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对策与措施

县级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中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已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1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绝大多数专职执法人员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1.2管理相对人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舆论氛围不浓

在市场检查过程中,管理相对人受到处罚时,往往以不懂法、不知法为由,推卸责任,逃避处罚,干扰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的性质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目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属于行政机关的比例不高,均是按“不增编制、理顺体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农业行政执法分散于各个基层单位。有的没有解决农业执法办案经费,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缺乏相应的配套和保障,以致于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4行政执法面临的难点

农业行政执法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相对人、执法人和行政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不同,导致执法难,难执法。有些由于认识不到位,行政执法难以放到应有位置,执法中取证难,处罚决定难以实施,执法机构履职无法独立完成,干扰因素多,法律法规未能有效落实;在少数地区,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日趋严重,管理机构重标识、轻质检,重处罚、轻管理,重外地、轻本地产品现象普遍存在。

2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2.1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将分散在各事业单位的执法职能统一起来,单立机构,专司执法工作,单独行使职能;把农业行政执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人头经费、日常办公经费和执法办案经费,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清政廉洁、秉公执法、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2.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管理相对人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只有努力学法,真正懂法,才能守法。法制宣传教育要建立一些长期有效的制度。使普及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标语、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全社会依法治农氛围的形成。

2.3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做到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依靠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

2.4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防;行政执法;火灾;伤亡

消防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消防行政执法工作是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意义之重大,不容置疑。因而,本文对当前我国的消防行政执法工作进行了一个整体性的概述,讨论了消防行政执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消防行政执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保障我国消防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1我国消防行政执法工作现状

随着2008年我国对消防法的再一次修正更新,迄今为止,我国现行的消防行政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基本上自成体系。伴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一步推行,我国的消防行政执法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消防制度日益完善,各部门坚守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人员恪尽职守,监督检查工作不断加强,突发性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数量也在不断降低,消防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也在不断提升。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消防人员数量增长的速度远远不及火灾等重大事故增长的速度。火灾造成的危害越发严重,社会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消防行政执法存在的监督和管理上的缺陷也越来越大,人民对于消防行政执法的工作也存在不少怨言。

2消防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消防人员少且效率低下

消防行政执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纪律规范,是一个将广泛意义上的理论应用到具体个人的过程。消防行政执法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和时间赛跑,与速度为敌,但当前的消防行政执法工作在提升效率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消防行政执法人员数量过少,这导致相关的消防行政执法工作不能顺利高效地开展,尤其是遇到一些紧急情况的时候,消防人员数量过少就成了性命攸关的缺点;另一方面,当前的消防人员整体队伍知识结构有待完善,一些消防人员对于日益更新的消防知识不能及时而牢固的掌握,业务水准较低,在灾害发生时,不能及时而准确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灾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防部门的工作力度不断地在加大,每天都面临着繁杂的消防执法任务,由此也就需要更多的消防执法队伍来完成任务。然而事实是消防行政部门的执法队伍人员不足,这对于消防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消防执法任务的进一步升级,消防部门不仅会面临工作上的难问题,同时还面临着警力不足的问题,而这势必会对消防工作的顺利实施造成巨大的制约。

2.2民众缺乏消防常识

当前我国民众在消防方面存在着不少盲区、误解,对于消防的一知半解直接影响着消防的工作效率。例如:在遇到火灾的时候,民众不能够及时报出火灾发生的准确地点、时间,引起火灾的原因,火势的大小,这在无形中延误了救援时间,也就降低消防工作的实施效率。例如:在石家庄发生的一起火灾事故中,被困人员惊慌失措,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拨打火灾救援电话119,接通电话后也不能理智准确地告知火灾发生的地点,尚需工作人员安抚,这增加了消防人员的工作难度,等到准确地了解了火灾的基本情况后赶到现场时,火灾已经持续了将近20分钟,损失惨重。值得庆幸的是,在工作人员的奋力救援下,被困人员全部救出,但屋内的电子设备都遭受到了严重损害,造成了极大的财产损失。

