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入学教育

中学生入学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入学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入学教育

中学生入学教育范文第1篇

首先,校长代表校领导和老师向新生表示了欢迎,同时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规模及校园文化,并对同学们的初中学习生活提出三点建议,要求同学们要为三年的初中生活作一个计划,然后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努力,不虚度青春时光。他希望同学们做到要尽快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做三好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积极进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教务主任,对教务、学科设置、和学习方法等相关事宜作了详细的介绍。

再次,主任给级的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文明礼仪,校规校纪,安全教育课,他用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事例,给新同学们阐述了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讲文明懂礼貌,热爱学习的合格中学生,以及如何防范人身侵害的知识,加强了同学们的遵规守纪意识,为级新生的组织纪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会上还认真的学习了《复兴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复兴中学违纪学生处理办法》《重大违纪内容》。主任在最后还建议大家能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实现角色转换,尽快进入创造性的学习阶段。在生活方面,要做到自己管理好自己,同学之间相处学会宽容和互相帮助。并希望全体新同学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勤奋学习,诚信做人。

接着,七年级新生代表发表了激情向上的讲话,代表全体新生表示今后一定好好学习,做个优秀的中学生,将来报效祖国。

中学生入学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 英语学习兴趣 培养 

        就心理学而言,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优先对一定事物发生注意的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那些对外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把学习外语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激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特点:①学前阶段,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向往而兴趣高涨。②在学习字母、音标、单词的阶段,由于学生学习心理上的超前意识破坏了心理平衡的状态,会导致兴趣下降。③在学会了一些基本句型后,因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成就感和自豪感,又会使他们的兴趣有所上升。④在进入学习基本语法阶段后,会因为语法规则多,严谨,要求精雕细琢,学生出现畏难情绪而使兴趣下降。⑤到学习篇章结构时,由于学生渴求新知识产生的结果,如希望了解异国文化等,兴趣又呈上升趋势。

        针对以上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维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去争取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导“趣” 

        明确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和了解英语在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广泛用途,是形成学生认知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时总是充满好奇、兴奋和向往这一特点,教师在上初一导言课之前要认真准备,搜集大量的能说明英语的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的例证(如商务、科技、文化等等),在导言课上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感知英语的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为今后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学好英语奠定基础。

        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还可以不断的引导学生去搜集身边能接触到的生活、商务、科技、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中使用英语的素材,并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学习不仅是学校内作为“重要学科”的需要,而且已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

        这样,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时刻不忘从学生的个体内部动力激化和外部环境感受进行引导,使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明确学习目的,以利于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

        二、激“趣” 

        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特点之一就是缺乏语言应用和习得环境,尤其是边远地区,英语学习主要在课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意念,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以教材所提供的语言素材为主线,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延伸课文教学内容。及时抓住课堂“兴趣点”设立交际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把语言的机械操练转向意义操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进行由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各种职业名称来做 “Jim’s father is a teacher.”的机械替换练习后,教师提问:What does your father do?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父母的真实职业来回答。这样就形成了从机械到交际操练的过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语用能力。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及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高效掌握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成就感,从而更有兴趣地投入语言学习。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认知过程分为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等具体过程。感觉、知觉、表象是记忆的基础。在记忆过程中,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官的不同,可分为视觉型(视觉识记效果较好)、听觉型(听觉识记效果较好);运动视觉型(动觉识记效果较好)、混合型(运用多种表象时识记效果最好)。实验研究证明:只听能记住 60%;只看能记住 70%;看听说结合能记住 86%。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投影、简笔画等)或电化手段(如录音机、投影、多媒体等)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语言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护“趣” 

中学生入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字:英语教学 学习兴趣 学生

在我多年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在各学科中英语后进生的比例最大。许多学生数理化等科目很好,可英语成绩差,有的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对英语的学习。我感觉他们并不是不想学习英语,而是由于基础差,想学却学不好。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让更多想学好英语的学生摆脱困境,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入手,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现我就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加强英语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和兴趣

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明确英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实践经验证明:采用生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的视野有限,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形势,讲述外语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运用的事例,例如:外语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世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必须运用外语这门工具及时地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英语使用范围广,如:电脑打字、英语导游、银行、邮局、图物标志等各方面。鼓励同学们:要想成为未来有用之才,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就必须学好英语。这种生动具体且富有趣味的方式是比较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二、抓住学生的好学心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时,有种好奇心理,在课堂上他们往往具有双重心态:一方面他们羡慕老师,渴望自己能讲几句;另一方面却又羞于开口。所以,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地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理解语义,然后模仿、跟读,这样既可消除紧张心理,又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好乐、好玩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需要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考,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生从“要我学”和“我要学”方面转化。在初级阶段的语言训练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学习它们的名称,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性质、用途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因为这些实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会特别感兴趣。这样做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开始学习英语时认为英语难学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思想活跃而且能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堂记住所学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新鲜,生动形象的课堂气氛中,轻松的学习新知识。当然,教学课件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并且又与所教课堂内容紧密相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掌握所学内容。比如,在教学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许多可口的食物图片,让学生一上课就感知,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有关食物的,并且看到那些可口的食物就有想吃的感觉。因此,我趁机进行导入,问学生“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学生会非常积极的进行回答,说出他们最喜爱的食物。看着图片,谈论着可口的食物,这样学生就带着兴趣进入下一步新知识的学习。从上课开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不管成绩好的,还是差的,都非常积极的进行学习和讨论,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为新知识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铺垫。一节课学生都很积极,情绪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堂中采用游戏展开竞赛,调动学习积极性

