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联动机制

风险联动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联动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联动机制

风险联动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动态环境;供应链;风险识别与控制

在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物流的通畅离不开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成为商业模式主流的今天,供应链的安全与便捷是时代对物流的基本要求。在整个供应链条上,每一个供应链企业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由于市场环境的不可控性,供应链的风险预测与控制是每个供应链企业所要面对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在动态的情况下,这类对相关风险预防及控制的难度系数有增加了很多。本文从供应链存在的主要潜在风险入手,探究其在动态环境下的识别与控制。

一、动态环境及供应链的相关基本概念

一般来说,环境有动静之别,这也是客观的规律。当然,动态环境与静态环境都是相对而言的。针对目前的市场来说,这就是一种动态的环境,因为市场的的形式,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明显或者微妙的变化。大到市场运行过程中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是环境的一种。小到市场中的每个组成部分,每个公司企业自身经历的内部调整与发展变革。总之,对于动态环境来说,它的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它一直处在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只有随时关注这种市场形势的变化,才会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处于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

供应链是新鲜名词,但它的发源却有着比价悠久的历史。在贸易文明发生之初,它就已伴随着贸易的成长而不断成长。我国古代早期的“丝绸之路”就属于这种供应链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只不过当时的供应链条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供应链的功能也不是十分的完善。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经济交往活动与交往层次变得更加频繁与复杂。当前的供应链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运行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目前常见的供应链主要包含物品的畅通与信息的畅通两个层面。但是流通的宗旨或者说宗旨和以前是大致相近的。也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以最低的商业成本,把需要运送的物品如数的送达指定的运送地点,这就是现在供应链的基本内涵。

二、供应链的风险来源及主要类型

从全球的视野来看,国外物流研究的高度与水平还是领先于我国当下的理论研究的。我们首先来大致对风险存在的原因进行初步的认知。从原因的来源上来看,供应链的风险主要存在着内部与外部两个方向的来源。所谓的外部原因,就是由于在动态环境中存在的不可控制的环境要素。例如在上文提到的,市场政策的调整,国家与政局的变动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等方面。在这种环境中所出现的供应链风险就属于不可把控的风险。另外一种风险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供应链条中某一具体的环节出现了问题。例如供应公司自身制度的缺陷造成供应时间的延期,或者由于供应企业的具体员工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或者较高的职业责任感而造成的供应货品的损毁等等。后者的风险由于是一种人为的风险在具体的日常供应链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规避和预防,因此,这样的风险可以归类为可控制的风险。

也有国内的学者和研究专家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供应链中的风险归类为关系的风险与绩效的风险,这种归类主要的依据是合作关系。简单来说,由于在供应链条中有无数的企业间存在着彼此的信息的互通有无。因为相互信赖干系的不稳固很轻易造成信息交换不顺畅而造成的供应链的潜伏危害。另一种风险主要是来自于除信任关系之外的其它的所有的风险,其中就包括上文所提到的供应链企业的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员工的业务素质。当然也有学者从风险的产生来源将供应链风险归类为内有的与外在的两种风险类别。内在的风险主要归因于供应链中的企业与员工本身,包括员工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平,以及法律观念等方面。外在风险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动态环境中的变数,包括相关政策与法律的调整以及政治与政局的具体变化等。

无论是外在风险,还是内生风险,可控的风险还是不可控的风险其本质都是基本一样的。那就是,这种风险严重地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完整与健康发展。这种风险的存在不仅会波及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的运营与发展,还会对于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造成很大的冲击与损失。所以有效地识别与控制这种供应链中的种种潜在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能在相对动态的环境之中,进行供应链风险的有效识别与控制呢?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数据链风险的有效识别与控制。

三、动态环境下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1.动态环境下供应链风险的识别

对供应链风险的准确识别是有效控制其潜在风险的关键环节。在相对动态环境下,风险的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供应环节中出现的一些不稳固的因素。其中有人为的因素,也有物体本身的因素,所以供应链风险有效识别的第一步就是识别和判断风险的具体来源。

