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 趋势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工作的行为标准和规范,而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活动和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国外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而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产生了无法避免的碰撞。这些碰撞为企业带来或多或少的损失,并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开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与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一)定位差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定位上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属于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而制定与颁布企业会计准则都是由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来完成,具有法律效益。而国际会计准则是一种理想的框架,是对其他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引导,不具备法律效力,同时也无法起到法律约束作用,不具备强制性。
(二)行文和构架差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行文和框架模式的选用必须符合我国法律习惯,而我国法律习惯必然会同国际上的相关规则存在区别,这就导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行文与框架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都是以章节及条款的格式组成,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以引言、目标、范围、定义等格式组成。
(三)准则差异
1.实质准则差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很多实质性的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具体原因来源于法律体系、市场环境、交易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实质差异的具体内容如下: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方面的会计准则存在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了可以在企业达到某种条件时允许转回。而我国不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做法,一方面是为了杜绝企业利用转回价值上的漏洞来操纵盈余,另一方面是我国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客观存在下的必然需要。我国企业在评价资产价值时,经常容易出现高估价值的问题,而高估价值就会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从而影响投资者和管理者对企业资产的判断,并做出错误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会损害到投资者的利益。不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及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为投资者及管理者传达真实的财会信息,并引导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这一差异,在今后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会逐渐朝着国际会计准则的方向发展,即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企业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2.非实质准则差异
非实质准则差异具体是指会计准则虽然不相同,但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差异。就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来说,在很多类型的市场交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现阶段,我国虽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但由于市场还处于尚未完善的状况,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风险,如利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来控制利润等现象。当前,我国公允价值的计量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活跃市场存在下,公允价值比较可靠,此时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可用的。二是活跃市场不存在下,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参考其他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三是活跃市场不存在同时也没有其他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作为参考,这个层面的计量则需要采用科学评估的方式进行。在我国很多市场交易中,大都采用的是评估方式来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而评估方式的选择主要从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等诸多方法中选取。在面对不同情况时,采取不同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公允价值计量与实际价值存在的差距,同时降低交易双方的损失。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实质意义上来说,也是采用了上述三个层面的计量方法,但其相关规定和准则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所不同。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为了更好地展开跨国合作,并使跨国公司更好地发展,进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为当前时代下的必然需要。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必然性
1.减少跨国融资成本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中流入了大量的国外资本,同时,我国也有很多资本流入到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活动。而在过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由于这部分的差异而降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能为跨国投融资行为提供可靠的依据。很多跨国投融资机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得不多投入一定的成本来制定满足需要的财务报表。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也降低了跨国投融资行为的成本。
2.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的利益
过去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时常会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而造成一定的损失,如反倾销。而反倾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对于倾销与反倾销事件的判定和裁决肯定是以会计会计准则为基础。同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也是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保护,所以想要全面发挥保护作用,避免对外贸易行为受到损失,就必须要进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3.促进跨国公司发展
以前,我国跨国公司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报表编制时,因为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导致在面对一些情况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作为编制依据,这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会计信息不可靠直接影响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对历史经营状况的正确评价,同时也无法做出准确无误的经营决策,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决策风险。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跨国公司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进行会计报表编制工作,从而使跨国公司正确评价各子公司及下属机构的经营活动和财务会计信息,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从而降低跨国公司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
4.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上文已经说到,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使企业投资者和管理者无法从会计信息中判断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同时也损害到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可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增加了会计报表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真实的财会信息,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策略
1.坚持以我国市场经济和企业特点为基础的趋同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为当前时展的必然趋势,而想要做好趋同工作并不容易。在实际趋同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坚定我国特色市场经济环境立场和企业特点,融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发展需要,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像有些根本不适用于我国的会计准则,就需要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改善,使该项准则满足我国企业需要。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该遵守趋同的大方面,但具体过程和趋同方法还需要谨慎选择。
2.不断完善我国国内会计环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环境极为关键。完善的国内会计环境可以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并促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我国政府应该吸取其他国家在会计环境完善工作中的经验,并结合自身需要和现状,做出科学合理的完善措施。
3.加大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力度
我国在进行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大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力度。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我国政府应该提出相应意见和看法,并努力争取话语权,从而使国际社会认识自己、认可自己。同时,加强与ISAB之间的合作,同样也促进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通过双方交流来正确认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及趋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并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4.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而确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在进行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之前,应该不断了解我国市场环境,掌握我国企业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同时,不断完善这方面的监管制度,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还需要理清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加强各项法律之间的协调性,避免企业会计准则和其他法律产生冲突。在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同时,还需要提高我国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提倡会计人员学习外界先进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三、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已成必然趋势。而想要做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还需要坚持以我国市场经济与企业特点为基础的趋同原则,并不断完善我国国内会计环境和会计准则体系,从而确保会计准则有效的贯彻及实施,并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波.浅议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J].商业会计,2014,(23):26-27,28.
