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变更管理的主要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业主进行详细的需求设计应紧随完成投资估算、主要功能定义、项目定位等项目前期策划之后为明确建筑物的需求、客观限制、目标和价值,对项目预算、使用者需求、场地条件、气候条件、相关工艺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等进行调查,是此阶段的主要任务。
1.1设计方案阶段项目的方案设计根据设计文件需求完成,以剖面、立面、平面等视角以及效果图、实物模型等形式,将项目的适用性、经济性、可靠性、建筑设计和规划布置等初步展示给决策层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设计方案的确认过程也是一个优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为保证设计满足项目的需求,应当这个过程中整合相关各部门对设计的意见,对设计的过程控制进行加强,并从多方面优化设计方案。
1.2各专项方案设计至施工图设计阶段本阶段
为满足符合总体设计的要求以及现场施工和材料采购所需,督促各专项设计单位完成图纸文件,且应根据国家材料、施工、设计的相关规范以及扩充设计合同、设计需求文件、设计的成果进行,并对各专项设计和施工图的审核进行加强,是设计管理的主要任务。
1.3施工设计配合阶段
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设计问题进行协调解决,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是施工设计配合阶段的主要任务。负责设计的单位向该工程的承包商、监理、业主等参与施工过程的单位分别介绍应注意的施工中的问题、技术难点、主要设计参数、设计意图等,既是设计交底的主要任务。
2设计文件的变更
目前,经常发生因要求修改设计图纸而引起业主和设计单位之间的纷争。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在对经济效益做着最大的争取,不管是业主还是设计院。对设计管理的力度需要进行有效的加强,这是因为由于种种原因,一个项目的全部设计图纸按合同提交之后,在建筑过程中需要对图纸进行一定的修改,业主和设计院之间很难在哪些修改不必增加设计费、哪些修改需要增加设计费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3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侧
各个专业设计的相互协调问题势必产生,因为每个专业各自在道路工程设计过程中独立进行设计。通过价值工程的实施,既能协调各专业工种设计的工作,得出全局合理的优良方案,同时又保证各专业的设计符合用户和国家的要求;另一方面,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这是因为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的特点,工程设计往往也是一次性的。若想更加有效的工程造价,得到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就应利用价值工程发挥群策群力,集体智慧。
4控制管理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
对施工成本的削减,控制机械、人工、材料等在施工过程各个环节发生的相关费用,有效地实现所有施工企业追求的目标———利润最大化,就是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具体表现如下:(1)避免出现少数垄断性行业任意抬价的情况,专业分包单位需进行择优确定。绿化工程、通信工程、变配电所安装工程等这些道路工程建设的特殊专业工种,有时不得不委托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的专业施工单位承担。(2)找出预算超出原因,详细分析预算超出相应概算的施工图设计部分,对控制目标进行修正或调整,动态控制工程造价,并及时告知项目负责人。对施工图预算的及时核定应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进度和施工图设计的进度计划进行。通过这些来对工程施工图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核。(3)严格控制机械费和材料费以及人工费。各企业在对人工费的控制上,往往需要采取劳务分包方式,这是由自身专业的能力而定的,进行投标的分包单位应不少于3个,标底应为事先确定的责任成本,至于最终分包单位的确定,则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公司的用于招标审核小组来综合评定,以此来控制劳务分包工程成本。(4)制定目标责任成本、编制成本预算工程中标后开工前,制定目标责任成本应根据施工图预算进行,项目部应根据目标责任成本编制控制计划,而编制施工图预算则由造价人员负责。研究出图纸中和中标书有可能的变更及不合理内容的利润的切入点。严格控制,防止预算超出成本设定最高限额。对于人工费、机械费和材料费及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责任预算和数量比较大的材料的单价控制表制定应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根据本工程合同配备的机械、材料和人工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及合同承诺这些情况来进行。
5有效控制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
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对材料价格进行严格控制,力争把材料价格控制在最低水平上,严把材料价格关。为实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标,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制定应合理先进,定期通过比较工程造价目标值与实际值来找出偏差,并对偏差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运用有效措施,来对偏差加以控制。为降低工程造价,达到资源最佳配置,每个工程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经济上、技术上的对比分析各种施工方案,从中选出最合理的方案。对设计变更程序的规范工作,要提前分析必须变更的工程的造价和工程量的变更,对设计变更进行严格控制。发出变更通知来对原合同确定的工程造价进行调整应经设计单位审查签证,待建设单位同意,发出相应的说明和图纸后方可发出后进行。站在专业技术需要的立场,对影响工程造价的签证、设计变更提出供业主选择的合理化方案。办理单体结算和中间结算应在建设单位的统一组织下进行。