首先,按照上文关于供应链的产生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在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着上下游各个环节的风险。具体来说,在整个物流环节中,由于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当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原材料的采集上,由于商品质量的把关不严等原因,会导致以次充好的产品原料混入产品的生产线,从根源上导致整个批次的产品的质量问题,为今后的物流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因此风险识别的一个关键步骤是从源头上严格把关产品原材料的质量。

其次,对于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识别。对一个完全的供应链系统来讲,一方面要包罗供应链中上下流的物品的畅通。另一方面,也应该包括上下游之间的供应信息的有效沟通。这种风险的识别需要在不断扩大的供应链规模上,不断地提升信息传递渠道与平台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无论是产品上游的生产企业还是产品下游的消费者个体,包括整个物流企业的各个环节都会规避因为这种信息的不畅通而造成的潜在的供应链风险。

再次,提高对于供应链企业员工中的道德风险的有效识别度。制度和章程虽然在供应链的体系中起着一定的约束与限制作用。但是由于具体的实施个体职业道德素质的不同,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期,我们的供应链的很多企业内部还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官僚行政主义作风。因此,在具体的供应链的道德风险的识别过程中,要把握员工的职业道德表现,并且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道德风险的数值评估。这一点虽然在详细的操纵阶段还存在必然的实际难度。但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种针对员工的道德风险的评估已经当作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与工具在供应链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与使用。通过对这种道德风险的识别,可以避免一系列的因为违反相关的操作章程而引起的商业合作伙伴中存在的造假与欺诈等恶性的风险行为。

最后,物流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产品从工厂出厂到最后送达目的地,中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物流过程。当然随着现在物流企业中普遍应用的全球定位技术,以及以激光射频扫描为代表的物联网的技术上文不断进步与成熟。这种在物流企业中出现的风险更加容易被供应链系统所监管与识别,在这过程中的包括选择分销商与可跟踪的商业行为。例如,在分销商的日常操作行为当中,由于自身的业务素质与市场把控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产品的行销渠道出现变窄甚至塞滞的局面产生。物流的具体操作风险包括对库房的管理与产品的存储与调动,还包括交通工具的选择与安排,由于缺乏全盘的规划与管理,极易造成某一具体批次的货物运输的不畅,最后影响着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声誉与发展。

上述这些风险的识别是在一定的客观数据的分析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计算模型而制定的风险识别机制。当然由于在动态的环境中,还存在很多不可控制的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如果从原材料的采集,到产品的生产以及分销商的选择和物流的配送等诸多环节都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将会为未来的供应链的风险的控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降低供应链的风险控制难度。

2.动态环境下供应链风险的控制

由于市场的动态开放性,风险会伴随着整个市场供应链的运行,存在一定的风险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正是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也激励着供应链企业不断地通过科学地分析与判断来为今后的风险控制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随着供应链体系的日趋完善,我们发现虽然在动态环境下,市场中存在着更多的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只要建立一整套的供应链的风险控制体系于预警机制,那么由于市场的波动而带来的一系列的风险所带了的潜在的损失将会降至一个较低的水平。

首先,要注重提高供应链参与企业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的主动性。从上文的风险识别我们可以看到,对供应链的整个供应企业的风险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每个参与供应链的相关企业,应该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考虑对供应链存在风险识别与控制的重要性。从目前来看,由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很对供应链企业的发展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而且一旦被短期的商业利益所吸引就会背离商业的从业守则,最终影响和破坏了整个供应链企业的长线运营与发展。所以,从供应链参与企业的自身角度出发,提高企业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意识,才会有助于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健康与稳定的发展。

其次,在供应链体系中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的预警机制。预警是在危机与危险还未发生以前,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的举措与应对方案来将潜在的风险降低在萌芽状态。从目前的供应链的体系来看,这种预警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这种协同合作的预警机制,一旦当市场发生大的变动,可以发挥整个行业的力量来实现对危机与风险的有效抵制。另一方面,这种风险预警机制的存在,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行业的整体优势,产生规模效应。随着行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这样的以行业为竞争单位的趋势将会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特别是,竞争的局面将会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中更加激烈。在这套预警机制中,最为关键的是为行业的风险设立一个最低警戒线,或者最低的承受阈值。一旦这样的风险阈值设定,那么一旦市场中的变动触及这一最低的警戒线,那么一系列的报警机制与各企业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就会展开,共同应对即将到来的风险。

