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调节局限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知识目标
识记: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社会信用制度的主要内容。
理解: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调节存在的不足。
运用:结合经济生活的实例,分析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能够初步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从而做到准确理解市场调节的功能;针对经济生活中具体的市场秩序混乱及宏观经济运行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
2.能力目标
⑴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市场调节并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为此,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⑵市场要有效地发挥调节作用,必须具备公平、公正地市场秩序,并不是任何市场经济都实现资源地合理配置。为此,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源有限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地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通过学习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让学生明确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并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之本,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做一个讲诚信的公民。
(二)教学重点: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和优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三)教学难点:如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四)教学方法:
【导入新课】
视频:我国水资源短缺
中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一方面,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又饱受资源紧缺的困扰。
【传授新课】
一、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石油、水、电……,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在经济学上,我们把它们称之为资源。人的需要是无限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矛盾。
【想一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可以采取什么手段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才能解决这一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和市场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叫计划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叫市场经济
探究背景材料《微波炉市场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导出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扩大生产资源流入
资源流出生产缩小价格下降供过于求
3.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供求、竟争
【比一比】和计划调节相比较,市场调节有什么优点?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⑴市场能够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⑵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课件显示)
(过渡)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调节资源配置有它的优点,那么什么都可以让市场来调节吗?市场调节是不是万能的?
教师创设情境:某地发生火灾,打了119,如果让市场来调节,消防部门和受灾方讨价还价,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马上醒悟,该烧的都烧了。
(提问)枪支弹药能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什么危害?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①公共物品(国防、治安、消防)的消费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实现的。
②、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任由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是否就完美无缺呢?
2.市场调节的弊端
合作探究材料:“甜苹果”变成“伤心果”是偶然的吗?引导学生分析市场调节的弊端
自发性——原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
盲目性——原因:单个生产者和经营者由于不能全面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
滞后性——原因: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节有一定的时间差
3.这种弊端导致的后果: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可见,市场调节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让市场这只“无形手”和国家这只“有形手”相结合,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无形手,有形手,手拉手,向前走。”
(三)市场秩序
既然市场调节下,人们自发的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那会不会有人为了自己的利润不择手段,做些破坏市场秩序的事来呢?
多媒体播放视频:德国没有欧典地板
【提问】:欧典地板的这种行为有什么危害?导出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
1.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⑴严格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表现形式:法律规范、行业规范、道德规范
市场规则的内容:
市场准入规则
凡不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均不允许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
禁止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非法垄断及其他非法竞争行为。市场交易规则
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
【想一想】:面对诚信缺失政府应如何去做?
⑵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引导学生分析诚信的重要性)
①必要性: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才能取得成功;诚实守信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这种声誉会形成无形资产,企业将受益匪浅。
②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提问】:规范市场秩序不仅需要政府建立信用制度,作为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应如何去做?
⑶每个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摘 要:问题是思考的开始,也是学生成长的发动机。比较发现,脱离情境的直白式的问题虽然具有指向明确、要求具体的特点,但大多就理论理,学生满足于在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问题不具有思考价值;而内隐式的问题则将问题隐含于情境之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调动知识,形成独特的认识方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问题设置 直白 内隐
郝良群,男,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中教一级教师。
思考与怀疑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态度、方式与境界对于青年学子而言,是学业成长的一种积极姿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怀疑与思考好像是一对无形的双手,引导学生从无知的迷雾中走出,实现思想和精神上的解放,走向光明开阔的生活天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呵护这种学习姿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欣赏学生思考的优雅,而这又离不开课堂教学中问题的优化。教师艺术性的设问是学生思与想的种子,它引领着学生进入思维漫塑的拔节成长状态。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什么才是艺术性的设问呢?请看下列两个课例一
李老师执教“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时,用PPT打出了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归纳:
1.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有哪两种?
2.市场是如何通过价格、供求机制以及竞争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的?
3.市场为什么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4.市场调节有哪些局限性?并举例说明其不良后果。
5.市场规则有哪些形式?
6.如何依靠市场规则来规范市场秩序?
