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系统主要解决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工智能 财务决策 应用
一、财务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概述
1987年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AICPA)发表了一份管理指导特别报告“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简介”,将人工智能引入到会计和财务管理领域。自此,西方财务和会计界对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系统在会计、审计和财务分析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开发出了许多实用的专家系统来解决复杂的财务分析和会计决策问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模拟人类专家求解复杂问题的方法,建立相应计算机辅助系统,使财务和经营决策智能化,从而使得现代会计系统在实现信息化和网络化后,向智能化迈进。财务和会计专家系统分成以下四类:
1.财务分析专家系统。成功的财务分析可以确定某个公司的经营状况,如投资或信用评估风险等级。由于会计和财务业务职能的复杂性,有些财务分析专家系统同时跨越多个问题域。例如,根据专家系统的输入和相应的输出建议,解决分类问题的财务分析,专家系统同时可能又属于诊断或纠错问题。
2.合成专家系统。具体包括:(1)在相对较小搜索空间的约束条件下,配置目标集,如管理商业贷款组合计划的MAEBLE专家系统;(2)在相对较大搜索空间的约束条件下,设计目标集,如个人理财设计PLANMAN专家系统;(3)设计采取行动的规划专家系统,如审计规划EXPERTEST系统等。
3.组合专家系统。这类专家系统主要是解决复杂问题的组合分析,如:控制风险估计系统,诈骗检测系统,风险估计系统APX。
4.财会知识传授和职业教育专家系统。如国际上一些大会计公司内部使用的培训专家系统,和辅助会计专业大学生实践的专家系统。实践证明,这些系统可以让没有专业经验的人员有效获得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财务和会计专家系统基本结构
财务和会计专家系统是一种工作在专家水平上的计算机系统,应用专家的专门知识和推理能力,解决通常情况下难于处理的问题。需要人类领域专家宝贵的经验、智慧与思维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财务和会计领域,应用最广、最成熟的是基于规则的产生式系统。财务会计专家系统中的解释模块主要是用于推理过程的解释,回答相关财务结论是如何得到的。系统的透明性就是由解释模块来实现,而这种透明性是专家系统所必需的。有了透明的解释功能,由结论可以反过来追踪推理机调用了哪些规则,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获得了哪些财务数据和特征信息。财务和会计领域的许多问题非常适合利用专家系统来求解,如审计、税务、管理会计和职业教育等。财务分析师、审计专家和金融专家在会计实务中获得许多珍贵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有的是无法在文献中获得。如果把这些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累积、保存在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其在职业教育和帮助非资深财务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智能财务和会计系统建模步骤
在利用专家系统来描述和解决一个财务和会计问题时,其建模过程有6个步骤。下面以租赁业务为例,介绍其建模过程:(1)列出所有可能的选项。如承租人有两个租赁选择:经营性租赁和资本性租赁。(2)确定相应的规则。区别经营租赁和资本租赁的四条基本规则是:第一,所有权转移;第二,存在采购契约选项;第三,使用大于75%的资产经济寿命;第四,租赁费用的现值超过90%的资本市场公允价值。(3)确定规则应用的程序(推理机)。如租赁业务中,在租赁结束期末,将所有权转让给出租人的是资本性租赁,不管出租人在租赁期内是否使用完75%的资产使用寿命。这样第一条规则应该是判断租赁期内所有权是否转让。(4)每条规则的所有术语必须明晰定义。如租赁期不仅包括租赁初期,还包括其他各自租赁期间,在租赁期间,假设租赁延长是合理的、肯定的。(5)在一个规则应用前,首先按事实匹配,选择何种测试。如要知道租赁期间,必须知道租赁是否有何契约更新选项;计算最小租赁费用的现值时,必须知道是否确保残值,而且承租人是否了解出租人采用的贴现率。(6)用何种计算法,确定一个规则启用,例如,在应用第四个规则时必须计算现值。
四、智能财务和会计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在开发面向财务管理和会计领域的专家系统时,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相应的专家和知识工程师以及规则的提取,在人工智能领域,这个问题称为知识获取。影响专家系统知识库质量的五个主要决定因素是:领域专家;知识工程师;知识表征方法;知识的提取;问题域。由于专家系统在判断问题时,表现出知识的不完备性、知识获取的“瓶颈”以及较差学习能力、推理能力的“脆弱性”等问题。为了克服财务管理和会计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程度,随着专家系统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一方面,人们研究如何通过合理使用专家系统技术本身改善其性能。另一方面,由于专家系统中的知识类型不断增加,单一的知识类型和问题求解方法给专家系统的应用带来很大的局限性,远远不能满足复杂问题的求解要求。为使系统更加有效地工作,同时采用多个问题求解器处理一个复杂问题成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陈文伟.智能决策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2]陈佳.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Joyce Bischoff.数据仓库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34-38.
