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帮扶计划

高校帮扶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帮扶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帮扶计划

高校帮扶计划范文第1篇

用心帮扶,推进帮扶工作纵深发展

为将西安培华学院尽快建成国内一流民办高校,实现教育与人力资源强省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2011年3月,在陕西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西北大学与西安培华学院结成对口帮扶院校并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书。经两校协商,西北大学根据培华学院需求,派专家学者帮助西安培华学院规划、指导专业、学科建设;为西安培华学院培养青年教师;两校共同争取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两校教师可合作申报或相互参与科研工作;为西安培华学院定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加快西安培华学院内涵发展。2011年底,陕西省政府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对公办院校对口帮扶民办院校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明确了有关规定和措施,促进了两校的对口帮扶工作更进一步深入发展。

为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两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多次互访、协商、制定帮扶规划,落实帮扶项目。2012年初,西北大学副校长杨春德带领该校有关职能部门十多位处长到西安培华学院听取意见,了解需求,共同座谈、研讨帮扶工作。对此,陕西省教育厅给予了高度重视,委派副巡视员张亮、民教处处长权秋虎亲自到会指导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西安培华学院姜波理事长深有感触地讲到:“民办院校从初创至今,一直离不开公办院校的支持帮扶。陕西省政府2011年7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组织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开展对口帮扶,是对民办院校工作的极大支持,这项工作,收益于当今,见效于长远。我们一定要创造性的落实好省政府的文件精神。相信在我们两校的共同努力下,对口帮扶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张亮要求,两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把对口帮扶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高校建设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大事来抓。他表示,教育厅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并积极探讨具体措施,逐步建立起支持倡导帮扶工作的政策导向机制。权秋虎希望两校积极探索开展实质性的帮扶工作,为陕西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总结经验。

“五项计划”探索对口帮扶新途径

一年多来,两校在对口帮扶工作中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项目:

“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在陕西省教育厅师资培训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西北大学派出高水平、责任心强的专家学者为西安培华学院青年教师举办了“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西安培华学院部分青年教师学历和职称晋升搭建平台。目前两校正在积极协商探索定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工作。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西北大学选派有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西安培华学院青年教师的导师,实行专业对口一对一的“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教学水平,目前西北大学9名导师与西安培华学院9名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工作已落实,正在商定具体培养计划。

“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2011年上半年,西北大学派出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刘丰教授到西安培华学院为青年教师举办讲座,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并向青年教师公布了西北大学在研课题项目和有关科研项目主持人、专家的联系方式,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受到西安培华学院青年教师好评。据悉,目前西北大学已将西安培华学院6名青年教师纳入西北大学科研项目组,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同时两校还达成一致意见,凡参与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的青年教师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干部培训计划”。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干部培训中心创新培训方式,专门为西安培华学院举办了一期干部培训班,西北大学积极配合,派出高水平教师授课,对西安培华学院100多名处科级干部进行了培训,收到了预期效果。目前两校还在积极探讨如何针对民办院校的特点和实际,培养、培训适应民办院校需求的各类管理干部。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计划”。目前西北大学已派出5名学术水平造诣精深的专家教授担任西安培华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并将根据西安培华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组织专家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建设进行论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高校帮扶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特殊学生群体;过程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脆弱现象也日趋严重。高校内出现了一些或经济上贫困、或学业上困难、或生理心理上存在一定困扰的学生,这些学生被称为高校特殊学生群体。为了让特殊学生群体中的每一名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有用之才,我们不断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以特殊学生群体为主要关注对象的全员参与、全面帮扶、全程跟踪的“过程管理”培养模式。

一、过程管理的内涵

所谓过程管理是指学校通过有组织的行为,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制定系统的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进而使特殊学生群体回归正常状态的教育培养过程。具体来讲,由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任课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组成帮扶团队,通过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特殊学生的个人情况,如:优缺点、特长、兴趣爱好、家庭、人际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与特殊学生沟通,并与学生本人共同商讨制订帮扶计划,确定具体帮扶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教育,从而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过程管理”的主要措施

1.确定帮扶对象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实行“过程管理”培养学生人员:①重考或重修后学分累计达到10学分及以上者;②家庭经济特殊困

