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完善应急联动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火灾 应急救援 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U69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34-01

1 大孤山半岛现状分析

1.1 半岛企业的分析

开发区大孤山总面积不足160km2,首先容纳了众多高危企业和物流企业,比如:从西岸的北良港、大化码头、矿石码头、天然气码头、油品码头、散粮码头、集装箱码头、汽车码头而码头的背后又衍生了许多仓储物流企业。从这些公司的生产经营来看,存在很多易燃易爆,危化品泄漏等隐患。其二,岛内陆地企业拒不完全统计,涉及危化品生产企业多达40余家,危险等级较大的有:西太平洋炼油厂、国家储备油基地等。

1.2 道路交通情况

岸线码头的出路情况:西岸、南岸、东岸至散粮码头间,只有华岭、油区内(创业路)两条道路与外界相通。而所处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高危行业,任何一个企业发生意外事故,都会造成道路通行的困难。从“7.16”事故来看,大孤山半岛道路难以满足人员疏散及抢险通道的要求。

1.3 危险源分布情况

大孤山半岛被列入大连市重大危险源的有:福佳大化公司、西太平洋石化公司,天然气码头公司、油品码头公司、国家储备油基地等,并且以上企业均分布在半岛南岸,大部分彼此相邻,一旦发生事故,容易造成连锁反应。“7.16”事故由于扑救及时、控制得当并未造成事故的扩大,但仅由于管线爆炸而引起一个储油罐着火便出动了300余辆消防车,消防官兵千余人经过24h的连续作战才将火灾扑灭,一旦发生更大的事故,将更加难以控制。另外,本次火灾燃烧区域距离成品油储罐、二甲苯储罐不足100m,如果这次事故火势继续曼延至成品油罐和二甲苯储罐,损失将无可估量。

2 大孤山半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各企业之间应急机制信息不共享

目前,半岛各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等状况各自建立了自身的应急管理机制,但对于临近其他企业所发生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方式并不完善,因此,如果出现临近企业发生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如爆炸、原油泄漏、天然气泄漏、有毒有害化学泄漏等)时没有行之有效的应急响应办法应对,若事态严重,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2.2 各企业间无救援联动机制

大孤山半岛的企业除了港口以外,很多企业都为独资、合资或民营性质,一旦发生事故,相关救援联动机制成为一片空白,比如:各企业的机构情况、资源情况、信息情况都不清楚,只能在特殊情况下,求助于政府部门来协调,不仅增加了政府部门的工作量,也延缓了救援时间,从我港来看,各大公司的联动机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事故发生后,集团领导以整体部署的形式开始了抢险救援工作,说明我集团内部联动机制也不健全,还有待提高,从打的环境讨论,整个半岛的企业几乎无联动救援机制。比如:西太平洋、天然气码头、国家储备油等高危企业发生事故,可能导致事态迅速扩大,难以控制。如果没有联动机制,就大大提高了灾害的蔓延程度,救援难度也会成几何数增加。

2.3 应急资源不足且整合程度低

应急资源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各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应急资源,这样,区域内总体的应急资源是各个灾种储备的应急资源的总和,这种量上的简单累加,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行业内拥有的资本有限,不能保障资源品种结构的合理性。

2.4 事件一旦发生容易形成链状衍生反应

大孤山区域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容易诱发出一系列次生事件与衍生事件,形成多种形式的事件链。当一种主灾害发生后,直接会导致另一种灾害的发生,一般称后者为“次生灾害”。如果是不同公司所属的区域往往会因预警机制不健全,应急处置所需人员、物资很难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来,结果一起事件引发另一起事件,有时甚至引发出严重影响公共安全与公共秩序稳定的事件。

3 大孤山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改进对策

3.1 建立应急管理中心

根据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企业的逐步单一管理和分散管理必然造成实际救援机构干预幅度狭小,不利于应对重大的跨单位、跨区域灾害事故。由此可见,应急管理的工作不应该是简单的单位指派,而需要统一指挥、统一领导,需要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因此,建立一个能动员个企业力量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应急管理网络是十分必要的。

3.2 建立海上及空中疏散通道

从大孤山道路设置情况来看,如果在半岛内部发生事故,势必会出现人员疏散与抢险救灾通用一条通道的情况,因此,建立海上或空中通道对于在发生重大事故后人员疏散撤离,应急抢险队伍顺利进入是十分必要的。

