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

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

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集中 网管 指挥 协调 运维

一、前言

随着中原油田通信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设备维护量也日益增加,加之通信站队维护队伍整体老龄化严重,在岗工作人员数量逐年减少,网络业务需要集中网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一直以来,通信管理处各业务网管系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孤岛,不能达到资源的共享,为集中维护管理和通信调度指挥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因此,需要有一个综合网络系统平台来实现对各专业网管的调度,满足网络集中化维护管理的需求。中原通信集中网管(生产指挥)调度中心的建立,正是满足了面向客户,面向服务的“集中监控、集中管理、集中维护”的维护要求,也是合理使用网络资源,降低维护成本的重要举措。

二、调度中心功能

中原通信集中网管(生产指挥)调度中心是一个多业务集中的管理平台,它是集成现代通信技术,利用局网、互联网、跨省专线、宽带无线、3G移动、卫星通信等电路方式与所有生产现场进行数据实时采集与控制管理,将中原油田通信网所有的通信站点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本调度中心,彻底打破了通信管理处以往仅靠电话、传真、电台来辅助指挥协调的落后的调度方式,将分散的网管平台集中为统一的网管平台,实现了生产指挥与协调的数字化、可视化、科学化管理,具有集中网管和生产指挥两大功能。

(一)集中网管功能

通过集中网管系统,对通信管理处所属程控、传输、数据和电力等专业设备集中网管,全面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对通信业务进行远程监控、数据配置、告警信息处理以及日常维护,做到故障处理的集中化,实现设备故障的可知、可控。

通过该中心实现了对全网程控交换机的数据配置、业务管理;实现了通信骨干网传输链路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传输设备的数据配置与管理;实现了中原通信数据网络的链路设备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对核心网交换机、路由器设备工作状态的监控与管理;实现了对全网电源设备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并可及时发现电源设备的运行故障。

(二)生产指挥功能

通过对GPS车辆定位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网络电话会议、大客户数据专线和全网通信机房动力环境等信息化业务进行统一监控与管理,实现了用多种手段来指挥协调生产。

1、对全网通信机房动力环境数据和视频进行监控

通过管理终端,对全网通信机房动力环境以及机房设备进行实时的远程监控。通过对烟感、水浸等工作状态的集中监控,可及时了解机房环境(如温度、湿度等)的变化;通过告警联动系统功能,掌握机房设备(如供电电源、空调等)的工作状态,记录和处理相关数据,及时监测故障,做到对设备故障的提前预警、准确定位故障。若出现异常,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并通过远程对通信机房环境和设备进行管理,快速完成修复,实现通信机房集中监控维护管理,无人职守,提高机房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对GPS车辆定位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网络电话会议等业务进行统一管理

(1)通过对GPS车辆定位系统的管理,对油田生产车辆的行驶轨迹、油料消耗、超速记录和安全等信息进行24小时实时动态监控管理,实现对车辆的可视化指挥、数字化管理,发挥生产调度管理功能。

(2)远程视频会议是采用专线、局网、互联网、3G移动无线以及卫星通信等电路方式来链接。通过本调度中心,可以实现对网络电话会议、远程视频会议的召开、会议控制。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可定时、预约、随时召开会议,快速方便。充分满足了油田本埠与外部市场钻井、采油、储运等企业的生产需要,为随时传达生产信息,及时进行生产指挥调度提供必要的手段。

3、对油田居民小区安防监控系统和通信站视频监控进行远程管理与维护通过与各个监控点进行数据库联系,实现对前端小区的监控点、录像服务器、硬盘录像机、矩阵服务器和客户端等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远程控制与管理,对监控信息集中控制、管理。各调度员通过监控终端对各前端监控点上传的图像进行显示和控制,可随意显示任意图像,并可遥控调节前端监控点任意一台球机、云台的转动以及对变焦镜头。通过网络,可以进行图像调取、录像管理、历史数据回放和防病毒管理等。能识别设备故障,通过告警信息平台,快速查询并定位故障位置及类型,对前端故障及时进行处理。对软件故障实现远程维护,对设备运行参数进行远程设置、修改,为视频监控的使用和管理提供了先进的维护和管理手段。