[4]高洪深.决策支持系统(DSS)——理论、方法、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网络填报 投递 优缺点 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21-02
一、“网络填报+投递”式报账的内涵
“网络填报+投递”式报账是指报销人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在网上远程报账系统中填写报销单、差旅费报销单、借款单、领款单等报销凭证,基本信息填写完整后提交并打印,将相关原始单据按要求粘贴整理规范附在报销单后面,按审批权限审批完成后投入财务处指定的投递箱中即可,无需等候。财务处接件后及时办理,对手续完备的报账单据通过无现金报销方式将报销款项及时划入报销人指定的银行卡或对公账户并短信通知。
二、“网络填报+投递”式报账的操作流程
“网络填报+投递”报账的流程是:当发生经济业务后,报账人员将相关票据分类粘贴整理,填制并打印报销单,经过相关领导审批后投递,财务人员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三、“网络填报+投递”式报账的优缺点
(一)“网络填报+投递”式报账的优点
1.方便快捷、节约报销人的时间。传统窗口报销模式,报销人要在窗口排队等候,待会计审核制单后,签字确认,再到出纳柜办理款项支付手续。整个报账过程中,报销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增加报销的时间成本。
“网络填报+投递”式报销模式下,报销人在网上远程报账系统中填制并打印好报销凭证,覆行相关审批手续后,可随时投递,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方便快捷,大大地节约了报账时间。
2.报销人通过网络填报,减少了财务核算的差错率。“网络填报+投递”式报销模式下,填制单据的活动不再仅限于由财务人员完成,报销人可在报账前参与报账过程中的数据输入工作。审核制单人员直接从网报系统中提取报销人录入的报账信息,审核、修改后生成记账凭证;出纳人员从账务系统中提取款项支付信息,复核无误后通过网银划转款项。这一环节,数据信息录入工作大部分由报销人完成,财务人员负责对报账信息的审核、修改和完善,充分提高了财务报账效率,同时也减少了财务核算的差错率。
3.款项通过网银支付,资金运作安全、高效。“网络填报+投递”式报销模式下,报销业务完成后,出纳人员将银行账和财务资金日报表金额进行核对相符后进行款项支付。对个人的资金直接转入报销人指定的银行卡,而不再进行现金支付;对公款项支付,直接通过网银将资金划转到收款方银行账户,无需报销人送达汇款单和支票。网银支付,大大节省了业务办理的时间,解决了报账人员携带大量现金和传送支票、汇款单等难题,确保款项支付安全、高效。
4.业务集中处理、工作效率高。传统窗口报销模式下,报销人前来财务处报账时间上没有规律,有的时段报销人很少甚至没有,财务人员无事可做,只得空等着,而有的时段报销人蜂拥而至,造成报账拥挤现象,影响报账效率。
“网络填报+投递”式报销模式下,财务人员定期收取报销单据后进行集中处理,可灵活掌握工作进度,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网络填报+投递”式报销的缺点
1.退单率高,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实行投递式报销后,除少量特殊业务需到窗口现场办理外,大部分业务都能通过投递方式办理。投递式报账对于报销人来说,只需将手续完备的报账单据投递到财务处指定的投递箱即可,剩下的工作由财务人员来完成。但对于财务人员,在收到报账单据后,要审核票据是否真实、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内容填写是否准确无误等,经过审核后,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报账单据,需要注明具体退单原因,然后电话通知报销人前来取回报账单据。由于种种原因,好多报销人不能及时取回单据,日积月累,财务人员手中积压了大量的不合格单据,日后报销人前来取单时,查找比较困难,这给财务人员增添很多工作量。
2.支付信息不准确,一次性支付成功率低。在支付环节:对个人打卡业务,财务人员从报账系统中提取银行卡信息,发送给银行,由银行进行批量支付,若银行卡信息有误,需退回更正后再执行支付;对公网银业务,财务人员从报账系统中提取报销人提供的支付信息,经审核后再通过网银转账,若收款方的账户信息有误,需通知报销人重新核实并提供正_的账户信息方能支付,这一过程每一阶段都耗费较多的时间,且重复性强。
3.存在单据传递风险。在投递式报账的整个操作流程中,从投递到业务办理完毕,中间存在几道环节,若出现单据遗失情况,很难鉴定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某报销人说投了三分报销单据,最后只报了两份,另外一份既没有显示报销成功,也没有收到退单通知,问题到底出在那里?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可能报销人根本就没投递过此单;另外一种情况是,报销人确实投递了,财务人员在取件、分发、审核过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不论是哪种情况,虽然投递点和财务处都安装有监控设施,但还是很难鉴定责任归属。不过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当报销人投递的单据太多时,由于财务人员的疏忽,有时会将某张单据夹杂在其中已处理业务中,出现漏报的现象,经查实后再重新处理。
四、“网络填报+投递”式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网络填+投递”式报销在改进报销流程、提高报账效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大地方便了师生员工办理报销业务,但由于相关辅助工作不到位,配套措施不完善,从而导致退单率高,报销成功率低,重复性劳动强度大等现象,就其原因分析,主要是:
