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力检测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水调自动化系统;水情自动检测系统;水电站;水力发电
1水情的自动检测方面的报告技术
水情的自动检测方面的报告涉及到通信领域、计算机应用、控制以及测量领域,并且水利设施航运方面、防洪方面及水库的调度方面以及发电的基础也是这些。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水情自动检测报告系统开始建设,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水情自动监检测方面的报告系统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探索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的初期中期是我国水情监测报告工作的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内,消化、引进和吸收国际的先进技术是我们的主要内容,这个阶段的时间约为5年;而在中后期,我国开始逐步进行自主的改进和开发。在此工作最初始的阶段,自动检测方面的报告系统所运用的工作体制是查询——应答的体制,在当时情况下,因为有线信号的可靠性低下,所以无线通信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是因为超短波的电台的质量不够高以及电路的设计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所以导致了误码率以及通信的畅通率低下,最终导致野外的远传和采集远远无法达到要求。到1994年年底,美国的HANDAR公司的产品被贵州的天生桥工程公司引进,这是在多年后的又一次引进国外的先进的产品,这次的产品引进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我国与国外水情自动检测报告技术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多大,我们与国外的差距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第一,远程的通信,我国的产品仅仅可以接入VHF信息通道;第二,设备的可靠性,国外的产品的平均失效时间是我国产品的10倍;第三,工艺水平,国内的产品设计不够精细化;第四,智能化程度,国外的产品工作模式多样,而国内产品仅有几种工作模式。从这些差距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水情自动检测报告技术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1.2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是我国水情自动检测报告技术的发展阶段。随着对外技术交流渠道的通畅以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方面的贸易变得更加的频繁,我国系统方面的开发商们也开始了对各种中心站系统平台的研究创造,并且,水情自动检测方面的报告技术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以及提升,各类通信接口、传感器接口的多样性、数据采集器的可靠性等有了非常大的改良,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的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由于水情自动监测报告系统应用了卫星通信技术,我国一些偏僻的地区在此类系统进行运行时的可靠性也得到了保证。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逐步开始在国内推广国际移动卫星,国内的开发商因为此类卫星的传输可靠性以及大范围覆盖性,所以对此的重视度异常之高。在经历了两年的研发与改善后,INMARST2C开始被使用,在经过进一步的调试与改善,INMARSAT开始被用于数据的传输,在恶劣的交通环境和因需要多级中继而造成的维护与安装的困难因为有了它的应用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自此,卫星业务开始飞速发展。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的科研项目——水电站的水情自动检测报告系统的研究这一课题被电力部南京自动化研究院所承担,它们的目标是研制出一种可以接入多种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高的数据方面的采集系统,开发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心站处理软件以及大型水情数据库的软件。在3年的不懈实验与研制后,此项目的各个指标以及数据都达到了要求,所有的研发方面的成果都通过了现场认定,经过商讨,此项目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因此电力部南京自动化研究所荣获2002年科学进步二等奖。
1.3提高
从2002年至今,是我国的提高阶段。在21世纪之后,水情自动检测报告系统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已经拓宽到了水质监测方面的系统、墒情监测方面的系统以及气象站方面的系统等领域,系统的各个指标也慢慢的接近甚至超越了国际上的各类产品。从2002年开始,水情监测报告系统飞速发展的同时,移动通信也在快速的发展,于是,在水情检测报告系统中便开始应用移动通信系统,二者相结合。同年,我国的首款小型化和模块化的ACS300数据采集器被国电自动化研究院研制成功,此类产品的工作温度范围指标以及微功耗指标已经与世界先进技术产品的水平相当。2003年左右,我国自主研发出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逐渐开始商业用途,这个系统的传输延时小、控制简单、通信容量大,所以我国水情监测报告系统的市场迅速被该卫星系统所占据,地位无法撼动。
2水调的自动化方面的平台支撑
水调的自动化平台的支持涉及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层面、通信层面以及水文层面,它通过收集和整理历史方面的资料,依靠先进的传输通信方面的技术和采集方面技术,可以准确、及时地获取到其他的相关系统和流域地区的气象、水库运行的信息和水文。根据水调自动化方面的技术所建设的系统现在已被广泛用于流域梯调、电网调度、水利枢纽、水电站和流域集控中心等方面,已经成为了日常的生产管理和调度中不可或缺的系统。我国的水调自动化系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迄今为止已经有15年左右的历史,它有两个发展阶段。
