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小学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小学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第1篇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

摘 要:文章以高校贫困生为研究对象,以其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提升帮扶工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就业现状、就业困难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明确高校做好贫困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提升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及途径,以促进高校贫困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职业素养;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12

作者简介:朱里静(1988-),女,华南农业大学学生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林夕(1988-),女,华南农业大学

学生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1-15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应届毕业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史上最难就业季”2013年增加了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国家对贫困生高考录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高校中的贫困生数量也随之上升。据《2013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指出,2013年,各类助学金共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708.48万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6.95%,比2012年增加15.36万人。2高校贫困生虽获得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帮助得以完成大学学业,但因各种原因,其亦存在就业困难的现象,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如何帮助其提升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重中之重。

1 高校贫困生就业难主要因素

1.1 社会因素

首先,高校应届毕业生群体的逐年增多以及就业岗位数量增长缓慢或下降对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产生了客观的影响。据相关就业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 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7.3%;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3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加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从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其次,社会就业环境中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一些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除个人职业素养和技能之外,对其家庭经济条件、个人社会关系、户口、地域、外貌及身体条件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贫困生一般是来自农村和城镇的低收入家庭,往往会缺乏上述一些条件,这样更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第三,部分用人单位缺乏培养人才的意识和耐心。因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对工作岗位要求和技能不是十分熟练,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意花费人力物力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培养,他们更愿意以更高的工资聘请有经验的人士前来工作,这样也客观上造成了应届毕业生可应聘岗位的减少。

1.2 经济因素

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需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及资助才得以完成大学学业。一般情况下,贫困生个人较难有充足的经济能力去课外进行专业、职业素养的提高以及求职技能的提高工作。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化,学生无论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到企业求职,都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又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的“拦路虎”。贫困生缺乏经济能力去社会机构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求职技能培训,而求职过程中的简历制作、服装、交通等经济花费都对贫困生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影响。

1.3 个人因素

影响贫困生就业的个人因素主要为其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在职业素养方面,贫困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可能缺乏个人特长,兴趣范围较窄;因经济原因,其可能需要外出勤工俭学而导致学习及专业锻炼时间不够充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不够;因部分贫困生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当地中小学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其缺乏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欠缺。

心理素质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较大,就业期望值较高。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考上大学,背负着改变家庭整体命运的重担。家人的殷切期盼以及自身对改变未来命运的渴望,容易造成贫困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在国内,虽然“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在进程当中,但在国人的固有观念里“大学精英教育”仍占较大的比重。许多大学毕业生个人及其家庭成员仍以“精英”自居,容易忽视社会就业现状,容易造成就业过程中的失误。而贫困生加上其家庭成员的期望,其个人对未来的就业容易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若加上对社会就业现状的忽略,容易在就业时有较大的心理落差,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后续就业工作。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在就业竞争力方面,贫困生容易因其职业素养的缺乏而导致其缺乏就业竞争力,或因其就业技能的不足导致就业过程中的失利,这些最终的结果是就业困难。

2 做好贫困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提升帮扶工作的意义

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法,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高校贫困生就业的内因是个人因素,其中个人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帮助其提升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2.1 是党、国家和社会的必然要求

做好贫困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提升帮扶工作,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党和国家助学政策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到高校,就是要以生为本,实现高校协调、可持续发展。贫困生属于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职业素养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也较弱,求职的成功率较低。若就业率低,亦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会使民众及当事人对高等教育产生一定的怀疑,“读书无用论”容易再次抬头,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党和政府也十分关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贫困生的助学情况,提供了多项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因此,高校应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贫困生建立健康心理,让党和政府的政策、资助落到实处,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2 是贫困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般贫困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和比较强烈的改变自身命运和家人命运的动机。因此,贫困生对求职的期望和动力都较高,他们也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毕业之后能够有一份符合期望的工作能够满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实现人生的进步和飞跃。

2.3 是高校就业工作和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中,就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而贫困生的就业又是较薄弱之处。国家、社会和高校对于贫困生在校期间给予了比较丰富的经济支持,提供了各类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的机会。帮扶贫困生,不仅是要“输血”,更要“造血”,通过促进他们成功就业,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综合素养立足于社会,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高校应重视贫困生就业工作,正视贫困生就业问题,积极做好帮扶工作,帮助贫困生提升其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促进其顺利就业,引导其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3 高校做好贫困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帮扶途径