4、对生产现场进行实时数据传输和视频监控

(1)通过有线及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专线、宽带卫星、3G移动无线通信技术,将生产现场的源头数据实时回传到监控指挥调度中心,提供生产现场实时的数据传输;

(2)通过搭建远距离传输平台,传输生产现场的实时视频监控画面,以便及时掌握生产现场环境及细节,随时进行指挥与协调。

(3)提供远程专家会商和综合视频应用,通过视频会议管理平台,提供专家远程技术指导,现场的可视化、可控化管理的丰富功能。所有参加会议的会场,对共享的同一个文件,可以自主操作,进行任意修改、讨论交流、互传文件,同时可进行会议全程录像、投票等模块功能。

通过中原通信集中网管(生产指挥)调度系统,一方面对全网设备实现集中网管,能适时掌握全网设备的运行状况,对设备障碍的处理做到及时、高效。另一方面,能快速把握生产动态,并对生产实现指挥和调度。

三、结束语

在调度中心建成集中网管(生产指挥)系统平台后,维护体制逐渐由原来分散、人工的向集中的、自动的方向转变,真正实现了“集中监控、集中管理、集中维护”的现代运维模式。将分散的网管平台集中到统一的网管平台上进行处理,实现管理处通信资源的价值管理。通信机房达到无人职守,监控、维护工作都由网管人员统一完成,进一步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维护效率,提升了维护质量,大大加快了通信管理处的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同时也是打造中原通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第2篇

一、工作目标

作为应急联动成员单位,服从县应急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动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按照“统一领导、科室联动”的应急联动建设要求,以各科室原有工作职责和应急处置职能为基础,建设突发事件联动处置的应急工作机制,通过有效整合资源,配合实现对、群体事件、公共突发事件等社会安全稳定事件的先期处置,切实提高维护稳定、服务项目、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受理处置各类违反价格等有关法律法规行为的投诉和举报,确保随时承担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抢险救助和服务保障。

二、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对我局应急联动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党组成员、副局长,党组成员蔡文斌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县发改局社会应急联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具体名单附后)。

三、工作职能

(1)负责重点项目工程和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事件;

(2)负责受理处置各类违反价格等有关法律法规行为的投诉和举报。

四、运行机制

(1)服从配合制

根据县应急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动指挥中心的指令,服从统一指挥调度,不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推诿、延误,积极配合各主管部门,确保事件有序圆满解决。

(2)快速反应机制

我局应急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双轨制,既独立接受群众报警求助,又服从我县联动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建立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实行工作时间内值班制度和工作时间外联系人制度,落实专门联系人,确保指令畅通。

(3)首接反馈制

按“先受理、后移交”的原则开展先期处置,并及时向县110社会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反馈情况。

(4)现场处置机制

我局应急联动工作领导小组接到县社会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的指令后,按照“分类指令、分级落实、联动协作”的原则,立即派人员赶赴现场处置。

对一般性的应急联动事情,按照职责分工,调度局应急队伍开展处置,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负责现场综合组织、协调工作,并做好善后工作;对重大突发事件,提出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县联动指挥中心报告。

(5)信息反馈机制

应急联动小组人员或相关科室人员接到指令后,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并及时、客观、全面将有关情况予以报告。

一般性事件处置完毕,可通过电话进行第一次反馈;重大突发事件,受令人员到达现场或初步掌握情况后,立即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复杂性事件须在1小时内报告。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开展应急联动处置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科室要统一思想,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应急联动工作的重要意义,以服务群众为根本目的,切实把此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确保应急联动工作顺利开展,确保联动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2)明确职责,狠抓落实。

按照本实施方案,各科室要把联动处置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按照各自分工抓好落实,确保联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如因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责任人责任。联动工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联络员,应急处置队伍人员要切实负责,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随时按照指令履行相关职能任务。同时,把应急联动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配齐配全相应的装备和物资,确保联动工作的需要。

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第3篇

一、目标任务

(一)建设目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到2012年底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处置快速、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的要求,具体建设目标与进度是:

1.到2010年底,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组建完成。

2.到2012年底,区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得到全面加强。各镇(开发区)、重点企业等基层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全区及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

(二)主要任务

1.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要任务:研究决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关事项,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政府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机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灾害或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行动。

