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DF36
文献标识码:A
提到社区,大多数人会认为它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毕竟城市社区这一概念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但事实上,农村社区一直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十分重要的社会共同体。其古老在于,它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产生以前就存在的原始部落;说十分重要,是因为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之一,至今仍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作用。如今,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推进,城镇一体化、农民居民化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这种新的时代背景要求社区建设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虽然国家文化部已提出保障全社会公平享受文化权利问题,但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依然存在诸多困难。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概念
社区是滕尼斯提出的一个与社会相对应的类型学概念,与随着工业化出现的、建立在理性意志之上的社会相比,社区是指建立在血缘、地缘、情感和自然意志之上的富有人情味和认同感的传统社会生活共同体。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一个温馨美好的概念,它是与建立在契约基础上、充满理性计算的冷冰冰的“社会”相对照而提出来的。借此,滕尼斯表达了一种对前工业社会基于血缘、亲情、共同习惯和传统纽带的共同体的眷恋。在此后的社区研究中,尽管关于社区的定义层出不穷,但地域、互动和认同是公认的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并且社区一直承载着一种共同体精神:人们可以为了共同利益而产生集体行动。
然而,我国目前社区建设运动中建构起来的社区未能产生一种共同体精神。在农村,由村委会动员的参与主要是个体化的离散参与,参与过程也大多是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实现社会控制目标。参与过程并没有改变村民的心理特质,没能使他们产生一种超越个体利益的公民精神和因参与了社会改造过程而生发的主体性。那么,在当代中国农村,村民们该如何超越个体私利形成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农村社区?这样的地域共同体在当代中国农村中该如何形成?
肯尼斯・纽顿认为通过互惠和信任,社会资本把个人从缺乏社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自利的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算计者转变成为具有共同利益的对社会关系有共同假设和共同利益的共同体的一员,从而构成了将社会聚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即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能够通过促进合作来提高社会的效率,也有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问题”。他认为“在一个拥有大量社会资本存量的共同体中,生活是比较顺心的。公民参与的网络孕育了一般流的牢固准则,促进社会信任的产生。这种网络有利于协调和交流,扩大声誉,因而也有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而且“公民参与网络增加了人们在任何单独交易中进行欺骗的潜在成本;培育了强大的互惠规范;促进了交往,促进了有关个人平衡的信息之流通”。依据帕特南的理论,在一个拥有大量社会资本的共同体内,合作更容易出现,也就是说,社区治理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
社区文化是我国新时期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影响和包容着人们的行为规范、民情习俗、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良好的社区文化不仅有利于培育文化认同,促进人际交往,强化社区自治意识,而且具有重要的利益导向功能。具体来说,通过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实现农村居民广泛的社区参与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趣味、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使农民个体的利益冲突在观念上得以有效的溶解。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社会资本的培育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CGSS2005)的分析,本文考察了当前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与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二、基于CGSS2005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
由2005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数据显示,在问到“你所在的社区/村庄有没有以本地居民为主要参与者的文化/节庆活动呢?”,87.7%的人回答“没有”,8.9%的人回答“偶尔有,但不规则”,仅有3.3%的人回答“有,而且定期举办”;而在问到“在业余时间,您有没有参加由您工作单位以外的社团组织(如俱乐部、培训班、教会等)安排的娱乐/文艺活动呢?”比较农村居民与其他社区居民回答的情况,我们看到,农村居民文化活动不仅绝对数量上相当少,相对其他社区类型来说更是非常匮乏。
(二)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状况的相关分析
帕特南是一位较早将社会资本理论运用于社区治理研究的学者。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20年的时间就社会资本问题对意大利南北行政区进行了研究:意大利南北不同地区治理绩效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资本分布的差异。充足的社会资本使意大利北方的民主制度走入良性循环,信任、互助、互惠合作带来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充满活力、政府日趋民主。相反,稀缺的社会资本使意大利南方南部地区陷入了恶性循环,背叛、依附、剥削、强制服从带来了民主制度的水土不服,经济与社会的混乱如影随形。帕特南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运作的,这种社会环境即是包括了信任、互惠规范的公民参与网络。一个民众积极参与的、团结合作运作规范的公民参与网络,可以将一种制度的绩效发挥至极大;相反,一个缺乏凝聚力、缺少规范、勾心斗角、混乱无序的公民参与网络,则会将相同制度的绩效降至最低。依据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本文选取以下问题来考察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
关于互惠和网络,我们选取问题“您和同村其他村民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是怎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您与同村其他居民之间有互助行为吗?”来考察。回答采用的是李克特量表,5级评定法,分为:“非常不熟悉”、“不太熟悉”,“一般”、“比较熟悉”、“非常熟悉”;“没有”、“偶尔有”、“有时有”、“较多”、“很多”。
关于信任,韦伯认为,中国人的信任建立在血
缘共同体的基础之上,是一种难以普遍化的信任。福山也强调中国社会是一种低信任度的社会,因为一切社会组织都建立在血缘之上,人们缺乏对家族之外其他人的信任。但是,最近国内学者的研究并不都支持这些观点。例如,李伟民和梁玉成的研究指出,中国人所信任的人群,虽然以有血缘家族关系的亲属家庭成员为主,但同时也包括家族之外的亲密朋友。因而我们选取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在不直接涉及金钱利益的一般社会交往接触中,您觉得下列人士中可以信任的人多不多呢?”来考察。选项分别为:“同村的同姓人士、同村的非同姓人士”,回答采用的是李克特量表,5级评定法,分为:“绝大多数不可信”、“多数可信”,“可信者与不可信者各半”、“多数可信”、“绝大多数可信”5个等级。
关于社区参与,我们选取问题“您对村委会日常工作和决策的关注程度是怎样的?”“您在上一次的村委会选举中有没有投过票”来考察。回答分为:“没有”、“有,但是因为村干部要求才去的”、“有,是自己自发主动去的”(分别记为1、2、3分);以及李克特量表,5级评定法,分为:“一点也不关注”、“不太关注”、“一般”、“比较关注”、“非常关注”。