1.报销人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报销人对相关财务制度及报销流程不熟悉,不能及时获取相关财务信息,从而导致办理报销业务时,束手无策,完全凭个人感觉来填制报销单,待财务人员审核时,问题重重,要么票据不合规、要么业务内容不符合报销要求,一次性报销通过率低,循环往复,不论是对报销人还是财务人员,都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影响财务报账工作效率低,制约着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审批难成为制约财务报销的主要因素。各类经费的审批权限各有不同,又多涉及职能部门或校领导,而相关审批人开会和出差的时间比较多,导致报销人在办理审批手续时,无法顺利完成签批程序,报销人为完成报账审批流程,多次往返,容易产生焦躁情绪。然而,财务报销又是一项原则性极强的工作,对任何手续不全的经济业务,财务人员都无法办理。因此,审批作为报销流程的重要环节,是制约财务报销的主要因素,必须想办法解决,才能有效提高报账效率,从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五、完善对策及改进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上填报+投递”报销模式对解决报销难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从财务人员和报销人员两方面对现有报销模式进行分析、总结,提出进一步的完善对策及改进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网络填报+投递”式报销过程中:常见的退单情况主要有:审批手续不全,报销内容与经费负责人直接相关的业务没有遵行审批回避原则;购物发票缺少购销合同或者商品明细清单等附件,有的虽附有合同协议,但合同要件不全;发票未签经办人和证明人,没有对发票的真实性进行查验;版面费发票未附论文录用通知等明细资料;报销内容不在经费预算范围内等。因此,财务部门要从报销人的立场出发,深入分析,想方设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1.做好财务宣传工作。在学校财务网站、校园刊物、宣传栏等界面刊登最新出台的相关财经法规和制度,同时制作财务报账指引手册并分发到各学院、各部门,另外还可通过大型财务工作会议等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开展财务宣传工作,让全校师生员工充分了解财务报销的相关要求。
2.开展调研、座谈活动。财务部门要主动深入学院、部门进行调研,收集师生员工在报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讲解现有财务经费报销体系的运作模式,与访谈对象交心谈心,获取解决财务报账难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改进财务管理、提升财务报账效率提供帮助。通过调研、座谈活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进一步完善现有报销模式。
(二)完善审批职能,简化审批程序
现行报销模式中,针对财务报销签批难的问题,财务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审批办法。常规的小额报销业务,只需经费负责人签批即可;若报销金额较大,需根据经费审批权限报相关主管部门签批;对于工程建设、大型设备采购等数额特别巨大的支出业务,必须经过党委办公会集体决策签批。另外,鉴于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事务繁忙,外出公干和开会的情况较多,给报销人办理报销签批手续带来不便的情况,一般常规报销业务可以考虑实行网上签批,从而解决报销签批难的问题。
(三)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为师生员工营造良好的财务报账氛围
1.在各部门设专职报账员,由学校财务处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然后由其负责对本部门的所有报账业务进行初审,这样可以提高报账的成功率,减少退单处理的工作量。
2.在投递点设导报员,由其对所有投递单据进行预审,若不符合要求的单据,及时指导报销人完善相关手续后再投递。导报员可由财务人员担任,在财务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选用本校财经专业的毕业实习生,一方面解决了部分毕业生的实习问题,另一方面又弥补财务人手不足现实,达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3.设置业务咨询窗口,解答报销人办理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报销人可以通过财务网页、电话或者现场咨询等方式获取所需服务。业务咨询员必须精通相关政策、法规和财经专业知识,具备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
六、小结
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为背景,对高校报账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着力解决师生员工在报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在工作中得以充分运用,这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形式,云南农业大学大胆创新,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优势,推出“网络填报+投递”式报销模式,将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财务人员和报销人员两个方面对影响财务报销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更新报销模式,优化报销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普及财务知识,提升财务人员服务意识等,提高财务报销效率,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切实解决“报销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华,严复.高校财务报销业务流程优化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5(2):59-61
[2] 徐昆龙.财务远程报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会计之友,2014(4):4-7
[3] 林琴珍,孙思惟.高校财务报账模式发展转变与对策,会计之友2015(03):10
[4] 艾明阳,高校网上预约报账流程优化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7):01
关键词:企业内部 财务预算 ERP管理
一、前言
