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方民生工程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水利工程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关系到区域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我国在全国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而从未来长期的投资趋势而言,其整体的投资增速必然会进一步的升温。但是,现有的水利投资发展现状却呈现出投资总量和需求差距过大,区域差异较大等等问题,这限制了当下水利工程的发展。因此,本文结合当下水利投资现场,从建立公共财政投资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保障地方投入机制、利用市场融资等方面,提出合理的水利投资发展路径,更好的服务于当下水利工程发展以及各地区水利工程建设。
一、当前我国水利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投资呈现出显著着呢故障的态势,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但是,当下的水利工程的投资以及发展,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增速层面都无法与实际需求相契合,由此制约了现有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具体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水利投资规模远低于其他行业,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很大
水利工程作为民生工程其本身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以及整体的需求相结合的。从当下而言,现有的水利工程的投资额度显然与电力、交通、通信等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以“十一五”期间的各行业投入为例,交通行业基础建设投资总规模为35145亿元,而水利投资仅仅只有4551亿元。只有交通行业投资建设的十分之一。据中国水科院的研究,水利基建的最佳投资应占GDP的比重为0.79%-0.84%,而我国现有的水利投资建设显然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在2000-2010年间,我国整体的水利投资仅仅占到GDP的3.5%-4.0%,这显然与上述最佳投资占比有一定的差距。
2.水利投资区域差异大
任何一项工程队进行以及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同样水利投资也需要良好的财政支持。但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因此,造成了水利投入区域差异大,特别是本就非常缺水的中西部地区其整体水利投资额度和其实际的需求之间呈现巨大的断档,当下的水利投资远远无法满足中西部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需求。如宁夏青铜峡、内蒙古河套灌区等地骨干工程完成很长时间,但是由于长期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造成了其整体配套工程无法落实,由此直接造成了水利工程无法按时顺利完工。
3.水利投资投向不平衡
我国目前水利投资更多是倾向于大中型梳理工程以及水库工程建设。包括三峡大坝、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设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方面是因为上述工程可以在短期内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有助于防洪减涝,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工程的建设本身因为工程浩大,拥有良好的中央财政补贴,因此开展和上马较快,可以获得良好的后续的资金投入和支持。
二、引起我国水利投资存在问题的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投资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增速方面都要超过过去任何一个时期。但是,正如之前所述其在投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归结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1.缺乏长效公共投入机制的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其建设主要是依赖于国家一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是,我国当下的水利投资财政支持力度常常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只有在灾害多发年间,国家加大水利工程的整体投资与建设力度,缺乏良好的延续性以及长效投入机制的保障。
2.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扶持政策
同属于公共服务领域,交通、电信、能源等行业不仅有回报好、赢利高的经营性业务。同时,上述行业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及融资渠道,因而其在资金的筹措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能够获得良好的资金聚集。而水利行业与电信、交通等行业相比,其本身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并没有充分实现市场化,因此在资金的筹集方面较为滞后,另一方面由于水利工程其资金回收的长期性,因而当下财政扶持政策并不到位,水利建设基金目前每年的征收规模小,完全没有办法真正满足日益增长的水利工程建设需求。
3.中央、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事权的划分有助于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有效性。但是,我国当下的税收制度决定恶劣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在实际事权方面的重叠和矛盾。而伴随着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深入,财权上收、事权下放,地方财政规模相对缩小,其中可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就相应减少,这无疑进一步制约了当下我国各个区域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落实。
三、建立确定的中国水利投资发展路径
为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水利公共服务能力。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以及各地区对于水利工程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以下发展路径:
1.建立公共财政投资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我国中央政府应该统筹全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需求,设立专项资金。将现有的水利投资与GDP相挂钩,投资量随着财政预算内投资规模增长而稳定增长。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增加水利投资资金,并且积极探索以及拓宽当下水利建设投资渠道,给予相关企业相应的税收以及优惠政策。
2.充分利用市场融资,吸引社会资本
目前我国水利投入缺乏市场化力量的介入。未来应该借助于市场化机制,通过资本的介入,广泛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不同的水利工程特点以及工程周期,通过债券、信托产品的设计、银行贷款等等多种形式的水利投入机制,从而实现水利的跨越式发展。
3.调整投资结构,重视城市除涝工程建设