3.3 构筑应急互助圈,改进应急资源系统

(1)构筑应急互助圈,首先,整合各单位的应急资资源(物资储备、设备及应急队伍),建立资源共享数据库;其次,各大企业之间(西太平洋、中石油国储油基地、大连港集团、福佳大化)之间要签订相互救援协议,规定一旦其中一个企业发生大规模事故,其他几个企业都要前来救援。

(2)改进应急资源系统,各企业在进行应急资源采购前,应采取统筹分配、分别管理的方式,以达到资源储存合理化的目的,这样可以发挥应急资源整体优势,避免浪费资源、增加成本。为更好地对应急资源进行管理,要编制资源应急预案,作为应急资源在平时和需要时的计划和实施指南,确定受灾时人力物力、财力等救灾资源,并对各种资源制定调配方案。

3.4 实行区域信息化应急管理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的高效运作有赖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撑。以计算机技术作支撑的综合通信平台,对于保障应急指令的迅速传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保持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系统(RS)等先进技术的开发、研制和配备,建立起智能化交通运输网络、现场指挥系统、领导辅助决策系统、信息系统,使应急联动中心能在第一时间选择最佳方案,快速响应,迅速联动,实时监控,使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4 结语

为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的应急管理机制应当加强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率。要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应急反应机制仅仅从以上的几个方面入手还是不够的,应当注意加强危机管理各个方面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范文第2篇

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是威胁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主要突发公共事件之一。当前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系统运行后,新的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工作已完成。为落实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演练要求,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公司整体应急处置能力。按照要求,公司于6月份全国安全月“应急预案演练周”期间,开展了一次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现结合本次演练谈谈开展好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的几点做法。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重视是演练成功的关键。供电企业要确保电网安全运行,不发生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各供电公司电网调控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是处理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主要机构。公司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是应急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领导重视才能有效的调动公司各单位有效资源和应急演练积极性,演练工作还能充分展现公司领导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领导指挥职能。面对公司生产、营销、后勤等众多的单位、部门参加演练,只靠应急部门来组织、协调是不现实的,所以开展大面积停电演练要紧紧依靠公司领导,取得应急领导小组的支持,在各分管领导的组织协调下实施。特别是电网进入迎峰度夏关键时期,公司把应急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开展一次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演练。公司领导多次指导演练筹备工作,演练方案、演练剧本编制工作,参与修改和讨论演练脚本。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任总指挥、分管应急副总经理任副总指挥的演练指挥小组,领导支持为确保演练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精心组织、事前沟通。

大面积停电预案演练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检验公司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应对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协调机制和处置能力,从演练中取得经验,从而提高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的能力。演习小组认真编制了大面积预案停电应急演练方案,为使演练取得实效,通过与参演单位进行有效的事前演练沟通,达到培训演练单位,提高各部门应急处理的水平。在公司召开参演单位讨论会后,公司领导带队,调度、运维、安监、后勤等各专业管理人员参加,分别到各参演单位和县公司研讨,就电网运行方式、演练科目及故障设置、演练程序、停电后怎样发起演练及先期处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通过沟通不仅达到演练的目的和效果,而且起到了促进各单位细化了本部门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取得较好的演练实效。

三、突出演练的针对性

根据本公司电网结构和本地区发生大面积停电的可能性,结合信阳地区夏季强对流雷雨天气特点,本次演练模拟因强对流雷雨天气造成城区主要220千伏变电站主设备损坏后失压和东部2个县主网大面积停电情况下应急处置。信阳地区地处大别山区,恶劣天气时有发生,所以模拟强对流雷雨天气造成大面积停电符合实际和具有现实意义。

本次演练设1个主会场(公司应急指挥中心),4个分会场(信阳220千伏变电站会场、220千伏潢线路掉串故障处置会场、县公司农网低压线路恢复供电会场、县公司95598应对处置现场)。主会场应急指挥中心和分会场分别邀请市政府应急办、安监局、能源局等政府部门,显示了政府对各突发事件处置的行政指导职能和评估,对展现供电部门供好电、服好务职责具有重要意义。主会场、分会场以及各参演单位采用桌面推演和现场实战方式,上调下演、整体联动,突出了演练的针对特点。

