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运营的能力

新媒体运营的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的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运营的能力

新媒体运营的能力范文第1篇

随着民航发展的深入,航空媒体渠道资源不断拓展,航空媒体发展进入积累期。液晶屏技术、数字技术等的发展不断丰富广告推广的承载平台和表现形式,同时,航空新媒体运营商开始对媒体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整合。技术和运营模式的创新促使中国航空媒体进入到航空新媒体的发展阶段,并进入到高速增长的状态。2005年,航美传媒第一次将电视这种媒体形式引入到机场环境当中,从而使得机场媒体形式开始向数字化转换。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成为户外媒体另一发展趋势,户外媒体将逐步从早期OOH(out of home)发展到IOOH(intelligent out of home)。在市内及办公场,品质人群接触多的媒体包括电视、电脑、手机三屏,但出差、出行时,接触更多的是包括机场及加油站屏幕在内的第四屏——户外LED屏,而数字化、智能化媒体成为打动消费者的关键。

2006年以后,资本开始关注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给予了肯定,这段期间,航空新媒体运营商由于航空领域的媒介价值,以及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运营能力,而纷纷受到资本的青睐。一时间,航空媒体运营商们陆续成功融资。航美传媒更是由于其自身的突出表现,成为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航空媒体运营商。近几年来随着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品质人群数量持续增长,品质人群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大部分有车有房、商旅及自驾游是他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因此,基于品质人群推广的机场、加油站媒体也逐渐成为企业主竞相追捧的重点。企业主越来越注重航空媒体的发展,把更多的目光转向精准化的媒体广告投放,以便节省推广预算、提高传播效率。企业主投放呈现一种“体系化”+“精准化”的趋势,基于目标人群、品牌定位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形式,以实现品牌知名度提升、差异化认知建立;通过多个媒体接触点MOT(关键时刻)的整合,最终打动消费者。在机场数码媒体方面,航美传媒凭借不断创新的媒体技术和高效的运营能力,开创性地建立了遍布中国各主要城市机场的航空电视及数码刷屏系统,实现了航空数码媒体的网络化覆盖。

为了适应更多企业主的需求,以航美为首的航空传媒产品具备多元化特征,包含了机场电视广告、机载电视广告、主动收视数码刷屏广告。在未来数字化时展中,航空媒体能否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广告载体,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将广告精准投放,使广告传播效益最大化,不仅仅是航美需要思考的问题,更多的企业和户外媒体公司都需要重视并抓住这股新的浪潮,不断变革,让中国的户外广告行业得以良好的发展。

新媒体运营的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生活律动;转换成本;网络效应;用户孵化器

一、遵循用户生活律动:把握信息推送时间和频率

在新媒体格局下,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不可替代的,也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用户非用不可的。唯一不变的就是用户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时代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接收海量信息的可能,但没有办法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无限制的扩大。在有限的24小时中,网络用户的时间被无限地分割,更加破碎化。新媒体平台运营者,只有遵循用户的生活律动,掌握信息推送的时间和频率,融入到用户的生活方式之中,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顺应用户时间安排:减少无效推送

从r间维度来说,信息产品的推送需要把握好时间点,在用户可以接受信息的时间发送信息。否则,该信息产品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失去它的阅读意义,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会受到影响。媒体信息产品推送的时间点和推送形式的选择,需要信息产品运营者根据目标用户的大致情况来决定,也可以由用户主动选择何时以何种方式来获取信息。

以罗辑思维公众号为例,在每天早上六点半推送语音信息产品,约耗费用户60秒的时间,随后用户可以根据关键字提示获得相应的推文。罗辑思维经过多少用户研究后决定这样的推送不得而知,但这种对时间的把握绝非任意为之。如果罗辑思维的信息推送情况与其核心用户生活律动不同,就很难与用户对接。如果其用户在相应的时间段不选择点开其内容,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可能被其他信息所淹没;或在一定时间翻阅多条信息,其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就会削弱,多条信息同时冲击用户的感官,会使用户信息接收渠道受阻,难以达到信息传播效果。这种情况属于无效推送或低效推送,很难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二)把握信息推送的频率:增强累积效应