6结束语
关键词:ITIL;IT;运维服务管理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日趋完善,如何管理、控制和维护企业日益复杂的信息系统,确保已建成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充分发挥已有IT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已成为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开始重点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IT建设方面的巨额投入并不等于企业就实现了信息化,缺乏有效的管理是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IT服务管理(ITSM)——帮助企业对IT系统的规划、研发、实施和运营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论,正成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者们开始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话题。本文主要对基于ITIL的IT运维服务管理进行探讨。
1、IT服务支持的管理流程
.IT服务支持的管理流程主要是对ITIL在日常操作层面的部署进行体现。IT服务支持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服务台是IT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之间日常工作的单一联系点,主要对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和突发事件进行报告。服务台主要负责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和服务请求进行解答,它处于第一线。对于正常服务级别可以解决的问题,服务台将快速进行响应,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恢复处理。突发事件就是针对那些不属于正常服务级别可以解决的问题,此时服务台对其进行记录和跟踪,转入突发事件管理流程处理。在进行事件管理流程处理时,首先需要将事件分类,判断该事件是否为已知错误原因的问题,对该事件优先级的判断是由影响度和紧急度两个要素来决定的。将一线不能处理的事件迅速转到二线、三线进行技术支持,最后将处理的结果转给一线,由一线面对最终用户。
所谓变更管理就是指审批和控制那些需要对企业内部的设备、系统进行增、删、改等的行为。变更管理具有很多的优势功能,例如,它能够使变更对正在运行的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最小化;它能够对变更进行影响评估;它能够保证变更具可追溯性等等。
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保首次进入一个企业的软、硬件设备运用到本单位的系统中获得成功。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从网上下载了WindowsXP的SP2补丁程序后,首先要在测试电脑上进行安装,观察打了补丁后的测试电脑有无出现异常,最后才对公司内的电脑进行全面的操作系统补丁升级。其实,管理与配置管理、变更管理联系更密切,变更的实施,很多时候是通过管理活动进行的。总而言之,配置管理、变更管理以及管理关系密切,应进行相互协调。
2、IT服务提供的管理流程
IT服务提供的管理流程主要是对ITIL在战术层面的部署进行体现。服务级别管理是服务提供管理流程的基础。服务级别管理是定义、协商、订约、检测和评审提供给客户的服务质量水准的流程。在服务级别协议中将有关所提供的服务和这些服务的质量水准记录下来。服务级别协议对服务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是IT服务成功运作的重要保障。用户满意度的提高是服务级别协议的目的。服务级别管理通过服务级别协议定义面向客户的服务条款,通过运行级别协议保证IT服务组织之间的协调工作关系,通过支持合同确保客户和第三方供应商之间的技术支持。服务级别管理力争将所有对用户的服务质量的影响减到最小。服务级别管理是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的关键。财务管理是指负责预算和核算IT服务提供方提供IT服务所需的成本,并向客户收取相应服务费用的管理流程。
如何应对IT服务遇到灾难时的恢复应急措施和计划就是所谓的持续性管理。持续性管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业务持续性管理和IT服务持续性管理。在发生服务故障后仍然能够提供预定级别的IT服务从而支持组织的业务持续运作的能力是IT服务持续性管理关注的焦点。一个平衡的风险措施的支持能够使IT服务持续性管理更加有效,例如备份恢复措施和远程容灾系统等等,配置管理流程中的数据来可以用来辅助对风险的预防。
可用性管理支持服务级别管理,它能够使意外突发事件的数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减少。可用性管理也是一种使资源、技术和方法得以适当拓展的流程管理。可用性管理是一个前瞻性的管理流程,IT服务的设计在可用性管理的条件下通过对业务和用户可用性需求的定位将其建立在真实需求的基础上,从而使得IT服务运作中采用过度可用性的情况得以避免,节省了IT服务的运作成本。
3、结语
企业中IT运维服务管理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使设备和系统维护的效率及平均无故障时间得以提高,从而使技术力量缺乏的问题得到解决,使维护责任和安全责任落到实处,使企业信息部门的IT服务能力和IT服务水平得到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基于ITIL的IT运维服务管理在实现了IT部门服务质量提高的基础上,也使得IT运维服务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参考文献:
[1] 谢鹏. 基于ITIL的服务管理软件实施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 2009.
