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塔塔”为你整理了这篇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管理现状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管理现状自查报告

一、督查内容和方法

(一)督查范围。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县级医疗机构、4家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内容。

1.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

2.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现状。

(三)自查实施。

自市疾控中心下发了《关于开展安庆市202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的通知》,由县卫生健康委疾控办组织县疾控中心组成调查组,严格按照《安徽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2017年版)》进行自查。

二、自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此次共督查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县级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

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实查病例登记数442例,网络报告病例440例,报告率99.55%。

2.法定传染病报告及时率。网络报告病例440例,报告及时440例,报告及时率100%。

3.纸质(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的必填字段信息填写完整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100%。

4.纸质报告卡填写准确率。实查填写完整的纸质报告卡135张,同时与门诊或住院登记信息一致,填写字迹清晰且无明显逻辑错误,无涂改的传染病报告卡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准确率100%。

5.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与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电子卡必填信息完全相符的135张,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100%。

6.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完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身份证号填写完整135张,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完整率100%。

(三)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

1.疾控机构。

(1)辖区传染病常规监测管理工作情况。每日做好传染病报告卡实时监测审核记录,每日至少4次以上,记录完整;建立了异常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与流程,并能有效付诸实施;针对传染病报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开展传染病报告质量指导,每月至少开展1次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估;1-11月份传染病报告报告质量评价综合率均值为100%。

(2)数据分析与利用。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每月进行月分析,年终有年分析;重点控制传染病有专题分析;每月将常规分析报告通过纸质和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反馈;根据疫情流行情况适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3)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检查与评估。开展了辖区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检查,有检查方案和原始工作记录,实行辖区全覆盖,督查结束后有总结和通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二次督导;21家网络直报单位,2020年1-11月有5家全年没有传染病报告,分别是4家民营医疗机构和县血吸虫防治站;县直医疗机构连续3个月零报告单位1家,为县妇计中心;乡镇连续3个月零报告单位4家,为雷池乡卫生院、凉泉乡卫生院、鸦滩镇、高士镇卫生院;县级疾控中心每年对下级单位进行技术指导至少2次以上,每次都有指导记录。

(4)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技术培训。每年均开展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及监测资料分析利用等相关技术培训,有文件通知、有签到、有总结、有考核;培训的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版)》重点传染病防控技术以及疟疾、登革热等诊治知识培训。

(5)网络直报人员及设备配置情况。疾控中心配备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的专职人员2人,实行A、B岗位制。配有专用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为疫情监测人员提供了可实时连接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的无线网卡,对疫情监测人员提供一定的加班补助,并可以调休。

(6)用户信息安全管理情况。建有辖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及授权安全管理制度,对直报用户和本级用户均有备案,并对系统用户开展了信息安全相关培训。

2.医疗机构。

(1)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各医疗卫生单位均成立了传染病报告管理组织,相关工作制度齐全;但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纸质版本普遍缺少有效证件号登记栏,但县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均设有该栏;检验科和放射科登记检查结果门诊和住院医生可以实时浏览打印。每月定期开展院内传染病报告质量自查,有记录,县医院并能落实奖惩措施;各单位均开展了传染病报告管理知识培训,部分单位对传染病诊断标准进行了培训。

(2)网络直报专职人员及设备配备情况。各单位均指定专门科室负责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配备有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兼职人员,并对直报人员有一定的加班补助,加班后可以适时调休。

(3)医疗电子病历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各单位均建有电子病历系统,除县级医院外,其他单位都不具备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县级医院放射和检验结果门诊医院可浏览,但乡镇一级系统不具备该功能;目前也不具备导出功能。

(4)用户信息安全管理。直报用户在县疾控中心均有备案,各单位均配有传染病报告专用计算机,并安装了杀毒软件。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1.各单位均开展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工作,但大部分缺少传染病诊断标准方面的内容,缺少培训考核,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意识和发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电子病历系统尚不完善。虽然各单位均建有电子病历信息系统,但乡镇不具备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需要。临床医生登记意识和传染病报告意识不高。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规范培训,丰富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内容,做好培训考核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全市各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病例个案调查使用统一设计的个案调查表,由经培训的基层预防保健人员负责调查完成。

1.2方法

疫情资料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均录入Excel进行统计处理;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流行特征