3.1 学校层面

3.1.1 要重视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

贫困生在学校中属于特殊群体,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方式助学体系,学校都重视贫困学生的入学及在校期间生活问题,纷纷通过“入学绿色通道”、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各类奖助学金等进行解决,但在贫困生就业方面少有专门的政策和指导进行帮扶。贫寒子弟通过求学改变命运,是“人皆可为尧舜”、人尽其才的正道,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关注支持贫困生就业,将他们“扶上马”,送上走向成功的大道,是高校“扶贫工程”最后又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7

3.1.2 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进行帮扶工作

(1)学校应紧抓“第一课堂”的教育。“第一课堂”即正常的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是培养专业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在大学的本职任务。学好“第一课堂”,是为综合素质的发展打好基础。一些学生会本末倒置,因过于注重课外的锻炼或勤工俭学而忽略了专业课堂知识的学习,导致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顾此失彼。所以, 学校应紧抓“第一课堂”的教育。

(2)学校应开展针对贫困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学校可通过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活动来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养。如鼓励贫困生积极加入学生组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模拟求职大赛等比赛活动,帮助其树立信心,培养其组织管理能力,锻炼其公众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校外导师制度”,鼓励贫困生与相关导师接触,到相关实习基地锻炼,增强其实践能力。

(3)学校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活动。目前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就业指导类课程,但基本上是面对一般学生群体,对于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专门指导课程较少,或受益人数有限。贫困生特殊的心理状况和现实条件,要求学校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或辅导。对于求职心理方面,应针对贫困生自尊心强、缺乏自信心、就业压力大等方面,做好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工作,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就业技能方面,可以定期为贫困生开设就业指导培训课程,帮助其明确求职目标,促进其实现自身知识结构与就业意向的比较相符的匹配;可以通过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课程帮助其掌握就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促进其顺利就业。

(4)学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在贫困生就业辅导中的作用。辅导员作为在第一线的思政工作主力军,因为其熟悉贫困生的具体情况、了解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所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应关注所负责贫困生的就业动态,积极与相关学生进行接触,除了直接交谈外,可通过现代化的、学生容易接受的QQ、微信、微博等渠道了解学生的相关动态,做好跟进工作。辅导员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如简历修改、职场沙龙、励志讲座等,针对具体的贫困生或针对具体的就业问题展开指导工作。

(5)学校应制定就业帮扶政策。面对贫困生就业难的现实状况,学校应制定相关帮扶政策促进其就业。应通过政策,建立有效的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和贫困生之间就业信息的沟通渠道,做好贫困生就业推荐工作,对贫困生求职行动给予相关经济补贴,使其求职的基本物质条件得到保障。

3.2 学生层面

(1)应调整好心理状态,转变就业观念。贫困生应通过外界的帮助和自身的调整,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抗压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要好高骛远,应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

(2)应掌握好专业职业技能。掌握好专业职业技能是求职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才能尽快熟悉工作内容,融入工作团队。因此,贫困生应端正学习态度,重视“第一课堂”教育,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基础知识,并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锻炼相关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应提升个人就业技能。良好的就业技能是求职过程的必备要件。贫困生首先应通过综合分析,科学地制定求职目标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次,应积极参加各类就业培训和就业比赛,锻炼个人求职技巧,熟练掌握简历撰写、商务礼仪等基本要素。再次,贫困生应争取在校期间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进行正规的实习锻炼,好的实习经验亦有助于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 楼锡锦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小学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徐水县;教育;控辍保学;发展;管理;法制环境

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14-02

河北省徐水县辖7镇7乡,304个行政村,人口56万,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39所,教职工5488人,在校生约10万人。1995年,全县实现“两基”达标,1998年、2001年、2004年分别通过国家三轮“普九”复查验收,是河北省“两基"SE作先进县、“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先进县、教育法制工作先进单位,保定市教育工作先进县。

近年来,为推动全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优质发展,徐水县将“控辍保学”工作作为依法治教、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措施,坚持依法治辍、管理治辍、教改治辍、帮扶治辍的工作思路,强措施、严管理、重实效,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等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规定标准。主要做法如下。

一、高度重视,强化责任,构筑控辍保学管理体系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主管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长为成员的控辍保学领导小组。各乡校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选派2-3名经过法制培训的干部专门负责控辍保学工作。从教育局到乡镇中心学校到各中小学,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良好运行机制。