[2]严学丰.试从固定资产角度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J].企业导报,2011,(7):144-145.
[3]吴斌.国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与股票价值相关性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8-31.
[4]杨敏,陆建桥,徐华新等.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11,(10):9-15.
[5]徐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程度度量及其趋势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4):135-141.
[6]陈果.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39-43.
[7]万颀钧.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外经贸小微型企业的实施刍议[J].商业会计,2013,(3):84-86.
[8]梁毕明,徐东伟.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再思考[J].商业会计,2012,(24):76-77.
[9]张文汐.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质量比较[D].复旦大学,2013.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研究 回顾 展望
一、我国会计准则研究回顾
我国在1992年的会计改革之后,与会计国际化的研究文献大部分采用规范方式,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即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会计国际化历程及现状分析;中国会计国际化的障碍――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讨论(含中国特色会计的讨论);中国会计准则与世界各国的差异研究;中国会计国际化对策及发展趋势。
(一)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可以揭示不同国家会计体系的异同,并且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供依据。国别比较包括横向和纵向、一国和多国的比较。横向比较是对世界各国会计体系、会计制度、准则制定等方面的介绍和借鉴。论题涉及中国与美国(方红星,2003)、英国(孟焰,1995;包海英,2003)、法国(夏冬林,1995;周红,1998、2001)、德国(陈信元,1995;任永平,2001),荷兰(刘燕,2000),俄罗斯和东欧(刘晓辉,1998),瑞士(丁平,1995),丹麦(陆正飞,1995)、新加坡(王洪林,1999)、澳大利亚(唐有瑜,1999),日本(王松年,2000;韶蓝兰,2003)以及韩国(孙才仁,1993)和埃及(陈瑜,2002)等国之间的比较研究。此外,还涉及国外会计国际化经验介绍,如涉及英国会计协调之路(李慧萍,2003),欧盟会计协调之路(施先旺,2000;戴铭川,2003),澳大利亚趋同的经验和启示(汪祥耀等,2005)等文献。纵向比较对某个会计领域、某项会计准则或实务采用一国或多国比较的方法,寻求我国会计的国际差异。如中外期货会计比较(林昊等,1996),外币报表核算比较(蔡昌,1998)等。
(二)国际会计准则研究 国际会计准则研究包括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现改组为IASB)以及对国际会计准则(IAS,现已改名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即IFRS)内容的研究。对IASC的研究文献包括:IASC前期协调工作,IOSCO对其的压力及未来发展模式和近期计划(李若山,1996;张为国,1999);IASC核心准则的内容及未来(葛家澍,2001);IASC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展望(张为国,2001;黄世忠等,2002);IASC重组前后目标及机构(陈毓圭等,2001;裘宗舜等,2002);全球会计准则的提出与IAS/IFRS的发展动向(王清刚等,2004)。近年来,学术界尤为关注IASC改组的政治过程(陈瑜、曲晓辉,2003),会计国际化的本质是利益之争,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冯淑萍,2001),各国为了其经济利益争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曲晓辉,2001)。有些学者从ISAB准则立项的利益关系及各国采纳IAS的利益中分析这一政治过程(曲晓辉、陈瑜,2003),此外一些学者采用博弈论(冯巧根,2003)和寻租理论(何存花,2002)对IAS制定权进行讨论。对IAS(或IFR.S)研究主要将其与我国或其他国家准则进行比较,以寻找国际惯例,加强对我国准则建设和实务操作的指导。如我国存货准则与IAS2比较(宋松林,2002);以权益基础薪酬准则为例解释IASB和FASB之间的准则协调(张胜芳等,2004)。该领域研究同时包括对IAS修订前后的比较(如刘仲文,1996对IAS固定资产进行新旧比较等)。