中学生入学教育范文第4篇

前一段时期,就有关“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本质”,一些学者纷纷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学生’和‘孩子’是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称呼。其中,孩子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称呼,其中关爱的含义很明确;而学生是一个制度化的用语,明确了孩子在学校的角色,表达了社会对不同年龄孩子的期望。”而有的学者则批评这种将“学生”与“儿童”这两个称谓刻意作出区分的做法,认为这种区分除了给人过度诠释之感,似乎没太多必要。基于这种观点,就引发了有关在教育讨论中究竟应使用“儿童”还是“学生”的争议。因此,本文试从分析“儿童”、“学生”的概念入手,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看待教学中的“儿童”、“学生”的问题,给出一些思考。

一、“儿童”与“学生”的概念界定与分析

1 儿童

从语义学上来界定,在汉语中,“儿童”主要指“较年少的未成年人”。另一方面,与“儿童”并用的词还有“孩子”。对“孩子”的解释为“儿童、子女”。在使用上,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孩子”是比较生活化的用语,而“儿童”是比较术语化的用语。

从教育学上来界定,根据《教育大辞典》,“儿童”是指身心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身心发展最快。其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教育、教学工作又促进其发展。

通过上述界定,“儿童”是指未成年的人,“儿童”是相对“成人”的概念,是人们依据某种标准对人的发展水平进行划分所得的概念。由此可见,儿童这个概念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谈的,说明了个体的发展水平,儿童是处于人的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

“未成年”这个概念是“儿童”这个概念的核心,而划分“未成年”的标准则是决定“儿童”内涵与特征的关键,这种划分的标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随着近代心理学发展的成熟,如今人类社会已发展到以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作为划分依据,从而有了上述教育学上对“儿童”的界定:指身心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

按照这种划分标准,儿童的关键特征就是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未成熟性”,而这种“身心发展的未成熟性”就决定了儿童对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又包括个性化发展及社会化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从而使儿童身心不断发展成熟。

若把“儿童”放到人类社会来考虑,儿童作为特殊的社会存在,其主要角色有三:孩子(除孤儿)、学生(除失学者)、同伴。

2、学生

在汉语中,“学生”主要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根据《教育大辞典》,“学生”是“在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按受教育阶段分,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

通过上述界定,“学生”是指在学校或其他专门学习机构学习的人,而“学习”与“学校”或“专门的学习机构”是其关键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学校已逐渐发展为一种制度化的社会组织,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也就成了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学习”作为其主要任务,是学校系统中的主要角色,并且相对于教师的角色。

在这里“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尽管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社会机构,但却不能狭隘地把发生在其中的学习仅仅理解为社会化的学习,实际上它同时包含了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并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学校里的学习并不只是一种工具化的学习。

二、“儿童”与“学生”的区别与联系

1、儿童与学生的区别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儿童”与“学生”在概念上是截然不同的,两者是不同逻辑上的概念。儿童以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作为划分标准,对人的发展进行划分,得出“儿童”与“成人”这组概念。而学生则是围绕着“学习”这种活动而形成的概念,由此产生了“教师”与“学生”这组概念。

2、儿童与学生的联系

尽管在逻辑上,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但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便产生了交集。从年龄段来看,儿童是指0到18岁的个体;按阶段来划分,学生包括幼儿园学生、中小学学生、大学生与研究生。由于大部分国家都实施了义务教育及相关的教育政策,因此,依据各国所制定的入学年龄与就学年龄,那么儿童与学生就有了交集,即包括六或七岁入学并接受五到六年小学教育的学生以及十一或十二岁入学并接受六年中等教育的学生。接下来的讨论,就是针对这个群体。

“儿童”与“学生”概念之所以在社会中形成交集,并不是偶然的,这恰恰是因为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以至于我们经常将两者混在一块儿使用。