2.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主要任务:除承担消防工作外,同时承担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地震灾害、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空难事故、恐怖袭击和群众遇险等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灾害、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

二、队伍建设

(一)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

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由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分管主任)担任指挥,区应急办主任、区消防大队大队长和公安、安监分管局长担任副指挥,成员单位由区应急办、公安、消防、安监、建设交通、人武、人防、卫生、发改经贸、环保、财政、劳动保障、民政、工商、质量技监、水利、农林、广电、外宣中心、科技、电力、电信以及相关部门组成,并根据应急救援的需要适时调整充实。

(二)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区政府依托公安消防大队组建区级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形成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主体、其它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及当地各种形式消防队伍有效联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

2.区有关部门可结合本部门处置相应突发事件的特点,全面加强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的针对性。

三、制度建设

(一)应急响应联动制度

1.应急事故接处警。区各类灾害事故的接处警依托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和区公安分局110指挥中心,区公安分局110指挥中心接到各类灾害事故的报警后及时向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报告并调派相应力量进行现场处置。

2.救援力量调派。在各类灾害事故处置预案启动后,根据预案要求,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实行信息报送和力量调派。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各成员单位力量调派工作,由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进行通知、联络、调派,各成员单位在接警后,必须按预案、有关规定和现场指挥部的指令,指派相应人员携装备,到场参与处置。

3.救援物资调用。在灾害事故发生后,由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调集包括战勤保障中心的各类救援物资和全区范围内日常储备的各类生活及其他相应物资。

4.现场组织指挥。较大级别以上的突发事件,由区领导负总责;区领导未到场时,预案制订部门负责人是现场总指挥。较大级别以下的突发事件,在政府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机构统一领导下,由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行统一指挥或由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指定部门(预案制订部门或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员单位)实施现场指挥,组织开展灾害或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行动。

(二)例会制度

1.联席会议。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和决定全区应急救援工作重大事项,协调解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关问题,部署各类应急救援重点工作。

2.专家小组会议。由区级各类事故专家小组成员参加,根据需要适时召开,主要是交流经验、研究工作形势、探讨处置方法,为处置工作决策和指挥中心的临场指挥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3.案例研讨评估制度。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专家小组及其他相关人员参加,按需要召开针对特定事故处置的评估会议,为各类灾害事故的处置不断积累经验。

(三)演练和培训制度

1.演练制度。按照预案,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每半年组织一次应急救援联动演练,切实提高应急救援队伍承担灾害事故处置的实战能力和处置水平。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各成员单位根据本部门预案和实际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各类专业演练。同时根据演练和救援工作需要,每年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相关预案。

2.培训制度。根据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每年一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军事素质、专业救助、综合救援等有关科目的培训,提高救援理论和专业技术与技战水平。同时积极选送人员参加应急救援培训,加强区域间交流学习,提高队伍应急救援能力。

(四)综合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管理调用制度

1.储备模式。全区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按照“统一管理”和“集中、分散储备相结合”的模式,以消防大队为依托,筹建区综合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中心。区综合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中心对专用应急救援物资、重要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和各类专业车辆等进行储备和应急保障;其他区各部门及各社会单位分散储备各类应急救援器材装备和生产生活物资。

2.管理模式。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及综合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中心,负责协调全区各类应急救援物资的日常管理和战时保障。由区综合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中心和其他区级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储备的应急救援相关物资情况,进行分工录入,由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区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中心备案,实行动态化统一管理。

3.调用模式。在灾害事故发生后,由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调集包括战勤保障中心的各类救援物资和全区范围内日常储备的各类生产生活物质及其他相应救援器材装备。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无条件服从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调用。

(五)检查考评制度

1.检查考核方式。将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受区政府委托,负责对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工作和区级联动各成员单位参与应急救援行动进行考评,并作为检验各镇(开发区)和各联动部门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2.检查考核内容。主要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日常管理、物质储备、联动响应、救援处置及经费保障等方面。

四、保障措施

(一)基地建设保障

1.综合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以区消防训练基地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构建区综合应急救援训练基地,落实相应经费保障,增加应急训练设施及其他必备物质,以承担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及社会相关单位人员的培训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年度培训计划,按计划落实培训任务。