(三)我国会计趋同国际化研究近几年,我国在会计与国际趋同的研究中出现了少量的实证文献,主要探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其原因。李树华对我国1996年同时发行A股和B股公司的税后净利的实证检验表明,境外报告的净利常低于境内,且深市的差异程度小于沪市(李树华,1997);胡志勇等的结论与李树华(1997)相近,认为坏账准备、存货备抵、联营损益、折旧费用和资产重估是我国与国际准则的主要差异(胡志勇等,1998)。我国在1998年开始实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后,研究集中讨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效果。李东平的实证结果为沪深两市B股公司的净利润差异呈减少的趋势,1998年后主要会计项目差异大大减少(李东平,2000);蒋义宏研究结论是1998年净利润的双重披露差异缩小,但1999年却较1998年扩大(蒋义宏,2001);而洪剑峭等却认为1998年后国内外准则差异有扩大的迹象(洪剑峭等,2001);围绕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前后,我国学者也提供了相关证据。徐经长等发现境内外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在2000年和2001年仍存在实质性差异,而2002年则基本实现国际协调(徐经长等,2004);王跃堂等采用2000~2002年AB股公司境内外审计利润的数据,证实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无法保证会计实务的可比,经济环境的改革举措并不一定妨碍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且审计是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效应的基本原因(王跃堂等,2004)。还有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的有用性主要探讨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收益与国际会计准则孰更具信息含量。潘琰研究发现中国会计准则更具决策相关性,认为准则执行主体职业判断和职业道德影响IAS在我国的运用(潘琰,2003)。洪剑峭同样验证了IAS编制的会计收益和股票回报的相关性并不比国内更好,对其的调整未能给投资者带来增量信息(洪剑峭等,2001)。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目前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国会计与世界各国的差异研究,并侧重国别比较,研究课题范围较广。早期以翻译外文资料为主,而近几年综合类文章增多,更多地向如何加强会计国际化的实战性研究推进。
二、国际会计准则研究回顾
与国内会计国际化研究不同,西方国家较早地进行该领域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该领域研究主要包括三个专题,即会计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际会计实务协调程度衡量以及国际协调效果分析,这里重点讨论国际协调效果。
(一)财务报告准则和实务的差异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在考察哪国的准则更好时,通常是某国中一家或多家公司按本国准则要求计算出来的税前收益与基准国(常选用美国、英国准则或IAS)进行实证比较研究(Weetman和Gray,1990;Cooke,1993;Hellman,1992)。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多国会计准则差异能否在资本市场得到反应。Amiret a1.(1993)将20个国家中的101家公司按非美国准则计算的所有者权益与收益调整为按20-F的表格形式,依据美国准则编制的数据发现,按美国准则编制的数据更具价值相关性;Bandyopadhyay et a1.(1994)研究表明,由于加拿大国家的投资者未重视与美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故而此差异不具有价值相关性。Andrew(1993)以美国GAAP为基准,考察17国按本国准则编制的会计收益信息的及时性,结论是澳大利亚、法国、荷兰等国家和英国的会计信息比按美国编制的信息更及时或更相关,丹麦、法国、意大利、新加坡和瑞典等国家则相反,比利时、加拿
大、香港地区、爱尔兰、日本、挪威、南非和瑞士等国家则难以判断其相关性。Harris & Muller(1998)以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为样本,将按照IAS编报的财务数据协调为按US GAAP计量的会计收益,通过股价变动发现这种协调的报告收益具有额外的信息含量。此外,Jaggi(1998),Barth & Clinch(1994)对会计准则的股市反应进行研究,结论是US GAAP质量高于IAS,而IAS又高于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Leuz(2001)研究德国成长性公司的“新市场”,则发现USGAAP并未比IAS显著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提高股票的流动性。Ashbaugh & Olsson(1999)以伦敦SEAQ上市的非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也未发现IAS的质量显著低于US GAAP。
(二)资本市场是否需要协调会计准则和实务尚需进一步验证 研究按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收益数据调整为基准会计的经济意义,即是否采用IAS作为标准。有些学者支持IAS,如Hollis(2001)对80家非美国公司的研究表明,采用IAS使公司会计政策趋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公司未来收益的估计误差。Robet(1999)考察各国会计准则遵循IAS的情况,结论是1991~1993年与IAS的协调程度增强,1995年IAS进行修订,减少备选会计政策后协调程度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形式与实质上的协调可能不相一致(Tay和Parker,1990),因此实证考察IAS在实务方面的协调工作不理想。Purvis(1991)研究发现不遵循IAS的情况逐年递增。Cairns(1996)选取50家声称采用IAS的国际公司为样本,结果发现大多数公司采用与最新版IAS相异的商誉处理政策。Robin(2000)验证我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的准则虽是高度透明的,但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实务上却是低度透明的,IAS本身并不能保证信息高透明度。Raty(1992)认为,报表可运用低成本的计算机软件实现其在不同准则间的转换,因此许多跨国公司不选用IAS。Evans和Taylor(1982)与Nobes(1987)考察了国际会计准则(IAS)的遵循程度,结果表明国际会计准则对所研究的国家其会计实务几乎不产生影响。