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整体规划;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E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392-0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居不只是乐业。如今安居的概念已不仅仅是有屋而居,而是完整的配套设施、良好的住宅环境和住宅质量的结合,创造舒适、宜人、便捷的住宅小^环境和住宅建筑,达成现代人对“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追求,这些已成为现代住宅小区建设的新标准。

1.住宅小区的整体规划原则

1.1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切实为业主考虑,考虑业主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居家生活模式的转变,形成一种绿意、自然、艺术、和谐、舒适、高效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数量上、质量上均以高标准、高起点为原则,强调方便居住人群的使用。

1.2 生态环保原则

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概念,把建设绿色居住空间环境作为目标,满足住宅的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活家园。在局部地带,将景观轴线与地形结合重整,与绿地的有机结合,形成住区整体的景观轴线,调节优化整个居住社区的局部条件,成为该居住环境优势与亮点。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建设生态住宅小区,可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生态住宅小区给人们提供的是一种生态环境,它处于自然生态平衡的系统中,具有实用功能、环境效益、科技含量高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种种优势。人们对自然的回归离不开两个东西,一个是拥有绿色,一个是拥有水。在生态住宅小区里,绿色意味着环保和生态意识,代表着崇尚自然的设计理念。而水,则是一种很灵性的东西,不仅能净化空气,而且还总给人们一种很和谐的感觉,一般来说小孩子都是喜欢玩水的,或许就是这个缘故。总之,有绿色和水的住宅小区才有可能成为生态住宅小区,才能具有美感和环保的功能,才能使人们处于一种回归自然的环境当中。

1.3 合理设计原则

面对规划基地内的现状景观资源,在充分调查、分析现状地形条件的基础之上,合理有效地、适度地对地形重整,从而创造出既宜于人们居住生活,又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资源的居住社区。在户型配备方面,充分考虑多样化的需要,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满足不同居住群体的生活需要。在配套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中,根据城市商业发展的宏观需求来确定经营项目与运作方式,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达到对土地的最优化利用。

1.4 整体和谐原则

人类本身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不断利用大自然各种资源,不断探索发展壮大自己,这对于人类的发展极其重要。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开发并非都是正确的、健康的、可持续的,这将会大大伤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随着伤害的不断积累、酝酿,大自然就会以各种极端的自然灾害报复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因此,提出并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理念对于人类以及大自然都是十分必要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与融合性,形成中心围合、空间交融的景观形态;在核心位置设置景观步道以增强小区空间景观的层次感;在住宅的规划设计中,为了避免建筑形象的单调和围合空间的压抑感,将部分住宅组群做了分段处理和微小的错落变化,以加强整体的节奏感和空间的变化,形成良好的空间感受,并与绿化相融合。

2.住宅小区的方案设计

2.1 规划条件

根据规划要求,某小区项目是集交通、居住、商业为一体的中型综合居住区。用地面积39513m2,总建筑面积162198.1m2,容积率3.7,建筑密度35%,由1栋32层(底部3层商业、上部单身公寓)、2栋28层(底部3层商业、上部单身公寓)、1栋25层住宅、1栋18层住宅及1栋3层幼儿园组成,其建筑形式以单身公寓和住宅为主,并配以高档的商业形成情景式商业内街,高低错落,形成城市道路的新制高点,完善城市形象。

2.2 方案构思

高层住宅和低层商业沿某大道形成梯状布局、塑造城市形象、空间处理充分发挥立体交通的潜力,营造丰富的空间感受,形体处理以简洁的空间体量、明确的材质、多层次的景观渗透,来勾勒小区的时尚地标。建筑房型设置定位―――以90m2以内的小房型住宅为主力房型,面积占住宅总面积70%以上,其他如100m2以上的大户型住宅占少数。基于用地自身特定的区位和环境资源条件,以设计现代化、园林化,创造充满时代感、富有高品质、体现了城市新风貌的新型城市居住空间及商业空间为目标,协调住宅区内外部的环境与景观形象,合理确定住宅的布局与开发强度,建设富有特色和文化韵味的现代化、人性化、生态型城市住区。