2.1尝试性探索
1995~2000年的这一阶段被称为尝试性探索阶段。在这个时期内,水调自动化方面的系统是由数个水情自动检测方面的报告系统组合而成的,除了数据库可以进行跨越平台来进行工作之外,其他的水调方面的系统的应用与服务都是在Windows上,数据方面的处理、通信等方面的后台服务都是相对独立的程序并且全部都是定制的。图形报表、水调监视界面虽然有可组态的特征,但是数据的查询方面、业务的报表方面和监视的图形方面都是独立的进行窗口运行,综合能力相对来说比较的薄弱,只存在一种单一的客户端的模式来工作。受制于数据库存储技术层面、网络技术层面以及计算机的性能等原因,此时期水调方面的系统大部分都是单网,报表查询与水务计算相对来说都比较慢。
2.2实用化阶段和规范的发展
2000~2005年期间,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飞快,与此同时,水调系统中也根据此类技术引入了Web技术、中间件技术。其中,系统的通信服务以及网络的数据服务通过中间件技术来实现,这使得数据库的存储与访问变得集中化,大大加强了安全性与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伴随着相关的验收标准以及规范的颁发,水调自动化系统也随之确定了发展研究的范围与方向。投运的系统不仅达到了行业的标准和规范,还满足了实际的生产需求。通过综合考虑水调自动化系统的两个阶段可以得出,水调自动化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先后发生过几次重要的跨越。从最初的平台只有数据处理功能、图形报表方面的查询功能、报警、水务计算以及采集通信等功能。水调自动化方面的系统的功能在不断完善与优化。
3结语
由于中国的水电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水库群之间有着非常大的补偿,特别是随着特高压输电网以及三峡工程的开展运作和建设,全国范围内将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电网来相互关联。而且随着智能电网这一概念的提出,如何节能发电调度和怎样适应节能减排成为了水调自动化系统所面临的新的挑战,电力市场运营以及电网安全生产对于水调自动化系统的要求和管理也越来越高。加强水情水调方面的建设管理工作以及加快水调方面的自动化系统的步伐对目前系统的管理以及维护工作、提高联网运行的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实现水调平台的模块化、标准化、水调方面业务过程当中的信息化、流程化、管理调度的智能化和精益化、加强对无资料或少资料地区的洪水天气预报、可视化的实用产品研发以及高智能算法,对水情水调业务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裴哲义,唐永,何青.第28届中国电网调度运行会水库调度专业综述[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06,30(1).
[2]张恭素.洪水的预报系统[M].南京:电力水利出版社,2012.
[3]王尽文,伍勇刚.福建水电站群的短期发电量与最大优化调度模型的算法研究[J].电力系统学报,2014,16(4).
[4]吴应新,伍勇刚.水电站群调度系统的通用性和易展性的设计[J].华东电力,2012,14(3).
第二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进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必须遵守本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建设、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雷电灾害防御的有关工作。电力企业负责高压电力设施的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并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和指导。
第四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加强雷电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
第五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雷电灾害防御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提高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水平。
第六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监测,提高雷电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服务水平。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向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监测、预报雷电灾害所需要的有关信息。
第七条下列场所和设施,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防雷装置: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
(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场所;
(三)电力、广播电视、通信设施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四)国家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防雷装置必须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第八条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执行。
第九条防雷装置必须每年适时检测一次。防雷装置的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接受检测。
第十条从事防雷装置检测的单位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开展检测工作,并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的数据应当公正、准确。防雷装置检测单位应当对检测结果负责。
