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9-0067-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2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四川省教育厅把教育信息化摆到“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并制订了《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宜宾市成立了市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2014年4月整合电教馆和技装所成立了市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将翠屏区和临港经开区作为教育信息化先行试点区;市教育局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12-2020年分年度实施方案》。本文在深入各区县教育局及基层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推进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参考建议。
一、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市教育战线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宜宾市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整合初见成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了初步融合,教与学的模式正在逐步转变,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走访各区县教育局,深入各中小学及职业院校进行随机访谈和问卷抽样调查,收集到较为详实的数据和意见。通过调研发现: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较低,全市接入网络带宽大于10M的学校只有24.4%;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师资培训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综合起来,可归结为“四重四轻”的问题:
1.重义务教育,轻职业教育
在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方面,近三年中央专项资金和省市配套资金绝大部分用于义务教育,高中及中职教育主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近三年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府投入情况如图1所示。
在市教育局的统筹下,多数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制定了信息化建设规划,在统筹推进义务教育类学校的“三通两平台”建设方面投入力度大、成效显著,除了部分村小外基本实现了校园宽带和电子白板的全覆盖,有利于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但对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的投入明显弱于义务教育。根据市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的数据统计,宜宾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占比达到50%的学校为549所,占中小学总数的92.9%,而达到这一指标的中职学校只有66.7%,全市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占比低于30%,还没有引入电子白板教学,明显落后于其他学校。在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方面,职校教师只占培训教师总数的3.6%。职业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薄弱环节。
2.重设施建设,轻管理维护
调查显示(见图2),仅约10 %的受访教师对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课程资源建设十分满意,多数认为应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条件较好的学校有专门的网络维护科室,但在乡镇学校难以做到专人管理、专人维护,一旦出现故障不能及时维修或者维修费用昂贵,影响教学使用。有的学校平时不用,有领导来检查时才开一开、做做样子。据了解,教师因操作使用不当导致的故障率高达45%。由于管理、使用和维护能力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能很好的发挥辅助教学作用。
3.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投入不足,或者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80%以上的受访校领导,一提到教育信息化,就想到光钎带宽、服务器配置、机房数量、多媒体设施等硬件设施。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方面6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人力财力有限,自行开发难度极大,政府应该加强统筹协调(见图3),实现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要从应用切入,而不是从硬件切入,硬件切入比较容易操作,但不是切入点,更不是着力点。
4.重技术手段,轻人员培训
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4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是师生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42%认为应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见图4);受访教师中71.4%没有听说过慕课(MOOC)、42.8%没有听说过微课等网络课程开发模式(见图5)。全市尚有1万余名教师未参加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49.5%的受访教师对计算机不太熟练(见图6),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方面,受访教师普遍认为信息化培训力度不够,优质教学资源自主开发难度大。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加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率,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原因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访谈情况,并查阅了相关文件资料,我们认为造成宜宾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1],是人的观念的转变和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一方面,一些区县和学校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缺乏深刻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效益,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设观念滞后,建设理念和建设步伐跟不上技术设备的升级换代,是教育信息化持续有效推进的最大障碍。
2.教育信息化投入薄弱
宜宾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据初步测算,仅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全市还缺口资金62480万元。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的步伐很快,有些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几年后就面临淘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升级,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资金投入。
3.信息化建设统筹不够
个别区县围绕教育信息化做了很多繁杂的基础性工作,但没有出台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或实施方案,以落实上级“三通两平台”建设为主,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少系统考虑和整体推进策略,统筹管理比较薄弱。
三、宜宾市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宜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365”发展战略,要实现“两个率先”,宜宾教育须主动担负起为宜宾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为此,宜宾教育应该立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要支撑,引领宜宾教育现代化,实现“到2020年宜宾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1.统筹规划布局,分步推进实施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2],从物质层面来说,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从社会层面来说,信息化是新型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模式的建立。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3],围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这一终极目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教师信息应用技术能力培训是关键,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是必然路径。教育信息化涉及面广、头绪多,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统筹规划。一是要建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二是强化资金保障;三是要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实际,有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2.引导多方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根本目的,以优质资源建设引导教育改革和发展[4],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多渠道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推动市、区(县)、校三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投资转向间接投资,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动员和推动社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建立“共享型优质数字资源”评价制度,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三是建立公益性的“宜宾市数字图书馆”,面向市内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全体市民免费开放,服务“数字宜宾”、“智慧宜宾”、“学习型宜宾”城市建设。
3.坚持育人为本,强化队伍建设
信息技术的使用必将导致信息量的大增,为适应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需要,要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引导教师积极转变教师主体的教育观念,变“教”为“导”,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功来抓;三是以赛促训,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比武”,通过观摩课、公开课、说课比赛、教学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教学软件开发大赛等各种活动,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作为重要指标,提高教师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四是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保障信息网络稳定、安全、高效运行,全面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4.推动信教融合,鼓励开拓创新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教育改革发展对信息化的本质要求[5]。要加快推进从“初步应用整合”迈向“深度融合创新”的步伐,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支撑教育创新发展。一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二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管理中,推动OA系统在各级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加强市、区(县)、校三级教育教学无纸化管理平台建设,规范管理制度,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成效;三是要鼓励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从不同层面加强对信教融合的研究,不断寻求新的融合点,实现信教互融互促。
5.完善运行机制,推进持续发展
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装备的不断更新必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完善运行机制,多方协同推进。一是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强化目标考核,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满足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二是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形成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确保普教和职教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持续发展;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能力评价、“共享型优质数字资源”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价等。
参考文献:
[1]黄蔚,黄建华.李志民访谈: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14-04-16.