难的学生;③思想、心理状况不稳定,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的学生。

2.实施帮扶方案

(1)“学习辅导”方案

过程管理领导小组首先应根据学习困难学生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大学生学习困难主要有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投入不足等几大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困难学生,过程管理领导小组应制订不同的学习帮扶计划,配备相应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有效辅导。其次,为更好地帮助学业困难学生,院系应全面了解特殊学生情况,并主动与家长沟通联系,密切配合,寻找根源,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转变思想,及时建立起学习自信心。最后,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应通过实行课堂缺席呈报制度等方式加强班级学风建设,为学业困难学生创设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促进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进步提高。

(2)“心理援助”方案

过程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心理援助团队成员,根据心理困扰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心理援助方案。为更好地帮扶此类学生,学校应着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打造高效工作队伍,确保此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谓三级工作网络,即以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为主体的一级网络;以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成员为主体的二级网络;以学生“心理委员”为主体的三级网络。具体帮扶过程中,班级学生心理委员应做好朋辈辅导的工作,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适时监控、耐心陪伴、主动倾听,并为特殊学生在班级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为其提供心灵上和精神上的有力支持;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应运用多种方式对特殊学生进行辅导交流,并与学生家长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保持信息沟通,全面掌握监控学生的情况。在工作中,应注意不仅要从心理上给予学生支持,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具体实际困难;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应对问题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咨询辅导,并应及时与院系辅导员老师反馈问题学生的情况,对于超出咨询范围内的学生,咨询中心教师应适时转换,确保特殊学生得到有效治疗。三支队伍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形成了涵盖学校、院(系)、班级的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援助工作体系,能够有效地缓解心理困扰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误区。

(3)“经济保障”方案

为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原因而辍学”的庄严承诺,首先,学校可通过“奖、贷、助、补、减”等多种资助模式,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缓解经济压力,顺利完成学业;其次,应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志和品格。学校可通过为困难学生提供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家教等工作机会,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努力来解决自己的困境。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有效缓解经济问题,又能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学校要高度重视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争取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在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综合素质优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济资助渠道的拓宽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得到适时帮助,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人生

理想。

三、“过程管理”的成效

“过程管理”培养模式在我校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真正践行实现了“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学校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自2006年以来,我们共成功帮扶学业困难学生1700多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400余人,心理困扰学生300多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过程管理”培养模式在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着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全体高校工作者都应积极投入到这个群体的工作中来,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与方法,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1]欧永美,李湘蓉.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援助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8).

高校帮扶计划范文第3篇

(一)困难毕业生就业思想动态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的困难毕业生关注的问题及面临的压力,从而更加合理地调整工作方法,更加有效地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首先在2016年5月运用问卷法对困难毕业生做了一系列的摸底调查,被测试者为48名,发放问卷48份,回收45份,回收率94%。本问卷共采用了7个项目,分别从就业态度、就业压力和薪酬期待值等几个维度着手,从而较全面的了解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动态。

调查数据显示,在就业态度纬度上,我们分别从乐观到不乐观采用了5个级别,乐观有45%的比例,在较为乐观上占32%,在一般上占12%,较不乐观占8%,完全不乐观占3%,这说明困难毕业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大部分人持有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实现就业,但是还是有少部分人对就业持有悲观态度;在就业压力维度上,我们采用了从无压力到心理压力较大4个维度,经过统计,没有心理压力占37%,心理压力小占22%,心理压力中等占35%,心理压力较大占6%,这说明大部分的困难毕业生对于就业还是存在明显压力源的;在薪酬期待纬度上,我们设了4个级别,1,500元/月占10%,2,000元/月占27%,2,000~3,000元/月占53%,3,000~4,000元/月占10%,这说明同学们对工资的期待还是偏高的。

(二)关工委指导就业帮扶力度不够,多元化体系尚未构建。高职院校关工委在指导就业帮扶工作中,多重视经济上的帮扶,具体的帮扶流程参与度不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实施省教育厅颁布的困难毕业生帮扶计划,比较单一,更多的从经济上帮扶困难毕业生,较多的把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混淆开来。另外,困难帮扶中,更多的关注点在于经济上的帮助,而精神上的辅导力度还远远不够。

高职院校关工委对指导困难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应该贯彻始终的课程,在这一课程顺利开展的同时,如何针对困难毕业生制定出一对一的生涯辅导计划是值得关工委思考的问题。职业生涯指导中,如果正确引导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培养创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关键所在。同时学校也该推出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成立专门的就业帮扶工作小组,思考就业帮扶的深层内涵,使得就业帮扶工作更加全面化和规范化。