新媒体用户的不同活动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分布在每个活动上的时间都有一定的区间。如何利用用户的活动时间间隔和分布在媒体平台上的时间,将用户吸引到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上,是新媒体信息产品运营者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媒体信息产品到达用户受众的时间间隔越长,就越会减弱媒体信息产品的影响力。用户接触媒体信息产品的时间间隔,就是用户遗忘该产品信息,选择其他媒体信息产品的时段。提高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的用户忠诚度,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减少用户接触其他信息产品和平台的可能性。适当地提高信息更新频率,提高用户接收该媒体信息产品的机率,可以加深用户对其产品的认知度。

但媒体信息更新的频率需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达到媒体用户的信息承载上限。过高频率的信息推送,会使信息产品成为冗余信息。一方面,信息过量会超出用户承载力,引起用户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信息更新过快会增加媒体生产信息的成本,影响信息质量,会消耗媒体的传播资源,增加运营负担。新媒体信息产品的推送量,需要得到合理的把控,否则会影响到新媒体平台信息产品的传播效果,其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最理想的效果是,用户在不同的时间都可以接收到媒体的信息,但信息量又不能达到用户接收信息兴趣的饱和点。保持适当的信息推送量,既可以对用户起到“适度侵扰”的作用,也可以不断地激发用户对平台信息的兴趣。

二、媒体互联共享资源:整合媒体运营资源和传播力

(一)整合媒体资源:最大限度让利用户

核心竞争力,在稻盛和夫看来,就是全方位的“利他”,[1]做到利益让渡才能获得用户的支持。在新媒体运营中,要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就必须让自身具有足够的可整合性资源,实现媒体运营结构化和信息产品微创新化。新媒体运营,应具有一种极致思维,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并不断地实现微创新,最大限度地让利用户。

但单个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范围较小,所拥有的媒体产品、用户的资源局限性较大。媒体平合,实现媒体间的资源自由流通,将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有利于避免单独运营过程中的不可抗拒性风险。媒体联合可以促使媒体间的资源重新整合,扩大运营资本、市场份额,扩展业务链,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各媒体间的人力资源相互流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和多元化的信息产品。媒体业务的创新性也会随之增强,但媒体联合如何实现结构性运营,是其面临的难题。

媒体联合会使各个媒体间的业务结构和人力、物力、财力相互融合,以达到组拳出击的效果。但媒体联合的结果并不完全是有效联合,如果其中结构不合理,会给各个媒体带来巨大的负担。媒体联合的不合理结构组成,会影响整个媒体联合价值链的运行。庞大的联合体,不仅不利于共同进步,而且会相互掣肘,制约原本良好的单个媒体运营机制。因此,媒体联合运营,只有使相互间的配合结构化,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做出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降低成本并更多地让利用户。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只有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同。

(二)扩大媒体辐射范围:建设新媒体用户孵化器[2]

不同媒体平台有其各自的用户辐射范围,但媒体间的用户群具有相互交织性,同时符合多种运营媒体的用户定位。风格不同但用户群具有一定重叠性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伙伴培养新的用户群。对于全媒体运营格局的运营者来说,其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之间,可以相互为彼此培养潜在用户,实现用户的流转和共享。而且在新媒体平台运营过程中,其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在某种媒体关系链的建构条件下,媒体用户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扩大单一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媒体之间及其用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可以使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具稳定性。

具有利益共享关系的媒体平台,既可以分属不同的运营者,也可以是同一运营者运营的媒体平台矩阵。针对不同运营者的媒体平台,建立在合作关系下的用户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各自的用户享用更多的个性化信息产品,提高用户感知价值。[3]针对同一运营者来说,不同媒体平台可以形成一个媒体矩阵,这些媒体不仅包括新媒体平台,也包括传统媒体平台。媒体矩阵中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他媒体平台培养用户,成为媒体用户的孵化器。矩阵媒体之间,可以为其他平台培养用户,作为媒体孵化器,既可以是完全盈利的媒体平台,也可以依靠价值交叉补贴[4]来维持自身运转,从盈利总额中获得利润的平衡。在矩阵平台中,不同的媒体平台处于整个运营环节的不同位置,为整个运营价值链的流动付出各自的努力。媒体矩阵中的不盈利媒体平台,不是真的不盈利,而是以不同的形式获取价值,其经济价值会在媒体运营总体的经济价值中得到补偿。