2011年,多个城市遭受暴雨袭击,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决定必须加快城市除涝工程建设。因此,未来我国应该进一步平衡梳理工程投入以及建设发展。在加强水库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城市防洪工程、灌溉工程等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类别水利投资,由此更好的保证区域人民的安居乐业。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经验;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282-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水利工程也正在逐步发展。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关系到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的各个方面,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同时,它还是农村抵御洪涝、干旱灾害的关键要素。搞好水利工程建设是国家农业稳产和高产的关键。发展农村经济,水利工程必须先行。
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经验
哲学观点认为:人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重要标准。近几十年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种举措,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一是以产业兴水利,以水利促产业。大力抓好重点产业的培植,加大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产业来建设农田水利,促使农田水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农田水利工程竣工后,综合利用农田水利,达到农田水利的充分利用,再反过来用水利促进产业发展。二是以水养水,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效益。采取“用水按人口分配,超过规定分配的双倍收取水费”的措施以期有效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因气候原因导致供水不足的,适当降低水费;不需供水的,收取基本水费;逾期不交水费者,加收滞纳金或停止供水。三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科技在各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也沾上了高科技的福音。农田水利中的科技含量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了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与现代科技的运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考虑不够周全,没有综合考量工程技术和社会效益,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工程建设办法,也没有规划好建设适应范围和区域考量设置。有些地方将农田水利建设在不恰当的位置上,造成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1-2]。二是政府投入不足,县级财政困难。以往每年由财政拨出的农田水利设施维护费用极为有限,导致目前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毁情况严重,存在防汛安全隐患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受益群众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的现象较为普遍,意见得不到统一,没有收入来源。很多地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原有的工程也因此得不到及时维护。四是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自身建设能力弱。大部分偏远山区,只有少数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还不是很过硬,而且缺乏固定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工作经费等。五是管理体制混乱,管理工作不到位。乡村的水利工程基本无人管理,谁需要就谁管,缺乏有效的计划管理。大部分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金匮乏,运作困难。大多数水利工程设施超负荷运行,年久失修,致使全市不少水利工程带病运行,毁坏严重。
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策
3.1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
国家现在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实施,加大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快速稳定的发展。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3.2 发动引导群众积极投入,加强基层水利单位的建设
当地政府要把兴修水利作为“办实事、聚民心、保民生”的重要举措,从宣传发动入手,首先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营造大干水利的良好氛围。合理分配各村的水利技术人员,修建必要的办公用地,配备必要的水利设备,保证管理技术人员有稳定的办公场所和固定的使用设备,从人才和设备上加强基层水利单位建设,为农田水利管理建设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
3.3 严格监督水利工程的建设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水利工程质量关系到国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因此,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易受施工人员素质、建筑材料质量、施工工艺、施工设备、现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工程质量问题,导致本来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最终变成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严重危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必须严把质量关,将质量意识贯彻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设计、施工、验收3个环节加强监督[3-4]。要求技术人员严格按工程设计要求搞好技术指导,确保工程质量。
3.4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护
加强管理体制,确保管理工作到位。落实好管理人员,使各个工程都有专人管理与维护,同时规范好鱼塘承包等问题,不能因为养殖而影响到农民的正常灌溉,这样才能确保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确保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
4 结语
目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远不止文中所述。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村水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部门都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水利建设、管理、改革和服务,建设人水合一的新型农村。要增强责任心、事业心、共事心,共谋水利事业发展大计,求真务实,狠抓落实。
5 参考文献
[1] 潘景才.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138.