7.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8.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说明如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顾老师也执教“市场配置资源”一课,她通过助学单的形式给学生呈现了如下问题:
情境一:小王给自己的经营准确定位——市场调节
在淘宝众多卖家中,小王的店铺非常醒目,开业四年就获得四皇冠,顾客回头率在40%,净利润高达25%。
开店之初,对小店如何定位,小王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北京打工时他发现,现在城里人讲究养生,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粗粮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价格也比较高。他想,家乡山上的红枣、绿豆、小米等正符合市场这一需求。回乡之后,他筹集资金在网上注册了一个淘宝店铺,并组织乡亲大面积种植。
从小王的经营中你能体会出市场是如何通过价格、供求,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配置的?
情境二:小王的烦恼——市场秩序
经营过程中,小王的产品都是原生态的,也没有磨光、打蜡。有用户收到以后感觉他的东西太土、不光亮,就给了差评。对此小王感到非常苦恼。有人建议他也这样做,但他拒绝了,经营者“要珍惜每一次信用。”
一个月后,客户有了回音,说小王东西味道纯,他们有的修改了差评,有的还会追加好评。小王还从网上看到,那些经营经过什么磨光、打蜡、硫磺熏的生产者和商家被消费者举报后,质监部门经检测后发现这些产品不符合市场准入标准,被依法收缴货源并罚款,有的还要负法律责任。最关键的是因不诚实、不讲信用,消费者再也不敢光顾那些商家了。店铺由此衰落下去。
1.小王的烦恼说明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秩序?
2.作为经济活动参加者,你认为如何才能帮助小王解决烦恼?
情境三:小王给网友的提醒——市场失灵
经历了烦恼的小王说:我的事迹被报道之后,网上有很多人开始复制我的店铺,还有很多人在我的QQ留言、发邮件问我,咨询淘宝开店的事,我就一一回复并提醒他们:首先,不能经营枪支之类的东西。其次,不能有硫磺熏红枣之类的做法。再次,不能忘记两年前有些人盲目跟风种土豆,土豆买不出去的情况。最后,更要防止种土豆时价格两元五一斤,收获时土豆五毛钱一斤买不掉的情况。由于无人收购,土豆就烂在田里。
l.从小王给网友的回复中你能说说市场调节有哪些局限性?
2.市场调节既然有局限性,可我们国家为什么还要发展市场经济?
表面上看,上述两节课都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问题也都能切人教材中的重难点。但只要仔细分析,又会发现两位教师的理念是不一样的:李老师将教材中的知识问题化,试图通过八个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追求知识习得的“短平快”;而顾老师则通过同一主题的系列化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情境材料的过程中体验问题,进而迁移到教材知识,追求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方法与境界的交融。从学生参与的效果上看,顾老师无疑高出一筹,她设置问题的方式透露着较多的教学智慧,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第一,课堂教学的问题应该具有生活开放性——用生活话题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追求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一致,这既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也是教学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我们的课堂问题仅仅是基于教材知识而生成的,则结果只能是知识的习得与掌握。而如果我们的问题是基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与教材知识的综合体,让知识、方法、态度内隐于材料中,则无疑是顺应了人们认识事物时“从社会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社会实践”的认知规律,还能激发起学生意义学习的心向。况且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生活话题,能激发处于懵懂状态学生的思考、质疑、交流,让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产生悱愤的情绪状态。因此,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急于追求知识的内化,结果可能欲速则不达。而源于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能让学生经过跌宕起伏的精神沐浴,并迁移升华到教材理论,主动感受并思索社会生活现象,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我们比较两位教师设置问题方式差异而得出的结论。
第二,课堂教学的问题应正确处理好上位学习与下位学习的关系——用新的认知促使学生探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类。他认为当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现在新的学习要在几个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设置一个包摄性更广、概括水平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就产生上位学习。处理好上下位学习虽然无法改变认知结构,但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时不适宜采用单纯的是什么、包括哪些直问直答的方式,而应该用材料统摄、包摄问题。比较上述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李老师直来直去的设问,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到教材中去找答案、读答案,但即使学生找到了、读准了,也不能说明学生理解了、心理认同了;而顾老师用小王的烦恼、小王给网友的提醒等内容,准确而深刻地让学生认识到了市场调节的缺点,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内涵着国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学生在还原生活的过程中分析现象,提取信息并归纳知识,形成了超越于教材要求的更高位的认识。这种生成性的学习才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旨归。