Street和Bryant(2000)发现,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遵循程度要比未上市的公司要高。Street和Gray(2002)评价了全球范围内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遵循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现象大量存在,特别是在信息披露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外文文献涉及中国的会计准则问题,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资本市场,以中国资本市场上的AB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比较按国际会计准则(IAS)报告的净盈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报告的净盈余之间的价值相关性。Haw,Qi和Wu(1998)采用沪、深市和联交所1994年一1996年发行B、H股公司的年报数据,验证按中国准则报告的净利润与B股公司报酬率相关,但IAS则不具有统计意义,未带来超额信息。Xiang(1998)以规范的研究说明,中国应当审慎对待[AS,不能仅考虑少数国外上市公司而过多采用IAS的做法,而应考虑大工业和商业企业的情况制定本国准则。Chen,Gul和su(1999)发现中国会计准则报告的净利润高出IAS净利润20%~30%,主要差异包括存货、长期投资、外币折算、折旧和坏账准备,因此认为IAS更为稳健。Abdel-khalik et al(1999)的研究表明按中国会计准则报告的净盈余与A股的股价具有相关性,但是按国际会计准则报告的净盈余与B股的股价的相关性不显著。而Bao和Chow(1999)的研究则验证IAS比中国会计准则更能解释B股市价。Dan和Hu(2002)的研究证实IAS未增加信息有用性。Chen等(2002)论证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出台并没有缩小利润差异,原因是:缺乏适当的支持性的基础性机制(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主要是表现为过度的盈余管理和审计质量较低。Gao and Tse(2004)分别考察了中国被分割为A股和B股市场上的国内和国外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发现B股市场投资者对基于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盈余公告作出反应,A股投资者则更为关注中国准则盈余报告。Sami and Zhou(2004)发现会计信息在A股和B股市场都影响定价程序;B股市场会计信息比A股市场会计信息价值更为相关;A股市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水平在1996年达到最高点后下降,而B股市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水平则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未来的展望
通过对上述国内外文献的回顾和整理,发现,我国的研究与国外尚存距离,这也预示着该研究仍有许多未开拓的领域。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选题方面可选择研究以下问题:
第一,与全球会计国际化相关的论题。如国际化会不会是“昙花一现”,国际化进程中是否需每个国家参与其中,国际会计准则能否运用于所有公司。国际化是否应分两条道路――适用于成熟的资本市场――发达国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IASB应否以及如何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关准则,世界各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等。
第二,与中国会计国际化相关的论题。包括如何实现中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国际化,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具体差异的辨析,中国会计信息的国际协调程度,与国际化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教育环境及公司治理、外部审计监管等。
第三,与世界各国会计系统的比较研究,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进程跟踪和预期及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 国际合作办学 会计双语课 教学方法
一、引言
双语教学,是指同时用两种语言进行专业授课。目前各个高校所开设课程中的“双语”主要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因此,如何让学生用英语理解专业知识至关重要,而会计双语课和其他双语课的不同或更高的难度还在于,会计学科具有技术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即技术性上具有共通性,但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朱洪荭等,2008)。我国的会计设置虽然不断在向国际接轨,会计准则也在变化,但是基本还保留着原苏联的模式和中国特色,在指导思想上有很大不同,很多细节如账户设置、会计处理上差异较大。而合作办学要求用西方的教材,学生在接受西方的内容之后,接触我国的各种会计考试和会计实践,对国内企业的业务处理无法适应,所以会感觉无所适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是所有从事国际合作办学中,会计专业老师费尽心思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同时,由于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双语课程,学生事前并未学过中文专业知识,教材和考试全是英文,不利于学生的复习和理解,尤其是对英语程度较差的学生是一大挑战。因此,针对课程的不同特性,需要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二、会计双语课教学方式选择