四、技术保障有力

本次演练设1个主会场、4个分会场及同步演练点。如何保证演练点的图像、声音传输到市公司应急指挥中心,也是演练成功的关键。在2010年,公司就建成了一套完善的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系统。此次演练,我们充分利用此套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主会场与4个分场的画面、声音传输,展现了应急会商、应急汇报、应急指示、应急处置工作布置场景。

通过3G“侦察兵”系统可以实时把各演练现场画面传输到应急中心。依靠公司信通公司设备技术人员,有力的保证演练设备的可靠运行。在演练前的设备联调时,分会场与主会场的图像发暗、声音啸叫,网络信号时有时断现象都一一克服。为了保证演练质量,演练当天技术人员分3组分别在不同设备机房蹲守、做好现场实时技术保障。信通公司就演练不同情况编制各种技术处置措施和备用方案,事前还进行了备用方案演练,确保了演练成功。

五、区域协作联动。

区域电网安全、可靠地运行必须有一个实效、实用、实际的应急救援区域联动机制。由于电力应急抢修、专业性强,救援、事故处理工作难度大。建立有效的应急救援抢修联动机制区域,做到统一指挥、分级联动、互相支援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联动切实有效。

本次演练剧本设置了政企联动机制,供电公司向市政府汇报电力负荷紧张时申请有序用电汇报场景,争取电网事故停电处置时,得到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演练还设计了在县级供电区域受灾严重时,本县抢修力量薄弱,人员、设备不足,申请市公司救援和相邻县公司间区域救援场景。在接到县公司应急抢修物质支援申请后,市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演练小组向物质部门发出调配电杆、导线、配变等应急物质指令。同时指令部分县公司调配抢修队伍、车辆、技术人员对受灾县公司进行支援,争分夺秒的开展电网抢修,尽早恢复供电。区域联动演练较好的检验和实践了政企、市县、县县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六、及时评估总结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范文第3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指挥中心共承担两项工作任务,一是推进应急值班值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加强军地联合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我们均制定了季度工作目标,明确了责任人,每月召开处务会进行研究调度。目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季度目标任务均按时完成。

(一)应急值守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得到新加强。一是应急值守制度化建设稳步推进。全面总结全省应急管理系统组建以来应急值守经验做法,结合当前工作要求,研究起草了《应急管理系统值班值守工作规定》,从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保障、责任追究等方面对值班值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值班室和值班人员备勤室建设标准提出了参考意见,为全省应急管理系统值班值守工作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制度遵循。二是应急值守规范化建设成效明显。印发了《重要时期应急值班值守工作的通知》,对汛期值班值守工作进行重点部署。建立周调度、月培训等工作机制,指导各市加强值班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有效提高值班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对突发事件信息的处置能力。规范完善排班管理、值班记录、交接班制度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办理流程等。三是应急值守信息化建设提质增速。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专班,圆满完成应急指挥综合业务系统试运行工作,得到应急部指挥中心的肯定。按照贴近实战、急用先行的原则,会同科技信息化处加快推动应急值守模块设计和建设进度,争取早日投入使用。

(二)军地协调联动更加紧密。一是推动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建设。会同建设局和部分省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研究建立完善应急指挥协同、常态业务协调、灾情动态通报、兵力需求提报、应急资源协同保障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解放军、武警部队在抢险救灾中的突击作用,有效提升我省军地联合抢险救灾能力。二是加强军地抢险救灾常态业务协调。在年初、汛期开始前,组织建设局,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地震地质灾害等专业指挥部办公室有关同志,召开军地座谈会,共同研究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和防汛应急物资保障等。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结合《应急管理系统值班值守工作规定》,在部分市、县应急管理部门启动值班值守规范化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应急管理系统值班值守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 安全管理 安全文化 涉路安全体系

当前,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其安全管理的广度、深度、难度都在日渐增大。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池州管理处管辖G50沪渝高速池州段、S27安东高速和G35济广高速池州段,总里程162公里。路段内高边坡、特大桥、长大隧道众多,管养难度大,安全管理的任务也因此更重。管理处自2006年11月份组建运行以来,始络将安全管理工作视为头等大事,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安全态势持续健康平稳;自2007年始,连续5年被池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度成为安徽省首批“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命名单位。回顾多年来取得的安全绩效,值得总结和探讨的地方很多,笔者深有感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