2.3 建筑立面造型设计

在住宅小区设计中,注重了住宅群体的组合,一方面有利于创造丰富的空间景观,另一方面强调等值观念,力求将环境优势与每个院落相结合,规划将高层建筑沿路自由布置,通过底层公建将此空间串联成一个整体,面向中心花园,形成小区环抱聚合的空间形态,符合风水学中”聚气”的概念。建筑多采用新都市主义风格,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体现了现代人的生活价值取向与欣赏品位,将全方位的建筑形象置于绿树环抱中营造现代都市绿园。其建筑造型设计遵循庄重、简捷、经济、美观、实用的原则,使外观形象既满足地域惟建筑的要求,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单体立面结合简洁的建筑型体,以朴实的材质(面块、涂料、玻璃、石材等)塑造简洁、大气、明快的建筑形象。

3.建筑节能与环保设计

3.1 节材措施

节能材料多采用混凝土结构结构体系,采用高强和高性能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高强钢筋;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体等轻质节能材料;建筑选材时优先使用含再循环材料的金属、玻璃、石膏、木材等,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宜占工程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使用利用工业与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制作的加气混凝土砌块、水泥制品和配制再生混凝土等。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其用量宜占同类建筑材料总重量30%以上。

3.2 节水措施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用于绿化喷灌、浇洒道路。雨水利用工程的”回用、减污、削洪”三重效果与其它节水方式相比,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调蓄、净化和渗透方面选取的构筑物主要包括:雨水沉淀调节池、地下室储存水池、雨水储存桶、绿地、干草沟、渗管、渗透式雨水口、土壤滤池等。为了对雨水的利用起到展示和示范的目的,拟采取多种雨水收集与利用形式,比如设雨水储水排水板、雨水储存桶、就地入渗等设施。

3.3 暖通节能

通风排烟系统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满足节能要求,并选用高效节能低噪声的风机。能效值控制房间空调器能效值达到能效等级2级要求。空调室外机遮蔽措施应保证空调设备散热充分,并便于清洗和维护室外机组,统一设计分体式房间空调器的安放位置和搁板构造;避免多台相邻室外机吹出气流相互干扰,避免高层建筑烟囱效应对高区室外机换热效率的影响;室外机安装位置避免对相邻住户造成热污染和噪声污染;空调室外机遮挡隔栅的有效通风面积比不小于80%。

4.结语

随着人们对住宅小区要求的不断提高,住宅建筑整体规划设计显得更为重要,在整体规划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兼顾建筑的节能与环保设计,从规划设计创作做起,为人们创造一个低能耗、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初步 工作室化教学法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47-02

1.研究背景和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市场蓬勃发展,亟需大量的建筑设计技术人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于1993年创办了建筑系,十几年来建筑系紧扣职业教育这个主题,培养出了一大批建筑设计的技术人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专职教师的年轻化和双师化,带来了建筑行业的最新的信息和技术,校外兼职教师来自建筑设计企业的比例增加,具有职业资格的占大多数,这使得培养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是“助理建筑师”,就业后能较好地理解建筑设计师的创意,并能把设计方案草图绘制成各种表现要求和各设计阶段深度要求的图纸,协助设计师完成整个项目设计。“建筑设计基础――建筑初步”是一门重在基础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工程识制图技能及建筑形态与空间分析与表达技能,并逐步学会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为其它后续课程如《建筑设计与原理》《综合设计》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2.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建筑初步课已经成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校内实训基地、网上课堂以及配套教材,也参与市级和校级各类教学改革,如笔者所负责的上海市优秀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整合研究”已经顺利结题并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另外,该课程有一支高学历、年富力强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包括副教授2名、讲师3名,团队不定期地与国内外优秀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交流,如英国博尔顿大学、德国汉堡国际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日本日建工科专门学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

尽管经过了建筑系师生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职教理论指导,由于与就业市场的结合和互动还不够紧密,由于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还不够深入,因此建筑初步课还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虽然本专业在培养对象、教学时数、市场定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但由于职业教育起步不长,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跟上,因此还是借鉴本科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导致最后就成为“压缩饼干”,教师也选择性讲解和任意删减内容,而没有认真研究每个知识点的技能培养目标。