[2] 蓝乐琴. 浅析IT服务管理[J].价值工程, 2006,(10).
数据处理是对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等操作[1]。数据的形式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形或声音等,但对于工程成本控制而言,数据是以货币为主的数字形式。数据处理的基本目的是从大量的、可能是杂乱无章的、难以理解的数据中抽取并推导出对于某些特定的人们来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也同样影响着建设工程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
2 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的工程建设起步较晚,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建设工程成本管理体系依然不够完善[2]。随着我国国际化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进一步健全建设工程成本管理体系,优化成本管理方法,探索降低成本的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降低成本的措施,为建设项目创造更大的利润,为国家节省更多的资源,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 数据处理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3.1 决策阶段的应用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最高,因此,项目决策阶段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
设计方案不仅要技术上可行,而且要求经济上合理,这既是编制投资估算工作的关键,也是判断建设项目投入与产出的重要依据。决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项目今后发展变化的准确预测。做好项目的投资预测需要很多资料,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以及已建类似工程的相关数据资料。对于做经济评价的项目还要收集项目设立地的经济发展前景、周边的环境、同行业的经营状况等更多资料。这其中绝大多数信息都是以数字形式为代表的货币价格。因此,决策阶段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是对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技术经济人员需要全方位的收集各种数据信息,然后通过筛选、归类、分析、比较等,将原始数据加工成具有一定规律,能反应一定现象的信息资料,为项目建设的论证提供必要的依据。
3.2 设计阶段的应用
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与重点。尽管设计费在建设工程全过程费用中比例不大,一般只占建设成本的1.5%~2%,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多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的设计工作都是通过各种软件来实现的,而各种软件的设计过程,其实正是数据处理的过程,是对庞大数据的提取、分析、输出的过程,也是对数据的深加工过程。设计阶段数据处理的好坏在工程造价方面有更直接的体现,合理科学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10%甚至更多。这就需要设计人员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从建设项目的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进行综合考虑,不能随意提高设计的安全系数或是设计标准,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各方面之间的矛盾,权衡利弊。在这一阶段中各种设计指标的准确设置和应用,将会对建设项目提高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比如:容积率、窗积比、墙积比等,这些指标都是设计经验的积累,当然,也是经过无数次数据处理之后的科学总结。
3.3 施工阶段的应用