[2]袁孝凤.教育信息化是系统工程[J].上海教育,2011(Z2):74-75.
[3]刘利民.融合应用 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在全国信息化教学现场观摩活动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4-6.
>> 辽宁省农村地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及提升对策分析 辽宁省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辽宁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辽宁省物流产业整合发展趋势研究 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 辽宁省(116所) 辽宁省发展冰雪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 辽宁省钢铁物流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 辽宁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性分析 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辽宁省职教集团发展“瓶颈”的分析与对策 辽宁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 浅谈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发展趋势 数字林业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辽宁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 辽宁省大气湿沉降变化趋势分析 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到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趋势 辽宁省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 http:///zwgk/zwtz/280773.shtml.
[5]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3(3):5-10.
[6]陈明选,徐D.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7]张屹,马静思,周平红,范福兰,白清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04-110.
摘 要: 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战
>> 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 论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中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培养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医学专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建构 信息化教学对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探析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高职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与提升途径研究 高职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 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EB/OL].
参考文献:
[1]方明建.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原则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33-36.
[2]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67-74.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4]林雯.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2(3):60-62.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幼儿园网站,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及时更新,使其成为学校管理的窗口,起到宣传导向作用,推进我园信息公开、园务公开,大力提高幼儿园社会声誉。
2、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含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根据本园教师实际情况,采用信息化园本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4、建设幼儿园网站教学资源库,促进资源共享,方便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
(一)发挥网站功能,提高社会声誉。
1、重视幼儿园网站、班级网站的建设,定时、定量把幼儿园动态、班级活动开展等内容到网站上,使网站平台真正成为幼儿园信息公开的网络窗口,切实提高幼儿园的社会声誉。
2、加强网络安全和提高网络维护水平。
(二)加强信息管理,发挥信息效益
1、加强信息传递网络的建设,形成“撰写——收集——审核——”四级信息传递网络,推进我园的信息公开。
2、加强教师对校园网使用的情况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合理使用校园网。不定期的检查电脑使用情况,并记录。
3、对教师使用电脑遇到的问题,做到热情、细致、周到,服务要有反馈。并为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做好音响、摄影、照相等服务保障。
(三)加强培训考核,提高技术能力。
1、根据本园教师信息化技术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flash课件、视频编辑),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切实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推进学校基础课程改革。
3、将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教职工日常、学期和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之中。着重围绕园园通管理平台更新、家校互动、班级网页信息量等工作情况给予评价。
4、学期结束评选幼儿园信息化先进班级和个人。
(四)建设网站教学资源库,方便教育教学。
为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的通知》精神,江苏省教育厅特颁布了《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江苏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确定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与思路,是推动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理解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一)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突出特色、彰显特征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中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理念落后、投入不足、利用不够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意见》的出台,一是明确了加快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职业教育信息化纳入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坚持育人为本,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个性化成长的学习需求。建立政府统筹、行业标准、企业参与、共建共享机制,以信息化环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应用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二是提出了科学构建富有江苏特色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到2015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优化,全省职业院校国家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85%以上,省级以上示范学校达标率为95%。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完备、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建成以“江苏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心的省、市、校三级管理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职业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师生人人开通并使用网络学习空间,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中教学资源库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职业能力、学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均达90%以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更加完善,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职业院校的职责更加明晰,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更加科学,经费投入渠道更加广泛。到2020年,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三是部署了构建富有江苏特色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即“一个提升、一个完善、三个推进、两个创新、两个加强”――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加强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与重点:转变观念、突出应用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还包括应用开展、技术研发、信息化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过去传统的教育信息化重在硬件投入,这种方式往往存在投入大、回报慢、回报期短的问题,浪费也较大。《意见》提出了“突出应用、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方针,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转变过于“重硬件、轻软件、轻资源”的片面认识,确立以资源建设为中心来引导软件、硬件配置的指导思想,将教育信息化重点放在开发应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上。一是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进一步完善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先进、高效和实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职业院校网站、省辖市职业教育网、省级职业教育网互联互通、相互支撑“省市校三级“的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职业教育服务网络。二是重点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快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建成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和一批开发基地,协作开发省级教学资源;加快校级教学资源建设,大力推进各地自主开发数字资源,择优遴选和汇聚各地各校资源。立足人才培养需要,组织开发、引进、升级和完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优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水平。三是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与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教师引进、资格认证、职务评审、绩效考核等考评体系。同时,全面提高学生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达到师生能力共同发展之目标。