第十一条从事防雷装置检测的单位实施防雷装置检测时,发现严重事故隐患,应当立即告知防雷装置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第十二条防雷装置的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做好防雷装置的维护工作。防雷装置发生故障或者检测不合格,应当及时维修。防雷装置修复后,应当申请当地从事防雷装置检测的单位重新检测。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改变或者损坏防雷装置。
第十四条雷电防护产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合格的雷电防护产品。
第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购买其指定的雷电防护产品。
第十六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调查、统计和鉴定工作,并将统计分析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雷电灾害发生后,受灾单位负责人接到灾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雷电灾害不得瞒报、谎报或者拖延上报。
第十八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检查,被检查单位不得拒绝或者阻挠。
第十九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二)拒绝接受防雷装置检测或者未按照规定申请重新检测的;
(三)擅自移动、改变或者损坏防雷装置的。
第二十条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由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施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施工监督、竣工验收中,、的;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购买其指定的雷电防护产品的。
第二十二条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雷电灾害,是指因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防雷装置,是指由接闪器(包括避雷针、带、线、网)、引下线、接地线、接地体以及其他连接导体构成的具有防御直击雷性能的专业系统,或者由电磁屏蔽、电涌保护器等电位连接、共用接地网以及其他连接导体构成的具有防御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性能的专业系统。
关键词:变电站; 红外线; 测温;实际应用;成效;管理规定
在电力系统中,电力设备的安全直接关系着电网能否正常运行,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是否稳定可靠。设备的安全除了其本身的质量问题以外,对设备安全造成的最大危害的就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热而产生的缺陷。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对运行中的设备进行温度测试,只有红线测温技术才有良好的效果。红外测温技术在现在无人值守变电站巡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也有着很好的效果。随着科技的进步,伴随着用电规模的扩大,合理、正确使用红外测温来检测设备的运行状况,对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缺陷,提高供电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红外测温原理与技术应用
任何物体由于其自身分子的运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热能,从而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定的温度场,俗称“热像”。红外诊断技术正是通过吸收这种红外辐射能量,测出设备表面的温度及温度场的分布,从而判断设备发热情况。根据红外辐射的基本定律①可知:一个被测物体的表面辐射系数一定时,它的辐射功率与其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因此,对物体表面温度的检测就变成为对其辐射功率的检测。物体的辐射功率是与它的材料、结构、尺寸、形状、表面性质、加热条件及周围的环境和其内部是否有故障、缺陷等诸多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当被测物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是产生了故障和缺陷,那么它的表面温度场分布将会发生相应变化;若被测物体的材料特性发生异常,其表面的温度也相应改变,因而应用红外进行温度的检测,可以为分析被测目标的现有状态提供极好的信息。这就是红外测温和红外诊断的基本原理。
基于这些原理发展而成的红外热成像技术是通过对电气设备表面温度及其分布的测试、分析和判断,准确地发现电气设备运行中的异常和缺陷,从而预知设备运行状况,提前安排设备检修日期,可以为设备良好运行做好侦察兵。利用红外热成像仪等诊断技术可实现变电设备运行状态时远距离、不停电、不接触、不取样、不解体的情况下,检测出设备故障引起的异常红外辐射和温度,有效的判断设备存在的外部缺陷和内部缺陷,从而实现故障隐患的提早发现并及时进行处理,给电力系统设备状态监测提供了一种先进手段。