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是将设计内容转化成项目成果的过程,也是将设计成果转变成项目实体的过程。由于工程建设的周期长、涉及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复杂、受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导致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项目招标投标时的情况相比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作为造价管理人员要做到事前把关、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及时核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这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数据处理过程,通过对各项变更费用的及时核算,以价格量化每次变更对项目建设成本的影响程度,优化变更方案,权衡变更与成本之间的利弊,最后决定是否变更或者怎样变更,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对人、材、机数据的及时收集和调整,也是数据处理在施工阶段的一种直接应用。施工阶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往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各种建设资源的信息肯定不会一成不变。因此,对工程所需的各种要素不仅要进行货源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供货信息,尽量寻找货和价的最佳结合点,而且还要根据施工方案、资金的合理运转、现场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进度需要编制好需求计划。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分析价格、施工进度、距离、质量等众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也是一个直接影响工程实体的重要过程,因此,数据处理在施工阶段同样重要。
3.4 决算阶段的应用
竣工决算是由建设单位编制的反映建设项目实际造价和投资效果的文件。其内容包括从项目策划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全部实际费用,其中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分析是该阶段的核心。通过对整个建设项目建设过程的数据分析,以数据指标的形式量化项目的建设效果,找出实际与预期之间的差异,挖掘深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参考。这是一个数据分析、数据整理的过程,正是因为有大量已建项目的数据积累,才使得建设管理水平有评判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GJB5000A;软件产品;FireFly;配置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N820
配置管理的目的是利用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记实和配置审核建立和维护工作产品的完整性[1]。GJB5000A对软件配置管理的要求是在整个项目的软件生命周期中建立、维护软件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踪性。在缺少有效管理工具时候,软件配置管理处于原始状态,存在很多缺点。引入软件配置管理工具FireFly后,如何利用好FireFly实施有效的软件配置管理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 配置管理系统架构
Hansky公司的FireFly是一个软件配置管理工具。它可以提供版本控制、工作空间管理、构建管理、过程控制等功能,本配置管理系统是建立在FireFly基础上。其中,服务器安装在信息中心机房,运行所有系统管理进程,并且创建用来存储海量数据的数据库。系统配置管理员和开发人员在客户端完成各软件配置管理工作,也可以通过网页、命令行等形式进行一些基本操作。
2 三库建立与配置项目录构建
2.1 三库建立。在软件生命周期中,一般需要建立下述三个软件库: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开发库:软件开发库是在软件生命周期之中,存放与该阶段软件开发工作有关的软件代码、软件文档、开发工具等相关项的库。受控库:受控库是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某一阶段结束后,存放的阶段产品或与开发工作有关的计算机/人工可读信息的库。该库中存放的各种信息必须是经过审查、评审并履行过更改确认手续,在正式后处于“冻结”状态的阶段工作产品。产品库:产品库用以存放最终产品,包括交付给用户的和存档的文档和程序代码,产品库管理项目相关的配置项入(产品)库申请单、配置项出(产品)库申请单、软件产品申请单、软件产品交付清单,以及其他有关的表单。在本系统中,产品库的来源为受控库,并且内容在单位的档案室以光盘的形式备份。三库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三库关系图