(三)强调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宗旨:学生中心、提高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是“育人为本”方针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集中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资源都是围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建设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成果,通过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改变课堂形式与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师生之间沟通与互动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尤其是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实训教学设施,突破传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现实困难,建设实习实训等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支持学生、教师及员工自主学习与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颠覆了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改进了职业教育培养手段与管理途径,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二、认识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新和普及,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信息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观念不清晰,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质内容很多,职业教育实现信息化涉及范围也很广。例如,有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各个方面。而当前普遍存在着对信息化理解的肤浅,认为使用多媒体上课就是信息化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很多问题就是这种认识的表面化造成的,以至于不少职业学校片面追求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中的“硬指标”,结果使教育信息化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造成教育投资的低效和浪费。同时,认识的不足、职业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不清晰造成了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初级层次,应用能力薄弱。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备,软硬件条件有待改善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增加,规模扩大,招生人数急剧攀升,但是,大多数院校都是在中专基础上发展而来,资金投入机制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师资、计算机与网络、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实验实训条件等远未得到加强,大量资金用于解决校园校舍,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却被有意无意地疏漏了。因此,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技术装备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物理环境和条件保障,缺少数字化教学环境,缺少培养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和设备。学生可以操作使用的计算机数量偏少,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另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不平衡导致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不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的辨别、获取、处理、加工能力缺乏,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设计教学、传授知识的能力不足,在职业教育院校中,真正具备信息素养和熟练掌握、操作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有一部分教师还不会使用现代化工具。教师在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及各种信息等方面获取渠道的不畅通,必然影响到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惧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神秘感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障碍,阻碍了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大力完善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把信息化教学大赛作为推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工作。
(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一是财政投入不足。省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财政经费倾斜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较少顾及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源配置结构性短缺、专业化人才匮乏。当前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大瓶颈。二是投入机制不活。职业教育信息化单纯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其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大量资金需要,资金来源范围狭小,尚未形成政府主导、校企联合和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相应政策措施滞后。三是建设标准不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现阶段缺乏明确和导向性的建设标准,各地区和职业院校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上出现盲目与低层次问题。因此,应拓宽投资渠道,将企业捐助、基金支持和国际合作等纳入投资主体范围,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开拓职教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寻求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对于江苏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改进,势必会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及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效益和水平。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
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习,统一规划、分层实施,深入应用、突出绩效,全面融合、特色发展”的原则,以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创造多种适合职业技术特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为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可能,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服务。二是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校地联通,加强校企合作,充分调动各方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多方投资、共同受益。三是深入应用、突出绩效。将信息化技术深入应用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发挥实效,让学习者通过网络教学、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切身感受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帮助。四是全面融合、突出发展。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体系的融合,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融合,整合院校、企业、行业优质资源,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二)加强资源建设,发挥优质资源共享优势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既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因此,学校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积极开发职业教育信息资源。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应该是集电子教材、课件、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网络平台、数字资源、应用系统都是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和工具,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了数字化教育的环境。网络教育资源的特点在于其共享性,系统化、规模化、大众化是其发展的方向,克服职业教育资源开发的低层次重复现象,努力促进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学校内部、不同学校之间的相关专业可以协同合作,共同建设有特色的职业院校校本资源,建设好后可以共享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省建设资金,又可以保证质量。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