会计双语课教学方式可以分成四种(朱建华,2010):一是用英语按中国会计准则制度讲授;二是用英语按国际或英美等国家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国外会计准则)讲授;三是用汉语讲中国会计准则,用英语讲国外会计准则,即穿插式教学;四是用英语同时介绍中国和国外会计准则。采用哪种方法讲解最合适,根据个人理解,要看学习目的、教材选择和适用对象。第一种方式,常用于一般高校会计学科双语课程,学生不以出国为目的,不用和国外高校进行沟通协调,因此采用多是国内学者编著的英语教材,内容体系和国内教材基本相同,类似于会计英语,只是将国内的会计处理进行翻译,讲解时主要是以国内为主,学生重点掌握的是会计专业术语,知道国内的会计如何用英文进行处理和交流。第二种,常用于国际合作办学中会计双语课程,因学生出国的需求,需要和国外高校负责人就教材选择和内容讲解进行沟通确认,因此采用国外教材,其结构安排和会计处理均是国外体系,讲解的时候要按照国外的准则进行。第三种和第四种是在上述两种的基础上根据授课对象和具体课程进行合理安排的。如果是国内一般高校开设的会计双语课,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会计,学生对会计还非常陌生,同时对英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采用第一种方式比较合适,同时讲解国外会计无太大必要,且容易混淆知识点,加大理解难度。但如果是对稍高年级开设中级会计或审计之类的双语课程,学生已学过基础会计和其他一些专业基础课,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可能已经通过,对英文的理解有所加强,因此可以稍微增加国际的会计处理,但要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如果是国际合作办学中的会计双语课,如基础会计这样的课程,可以只采取第二种方式,但因为有些同学不需出国,而且需要考会计证之类的国内证件,可以采用第四种方式,讲解国外会计处理时,同时介绍国内的做法,但需要掌握好度,因学生初学,容易混淆。如像中级会计这样的课程,针对不出国的同学,因为考研、考注会或考职称和在国内就业的需要,可以采用第三种方式,增加课时补充国内的会计处理,这时候用汉语讲解国内准则,用英文讲国外会计准则。
三、国际合作办学中基础会计的课堂组织与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和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入门课程,如果基础会计理解不了,很难再深入学好中级会计和其他会计类课程。基础会计的核心关键就是“基础”二字。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讲明白原理,为什么这样处理,最基本的规则是什么。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基础会计课程,为满足学生出国需要,采用国外教材,讲解国外的内容和体系,同时,还要就国内的会计处理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外和国内的差异。笔者采用上述第四种教学方式,即用英语同时介绍中国和国外会计准则。当然,侧重点还在于国外会计准则的讲解和学习,国内会计准则的要求会适度介绍。很多学者关于如何处理会计双语课的问题都是大而化之的介绍,如教材选择、师资培训、教学方法多样化、考核内容变革等(刘,2009;刘玮玮,2010等),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的比较少。笔者以基础会计为例,根据自身经验,介绍了国际合作办学中的会计双语课是如何进行,以达到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这就需要解决五个关键问题。
1、语言问题
很多学生学不好专业课,有一半的原因是语言的问题。因为涉及到英文的专业术语,学生无法像中文一样提前预习,这会造成课堂上进度较慢,需要专业老师详细讲解这一点,在会计专业尤为突出,而基础会计则更甚。学生对会计几乎无了解,英文几乎也无法预习,即使看中文教材,但中文很难与英文的术语对照起来。因此,基础会计的专业理解,几乎全靠老师的讲课。这样的话,如何能让学生克服语言问题,理解专业知识,成为基础会计老师很大的一个关键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现总结出解决语言问题的几点经验。
(1)在开始讲授课程各章节内容之前,先将关键专业术语用中文标注。简单介绍这些术语的含义和在本章节的地位,让学生先对其了解并留有印象,然后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些术语有了感知,便于更快更好地理解专业内容,不影响上课进度。如在讲解会计要素时,有很多关键的会计专业术语,应在讲解部分专业知识之前,先将英文和中文对照的关键词在PPT上向学生展示,并作简单介绍,此时,学生可以做笔记,将中英文对照起来。如Assets (资产)、Liabilities (负债)、Owner’s equity(所有者权益)、Accounts receivable(应收账款)、Accounts payable(应付账款)等。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这些关键术语不应一次过多介绍给学生,可能到几次课后才会用到,学生会记忆吃力,可以将一章分几部分安排好,然后每讲一部分前给学生一些关键词,这一部分讲完,再给一些关键词,进行下一部分讲解。
(2)讲课内容中,注重安排好中英文比例。会计双语模式可以分成三种:渗透模式,日常授课以母语为主,然后将第二语言日渐渗透到母语教学中;整合模式,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活动,难度小的用英文,难度大的用中文;主体模式,教师用英语讲授前沿的会计理论知识(洪荭,2008)。基础会计一般安排在学生大二上学期,因此用整合模式更合适。在涉及到口语交流时,可以用英文进行沟通,但涉及到会计术语及主要会计重点及难点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英文,多用中文进行解释。一般程序是,先把定义、规则或要求等用英文介绍,甚至语法的构成也要补充,然后,重点用英文详细解释。这时候,中文比例较高。当学生充分理解含义后,开始进行应用,如开展习题、案例等进行练习时,就可以用全英文进行。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锻炼了英文的理解能力,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2、专业问题