总之,媒体联合实现资源之间的自由流通,在整个媒体运营的关系网中,可以更多地让利用户。德鲁克提倡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5]因此,媒体联合资源共享、结构化运营,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创造性信息产品。媒体用户从媒体平台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成为提高媒体用户黏性的关键点。

三、挖掘用户社交价值:提高用户“转换成本”

(一)利用虚拟关系网络:实现裂变式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聚合作用,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分享性。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分享特性,可以有效现250定律[6]的价值。将媒体的运营与用户的社交关系结合起来,将信息产品的价值附加于用户社交需求之中,利用网络效应[7]来实现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的无限增值。社交媒体中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同时,为了这份归属感和信任感,网民也会有些许的从众行为。因此,将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价值和用户社交关系网络结合,更能发挥新媒体信息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利用网民的社交关系网络,塑造新媒体平台品牌形象,扩大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传播范围,提高新媒体产品实现经济价值的可能性。但未来主义者保罗・萨弗[8]指出社交网络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与梅特卡夫定律[9]完全相反的结果,即社会网络的价值会随着成员的增加而减小。 社交网络作用的大小,不完全在于其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其内部的稳定性。邓巴数字150[10]指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所能保持稳定人际关系范围有限。社交媒体时代,邓巴数字已经超出了150定律,150N时代[11]已经到来。但网民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社交媒体算扩大了用户的社交范围,其社交网络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社交分层的具体人员构成或许会发生变化,但分层本身保持不变。[12]因此,社交关系链中存在一定的僵尸数字,即有一部分人际关系处于冻结状态或阶段性冻结状态。

社交网络系统有效信息趋于一个特定的值,[13]只有保持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才能发挥网络用户的网络效应。但盲目的贪图社交网络的规模和流量,并不能有效发挥社交网络的价值。新媒体平台不能为了流量而引流,过多地引流反而会降低流量转化率。因此,在适当地控制做用户新媒体平台的聚合作用,保持新媒体用户虚拟社交网络的规模,增强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用户的黏性。

(二)利用社交情感诉求:提高用户黏性

新媒体运营者,可以通过提高用户“转换成本”,来提高用户黏性。“转换成本”,指新媒体用户离开平台或放弃信息产品时,用户所需要承担的损失。[14]网络用户使用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会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习惯和社交等方面的成本。对于新媒体用户来说,舍弃这些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也决定用户将抛弃其以往的付出,并且舍弃付出可能带来的收获。在这些“转换成本”影响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用户付出的社交成本和培养的习惯。因此,要提高新媒体用户的“转换成本”,增强用户粘性,就必须注重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并且让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角色,甚至更能满足网民的社交需求。网络社交关系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其社群的文化相似性、归属感、信任感更强。在社交媒体聚合过程中,用户付出了或多或少的情感。因此,针对新媒体运营者而言,提高用户黏性,可以更加侧重于感性因素。新媒体运营过程中,信息产品和平台运营赋予社交价值,就能更有效地构建媒体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系,赋予信息产品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强用户粘性。

结语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媒体用户承载了接收海量信息的负担。媒体信息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新媒体用户流失也很严重,用户的稳定性较差。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很难维持用户长期的忠诚度。新媒体引流量屡创新高,但流量转化率相对较低,未能实现其经济价值。新媒体运营,需要更多地将用户吸引在自己的信息产品上,使用户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新媒体账号矩阵和媒体之间的联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空间辐射范围,将各自的用户群体交叉影响,无限放大其影响范围;努力塑造新媒体用户孵化器,培养新媒体用户的信息产品消费习惯,加强用户对新媒体品牌的各方面认知。

新媒体用户不仅是新媒体运营者所要服务的对象,也是新媒体运营者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利用虚拟人际关系网络,将新媒体用户变为自己的传播渠道,把媒体产品分享给社交网络中的人。当用户社交网络中的资源都在使用某一新媒体产品时,新媒体用户要放弃这一媒体的使用,就会承担巨大的转换成本。新媒体运营主体之间,具有可相互整合的资源。新媒体相互联动共享资源,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提高用户感知价值。在新媒体运营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新媒体用户的平台“转换成本”,是提高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和经济价值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注释:

[1][5]孙正源.当德鲁克遇见稻盛和夫[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11.