2.3缺乏执法监督体系

一方面,消防部门的部分执法人员存在着不了解执法的依据和标准,未向上级部门进行报告就私自作出处罚的现象,并未向处罚对象及时说明火灾发生后的取证、化验、检查、下结论的工作流程,这反映出了执法人员对消防行政执法工作的疏忽和懈怠,从根本上违反了“政府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原则,违背了执法的规范与准则;另一方面,消防行政执法的具体工作包括监督、检查、审核等多个环节,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部分工作人员,为了减少工作任务,随意地删减工作环节,偷工减料地完成工作,短期内,建筑工程的弊端不会暴露出来,但长期下来,必然会导致工程消防质量的下降乃至坍塌。此外,在对项目工程进行检查检修时,或是由于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看不到现存的问题,或是消极怠工,认为审查不重要就敷衍了事,很少对这些企业进行应有的检查。此外,部分企业认识不到消防工作的重要性,由于缺乏监督,企业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愿意对企业的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与更新。

3提高消防行政执法工作效率的对策

3.1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

消防人员的工作效率关系到民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消防行政执法人员定期开展培训。我国当前的消防行政法律还在不断更新,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新措施。作为执法主体,消防人员要随时了解新法律,关注新条款。同时,邀请消防方面的专家定期举办培训讲座来向大家传达消防执法的新知识。其次,要对消防执法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察,衡量其作为执法人员的各项知识,以及其在实践操作中的业务水平,形成专业的一套考核体系,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考核标准。最后,对于考核不合格、业务水平不高的工作人员要及时进行再教育,确认不能胜任执法工作的,要根据个人的业务素质进行调岗安排,确保人尽其职,共同发展。

3.2加强民众消防意识

当前火灾的发生范围遍布全世界,每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成为被困人员。在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加强民众的消防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对消防观念的重视力度,通过“消防观念小常识”等的推广引起每一个人对消防安全的高度重视。第二,政府要呼吁民间组织、居委会等自觉展开消防知识的宣传工作。通过设立消防公告栏,邀请消防人员进行示范讲解等提升民众对消防常识的了解。第三,设置热线电话、微博、微信等官方互动平台对民众感兴趣的消防知识进行解答,对关系每一个人的消防工程进行公示,畅通民众的信息获得渠道。

3.3完善执法监督体系

一方面,在执法过程中,过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执法的环节中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消防部门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内部监督,形成一整套的过失问责机制,对于每一个案件都要严格把关。执法过程中的呈交、审查、批复,都应该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一旦发生任何问题,能够按照问责机制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进行处理,通过过失的严重程度来判断警告、处分、还是开除,确保责任到人的全面落实。此外,同事之间的监督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消防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对身边的同事进行工作上的评价,通过全部同事的诚恳评价,领导可以对每一个人的业务水准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违法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部门的外部监督。执法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做到公开透明,消防行政执法工作从本质上讲也是与人民之间的交流,各位公民在消防执法的各个环节都应该予以警戒,及时发现执法工作中的简化、省略现象。消防部门要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对于各个环节的不法行为,每个公民有义务进行举报,鼓励媒体进行及时的揭发与披露,同时要注意保护举报人的个人信息。

4结语

在21世纪高速发展的今天,消防行政执法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家对消防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消防行政执法工作现状喜忧参半。对于消防行政执法工作中做得好的地方,工作人员要继续努力,继往开来,延续下去;对于消防行政执法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要及时追根溯源,予以解决,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办事水平,加强民众的消防观念、呼吁民众配合,完善执法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大措施来保证消防行政执法工作的不断推进。只有做好了消防行政执法工作,社会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才能够保障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的高速运转。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梦非.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我国消防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对策探讨[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陈阳生.试论当前消防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1(5).

[3]李克建.当前我国消防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法制博览,2016(19).