2.1.1流行概况2006年和2007年全市报告发病数分别为201例、135例,占全年各类传染病报告总发病数的3.60%(201/5576)和2.50%(135/5401),年发病率分别为15.13/10万、9.93/10万。无死亡病例。

2.1.2人群分布报告的336例手足口病例,男216例,占64.29%,女120例,占35.71%,男女比例为1.8∶1,男性发病率为15.49/10万,女性发病率为9.31/10万,男女发病率比为1.7∶1;发病年龄最小为22 d,最大28岁,主要集中在4岁及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90.77%(305/336),1~4岁组报告发病率均超过100/10万,最高为2岁组,达508.98/10万(表1)。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69.94%(235/336),其次为幼托儿童,占27.68%(93/336),小学生占1.49(5/336),其他3例,占0.9%。

疫情涉及全市37个乡镇街道中的22个,年发病数10例以上的有7个乡镇、街道,病例数占发病总数的79.17%(266/336),2006、2007年发病率分别为29.56/10万、20.86/10万;发病率较高的均为市区各街道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乡镇,年发病率最高达129.25/10万,而西部山区仅有个别散在病例。

2.1.4时间分布除1月份外,其他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以3―6月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63.99%(215/336);发病高峰为4月份,占全部病例的24.11%(81/336),见图1。

2.1.5幼托机构聚集病例93例幼托儿童病例分布在28家托幼机构,周发病5例以上的有2家托幼机构。其中1家4个班共117名儿童,有3个班级1周内各发生2例,罹患率为5.13%;另1家幼托机构共有7个班级225名儿童,1周内在4个班级中发病8例,罹患率为3.56%。

2.2临床表现

对283例有完整个案调查资料的病例统计,潜伏期最短的为1.5 d,最长为6 d,中位数为2.8 d;有发热症状的占46.64%(132/283),临床表现以手掌、足底出现红色丘疱疹为主,占93.29%(264/283),伴四肢、躯干部位皮疹的34.63%(98/283),出现口腔疱疹、溃疡的28.62%(81/283)。皮疹形态主要为红色斑丘疹,占86.93%(246/283),部分为水疱,占11.31%,少数出现脓疱。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病例和死亡病例。

3讨论

瑞安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约18℃。2006、2007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5.13/10万、9.93/10万。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市手足口病高发年龄为4岁及以下儿童,符合该病的年龄分布特征[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与卫生部公布的全国发病情况相近;夏季发病明显增加,高峰月份为4月份,较其他地区7月份左右为高峰时间有较大提前,其原因可能与该市地理气候条件有关,查阅气象记录,该市4月份平均气温达17℃左右,极端最高气温超过25℃;同时,此现象亦与卫生部对该病的疫情趋势预测一致。病例的地区分布上,市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集镇发病显著高于西部山区农村,主要原因可能为发达集镇人口密集,人员流动频繁,易于疾病传播所致。

手足口病虽属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但近几年其并发症和病死率有增高趋势,吴艳[2]报告2003年山东某地发生的手足口病爆发疫情中,有9.93%发生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死亡9例,病死率为0.66%。因此有必要重视对该病的疫情监测,加强防治工作。

3.1加强培训

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病例诊断标准,须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防治意识和诊治水平,根据病例临床特征,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临床诊断,有条件的地区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诊断,避免误诊、漏诊,及早发现,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3.2加强疫情监测

目前我国尚未将手足口病列入法定传染病管理,在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和好发季节,卫生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深入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疫情,并鼓励医疗机构主动报告疫情;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加强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控制措施。

3.3防止爆发

流行病学分析表明,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因此,当前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要重点关注幼托机构、外来儿童聚居地等重点人群中聚集病例的调查和处置,及时落实隔离治疗,疫点消毒,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严格控制疫情扩散传播,防止因爆发疫情而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4参考文献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特征疫情分析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夏秋季多发,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为了解桐梓县2009~2013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科学防控工作,现将2009~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的手足口病资料,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个案,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基本信息系统。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发病情况,防控措施及效果评价。

1.2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重症病例的标准参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版)》[1]和《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2]中的有关定义诊断标准。