2.综合应急救援战勤保障基地建设。在现有消防大队的基础上,着眼长远,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保障基地营房、场地建设,按省、市下达的标准储备各类综合应急保障物质,进一步构建标准化的综合应急救援战勤保障基地,逐步实现各类救援器材、装备、车辆和物质储备基地化、规模化、集中化、规范化的“四化”保障模式。

(二)装备建设保障

1.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装备建设,根据省、市下达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通用标准,结合区灾害事故类型特点,综合考虑财力和实际需求,合理统筹装备配备,强化攻坚和应急救援器材装备的配备,分阶段逐步完善。

2.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战勤保障,依托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加强对专用应急物质、重要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和生活必需品的储备与保障,确保应急救援任务顺利实施,具体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标准的通知》、《省财政厅省公安厅关于印发<省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标准>的通知》要求分步施行。

(三)经费保障

1.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区政府财政预算。

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加强对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的安全管理,杜绝人为因素对指挥中心造成影响,为设备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保证中心内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中所指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包括传输网络设备及配套设备(如:动力、空调等)、网络终端设备、发电设备及配电室。

第三条林业局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是指挥中心安全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督促检查本规定的执行情况,负责落实本规定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信息中心作为全网设备的管理部门,负责新设备、扩容设备的入网把关工作。

第五条本规定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归信息中心。

第一章指挥中心设备管理

第六条指挥中心内仪器和设备必须按照规定放置,并有明确设备标识。未经信息中心允许,任何部门不可以放置任何设备于指挥中心内。

第七条指挥中心内各种仪器和设备未经允许不准擅自带出指挥中心,经允许使用后需归还原处。

第八条任何设备与现网设备进行连接前,须由信息中心审查批准。

第九条设备的维护必须由专人负责,他人不可随意操作;设备需要停机检查时,须经信息中心批准后,方可进行;关闭设备时,须经信息中心同意。

第十条指挥中心内严禁从事与工作无关的各项活动,严禁使用指挥中心设备进行娱乐活动。各种与工作无关的设备不准带入指挥中心。

第十一条指挥中心设备终端不可安装各种与工作无关的应用程序,不可使用外来磁盘进行数据拷贝。设备终端应该有明确的防病毒措施,由专人定期进行检查。

第十二条因指挥中心机房为自行运转模式,由环境监视报警装置进行监控,报警装置与指挥中心负责人手机实时相连,专人负责监控系统的管理工作,发现火警、湿度、温度、烟雾、门铃、电源、空调等报警信号时,应在安全时限内退出机房,避免人员伤亡;发生异常情况时上报主管领导和带班领导,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违规擅自进入指挥中心,因个人行为引发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由行为人承担全部责任。

第十三条信息中心定期派人对中心内设施进行巡视检查。在狂风雷雨等恶劣天气前后应加强巡视检查,以确保指挥中心内外环境的良好与安全。

第二章指挥中心环境管理

第十四条指挥中心内的温度、湿度应符合维护技术指标要求,保持正常通风。

第十五条指挥中心照明设施工作正常,指挥中心照明与设备用电分开。指挥中心照明应有应急备用设备,各类照明设备要由专人负责,定期检修。

第十六条指挥中心应做好防水、防火、防爆、防盗、防雷、防冻、防潮等工作。

第十七条指挥中心重要设备要装有警示牌,并标明负责人员姓名和电话,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联系负责人员。

第十八条以上几个方面应根据工作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专人。

第三章指挥中心安全管理

第十九条信息中心负责审核指挥中心的出入人员的资格,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进入指挥中心。进入指挥中心需由信息中心相关人员陪同,信息中心须对外单位人员在指挥中心的行为负全责。

第二十条指挥中心设专职维护人员负责日常运转,维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我局的各项规章制度,信息中心对所管理的维护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方面的考核。

第二十一条指挥中心机房内禁止吸烟,严禁存放和使用易燃易爆、剧毒及腐蚀性物品。

第二十二条维护人员应切实遵守安全制度,认真执行用电、防火的规定,做好防水、防火、防爆、防盗、防雷、防冻、防潮等工作,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第二十三条指挥中心值班人员和维护人员应加强防火安全学习,信息中心组织进行防火救火操作演习,定期进行安全防火检查。一旦发生火情,应按机房内张贴的灭火流程进行处理,并立即报告。信息中心应制定发生火灾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分工,加强配合,在发生火灾和紧急情况下有序开展工作。