二、变电站运用红外热成像仪的具体方法及实际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红外检测诊断分析方法一般有:表面温度判断法、同类比较法、图像特征判断法、相对温差判断法、档案分析法、实时分析法。①表面温度判断法:主要使用于电流致热型和电磁效应引起的发热设备。根据测得的设备温度值,对照DL/ T 664 - 2008 中关于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种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的有关规定,结合环境气候条件、负荷大小进行分析判断,来确定设备的热缺陷。这种方法能比较直观地判断出设备的故障,条件是设备的温升较高,所判断出的故障一般都要及时处理。②同类比较法:根据同组设备、同类设备之间对应部位的温差进行比较分析。这是一种根据不同类型的设备有着不同判断的方法,对于电压致热的设备,温升很小,但温差相差几度,就可以判断出设备已经存在缺陷。③图像特征判断法:主要适用于温升比较小的电压致热设备,如电压互感器、避雷器、套管等设备。根据同类设备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的热图像,判断设备是否正常,要注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对图像的影响,做到精确测温,使三相设备同时充满整个仪器的视场,以便进行分析判断。④相对温差判断法:相对温差(δ) 为2 个对应测点之间的温差与其中较热点的温升之比的百分数,用公式表示为:δ = ( t2 - t1) / ( t2 - t0) ×100 % 式中δ――相对温差;t2――发热点温度,℃;t1――正常相对应温度, ℃;t0――环境温度, ℃。理论及试验证明与相对接触电阻的相对偏差非常接近, δ判断法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型设备,特别是温升高于10 ℃的小负荷电流致热设备,可以降低小负荷缺陷的漏判率。⑤档案分析法:分析同一设备不同时期的检测温度场,找出设备致热的参数变化,判断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在几年的测温实践中,建立的档案对于分析变电站测温历史数据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更准确的了解设备运行情况、设备的缺陷状态及掌握设备缺陷发展趋势。⑥实时分析法:在一段时间内适用红外热成像仪连续检测,观察设备热像和温度随负载、时间等因素的变化。这种方法适用于设备运行方式的改变、新投产的设备测温,能及时掌握设备在改变负荷后的运行情况及新投产的设备运行情况。
变电站的设备巡视是运行人员在当值期间都必须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巡视主要是查看变电站主要设备的运行情况,在过去多年测温方法主要有目测、手摸(零电位)和鼻闻等方式,其中又以目测为主。像广泛应用的利用试温蜡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设备温度的方法就属于目测的测温手段。虽然目测有着良好的效果,但这种方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一些有发展性的缺陷较难准确发现,凡是在运行中易发热是其主要特征的设备缺陷,往往要到设备发热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被发现,但此时,设备一般已有一定程度的损坏,在这种情况下目测的方法就体现了它的滞后性,延误了消除缺陷的时间。其他方法也都有其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况且用人体来触碰带电设备来检验其是否发热这一方法也并不可取。此时,红外热像仪就显示它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通过对设备表面温度分布的测量,可以分析设备内部热损耗部位和性质,从而判断该设备的健康状态。热点温度直观显示,热图像清晰,能储存和打印。
(2)具有定性成像与定量测量的双重功能,并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和温度分辨率,能够辨别很小的温差。实时热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在屏幕上,为建立热图像数据库提供了条件,实现了图像采集、储存、分析于一体的功能。
(3)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设备,属于远距离非接触式的扫描巡检,可以保证人身设备的安全。
(4)红外热成像仪检测设备,如同用摄像机录像,能够快速的对大面积的设备进行检测,能够准确、直观的发现与运行电压、电流有关的设备缺陷,还可对缺陷的性质、位置、程度做出定性、定量的判断。
使用红外热像仪对设备进行测温作为无损、非接触检测设备的技术手段,在设备带电运行时,可以发现其它监测手段无法发现的热缺陷,减少故障导致的非计划停运时间,具有超前诊断的优越性等优点,已经在电力行业广泛使用。
三、红外热像仪在集控站的应用
我站现在拥有HM―300红外热像仪一台,在各受控站的日常维护和特殊巡视时能及时发现缺陷、保证电网的可靠安全运行。在日常的巡视中,我们应加强对负荷较重的设备和重要负荷设备易发热点的巡查测试。红外成像仪能很清楚地显示设备的温度场,对设备的整体发热情况作很直观的观察,对同一设备的不同点温度的异常也能很快发现,具有稳定、可靠、测温迅速、分辨率高、直观、不受电磁干扰以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方便等优点。自2010年使用以来,多次发现设备温度缺陷,由于提前预知,大大降低了设备的损坏率。为我公司迎峰度夏和重大节假日期间保证供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下面结合我们的实践,对利用红外热像仪提高运行人员的巡视效果和缺陷分析能力作一下介绍。
(一)变压器
变压器工作中的正常状态应该是:(1)顶部是高温区,温度逐渐向下减弱;(2)套管升高座附近温度最高;(3)本体呈现一个明亮的红外热图像。而判断其是否出现过热故障则应根据以下几条:①检查套管端部接点;②比较三相套管表面温度是否均匀一致,以判断套管内部是否存在缺陷;③散热器表面温度是否均匀,以判断油路的堵塞情况。
2010年5月10日分使用HM-300型红外热电视成像系统对我站35kV新庄变电站的高压电气设备进行红外测温,发现新1#主变低压侧C相套管桩头(河南逐鹿生产,型号SZ9―5000/35)发热(发热成像见图1),从图中可以明显看见新1#主变低压侧C相套管桩头有一发热点,具体测试温度见表1。
图1 表1
由以上图表可得知新1#主变低压侧C相套管桩头发热最高温度119.1℃,根据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的规定:主变压器套管桩头(电器设备与金属部件的连接)的热点温度不得超过110 ℃(危急缺陷),显然新1#主变低压侧C相套管桩头的发热情况已经超过规定的允许值。
图2 表2
上图2为处理后新1#主变低压侧C相套管桩头最高温度45.05℃,在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的规定允许值范围内。
(二)隔离开关