会计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术性强,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因此讲解专业知识时要多种方法并用。
(1)在介绍比较难记晦涩的会计术语时,使用学生能理解的形象语言,并要用实物辅助,帮助学生理解会计术语的含义。如介绍账户和分类账的定义时,先介绍科学严谨的定义,然后告诉学生账户和分类账的关系,类似书页与书的关系。所有的书页合在一起就构成一本书,也即企业所有的账户放在一起,也就构成了分类账。同时,将会计账薄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看到实物,就会对这些概念有具体和形象的认识,记忆更深,理解更好。
(2)在课堂上,引入小案例,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分析,注重启发与互动。如在讲会计的概念和原则时,其定义比较抽象,如何理解实体概念(Entity Concept,国内通常称为会计主体假设),就要引入小案例,如一个人同时开办两家企业,一家是咖啡店,一家是化妆品店,那么,从法律意义上来说,这两家店都归属你一个人,可以将业务或经营成果集合在一起,但从会计角度上来说,业务必须要分开核算,不能混合在一起。当然,你个人的财产也不能和这两家企业的任何一个相混淆。还有稳定货币计量概念(Stable-Monetary-Unit Concept,国内通常称为货币计量假设),可以用一家超市进行举例,虽然商品有很多种计量单位,如重量、体积、数量等,但只有通过货币计量才可以将各种商品加总起来。另外,货币计量还有一前提,就是忽视物价变动因素,假设币值稳定,这从英文的表达上就能看出来。类似问题,不胜枚举,都要采用这些小案例进行教学,这些案例要和学生的日常认知接近,便于理解所学内容。
(3)在课堂组织上,可以做如下安排。教学前五分钟,回顾上次课的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随堂多做练习。最后,留有五分钟复习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课下留作业,并及时批改讲评。同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强调解释疑难点,下次课再次回顾。通过每次课的这样安排,不断循环往复,学生就能区分混淆点,计牢关键点。
(4)习题安排。合理恰当及时的习题,会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国外的教材课后习题很丰富,考察同样的知识点,会从多个角度出发,有选择、判断、解答、案例讨论等。这时候,选择合适的习题,就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有应用感。
3、中西方会计差异问题
在向学生讲解国外会计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国内的情况,让学生对比记忆,这样学生在学会西方会计处理的同时,了解国内的会计处理,方便学生参与国内的考试和企业实践,从事国内企业工作。
(1)课程内容差异。如讲到会计账户时,西方没有会计科目,所以设置比较灵活,但国内财政部统一颁布的有会计科目,因此企业比较统一,各有优缺点。西方的会计设置账户名称比较自由,具有灵活性,但企业间同样的事项所记账户名称不同,不利于对比分析。国内的固定,灵活性受限,但企业间记账口径高度统一,便于理解和比较。这样向学生讲解后,学生就会较好地理解国内外的处理差异。
(2)实务中账表的差异。除了理论教学外,还安排有十个课时的课内模拟实验,让学生充分掌握会计的整个循环,了解中西方会计实务差异。要求学生从分析业务开始,进行记账、过账、调账、编制报表、结账,完成会计循环,最后要求学生上交各种账页、报表,让学生知道实际是如何操作的。其中的业务采用国外的英文实验材料,具体账表采用国内的方式,如记录业务国外用普通日记账,国内的却是记账凭证,国外的普通日记账和我国的记账凭证在格式上差别较大。在进行实验时,采用我国国内凭证,并分别说明各自的登记要求。这样,一个流程下来,一方面用英文材料,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西方的会计处理与整个循环体系,知道报表是如何完成的;另外一方面,用中国的账表格式,让学生知道中国实务账页的样子,可以解决好中西方的实务差异,加深学生印象。
4、专业拓展问题
结合专业,向学生引深会计前沿问题。如讲到资产确认时,强调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在将来为企业带来利益,且能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为企业资产。这就涉及到目前探讨的一个热点,就是人力资源是否能够资产化。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因为人力资源所有权归属于个人,且具有流动性,因此不能简单来说为企业拥有或控制,而且很难用货币进行计量,所以从现有的资产定义上,不能确定为企业资产,需要改变目前的会计要素或会计等式,对人力资源相关问题展开探讨。这样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前沿性的论文,如吴泷(2005,2010)、黄晓波(2007)、朱炎(2010)等的论文。
5、与学生沟通问题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将会计的知识用双语讲解,而且是入门知识,学生会存在很多理解上的困难,因此除了上课时间的讲授处,还存在与学生交流与沟通问题。这个交流可以有很多方式,因上课时间有限,课下沟通就更重要。可以用E-MAIL、电话、面谈、精品课程网上留言互动等沟通。这样,能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学生和老师会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兴趣会更高,能够更好地学好课程知识。
【参考文献】
[1] 洪荭、曾扶群、张珊珊:完善本科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理工高教研究,2008(8).