1.3分析方法。资料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2.1流行概况

2.1.1发病死亡情况 全县2009~2013年手足口病累计发病3153例,报告发病率为112.84/10万,死亡2例,死亡率0.07/10万;其中临床诊断病例3038例,占96.35%,实验室确诊病例130例,占全部病例的4.12%;CoxA16型34例、占26.15%;其他肠道病毒45例、占34.62%;EV71型51例、占39.23%。全县乡镇都有报告病例。重症病例68例,占全部病例的2.16%,发生聚集性病例3起。

2.1.2流行趋势分析 见图1。

图1 桐梓县2009~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趋势

桐梓县2008年开始报告手足口病列,处于低发病率水平,2009年出现暴发,2010年下降到5年来最低水平,2011年以来呈上升趋势。

2.2发病情况

2.2.1时间分布2009~2013年共报告3153例,发病率为112.84/10万,每年4月份起进入全年发病高峰,4~7月份共计2053例,占全年发病的65.11%,是发病高峰期,11~12有一个小的发病高峰,共计524例,占总发病数的16.62%。除2009、2010、1月,2011年2月外其他月份都有发病。

2.2.2地区分布 全县个24个乡镇均有病例发生,主要分布在娄山镇1851例、发病率417.38/10万(占58.71%),燎原镇132例、发病率138.33/10万(占4.19%),九坝镇112例、发病率81.14/10万(占3.55%),楚米镇210例、发病率193.98/10万(占6.66%),新站镇134例、发病率112.05/10万(占4.25%),茅石乡113例、发病率169.70/10万(占3.58%),大河镇57例、发病率111.66(占1.81%),高桥镇 65例、发病率49.09/10万(占2.06%),官仓镇84例、发病率56.45/10万(占2.66%),花秋镇84例、发病率36.74/10万占(2.66%)。其中多数病例又在城区的娄山镇,占总发病的58.71%。

2.2.3人群分布 发病年龄分布,发病以儿童为主,发病年龄1个月~26岁,其中男1971例、女1182例,男女发病比例为1.67:1。0岁组299例、占9.48%;1岁组797例、占25.28%;2岁组867例、占27.50%;3岁组534例、占16.94%;4岁组281例、占8.91%;5岁组157例、占4.98%;6岁组78例、占2.47%;7岁组38例、占1.21%;8岁组19例、占0.60%;9岁组25例、占0.79%;10岁组52例、占1.65%;15岁及以上4例、占0.19%。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年龄组共2935例、占总发病数的93.09%。

2.2.4发病职业分布 发病幼托儿童441例、占13.99%,散居儿童2535例、占80.40%,学生170例、占5.39%,教师1例、占0.03%,农民1例、占0.03%,家务及待业3例、占0.10%,不详职业1例、占0.03%,其它职业1例、占0.03%。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桐梓县2008年报开始告手足口病例,2009年手足口病开始暴发流行,2009~2013年呈高发态势。2009~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3153例,发病率为112.84/10万,全县24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是呈散在发病。重症病例68例,死亡2例;我县手足口病各年一般是4月份进入发病高峰,4~7月份是发病高峰期,共计2053例,占全年发病的65.11%,是发病高峰期,11~12月有一个小的发病高峰[3],这与张任俊等报告的遵义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基本一致。5年实验室确诊病例130例,只占全部病例的4.12%;以EV71型和其他肠道病毒占多数,EV71型51例、占39.23%、其他肠道病毒45例、占34.62%;CoxA16型34例、占26.15%较少。病例以城区为主,我县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区的娄山镇,占58.39%,其余高发地区为和城区接壤的乡镇,边远、交通不发达的乡镇发病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人口密集程度、人员接触的程度,同外界往来程度有关。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2935例、占93.08%;职业发病以童散居儿童为主,其次是幼托儿童,个别幼儿园呈聚集性,高度散发。我县手足口病从2009年以来处于高发态势,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的西部地区疫情有逐渐走高态势一致,居我县乙丙类传染病的第三位,仅次于结核和肝炎,也成为我县传染病的主要病种之一,疫情的高发可能与当地的温度、湿度条件,人口密集程度、同外界往来程度和易感人群的积累有关[4]。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手足口病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和无特异性的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的防治应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措施。降低发病率,避免重症病例,杜绝死亡病例发生有重要意义。防控措施应开展手足口病疫情和病原学监测,及时掌握疫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和流行。及时组织开展卫生运动,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卫生对城乡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认真落实消毒处理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托幼机构等重点地方的防控。加大健康教育卫生宣传,提高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及时开展医疗救治,避免重症病例发生,杜绝死亡病例。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培训,提高其对病例的早期识别能力和救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幼儿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治力度,努力提高幼儿健康水平。