隔离刀闸工作中的正常状态应该是:环境温度略高,三相均匀。判断其是否存在过热故障应注意:①检查两端顶帽接点是否过热;②检查由弹簧压接的刀口是否过热;③是否支柱瓷瓶劣化使支柱瓷瓶整体温度升高。2010年6月11日9时55分使用HM-300型红外热电视成像系统对我站35 kV佃庄变电站的高压电气设备进行红外测温,发现10KV佃酒1母刀闸B相动触头底座(永城生产,型号GW1-10)发热(发热成像见图3),从图中可以明显看见佃酒1母刀闸B相动触头底座有一发热点,具体测试温度见表4。
图3表3
由以上图表可得知佃酒1母刀闸B相动触头底座发热最高温度300℃,根据根据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的规定:隔离开关触头的最高温度不得超过130 ℃,显然佃酒1母刀闸B相动触头底座的发热情况已经超过符合规定的允许值。
图4 表4
经检查发现为刀闸接触部位弹簧压接不紧固,导致发热。上图表为处理后佃酒1母刀闸B相动触头底座最高温度18.1℃,根据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的规定允许值范围内。
本次红外测温,发现重大设备隐患一起,通过及时处理,避免了一起重大设备事故的发生,为保证我局电网的安全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红外诊断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带电监测手段。它不但可以通过带电监测发现缺陷,而且还能对故障进行定位,给检修带来很大方便。
图5 表5
检查发现阻波器整体发热,初步判定阻波器有段股现象,待观察处理。
综上所述,变电站的检测应遵循检修和预防前普查,高负荷、特殊运行环境情况下的特殊巡查相结合的原则,为设备状态检修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设备接头发热等外部陷检测已十分成熟,判据准确。但对于设备内部缺陷的诊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根据我们在现场大量的红外检测工作经验,我们建议在进行红外检测工作时必须依据红外导则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适合的分析诊断方法,同时结合具体设备的工况、内部结构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必要时还需进行停电下的电气性能试验来辅助分析缺陷,特别对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耦合电容器等电压致热型设备,2 ℃左右的微小温差决不能忽视,这样才能准确分析、诊断出设备的内部热缺陷。
一年来使用红外热成像仪以来,于2010年5月19日,值班员在35KV工业园变电站巡视测温时发现华工2甲刀闸C相闸口发热290℃,电流273A(A相44℃,C相38℃),汇报调度,上报I类缺陷,及时调整了运行方式,随后检修工区更换处理后恢复正常。2010年6月11日,值班员在35KV佃庄变变电站巡视测温设备时发现佃酒1母刀闸B相动触头底座发热295℃,电流185A(A相80℃,C相85℃),迅速汇报调度,上报I类缺陷。因处理佃酒1母刀闸发热缺陷涉及全站停电,当时处于高温农忙麦收季节无法停电,调度已对佃酒线分支下令压负荷,运行部操作队、监控班严密加强对佃庄变佃酒线特殊巡测、监视缺陷发展情况。6月12日检修工区处理后恢复正常。2010年7月14日,值班员在35KV高龙变电站特殊巡视35KV 1海高2间隔时发现1海高2西刀闸开关侧B相线夹发热285℃,母线侧B相线夹发热83℃(A相48℃、C相50℃),电流142A,当值值班人员及时将其作为I类缺陷汇报调度,及时把负荷调整到了2海高线。
通过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测是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设备运行中,红外检测往往可找到一些看似无关大局的小问题,当正常停电检修过程中分别给予解决,当逐个解决了这些小问题后,也就避免了大多数严重问题的发生,改善了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红外检测技术对运行中的旧设备,它可以找出其失效部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它对整个系统造成的损害,设备的寿命得以延长,灾难性故障可以避免,同时可以确定修理的具体部位,避免了整个系统的关闭;对运行中的新设备,虽然并不一定能找出任何严重问题,但可为运行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原始数据资料;对那些修理过的设备,它的检测可以确信它们的工作是否正常,从而进一步增加设备的工作效率、安全运行。特别是用红外测温时无需停电,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极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使用红外热成像仪不仅能测出目标表面的温度,还能实时反映目标表面的温度分布,这对于早期发现缺陷,判断缺陷点位置,分析缺陷原因,都是非常有效的。同时由于红外测温是非接触测温,操作十分安全,再加上它的高灵敏度和强大的采集功能,在变电站日常运行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应用的必要性。
四、依据在实际工作中红外测温成像仪的应用及发热缺陷处理结果特制定如下管理规定
1.目标
设备发热管理应从设备选型、安装源头把关。在设备选型时严格控制,杜绝使用生产规模小,设备生产工艺粗糙、质量低下的产品。在设备容量选择时,对负荷情况充分考虑。在新设备安装时,严格按照安装标准、规范施工,严把质量关,从源头杜绝发热现象。
运行设备发热缺陷,检修单位应对设备发热缺陷进行分类,制定整体处理方案,提高检修工艺,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
2.红外测温
2.1测温的重要性:在电气设备事故中,由于绝缘物受热老化而引起的事故较多。因此,准确地掌握运行中的电气设备各部位的温度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尽早、尽快地发现设备过热,应尽可能地使用仪器仪表定期或不定期地测量运行中设备的温度,尤其是高温天气、高峰负荷时是测温的重点。
2.2测温环境和使用
2.2.1红外成像仪检测宜在傍晚和夜间进行,一般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空气湿度不宜大于85%,不宜在雨、雾、雪及风速超过0.5m/s的环境下进行检测。如果在超出以上条件进行红外检测时,必须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雷雨时禁止进行红外现场检测。
2.2.2测温各级人员应正确掌握红外测温设备的使用及维护方法.