二是政策保障到位。县教育局每学期都组织召开控辍保学工作专题会议和阶段调度会,听取乡镇中心学校工作汇报,对控辍保学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三是部门协调到位。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并完善了控辍保学工作议事制度,及时通报、协调、解决工作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劳人、工商、司法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制定了有关规章制度,及时有效地对控辍保学工作进行配合、监督、指导,维护适龄儿童少年的合法权益,在政策、机制上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是责任明确到位。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校长落位末位管理办法》、《中小学教师评价办法》,作为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的重要依据。实行控辍保学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从教育局到各乡校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局领导包片,股室长包乡,乡镇总校长包校,教师包班,全县上下形成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的良好局面。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创设控辍保学法制环境

一是以新闻媒体、普法宣传为依托。利用电视宣传面广、辐射面大的优势,教育局在电视上发表专题讲话,使依法“普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六一”节期间,深入农村和社区,举行以“阳光的期待”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把法律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法制观念。

二是以学校为主渠道。组织师生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对控辍保学工作的认识,明确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渗透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内容,营造浓郁氛围。聘请政法部门的领导做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定期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处理妨碍教学秩序的事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预防初中生辍学,深入全县14所中学开展法制报告暨签名活动,这种“听与做”相结合的活动,起到了教育和警示的双重作用,坚定了中学生求学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以家庭为载体。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家访等方式,积极向学生家长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知识,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家长履行义务的责任意识。

四是以“依法控辍宣传月”为契机。我们把每年三月份和九月份定为“依法控辍宣传月”,在主要街道悬挂标语,在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举办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材料,全方位的开展宣传活动。今年三月份,共印发2万余份以《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内容的明白纸,把控辍保学工作从校园延伸到社会。

三、健全机制,严格管理,提高控辍保学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学校常规管理。注重学生思想纪律教育和养成教育,特别在学期初,集中利用1-2周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督促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避免养成懒、散、乱的不良风气。按国家规定,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严格执行有关考试及学生作业量的规定,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推进课程改革工作中,重视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学校积极探索,通过分解教学目标、挖掘教材内容、扎实备课、认真辅导、分类考试、个性评价等手段,实行因人而异的“层次教学”,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消除由于学习差而造成辍学的隐患,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是严格学籍管理。各乡、校按照“普九”的要求,都建立了完整、规范的义务教育管理档案,对所辖区域内所有学龄前儿童情况,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转学、休学、流失等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并定期进行检查核实。全面推行学籍电子注册制度,小学、初中学生入学注册、分班花名册、初中学生考试成绩、学籍管理表册等基础表册,做到了底数清楚、规范齐全、数字准确、便于核查。规范初中招生工作,实行小学升初中名单过渡制,严格执行小学毕业生就近划片免试入学,确保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建立辍学情况预知、反应、控制的有效机制,严把入学、转学、新学期开学、初二分化、初三提前离校五个关口。建立学生流失、回收报告制度,每学期初和学期末以及每月8-10日,各学校定期向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向教育局报告学生辍学和回收流失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效控制了学生流失。

三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我们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尊重、关爱学生的良好氛围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和学校建设的重要目标,把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和评比先进的主要依据。通过系统授课、经验交流、外出学习等形式培训教师,组织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教师基本素质大赛,就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广泛交流,深入探索,提高驾驭班级管理的能力与水平,抓好班集体建设这个治理学生辍学的主阵地。广大教师带着感情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不挖苦、不讽刺、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体现人文关怀,有力遏制了学生由厌学而辍学的倾向。

四是建立执法机制。为各乡镇中心校下发执法委托书,培训执法人员,同时教育局强化行政措施,协调县法院成立了控辍保学执行厅。严格执行控辍保学“八个程序”,对严重阻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监护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四、以人为本,实施援助,增强控辍保学工作实效

一是开展心灵援助。全县中小学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选拔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优秀教师作心理咨询教师,对困扰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疏导,防止学生产生心理疾患,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小学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也在快速增加。他们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承担因经济困难所致的生活压力及沉重的心理压力。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上都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高达30% [1],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惧、抑郁和神经衰弱等。贫困大学生已经渐渐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令学校担心、家长揪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

1、自卑心理明显。自卑是人们在长期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认知偏差,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往往敏感多疑,自我封闭,胆小怕事,容易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将别人的一些无关言行看成是针对自己的,怀疑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缺乏安全感。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短处,经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容易产生孤独感。他们不敢在众人面前表露自己的情感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也有一部分自卑的大学生表现出争强好胜、清高自傲、唯我至上和死要面子的性格,其实这种逞强和自负的实质也是内心自卑的表现。