再次,加快信息平台的设置速度。在动态环境下,市场中的波动信息可以说是每一秒钟都不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供应链中风险具体内容的改变。只有设立信息的平台,做到供应链信息的及时公开与共享,才会避免由于市场的滞后性而带来的企业间彼此的猜测甚至行业内部的不正当竞争的存在。这种公开的信息应该包括从产品的出厂到物流的中间环节以及产品的最后的反馈等一系列环节的重要信息。只要疏通这一供应链过程中的上下游的信息沟通渠道,就会避免因信息交流不畅而造成的物流过程中的错误等不好的后果。这种不良的后果会带给企业与市场带来一系列的反应,就像市场推开了一套多米诺骨牌一样,在这中无序竞争的背后是供应链的信息不通畅以及企业间合作的不通畅所导致的。因此,公开行业信息具有非常关键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严格提高供应链环节中的企业准入门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在经济的各个领域铺开,很多企业也看到了物流供应这一未来发展的蓝海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导致了供应链中的很多企业的资质与服务水平并没有达到行业与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所以,从市场经济的长远的发展角度,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从具体的国情出发,抬高我国供应企业的门槛,并设定相应的考察标准,从企业自身来为供应链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这种门槛的调高应该从当前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在供应链只表现比较积极的中小企业参与进来。通过这种企业本身到行业约束的机制的确立的方面,为供应链中的风险控制做到保驾护航。在这种行业门槛的设置时,要注意一定的灵活度与柔韧性,因为动态环境的特性已经决定,没有可以适用于一切的行业准则。所以把这种企业的门槛的抬升与行业的灵活性进行一定的优化组合,最终实现行业秩序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动态环境是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表现,这种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供应链作为商品流通的重要方式与渠道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从风险的有效识别入手,通过从商品流通的源头做好供应链的监管以及预警机制的设立,最后达到行业的整体优势。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与对策下,供应链中的风险就会得到最大水平的抑制。当然,这种基于动态环境下的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未来的市场中不断地提高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维政.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3(09).

[2](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DonaldJ.Bowersox)等著.供应链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刘伯超.供应链风险特征与防范措施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02).

[4]李书芳,张雪芹.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9).

[5]张存禄,黄培清.数据挖掘在供应链风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01).

[6]时晓,张毕西.基于模糊评价的供应链风险评估[J].科技咨询导报,2006(09).

[7]张立君,范丽君,赵雪峰.RFID技术在供应链风险可控环节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04).

[8]丁玲.对供应链突发事件防御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6(05).

[9]周渝霞,李望春.如何有效管理供应链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 2009(05).

风险联动机制范文第2篇

一、联动机制建设情况

破解“执行难”问题,不能光依靠法院一家单打独斗,必须充分动员具有法定协助义务和工作配合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及时、有效地协助法院执行,这样才能整合力量综合反制规避执行行为。

(一)出台《县执行工作联席会议规定》

该规定于2011年5月18日经县集中清理执行积案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联席会议成员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县综治办、县人大法工委、县政协法制群团委员会、县法院、县检察院、县政府办公室、县发改委、县建委、县公安局、县司县法院执行联动机制建设的报告

法局、县国资办、县国土局、县房管局、县房管局、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工商局、县金融办等相关负责人组成。该会议由县政法委牵头并负责召集。采用不定期召开的形式,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协调解决执法单位或协助执行单位在执行案件中的意见分歧;排除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和非法干预、阻碍人民法院执行行为。

(二)建立与金融机构协作联动的机制

协作联动机制就是指法院执机构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相互支持,以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在相关信息上实现共享,在工作上相互提供方便,以促进双方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执行难”问题,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最终实现双赢的一项工作机制。协作联动机制不仅有利于执行机构与金融机构的日常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协作联动机制可以使公民与法律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公民在这种联动机制的影响与威慑下自觉遵守法律与相关规则,从根本上破解“执行难”难题,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1.明确金融机构的义务。