[4]张超.我国消防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业行政执法;现状;意义;不足;规范

森林是地球上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不仅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类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均与森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森林的保护是人类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举措。对森林保护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禁止开发,限制开发或者加强行政管理。现代社会由于国家权力的拓展,通过行政执法手段保护森林资源,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执法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手段。本文以林业行政执法的规范进行研究,分析当前林业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一方面是为了规范在林业行政执法中的执法行为,从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 林业行政执法基本概述

人类是大自然创造的高等生物,其通过劳动发展了自身的体力与智力,使其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逐渐取得主动。当人类在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依赖,当人类从原始社会的群居迁徙式的生活方式发展到群落定居的时候,社会就产生了。社会的产生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的影响,相反,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对森林资源的消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加惊人。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是面对着“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问题。社会是一个包罗人类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具有无限包容量的总体。人类的历史表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那么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会明显减少。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时,人类则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比如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灾害的侵袭。森林资源是一个统称,其不仅包含着森林的林木资源,还包含着森林中的其它各种自然资源,比如土地、植被以及动物资源。对森林的保护,对违反林业保护行为进行行政执法,本质上是保护人类自己,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条件。

2 林业行政执法的现状与不足

2.1 林业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

由于森林的保护涉及到森林的林木资源,森林的动植物资源保护等问题。因此林业行政执法的问题较之普通行政执法问题更加的复杂。其中在林业行政执法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法律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种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此外还有《行政处罚法》等等。林业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不仅是林业执法部门行使执法权的法律依据,也是执法部门在行使执法权的行为规范。

2.2 林业行政执法的现状与不足

我国地域广袤,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森林资源的丰富总量背景下的是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极少的尴尬现状,这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以及林业管理执法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挑战。林业管理较之其他的行政部门,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这表现在执法地域范围的巨大以及行政职权的交叉。过去,林业行政执法的部门有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内设机构下的林政部门,还有森林公安机关、森林植物检疫站、野保站、林业工作站在执行林政处罚时都需要林业行政机关的委托。由于职权的交叉以及重合,林业管理反而出现了一种“管理真空”和“争先管理”的情况。这使得林业行政执法资源有浪费之嫌。此后,为了进一步集中林业管理职权,我国各地林业管理部门普遍设立了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支(大)队。通过设立综合性的执法大队,从源头上改革和创新了林业行政执法体制,结束了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多头执法、多层执法、职能交叉、重权轻责的历史,这对于促进我国林业行政执法制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由于对林业行政执法的多是基层林业行政部门和工作人员,基层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以及守法意识对于林业行政执法的有效进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某些地区的基层林业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意识还不是太强。通过林业行政执法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甚至于违法行政的事件也多有发生。这就要求对林业行政执法者的执法意识、执法手段以及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举例来讲,有的部门、单位领导法律意识淡薄。在林地征占用审批过程中,不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审批意见,随意审批林地占用批复文件等,甚至有乱表态行为,阻碍、干与依法查处工作等。由于受部门或个人利益的驱使,有的无视法律、积极插手,直接扰乱林业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正常秩序。

3 林业行政执法的规范

林业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和改善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加强执法队伍和法制人员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林业行政机关更好地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行使管理职权,推进依法行政。

3.1 林业行政执法注意将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衔接

林业行政执法部门履行的是行政权,对轻微的违法行为可以依照《行政处罚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科以一定的行政处罚。但是由于有时候违法与犯罪行为的判断是模式的,要从社会危害性角度出发。有一些林业违法案件已经达到了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程度,因此科以行政责任已经不足以惩罚其违法性。此时就应该及时将案件移交到公安部门进行侦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举例来讲,各种乱砍滥伐林木、非法占用林地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方面的林业违法犯罪行为,这些行为已经触及了刑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林业执法部门行政执法与刑事追责的衔接,林业执法部门应该就行政执法机构需移送的案件范围、移送审批程序、移送要求和材料范围、移送责任主体、违规(不)移送的处理、移送案件审查程序、复议程序、立案监督程序、备案要求、组织机构等10个方面对林业行政执法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工作进行了细化,以规范行政违法案件与刑事案件的衔接。此外,在日常林业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中,林业执法部门应该重点加强林区的巡山护林,清理整顿木材经营加工市场,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批管理,并将日常林业行政管理与专项执法有机结合,做到深入宣传、严格执法、震慑犯罪。

3.2 提高林业行政执法者的执法水平

林业行政执法者只有牢牢掌握业务知识,正确规范公正执法,才能更好保护管理好森林资源,树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新的形势给林政执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林业行政执法依靠的是基层工作人员进行执法。执法者的法律意识、执法水平都影响着林业行政执法的效果。因此,对林业行政执法者的执法水平进行提高和专项培训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林业执法水平,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法制理论,学习法律知识,熟悉掌握法律,准确适用林业法律法规和规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林业执法人员的素质,在实践中坚持依法行政,准确执法。