为便于分析,我们首先采用sPssl3,0对以上各项进行因子分析,经斜交旋转后得到三个因子,结果如下所示,我们将他们分别命名为:“网络、互惠因子”、“信任因子”、以及“社区参与因子”。
再将这三个因子与农村社区文化状况进行相关分析。
我们看到,反映社会资本存量的这三个因子都与社区文化状况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三、思考和建议
(一)对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内外的众多研究都已证明社会资本对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到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社区社会资本意味着其关系网络内的成员能够相互信任,并保持着密切的互惠交往和互动,因此它使成员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摄取其中的隐性资源(如信息、技术、构思等)提供了便利,因而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离不开强大的资源支撑:社会关系网络把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动员社会关系网络能为资源匮乏者带来各种各样的资源收益,因此,挖掘、利用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资本,能够克服新农村建设的资源瓶颈。
第二,农村社区社会资本还意味着社区成员间和谐交往,遵守规范,因此它是能够协调社区发展的剂,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目标的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以村庄共识性规范的建立为前提条件。但是,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在当前的农村社区,村民原有的规范意识以及村庄的治安秩序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破坏,因此积极建构农村社区的规范资本,能够有力推动农村社区和谐秩序的建立。
第三,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也意味着其成员具有明确的“社区归属感”,即“在这一社区中,我们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强化了社区成员的“我们”意识,推动了农村社区凝聚力和集体行动力的产生,因而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社区社会资本包括社区内的公众参与网络,如果农村社区建立起以各种社团和文化活动为载体的社区居民公共参与网络,那么村民在参与、交往的过程中就会逐渐产生互相信任感,并提高对集体利益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庄公共事务,进而推动集体行动的产生,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
2,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进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
从上述分析我们看到,“网络、互惠因子”和“社区参与因子”与农村社区文化状况具有最为显著的相关关系。
首先,构成“网络、互惠因子”的重要内容――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社区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是与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紧密相关的,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社区基础,缺少了这个基础,社区就成了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的纯地域性概念。频繁的社会交往和密切的社会关系是确立社会文化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条件。促进社会交往和强化社会关系的基本途径是开展社区中的“共同活动”。社区成员只有在共同的社区活动中,才能增进交往,形成社会联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人们参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对增进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强化社区认同感、增进地缘关系和人际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其次,社区文化作为社区活动建设的具体方面,有利于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形式形成共同的文化趣味和文化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广泛的社会参与,例如增加村民对村委会日常活动和决策的关心程度以及对村委会选举的参与程度等等。有利于使他们产生一种超越个体利益的公民精神和因参与了社会改造过程而生发的主体性,这对于使村民最终超越个体私利形成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农村社区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首先,当前我国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十分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因而,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培育先进的农村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即对一些农村的仪式、风俗、习惯、信仰要给予尊重和扶持,让这些传统优秀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并发挥新的贡献;而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这些“乡土艺术家”,也有利于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其次,应注重发展“第三部门”性质的文化中介组织,如俱乐部、协会、培训班等等。在社区建设尚存在政府行政行为时,社区事务和生活必然存在政府全面而具体地介入,这固然可以起到政治整合的作用,但却占据了“第三部门”本来就不多的生长空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研究,社团参与是影响社会资本存量的重要因素。帕特南在很大程度上也把社会成员对社团的参与看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
【文章摘要】
本文在结合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背景下,对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分析探究。当前连动型、自治型、依托型、产业型、互动型等是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所采用的主要发展模式。农村社区多元化服务体系发展模式对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改革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文化的构建要坚持低碳生活理念、以人为本、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等全新理念,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文化;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
1 当前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现状
本文结合华南理工大学陶李选择不同的村庄进行的农村体育服务的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社区体育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投入不足和利用率低,农村体育经费来源单一,多靠上级财政拨款,村庄投入甚少;同时通过对村庄的调查发现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表现为运动场地匮乏。在 30 个有效村庄样本中,各类体育场地个数合计 57,村均拥有体育场地 1.9 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约为 3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 0.18 平方米(见图1)。