[2] 朱建华:国际化视角下会计教育的双语教学探讨.会计之友,2010(4).
[3] 刘:财会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
[4] 刘玮玮:关于会计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会计之友,2010(2).
[5] 吴泷: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与应用之再思考.会计研究,2005(10).
[6] 吴泷: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困境与出路的思考.会计研究,2010(1).
【论文摘要】中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催生这一准则诞生的主要因素在于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与引进外资的需求。当然,在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基本国情,在公允价值,关联方的界定与会计处理、资产减值的转回等具体方面保持独特的个性。
2006年2月,新会计准则正式颁布,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开始施行。此项准则的制定与施行,不仅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逐步趋同,也凸显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非盲目照搬。
1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动因
新准则抛开了历史成本的束缚,引入了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对存货的计量,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对投资性房地产既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也可采纳公允价值计量。这些重要变化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当今国际环境下的必然要求。
(1)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一国筹资的范围从本国扩展到全球的过程便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目前,跨国上市和发行债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纽约证交所的跨国上市公司约占20%,新加坡和德国的跨国上市公司都占17%,可见,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资本的供给方需要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减少投资风险。会计准则太大的差异,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投资者的决策带来麻烦。只有当同样的交易都采用统一的方法记录,这样的会计信息才具有可比性,投资者才能正确的作出决策,整个国际市场资源才能实现高效配置。
(2)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 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投资和经营,需要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这样,跨国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时,就要对两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差异分析,合并成口径统一的报表。会计准则趋同的初衷之一,就是规范跨国公司的会计与财务报表。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大量涌现,准则的趋同,不仅是跨国公司进行投资决策、加强成本管理和考核经营业绩的需要,也是我国对跨国公司实施监管的必然要求。
(3)更好的引进外资。会计准则的差异,使得国外投资者无法有效的评估国内企业的真实业绩,顾虑种种风险而对投资犹豫不决。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利于国外投资者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真实业绩,从而促使他们对满意的国内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会计准则趋同带来的透明度的提高与可信度的加强可以大大降低投资者进入的风险,为国内公司吸引外资创造条件。
2 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
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这要求我们不能全盘照抄国际准则,而应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量体裁衣。这不仅是对国际准则“实质重于形式”的趋同,同时也保障了我国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新会计准则对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至少有这样几点不同:
(1)关联方的界定及其处理不同。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的定义,“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认为它们是关联方。”那么所有“国有企业由于同受国家控制,因此应当属于关联方”。但是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的绝大部分业务交易都并非关联交易,所以新会计准则并未规定两个企业仅仅因为是国有企业就构成关联方关系。在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以企业在成熟市场下的交易为背景制定的,交易价格按市场价格确定。而我国的市场还不完善,对于这种不成熟的市场下的交易,只能按“成本+利润”定价。
(2)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采用程度不同。国际准则要求最大限度地使用公允价值,除非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领域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因而公允价值的应用受到很大局限。新准则规定,仍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基本属性,除非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只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等准则中,有选择地引入公允价值,并严格规定其运用条件。而国际准则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要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除非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3)资产减值可否转回的规定不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企业应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资产价值,当资产不能带来未来现金流量时,应确认减值。当环境发生有利的变化后,应将减值按一定标准冲回。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许多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因此,新会计准则别规定:除特殊情况外,资产减值一经提取不得转回。此外,还规定资产减值的提取要科学稳健,并制定了一系列确定减值额度的详细规定。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有不少方面趋同,但想要达到有效的实施与应用,还有待于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法制观念的增强与素质的提高。