3.3 加强林业行政执法的法律监督

对林业行政执法者进行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的法律意识,提高其行政执法能力,这是林业行政执法者自我提高的“内功”。单单提高自身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对权力运行可能造成的问题分析的最为精辟。古代的王权和近代的人民,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的就是权力。无论是王权社会还是现代民主社会,客观的来讲,权力的运行最重要的实然价值就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权力运行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管理的手段,以及社会秩序的追求。社会的发展是为王权本身服务,还是为了促进社会一般大众的福祉?这成为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政治体制中权力运行的最大区别。对林业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就是规范林业行政执法的“外功”。切实建立、健全执法违法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要发挥人大、政党、检察机关、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大对林业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清理整顿和反腐败力度,对于那些执法不严、徇私枉法和执法违法者,要给予严肃查处,以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通过内外功并举的方式来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这对于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实现行政执法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峰.浅析林业行政执法问题与对策[J].安徽林业,2008(1)

2 张建军.对林业行政执法的思考[J].云南林业,2008(5)

3 王迪生.浅谈林业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工作[J].中国林业,1998(1)

4 边秀琴.对我国林业行政执法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5(9)

5 张红霄.我国林业行政执法者法律解释能力分析[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7)

6 任大军,李名列.关于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的思考[J].重庆绿化, 2003(3)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一、执行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维护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改进和完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仓容紧缺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许多仓储设施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年久失修;加之改制后大部分粮食购销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前几年经营困难,一般不会投入资金对老化的仓储设施进行大规模维修改造,不少基层粮库仓储设施老化、仓房条件差、仓容紧张,出现了有仓不能收粮的现象,已不能满足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的需要。有的企业只好打露天囤满足农民售粮,安全储粮存在问题。

(二)农发行系统“库、贷分离”的问题

2008年由市级农发行向中储粮直属库承贷,收购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下划到各县粮食购销总公司,然后再由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会同县级农发行根据延伸收购企业粮食收购情况拨付收购资金;延伸收购企业逐期结报收购实绩,库存随之划转到中储粮直属库管理,这一模式看似合理,但是贷款人毕竟是市级分行,库存监管人却是县级支行,造成贷款、库存分别由上、下两级行管理,库、贷分离,难以实施有效的库贷挂钩管理。

(三)在途资金利息成本的分摊问题

由于收购辅底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按预计收购量向市农发行一次性贷款全额下划到各县粮食购销总公司,其利息按农发行同期贷款利息计算。而延伸收购基层企业的收购辅底资金是由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会同县级农发行为强化信贷资金管理,根据各延伸收购企业粮食收购情况先预付部分然后再按入库进度陆续拨付的,其利息只能按同样方法计算。对于未能全额下划仍停留在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账上的收购资金期间利息无着落,造成资金利息难以分摊。

(四)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到位的问题

在2008年的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中,到收购点售粮除农民外,还有大部分是“粮食经纪人”,这样就有可能让国家的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受益于农民。究其原因,目前在农村,家中男劳力大部分常年在外打工,在家留守的一般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在出售粮食时,因家中缺乏壮劳力,往往图省事售给“粮食经纪人”,坑农损农事件时有发生,出现了国家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到位的现象。

(五)最低价粮食收购质量、价格难监控的问题

最低价收购不同于一般的市场收购。它是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安全储存,有利于监管,有利于粮食销售”的原则执行的。有收购主体资格的企业在收购时必须公开收购价格,公开质量标准,不得压级压价,满足农民售余粮的要求,同时又要坚持质量标准。但近几年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连续出台,农民的质量意识也逐渐淡薄,特别是农村收割机推广使用后,田间初步整晒,除杂基本上简化,加之2008年收割期间连续阴雨,给粮食收购工作增加了压力,带来了难度。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执行的主体是粮食购销企业,在执行《预案》过程中,购销企业本身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出现了个别企业以质量标准为借口,对需整晒入库的粮食,变相压级压价的现象,而且点多面广,价格监管难度较大。