2 对我国农村社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模式的构建分析
针对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服务方面存在的经费投入不足,人均场地低等问题,本文结合农村地域、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式、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等,提出采用连动型、自治型、依托型、产业型、互动型等模式,从而促进农村体育服务的发展。
2.1 依托型发展模式
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是由教学单位负责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开展工作的模式即为依托型发展模式,该教学单位主要以大中专院校或中小学校为主。学校里的体育资源较为完善,不仅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作指导,还有健全的健身场地器材,将学校作为农村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具有显著优势,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式支持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工作的开展: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当中;由体育教师担任社区体育的指导工作;学校场馆器材在节假日期间对社区居民是免费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但学校在调动、组织社区体育资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2.2 连动型发展模式
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农村村委会带动各生产小组、生产队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工作的模式即为连动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农村社区体育服务所采用的主要发展模式,农村村委会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倡导者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起到协调、监督、调动的作用,
连动型发展模式是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可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但该模式存在缺乏持久性、连续性的缺陷。
2.3 自治型发展模式
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以村民自发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模式即为自治型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中体育协调委员会是唯一官方机构。由社区颇具影响力且热衷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的个人或单位成立专门机构,由其负责发动、策划、协调并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但该发展模式因缺乏行政管理部门的威慑作用导致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随意性,难以形成有效、持久的凝聚力。
2.4 产业型发展模式
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将农村体育产业作为服务体系构建的载体,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以开发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健身俱乐部、文化发展公司以依托的,使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趋于产业化,该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小康社会工作的全面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更推动了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3 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体育文化构建研究
3.1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做好体育文化传承工作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可以在社区文化中融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使农村社区文化得到极大的丰富,形成多元化的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发挥到最大。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应该将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结合人文特点、地域环境的基础上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将农村社区当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新载体,在新载体的传承中焕发生机活力。将赛龙舟、赛马、斗鸡、放风筝、踏青、扭秧歌、舞龙、踩高跷、舞狮、踢毽子等传统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引入到农村社区当中,使农村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得到丰富扩充,使农村社区的居民在活动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3.2 增强社区体育文化活力,紧跟时展潮流,做到与时俱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迎来了信息化的全新时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被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业领域,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创建了更大的信息平台及发展空间。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紧跟时代信息化发展潮流,保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先进性、时代感,通过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来推进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进程,增强社区体育文化活力,使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组织机构更加快捷、简便、实效,构建信息化的社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模式,使社区体育文化的服务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并使社区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3.3 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坚持低碳生活的健康理念
之前我国很多农村为追求经济高效益而忽略了生态环保问题,使周遭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以牺牲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翠绿的树木为代价的,农村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在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农村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通过宣传使其树立低碳生活的健康理念,将环境保护意识和低碳生活理念渗透到场馆设施的使用、规章制度的修订、标语口号的宣传、农村社区体育器材的方方面面,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刘振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下山东省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64-65.