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为主体,在加入世界市场参与竞争的同时需要认清发展局势,随着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体面临重组和转型,大多数不合格的企业在世界经济危机中被淘汰,留下来的勉强合格的企业都戴上了转型的“帽子”,企业需要转型,以技术化、资本化、创新化、知识化、集体化为主,增强自主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树立企业品牌、加强企业创新能力。我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改革,已经从原来的纸质记账和财会管理变为了电子化的财务管理,利用较先进和健全模版的ERP软件,对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力、绩效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管理,电子管理技术从诞生到市场运用这一阶段,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精力和费用,是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财务管理载体,可以有效解决人工财会管理的难题,帮助企业内部有效解决财务管理中遇到的困难。是我国企业蓬勃发展的助推器。
二、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的发展概况
我国近些年企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很快,但是并不乐观,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制度不健全、企业寿命较短、企业内部监管力度差、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综合素质较差等,一直以来困扰企业的发展,企业在改革路线中应该如何抉择是未来每个企业领导需要面对的问题。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迫使我国很多企业需要转型,财务管理ERP软件的产生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的系统化,加快企业发展进程。
我国企业虽然近些年规模发展壮大,但是在企业内部还存在一些独特的经营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经营决策权和所有权往往统一且高度集中,这样有利于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二是由于其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因此企业经营的初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个人积累及向亲朋好友借款,主要为内源型融资;三是经营过程中运用财务管理思想的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实现通过财务管理来对经营者实行监督控制和激励,从而达到保证管理者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的目标。
三、企业内部采用ERP财务预算管理的发展分析
(一)ERP财务预算系统的分析
财务会计管理是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开始,到记账、对账、结账等一系列会计处理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系统初始设置、基础财务处理、固定资产管理、出纳管理、往来管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管理。财务会计系统能够解决组织中出现的以下问题:原始信息重复录入,无法共享的问题;在企业信息收集不及时或者不完整时,综合分析能力就变得较差;财务人员陷入大量的统计、记录工作、无暇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与财务脱离;各种报表的统计及编制耗费人力和时间。财务会计系统的流程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账、静态基础资料准备和录入、初始数据录入、结束初始化、总账初始数据录入、固定资产初始数据录入、现金管理出事数据录入;第二阶段应收、应付系统日常处理固定资产系统日常处理总账系统日常凭证录入现金管理日常处理。
(二)ERP预算系统的发展概况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进一步扩大,MRP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其中包括对财务、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管理思想、逐步发展成为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企业资源计划)随之产生。此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需链管理点的需求,推动制造业在信息时代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变革。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电子化管理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财务预算的电子化录入和分析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的工作功能和工作效率;财务预算的集团化、系统化、跨地区、跨国界化运行,其主要宗旨就是将企业财务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的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财务内部预算管理的问题和使用ERP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财务内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预算缺乏及时性和科学性。企业预算是按照年度编制的,在年度预算过程中需要整理数据、录入数据、制作预算记录等,内部财务预算在一年内进行财务管理的时间掌握比较不科学,因为时间和收支的缘故,在财务预算中不能掌握好关键时间点,致使企业财务预算编制的时间滞后,无法进行事前事中控制,成为一种事后预算,失去了预算编制的意义,使得企业的战略性年初支出预算带有盲目性,这些盲目的预算欠缺科学性和及时性,在整个过程之中又缺乏相应的监督、监管机制,我们应该采用新型的方法,打破常规的单点、硬性的数据记录,增加财务预算的灵活性,即用上年的实际数加预计的增加数来确定预算,而且没有按照企业当年战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的有关标准和定额编制预算,从而使预算数和实际数发生很大差异。