2.3测温周期
红外测温主要分计划普测和重点测温两种类型。
2.3.1计划普测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2.3.2重点测温应根据电网运行方式和负荷变化安排测温时间,重点测温应掌握以下原则:
2.3.2.1长期大负荷的设备应增加测温次数进行重点测温。
2.3.2.2设备过负荷或设备负荷有明显增大时,根据需要安排测温。
2.3.2.3设备存在发热或其它异常情况需跟踪监视的,应增加测温次数进行重点测温。大修或试验后的设备必要时,也要进行测温。
2.3.2.4新建、改扩建设备在其带负荷后一个月内应进行一次测温。
2.3.2.5运行方式变化后,针对薄弱环节,对重要线路、重要设备进行重点测温。
2.3.2.6有设备停电工作前应进行一次测温,停电工作时及时处理。
2.4测温范围
红外测温的范围主要包括输电线路的导线连接处、变电设备各种引线接头,电流致热的隔离开关触头、断路器,电压致热的电压互感器、耦合电容器、避雷器和综合致热型的电流互感器、涡流损耗致热的铁构件、蓄电池、二次回路及控制箱等。
2.5诊断方法和判断依据
2.5.1表面温度判断法:根据测得的设备表面的温度值,对照附表1,凡温度超过标准的可根据设备超标的程度、设备负荷率的大小、设备的重要性及设备承受的机械应力的大小来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对在小负荷率下温升超标或承受机械应力较大的设备要从严定性。
2.5.2热谱图分析法:根据同类设备在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下的热谱图差异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2.6检测报告(测温记录)
2.6.1缺陷处理前应编写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2.6.1.1报告名称。
2.6.1.2检测现场的天气状况、环境温度、环境湿度。
2.6.1.3 被测设备的名称、部位、负荷、额定电流。
2.6.1.4被测设备的生产厂家、型号。
2.6.1.5被测设备的可见光图、故障部位的红外图谱、正常相的红外图谱。
2.6.1.6过热故障分析曲线图(按过热类别选点、线、面分析)。
2.6.1.7根据测试结果对过热缺陷所下结论。
2.6.1.8 在备注栏填写其他需要对过热缺陷补充说明的问题。
2.6.2缺陷处理后应编写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2.6.2.1报告名称。
2.6.2.2缺陷处理后的红外图谱、分析曲线图。
2.6.2.3缺陷处理后的可见光图。
2.6.2.4过热缺陷原因分析。
2.6.2.5对处理结果所下结论。
2.6.5 缺陷处理前后的检测报告格式。
3检修
检修应提高检修工艺水平,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
3.1检修周期
3.1.1危急缺陷:24小时内处理
3.1.2紧急缺陷:原则上一个月内处理
3.1.3一般缺陷:原则上三个月内处理
3.2检修方案制定及实施
3.2.1要总结经验,对发热缺陷分类,如线夹发热情况,针对此类发热制定检修标准作业卡,刀闸触头发热情况,针对此类发热制定检修标准作业卡,严格按照标准作业卡、工艺规范要求检修。
3.2.2对设备停电检修时,处理电气设备一处发热时,应对此设备其它连接部位进行检查处理。
注释:①任何有一定温度的物体,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界辐射能量。所辐射能量的大小与该物体的热力学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参考文献:《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DL/T664-2008
《电力设备典型缺陷红外热成像图集与分析》-河南省电力公司编
DL408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
【关键词】配网工程;工程监理;施工监理;电力工程
监理工作是电力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工作质量的好差关系到电力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如何做好配网工程监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而言,10kV配网工程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确保10 kV配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成为了监理工作的首要任务。鉴于此,本文主要就10KV配网工程施工中的监理措施进行了论述。
1 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
1)监理人员要根据10kV配网工程的特性,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理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确定好项目监理部的机构组织形式。建立项目监理部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开工报审制度;材料取样检验制度;关键节点验收签证制度;工程质量检验制度;设计变更制度等。
2)监理人员要熟悉合同、施工图纸和搜集资料。监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包含国家和行业有关规范、监理合同、工程设计文件等,所以监理项目部所有监理工作人员必须按相关要求开展监理工作。10kV 配网工程一般有着复杂的配电线路系统网络,为了保证后期施工顺利进行,发现图纸可能出现的错误、设计缺陷,减少施工阶段工程变更,加强图纸的会审工作。同时要做好10kV配网工程施工的资料的搜集工作,总结一些注意事项,为工程项目实施做好准备。