(六)粮食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机构还不完善,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机构至少应包括政策法规、监督检查、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机构,才能保证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全面而有效地开展。还有基础工作不扎实、执法对象还不够明确、执法外部环境还不宽松、执法行为还不规范等等。

二、对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面对粮食购销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关单位应发挥现有优势,扬长避短,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做好新形势下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工作。就我县基层粮食购销企业而言,大部分已采取了租赁经营模式,还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性质,享受的是国家税收减免政策,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事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业务。

(一)加大投入,解决仓容不足的问题

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最低收购价粮食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仓储设施的维修及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除新建一批符合现代化储粮标准的粮仓。同时,还要立足现有仓库资源,给予专项仓储维修、建设费用,对其进行维修和改造,延长现有仓储设施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中储粮分公司、直属库和县级粮食主管部门都要建立起专门用于承担最低价粮食收储任务的基层粮食购销企业仓库维修方面的基金。另外,中储粮总公司还应根据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库存现状,适时开展移库调运、拍卖销售。可采取提前上市拍卖或与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签定定向合作协议,消化吸纳一部分最低收购价粮食,以此解决当前仓容不足而影响秋粮收购的问题。

(二)加强对最低价粮食的质量管理,明确损耗补偿标准

1.要参照储备粮管理,推行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及代储资格认定工作。对不具备清粮设备、通风设备及保管条件的企业,不认定其收购及代储资格,从源头上把好关。2.要严格把好收购

质量入库关。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管理办法,健全制度,做到依法依规加强最低价粮食的质量管理。笔者建议在执行预案中明确最低收购价粮的正常损耗标准和补偿办法,在粮食拍卖后给企业一次补偿到位。同时,指定符合条件的专业检验部门为质量检测权威机构,成立粮食质量检测小组,对入库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要求在入库量达1/3、1/2及满仓时不少于三次抽查质量,出具书面质量检查报告,对一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进行通报批评,责令其改正;对二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暂停其资金投放,待整改到位后再行投放;对三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收回已发放的资金,取消其承储和贷款资格。

(三)提高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保障政策效果不偏离

中储粮是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的执行主体,而承担最低价粮食收购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则成为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的责任主体。在最低价粮食收购工作中,为了严格执行政策,不打“白条”,直接向中储粮直属库申请收购辅底资金,这辅底资金与粮食收购入库存在时间差,期间利息则由收购企业承担。而最低价收购的粮食粮权在中央,企业除去微薄的收购费用,没有任何收益,不仅谈不上效益,还要为执行政策而背负沉重的利息债务,势必严重阻碍购销企业的发展。目前,在一些工作环节上还存在信息沟通不够、信息不透明的问题。由于目前粮食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加上最低价粮食收购实行垂直管理,中储粮与地方粮食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预案》各条款,清晰地界定各执行主体、监督主体、配套服务主体的权、责、利,明确财政各项补贴费用的分配方式、在途时间、利息分摊合理方式。

(四)采取措施,方便农民,把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针对部分农民对最低收购价粮食政策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粮食主管部门要借助新闻媒体,加强最低收购价粮食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到粮食收购点直接售粮。有条件的购销企业可以在交通不便、离库点较远的地方设置临时收购点等途径来方便农民售粮;还可以组织一些移动收购点,到困难农户家直接收粮等措施,使国家政策确确实实惠及到每一位种粮农民。2008年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不畅压库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否则,将影响到秋粮收购工作,影响到党的惠农政策的落实,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多方配合,着力抓好最低价粮食环节管理