1.建设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本质水平

安全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建设也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结合营运安全管理实际,将企业发展愿景和安全管理的理念、取向渗透到营运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员工为本、以发展为基、以安全为重,通过培育理念文化、完善制度文化、打造视听文化、创新管理文化、丰富载体文化,使职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安全教育。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系列活动,面向社会、面向员工、面向司乘、面向沿线群众,大力传播安全文化知识、安全法律法规,推进安全文化、安全理念、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的深植、固化,强夯本质安全。

2.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提高安全管理绩效

为保障车辆安全行驶,加强对高速公路护栏、桥梁护栏、隔离设施、防眩设施、视线诱导设施、照明设施及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附属设施的管理及维护,确保完好率;在长大隧道、长大纵坡、转弯路段、事故多发点增设减速震荡标线、安全行车标志牌、太阳能爆闪灯,隧道入口反光标牌,以警示驾驶人员安全行车。此外,还修建方便冬季司乘防滑自救的储料池,改造桥头跳车和桥面伸缩缝,完善隧道照明系统、扩建隧道消防蓄水池,新增隧道区上下行互通线,不断完善道路硬件设施建设,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在冰雪等恶劣天气发生时,不计成本,利用科技力量、机械力量,快速进行道路抗雪除冰工作,全力改善不利路况,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管理率。

3.重视特殊天气、特别路段的安全管理工作

大雨、大雾、大风、大雪、雷电、冰冻等恶劣气候对高速公路安全畅通影响巨大,极易发生恶性生产安全事故。因此,一要信息互通、报告及时。相邻经营单位要密切配合,共同防范;一旦出现恶劣天气,科学安排警力提供第一手资料。二要强化管控、多措并举。通过就近分流以及路况实时信息等方式及时疏散因雾雪等恶劣天气造成的大量车辆滞留;对恶劣天气下重点路段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三要根据天气对道路影响程度,适时采取间断放行、控制车速、分流车辆和封闭高速公路的交通管制措施,严管大型客车、“三超”车、运输危险化学品等车辆。四要强化协作、配合到位。通过各负其职,层层联动,做到调度有序、快速救援、及时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4.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首先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对重大危险源和重点工作岗位都有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有相关的专家参与,提高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落实应急预案演练。要建立应急演练制度,以演带练,做到快速响应、快速救援、快速处置;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预案、完善应急措施。三是加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应急装备、物资的储备,并做好日常维护管理,并视需要购置相应的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加强人员应急培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最后,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对雾、冰、雪等自然灾害或安全事故,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联动机制一体化的优越性,共同应对、共同防范。

5.做好事前防范工作,杜绝安全隐患

安全预防是管理上的最大效益。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预防在先的意识,由注重事后查处向注重事前防范转变,由事后的被动经验管理向事前主动预防管理转变,由被动整改向主动抓管理、抓基层、抓基础转变,切实推动安全管理工作重点下移、关口前移,加强事前防范,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首先,抓源头防范,从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入手,严把源头关,切实做好各项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其次,抓过程管控,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营运管理工作当中,把握安全生产的进度,针对出现的安全管理问题开展全面的评估,并使其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安全生产“可控、在控和能控”;最后,抓重大危险源控制,加强对关键环节、重点部位、重点设备及重大危险源等专项排查及整改工作,杜绝安全事故隐患。

6.积极探索实践,构建安全共管体系

针对高速公路营运安全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要不断探索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模式。建立路警、路地、路养安全共管和应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了交警、路政、消防、医疗、养护、施救、地方政府等各方合力,促进安全共管体系不断在探索中完善;聘请沿线乡镇分管负责人为路段长,建立“路地共管”安全网络,延伸高速公路安全监管网络,及时化解了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和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拓展跨区域性管理协作渠道,与相邻高速经营单位签订了涉及运营管理、安全管控等合作协议,全面提高道路运营管控能力,确保相邻路段的安全有序;深化与高速交警、高速路政、路段养护、清障施救的“五方联动”应急工作机制,坚持信息资源共享,长期开展勤务联动,增强预警演练和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打造“平安高速”。

7.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水平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范文第5篇