(2)教学方法较单一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态度等方面都还比较欠缺,因此,老师就更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能自觉地学习;而目前的这种通过板书讲课的形式不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能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关乎教学成败的重要手段。

(3)效果反馈不及时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对部分知识的学习效率比较低,有的内容需要反复讲解才可能理解,因此,如果在教学时不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单方面按照教学进度来执行,就可能事倍工半,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就导致学生放弃这门课程,因此如果多和学生沟通、进行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的技能测试、阶段性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出现了问题马上解决,就会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3.基本思路

目前高职教学领域探索总结的“工作室化教学法”,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紧扣职业能力培养这个总目标,培养出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这对于其他专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工作室化教学法”精髓在于以“项目”作为开展和组织教学工作的基础,围绕项目建立课程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教学团队,并模拟“工作室”的场景组织教学。

由于建筑初步课是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不像二三年级的设计课那样可直接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因此需要对每个“项目”进行特别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围绕“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教学目标从四方面入手进行。(1)分析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基础技能进行深化,确定每个“项目”的具体技能培训目标。(2)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分析各课程的关系,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线,通过“项目”来整合各课程的内容。(3)研究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从而因材施教,建立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4)基于课程中各“项目”的实际需求而进行“双师型”团队建设。

4.教学设计

4.1“工作室化”课程内容

首先从基础技能培养这个目标出发,把课程内容大致分成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两个板块,然后根据“技能培训为主、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将基本技能再分为“识图与制图能力、方案理解能力、方案理解和表达的综合能力”。基于三大技能目标,进一步确定五大“项目”,即建筑抄绘、建筑测绘、建筑形态与空间基础、建筑形态与空间分析、建筑形态与空间表达(图1),并根据每一个“项目”制定若干教学单元,分层多维地进行技能训练。这种以“项目”为引领的思路,使得各教学单元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较强的关联性。

4.2“工作室化”教学场所

(1)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建筑系已经建成了“建筑仿真实训室”、“建筑主体与模型制作实训室”“建筑图文实训室”、“环境控制技术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正在建设“装饰构造实训室”、“建筑施工实训室”、“建筑法规与施工图标准实训室”、“艺术实践创新基地”等。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工作就是结合建筑初步课各“项目”的需要,重点建设“建筑主体与模型制作实训室”,形成“工作室化”的教学场所,使这门课教学摆脱理论的枯燥,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校外“工作室”

建筑系的教师团队中有一批“双师型”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工作的背景,同时在校外又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因此,可以将“项目”的部分教学单元搬入教师工作室内,经过教师工作室的仿真实习,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了岗位需要的知识,实现了与岗位的近距离接触,同时又能积累岗位经验,为以后的顶岗实习作准备。另一方面,目前建筑系已经与多家设计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如现代设计集团、同济大学设计集团、远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每学期建筑系将派出学生到实习基地集中实习,基于这样的条件,可以在每个“项目”的后期搬入到这些单位进行。

4.3“工作室化”教学方法

在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项目”后,接下来就是需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将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可以更多的直观展示和课程相关的图片和录像,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学习的内容,信息量比传统的板书教学更大;而板书的优势在于其针对性和自由性,可以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讲解。两者结合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2)小组讨论法。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编排,如建筑测绘与经典建筑分析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完成,也培养学生互相交流、相互协作的能力。

(3)师生点评法。通过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工作有更客观深入的认识,同时老师根据反馈结果,也可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进度。

(4)直观教学法。对于重点教学单元,如平立剖面、空间限定等内容采用三维动画或者实体模型,加深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

(5)虚拟工作室法。通过建立网上的适时在线答疑系统和网上教学论坛,建立讨论平台,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交流,释疑解惑。