1.在收购上,粮食主管部门和农发行要通力协作,实行“联手”管理。建立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管理联合督查小组,实行分片督查,通过明查暗访、核实收购码单等措施,监控企业收购期间是否有“压质压价”等欺诈行为。如发现上述现象,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加以解决,保证托市粮收购正常有序进行,从源头上防范因价格而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对那些恶意抬价,扰乱粮食市场的不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对于“质”和“量”环节上的监管,要指定符合条件的专业检验部门为质量检测权威机构,对最低收购价粮食,按入库的进度进行质量检查。同时对最低收购价粮食贷款实行“预案”管理,要求企业缴纳一定的质量保证金,落实好相关风险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因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减少经营风险。2.在储粮保管上,由于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的粮权是国家的,托市收购企业无粮食经营权和所有权。粮食入库后由中储粮系统和农发行联合检查,质量、数量合格后才能验收入库。为了获得30元/吨(在预案中规定50元/吨)的收购费用,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在收购季节都想最大限度掌握粮源,从而对收购市场形成竞争态势。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后,由于托市企业都敞开收购,掌握了粮源的个体粮商生意火爆,待价而沽,使企业在收购环节实际支付的收购费用高于核定的,无利润可谈。为争取每年70元/吨的保管费用补贴,企业从上至下都高度重视库存管理工作,基本上都严格按照有关管理办法来履行存储合同,以确保储粮的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但是,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正常损耗如水分减量、保管自然损耗等,得不到额外补偿,全部由企业负担。由于保管费是按实际保管月份拨付的,剔除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正常损耗、人员工资后,国家给的保管费用已所剩无几了。在此,笔者建议中储粮总公司根据2008年的实际情况,应补足20元/吨的收购费用,用以弥补承储企业正常的费用支出。在库存管理上,中储粮直属库、粮食主管部门和农发行要协调一致,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库存检查,做到既节约费用,又杜绝信贷风险。3.在粮食销售上,中储粮总公司要建立季节性、稳定性、可控性的最低收购价粮食多元化销售机制。国家指定的托市粮食拍卖交易市场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的交易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易方式,在保证交易安全的情况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竞价销售,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要优先在网上挂牌销售,最大限度地方便客商,提高拍卖成交率,扩大销售量。承储企业必须凭《出库单》无条件地执行出库计划,并对出库费作出严格的界定,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各地粮食承储企业在出库时,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时间、质量、品种、数量交货。

(六)制定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措施

1.加大学习宣传粮食流通法规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粮食行政执法是当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的一项主要工作职责,能否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准确,关键是看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这也是重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良好形象的关键所在。因此,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务必在强化、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上下功夫,特别要在学习宣传粮食流通法规方面下深功夫,加大工作力度。2.完善执法工作体系,夯实执法工作基础。争取增设政策法规、粮食监督检查、粮食质量监管等行政执法必需的机构和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能职责,尽快实施统一粮食行政执法标识和执法监督电话。探索在辖区内的乡镇政府设立或聘用粮食行政执法协管员的办法,以解决执法人员不足的矛盾。3.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沟通与协调。一方面,要在粮食系统内部经常交流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经验,又要密切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学习执法技巧与方法;另一方面,要重视与工商、质监、物价、卫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执法,各履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全方位开展粮食流通市场监管和粮食行政执法工作。

从2005年起,我国在部分粮食主产省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最低价粮收购政策对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笔者就江苏省建湖县(下面简称“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执行最低价收购粮食政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本人从事粮食财务管理工作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摘要】本文阐述了执行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面临的问题,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执行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粮食收购;问题;对策;财务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行政执法;问题;对策

一、环境行政执法的概念及我国环境行政执法的现状

执法是国家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环境执法是国家执法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将环境法律规范中抽象的权利和义务变成环境法主体的具体的权利义务的过程,或者说是国家有关机关将环境法规范适用于具体的环境法主体的过程。

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依然很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就我国环境行政执法的总体而言,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罚代刑等现象还很严重,各地普遍存在环境行政执法难、执法软弱、执法无力等问题。正因为如此,环境行政执法在人们的眼里显得苍白无力。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与实施,阻碍着我国环境法制的发展进程。

二、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行政执法机构设置上不合理性。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实行的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总负责和其他相关部门分别管理相结合的环境管理模式,拥有行政管理权的部门众多,形成了“多头执法”的状态。然而往往地方环境部门在行使行政职权的时候,总是同国家行政权割裂开来。在利益的驱动下,常常是有利的相互争夺,出现“执法密集地带”;无利的互相推委,出现所谓的“执法真空地带”。最终导致环境行政执法的难度增加、执法的效率下降。我国的环境执法主体之间利益不一致,致使环境执法失去了执法的意义。