预算管理缺乏风险意识、缺少健全的财务预算管理组织。随着经济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范围逐渐扩大,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风险相应的也在扩大,组织对风险防控的力度仍然有限,企业内部为了控制成本低廉会在财务预算过程中降低开支;只有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利用银行贷款,才能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目前而言,大多数企业对借贷的风险掌握并不明确,对财务预算管理的监督制度和企业内部的相应管理措施也存在模糊性,对责任意识不强,贷款规模大大超过了经济承受能力。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上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观念,没有将组织经营的各单位、部门和相关阶段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缺乏整体观念的预算管理,往往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操作性。
企业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企业内部只重视对财务预算的实行和优化,却没有考虑如何将财务预算管理的效果加强,在企业内部缺少相应的监督体系和管理措施,监督力度较小,只注重对资金的节约和管控,而忽视了对资金的监督,造成资金管理的不真实和虚假性,对资金的使用效果、效益、效率也没有及时进行跟踪和调查,对资金投入的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不够翔实,缺少刚性考核依据和考评措施,很难调动财务工作人员对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二)针对财务内部预算产生问题使用ERP软件解决的对策
利用ERP软件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加强预算控制。企业内部应该建立相应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以ERP软件的系统建立在线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加强对预算的管控力度。作为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决策机构,它的职能是制定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合理化的配置企业内部资本资源,核定各部门年度使用资金情况的规划,并且定期在企业内部以互联的形式通知各部门召开企业内部预算管理会议,利用ERP的实时监控和及时调整程序进行实时性的监控和管理,将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进行实施调整和更新,以便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局势。
利用ERP软件完善支出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可以利用ERP软件来完善支出定额的管理,加强标准性的树立和创新,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定额标准,以全面化合多元化的策略帮助企业内部合理管控支出的金额;在预算的制定同时要有多方位点的考虑和全面化的考虑,对风险的认识要全面化,防范有可能损害企业的突发事件发生。定额标准的核定要有理论依据和历史数据,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丰富。
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建立与财务预算管理执行的监督机制,预算的执行与监督是紧密联系的,有力监督是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企业应加强对财务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应定期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的客观、公正和独立性,预算监督工作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协同企业内审部门共同完成。内审部门不参与预算的编制,只对预算的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监督,直接对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
五、结束语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企业内部电子化商务办公的基础会越来越健全,我国在发展财务预算时应该以低成本、高效率、国际化为主,对于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ERP管理体系时需要调整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需要认识清楚事务本质,运用合理化的方式去解决现阶段财务预算面临的难题,在未来发展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难题,需要广大学者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谭安华.浅谈强化财务预算管理的问题[J]. 财经纵横. 2010, (12).201
[2]杨小丽.用友财务软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9)96―98
(一)财务、营销脱节
目前,各地市供电公司的电费核算没有统一的模式,但财务部门与营销部门相互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财务不直接掌握电费的应收和欠费情况,营销部门不了解财务部门的管理要求;
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与营销部门的电量、电费相互独立;财务部门不能掌握营销部门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电费会计信息失真
省公司目前对各地市供电公司的电费考核有三项指标:一是资产经营考核指标,即对年末资产负债表应收电费余额的考核;二是对电费回收上缴的考核,要求当年电费结零,陈欠电费回收20,电费上缴截至次年1月15日,回收电费要100上缴;三是对线损率指标的考核。由于三项考核指标影响到供电公司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部分供电公司在指标无法完成的情况下,采取人为调整应收帐款、从经费户垫付资金、调整售电量来完成以上三项考核指标。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使得省公司无法了解真实的销售收入及电费回收率,增加了财务风险,并给电费核算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二、存在问题