根据相关规定,金融机构的主要协助义务是查询、冻结、扣划被执行人在该金融机构的存款,对被执行人开户、存款情况以及会计凭证、账簿、有关对账单等资料(含电脑存储资料)及时如实提供并加盖印章,必要时可提供给人民法院抄录、复制、照相。在一些地方,查询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情况,只能查到本县或者本市范围的账户信息,而对外地的存款等信息不能查询。鉴于此,我院与全县各家金融机构沟通协调,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各金融机构确定由专人负责查询,并表示对被执行人在该行的所有账户信息都予以披露。

2.完善征信系统、共享相关信息

协作联动机制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提高双方工作效率,还在于通过此项机制可以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提高公民与法人违法、违规成本,促使他们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为此,有必要完善征信系统,实现相关信息的双方共享。

《民事诉讼法》第231条明确指出:“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风险联动机制范文第3篇

一、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及时有效缓解价格矛盾。随着我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逐渐接轨,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影响我国成品油价格的涨跌。因此,建立出租车营运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是及时化解油价波动对出租车行业影响、维护出租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建立出租车营运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使营运价格随油价同涨同降,有利于科学合理、客观公平地妥善应对成品油价格变动对出租车经营者和乘客的影响。一方面,当油价上涨时,通过上调燃料附加标准,能及时减轻和化解燃料成本增加对出租车经营者造成的经济负担,维护出租车行业稳定。另一方面,当油价下降时,通过降低燃料附加标准,也能及时减少消费者出行支出,维护消费者利益。

(三)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出租车营运价格与燃料价格联动机制,开征燃料附加,既能够增强价格政策的透明度和连贯性,便于接受社会监督;也能够避免经常调价所必须的复杂听证程序,减轻社会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二、基本原则

(一)同向调整。出租车营运价格(燃料附加)与燃料价格实行对应联动,营运价格(燃料附加)随燃料价格的涨跌作同向调整。

(二)合理分担。经营者与乘客合理分担燃料价格上涨增加的营运成本。

(三)以收抵支。营运价格(燃料附加标准)调整所发生的收支变动与燃料成本变动保持基本一致。

(四)着眼长效。建立联动机制着眼于化解燃料价格经常波动对出租车行业影响的长效运作。

三、具体内容

(一)联动方式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有关建立出租车营运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的文件规定,实施联动机制可以通过加收燃料附加,也可以采取调整运价等方式进行。通过借鉴外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拟定以上调、下降及取消燃料附加的方式实施联动。

(二)联动内容

以我市出租汽车主流车型“利亚纳”为代表车型,以出租汽车普遍使用的93#汽油为代表油品,以年8月1日我市市区出租汽车运价调整时认定的运营成本为基准,当国家成品油价格出现调整时,按如下标准联动:

1.当93#汽油价格为7.46元/升启动燃料附加收费。93#汽油价格在7.46-9.82元/升之间时,区出租车向每趟乘客加收1元燃料附加费。当93#汽油价格为7.46元/升以下时,取消燃料附加费。

2.当93#汽油价格为9.83元/升时,区出租车启动燃料附加2元/车次。即93#汽油价格在9.83-12.34元/升之间时,区出租车向每趟乘客加收2元燃料附加费(本档次以上油价区间按本方案的统一口径即时公布);当93#汽油价格为7.46-9.82元/升时,燃料附加费降至1元/车次。

本联动标准未计算地方政府出租汽车燃油补贴因素,执行时间以市政府批准时间为准。

四、保障措施

风险联动机制范文第4篇

一、税务稽查在联动中的作用

(一)建立和完善稽查各部门之间、上下层级之间的联动机制,是实现税源管理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必由途径。国税机关通过对执法力量、执法手段和执法措施进行合理整合利用,避免交叉、无序工作和重复、无效劳动,不仅减轻一线人员和纳税企业的负担,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税源管理的主动性、针对性,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