第三,问题可蕴涵着矛盾情景——用矛盾情景促使学生深思。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人的思维过程是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比较激荡的过程。矛盾着的情境是一计“诱思剂”,它困惑着人们的思绪,能够让人产生“心愤”的效应,激活起人们平静的心绪,让人产生从“不平衡——平衡”的探求欲望,这对开启学生思路、促使学生思维向深处漫塑有着积极的导思作用。分析上述案例中李老师设置的问题,虽然有简单明了的优势,但太直观,仍然停留在“知识认识”或“道理搜寻”层面,缺少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话题载体;而顾老师采用的小王淘宝经营的曲折风波,起到了先声夺人、引人人胜的效果,无疑是推动学生思维深入发展的外在动力。教师适时地展现了市场调节的优缺点,然后用“市场调节既然有局限性,可我们国家为什么还要发展市场经济”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直接指向教材的重点知识,既实现了理论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又培养了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可见,情境材料的矛盾冲突是产生思辨性问题的基础,思辨性的问题既能长知识,又能提能力,还能孵化出新问题,很好地实现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也许有人认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师设置问题时首先考虑的当然是知识了,把知识转换为问题才能增强课堂学习实效。这一观点表面上正确但实际又是片面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一个理论的有意注意大约为五分钟左右,思考问题时也先寻找生活逻辑。既如此,我们就应该用鲜活的生活话题做情境,在引导学生追寻解决问题的知识时感悟生活道理。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教学学生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因为他的问题偏向于教材,忽视了学生的感性生活,问题细碎且封闭;而顾老师的授课内容则能让学生长久记住,因为她的情境问题实现了知识价值、思维价值与情感价值的统一。即使是兴趣过后,学生回忆时头脑中也会有“小王开网店”的载体。可见,让问题内隐于情境中,彰显的是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智慧。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既是技术也是艺术。说它是技术,是因为问题必须切入教材重点难点,切入学生的易错点和考查的关键点;说它是艺术,是因为不同的设问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宽度。上述案例中“作为经济活动参加者,你认为如何才能帮助小王解决烦恼”等问题,既切合教材考纲要求,又有生活知识与要求,学生的答案也会基于生活逻辑的生成而大大超过教材所指。这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关注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的事情,关注学生应该关注的事情,在对生活事实的思考过程中设置出有信度的问题、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有思辨逻辑的问题,用我们教者的智慧引领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成长。
关键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政府更好发挥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很显然,要处理好这个关系首先要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对配置资源起决定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通过价格涨落机制得到灵活调节和自动平衡。当供给不足时,商品价格上涨,高利润通过价格信号刺激投资者,促使其将资源、劳动力、技术转入短缺部门,于是供给增多,使需求得到满足。当供给超过需求时,商品价格下跌,低利润及低价格信号促使投资转移资源、劳动力和技术,减少生产,于是供求恢复平衡。同时,在供给趋向满足的进程中,市场竞争激烈化,进而自然淘汰低效益的投资者,自然调整经济结构,从而保持生产的高效率。在只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的调整下,经济结构和制度自动得到调整和运转,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永远不会有生产过剩和供给不足的长期情况发生。价格围绕价值波动,驱动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不是政府能左右得了的,是市场的自发调解起决定作用,而不是政府起决定作用。迄今为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未发现任何力量比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有效、更可持续。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局限性。大家都知道市场经济好,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却避免不了,就是其局限性的具体表现。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尽量减缓经济危机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
二、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要更好发挥作用,首先要尽职,然后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治理市场经济方面积累了包括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在内的丰富经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有效的政府治理不仅不能削弱,还要进一步加强。值得注意的是,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方面,目前还存在一些欠缺的地方,最主要的是政府拥有的资源过多,包括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用行政手段干预城市土地和大量的信贷资金分配等,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审批过多,有些靠市场机制能优化资源配置的,政府却采用计划经济办法配置资源,因而带来浪费和损失。像产能过剩、城市病严重、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保护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没有弄清自己的职责有关。有的不该管的也去管,超越了本部门的职权范围,管了别的部门该管的事情,出现了越位现象;有的该管的不去管,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出现了缺位现象;还有的该管的不会管,乱搞一通,出现错位现象。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治理市场经济方面的成败得失,根据市场经济运行本身的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地规定了政府的职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政府的职责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概括起来就是5 项: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体系: 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16个字:“总量平衡、结构优化、防范风险、稳定预期”。体系就是一个导向+两项政策,发展战略和规划是导向,财政和货币政策是两大政策工具。
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
市场监管包括严格市场主体准入和市场行为监管两个方面 。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持社会和谐等方面 。 保护环境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地球生物、人类环境、生态环境。