第二十四条指挥中心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和防护用具。各种消防器材和防护用具应按规定定点放置,随时保持有效,加强对消防设备的管理,指挥中心走线孔洞必须用防火泥进行封堵、过期的灭火装置及时更换。指挥中心值班人员和维护人员应掌握灭火常识和消防器材的使用。

第二十五条指挥中心应有可靠避雷装置,雨季应加强对指挥中心内部安全设备、地线及防护电路的检修和整改。

第二十六条在维护、测试、磁带更换、光盘更换、故障处理、日常操作以及工程施工等工作中,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造成工伤和通信事故。

第二十七条指挥中心附近施工应遵守用火管理制度。指挥中心非特殊需要,严禁使用明火。若确实必要,须经信息中心批准,并采取相应的严密保护措施,方可在指挥中心动用明火。

第二十八条持有电气资格证的人员方可安装相应的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测试电气设备的电源是否正常应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禁止用手触及电气设备的带电部分和使用短路的方法进行试验。

第二十九条维护人员应熟悉并严格执行安全规定。凡进行危险性较大、操作复杂的工作时,必须事先拟定技术安全措施。操作前检查操作命令、操作程序、涉及的设备、工具和防护用具,当确实安全可靠时,方可进行工作。

第三十条各种测试仪表和电器设备的外壳,要接地良好,插拨电路盘应使用抗静电手环。高压操作时应使用绝缘防护工具,注意人身和设备安全。不同种类的电源应使用不同的插座。

第三十一条指挥中心应在显眼处张贴消防逃生示意图和指挥中心灭火流程。

第三十二条指挥中心用电须经信息中心批准,指定用电接点后,方可接电。指挥中心须注意用电安全,严禁使用与工作无关的电器。

第三十三条指挥中心应该具备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两种紧急通信手段,保证紧急情况下的通信正常。

第三十四条指挥中心维护的各设备应有明确的安全管理责任人。

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第5篇

1应急通信指挥车

1•1通用型应急通信指挥车常见的应急通信指挥车一般采用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图像采集、处理和传输技术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组成一个功能较为完备的移动指挥中心.该系统在处理紧急突发事件(如地震救援)中机动灵活、快速反应,把现场情况通过车载卫星系统传送到远程指挥中心,实现现场与指挥中枢之间的远程图像监控、语音调度和数据查询等,使得指挥中枢决策人员如临其境,及时获取现场信息,保证了决策的准确性.为实现事件现场与远程指挥中心联动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4].这种应急通信指挥车通常被称为通用型应急通信指挥车[5].

1•2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应急通信指挥车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应急通信指挥车与通用型应急通信指挥车有所不同,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典型的事故场景与通用型应急通信指挥车的应用场景不尽相同.通用型应急通信指挥车主要用于地震救援、科学考察等没有基础通信网络可以利用的情况.因此它的远程通信主要依靠卫星链路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则不同,这里我们把毁灭性地震造成的灾害排除在外,而将典型的救援场景设定为在轨道交通地下隧道中发生列车脱轨、相撞、火灾和爆炸等突发事件时的紧急救援.这也是轨道交通最困难的救援场景.假设当事故发生时,应急通信指挥车迅速开赴现场,停靠在事故发生隧道的相邻地下车站的出入口,通过单兵背负的音视频信号采集设备将现场情况发回应急通信指挥车,并由指挥车上传至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与通用型应急通信指挥车不同的是:此时不必使用成本高昂的卫星通信.因为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必定存在各个移动通信运营商网络信号的良好覆盖.因此借助3G公网实现现场音、视频信息的上传及指挥中心调度指令的下达是一个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要求车载通信系统的制式及设备与轨道交通原有的通信系统相互兼容,实现互联互通,这也是轨道交通应急通信指挥车不同于通用型应急通信指挥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当地铁隧道发生事故时,其相邻车站的通信设备有可能并未毁坏,这种情况下应急通信指挥车就可以通过光缆迅速便捷地接入轨道交通专用传输系统从而实现与应急指挥中心的信息传输.此外,轨道交通专用无线通信采用800MHz频段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各车站设两载频基站,能够提供一个控制信道和7个通话信道.当隧道中发生事故时,相邻车站基站即使还能正常工作,也没有能力承载因事故救援而突发的巨大话务量.因此,要求轨道交通应急通信指挥车配备车载TETRA基站,至少以单站集群的方式来补充原系统信道的不足(视车载TETRA基站与原系统设备的兼容程度,有可能通过专用传输系统提供的传输通道接入原轨道交通TETRA交换控制中心,从而提供更多的系统功能),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原有无线通信终端设备,使其在应急救援中尽可能发挥作用.尤其是重庆轨道交通警用无线通信也纳入800MHz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为警用通信设置专门的虚拟用户群组)的情况下,让既有的TE-TRA终端设备可以在应急救援中加入通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通信系统构成与功能及技术指标