为了做好电费核算管理,各单位都一直在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逐步向规范化的方向努力。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普遍存在营销与财务部门脱节的问题,因此电费核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财务、营销应收电费余额不一致
从目前看,造成财务部门反映的应收电费余额与营销部门反映的用户实际欠费数存在一定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1、对核销的电费坏帐处理不一致。财务部门根据报批的坏帐核销了应收帐款,但营销部门本着“帐销债不烂”的原则,已核销坏帐仍在电费明细帐中反映。
2、应收电费数额不一致。营销部门为完成省公司下达的有关指标,报送财务部门的应收电费数有时有调整的现象,而营销部门的应收数是用户实际的应收电费数。
3、考核时间不一致。财务部门核算当月欠费的时间是当月月底,营销部门考核的欠费截止期一般是次月上旬。
(二)应收电费的帐龄分析不准确
由于软件本身的局限性,营销部门的MIS软件只能查询到用户欠费,某一时段的欠费数无法知道,造成营销部门对应收帐款帐龄的分析不准确。因此也影响了三年及以上欠费统计的真实性,使公司系统承担了潜在的风险。
(三)电费坏帐管理和日常电费管理脱节
目前,营销MIS软件对已核销坏帐的明细没有反映,因此,对回收已核销的电费无及时、准确反映的手段(即不反映)。财务、营销部门对电费坏帐的管理不能到位,无法进行规范的会计核算。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电费核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强电费核算管理的力度,如统一资金管理,取消用电营销部门资金管理权限;另一方面更需要采用技术手段来改变过去电费核算相对滞后的管理模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完善用电营销MIS软件,实现原始数据一次录入,财务与营销分权限数据共享,具体做法是:
营销部门在抄、核、收的过程中,把用户核销电费的原始信息录入MIS。财务部门可从营销MIS中直接查询应收、实收电费数进行帐务处理,而无须重复录入。在此基础上,财务部门在MIS中输入“银行对帐单”,利用对帐功能自动对帐,营销部门可方便地从MIS中直接查询当月对帐结果,从而有效地指导电费回收工作。此外,财务部门还可通过营销MIS直接打印出“已核销坏帐的回收情况明细表”、“欠费帐龄分析表”、“大中用户欠费明细表”等电费核算需要的相关报表,进行有关的帐务处理。采用这种做法后可解决以下问题:
(一)解决营销、财务脱节的问题
财务部门在本工作站就可直接、较全面地了解到营销部门的电费流程及管理工作。对营销部门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数据,也可及时掌握。直接掌握完整、准确、真实的电费管理信息,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电费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解决营销、财务应收电费不符的问题
实现财务与用电MIS数据共享后,财务部门在本工作站上就可及时掌握电费的有关情况,任何时间都可对用户的欠费、交费情况进行实时查询,具体包括用户的应收、实收及欠费余额,各期间的交费情况等。财务根据在用电MIS中查询的时点数作为做帐的依据,这样应收和实收的数据来源同营销部门完全一致,从而解决了财务和用户应收电费余额不一致的问题。
(三)解决电费坏帐管理的问题
为保持财务和营销应收帐款余额一致,对于已核销的坏帐,财务部门在将其冲减为应收帐款的同时,用电营销部门也应相对核减对用户的欠费。按照省公司“坏帐核销应本着’帐销债不烂’的原则,对用户的债权不能核销,实行帐销案存,企业继续保留追索权,对已核销坏帐及坏帐回收要通过备查簿反映”这一规定,可在用电MIS中建立一个“电费坏帐管理”模块,对已做坏帐核销的用户欠费加一个标识,而不是将已核销的坏帐从用户的欠费明细中一笔勾销。这样既能够生成已核销坏帐回收的明细表(如表一),严格区分当期、陈欠及已核销坏帐电费的回收;又保留了对用户的追索权;同时又可直接从工作台上查阅、打印全部坏帐明细表,从而实现电费坏帐的全面管理。
表一:已核销坏帐明细表
(四)解决欠费的帐龄问题
通>! 确定所销用户欠费的时间段,财务确定用户欠费的帐龄时,可直接根据MIS程序提供的帐龄明细表(如表二)分析结果,大大减少了帐龄分析过程中的人为因素,避免了由于欠费帐龄分析不准,给公司系统带来的损失。
(五)解决重复劳动及工作效率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开展的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从以下方面很好的解决了企业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存在的许多问题。将固定资产卡片整理后导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根据设定的固定资产卡片查询方案能够快捷方便地查询到每一张卡片的相关信息,使得固定资产数据的查询成为举手之劳。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节约了大量劳动力,解决了以往手工台账管理、简单数据库管理模式落后带来的工作量大等问题,财务人员可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其他重要方面。
目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固定资产卡片管理、信息保存、日常核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仅实现了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职能,即侧重于解决会计财务处理方式的改进和提高,从固定资产全寿命角度来看,还存在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同步性差。固定资产实物相关信息的变化与固定资产账面信息仍不能实现同步,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在已实现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中,账、物的管理系统各自独立,互相分离,没有建立账、物之间的对应关系,造成资产实物状态、地点等信息已发生变化了,在财务账面无法自动联动进行更正,需要依靠有关工作人员对相关系统进行信息维护。信息维护的及时性与正确性决定了系统基础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同时也影响了后续管理人员统计分析资产运营状况的准确性。