(二)建立和完善稽查在联动各环节的工作质量标准和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是有效实现联动目标的基础保障。稽查和评估联动的重点在于评估资料的及时移送及稽查落实情况的及时反馈。征管部门在重点行业、区域、阶段性税收分析和评估过程中发现重大问题或重要线索及时移送稽查,是提高稽查效能作用的前提,而稽查部门及时反馈选案质量、办案质量、稽查建议质量,以及在检查中虽查有问题但仍存在疑点、证据难以固定的案件,能够有效地促进征管部门提高税源管理效率。

(三)做好个案的稽查评估与联动管理,可以起到以点带面、整体推动税源征管质量的作用。通过对重点对象联评联查、对恶性案件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稽查,并加大涉税案件的宣传,能够起到查处一个、震慑一片的导向效应和规范一个行业或地区的示范效应。

(四)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是联动机制的主要沟通方式,也是推动稽查与评估联动工作的有效形式。对一个时期所做的联动工作进行小结,组织回头看,找出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不足,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进行交流沟通,重新确定新的、下一阶段联动工作重点,能够有效推动联动工作的向前发展。

二、强化稽查联动效应的主要方法

(一)以提高办案成效为导向,整合纵横联动机制

首先,应以稽查与征管分局联动为突破口,重点围绕税源分析、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之间的流程对接这一主线,突出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共享、各自执法职能的互补,搭建流程对接平台和相关制度措施,共同推出《“四位一体”评估和稽查联动实施方案》,明确联动的指导思想,建立组织领导体系,细化联动工作内容和联动工作方式,制定联动工作流程图和网络图。一方面,通过评估与稽查之间建立的信息交换、联评联查、双向反馈等流程对接和互动平台,提高评估与稽查的互动效率,促使纳税评估为稽查及时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案源信息,有效提高移送案件的准确率。另一方面,稽查把评估反映的异常信息作为选案的重要来源和实施检查的突破口,能够有的放矢地组织力量实施重点稽查,提高稽查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双方在发挥各自作用时,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呼应、相互支持,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其次,要加强稽查与市局机关部门的横向联动。即在查处案件的过程中,遇到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及时提请市局相关处室提前介入会审,以便在吃透政策精神、规范取证资料、审理定性定案方面少走弯路,节约时间,提高办案效率。

再次,要加强与公安、检察、地税等部门的紧密合作,邀请公安经侦支队同志对涉税刑事案件进行指导。借鉴公安办案经验,商请公安提前介入,借助司法机关的执法手段、技术优势提高办案威慑力,协作各方及时联系,联合开展侦查,保持严打涉税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二)加强纵向联动,提升整体办案效率

在指导跨地区涉税重大案件中,市级稽查局与县级稽查局之间应不断完善指导与执行、监督与反馈的管理体系建设,针对跨地区作案、涉票单位众多的特点,采取“单兵作战”与“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形成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呼应的统一办案模式。当个别线索有重大突破时,及时沟通案件信息,以“点”的突破来整体推进办案进度,形成相互印证的、严密完整的证据锁链,为提高成案率打下坚实的证据基础。同时还应对重大案件实行项目化管理,对税负长期偏低、税负偏离度大的行业和地区实行专项联动整治,要在检查力量、检查方向、案情线索等方面实行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形成上下协调、通力合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案件查处效率和质量。

三、以防范高风险对象为导向,不断完善联动措施

评估和稽查两个环节的高质量、高效率运行,是税源联动管理实现良性互动的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稽查局要逐一落实联动职责,充分发挥税务稽查在税源管理联动机制中促进、保障和反馈作用,并按照稽查各环节的工作标准和质量,建立稽查案件反移送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降低税源征管风险。

(一)运用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所提供的异常信息、风险预警和疑点线索,作为制定检查计划、确定稽查对象、明确检查方向的重要依据,提高选案准确率和稽查打击的针对性。对在评估环节已补申报的涉嫌偷税案件优先列入案源库安排检查,增强打击力度。利用征管分局提供的涉税信息,在下达检查计划时逐条列出评估案件所提出的疑点,检查人员针对疑点逐一进行核实检查,并在稽查报告书中逐条说明检查情况,最后将检查结果反馈给管理部门。在审理重大典型案件、疑难复杂案件时,及时邀请管理部门参加会审或旁听,对偷税频率高、数额大、税负长期走低、久亏不倒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处罚幅度。