首先,对“儿童”而言,儿童作为身心发展未成熟的个体,决定了儿童具有发展的需要,而这种发展恰恰需要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换句话说,学习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在学校学习,儿童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发展,从而发展成为身心发展成熟的成人,成为成熟的社会个体。因此,“学生”是“儿童”发展中所扮演的一个重要的也是主要的角色,也因此,世界各国纷纷通过立法来保障儿童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学习必须以儿童的身心发展为依据,包括学生在什么时候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等,都取决于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认识,也就是说,学生观是随着儿童观而变化的,“儿童”观是“学生”观的前提。

三、如何看待“教学”中的“儿童”与“学生”

关于如何看待“教学”中“儿童”与“学生”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对“教学”的理解。关于“教学”的定义,根据不同哲学流派、不同观点,有着不同的解释,比如现象学教育学倡导者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提出了“教师替代父母关系”,等等。本文以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中对“教学”的界定为据,即“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根据上述界定,“教学”是一种活动,而这种活动对教师而言是教,对学生而言是学,通过这种活动促进其身心发展及思想品德的形成。

这种对“教学”的理解,基本上与上述对“学生”概念的分析是一致的,即在学校中,成人与儿童是在“教学”和“学习”这种活动下而产生关系,即师生关系。在学校中,学生通过教师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来学习,促进其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发展,使得学生身心得到全面与和谐的发展。而教师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必然会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而也就必须考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作为儿童所具有的身心发展特点。由此可见,就如上述所分析的,在教学中“儿童”与“学生”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考虑学生所具有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即儿童观是学生观的前提,而学生角色又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手段。若儿童不进行学习活动,不成为学生,其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换句话说,儿童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教育、教学工作又促进其发展。

从概念的辨析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不只是单个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个体,也并非只具有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的个人,而是二者的结合。在基础教育领域,教学所面对的恰恰是那些既是儿童又是学生的这一类人。这在教学实践层面上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但教师在处理具体的教学问题时,却又常常会陷入矛盾和不解当中。如学生总是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从儿童角度看,不愿意受到束缚是孩子的天性;但以学生的角度观之,学生来到学校这一高度发展了的社会组织中,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学习才是其角色的关键所在,所以完成作业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对类似这样一些问题的处理,实际上反映着个人对教学中“儿童”、“学生”角色的认识。

我们至少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作为教师,应当尊重作为儿童的学生。儿童的身心发展虽然还未成熟,但他或她已经成为生理和法律意义上的独立的个体,有其相应法定的权利和自由。教师在教学时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富有尊严和个性的人。儿童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教学中没有表达诉求的权力,相反,教师应当倾听和予以理解。教师不应当因为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而对其生动活泼的内心世界和表达的正当需要置之不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课堂需要基于平等、移情和理解的师生关系。

第二,教师必须正视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首先,个体之独立总是相对的,而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健全的儿童之独立性,则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学生早恋问题,仔细分析,一方面学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爱慕异性的心理现象是正常的一种需要,但是另一方面,没有作为成人的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这种现象很容易被放任自流,对学生本人和周围的同学造成更大的伤害。儿童的这种不成熟性正是学校教育的依据和起点:其次,儿童发展总是有一定规律的。皮亚杰等人对儿童认知做出的阶段性的划分,之所以在教育教学上意义重大,就在于接受了这种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当前我们的教学实践,真正缺乏的正是对类似问题的思考。例如,如何准确地把握儿童学习、认知和情感的特点?如何在儿童思维和学习的关键时期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发展?

中学生入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品质 创新意识 创造潜力 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没有创新的教育也是培养不出创新的人才。那么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认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该从以下几种途径去努力。

1.教师要转变角色,要实施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我们国家培养能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教师角色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任务由过去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教学,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教师必须对学生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制定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一节课中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提高和进步。

2.教师要多点鼓励少点批评,激发学生的创新品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教师要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要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感情。师生感情好,可以使学生由于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处处关心学生,平时注意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会深深地融入他们的心田。从而使他们树立起信心,养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3.教师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造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交往更密切更投入,使学生心情更舒畅、思维更敏捷,他们可以以畅所欲言,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意识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不应以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鼓励学生相互争辩,要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对于课堂中,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去否定学生,我们需要不同的见解和不同观点的存在,我们要通过引导转化到正确的观点上来。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强烈自信心,其创新思维才能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教师要激发学生好奇心,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对于中学生来说,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一定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这种好奇心能转化为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并对学生的好奇心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促进其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同时教师竭力为学生创设产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从而激起学生的创造潜力。

5.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多提问题,使之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学生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学生能否提问,提问水平的高低,老师的态度和方法非常重要、非常关键。教师应鼓励和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联系实际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6.教师要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是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可以说是生物教学的灵魂。因为生物规律的发现和生物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生物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实践去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树立创新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过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动探究学习,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培养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实验中体验创新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实验进行各种改进创新,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同时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智能潜力得到很好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只要教师不断的改革与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一定能为祖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