二、主要工作目标

1、杜绝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2、幼儿园卫生创建工作再创佳绩,得分99分以上。

3、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幼儿健康知识考核知晓率达100%。

4、幼儿年度健康体检率达100%。

5、及时控制园内传染病疫情,杜绝二代病例出现。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1)上好健康教育课: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全面按照五有要求(有专职教师、有课表、幼儿有读本、老师有教案、期末有评价)上好健康教育课。健康教师要认真备课,写好教案。

(2)开展好健康教育传播活动:各种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要根据时间安排组织好,如开学第一周是防近宣传周,我们就大力宣传防近的知识和重要性,要用多种形势、板报、宣传窗、广播、电视、讲座等。3月15日至4月15日的卫生宣传月活动、520营养日活动、920爱牙日活动、 121艾滋病防治宣传日专题宣传活动。

2、加强幼儿园卫生工作

(1)规范管理幼儿园卫生: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责任到班、到人,制定年度及学期工作计划,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做好卫生健教工作资料的整理:对相关文件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做到建档项目齐全、内容准确无误。

3、做好常见病防治工作

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开展六病防治工作,重点做好近视、沙眼、龋齿和肠道蠕虫病防治工作,落实好监测和防治手段。

4、传染病控制工作

要积极配合疾病控制中心抓好传染病监测控制,落实好幼儿园消毒、杀虫、灭鼠和注射相关疫苗等预防措施,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如发生疑似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县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调查处理。

5、幼儿年度健康体检工作

要保证幼儿体检质量,要确保幼儿参检率达100%,体检结束后,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体检情况,写出分析报告,相关资料汇入幼儿健康档案。体检工作结束后半月内将体检统计分析上报市妇保所。

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幼儿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治力度,努力提高幼儿健康水平。

二、主要工作目标

1、杜绝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2、幼儿园卫生创建工作再创佳绩,得分99分以上。

3、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幼儿健康知识考核知晓率达100%。

4、幼儿年度健康体检率达100%。

5、及时控制园内传染病疫情,杜绝二代病例出现。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1)上好健康教育课: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全面按照五有要求(有专职教师、有课表、幼儿有读本、老师有教案、期末有评价)上好健康教育课。健康教师要认真备课,写好教案。

(2)开展好健康教育传播活动:各种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要根据时间安排组织好,如开学第一周是防近宣传周,我们就大力宣传防近的知识和重要性,要用多种形势、板报、宣传窗、广播、电视、讲座等。3月15日至4月15日的卫生宣传月活动、520营养日活动、920爱牙日活动、 121艾滋病防治宣传日专题宣传活动。

2、加强幼儿园卫生工作

(1)规范管理幼儿园卫生: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责任到班、到人,制定年度及学期工作计划,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做好卫生健教工作资料的整理:对相关文件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做到建档项目齐全、内容准确无误。

3、做好常见病防治工作

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开展六病防治工作,重点做好近视、沙眼、龋齿和肠道蠕虫病防治工作,落实好监测和防治手段。

4、传染病控制工作

要积极配合疾病控制中心抓好传染病监测控制,落实好幼儿园消毒、杀虫、灭鼠和注射相关疫苗等预防措施,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如发生疑似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县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调查处理。

5、幼儿年度健康体检工作

要保证幼儿体检质量,要确保幼儿参检率达100%,体检结束后,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体检情况,写出分析报告,相关资料汇入幼儿健康档案。体检工作结束后半月内将体检统计分析上报县妇保所。

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纲要》再三强调要让幼儿主动活动,而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是自己的哲学家,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活动。

幼儿健康教育既然将促进幼儿的健康作为最直接的目的,其教育过程就不应使幼儿感到压抑或受到伤害。幼儿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使幼儿尽早建立起各种健康行为。

二、健康教育总目标

1. 养成幼儿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使幼儿喜欢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

2. 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3. 帮助和改进幼儿的走、跑、跳、平投掷衡、钻爬、动作,攀登等基本帮助幼儿掌握有关的粗浅知识,使其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

4. 帮助体弱幼儿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帮助肥胖儿增加锻炼强度、密度,有效控制体重的增加。