[2]曹雪琴.浅谈新媒体与传统报刊媒体的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15.

[3]加里・阿姆斯特朗,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2-13.

[4]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29.

[6]李原.墨菲定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杜,2013:239-240.

[7][14]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0-22、35-37、128-130.

[8][9]汤姆・海斯,迈克尔・马隆.湿营销:最具颠覆性的营销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5-26.

[10]定国.朋友圈里神秘的邓巴数字[N].深圳特区报,2015-10-20.

[11]杜修平.150N时代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4):435-438.

[12]安贾娜・阿胡贾,曹.朋友圈真能无限大? [J].国际公关,2016(4):18.

[13]王洪伟,任豪.社交网络的有效信息量研究:基于节点强度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5):693-701.

新媒体运营的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149-02

自媒体盛行时代,微博已成为全民共享的重要信息平台。传统媒体也加入到微博“发声”的队伍中,力求通过微博提高知名度,增强话语权,扩大影响力。但是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微博专员――“微人才”建设问题。传统媒体“微人才”队伍还非常年轻,出现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却关系到媒体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微博行业的发展。本文试图从认识传统媒体“微人才”开始,为“微人才”培养提供路径参考。

一、传统媒体“微人才”的内涵和作用

(一)传统媒体“微人才”的内涵

目前,尚未有关于“微人才”的权威定义,曾有学者提出“微人才”就是熟悉微博传播规律,擅长微博营销的人才。但这一定义将微博作用局限于营销,存在片面性。许多行业和部门利用官方微博这一平台不仅仅只开展营销活动,在公关传播和品牌宣传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微人才” 是指善于利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介,为政府机构、媒体、企业等开展公关传播、品牌推广、营销策划等活动的专业人员。由此可知,传统媒体“微人才”就是为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服务的从业人员,具体包括微博编辑人员、微博运营人员、微博BD人员等。

(二)传统媒体“微人才”的作用

1.促进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

微营销是微博的主要功能之一,它有别于传统的营销活动,它是通过对话,把品牌变成受众的好友,将信息有效的传递给目标受众,并促使他们产生有利于媒体品牌的态度和行为。在微博媒体营销经典案例中的《新周刊》“微革命”特刊的脱销就是一种很有力的诠释。

2.为所属媒体提供新闻源和有创意的主题

无论是四川地震还是舟曲泥石流,最早的消息都来自微博。因此,传统媒体“微人才”在发现新闻源方面占有独特的优势。而微博是公众最活跃的场所之一,他们的对话与讨论是许多创意的源泉,能激发传统媒体“微人才”的灵感,发现有创意的主题。

3.提高所属媒体的知名度、美誉度

21世纪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如何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是许多企业正在努力的问题,而官方微博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成功的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总是在不间断地信息以保持存在感,同时还注重与粉丝关系的经营,从而构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成绩与微博专员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二、传统媒体“微人才”现状分析

随着微博传播表现出愈来愈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不少大中城市,“微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炙手可热的新兴人才,传统媒体也开始注重“微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具体表现如下:

1.意识上:认识到“微人才”的重要性

微博的影响力增强带来对微博运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微人才”成为许多企业的座上客,薪酬十分可观。传统媒体进军微博领域后,逐渐摸索和掌握这一新兴媒介的传播规律,也开始认可“微人才”。许多传统媒体管理者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才能实现官方微博的有效运营。南方都市报在2009年注册的微博起初是由奥一网的新闻中心兼职管理的,而从2011年4月开始就成立了微博运营团队,有专人负责和管理[1]。