需要说明的是,FireFly在物理上不区分开发库、受控库与产品库,而是软件配置管理员从逻辑上加以区分。受控库的版本必须打上配置标识,并且被锁定,不能随意更改。
2.2 配置项目录结构构建
配置项的内容很多,包括研制任务书、需求规格说明、软件设计文档、代码、测试产品以及GJB5000A要求的众多管理文档等,有的根据项目需要,还会放入开发工具、第三方产品等。配置管理员为每个项目分别创建工程,方便项目之间的权限控制,工程的命名以各单位实际要求为准。基本按照瀑布开发的模型来划分目录,分别代表软件生命周期内的需求、开发、合格性测试阶段,在受控库中建立功能基线、分配基线、产品基线的目录。配置项目的目录结构关系到配置管理员使用该系统的方便性,所有目录结构必须符合单位本地化特点以及标准的合理要求。
3 确立配置标识
配置标识唯一指向各软件配置项。目的是提供软件与软件相关产品的双向追踪能力。本系统中,配置标识包括基线标识、文档标识和代码标识。基线标识按照功能基线、分配基线、产品基线的基线类型和版本号进行标识,如表1所示:
4 配置变更控制
配置管理的变更控制主要针对受控库,变更控制的主要任务就是控制配置项的变更,保持对工作产品基线配置的控制,包括对每个配置项的状态的跟踪、批准新的配置项,必要时对基线进行更新。开发人员首先在配置项所有文件按照规定格式打好标签,经过配置项的评审的10个工作日内必须完成受控库入库手续,填写初始入库申请单。申请单经过项目SCCB批准后,经过配置管理员确认,配置项正式入受控库。当配置项需要修改时,变更申请人填写申请变更内容及其理由、变更优先级、变更可能的影响,填写完整后提交项目SCCB审批,项目SCCB对变更进行影响域分析,以确定变更对该工作产品、有关的工作产品和进度等的影响。审批通过后才能将改动过的配置项入库,形成配置项的新版本。受控库内的配置项,需要提取出库用于不同的用途,如合格性测试等。无论何种用途的出库,都要填写出库申请单,经SCCB审批后通过配置管理员出受控库[3]。
5 配置状态报告
配置状态报告提供了软件开发过程的历史记录,内容应该包括配置项的当前状态以及历史状态。为了便于管理和让利益相关方及时了解配置项状态,配置管理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软件配置管理状态报告。
6 配置审核
配置审核主要是为了验证待审核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性能指标、设计约束和使用需求,且操作和支持文档是否完备并符合要求。可以通过验证软件或软件单元是否达到规定的功能和性能需求,从技术上保证其正确性;通过客户试用或客观证据审核研制产品是否已满足规定的功能、性能要求。在软件生命周期中,软件配置管理员每当基线建立、基线变更或其他规定的事件已经发生时候,都要进行配置审核,软件配置管理员也要对配置项进行定期审核。配置审核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物理配置审核。物理配置审核的目的是验证配置管理计划中的所有配置项是否已经按照规范要求产生;所构造的配置项是否符合定义它的技术文档。基线建立或纳入基线管理的配置项状态发生变化时,配置管理员实施物理配置审核。(2)功能配置审核。功能审核的目的是验证配置项的所有功能特性是否已达到其功能基线文档中所规定的需求,且操作和支持文档是否完备和满意。软件项目产品基线建立或变更时,或纳入产品库管理的软件产品状态发生变化时,软件主管设计师、软件质量保证人员和项目配置管理员组成审核组,对软件产品进行功能配置审核。(3)配置管理审核。配置管理组长选择基线审核的适当时机,会同项目的QA人员等组成审核组,进行配置管理审核。审核工作根据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评估软件基线的完整性,评估配置管理库系统的结构和设施,同时验证软件基线内容的完备性和正确性。
7 总结
有效地实施软件配置管理将使软件开发过程更成熟、更可控。本文在软件配置管理工具FireFly的基础上从系统建立、配置标识、配置变更控制、配置状态报告、配置审核几方面探讨了软件配置管理的实现,解决了目前舰载软件配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且覆盖了GJB5000A配置管理过程域的主要活动,使整个软件组织的能力成熟度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GJB5000A-2008,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S].