[2]马大慧,王小垒,李文辉.新时期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04:15-17.
[3]张俊伟,苗苗,郑卫民.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发展模式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01:55-59.
[4]范传芳,王颖,葛庆焕.制约山东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因素及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03:7-11.
关键词 农村 牧区 社区建设 兴安盟
在现代社会学中,社区的含义尽管有上百种,但基本上是这样概括的:社区是指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这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总离不开一定的地理条件,人们在一定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为“社区”。构成一个社区至少包括五个基本要素:(1)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2)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3)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4)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5)一定特色的社区文化。我国目前所称谓的城市中的“社区”,是特指经过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经过规模调整了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农村社区是指以农牧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共同体,其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其特定地域内的社会关系进行。经过分析可见,在我国农村,人们聚集而居、世代繁衍,自发形成具有历史传承性、地域性特色的农村村落,或者集镇,也是社区。而这些农村社区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空间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因此,“社区”既不是单指城市社区,它也包括了农村的村落社区。
一、兴安盟农村牧区社区化建设之必要性
兴安盟地处内蒙古的东北部,是以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地区,属于半农半牧区,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紧紧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创新农村牧区社会管理的水平,增强农村牧区社区的服务功能,对于促进全盟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的使命所在,也是我们突破三农三牧,稳固基层基础的关键所在。
(一)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广大农村牧区居民呼唤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牧区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就兴安盟来说,有很大一部分农村牧区居民已经过上了在物质上没有后顾之忧的生活,他们对生活质量的内涵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居有房、穿有衣、家有粮等基本消费层面,而是逐步向人居环境追求舒心,人际关系追求和谐,社会服务追求便捷等现代文明需求的层面。为此,要因势利导,顺应农民的期盼,把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二)农村牧区基层组织要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必须依托社区这个平台。这些年来,农民收入普遍提高,这种物质基础的改变,带来的是农民对原有生活方式的不满足,农民对村级组织也表现了一种全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我们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经常提到的生活服务的需求、精神文化的需求,他们要求乡镇、村级组织提供他们所追求和需要的东西。加强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工作,不仅能解决农村牧区目前存在的问题,还会提高乡镇(苏木)、村(嘎查)级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三)新农村牧区建设中的村庄整治工作,已经为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据统计,经过整治的村已占农村牧区总数的15%左右。在已被整治的村可以看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环境卫生得到了全面整治,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的新农村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文化娱乐活动设施也添置了不少,必要的公共服务用房也改建起来了,这为农村牧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创造了物质基础。
二、明确农村牧区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农村牧区社区建设试点中,各地普遍进行了“12345”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即一个中心(农村牧区社区服务中心)、“两个一”(一个宣传栏、一个村民学校)、“三个室”(警务值勤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四个站”(救助帮扶站、医疗卫生站、计生服务站、农情信息站)、“五个队”(文化活动队、志愿服务队、治安巡逻队、体育运动队、环境保洁队)。
三、 兴安盟社区化建设过程,需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探索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摸索出不少的经验和做法,但要使农村牧区的社区建设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符合农村牧区的发展实际,顺应农牧民的客观需求,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共同探讨。
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必须重视规划。城市建设有规划,新农村牧区建设有规划,农村牧区社区建设也必须注重科学规划。在一个地方,主要指县(市、区),也包括乡镇,必须对社区建设工作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
(二)农村牧区社区的范围设置要从实际出发。从兴安盟行政村的设置情况看,基本上是两种形式:一是较大的自然村,本身设立村委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二是村落较小,由中心自然村带分散小村落范围内的人们所结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共同组成一个村委会自治区域。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农村牧区社区设置时,有的可以由一个行政村设一个社区,有的可以由几个行政村共同设立一个社区,还有的则可以设置中心社区,以覆盖周边的几个村。
(三)农村牧区社区的组织形式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农村牧区社区化是在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开展的,农村牧区社区化进程是一个改革、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不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模式。