2.实践中:开始组建自身的“微人才”队伍

目前,许多媒体已经设立专门的部门,由专人负责官方微博。比如《扬子晚报》从2010年1月上旬起,其官方微博每天都有报社专人负责维护、定时更新。截至2012年11月29日止,《扬子晚报》新浪官方微博就有223万粉丝,微博30450条,网友评论转发十分积极。如果没有专人负责,《扬子晚报》官方微博无法形成如此大的辐射范围。

3.内容上:对“微人才”工作有具体岗位设计

一般说来,现有的微营销工作岗位主要有三种,其中核心岗位是微运营负责人,即负责官方微博工作的领导,基础岗位是微编辑人员和微BD人员。微运营负责人主要是掌握官方微博的运营方向,并充分调动微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微编辑人员是微营销活动的主角,主要负责运营日志、内容建设和客服工作;而微BD人员的工作主要是活动策划和外部推广[2]。

但是,面对巨大的市场缺口和迅速的市场变化,现有的传统媒体“微人才”,无论是人才的培养上,还是队伍的组建上,都还不能满足微博的发展需要,这种不满足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结构失衡,兼职从业者占多数

运营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是一项很耗人力的工作,只有保证充足的人力才能确保媒体官方微博的针对性和连续性,才能打磨出媒体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但是很多媒体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规律。如凤凰卫视是将发送微博的任务按照不同时段分配给栏目和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而不是成立一个专门的微博运营室,安排专人独立运营。

新媒体运营的能力范文第4篇

2006年是流媒体产业化的春天,其演变和渗透在信息行业中无处不在,流媒体的价值本身也是以革命的生存方式不断创新。无论是直播点播、InternetTV、P2P流媒体、IPTV,还是视频监控,可视电话、视频会议、音乐视频网站、游戏,流媒体在音视频应用领域中到处开花结果。到2007年,流媒体发展的重点将从以“流”应用为中心转移到以“媒体”为中心,IPTV以新媒体的身份出场,将流媒体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电信运营商角度来看,流媒体从最初宽带接入业务所附属的增值业务转变为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契机。对于广电行业来说,流媒体从数字电视的竞争者转变为了数字电视的有益补充; IPTV成为了电视媒体的必然发展方向以及内容运营商媒体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继2005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获得IPTV牌照之后,国家广电总局在2006年一年内又陆续向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颁发了三张牌照。在哈尔滨IPTV运营了一年之后,上海在2006年也正式揭开了IPTV商业运营序幕,宽带网络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们已经切实接触到了流媒体产业所孕育的巨大盈利空间和市场机会。流媒体已经确立了宽带网络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的新“蓝海”的市场地位。

到2007年,流媒体产业发展将凸现以下几个特点。一、产业链迅速成熟,技术标准化和市场规模高速发展; 二、从增值业务转变成为新媒体,市场角色更加清晰,商业价值成为中心; 三、与下一代网络发展融合,与生活工作紧密相连。

目前,国内流媒体产品和技术已经走到了国际最前沿,无论从产品的业务能力还是实际性能来看,国内流媒体都与国际处于同一水平,在时移电视和大规模分布式部署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信产部电信研究院所制定的相关技术和标准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标准体系最成熟、技术最全面的。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AVS编解码技术也开始进入流媒体产业进行实验。流媒体在手机电视、IPTV、互联网等各个领域都进入了商业化应用阶段,流媒体应用全面开花。整个流媒体产业已经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免费转向可管理可运营、从粗犷经营形成细分市场。

随着产业链成熟和市场发展,流媒体从音视频应用演进为多媒体业务和服务,用户目标日益明确,市场定位渐渐清晰。音视频彻底成为了媒体内容的载体,为充分挖掘内容本身的商业价值提供了保证。例如通过音视频内容本身的关联,流媒体形式的关联广告内容为挖掘精细广告营销的商业价值提供了可能; 流媒体的直播频道成为了潜在的不受数量限制的商业频道资源; 流媒体的时移能力保证了内容和业务的多网络游牧性。通过流媒体技术挖掘各种新业务的商业价值,已经是当前流媒体产业发展的核心。