2•1系统构成能够满足轨道交通应急救援功能需求的应急通信指挥车通信系统如图1所示.轨道交通应急通信指挥车系统由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设备和车载设备两部分组成.其中车载设备又分为5个子系统:视频通信、公网/专网通信接入、TETRA数字集群通信、广播及供电子系统.

2•2系统功能

2•2•1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设备应急指挥中心设备应能通过有线和无线链路与应急通信指挥车之间实现语音、图像、数据通信.可动态监控现场情况,指挥和部署各种救援力量.中心的设备由可视化调度设备、解码单元、综合控制管理平台(含软件)及用户终端组成,应能实现与轨道交通控制中心既有专用电话系统及视频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应急指挥中心设备采用平台化理念进行设计,内部结构实现层次化、模块化和标准化.系统软件采用NGN体系架构,具有高度可靠性、良好兼容性和灵活的扩展能力.

2•2.2应急通信指挥车车载设备1)视频通信子系统.系统由单兵摄像机、发射机和接收机,车载3G视频服务器、硬盘录像机、头枕显示器及野战光缆等组成.系统通过单兵摄像机实时采集现场图像并经单兵发射机采用无线(COFDM)方式传到接收机.为保证单兵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可靠的无线通信,本方案采用野战光缆将接收机引至现场附近区域,野战光缆另一端连接车载3G视频服务器.接收机将视频图像信息上传至应急通信指挥车存储和显示,并经编码压缩后通过3G公网发送到应急指挥中心.接收机与应急通信指挥车间除具备视频传输功能外,还可以进行话音通信.2)公网/专网通信接入子系统.应急通信指挥车与应急指挥中心之间的传输通道主要依靠3G无线公网.通过车载3G视频服务器,除能将现场实时图像上传至应急指挥中心外,还能与应急指挥中心建立语音通话,确保应急指挥中心对现场的指挥调度.车载3G无线视频服务器选用双网多卡无线视频服务器.采用多信道捆绑技术、网络编码自适应技术等,支持双向语音传输,支持高清图片的实时抓拍,支持本地音、视频实时存储,支持GPS轨迹定位,可解决超远距离图像传输.在邻近地铁车站通信设施正常时,可通过野战光缆,直接将车载通信网络接入到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网络中,实现与应急指挥中心、各车站之间的语音、数据和视频通信.3)TETRA数字集群通信子系统.应急通信指挥车配备具有单节点工作能力的便携式800MHz频段TETRA数字集群基站,可为指挥车及周边的TETRA终端提供无线调度通信服务.该基站兼容地铁既有的TETRA数字集群终端,无论事故隧道相邻车站的TETRA基站是否损坏,均可使用野战光缆将车载基站提供施主信号的便携式光纤直放站部署在事故隧道口或隧道中.在相邻车站基站损坏的情况下,为事故现场的TETRA终端提供TETRA入网通信的条件;在相邻车站基站未损坏的情况下,可以扩充信道数量,提高呼叫的接通率,改善服务质量.当应急通信指挥车车载TETRA基站与原轨道交通TETRA系统达到最理想的兼容状态(同一厂商生产的设备并采用相同的软件版本)且事故隧道相邻车站的专用通信传输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传输通道将车载TETRA基站接入原轨道交通TETRA中心交换控制设备,以提供更加完备的系统功能.4)广播子系统.系统主要由功放、喇叭和有线话筒等组成.可将车上所有音源根据需要在车内和车外播放,还可实现车内监听、车外广播.5)供电子系统.为保证应急通信指挥车在复杂条件下的可靠供电,采用市电、取力发电机、UPS逆变等3种供电方式.各种供电方式都要求进行电源净化和稳压处理.供电系统应具有防雷击功能、漏电保护功能.同时还具有过、欠压保护和过流保护功能.确保电源系统和用电设备的安全.市电供电拥有最高优先级.供电系统除为应急通信指挥车供电外,还应配备便携式发电机,为无线视频接收机、光纤直放站远端机等前端设备供电.