(四)农村牧区社区建设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像重视城市社区建设那样重视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农村牧区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健全和完善新农村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农村是否能够全面铺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而新农村文化建设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比较晚,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消除思想上的障碍、加大投入、明确责任、完善监督体制等手段来保障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
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除了在经济建设方面存在差距,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狭义的文化内涵,包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内容,正确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可以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能驱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生态发展。在当前西部大开发时期,除了关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着手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保持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增长。在21世纪以来,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对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
1.1文化产业的不同定义。
文化产业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就所提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定的制度环境中,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
1.2本文文化产业的定义。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和商品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交换和传播。其外延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科学研究、新闻出版、信息咨询、设计策划等,涵盖了文化财产、文化设备和传媒载体三个方面。
2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物质方面不断得到满足,而文化精神方面相对较薄弱。经济建设方面措施运行及取得的成果比较明显,而文化建设方面措施运行及取得的效果相对不够理想,致使目前西部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2.2西部地区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农村地区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建设。乡村青年长期外出打工,乡村经典传统文化建设逐渐淡化,直接导致了乡村传统文化的断层,从而使西部乡村大部分经典文化失传。例如:广西浦北县和邕宁县的“舞春牛”,在当地又称“闹春牛”、“唱春牛”等,是起源于明朝末期,至今已流传了三百多年。舞春牛是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主要寄托蕉乡人民的新年祝福,预示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六畜兴旺。舞春牛这项庆祝新年的民间活动,在20世纪末在广西部分地区春节期间表演的热度比21世纪的热度高的多,据资料显示,目前在广西浦北大部分地区在春节期间几乎没有舞春牛这项民间庆祝方式,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老一辈已经年纪大了,没办法继续舞,而年轻一代又没办法传承,导致这项民间特殊庆祝春节的活动技术正在逐渐失传。经典文化的传承,唤起人民群众对新文化建设的重视。(2)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薄弱,设施相对落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的物质硬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该地区文化设施的配置情况。文化基础设施包括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器材等,它对农村地区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虽然西部农村地区农民收入增加很迅速,但相对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民温饱问题基本得解决,精神生活相对贫瘠。
3新时期背景下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策略
新时期条件下,农村建设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
3.1创新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理念决定思路,只有把理念转化为思路,才会产生推动实践发展的作用。对于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而言,只有转变工作思路,才会真正改变过去那种文化建设由政府统一包办的模式,代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新工作模式。也只有把理念转化为思路,才会真正改变过去那种文化建设由政府包办代办的做法,代之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工作新思路。政府的主题作用体现在做好文化建设规划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做好民众的宣传引导、投资改善文化基础设施等。
3.2培养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深挖农村文化优势资源。
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党员干部的组织和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结构建设科学合理,就能够团结群众齐心协力地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因此,培养一支为农村文化提供新驱动力、使广大农村群众得到实惠的农村党员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西部地区正处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程中,而农村的文化建设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实践性课题。由于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已的社会现状,这使得农村文化建设难度更大。因此,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取得突显成绩,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发展和提炼的过程。但是我们坚信,在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沉淀的基础上,在党和政府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政策制度的支持下,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必将迎来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崔巍.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24).
[2]王宝明.浅析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4(22).