4.4“工作室化”评价方法

在每个“项目”结束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1)邀请企业教师,根据实际工作场景下的制图标准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2)由于每个“项目”下设置若干教学单元节点,因此根据每个教学单元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3)模拟实际工作状态,根据学生的日常工作态度和出勤率进行评价。

综合确定各项目的权重值,然后在学期末将成绩叠加来评定学期总成绩,这改变原先笼统的计分方式,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公正。

4.5“工作室化”教学团队

根据建筑初步的课程特点,鼓励教师成立专业设计工作室,为工作室化教学提供场所,也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样板,并积极寻求学校的政策支持,提供公司注册场地。其次,需要与学校人事处协商,对具备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行业的优秀人士,给以灵活的教师聘任协议,使团队中具有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兼职教师,发挥设计企业兼职教师的实践经验。最后,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安排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作教学,使得他们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5.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探索首先分析建筑初步课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然后从问题入手,通过对“工作室化教学法”的认真学习,抓住“以项目为引领”这个精髓,并以此为指导从五方面进行课程框架设计。

参考文献:

[1]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编写组.“工作室化教学法”讲义[C]. 上海: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2.

[2]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架构;图表设计;空间规划;空间认知;环境导视;互联网移动终端交互设计

1 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及发展

1.1 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

环境图形设计(EGD)是一门亲源关系复杂的交叉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平面、建筑、室内、景观和工业设计。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环境图形设计师协会(SEGD)将环境图形设计定义为:在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中规划、设计指示系统以及其他视觉传达形式并制作成型的职能活动。专业杂志SegdDesign的定义是:环境图形设计与寻路(Wayfinding)的视觉层面有关,属于传播识别性和信息塑造场所概念。

从环境图形的定义来看,不难发掘其概念之宽泛、体系之模糊。也不难理解尽管其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在众多艺术设计专业中这一概念也并不陌生,都曾开设过类似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却至今没有较为明晰、稳定和成熟的体系。笔者尝试通过本次课题项目的机会整理概念来源、发展,通过与教学课程结合建立较为合理、饱满的学科体系。

1.2 学科的发展

1.2.1 建筑指引系统

从19到20世纪,西方建筑与城市开始发展起作为城市公共环境指引系统的环境标识设计。从21世纪初,建筑标识标志设计项目也在此影响下开始在国内发展起来。起初这部分的设计主要由一些平面广告公司和传统标牌制作公司承担,设计任务多是环境指引中差漏补缺性质的零散标牌设计,这些就是最初非正式的环境图形设计项目。此时国内部分高校开始研究环境导视与信息设计、环境心理相关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建筑规模、城市区域规划以及城市信息逐步开放的意识越来越强,此类型的建造项目、改造项目越来越多,规模随之越来越大。建筑指引项目也开始进入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公司,作为其中一种新旧项目的配套业务类型被固定下来。

1.2.2 场所营造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方,随着建筑表皮材料与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环境图形设计也逐渐超越起初独立与环境的方向指引与识别标牌单体,开始与整体环境空间融合,创造本身即极具个性化和场所感的空间图形。1984年,设计师苏斯曼(DeborahSussman)为洛杉矶奥运会设计了彩色的大型场地图形,成功示范了以图形为主体视觉特征创造三维空间、塑造场所感的设计尝试。

自此,新艺术运动之后运用图形塑造空间形式的装饰风格再次兴盛起来。环境图形结合材质、灯光、建筑构件甚至空间错觉,将场所特征结合导视特征对环境进行分区、标注、引导。“环境图形”这一概念也更加饱满,图形设计师开始加入到空间设计的团队中,形成了真正意义的跨界合作。

1.2.3 数字媒体交互设计

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终端产品逐渐大面积普及,西方城市中的重要公共性建筑与环境均引入了网络导航系统。包括机场、火车站等主要交通枢纽建筑;包括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场馆成为数字媒体导航系统的主要对象。对于大型空间中如何快速、实时的进行空间认知与识别通过新的载体形成新的工具。

环境图形在实体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虚拟平台拓展,图形元素完成了从平面向空间的扩展之后再如何创造性的回到平面?这也成为了图形设计师、环境设计师、交互媒体设计师共同参与的课题。