3)进行现场实地勘测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出现实际与设计不符的情况,尤其是有架空线路的10kV 配网工程。这就要求监理单位首先要会同相关参建单位一起对施工的现场进行勘测,并初步标定测量控制点,然后参照施工图纸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减少后期不必要的窝工,确保目标工期的实现。
4)强强材料和施工设备的检查。10kV配网工程中一般主要材料包含有:电力电缆,低压开关柜,变压器等设备。由于该类材料长期处于带电状态,因此,对其质量要求特别严格,必须要由专业检验人员进行检验,并出具合格的检测报告才能投入使用。10kV配网工程施工中时常存在带电作业,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必须对施工人员所使用的工器具、设备进行检查,对检测报告进行审查,并严格执行材料、设备、工器具进场报审制度,以确保施工安全。
2施工阶段的监理
2.1施工阶段安全监理
1)人的因素的监理。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在建筑行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降低人为不安全因素有作业人员自律和施工纪律两方面的措施。首先,监理项目部敦促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在施工过程中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其次,项目监理部制定安全条例,严格要求作业人员按章作业,杜绝违章操作和指挥。监理人员不定期进行入场前检查,发现有不安全因素的作业者坚决不容许入场,要求施工负责人组织整改,直至整改合格后才能投入施工。
2)人为以外因素的监理。在10 kV配网工程中人为以外因素主要有施工器具、电、大自然三个方面。在施工器具的安全监理上,监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求操作人员有必要的上岗证,并敦促机械管理单位对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和保养。在电的安全监理上,要求监理工作人员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平时排查、做好危险源辨识,做好施工人员安全技术交底工作,避免工程施工中出现绝缘层老化脱落、电闸意外闭合等突况。在自然环境的监理上,对于一些高大带尖的金属建筑(如避雷针、高架塔等),在雨天施工时需要注意做好防雷措施。
2.2施工阶段质量监理
1)优选监理和施工人员。首先,项目监理部必须敦促施工方,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加强质量意识的宣传力度;其次,要求项目监理部对项目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对质量的识别和检查能力进行考核,建立合格准入制度;最后,建立各层次培训机制,强化各个层次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协调施工方做好整个项目的规划,统筹安排,保证各类操作人员的工作需求。
2)确保工程质量。要确保工程质量,监理方必须从3个阶段对工程材料进行监管。第一,材料采购阶段。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采购人员要面对各种各样利益诱惑,因此,要充分了解采购人员的政治素质,并建立责任制,确保合格材料才能进场。第二,材料检验阶段。选择有资质生产厂家,并对所选用的电力材料进行检测,并对检测报告进行归类。第三,使用阶段。电力工程所使用的材料都有着专业强性的特点,所以在正确的地方用正确的材料,就能够保证10 kV配网工程的质量,比如供配电电缆、母排、闸刀开关型号、变压器容量等。
3)施工制度的监理。一是施工方自检制度。监理项目部督促施工单位做好施工人员自我检查的素质培养,在工程源头上对质量进行控制。二是互相检验。10kV配网工程是一个逐次完成的项目。后续工程工作中对前段工作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是保障整个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是专业检验。监理项目部针对电力行业的特性,组织专业监理人员进行专业监理检测。
2.3施工阶段进度监理
1)人为因素监理:如果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人力配备不力、组织能力不足、各部门之间协调性差、各部门缺少必要沟通都可以阻碍10kV 配网工程进度。监理部门必须监督项目管理部门的人力配置、组织能力等,找出不足并命令施工管理部门限期整改和优化。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还需要会同发(承)包商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使信息畅通。
2)资源监理:人员配置不足或不平衡、不能满足材料供应需求、资金不到位等,必然阻碍工程实施进度,因此,要做好项目施工进度控制监理。首先,要监理好施工单位的用人情况、施工流程;其次,监理单位要敦促和监管材料与配套设施的准备情况,为每一个施工阶段做好材料供应;最后,要会同发包方和承建方做好资金周转工作,确保不会因资金不到位而影响工程进度。