比如,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新准则规定,“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出资产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2001年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将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目的在于制止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而新会计准则中,重组收益不再记入“资本公积”,而确认为当期收益。此次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变更,很可能使上市公司故伎重演,操控利润。因此,要保障该条款有效的实施,还依赖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总之,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接轨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逐步引向深入,同时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衔接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8[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一、国际会计协调概述
国际会计协调是指在一个各国比较能接受的国际会计准则的指导下,推行能使各国理解的较为统一的会计实务,尤其是有关会计揭示、计量方法及单位等方面的实务,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
其核心是会计标准国际化,逐步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协调、标准、统一。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逐渐出现了局部性和地区性的会计之间共同协调的趋势和局部性会计国际协调的趋势。Peter在其1994年出版的《国际会计》中说会计国际协调的提出始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需要。随着需要进行协调范围的扩大和协调力度的加强,即产生了许多以从事会计准则协调活动为中心的组织机构,此外,一部分国际性的经济组织也在为推动国际会计协调工作的进展而努力。例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会计师国际研究组织(AISO)、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O)等等。
当前,国际会计协调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通过国际或地方性的政府间组织在协调拟定统一会计规则后,以政府间的协议或立法的形式责成各成员国遵守。二是由地区性或国际性的会计职业组织制定和发表指导性的会计准则文告,供各国选择采用。三是金融证券等领域里的国际或地区性组织为促使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采取一定的措施,推行有关的国际会计准则,以使国际投资和信贷决策的制定者获得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会计信息。
2、国内研究综述
会计协调不仅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同时也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一个持续了较长时间的热门话题。研究的问题和结论主要包括:(1)对我国会计国际化与中国特色并存的合理性说明。大多数人的看法是国际化是潮流,但中国特色不能放弃。(2)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政策走向的研究。主流的看法是需分阶段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如只要有条件,中国会计准则能向IAS推进一点就推进一点。在制定过程中,我们将从实际情况出发,继续借鉴IAS。(3)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结果评估。中国的会计准则正在进行有规则的转变,财政部在制定中国会计准则时参考了IAS,有时与美国会计准则趋同。但是,中国会计准则与IAS仍然存在系统性差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报告的收益比按照IAS报告的收益平均高出20%一30%。即使在1998年新的《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实施以后,也没有证据证明它消除或大大缩小了按照中国会计准则与按照IAS报告的收益的差异,主要原因是我国还缺乏足够的支持条件、高质量的审计以及对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的监控。
由于对会计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问题的认识不同,2003年上半年,我国发生了会计“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争论,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个国家执行本国会计标准,既是为了与其法律体系相适应,同时也是维护本国主权和利益的一种体现,因而,不能片面追求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要将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东西作为中国特色继续保留,而应当更多的参考国际经验,更多地向国际准则靠拢,即会计准则应当尽快国际化。
三、总结
对于国际会计协调方面的研究,总体上是合理的,但仍然存在着某些局限,具体分析如下:
(一) 对现象解释不足
例如在许多文献中发现,境内外会计差异在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施行后并未如预期那样减小,反而在99年达到历史峰值,但许多研究都只是描述了现象,却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者就只是原则性地推论为是准则自身并未协调或审计差异所致。究竟在会计改革后,差异不减反增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 样本具有一定局限性
国内关于这两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其所选择的样本期间较早,很多研究都是采用92-97年间的数据,而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施行后, 很多项目发生了变化,基于以前的数据而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在情况变化后,还一样适用。此外,2001年后放宽了对B股市场的限制,国内投资者只要持有合法外汇,也一样可以进行B股投资,所以在2001年前后,B股市场的流通性及投资者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基于2001年以后的数据进行的研究会更有意义。
(三) 时序比较不具有意义
在分析比较不同年度数据时,有必要思考这种时序比较是否有意义。当某一年度的资本市场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时,变化前后年度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由于这种时序比较存在的内在局限,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论也是缺乏严谨性和可靠性的。
(四) 研究方法上有待改进
在国内两篇研究会计标准和会计协调的文献中,比较不同准则下的会计信息含量时,均是在引用模型得出回归结果后就直接比较回归系数的大小,可是在会计盈余变量前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或相关甚小的情况下,这样直接比较大小似乎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