高职院校关工委工作中就业帮扶机制的多元化体系尚未建立。从国家政策角度,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在保障困难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国家政策方面,对于困难毕业生的信息服务、就业渠道保障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建议,从而导致就业帮扶工作未达到深层的效果。从社会支持角度,虽然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困难毕业生这一群体,但这些学生面临更多的是社会压力,社会企业招聘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招聘要求,比如有无工作经验、生源地区别、外形要求、学校类别等,这些对一些身体有缺陷、生源地隶属偏远地区和学校比较普通的困难大学生来说,无疑存在公平就业的问题,这时关工委在如何建立多元化就业帮扶体系中起到指导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高职院校关工委指导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具体措施

高校关工委工作小组和就业工作小组通力合作,通过就业指导、推荐困难毕业生就业等措施积极开展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活动,主要措施包括几个方面:

(一)建立困难毕业生档案,深入了解困难情况。高校要根据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建立当年的困难毕业生档案,区别经济困难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同时要细化调查就业困难的类别,关工委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和就业指导,而不应该一味地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对于自信心不足、身体有缺陷、就业目标不切实际的毕业生,往往及时的心理疏导更加关键。所以,关工委工作小组要深入了解每位困难毕业生的需求及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就业困难同学进行信息登记、咨询指导、就业推荐等服务,记录推荐岗位、参加应聘、帮助指导、开展培训等帮扶开展情况。

(二)以目标任务为导向,开展就业指导服务。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和讲座,高校要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程,针对这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并从自信心培养入手,以目标任务为课程导向,让困难毕业生积极的参与到目标任务的分解与完成中,以任务促进步,以课程促发展。这类课程可以以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或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展开,关工委工作要积极调动困难毕业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推行人生教育,从而起到增强自信心,树立牢固的正确价值观。

针对困难毕业生,关工委还可以开展针对性的讲座,来帮助这部分群体适应就业环境。一是调整就业心态、适应职场环境专题讲座;二是知已知彼、了解行业背景专题讲座;三是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目标专题讲座;四是培养职业兴趣与提升职业素养专题讲座。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困难毕业学生更加认清了当前的就业形势,摆正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毕业生地顺利就业提供了感性认识。

(三)重视跟踪调查,加强就业推荐。高校应重视困难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关工委工作不仅要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要收集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及建议信息,了解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及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欠缺,从困难毕业生思想动态调查及用人单位对困难毕业学生的实习表现的评定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从就业途径上来讲,用人单位通过学生自荐、熟人推荐以及校园招聘的渠道招聘到学校困难毕业生占主要部分。同时,关工委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困难毕业生推荐,积极为困难毕业生推荐高质量的岗位,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广泛调研与及时关注,与毕业生专业相关专业的企业积极联系;二是跟踪了解毕业生所在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当下的就业形式;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为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四是及时跟踪,对推荐工作的困难毕业生进行后续的调查,优化推荐方案。

三、高职院校关工委指导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思考

(一)注重困难毕业生技能提升,培养综合素质。关工委工作在为学生开展专门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同时,如何帮助他们实现职业目标,是应该思考的另一个课题。困难毕业生在目标趋向下还需制定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里面最核心的是技能的培养。对于以专业化知识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关工委在指导工作中应该鼓励困难毕业生积极参加专业化技能竞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及积极乐观的态度。通过不断的磨炼,使他们真正成为掌握专业领域先进知识的技术性人才,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路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创新技能大赛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开展职业生涯与设计大赛,通过一系列的比赛,达到强化技能、开拓创新的目的。

另外,困难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重点关注的方面。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有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优精神“三创”型高素质人才。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不仅包括职业修养、文化素质,还囊括一系列非智力因素,比如人文涵养、人际修养、组织协调素质、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学校在制定课程的时候可以加入隐形课程的设计,做到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如今企业对“外语水平”、“实际动手能力”、“敬业精神”等要求较高,部分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水平没有达到企业满意的程度。目前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和成就动机,对于已把这个专业作为自己择业目标的毕业生来说,想在专业内长期发展,想成为未来策划精英,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工作能力外,还要注意要有职业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培养自己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熏陶。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就业帮扶工作的全面性与针对性。就业帮扶工作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扶,更是需要人文精神的一项工作。高校关工委工作人员需要定期主动找已登记的就业困难毕业生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就业意向和就业状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建议关工委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一帮一”重点帮扶计划。学校关工委工作领导小组可安排辅导员或班主任作为他们的重点帮扶指导教师,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优先推荐、就业指导等就业服务。与此同时,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困难毕业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同时,学校要根据困难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困难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就业意识和就业态度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职业指导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职业方向,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高校帮扶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业预警;学籍管理;预警制度