(二)经济原因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环境行政执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地方的财政收入,对于一些利税大户采取放宽政策,缴足了一定金额的污染罚款后,企业就可以照常营业。另外行政主管部门利用执法职权,参与垄断行业市场,强行为相对人提供服务。更有甚者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不闻不问,这种“警匪一家”的情况造成了环境执法难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环境行政执法中缺乏相应的执法监督机制。尽管目前我国从国家到地方环保部门已经开始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但是绝大部分环境保护部门没有专门的法制管理机构或是专职人员,这样就很难对日常的环境执法工作给予正常的指导和监督,即使是某些省、市一级的环境保护部门设立了环境法制管理机构,但是都因为没有足够的重视,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四)环保意识与法制观念淡薄,公众参与程度不够。能否树立合理的环保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环境行政执法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进行的广度与深度。环境保护理念及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人们对周围环境状况和了解环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深层次认识过程,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基本认识观念而形成良好的遵守环境法律、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在环境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环保理念起到调整人们的心态的作用,使人们的行为与环境法律规范相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

(五)我国环境执法队伍数量不足和素质欠佳。环境行政执法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活动,内容的庞杂、范围的广泛,都必然要求执法人员的高素质。然而,目前我国的环境行政执法队伍比较薄弱,这个问题主要集中于偏远的县市,主要表现队伍的数量明显不足,缺乏精兵。有不少的环境保护机构的力量明显不足,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面对分布广、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要求力量如此薄弱的环境执法机关完成这么重的执法任务,确实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对我国环境执法的几点对策探讨

(一)完善环境专项立法。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站在整个法律体系的高度,修改《宪法》、《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彻底转变“污染――治理”的错误思想,提高法律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完善环境执法法律体系,建立环境行政程序法,使环境行政程序法典化;建立环境行政纠纷调解法,增强环境执法的可操作性;完善区域性地方的环境立法,解决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

(二)建立有效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机制。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领域和方面,单靠环保部门“包打天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广泛动员联合各方力量一起来干。但是,这也会带来多头执法的弊端。环境保护执法主体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设之间缺乏协调和配套,影响了法律效用的发挥。因此,要根据环保法律、法规和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度的规定,明确了相近相关部门所负的环保职责,重点理顺与计划、经贸、国土资源、农业、建设、林业、工商等部门的关系。

(三)规范环境执法行为,提高环境执法效率。规范化的环境执法,使各步骤不交叉、不重复和相衔接的有序的科学执法,是将人为环节减少到最低限度,并最大程度地维护公共利益和保护相对人利益的高效执法。环境行政主体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必须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环境执法的平等性、公正性、准确性和可接受性,减少了行政纠纷和行政行为的反复,也有助于环境执法的效率性和效益性的提高。

(四)加大环境破坏处罚力度。对于屡次违法、故意偷排、超标排放的违法企业,可以从重或者加重处罚。对连续两次被环保部门发现超标排污的企业,有关环保部门在实施处罚的同时,可以提请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做出限期治理或者停产整顿决定。限期治理期间应当限产、限排,禁止建设增加排污总量的项目。经限期治理或停产整顿仍不能达标排放的,提请有关政府做出关停决定,否则,将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监管失职的责任。同时,还可以建立环境执法情况新闻通报制度。

(五)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提高群众的环境法律意识,加强其参与环境执法的程度。群众环境法律意识的高低与其参与环境执法的程度也是衡量并影响环境执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提高当前我国环境执法的质量,必须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法律意识,推动其积极参与环境执法。为此,要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激发广大群众的环境危机感和时代责任感,为环境执法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环保部门应定期向社会环境状况的公报,保证执法决策的公开化和执法过程的民主化,为群众参与环境执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六)提升环境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能力。应当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具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政策业务素质和执法操作能力等等。对环保机构而言,要把好环境执法人员采用关和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教育关,建立严格的执行人员考核、淘汰、监督制度。在执法硬件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基层环保部门的预算投入,更新和完善环境执法和宣教设备,确保其拥有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推进执法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执法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保证执法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吕泽天.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2).

[2]陆天静.浅议环境行政法律责任[J].行政与法制,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