2 教学案例

2.1 国外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据相关院校网站上的课程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开设环境图形设计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下与建筑、景观、室内并列开设,共同构成空间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Art&DesignCollege)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就有“室内/环境图形”这样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工作室课程。其二是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环境图形设计选修课或高级图形设计(AdvancedGraphic Design)课程,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理论、观念技巧及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属于专业特色课程。

2.2 国际机构、培训及国际大赛

环境图形国际权威机构―――SEGD的全称是SocietyFor 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为在环境图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师们提供资源,致力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推进。SEGD协会有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他们都是在环境标识设计、展台设计、主题环境设计等方面非常优秀的设计师。

从1998年开始,SEGD每年都会举办环境图形设计大赛,并评选出SEGD大奖,评选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春季召开的成员会议上宣布,作品也将在随后的展览中展出。SEGD大奖是该领域唯一的国际级设计奖,也是传达设计届的5大赛事之一。从2013年开始,该奖正式在中国区进行推广。

SEGD在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之前20余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指导环境图形与建筑传达在无障碍方面的设计。法案之后,SEGD协同ADA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无数关于无障碍方面的workshop培训课程。除此之外,SEGD还有许多以交通枢纽建筑导向、品牌商业建筑场所感图形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专题workshop培训课程。

2.3 国内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目前为止,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部分将环境图形归属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专业下较高年级的实验性课程―――导视设计。比如广州美院的《导向设计》既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3年级的实验性必修课程。课程中以空间环境为背景,讲解图形的公共信息传达机能及导向标识系统的建立模式,形成对公共环境图形设计的认识和导向标识的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城市景观、城市结构、信息传达以及人体工学标准。

相比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系统教育中所强调的环境认知、空间序列等基本设计理念对于导入环境图形识别非常有力。但是,环境图形设计在国内艺术院校归属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情况却实属少见。这也直接导致从事空间设计的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缺少图形与环境结合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观念,使得许多空间存在导视设计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

从环境图形的学科性质不难看出其包含平面图形、空间设计、环境心理以及人机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交叉学科特征,非常适合跨专业公共选修或工作室课程。然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国内高等院校几乎没有。

3 《环境信息设计》教学实例

笔者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已开展关于环境导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外学术著作以及实际项目操作中环境导视的概念与方法,并撰写《寻路行为与导视设计》硕士论文。从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学校和专业开明的课程设置中,有幸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取得《环境信息设计》的课程教学机会。同样面对没有相关教学先例的情况下,经过近5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逐渐合理化,教学成果也逐渐现现。

3.1 课程介绍

环境信息设计课程自开课以来已有五年时间,就课程内容的探讨和设定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课程是面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为期两个多月。

开课之初即设定课程将信息论作为课程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初期阶段,如同国内大部分类似课程一样,主要关注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但环境设计学生在图形设计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让课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课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引入运用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方法对设计概念进行策划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进入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第三阶段加入信息媒体和载体,将互联网手机终端APP交互设计与环境导视中的图形设计配合。这一改革将信息设计不仅仅作为图形表现的方法,更增强了信息化的逻辑思维对设计前期、中期相对严谨的控制,甚至将信息技术直接引入设计成果中。在课程之后同学们的其他项目实践运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3.2 课程特点

考虑到信息学、交互媒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交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结合课程阶段加入了多次图书管理学、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导视设计等行业专家的讲座,在课程后期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与交互设计师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边体验边指导。课程让多个不曾有交往的学科和企业集合在一起,学校图书管理团队、思科中国网讯交互设计团队、腾讯CDC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中心团队、现代设计集团环境图形所、复旦尚科交互设计机构因为环境信息课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学科指导专家组。

3.3 课程在过程中的关注

3.3.1 信息组织、用户研究与图表设计

信息学(台湾称资讯学),又称信息科学、资讯科学,旧称情报学,主要是指以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及其程序设计等技术为研究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问,是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能在信息学中“信息架构”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与空间设计之间有趣的关联。探究两者不难发现,其中“信息组织”的方法在空间设计前期策划、空间序列与组织方法中隐约可见。