一、学业预警制度的建立背景和目的

随着高校学分制模式的推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因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依赖性强而产生违纪、延迟毕业等学籍处理的情况不断发生。学籍异动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被动的学籍管理已然无法满足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原有的管理模式将无法适应现代管理要求。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

二、学业预警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法

以黑龙江省某高校为例,从监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为出发点,通过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面向每一名学生构建多元一体的警示工作系统。下面我从预警的工作原则、类别和等级、程序及帮扶措施等方面介绍如何建立学业预警制度。

学业预警制度是通过对学生每学期的出勤、违纪、成绩等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对因学习目标缺失、动力不足、自主性差等原因导致的违纪、学业滞后、延迟毕业、受学籍处理乃至退学的学生及时进行警示,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补救、帮扶措施,将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改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干预制度。

(一) 预警工作原则

学业预警本着“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工作原则,坚持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和默契;将“外部监控”与“内部机制”相结合,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将“家庭教育”与“学校培养”相结合,实现学校、家庭联动预警,形成学生、家庭、学校间积极互动、互补的良好局面;将“普遍性监控”与“个性化帮扶”相结合,构建由学校领导、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以及“学困生”家长组成的爱心帮扶体,以帮助高校中学习困难、心理困难、面临学籍异动的学生走出困境;将“静态档案”与“动态跟踪”相结合,为每个预警学生建立预警管理档案,经常性跟踪学生学习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反馈。

(二)预警类别、等级

1.预警类别

考勤预警、学分预警、成绩预警、学籍异动预警、毕业预警、处分预警。

2.预警等级

学校实时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审核,并对其所产生影响的程度,发出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从低到高分别是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四个级别,同时对于没有预警的学生标注绿色。

(三)预警程序

1.确定预警学生名单。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成绩及其他相关情况确定进入预警范围的学生。

2.下发预警通知。向预警学生下达《预警通知书》,并将名单发给相关部门及任课教师,进行重点关注。

(1)分析预警根源。辅导员通过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谈心、交流、沟通等方式查找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2)建立预警档案。辅导员记载学生受预警的前因后果、帮扶转变情况等,建立受预警学生档案。(3)制订整改计划。依据个人特点制订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目标、内容和时限等方面。(4)预警等级变更通知。学生受预警等级发生变更时要及时通知学生及家长。

(四)预警学生帮扶措施

1.建立教育体系。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开展系统全面、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2.建立帮扶机制。对受到预警的同学确定一对一的帮扶联系人。3.建立重点关注机制。重点关注受预警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反馈。4.建立定期谈心机制。定期与预警学生的谈心交流,掌握学生现状。5.建立分级监护机制。实行三级预警监护,一级监护是辅导员、任课教师及学生干部;二级监护是学院管理者;三级监护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同时建立家长监护制度。 6.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定期进行情况反馈,做到辅导员与学生干部间、与学生家长间、与任课教师间的沟通与反馈,辅导员与学院管理者的反馈与汇报,学院与学校职能部门的反馈与汇报。

三、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效果

在我们对黑龙江省某高校的预警制度实施前后各类数据的比对、分析中发现,实施学业预警制度以来,学风有较大程度的好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效果明显改善。毕业前补考人数减少,延长修业年限人数减少。2012年延长修业年限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3.16%,2013年延长修业年限比例为2.90%。

2.学生因学习成绩受到学籍异动处理的人数减少。2013年受到学籍异动处理的人数较2012年减少了72.79%。

3.学生受到各类预警人数明显下降。以2009级学生为例,2012年有315名学生受到预警,2013年仅21名学生受到预警。

4.学生受到预警的级别在逐渐降低。大部分受到预警的学生在经过帮扶后取得了较大进步,有89%的学生预警级别从高一级别降到低一级别,也有43.3%的学生解除预警。

5.学风逐渐好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课堂出勤率、自习室利用率、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均有提高;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中获奖人次逐渐增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考研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