新媒体运营的能力范文第5篇

现在各家公司都招微信运营,微信运营俨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岗位,姑婆做公众号以来,有幸每天能够都和各式各样的微信运营er接触,和大家聊得越多,就越觉得微信运营er是一群非常有意思有能力有冲劲的群体。

然而,因学历,经历,个人能力,性格,所处工作环境不一样,导致微信运营人才良莠不齐,所运营出的号也是气象万千。今天,姑婆来梳理下不同的微信运营的情况。

一、初级微信运营er

特征:

1,认真看过的微信运营的文章不超过10篇,没耐心读完他人的微信运营文章。只懂微信运营的皮毛,只知道微信运营是编辑文章,发送文章,知道目标是要把微信阅读量,微信粉丝做起来。

2,对文章里提到的微信运营经验是“完全彻底”的执行,没有分寸的把握。

3,被微信阅读和粉丝量级控制着情绪:后台有量就眉开眼笑;量掉了就不知所措。

4,常问类似“微信怎么推?”“微信怎么做粉丝?”之类的问题。

5,年龄偏小,盲目崇拜微信运营高手。

6,微信公众号后台的规则都没看过。

估计数量:全国10000左右。

业内大牛们说:开始实践吧,边实践边大量阅读文章,不怕读不懂就怕你不读,学习要耐心,微信运营主要靠自学。

二、三线的的微信运营er

特征:

1,成功搞过几个阅读量高的文章,但对自己的能力有所高估,以微信阅读量和微信粉丝量论英雄,爱炫耀。

2,以找优质微信内容为主要工作,已注意到内容的重要性。

3,内容的面铺的很宽,但是拓展有余,运营不足,或者几乎没有运营。

4,可能有自己的一些运营心得,但是被阅读量和粉丝新增蒙蔽了,无法自拔。

估计数量:全国1000—3000位之间

业内大牛说:别被新增堵住了你的思维和视野,经过总结之后的方法论很重要。

三、二线的微信运营er:

特征:

1,对微信运营方法熟练运用,重视整体运营思路,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可以承接整体微信运营项目。

2,不再仅仅做内容,对活动等其它形式开始广泛涉及。

3,有自己的微信运营理论体系,中国微信运营的主力军。名声传播于圈内,很容易找到他们。

4,开始领悟更高的策略层面。建立起微信运营指标。

5,微信运营很熟练,各种优化方法运用得当。

估计数量:全国500—1000位之间

业内大牛说:兄弟们,各大上市公司的猎头都找你们了吧?这群人最适合到大公司或融资很多的土豪公司内部负责微信运营,一来他们渴望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二来原有的公司因为可能被束缚。

四、一线的微信运营er:

特征:

1,对微信的运营策略,组织架构,人事关系比较熟悉,并熟练运用。

2,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偶尔会写写观点什么的,供自己反思,对粉丝量,阅读量看得已经很淡。

3,开始为朋友的微信做顾问,低调赚钱。从来不吹嘘自己的能力,也不随意告诉别人自己的私活。

4,偶尔与创业公司老板聊聊,与自媒体聊聊,开始注意个人品牌的塑造。

5,当行业刚刚发生变化时,他们能够快速分析变化的趋势和原因,并且快速拿出应对措施。

估计数量:全国100位以内

业内大牛说:这些人,去任何公司,都会是公司非常宝贵的财富!是公司成功的重要推动力量!

五、顶尖的微信运营er

特征:

1,他们不轻易出手分享经验,但是只要开口讨论,一回帖,一发文,必定出手不凡,让听众恨不得赶紧记下来,回去慢慢思考。

2,他们每天专心耕耘自己的微信,赚钱很低调,生活很滋润。

3,他们跟很多自媒体都有很深的关系,别人搞不定的他们能搞定,别人花很多钱搞定的,他们花极少的钱搞定,人脉,能力是他们的最大的财富。

4,他们有着极强的预判能力,在行业即将发生变化或者已经发生变化时,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并且能够提前提前做好一些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