?荩湖区水上搜救工作的难点

从水上人命搜救看,内河水上搜救工作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湖区搜救。湖区湖面宽广,能见度低,航线里程长,等级低。航线水位一般在2.5―4米,底宽在80―100多米,其他湖区水位一般在2米左右,且受4级以上大风影响时,湖区航线水位落差达1米左右,由此极易造成水上险情。据统计,江苏省湖区水上险情的种类主要有人员落水、船舶沉没、船舶搁浅、船舶失控和旅游船人员转移事故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又处于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各种因素造成了湖区搜寻救助行动异常困难。主要表现在:

湖区突发恶劣气候增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极端恶劣天气的频发。天气预告能预测某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但不能准确有效地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尤其湖区气候突变性较大,如在太湖,当阵风在4-5级安全风速时,在湖区的某个航区可能会产生6级以上的大风;又如据骆马湖当地居民反映每当天气预报晴朗时,湖区出现大风或大雾的可能性非常大。湖区气候的不确定性,极易产生浪损而导致人员落水、船舶沉没和搁浅等。

搜寻失事船舶难度增大。水上险情大多发生在台风、寒潮、大雾等恶劣天气,失事船舶由于缺乏有效的导航定位及通讯系统,报警时对出事地点往往说不清楚,使前往救援的海巡艇搜寻失事船舶的难度加大。湖区海巡艇具备水位探测、GPS导航和VHF通讯等功能,能判别自身所处的水域位置,而无法识别周围GPS的信号和船舶信息,而途径江苏省的湖区船舶多为浙籍、皖籍和豫籍的散货船或大宗船队,多数未装GPS定位系统,有部分浙籍船舶虽安装了GPS设备,但还没有做到与江苏省相关部门的GPS系统数据共享;船载VHF通讯距离在没有大功率天线的支持下,一般只有3-4km,在恶劣环境下通话距离更短,通话质量更差。船员报警时,往往出于求生的本能,出事地点报得离搜救基地很近,误导海事采取不合适的应急搜救措施,导致湖区搜寻工作难度增大。

接警应接不暇,来不及救助。水上险情发生后,来自险情水域船员发出求救报警的各种信号太多,太集中,一时难以应接和判断。船员一方面进行自救,一方面用VHF、GSM、CDMA和GSP等通讯手段进行报警求救,而且船上不同的人员用多个不同的手机在同一时段进行报警,造成了多个电话为同一水上险情事故报警,接处警的值班人员一时无法应接。而且在同一险情水域的船舶几乎连续的报警,造成搜救人员来不及救助,无法判断哪个水上险情事故报警在先、危险更大。

船员非理性要求增多。从近年来的搜救案例中看出,船员在水上险情发生后,对人身和财产的自我保护过程中非理性要求增多。如2009年8月28日晚19∶00时,太湖苏锡交界水域突起8级大风,皖芜湖鸿河50船船头沉没,船尾还露在水面上,任凭救援人员怎么劝说,船上3人就是不肯弃船被救,也不让搜救艇离开对附近的船舶施救,只要搜救艇一离开,就不停地拨打报警电话求救,以此拖住救援人员。诸如此类船员的非理性要求,严重影响着湖区的水上搜救效率。

联动机制落实不到位。由于湖面宽广,湖区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往往涉及到跨省、跨市的共同监管。为此,江苏省地方海事部门针对湖区的水域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努力保障湖区水域的安全畅通。从近年的搜救案例中分析,联动机制落实有不到位的现象。如当湖面出现6级大风时,湖区搜救中心就会按照联动机制要求,向各联动单位和过往船舶发出实行临时交通管制的指令,禁止船舶从各自的管辖口门进入湖区,但有的联动单位为了防止船舶堵航和缓和船员的压力,有冒险放行的现象,一旦风力变大,就会酿成重大水上事故。

?荩产生湖区水上搜救难点的原因

江苏省各级水上搜救机构的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造成了经济发展与搜救机构发展的不平衡。江苏经济发达,但水上搜救机构的建设起步较晚,各种基础设施和装备还不能满足水上应急搜救的需要。

水上搜救公共服务职能还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安全需求,水上搜救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健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安全需求不断增多,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种公共服务体系还不能满足各种健康向上、合理正当的社会需求。水上搜救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措施,服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水上搜救的实施主体和各成员的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水上搜救作为政府的办事机构之一,但不具有法人资格,更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对搜救工作只起到组织、协调作用,各成员单位对水上搜救行动中的职责还不够明确,有意无意回避搜救中心的协调,造成了地方海事部门“包打天下”的局面。