[2] 樊惠芳.农田水利学[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长江是贯穿祖国东西的“黄金水道”。长江和珠江流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驱动器”;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粮仓和工业生产基地。这些地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维护生态安全十分关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切实加强了重点敏感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工程内容以营造林措施为基础,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旱、涝、干热风等灾害抵御能力建设,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工程建设还强调保障民生,通过国家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维护当地社会和谐稳定,注重获取综合效益。可以说,四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开启了我国针对“江、河、山、原”等特定地域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有效扭转工程区生态恶化趋势,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01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国家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2006年,全国平原绿化二期工程接着启动。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国家和地方总计投资1098.5亿元,共完成造林1174.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1.4万公顷。工程区有林地面积增幅明显,长防、珠防、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分别增加了4.7、12.2、7.7和1.3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防灾御灾能力显著增强,长防工程区土壤侵蚀量每年减少2.3亿吨,洪涝灾害明显减轻;珠江流域的东江、西江、北江中上游水质持续保持在二类以上,重点水库水质保持在一类以上,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太行山区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逐年缩小;平原农区的风沙、霜冻和干热风灾害持续下降,为我国粮食的“九连增”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部分地区重现了“绿满平原大地,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粮食稳产高产”的生态和美景象。
虽然二期工程建设取得不小成效,但是我国长江、珠江流域,平原地区和太行山区的生态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工程区还有1573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亟待造林绿化。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破坏还在继续,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没有得到完全遏制。太行山区的宜林地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绿化难度越来越大。平原地区农田林网体系不健全,防护功能满足不了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建设现代农业要求,难以保证国家到2020年新增千亿斤粮食的目标实现。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导致前期工程建设成果难以巩固,并且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这已经不仅仅是敏感的生态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大这些地区的生态建设力度,刻不容缓;继续实施四个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根据四项《规划》要求,下一阶段我国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长江、珠江流域江河湖泊沿岸,平原地区重点粮食主产区和太行山水源涵养区的生态防护为重点,以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切实改善当地民生为目标,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改造低产低效防护林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工程管理,拓宽资金渠道,提升建设标准,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为长江、珠江流域,太行山区,平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四项《规划》的目标任务是: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建设(2011-2020年)范围覆盖全国1959个县,规划总投资2128.7亿元。规划人工造林1030.6万公顷,封山育林1123.4万公顷,飞播造林13.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1069.9万公顷,修复防护林带128.1万公顷,农林间作85.9万公顷。规划实施分两个阶段进行,2011年-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年-2020年为第二阶段。到2020年,通过大力推进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工程区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升4.1%以上。工程区的防护林体系更趋健全,结构日益完善,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四项《规划》还明确了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结合工程区宜林荒山荒地空间分布特征,兼顾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同时尽可能与二期规划保持连续性,四项《规划》把工程区划分为34个治理区,分别明确更有针对性的主攻方向和采取更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其中,长防工程分16个治理区,重点是洞庭湖、鄱阳湖和丹江口水库,即“两湖一库”防护林、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林和江河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珠防工程分为5大治理区,重点是南北盘江、东北江、左右江、红水河以及珠江中下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太行山绿化工程分7个大区,建设重点是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滏阳河、章河、卫河、沁河等7条河流的53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区)。平原绿化工程分6大片区,明确将404个产粮大县列为建设重点,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各项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三大效益兼顾,以工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
按照党的十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根据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统筹推进的林业工作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布局和建设重点,坚持以改善生态和保障民生为目标,统筹推进四项《规划》的实施,认真做好相应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切实做到六个“加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资金和责任“五到省”,由省级人民政府对工程实施负全责,省级以下层层落实责任制,并把建设任务细化落实到山头地块。二是加强政策支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工程建设标准。三是加强工程管理。积极推行招投标制、监理制和报账制等现代工程管理制度,严格管控工程资金,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四是加强效益监测。推动建立统一的工程综合效益监测方法和评价体系,力求及时、客观、准确地反映工程建设成效。五是加强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同时做好科技推广和培训工作。六是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情况
农村水利工程是农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提供了保障。水利工程不仅具备防洪、排涝、抗旱的功能,还具有农业灌溉和饮水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条件。