(二)信息沟通性差。固定资产信息在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财务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和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分别从不同的管理角度对固定资产信息进行归集和登记,从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度来看,各专业部门的关注度都是合理的,但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信息传递,形成了企业资产管理中现实存在的“信息孤岛”。信息不集中,不沟通,不共享,不利于固定资产整体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财务部门进行实时财务监控,更不利于管理者全面了解固定资产实际情况。
(三)决策参考性差。信息化系统设计还不够全面和系统,难以实现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事前、事中的预算控制,不利于推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参考,更不能对固定资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企业整体价值和效益。
提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针对当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拟定工作计划与实施步骤,逐步解决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最终通过完善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实现企业资产效益最大化。
(一)确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目标。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推行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并结合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价值链为主线,以预算管理为核心;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高度融合、财务部门和实物管理部门信息同步;实现共享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管理、控制和优化,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综合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贯彻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以完善优化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契机,在企业内部贯彻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从过去对固定资产的被动式管理转为可控、在控管理;从偏重帐、卡管理,转为注重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从财务部门资产入账时的“一站式”管理转为实施真正的全面预算管理;企业整体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应当从原来的以账务、审批和资产保障为主,转变为建立一个以预算管理为龙头、以资产价值为管理核心、以资产效益管理为重点、以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完整的,能够有效控制资产使用和转移过程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三)建立固定资产各管理系统间的关联。1、拟定各系统间的对应原则与方式。企业根据自身固定资产管理需求,在财务信息系统与实物管理系统中确定对应的原则与方式。企业可根据不同的资产类别分别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或“一对多”的方式。“一对一”的方式主要适用于满足固定资产管理条件的资产,“一对多”的方式主要适用于某些大型设备的重要组成部件,因未达到固定资产管理标准,无法单独进行资产管理,但从实物管理的角度来看,必须作为单独的、重要的设备来管理的资产。2、确定各系统间联动字段。企业在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必须确定联动字段,以实现系统间资产信息变动的联动。可将资产的存放地点、状态、编码等涉及资产变动的重要信息作为联动字段,且必须保证这部分字段信息的完整性与正确性。一旦联动字段发生了变动,系统能够自动判断并触发工作流,经过一定的审批流程后,自动对财务信息系统内的资产的相关信息进行联动更新,确保固定资产账、卡、物相符。3、明确联动字段的审批流程。为避免实际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因资产盘亏、资产毁损等情况,利用系统间的联动机制,擅自对财务信息系统中资产的重要字段进行修改的情况,企业必须对一些重要的资产字段(如资产价值、状态、资产数量等字段),设置相应的审批流程。重要字段变动触发的联动工作流,只有在完成审批后,才能对财务信息系统中的资产信息进行更新。
(四)拓展管理系统功能。1、建立自动预警机制。在系统内针对业务流程设置预警机制,使得系统在给定的条件下,能够自动预警和提醒资产使用保管人员、实物保管人员、财务人员做好数据提交、审核、审批、更新等资产管理工作。2、加强数据预测能力。根据企业预算管理要求,创建固定资产预算报表,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固定资产增减变化、折旧计提等方面进行预测,改变人工预测的主观性,提高预测数据的准确性。3、完善数据网络。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数据网,实现数据共享,使各部门、各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都能根据授权使用同一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与管理。4、提升系统数据分析能力。利用系统间存储的海量数据,运用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为企业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