这5 项职责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普遍履行的职责,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履行的职责。界定了政府职责就界定了政府不能再干不符合政府职责的事,同样现在没做到位的要赶快补位,没干好的要尽力干好。干得好不好,补得到位不到位,就要看达没达到三个作用,达到了就说明政府的作用发挥得好了。
1.引导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问题,容易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风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引导性作用来间接影响资源配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引导一定资源向某些产业、区域流动;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手段,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公平与经济法的关系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经济法的产生来看,经济法是生产社会化与垄断出现后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产生的。简而言之,国家干预经济产生经济法,经济法在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转变中发展。经济法体现的不是单纯的私人意志,也不是单纯的国家意志,而是社会公共意志。经济法弘扬实质正义与公平,是团体社会中每个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因此,经济法保护的不是纯粹的私人利益,或建立在统治阶级意志基础上的国家利益,而是社会公共利益,是具有普遍的、公共性的利益。
而社会公共利益的核心正是社会公平,经济法所维护的社会公共利益是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并且是经济领域内的社会公平。经济法追求实质公平,其不仅在经济机会上保证各主体平等,同时也具体到各主体差别中,要求结果相对公平。此外,经济法所维护的社会公平,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须通过不断努力实践,在不断的纠偏、改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从个别角度观察,看起来有可能是不公平、不平等的,但从整个社会利益体的角度来看则很可能有利于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所以说,经济法所要实现的这种社会公平的本质特征是为社会整体所需,最大限度地体现着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核心。
二、经济法的功能――利益再分配
任何资源和产品的分配都是在一定的法律原则和规则的规范与约束下进行的,所有的社会分配关系均需法律的规范与调整。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的法律部门调整各自领域的特定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们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关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益资源分配书。
分配可以分为初级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初级分配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分配,它是权利交易的结果,其产生完全出于自愿,它追求在形式上和程序上达到对权利关系(即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再分配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分配,是公权机关凭借其强制力进行的财产和利益的转移行为,这种分配由公权主体的强制行为而产生,不存在协商和合意,只存在财产和利益的强制性转移,确保分配结果最终的实质合理。
民商法在调整分配关系过程中起初次分配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主要靠民商法来规范,其对市场分配关系的调整,始终依靠市场价值规律进行。民商法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保障平等市场主体之间的自愿和平等,贯彻按贡献和价值进行分配的原则,以实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效率目标和国民收入总量增长的最大化。民商法尊重契约自由的法律理念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但在生产社会化以后,市场机制的缺陷和民商法的局限性逐步显露,它们的调节和调整即它们所进行的利益资源分配,已经解决不了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问题,它们所崇尚的个体效率和公平往往损害社会利益,它们注重的形式公平常常导致实质不公平。
由于调整领域的局限性和个人主义法律理念的限制,民商法对由于市场缺陷、政府缺陷以及社会体制缺陷等引起的宏观经济安全问题难以发挥作用。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仅依靠民商法的分配不可能实现实质上的分配公平与正义,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对个体公平过度追求有时会妨害社会公平,对形式公平的追求有时会导致实质不公平,宣扬机会公平其实并未解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问题。为弥补和纠正民商法在分配利益时可能造成损害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现象,有必要就民商法等法律调节的既存法律秩序进行适度调整,以实现利益分配的实质公平与正义。于是,经济法就伴随着生产社会化产生的民商法调整的缺陷与针对市场缺陷而产生的国家经济职能的转变产生了。经济法是规范国家经济调节的法律。国家调节应当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的一种调节机制,是对市场调节的一种再调节。其是运用“国家之手”进行的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分配。
三、社会公平与经济法的再分配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法是为了保护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社会公共利益而产生的,同时经济法本身具有的再分配功能,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和再分配,其价值取向必定偏重于社会总体性效率和社会公平,因为这是经济法的题中之意。国家调节所作的分配乃是在市场调节所作的分配基础上,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即社会总体效率和社会公平而进行的再分配。
经济法所要实现的社会公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指社会对行为主体在进入市场时赋予大致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其直接影响分配公平。2、分配公平:经济法赋予公平以更丰富的含义,对公平的关怀更趋实质,使其在经济生活中得以更有效地实现,亦使分配公平成为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3、发展公平:经济法作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兴法律现象,以这样的理论预设为前提:单一的市场调节机制不能保障经济运行的持续、公平、快速发展,而国家调节与市场调节可以同时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由此可见,经济法的立足点比传统法律更广、更宽、更远,其体现出来的发展理念也属于一种新型的、代表新经济发展趋势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
