际文化出版,由此迷和迷理论在国内受到了学者关注。2009年,陶东风的《粉丝文化读本》由北京大学出版,该书第一次比较系统地翻译介绍了西方粉丝文化的研究成果,可见我国对迷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研究的理论大多是建立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迷的概念表述与特征的探讨
国内对于迷的概念的表述有两种,都是从语言学翻译的角度而来,一曰之“粉丝”,是英语单词“fans”的音译,一曰之“迷”,是属于它的意译,所以中国对迷文化的研究中对迷文化的概念有两种表述:粉丝/迷,粉丝文化/迷文化,有的学者使用“粉丝”和“粉丝文化”表述。而另外一些学者则使用“迷”和“迷文化”表述。从时间跨度上看,这两种表述都在同时使用,可见,目前的研究界,研究者使用“粉丝”或“迷”表述并没有统一,本研究采用“迷文化”来表述是为了更凸显其特征。
(二)对于迷现象的解读与审美价值的反思
赵文秀指出“粉丝”的现象表征并从而肯定“粉丝”文化的价值所在,从而进一步探讨“粉丝”现象对文化建设的启示。张晨阳肯定了迷的文本生产力的解放,指出迷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蔡鹏飞不仅详尽地探讨了各种电视迷现象,而且从媒介文化的视角检视媒介与迷文化的互动,反思媒介与迷的对立困境。
(三)关于迷社区的研究
对迷社区的研究国内目前并不是很多,比较突出的是复旦大学的邓惟佳博士,其重点研究了迷群实践活动的自我建构和群体认同,探讨迷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如何建构身份认同,如何跨媒介和多元化的使用媒介,并以此凸显迷的“能动性”。另外邓伟从迷社区的“身份认同与建构”作了探讨。
从国内外对于迷研究的现状来看,国内外学者对迷和迷文化的主要理论都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但是,从目前的国内对于迷研究状况看,很少关注网络小说社区的迷文化建构。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网络小说与虚拟社区的研究,还是网络文化与迷文化的研究中,作为受众的网络小说迷,在网络小说虚拟社区所进行文化实践活动都渗透到了以上四大板块的方方面面,并以其为连结而构成一张纵横交错的文化网络,但是在以上四大板块的研究中都对其有所忽略,故而对国内的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是对中国迷文化的个性解读,也是对中国迷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补充与丰富。
参考文献:
[1]光明,张钊.略论网络小说的写作特色[J].写作,2010,(1).
[2]谢宏娟.中国网络小说影像改变作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1.
[3]赵秀文.“粉丝文化及其现象的解读[J].新东方,2007,(9).
[4]张晨阳.“迷文化”:新媒介环境下的价值审视[J].中州学刊,2011,(6).
[5]蔡鹏飞.电视迷文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6]邓惟佳.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
【关键词】 SWOT分析法;社区医院;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51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社区医院这个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应运而生。社区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成为21世纪社区服务的重点。然而,社区医院在我国起步较晚,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目前中国的社区医院发展不平衡,基本上还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病人寥寥无几。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老百姓的主要问题。社区医院能否正确分析当前自身的发展形势,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这对社区医院能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建立巩固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1SWOT分析法概念的界定
SWOT分析法是西方企业最常用的一种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战略因素综合分析方法,即态势分析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外部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2SWOT法分析社区医院发展对策
解决社区医院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外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解决基础设施配备、人员素质、激励机制、服务理念成本定价等问题,更需要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转变观念,理顺机构内部运营机制,拓宽服务筹资渠道,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在服务机构和服务方式上呈现不同模式,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和卫生管理、社会保障体制方面的差异,各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其成功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作方式和丰富的经验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S0战略、WT战略等对社区医院的发展有较大的启示意义,结合国外经验对其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2.1SO战略:利用外部机会,充分发挥内部优势
社区医院应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模式的转变、社区居民对健康的重视而导致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健康观念的改变,在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契机下,充分利用自身贴近于社区的地缘优势、维护健康的服务理念、多元化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等优势,分析、考察市场的变化,了解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因地制宜为机构的运营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充分利用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强化政府行为,通过坚持其政府主导的作用获得更进一步的支持,加大其财政投入力度,使得自身竞争力不断加强。例如英国,它是现代社区医院的发源地,它实行的是国家经营管理模式,由国家进行拨款,国家开办的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提供服务,服务的内容包括医疗、预防和公共卫生服务,医生的收入来源由注册病人数量决定。该种模式下,由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进行统一调控。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充分运用大众媒介如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手段,向社区居民宣传其健康服务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突出社区医院维护居民健康的服务宗旨,让群众认识和认可,使社区医院真正深入人心。
2.2ST战略:利用内部优势,克服外部威胁
社区医院应充分利用自身贴近社区的地理优势、维护健康的服务理念、多元化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价格便宜等优势,与其它的医疗机构展开有序竞争,促进医疗卫生市场的和谐统一。同时,在服务开展的过程中,反复验证已出台政策的可行性和完善性,积极与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交流沟通,提出个别政策存在的弊病或缺漏,及时采取适宜的补救措施,规避政策的不利影响。
2.3WO战略: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
社区医院应该充分利用政府在政策和财力方面的支持力度以及发改、社会保障等多部门的积极协助,解决人员待遇问题,保障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同时,在政府主导下下大决心完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岗位培训,培养全科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医患关系,与社区居民交流沟通了解居民服务需求并从中找出自身服务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不断地完善服务、和谐医患关系。还要针对社区医院发展落后的地区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并积极探讨研究相应的辅助措施。
2.4WT战略:克服劣势,规避威胁
明确规划社区医院自身的发展方向,克服自身条件不足,尽快实现在软硬件配备条件上的劣势转换,实施差异化战略,与其他医疗机构形成双向转诊的通道,并在政策带动下真正实现人才在基层的轮转,在医疗市场下实现社区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的有序竞争。引进优秀的医学人才,高水平的全科医生,成为社区医院可靠的“守门人”。并始终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以优质的服务质量创造品牌优势,增加居民对社区医院的利用,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始终坚持维护居民健康的服务宗旨,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健康服务[17]。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从政策支持、调整组织结构、管理体制、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出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充分利用内外环境所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医院同环境的关系,规定其从事的经营范围、发展方向和竞争策略,合理调整医院结构和配置资源,从而使社区医院取得较长时期的生存与发展。
3结语
通过对社区医院的发展现状的分析,对中外社区医院发展模式与规模比较,及对面临的问题的对策研究得知,在今后我国社区医院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积极鼓励居民去社区医院就诊,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客观分析社区医院在社会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正确对待客观存在的弊端和威胁,努力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营造社区医院发展的良好氛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医院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齐晓琳,李士雪,张英洁,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