农村的水利工程大都是小型化的水利设施,这是由农村的地理位置及其经济条件所决定的。且其大部分都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和半山脚下,通过河道整治和农田灌溉渠道改造,为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供了条件。
2.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2.1各主体在工程建设投入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不够明确
农村水利设施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农民作为其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很大程度上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现有的工程管理制度仍是沿用过去的集体管理模式,忽视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从而导致责任分布不够明确。
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其管理职能的弱化也是阻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绊脚石。目前,很多农村出现工程管理责任不清晰,工程修葺与建设费用难以落实的现象,这些都对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2.2农民缺乏足够的积极性
由于地方资金的配套难以到位和现有农村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农民对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并不高。尽管中央加大投入力度,但在许多地方仍就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的不足已经成为农村水利发展建设的瓶颈。
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但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可用劳动资源稀少。现有的劳动资源不能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
2.3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难以兼顾
在产业管理多元化的背景下,农村水利工程出现多个产权主体。但是,有的经营者不顾及他人利益,只注重眼前利益,甚至出现违约的现象,导致工程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有的企业对工程规划不合理,使水库周遭的环境受到污染,对附近人们的生活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
2.4没有正确认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
政府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发挥主导作用,农民则是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的收入较低,需要政府开展相关的指导性工作,对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引导农民正确认识水利工程建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有的地区在这方面明显做的不足,部分地方水利设施成为了摆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由于政府和农民主体的管理边界模糊,相应责任难以落实。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3.完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的解决措施
3.1充分发挥农民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作用
在农村,农民是水利工程的使用者,农民最能真切感受水利工程的利弊,因此让农民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是十分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模式,然后在细微处通过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农民做出选择,让农民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扮演发动机的角色,从整体上推进农村水利设施的发展建设,提高资金的合理分配。
3.2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缓解农村资金匮乏的问题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农村又是我国经济基础最为薄弱的地区,因此单靠农民筹集资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政府加大补助,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集资为辅的模式。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政府应提高补助,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到水利设施建设上去,并在资金分配上给予指导性意见。
3.3建立农村水利设施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农村水利投资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导致无法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投入。只有让政府建立水利设施建设基金,为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提供担保,降低信贷风险,才能有效融集资金,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3.4明确各主体的责任边界
在水利建设中,政府是主导,农民是参与的主体。政府动用财政资金加大补助,引导农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农民作为水利设施的直接受益者,应当参与维护水利建设。对于与农业息息相关并且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水利工程,是农民参与维护的范围。企业与农民的责任界线可通过签订相关的出资协议进行划清,按照出资比例和范围明确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
3.5专业化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政府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提供资金帮助,农民作为直接受益者应当承担起设施维护的责任。农民可根据地形特点和水库蓄水量,结合自身的需要采取个体承包或专业维护等方式。政府作为水利建设的主导在水利管理中可向农民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性意见,帮助农村完善水利项目的发展建设,为农村适应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不断投入,人们更加重视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农民生活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业生产得到了强大的保障。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庞大、复杂程度高、需要很多创新技术、投资甚大、建设的时间长、空间结构错综复杂。本文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探讨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农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工程项目的实施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和相关的单位对农业水利建设,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导致农民对农业水利建设的盲目,工程建设得不到落实,很多工程也没有达到规范的标准。水利工程项目没能有效的实施和发展这些阻碍因素占了绝大部分因素,从而也没能给农民的生产生活解决用水困难的问题,因此造成了我国农业产出效率降低,农民生活的水平也没能有太大的提高。为此,在本文中着重探讨了有关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从而提高我国农业在国家经济生产中占据的比例。
1强化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管理的意义
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必须条件,水利工程的各种设施如果没有完好,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有可能使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在雨季里雨水比较多的地方起到防洪、泄洪、灌溉等作用,使农业和农村减少洪水带来的冲击;如果把余下的水存放起来,还可以用它们在旱季的时候对农田进行有效的灌溉,使农村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1]。此外,对农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农村周边的环境和面貌也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将变得很好。所以,这就是新农村的发展方向。在此可以看到,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势在必行。
2目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管理的不足