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预警过程有效督促了学生按照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要求,努力完成学业,加强素质修养,减少或避免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了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高校校园稳定。由学校管理部门、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和学生之间建立的沟通和交流机制,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的平台,适时的引导和及时的干预,大大减少日后可能因学籍异动而产生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同时,通过预警的警示作用,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尤其是二次违纪开除学籍的违纪现象,控制了校园稳定高危人群的扩散。

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学业预警制度更加注重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更加关注、尊重和爱护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家长和学校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了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创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结论

将学业预警作为高校新型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预警工作的成效,高校必须全员参与、全力以赴。形成自上而下的强大推动力,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保证学业预警有效运行,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关注学生需求,强化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制定不同的帮扶方案,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学校的预警模式,保证预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海舰,吕海航,王芹芹.关于大学生学业预警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 职业时空. 2010(11).

高校帮扶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帮扶;公益项目

据调查,2011年12月-2016年10月底,永川区法院共审未成年人刑事案件241件,占法院审结案件的6.78%,其中的未成年人罪犯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无业、辍学;其主要原因还是未成年人心理里不成熟,法制观念淡薄,家庭教育不到位,心理扭曲等原因造成的,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未来道路的影响程度;而乡村留守儿童经济条件相对弱,教育生活环境相对差,且处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条件下,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我们乃至社会都重点关注问题。

据了解,永川区现就读留守儿童4万多,他们长年没有父母的关爱陪伴,亲情缺失,性格胆小孤僻、冷漠偏执,由于隔代寄养,他们年幼的还涉及到家中农活、家务活的操办,造成与同龄儿童的心理不平衡,成为社会隐患。而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正在如火如茶开展中,在2016年“创青春”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公益创业项目成为与计划赛和实践赛并列的赛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盲人助行计划”项目获得了500万元意向性投融资。公益项目也能获得融资,最近几年,公益创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时尚。如何将公益项目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帮扶工作结合起来是目前的核心痛点问题,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已经开展的公益创业项目,进行了以下探究:

一、帮扶项目要具备体系完善的服务基地

公益创业强调创业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按照公益创业组织实践的主题或者服务领域,公益创业类型分为兼顾社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组织、志愿公益活动和生态网络混合型四类。以永川区“曙光”公益项目为例,这是一个定位于对永川区吉安镇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及志愿服务帮扶的项目计,试点定在和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合作并长期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市民学校活动的吉安镇,而且吉安镇提供了专门的留守儿童统计系统数据,项目可行和持续性较强,这种体系完备的服务基地提供了很好的阵地。

二、项目要有多渠道的自主造血功能。

作为一个公益创业项目必须要有多渠道的自主造血功能,启动资金的规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公益创业组织的融资水平,由于公益创投在我国处于萌芽时期,尚未形成一种趋势,相对于有需求的公益创业组织数量而言,目前的公益创投发展情况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可以和旅游公司开拓公益旅游创业项目进行自主造血,同时依托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平台,利用永川各大高校及永川区青协等各类公益组织的帮扶、爱心人士的支持等,能够保障项目活动经费的持续和发展。要把自己的志愿者服务的项目宣传好,让社会感觉它有一定的社会效益,这样就会有一定的资金来支持项目。

三、项目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团队和配套的志愿者培训体系

关爱乡村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是目前核心痛点问题,在体制机制上要得到高校团委、学生处等相关的支持,还要有学院心理专业咨询老师指导项目,并针对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志愿者的重点培训,带动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志愿者团队为项目服务,而这些师生资源正是公益创业项目的核心力量。项目初期,扎实内部基础,邀请专业心理老师对项目专干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培训,以“帮带”形式广泛培养优秀志愿者骨干,对试点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二对一”帮扶,在各种活动实践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把对留守儿童的帮助落到实处;不断扩大试点范围,拓展留守儿童受益人群,建设志愿者队伍,把项目响应推广到各高校。

四、项目要有充分的团队保障

公益创业项目要依托于学生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协会一般是社团覆盖面最广的,且涵盖会计、营销、工商管理等各专业,每学年延续招新,志愿者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能成为可靠的团队保障。可以设立项目主管、项目理事长、心理专干、市场专干、组织专干、财务专干等,而各个职位应由学生担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只有团队基础扎实、传承有序,才能促进一个好的公益创业项目落地生根。

五、项目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