船员对水上搜救公共服务的认识有偏见。水上人命救助是一种无偿援助,是政府义务。而财产救助根据《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相对应的是我国的《海商法》),是基于“无效果无报酬”的原则,是一种商业救助的范畴。有的船员认为沉船沉物也应有地方海事来承担,得不到满足时,就无理取闹。

?荩湖区水上搜救难点工作的对策

针对湖区搜救工作中的难点,江苏省地方海事机构已经超前意识,高瞻远瞩,制定了各项措施全力保障水上搜救事业的健康发展。截止2009年底,江苏全省内河水域设立12个内河水上搜救中心,在三大湖区建设了5个湖区搜救基地,推动地方政府在太湖修建了4座避风港,在洪泽湖建设了3座避风港,救助范围基本覆盖了重点湖区、重点水域、重点时段。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应急救援装备,打造了12艘能抵御11级大风的搜救艇,并合理布置在各大湖区,随时处置水上突发险情。为破解湖区搜救工作难点,还应在下面五个方面做实做细。

加大科技信息化建设,改变传统安全监管模式,提高安全监测能力。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无线视频传输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上广泛运用,为内河水上搜寻救助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应继续加大科技信息在水上安全监管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投入,进一步开发出有利于安全监管和搜寻救助的信息化系统,整合已有系统,提升系统性能,扩展系统功能,建成集日常监管、应急指挥和资源共享于一体的水上搜救辅助决策平台,对湖区水域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发挥电子巡航的作用。如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分析入湖船舶的进出口流量,统计出湖区交通管制之前滞留湖区航行的船舶数量,辅以联网的业务数据查询系统,查明滞留湖区船舶的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利用船舶GPS、手机定位技术或湖区VTS系统和湖区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船员报警信号的定位跟踪,提前预测分析可能发生的水上险情,及时将险情分等级告知湖区作业人员,提前做好各类防范应对工作,做到“发现得了,救得上来”。

明确搜救中心成员职责,共同参与搜寻救助,提高群防合救能力。《江苏省水上搜寻救助条例》于2010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为水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条例》明确规定了搜救中心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根据水上险情的不同等级,各成员单位应在水上搜救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共同参与搜救行动,分工不同,各司其职,规范成员单位的义务,落实成员单位的法律责任。水上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多变性和艰巨性,决定了搜救行动依靠单一的部门是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因此,在搜寻救助过程中,必须形成了“政府组织,成员配合、社会参与、齐抓共治”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各成员单位的技术优势,相互协作,相互团结,尤其要重视善后处理环节,确保整个搜寻救助行动的连续性。注重发挥社会救助力量的作用,协助和配合事故船舶实施前期互救和自救。

建立有效联动机制,提升信息的权威性,提高预防预控能力。一般一个湖区的安全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甚至多个省份,航道流经湖区形成多个口门。必须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的联动机制和水上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机制,统一信息的途径,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坚持“两个为主”,即水上险情为预防预控为主,通航秩序为电子巡航和搜巡艇巡航相结合为主,把水上险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如湖区风力达到6级时,搜救中心临时交通管制信息,各口门辖区海事机构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临时交通管制的指令,严格禁止船舶冒险航行。同时,联动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定期交流,确保湖区水上交通形势平安和谐。环太湖6市地方海事处水上搜救联动机制实施5年来,已成功防抗了11次夏季热带风暴和16次寒潮雨雪冰冻天气的袭击,水上交通安全事故也从2005年的129起下降到2009年的64起,实现了连续5年太湖重大险情零报告,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

加强搜救队伍和装备建设,积极开展搜救行动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专业的搜救人员、性能良好和数量充足的装备是提高搜救成功率的重要保障。由于湖区气象条件的不稳定性,水上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出事的船舶数量和险情类型可能较多,这就既需要抗风等级高、巡航速度快的大功率搜救艇,又需要性能良好、吃水较浅的常规艇前往救援。搜救值班员要熟练操作各种信息化监测系统,准确判断每次险情的发展态势。坚持吸纳专业搜救人员和不断补充非专业人员相结合的原则,推进搜救队伍的建设。要有计划地针对性开展水上搜救寻助和污染防治的专项演练,模拟真实的水上突发事件场景,检验水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坚持防治与应急管理相结合、巡航监管与搜寻救助相结合、不断提高水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