3)技术监理:当今电力工程中新技术的更新替换周期很短,施工单位一味追求技术更新,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推迟工程进度。在新技术的运用中监理项目部必须明确技术的可行性,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做出可行性报告并报审、归档。
3项目验收工作
1)了解竣工验收的范围和依据。完工的10 kV配网工程必须完全符合设计文件以及合同规定的有关内容。竣工验收的依据主要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有关建设文件、国家法律法规、合同、施工过程相关技术资料、现场监理日志等。
2)做好工程质量评价工作。①做好每个分项工程质量的评价,在施工单位自评质量等级的基础上,由监理部门核定质量等级。②10kV配网工程是一项特殊的建设工程,因此,工艺设施质量必须达标监理工作必须对此项严格监督,从严验收。③督促施工单位做好施工总结,并制作工程质量一览表。
3)做好竣工验收工作。在工程建设收尾阶段,监理部门要协同发包方和检查单位做好验收报告在报告。中必须包括以下项目:①项目概况一览表,主要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占地、概预算、施工单位名称、监理单位等。②竣工财务决算表。③概算调整与执行情况一览表。③10kV配网工程总体质量评价表主。④主要包括各单位质量评价以及监理单位评级审核。
4结束语
总之,对于10kV配网工程施工的监理是一项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因此,需要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理,如对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中的质量、安全、进度进行了控制,以确保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参考文献】
一、前言
1、工程概况
既有线碧鸡关隧道为一单线隧道,新碧鸡关隧道全长2315米位于既有线碧鸡关隧道的右侧,隧道进口端紧临既有线,与既有线碧鸡关隧道的距离约为17m,沿前进方向新旧隧道的距离逐渐变大,直到渐变至洞身段144m。为确保既有隧道结构安全,在新碧鸡关隧道施工前,需对既有隧道进口K1082+593~K1082+718段125m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措施为在既有碧鸡关隧道内架设H14型钢进行临时防护。钢架纵向间距为1榀/m,既有隧道加固共设置125榀。详见两隧平面位置关系图。
2、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一:既有碧鸡关隧道运营比较繁忙,位于长坡车站-碧鸡关车站间,既有隧道修建时间较早,运营期较长,很多地方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地段衬砌有破坏,也有衬砌背后存在较大空洞,在型钢钢架加固施工后需根据隧道无损检测报告结果,对隧道内衬砌存在的空洞及破损地段进行注浆处理。
现状调查二:既有隧道右侧边墙处有两根电缆,右侧拱脚处有一根外穿钢管的信号光缆,隧道左侧边墙处有一根接地扁钢,水沟位于隧道左侧。
现状调查三:拱顶下有牵引电力接触网及绝缘支架等设备,型钢钢架是紧贴隧道内壁的,施工中要穿过拱顶的牵引电力接触网,绝缘措施也是重中之重。
二、具体施工方法
因为既有碧鸡关隧道仍在运营中,且营运较频繁,因此洞内施工是利用天窗点进行,施工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保证按时保质的完成每次的施工任务。
1、洞内H14型钢加固施工
(1)既有隧道进口K1082+593~K1082+718段采用架设H14型钢进行临时防护的措施。首先根据该段的隧道衬砌无损检测报告结果对衬砌背后存在的空洞及病害进行注浆处理,注浆采用φ42小导管注1:1的水泥单液浆。再架设H14型钢进行支护,型钢钢架纵向间距为1榀/m,加固共设置125榀。型钢钢架间采用纵向φ22钢筋进行定位,为确保钢架的定位,在钢架两侧还设长50cm的φ22钢筋作为铆钉,铆钉环向间距为1.0m,交错布置。钢架安装完成后务必与二衬接触紧密,若有空隙,则用木楔楔紧。
(2)既有隧道加固施工是利用天窗点进行的,时间非常紧张,施工中采用两台作业台车同时进行钢架安装,接到调度封锁命令后,作业台车立即进入隧道内,施工人员共分为两个班组,两个班组依次循环往前进行钢架安装,同时钢筋工也进行钢架的定位施工。
(3)钢架按设计要求预先在洞外结构件厂加工成型。先将加工场地用C15砼硬化,按设计放出1:1的加工大样。放样时根据工艺要求预留焊接收缩余量及切割的加工余量。将型钢冷弯成形,要求尺寸准确,弧形圆顺。
(4)为保证钢架设在稳固的地基上,施工中在钢架底部铺设纵向通长的钢板作为基座,钢板型号为厚14mm,宽140mm,并在钢架安装完成后与基座钢板焊接牢固。并在钢架基脚处设锁脚锚杆以增加基底承载力。为保证钢架的稳定性、有效性,两拱脚处和两边墙脚处加设锁脚锚杆,锁脚锚杆由2~4根2m长的锚杆组成。
钢架平面垂直于隧洞中线,倾斜度不大于2°。钢支撑的任何部位偏离铅垂面不大于5cm。钢架按设计位置安设。
三、保证措施
1、现场需防护人员十名,对防护员先进行为期一周的营业线防护知识培训,确保在天窗点施工过程中各司其职。
2、在新碧鸡关隧道开挖施工前,先对既有碧鸡关隧道进行加固。因既有隧道内接触网承力索及电缆影响施工,所以在加固施工前需先对接触网及电缆进行改移,型钢加固完成后再对既有隧道衬砌病害进行注浆处理。
3、既有碧鸡关隧道加固施工需对长坡―碧鸡关区间进行接触网停电及线路封锁,第一次封锁完毕后即需列车限速通过该区间,慢行时间需待新碧鸡关隧道相对应既有隧道加固段里程衬砌完成后撤销。
4、隧道型钢拱架加固完成后用断面仪测内轮廓,最小限界要绝对满足隧道营业限界,保证隧道正常行车。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