19世纪末出现的生产社会化使得市场固有的三个缺陷显现出来,国家调节机制随之产生,国家经济职能也发生了转变,国家调节针对市场的三种缺陷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调节方式,所以规范国家调节的经济法也相应地分为三个方面:在市场竞争领域,保障国家以强制干预方式排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于自由竞争的妨害产生了市场规制法;国家对经济的主动直接的调节产生了国家投资经营法;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予以指导、鼓励、帮助,进行引导促进,产生了国家宏观调控法。
市场规制法主要是通过国家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对市场竞争实行强制干预和管制,以排除市场障碍,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对经济繁荣的调节作用,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运行协调、稳定和发展。
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投资经营活动基本上由市场主体自行决定。随着产业革命和社会市场经济阶段的到来,市场的唯利性突显,各经济部门、行业、产业、地区等之间的投资和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社会对公共产品需求的扩大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于是国家针对此矛盾进行经济上的干预,其采用宏观调控的方式,通过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对这些领域进行投资经营,在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也难奏效的时候,国家就不得不选择直接参与投资经营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国家通过对投资经营领域的进与退对既存利益进行再调节、再分配,同时国家投资经营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活动,国家利用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组成的财政收入进行投资经营时,即完成了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所以,国家投资经营行为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活动,而国家投资经营法则确认、保障这种利益的再分配关系。
【关键词】高考 复习
一、把握好《考纲》、《考试说明》,研究考试命题的动向
当前高考制度和高考选拔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各高校积极探究和落实不同形式的选拔学生,如自主招生,春招,夏季高考等形式,这对高中生参与选拔和招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三学生如何适应新形势的挑战,我觉得第一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研究高考大纲和高考说明,因为高考的考试命题相对说比较的稳定,同时也有新的题型会出现,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很重要的课题,同时对于我们这些高考生们而言是一次人生的抉择和挑战。对此,在为高三的学生也应该不断地研究高考思路,探究2017年的考试命题方向,就2016年的高考大纲而言: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范围,试题结构,题型和分值上基本与2015年保持一致,也是主要考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文化》等四个必修模块考点和时事政治的考查范围均与2015年保持一致。
在高三复习中我们认真学习基础知识的,把关键的知识点和要点掌握牢固,逐步地学会解读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分析问题,全面的解决问题能力,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或者阐述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地论证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我们认真研究好《考纲》和《考试说明》才能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做到有效的训练,提升我们做题的技巧,提高学习成绩。
二、系统学习,归纳整理知识要点、考点,形成知识树
在政治课堂复习中,我们应该学会系统归纳知识的要点、难点和考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作为高三学生在复习时,应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学会构建知识框架,一单元为主脉,以各课为枝干,以各课中的标题为枝杈,以知识的要点考点为树叶,这样在复习时抓住了各单元的主脉络,进而理出个知识点、要点,难点,对知识、要点掌握的牢固,有助于在解答问题的时候不至于遗漏知识点。也就是说,我们复习时要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放在知识的体系中来把握,做到“宏观在胸、微观在握、融会贯通”。例如我们在复习“资源与资源配置”这一专题:
1.首先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政治课本中讲的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公共资源等等各有什么特点和开发价值。
2.牢固掌握市场资源配置知识要点:
(1)市场经济及资源配置的概念;(2)市场调节;(4)市场秩序及市场规则;(5)市场调节的意义和局限性;(6)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7)市场资源配置的手段有哪些;(8)如何才能做到资源优化配置。
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要点,梳理好这些知识要点和考点才能做好相关的问答题和相关知识的材料题,做到胸有全局,纲举目张,知识系统而有条理性。
三、把握命题方向,搜集和整理考题中有效信息
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文综政治卷,这需要考生必须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平时的筛选有效信息的高质量的训练才能高效地完成高考试卷。对此,我觉得在高三复习时,我们在主抓基础知识的同时,借助网络,借助杂志搜集历年的高考题深挖高考信息。在做答中认真研究、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中把握高考命题考查学生的角度和命题的走向,在此基础上在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加以巩固和对知识的细化掌握,学会将知识点活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材料分析中来,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复习的质量,以不变应万变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魏来. 浅谈如何提高高三政治复习效率[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