信息组织方法中的“分类法、聚类法、主题法、标签法、本体法”结合用户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类法”的操作形式将空间规划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的形式、事件、情境、时间、用户等等形成各种发散性的策划方案。一个设计项目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众多条件,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设计角度、方案概念层出不穷,通过概念拼图帮助理清项目条件和设计思路。

这一阶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设计中已有些发展的“图表设计”(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数据统计的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 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国也常被称为文档设计(documentdesign)。这种通过视觉图形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快速清晰的表达方法目前已经深入国内不少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类似“信息设计”课程。这种手法对于环境设计前期策划与概念构思阶段大量“无特征”数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甚至更为实际有效,但类似的教学训练却少有看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清晰明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关系密切。3.3.2 寻路、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

根据经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归纳―――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结合Passini《Wayfinding inArchitecture》中对建筑空间认知的归纳―――分区、通道、节点、标志物,基本能够了解人们对空间认知从点到线到面的学习过程。Passini的专著中还提出寻路动线的概念,也就是在执行到达目标场所的任务前,人们需要制定预先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寻找目标地的过程恰恰是空间认知过程的倒序―――从面到线到点。

能够通过清晰的寻路(事件―――路径模型)分析产生空间导视信息标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间规划层次清晰、动线明确。这一先天条件的优劣对导视设计成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换句话说,空间规划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环境。因此不论建筑内部、户外环境还是城市区域的设计者都必需了解这一过程,明确的区分区域、醒目的标志物、综合信息中心的节点、流畅清晰的路径、内外一致的边界形式,同时了解事件―――路径模型,这些是第二阶段课程的重点。根据空间认知特征及寻路模型理清空间层次、序列关系,最终产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3 互联网交互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APP运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区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导航系统,数字导航与空间导航的虚拟与现实将成为一个新的结合点。同样基于信息架构技术的建筑规划与互联网APP程序设计在这里很容易相互对接。

通过思科网讯的技术支持,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 CenteredDesign)设计流程―――确定人物与情境、确定需求、解决方案、评估设计。同时引入程序设计流程中线框图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这些流程与方法与空间导视规划与设计流程如出一辙,也验证了两种设计类型来自同一根源的事实,也让环境图形设计在空间与虚拟平台通过这一课程对接顺利。

4 总结与更多尝试

环境图形设计对应的课程名称从开始的“界面设计”到“环境图形设计”到近来的“环境信息设计”。变化的过程并非盲目,而是越来越清晰于空间规划与图形的关系以及新技术载体对空间图形的转换。课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课程性质定位跨专业合作课程,虽然通过课程设置避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图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完整课题来说仍是很大的不足。

课程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关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探讨却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术对环境图形的影响仅仅只是载体的变化么?或许新技术在图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产生空前的影响。正如当下参数化设计以及分形技术对图形语言、空间形式语言甚至空间概念设计思维方式的影响令人刮目相看。这是否会是环境图形设计的新方向,笔者也正在这个领域中与相关的专家和设计师共同探索,希望在“现代技术下环境图形设计”的题目下继续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PetraSchmidt,Birkhauser.PatternsinDesign,Artand Architecture[M].2007.

[2]Space&EnvironmentalGraphicsYasuhikoTaguchi[M].株式会社六耀社,2010.

[3]莫洛根.信息架构学:21世纪的专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岳小莉,曹存根.信息设计和知识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斯宾塞.卡片分类:可用类别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赫什伯格.建筑策划与前期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黄维达.寻路行为与导视系统设计[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5.

[8]MarkSmiciklas.thePowerofInfographics[M].

[9]JasonLankow.Inforgraphics,thepowerofvisualstorytelling[M].

[10]新图表设计,国际知名设计公司的新方案[M].李鸿杰,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1]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平,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

[13]Romedi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M].1992.

[14]隆格.城市导视,城市公共指引系统[M].王婧,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5]UCDChina.UCD火花集2,有效的互联网产品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6]徐卫国.数字建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