(二)运用稽查成果,不断摸索发案规律、特点、动向和趋势,充分发挥以查促管作用。针对案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应当按照稽查建议制度的要求,实行大要案一案一建议、一般案件综合建议、特殊案件个案建议的要求,组织检查人员、审理人员认真分析案件高发、易发的环节、领域和手段,分析征管环节中还存在哪些需要加强有效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堵塞漏洞的整改建议。及时向征管部门传递规范格式的书面稽查建议,反馈稽查案件综合分析信息,为征管部门采取相应的征管措施、加强纳税辅导、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有效地发挥稽查在以查促管中的作用。

(三)建立稽查案件反移送机制,最大限度地挽回国家税款损失。当案件确因税负异常而无法做出合理解释时,签于有些案件因失去最佳取证时效,或者虽有疑点但线索不明显,无法取到充分、确凿的证据,应将获取的部分证据及重点疑点及时反移送给征管部门,由征管部门采取针对措施对其进一步强化管理,从而形成一条相对完整、措施互补、监控严密的管理链条。

(四)采取联评联查措施,开展对重点行业、区域的税收专项整治。要选择适当时机,稽查局与征管分局联合开展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实施专项整治,重点选择低税负企业、高风险企业进行重点稽查。形成稽查、征管传动链条,逐步建立统一的接收、反馈和整合、机制,并按照各自职责有序地开展工作。

(五)完善联动基础工作制度,实现联动可持续良性循环。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针对阶段性工作特点和重点,共同商讨评估与稽查的联动方案,总结前期阶段性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双方形成一致改进意见,推动联动工作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各单位内部要建立与稽查联动台账和联动信息传递单,及时详细记载评估和稽查联动的工作事项、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积累联动资料,为不断修正、完善相关选案对象目标建立详实的资料。

四、以专项检查为抓手,联动取得新成效

(一)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取得新成效。稽查在联动机制中的效能与作用得以彰显。以泰州市为例,联动工作开展以来,稽查与一分局已联合开展了对海陵区九龙车件制造行业专项整治,共对50户企业、265户个体工商户评估调增税收374万元,其中企业214万元,个体160万元;联合开展的税收专项检查,共检查18户用废企业、2户房地产企业,查补税款390万元、罚款7.7万元、滞纳金3万元。与兴化市国税局联合开展的戴南镇不锈钢制造业区域税收专项整治,联查联评786户企业,补税、加收滞纳金、罚款计1522.1万元。

(二)专案稽查取得重大突破。一是稽查与地税联合对中国银行进行了专项检查,查补企业所得税30.6万元,对中石化企业检查查补企业所得税84.5万元;二是对1户商贸有限公司和1户面粉加工企业实施重点稽查,经外调取证,初步确认商贸企业采取账外账手段少申报销售额近2000万元,面粉工企业少报销售收入700万元,补税16万元;三是指导和督查兴化“4.23”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到目前已查明兴化市风华物资有限公司和兴化市诚庆物资有限公司对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涉及兴化境内受票抵扣企业93户、本市其它地区已查增到企业188户,涉案发票1079份、涉案税额1336.92万元。目前已完成协查183户,涉案发票1034份,涉案补税额1294.86万元,检查有问题27户,涉案发票122份,补税115万元。

风险联动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装备;太湖水域;船舶;应用

中图分类号:U6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2-0058-02

1特定的地形、气候形成了太湖天气的变幻无常

太湖水域宽阔、湖区暗礁及自然航道较多,航行条件差,水位浅,平均水深仅为1.8米,河床呈鹅蛋状、平坦、坚硬,遭遇雷暴天气,波短浪大,频率快。气象上由于地理特殊与水体上作用,天气变化比陆地明显复杂,特别是温度高,湿度高,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湖面发生的雷暴天气的频率和强度远远高于平原,大风巨浪容易将太湖水位顶托,使太湖水位与导流的河道发生罕见的倒落差,加上太湖缺少有效的避风措施,航行船舶难于预见自身的危险,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船沉事件,危及人身安全。据统计,每年因风灾引起的沉船、事故高据各类事故的首位。