2、焦虑心理严重。一是环境适应焦虑。进入大学所接触的是新事物和新生活,再加上开展各种班级活动需要缴纳的经费,对于经济条件贫困的学生,无疑会增加经济负担,进而引发各种焦虑反应。二是交际交往焦虑。大学是一个社会氛围较为浓厚的场所,交友、谈恋爱也成为在校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交友活动难免会增加开支,对于一名贫困大学生而言,眼看其他同学能够三五成群嘻哈玩耍,而自己却是孤独一人,从而引发各种焦虑,不敢与他人接触交往,甚至自闭。三是身体状况焦虑。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学习压力大,生活条件比较差,缺乏营养,常因出现疲倦、失眠等躯体症状而产生焦虑情绪。

3、抑郁心理突出。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危机之一。在高校,贫困学生出现此种状况的概率是经济条件好学生的数倍,正因为他们的贫困,从而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情绪低落、悲观的消极情绪,进而丧失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干什么都无精打采;不愿参加社会活动,故意回避交往,对生活缺乏信心。如今,走在校园里,时常都能听到随口而出的“郁闷”。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因为在学习、生活、感情、人际交往方面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和期望的结果,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发展为抑郁的情绪体验。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1、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本原因。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贫困学生的各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与身边条件好的同学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同学在搞好学习之余,还必需做大量的兼职工作,除了赚取自己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之外,有时还要补贴家用。有些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差的同学,由于长期缺乏营养,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长期沉重的经济负担令他们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常有无奈和挫败感。

2、自我认知偏差。许多贫困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都是老师、父母夸耀的对象,加之接触社会少,自我认知较简单,一直以来,认为只要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2]。但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发现心中预期的理想状态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学习成绩不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这使他们开始怀疑自我价值,甚至会重新评价自我,影响个体心理成长与价值取向,心理问题也因此而逐渐出现。

3、就业压力大。贫困大学生多半是来自穷乡僻壤和城镇低保家庭,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关系,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1、拓宽渠道、加大力度,减轻贫困大学生经济负担。

(1)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开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加大政府奖助学金资助力度、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开展等方式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上得起学,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2)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形成良好社会风尚。高校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通过设置企业奖学金以及个人捐助、基金会等方式,来加大社会援助贫困生力度。

(3)高校应加强自身管理,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高校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专项经费,必须做到严格管理,专款专用。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还可以成立教师一对一帮扶制度。

(4)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品德。鼓励贫困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获取奖学金等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督促他们克服依赖心理,实现经济助困与教书育人双赢。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

(1)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立心理档案,制订具体心理健康标准和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检测方法。

(2)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3)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调控方法》、《青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应的心理健康选修课,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把重点放在指导贫困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上,提高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建立心理救助应急方案,防范和处理突发性极端事件。

3、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成才立业。

(1)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促进贫困毕业生与整个社会的融洽和谐。在安排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对贫困毕业生的利益和要求有所倾斜,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做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让毕业生们凭个人才能就业。

(2)热忱关怀,竭诚服务,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应积极组织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除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还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如: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和教师参与就业工作,重点帮扶贫困生就业;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网上远程面试系统等。

(3)不断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发展能力,努力实现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努力提高贫困毕业生的专业和英语、计算机、普通话水平,提高就业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力争实现贫困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学校平均就业率。

(4)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引导他们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指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早就业、早择业;早就业、早发展”的思想和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观,只要是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都不妨一试身手。

小学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城镇化 城乡 义务教育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1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机遇期

1.1农村义务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型期

1.1.1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城市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模式也逐步向农村渗透。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也逐步在农村中小学中开始实施;卫星接收设施覆盖了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农村初中开始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教室。

1.1.2课程设计的科学化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居民义务教育观念的提升,大部分农村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逐渐补充了诸如小学英语、计算机等以前没有开设的课程,在完整而全面地开设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之外还建立了完善、科学的课程管理制度,使学生的文体活动普遍变得丰富起来,有利于促进农村适龄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1.2农村义务教育物质条件的改善期

1.2.1教学设备设施的现代化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财力的充裕已成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强大物质支撑。近年来各地农村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学校布局调整,农村教育资源总体上实现了更为优化的配置,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近年来全国农村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断增大,体育场馆面积和教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1.2.2教师队伍的优化

在现有的生源水平下,农村教师的数量并不比城镇少。在追赶城镇学校的过程中,各地逐步补充了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辞退安置了一批代课人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逐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而且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中小学持续的校级交流也大大更新了农村教师的教学观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素质。

2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2.1对症下药,优化义务教育的学校布局

2.1.1规范义务教育学校的撤并问题

规范农村中小学校的撤并问题是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关键一环。学龄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城镇化进程及水平、城乡人口流动等关键因素必须加以考虑之外,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教育条件、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和贫困家庭负担等因素也必须同时兼顾,应该将方便学生就近上学作为布局调整的首要原则。应当适当保留小规模学校以保证儿童就近入学的需求。