5. 保持个人卫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6. 指导幼儿使用筷子就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知道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养成不挑食的习惯。

7. 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功能,了解简单的保护方法;了解防龋齿及换牙的有关知识。

8. 认识有关安全标识,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防止意外事故,培养自我保护能力。

9. 能走,跑交替300米,快跑30米,步行2公里,连续跑1分钟。

10. 能立定跳远,双脚站立从高35CM处往下跳,助跑跨跳50CM。

11. 单手掷沙袋约4米远,2米-4米抛接球。闭目起踵自转5圈,在高40CM,宽15CM 的平衡木上变换手臂动作走。

12. 能倒身,缩身钻过50CM高的拱型门,并在垫上前滚翻、侧滚翻。

三、具体措施:

首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

其次,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健康教育的各种功能。

1.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日常生活每一个环节都有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例如:怎样上厕所,就可以随机进行;又例如: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可通过户外游戏时进行渗透。体格锻炼通过早操、运动器材等进行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在院长或业务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3、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建全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药械管理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等。

4、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进行评价考核。

5、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及时召开。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制度

1、加强业务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2、负责拟定院感工作计划,提交主管院长审批后,组织实施;负责拟定科室医院感染工作制度,并督促执行。

3、每月一次做好全院出院病例的回顾性调查,统计汇总全院感染率、漏报率。

4、每月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对全院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

5、每月对全院医院感染管理进行一次综合质量考核,考核结果与科室质量挂钩。

6、每月不定期深入科室了解情况,协调科室间医院感染各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7、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要求做好传染病的管理,督促科室做好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工作。

8、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原因,积极提出控制措施,并向主管院长请示汇报。

9、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目标性检测,达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10、对购入消毒药械、消毒剂、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等严把准入关,不合格产品严禁进入医院。

11、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将医院感染信息反馈到科室,对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消毒隔离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12、每年有计划地完成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和业务水平。

13、监督、管理医疗废物处理、焚烧,按照国家要求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三、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各科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科室每月定期召开监控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本科医院感染存在问题。

3、各科室要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执行标准预防,手卫生制度,职业防护等在职教育培训工作,每月培训不少于一次,全院性培训参加人数不少于80%。

4、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如有流行暴发倾向及时报告。主要监测指标:

(1)医院感染发病率8%,漏报率10%。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95%,无菌物品合格率100%

(3)紫外线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 uW/cm2。新进灯管90 uW/cm2

5、建立严格的科室清洁、消毒与隔离制度,对不同传染源引起的感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6、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要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

7、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登记、交接、运送、焚烧等流程的管理,

8污水污物排放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各个管理环节应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

四、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1、临床主管医生要认真学习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医院感染病例初步诊断。

2、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

3、科室经治医生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感染管理科于每月定期到各临床科室调查和收集院感病倒报告及漏报情况。

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除向感染管理科报告外,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5、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提交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6、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组织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7、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每季度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效果评价,提出预防措施。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五、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1、药剂科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

2、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涂片、培养),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3、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伍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准确留取各种标本及时送检。

4、药剂科对于细菌耐药性高的抗菌药物有权提出暂停使用的建议。

六、无菌技术操作制度

1、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2、执行无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并将手擦干,注意空气和环境清洁。

3、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4、进行无菌操作时、凡未经消毒的手、臂均不可直接接触无菌物品或超过无菌区取物。操作者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污染无菌区。

5、无菌物品必须保存在无菌包或灭菌容器内、不可暴露在空气过久。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包一经打开、即不能视为绝对无菌、应尽快使用、凡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超过24小时后必须重新灭菌,不得继续使用。

6、无菌包应按消毒日期顺序放置在固定柜橱内、并保持清洁干燥,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经常检查无菌包或容器是否过期,过期物品重新消毒灭菌。

7、无菌溶液应根据要求避光保存或冷藏。

8、无菌盐水及酒精棉球罐每日消毒一次,容器内敷料,如干棉球、纱布块等,不可装得过满。以免在取物时接触容器外部而污染。

9、消毒物品(如:呼吸机管道等)要有明显的标志,要写明消毒日期,一般消毒保存日期为3天(冬季不超过5天),每周消毒两次。灭菌物品要定期(1个月)进行一次细菌微生物监测。

10、治疗室、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有条件进行细菌微生物监测。紫外线消毒有照射时间登记。