2.1工程建设的质量方面
工程质量是水利工程建设重要的条件,盲目建设是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农业生产能否安全顺利的进行,与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密不可分。因此,只要农业水利建设工程的质量得到了保证,才能使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农业水利建设的资金很庞大,很多水利工程部门为了得到资金,还没有进行科学、全面的考察、分析和计划,就开始对项目进行立项。没有全面的进行可行性计划的研究。同时,施工队伍管理不善,将使得人力和物力资源产生浪费,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工程建设的资金,大大降低了工程的质量。有的建筑工程队将工程转给其他的工程建设部门,这样就很难保证农村水利工程的质量。
2.2工程建设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
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普遍偏低,国内的很多农业水利工程建成时间较长。基于以往的建设标准偏低功能不完善,就使得很难满足先进农业的需求。目前我市(什邡市)已建成小(一)型水库,泉堰311处,山坪塘39座,蓄水池682口,灌排渠道(斗农渠)1874公里,提灌站16座,这些小型水利工程大多是国家、集体投资建成的,为我市农业发展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农村水利体制落后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之取消农村“两工”取消后,致使很多水利工程设施处于建、管、用脱节的状态。有的排水系统长年没有维修,雨季时就难以将雨水排出,或者旱季时,没有预存的水对农田进行灌溉,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如果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较差,就很难满足农业农作物的需求,严重的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所以农业水利工程的加强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要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2]。
2.3资金投入不足
基于第三产业和工业企业发展较为迅速,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却日渐下降。由于地方政府的主要考核内容不是农业,致使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就很慢,地方政府没有较强的积极性,所以资金投入的少。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和农业生产收入,两者的比例在不断的下降。同时,随着生活和生产所需用品价格的不断上升,农业生产所需的成本也在不断的上升。农民的积极性受这些条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从而导致了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的缺乏使农村水利建设工程,难以按照要求施工,施工的单位也就会对项目进行相对的缩小开支,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水利建设工程的质量。
2.4工程管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偏低
由于专业水平高的人的工资和专业水平低的工资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有些水利建设部门为了节约开支,宁愿用一些廉价的劳动力,所以导致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偏低的状况。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公益性质与开发经营的综合性质,其实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不是特别的高,但是管理人员在建设过程中的管理素质不合格,仍然会多少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3]。
3改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管理的策略
3.1培养综合型的人才,多级指导
由于新时代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措施,因此,一定要对综合型管理人才的培训进行加强,满足和适应新时代的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应该是新型综合型人才应具备的。明确我市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权限,即小型水利工程由工程所在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集体、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水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应该说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和管理主体。
3.2加强对农业水利建设的监管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工程建设的资金方面的管理和建设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其二是,工程建设的设备、材料和人员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避免在施工队伍中的管理人员计划不周、管理不善、分工不明等问题的发生,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应该及时对问题采取有效的弥补措施,将损失尽量降到最低。同时,提高员工的素质也有助于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日常的巡查工作要做到位,日常检查时,很多员工都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不能规范完整的填写相关记录,导致工程施工没办法反应真实性,从而严重影响工程水平的提升,所以一定要加强平时的日常检查工作。
3.3合理投入建设资金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资金必须做到合理利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需要对资金的合理利用,需要在各个阶段把资金进行合理的投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做好预算。同时还要对人员进行合理的调配,并对工程施工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确保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能够稳健顺利的进行。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通过采取民办公助政策,充分发挥了农民在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确保项目的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合理。此外,还可以建立维护的费用,不定期的对已完成的工程进行保护和维修,保证之后的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也保证之前的工程的质量。
3.4健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系
牢固树立“民生规划”意识,坚持规划顺应民意,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由面上建设,由分散投入到集投、由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明确建设主体为村集体和农民用水户协会,节省了工程投资,提高建设质量,激发群众“当家做主”的情怀。政府要对农业水利工程不断完善进行改革制度,并会给与指导和意见,这回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上遇到的各类问题[4]。有一个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才能提高工程的质量,同业也能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4结束语
本文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对农村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和策略进行了分析,不仅分析了农业水利工程管理中经常发现需要解决的一些现状,同时也以这些为基础提出了相应得一些措施。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提出了改善农村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的一些措施:主要有培养综合型的人才、加强对农业水利建设的监管、合理投入建设资金、健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系等。各农村农业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也同样可以参考这些措施对当地采用农业水利工程进行更完善的管理,促进中国新农村的发展进程。
作者:朱琪 单位:什邡市水务局
参考文献:
[1]程玉彬,王庆芳,胡传志,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3):20-21.
[2]王秋凤,宋兵.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5(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