2.1.2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城镇学校的生源压力

首先要增加教育投入,在城镇地区新建学校以满足城镇化及流动儿童的就学需求;其次应该积极发挥民办学校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作用。对于一般学校特别是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学校要积极扶持。政府还可以对民办学校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学校、学生、政府多赢的局面。

2.2一视同仁,公平化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

2.2.1经费补贴的公平化

要完善必要的监督审计制度,以落实各级政府对贫困生生活费的补贴,保证贫困生及时、足额地收到补助费用。其次各级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和财经预算应该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其中,对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及城乡发展落后的学校,应由省、市、区三级政府共同承担其专项经费以解决因县区级财政无力独自承担而出现的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差的问题。

2.2.2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首先要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大力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以全面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其次要大力改善寄宿制学校建设。同城镇学校统一标准,为其配备条件优良的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等基本生活设施;最后要切实保障学生上学途中的交通安全。各地要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提供合规的校车服务,积极落实相关部门责任。

2.3优势互补,科学化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设计

2.3.1农村初级职业技能渗透教育

借鉴我国城市及其他国家的做法,在农村地区的初中实施初级职业技能渗透教育,研究初级职教渗透的形式和内容,制订相关的教育教学计划,培训全能教师,开发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职业课程,并创造条件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对毕业生做追踪考察,以提高农村初中生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增加农村毕业生中从事技能型工作的人数。

2.3.2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应统筹协调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实行普查登记制度和结对帮扶制度,课程设置中需加入针对留守儿童的文化知识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完善农村中小学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课程,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第5篇

2、推进路庄小学、韩村完小教学楼建设。路庄小学建筑面积2100平米,投资290万元;韩村完小建筑面积1900平米,投资380万元。

3、改、扩建六所幼儿园。其中,*县幼儿园新建平房577平米,投资78万元;河北乡龙泉幼儿园新建平房504平米,投资108万元;河北乡郭楼幼儿园新建平房375平米及其附属工程,投资58万元;尚村镇西尚村幼儿园新建平房580平米,投资88万元;万里镇万里幼儿园新建平房580平米,投资90万元;路庄幼儿园新建平方150平米及附属工程,投资58万元。

4、扩建第三实验小学项目。总投资575万元,扩建教学楼2766平米,连廊460平米。

5、推进双语特色学校项目建设。按照规划部门出具的设计条件,做最后方案调整,进行土地勘察,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争取年内开工。

6、推进高标准幼儿园项目建设。尽快取得建设用地,完善设计图纸,办理相关手续,争取年内开工。

7、特教学校建设。(需投资480万元,包括专项资金380万元,地方需配套100万元,土地未落实。)

8、结合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全面推进薄弱校改造工程。投资3073万元(包括中央资金1100万元,省级资金375万元,历年校舍改造资金520万元,薄弱学校改造县配套资金1078万元)添置教育装备、添置音体美教学仪器、为硬化中小学操场等。

9、新建四中教学楼4800平米,需资金720万元,前期手续40万元,配套附属设施90万元;新建操场围墙325米,需资金15万元;操场硬化塑胶跑道需资金360万元,其他路面硬化需资金40万元。资金一共需求1265万元,所有资金为县财政投入。

10、谋划筹集一所普通高级中学。由于生源的骤增、现有高中招生数量的限制,导致每年大量高中生源外流,新建一所高级中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具体筹集事宜另行论证。

1、继续完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核心,统筹城乡师资配置,面向社会公开招录200名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

2、与北京新学校研究院深入合作。按照合作项目规划,积极开展校长挂职实践、优秀教师理论学习、语文主题实验、高考指导等实验项目,同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德育管理、教师培训等常规管理制度,通过举办各种培训项目、教师授课能力等级评价、城乡学校帮扶结对活动、教师支教活动、教师城乡交流等措施,提高两支队伍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3、加强师风师德建设。积极开展强师德,树师能活动,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全县努力打造一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1、学前教育,以建设规范化幼儿园为重点,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坚决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督促新建第二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园验收,促进农村幼儿园达标上类。

2、义务教育,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规范招生工作,做好幼升小、小升初招生计划,做好标准化学校的申报验收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积极开展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估,加强学校德育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高中教育,强化细节管理,狠抓教育质量,要千方百计留住优质生源,积极培育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学困生,整体提高一本、二本上线率,巩固优质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