2船员安全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导致船舶险情不断

“无风亦有三尺浪”这是太湖的谚语,当地的渔民进太湖必须要掌握天气变化,仅限于白天航行,但受到水运市场效益的驱使和太湖航线的便利、高效,大多数船员对航行太湖都没有深层次的安全认识,没有及时了解太湖气象,关注太湖气象变化,喜欢锚泊在太湖的航标上,个别船舶重船不封舱,导致了事故发生的主观因素,发生了沉船事故后,船员往往自救意识差,惊慌失措,必要的救生、消防设备放置不当,难于找到,只能在茫茫太湖中到处漂浮,增加了搜救难度,有可能筋疲力尽,溺水而亡;有可能长时间浸泡被冻死。2004年7月3日中午,太湖遭遇50年来未遇的巨风巨浪天气,共有40余艘船舶沉没,135名船员遇险,虽然经湖州、苏州两地海事、公安、安监等部门携手相救,共救助船员129人,仍有6人溺水而亡。事后调查分析,大多数船员思想麻痹,没有及时收听气象预报,了解太湖天气变化,无视海事部门的封航信号和命令,未办理船舶签证就擅自驶入太湖,酿成了悲剧,教训十分深刻。但仍有部分船户在恶劣天气情况下冒险航行于太湖,遇险求助电话还是不断。

3科学管理手段的单一致使风险防范的滞后

太湖分属江苏的无锡、苏州、宜兴,浙江的湖州、长兴五地海事部门管辖。太湖航线的开通后,各地的管理体系和要求各不相同,信息资源没有互享,搜救体系没有统一,管理沟通相对缺乏,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和搜救联动机制,各管一方,导致预防和搜救在时间和空间的滞后。搜救时不仅受到风浪的威胁,而且受到渔网、浅滩、暗礁的影响,搜救艇随时熄火、搁浅,搜救难度和危险度都很高。“7・3”风灾时,接到报警湖州海事第一时间调动四艘大功率海事艇向太湖全力搜救,由于狂风巨浪的袭击,接连三次都无法驶向出事地点,被大风顶了回来,直到大风回落下来,才能进行搜救和援助,或多或少影响了搜救效率。

“7・3”风灾后,两省海事部门对太湖航线的风险有了新的认识,近几年来,海事部门在硬件管理上不断投入,完善。加强了两地海事的交流、合作,提高了太湖的风险预防和搜救能力,建立完善了联动机制,使船舶航行太湖的风险降到最低点。

3.1管理设施的投入、完善,给船舶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2006年2月,苏州海事部门的太湖搜救体系率先开始在2号桥建立太湖水上搜救中心,在西山、东山的西部、东部、南部建设、完善三处船舶避风港,完善通讯设施建设,设立太湖水陆气象监控点,对湖区天气变化进行观测和预报。随后无锡也启动水上搜救中心,建造抗十一级台风的搜救艇,抗十级的救助艇,确保了船民自救行程缩至半小时,搜救时间缩短至一个小时。南太湖的湖州同样重视,在进入太湖的新港口、杨家埠设立2个大型船舶避风锚地。揽桩、安全配套设施一应齐全,一次能容纳300艘船舶进港避风,制定了船舶锚泊规定,在南太湖设立了风情信号台,随时风情警报信号,花费300万元打造了太湖搜救艇,抗风等级十级以上,雷达导航GPS定位,配备了救生冲锋舟,组建了搜救队伍。推出港航短信平台,为进出太湖的船户定制了港航短信,随时气象、通航信息,南太湖搜救中心正在建造之中,形成无锡、苏州、湖州三地立体成面的搜救体系。从而在硬件上提升太湖航线的风险预防和搜救能力,提高船舶抗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反映能力。