11、输液、输血一律使用一次性输液器,用后作为感染性医疗垃圾单独收集并由后勤部回收焚化处理。

12、抽血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到一人一巾一带,抽血后病人使用的止血棉球集中回收处理,防止病人随地乱扔或带出院外。

13、各种换药弯盘及小器械先浸泡消毒,再清洗后灭菌。器械浸泡时要打开关节,盒盖上要标有消毒时间以及保存时间。

七、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离开工作场所应脱去工作服;禁止穿工作服进食堂、会议室等非工作场所。

2、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后均应洗手、消毒。

3、无菌容器、器械、敷料罐、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表一人一用一消毒。

4、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床头桌、床头、椅子、门把等,每日用1:10084消毒液湿擦、抹布要专用、用后彻底消毒。定期进行空气微生物监测,如使用紫外线消毒,要登记消毒时间、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5、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污衣筐内,不得随地乱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严格消毒后备用。药杯、餐具、便器必须消毒后再用。病人被褥要随脏随换并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6、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必须做好床单位终末消毒处理,床、椅、桌及墙壁,应用消毒液擦洗。

7、传染病人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制度处理。

8、无菌物品每天检查一次,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尽量使用小包装。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签,严禁用过期物品。

9、各门诊病区等工作场所医务人员下班前,均应进行清洁或消毒。

10、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品按规定处理后,置专用容器内封闭运送,进行无害化处理。

八、消毒药械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的监督管理。

2、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消毒、灭菌药械使用效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提出改进措施。

3、采购部门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审核意见进行采购,按国家规定查验所需证件,监督进货质量。

4、使用部门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5、禁止使用过期、淘汰、无合格证明的消毒、灭菌药械。

九、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1、医院所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统一采购,临床科室不得自行购入和试用。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认真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临床应用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3、医院采购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三证复印件应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即《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登记制度。

4、在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时,必须进行验收,除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应与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相一致,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内外包装应完好无损,包装标识应符合国家标准,进口产品应有中文标识。

5、医院设置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库房,建立出入库登记制度,按失效期的先后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禁止与其它物品混放,不得将标识不清、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到临床使用。

6、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应认真检查,若发现包装有破损、过效期和产品不洁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详细记录现场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7、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8、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处置。

十、医疗废物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按照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医疗废物分类存放,警示、标识清楚。

2、医疗废物收集、存贮专人管理,交接责任明确。

3、医疗废物不得露天存放,暂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

4、医疗废物暂时储存地点应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工作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

5、存放地设置明显的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盗以及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

6、暂存设施、设备每天定时消毒。

7、暂存处负责,转运,焚烧。

十一、医院感染管理培训教育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年年初必须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制定该年度的培训学习计划

2、每半年对全院医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勤人员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活动;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与考核,培训时间不少3学时。

3、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学习,经常参加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培训及学术研讨会,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4、临床科室每月必须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业务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根据各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特点,分析本科室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措施,降低本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病率。

5、感染管理科每年对全院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6、积极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学术活动,鼓励全院医护人员撰写医院感染方面的学术论文踊跃投稿,加强我院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十二、消毒灭菌效果及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1、高压锅消毒灭菌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并有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

2、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监测:含氯消毒剂进行有效浓度监测。

3、紫外线强度及日常监测:凡使用紫外线灯的科室,(1)按标准按装,(2)坚持日常监测,并做好详细记录,(3)每3-6个月对照射强度监测一次(强度高于90uW/c㎡,6个月监测一次;70 uW/c㎡-90uW/c㎡3个月监测一次;(4)对合格灯管发紫外线灯强度监测评价卡,不合格灯管及时更换。

4、、环境卫生学监测: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治疗环境,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卫生等微生物监测,保障医疗卫生环境安全。

5、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总结分析和反馈:院感科对医院感染监测资料做到月汇总,季分析,年度总结评价。

十三、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医务人员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在发生科室完成):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十四、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1、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5)当医护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2、医护人员洗手的方法是:

(1)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2)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六步洗手法)为:

A.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B.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C.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D.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E. 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F.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G.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或自动凉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3、医护人员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及配戴饰物的部位等。

4、医护人员洗手使用皂液、在更换皂液时,应当在清洁取液器后,重新更换皂液或者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5、医护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具体方法是: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6、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进行手消毒:

(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2)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4)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5)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