[2]FireFly Administration Help[M].Hansky Inc.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
Abstract: in the enterprise and project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the management, contract manage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work.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ntract management task,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at present,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ntra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企业合同管理,对于企业改善经营,实行经济承包有着广泛而普遍的适用意义,建筑经济合同制的实行也已经成为充分体现建筑企业经营责任的最好形式。因此,合同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与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管理并列的一大管理职能。
1合同管理的主要任务
1.1合同签订前
分析、审查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并做出相应的分析报告,计估合同的风险性及可以取得的利润。进行工程合同的策划,如分包合同策划,解决各合同之问的协调问题。并对分包合同进行审查。为工程预算、报价、合同谈判和合同签订提供决策的信息、建议、意见等,对合同修改进行法律方面的审查,配合企业制定报价策略,配合合同谈判。
1.2合同签订后
为了保证合同实施过程中的一切日常事务性工作有秩序地进行,需建立合同实施的保证体系,使工程全部处于控制中,保证合同目标的实现。对合同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收集合同实施的信息,收集各种工程资料,并做出相应的信息处理,将合同实施情况与合同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偏离,对合同履行情况做出诊断,提出合同实施方面的意见、建议,甚至警告。进行合同变更管理主要包括:参与变更谈判,对合同变更进行事务性处理,落实变更措施,修改变更相关的资料,检查变更措施的落实情况。落实日常的索赔与反索赔工作。
2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合同签署阶段的问题
2.1.1合同签订违法
《合同法》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而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目前不少建筑施工企业所签订的合同,有些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实质也是无效合同。
2.1.2合同内容不规范
(1)技术条件不到位
施工图纸供应不及时,或者由于图纸不系统,承包方无法正常、系统地组织施工。也会造成工期和成本的损失。技术规范不明确,只是含混地约定现行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而不明确指定文本。
(2)施工准备不充分
由于发包方提供的施工现场不具备施工条件,合同约定的开工期限又不允许顺延,致使承包方进场后无法迅速展开施工,导致工期损失和人员设备的停窝工。
(3)工程计价方式不明确造成
多数发包方一般都愿意采用固定价款合同方式,竣工结算方式较为简单、省事,发包方的风险最小。而承包方通常以较低的报价中标,但在合同约定的风险范围内很难变更承包价,索赔的机会几乎没有,承包商承担的风险最大。
(4)工程款支付条款不明确
在许多工程合同中,业主凭着在合同签订中的主导地位,对工程款支付违约索赔条款的约定或含糊其辞,或不完整、不严密,给施工企业造成经济纠纷和经济损失。
(5)合同工期条款不明确造成
在当今建筑市场中。发包方为了自身的工期利益,往往不顾工程施工的客观规律,在招标文件中就已经将工期压缩到最短时限。但在工程施工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工期滞后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合同中往往对逾期交工给以重罚。
(6)工程变更条款不明确
有的施工合同对工程变更的范围、变更程序、计算依据,以及对设计变更相关手续的取得等问题。如现场签证的签发材料价格的调整确认等,没有明确、具体、细化的约定,导致工程变更时发生争议。
(7)合同履约保证金条款不明确
这是发包方对承包方最有威慑力的武器之一,也是承包方在施工中经常受制于人的主要原因。现在大多数施工合同中,对发包方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程序执行履约保函未做任何限制性规定。承包方如要保护自身利益。所付出的成本相当高。
2.2合同履行阶段的问题
(1)业主行为缺乏有效制约,导致工程隐患,压价、垫资施工和拖欠工程款等现象盛行。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不及时办理工程结算手续,甚至有的工程使用多年,仍以种种理由拒付工程款;
(2)应该变更合同的没有变更。合同变更包括合同内容变更和合同主体的变更2种情形。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地履行和目标的实现。在履约过程中合同变更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不少负责履约的管理人员缺乏这种及时变更的意识,结果导致了损失。作为承包方的建筑施工企业,更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关键在于变更要及时。
(3)应当发出的书函(会议纪要)没有发。在履约过程中及时地发出必要的书函,是合同动态管理的需要,是履约的一种手段,也是建筑企业自我保护的一种招数,可惜这一点往往遭到忽视,结果受到惩罚。
(4)应签证确认的没有办理签证确认。履约过程中的签证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有些建筑公司的现场管理人员对此并不重视,当发生纠纷时,也因无法举证而败诉。
(5)应当追究的过了诉讼时效。建筑行业被拖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有些拖欠没有诉诸法律,但当时才发现已超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无法挽回损失。
(6)应当行使的权力没有行使。《合同法》赋于了合同当事人的抗辩权,但大多数建筑公司不会行使。比如发包方不按合同约定支付不程进度款,建筑公司可以行使抗辩权停工,但却没有行使,怕单方面停工要承担违约责任,结果客观上造成了垫资施工,发包方的欠款数额愈来愈大,问题更难解决。
(6)应当重视证据(资料)的法律效力的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不是所有书面证据都具有法律效力的。有效的证据,应当是原件的、与事实有关的、有盖章和(或)签名的、有明确内容的、未超过期限的。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据只是废纸一张。
3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