2•3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2•3•1通信指挥车与指挥中心间的视频传输本方案利用移动通信公网作为应急通信指挥车与应急中心之间视频图像的主要传输途径.因此其传输质量指标主要依赖公网的服务质量指标.此外,本方案选用的3G视频服务器采用双通道集群捆绑技术、网络带宽自适应技术和H.264+视频压缩编码优化技术,可以提升传输通道的带宽并根据网络参数的变化自动调整视频帧率(最高可达25帧/s),使数据流控技术更适合低带宽网络传输专业的图像,色彩还原度高.其具体指标如下.1)视频输入:1路~4路(可选同传);传输分辨率:D1,PAL制704×576;NTSC制704×480;Hafe-D1,PAL制704×288;NTSC制704×240;CIF,PAL制352×288;NTSC制320×240.2)帧率:CIF帧率1~25帧/s可调(实际帧率视3G网络状况而定).3)码率:码率可调,视3G网络带宽而定(支持EVDO、WCDMA通信模式);典型码率420kbps左右(2路CDMA2000带宽情况下);典型码率700kbps左右(2路WCDMA带宽情况下);自动调整图像组(GOP)长度,自适应网络带宽.2•3•2视频图像采集终端与指挥车端接收机之间的视频传输传输方式:采用双向IP型TDMA-OFDM全双工体制;数据速率:1~3•5Mbit/s(视调制方式而定);接收门限电平:灵敏度-97dBm(10-6BER@8MHz信道宽度);工作频率:325MHz;信道带宽:8MHz;OFDM子载波数:4096;调制方式:QPSK/16QAM;视频接口:1路复合视频(PAL制);音频接口:1路音频输入/输出.

2•3•3TETRA数字集群通信子系统本方案车载TETRA数字集群通信子系统从系统功能到技术指标,与轨道交通专用无线通信系统通常采用的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并无本质区别.且轨道交通专用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在业界早已成为常识,因此这里不再赘述.唯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设备选型时一定要考虑与原轨道交通专用无线通信系统设备达到最深层次的兼容.

3无线移动视频传输采用的关键技术

本方案在无线移动视频传输中采用了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ded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COFDM)技术.COFDM是目前世界最先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调制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将高速数据流通过串并转换,分配到传输速率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进行传输.COFDM技术属于多载波调制技术,它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使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以相互重叠,从而减小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COFDM技术使用了自适应调制,根据信道条件的好坏来选择不同的调制方式.COFDM还采用了功率控制和自适应调制相协调的工作方式.信道好的时候,发射功率不变,可以增强调制方式,或者在低调制方式时降低发射功率.由于这种技术具有在杂波干扰下传送信号的能力,因此常被利用在容易受外界干扰或者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的传输介质中.它的实用价值就在于支持突破视距限制的应用,是一种对无线电频率资源充分利用的技术,可以对噪声和干扰有很好的免疫力,绕射和穿透遮挡物是COFDM技术的核心[6],其在无线图像传输方面的应用有以下独特的优势:1)卓越的“绕射”与“穿透”能力,使得其适合在非可视和有阻挡的环境中实现无线图像的实时稳定传输,受环境影响小.2)适合于高速移动中进行实时图像的无线传输.可在车辆、船舶和直升机等平台上使用,传输可靠性高.3)传输带宽高,适合高码流、高画质的音、视频传输,图像码流一般可大于4Mbps.接收后的图像质量接近DVD画质,完全可以满足接收端后期音、视频分析、存储和编辑等具体要求.4)在复杂电磁环境中,COFDM具备优异的抗干扰性能.其抗多径干扰、窄带干扰及信号波形间干扰性能优越.通过各个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