3.2 GPS动态监管有效地科学防范风险

通过财政补贴船户,太湖航行的船舶都设立GPS系统,实施动态报港。该系统集视频、地理信息平台、船舶综合数据为一体,极大地方便现场监管,并且通过GPS设备进行信息交流。这一报港管理模式,不仅使船舶节约了停船耗费的燃油和时间,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更为重要的是为船舶航行于太湖航线筑起一道有力的安全防线,当船舶遇险时,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搜索到船舶的准确方位,为搜救工作节约宝贵时间,提高太湖搜救的有效性。为船员提供更便捷的信息平台。今后要进一步开发通话功能,方便船与船之间,船舶与管理部门的沟通,直接掌握船舶的动态,增加报警功能,在其他通讯设备失效情况下,让船员通过该终端设备报警。进一步使资源共享,让周边海事部门在各自发展信息化进程中,实现GPS数据资源共享,使科技装备发挥最大的效益。

3.3环太湖海事应急联动机制已全面启动

太湖的风灾事故影响极大,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沿湖海事部门从教训中形成共识,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太湖应急搜救体系和联动机制。为此,两省五地的海事部门携手共建太湖搜救联动机制,围绕“协助、沟通、务实、安全、发展”为主题,各航区航道资源、气象、水文、通航信息互享,安全情况互通,救助工作相互支援、参与。好的经验、办法相互探讨,无线对讲功能实施互通,每次风情警报的封航和解除命令相互通报、联动,有效地防止船舶入湖风险,明确七级大风强制封湖。实施了《太湖水域通航联合管理规定(试行)》。每次台风警报,都采取联动,对入湖口进行全面封锁,停止办理船舶进出港签证、通知太湖旅游船进港避风,抽调人员、艇力在湖面巡逻,通知航行船舶立刻就近返港。目前,在太湖监管、湖面搜救、预控联动等方面加强深纵合作,共同打造“平安太湖”,环太湖海事机制的建立之后,最大限度控制了太湖航区的风灾,海损事件,提高了太湖全方位、立体搜救能力,保障了船民的安全。

3.4科技装备运用于太湖风险的防范和搜救

太湖航区的搜救艇和配套设施都运用了科技设备,湖州海事打造的搜救艇设计时速达31公里,进口无线遥控操作系统,强光照射系统,便于夜间大范围搜索,艇上运用GPS定位,雷达扫描,远程影像传输系统直接与搜救中心联通,同时还配备橡皮冲锋舟和轻潜装置,应急太湖水浅的特点。太湖新港口设立了视频监控系统,电子监控进出太湖的船舶数量和动态,与移动、联通公司合作推出港航短信平台,随时气象、通航和太湖险情信息。苏州、无锡分别建立了太湖水上搜救中心,增添科技设备,配备了抗风等级高的搜救艇和救助艇,加强太湖水陆气象监控和通信网络建设,利用科技装备防患于未然。

3.5掌握太湖天气变化的自然规律,科学采取封航和放船措施

太湖气候变化多端,影响船舶航行的主要是台风和雷暴天气导致航道封锁,船舶禁行,给船户营运带来损失。但天气的有其自然规律,台风影响次数少,气象部门能准确预报运行轨迹和影响程度,海事部门根据台风的变化及时做好防范工作,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雷暴天气变化就相对频繁,特别在夏季,短时间风力达到7级以上,风大浪大,影响航行。如何封航,如何放船?从而减少船户损失,是体现“平安太湖”,服务船户的理念。湖州海事除落实专人收听气象预报,按天气等级是否采取停航、封港等措施,还走访老船员,老渔民,了解太湖雷暴天气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分析和实践,发现雷暴天气发生在子夜,凌晨的概率极低,结合气象,大胆采取夜间放船、白天封航的措施,减少船舶航次周转的损失,不然第二天又有恶劣天气,船舶又走不了。虽然夜间放船辛苦,却很安全,大大缩短了船舶停航时间,收益不受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志平.太湖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实践与思考[C],水利发展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