关键词:少数民族 农村 公共文化 农民 文化产品 社会资本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现状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农村公共生活的迅速退化。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腰包鼓起来的村民们相继盖起了一栋栋小洋楼,由此形成的新型居住格局与传统相比更为分散且独立;自来水普及后,井边排队打水,河边相继洗衣的场景已难呈现;电视、影碟机、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也使村民们对曾经风光无限的露天电影和戏剧热情不再……随着公共生活空间的日渐缩小,公共交流机会也大大减少。
其次,社会的剧烈变革导致传统民间文化受冷落。解放后,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受到不小的冲击。时期民间的民俗文化活动更是备受抑制。活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在现代化的步伐里日趋式微:各民族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活的图书馆”的民间艺人多已年逾古稀,或相继去世;不少青年对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了无兴致,导致民间文化后继乏人。农村公共文化失去民间文化的传统依托。
再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意识薄弱,资金投入不够。长期以来农村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公共文化设施缺乏,资金投入不够,现有设施有效利用率低,不能发挥其功能作用。二是公共文化产品数量少,活动内容单一。一方面,传统民间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另一方面,适合农民口味的书籍报刊、影视音像作品又是少之又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就无法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要。
二、从农民层面分析
从农民个人文化活动角度来看,云南昆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对文化活动热情度不高。通过调研,从农民角度分析,我们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收入水平低,个人文化用品有限
随着科技在文化娱乐领域的运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所需要的文化娱乐用品越来越多。现代文化娱乐用品的不断增加,加大的改变了人们从事文化活动的形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个人文化用品的拥有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文化活跃的自由度。但在云南昆明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个人拥有的文化娱乐用品极为有限。大部分农民家里有电视机、收音机,但是收到的频道极为有限。有电脑、照相机、体育用品、摄像机的家庭微乎其微。
表1 家庭收入情况(n=1064)
昆明周边很多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以禄劝县为例,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而禄劝县人均收入才300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元。在其他一些贫困县,有些农民还没有摆脱贫困的境遇。从调查数据来看,超过50%的家庭2011年收入不足10000元,加之家庭人口多,其农民人均年收入就更少了。所以对于文化的消费自然就更少了。相对于吃、穿、用、医疗等生活必需品的需要,文化娱乐消费不是他们生活消费的重心。在文化消费上的直接表现就是,文化用品购买能力低,个人文化用品有限。
2.农民文化水平低,享受文化设备的水平不足
享受文化产品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人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如读书看报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但目前,在昆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真正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够享受文化设施的农民极为有限。
表2 受教育程度 (n=1078)
从调查数据来看,该地区农民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将近有一半的农民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受过专科本科教育的农民不足2%。该地区农民的这种文化程度现状决定了很多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能发挥作用。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的书籍报刊、活动室的设施器材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他们难以通过目前建立的文化设施得到科技知识、致富信息,农民到农村文化活动室阅读书籍、使用电脑等现代文化设施的现实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农民享受公共文化设施权利的实现。
三、相关建议和解决措施
1.重视乡村精英的作用, 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农民当中,不乏有文化内涵、有文娱天赋、有组织才干的农民,这些乡村文化精英是农村文化发展的领导者、推动者和带头人。无论是公共文化的建设还是农村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发扬,都需要能够真正扎根在农村的文化精英来担纲。他们在改造农村传统社会资本中,利用本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成为公共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整合农村本土文化资源、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文化网络和资源等方面发挥着中坚作用。故在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精英的过程中, 应当注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农村适用的相关人才, 包括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民间艺人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重视乡镇文化站的选人用人问题,建立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
2.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一方面,政府等外源动力要从维护农民的文化权利和现实文化需求出发,利用原有的农村社会资本,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激励机制,创建社会普遍性信任、合作等新社会资本,这样才能产生外源动力与内源动力的聚合转换,从而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
3.重视社会资本的构建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也是整合社会资本、打造相关文化资源平台的过程。目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所缺乏的,是对社会资本的正确认识及整合利用思路的创新。所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想取得成效,必须重视、培育和重构社会资本。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在农村公共文化的构建和参与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中农民主体参与意识、机会和能力的低下及乡村自治组织的缺位,使得农村文化发展的内生机制难以建立,不仅弱化了乡土文化的功能,也使得农民平等地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生活,以及文化决策与监督的权利难以实现。所以,必须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此过程中也应重视社会资本的构建。当然更重要的还是重视乡村精英的作用, 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精英,注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农村适用的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葛继红,王玉霞.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基于加强政府供给角度[J].三农问题研究,2009(4).
[2]苏红,张宏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容[J].求索,2009(11).
[3]李少惠,王晓艳.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研究[N].西北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