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范文第1篇

(上海电力学院,中国 上海 200090)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需要从创新意识、逻辑思考能力、创新运用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结合大学生科创项目管理的实际经验,就科创项目的申报、立项、推进等全程管理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对大学生科创项目管理模式及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及其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付出极大的努力,深入研究新的高等教育环境下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主体意识强,对形式化的活动不感兴趣,具有主动参加活动的意识,但缺乏组织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迫切需要探索一套符合他们特点的培养和管理模式。

大学生科创活动与项目特性相契合,与项目管理体系体现出的目标性相一致,可以借鉴项目管理组织的经验,建立柔性组织对活动进行管理。同时,大学生科创项目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在各个阶段也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这与项目管理的基本职能相契合。鉴于此,探讨项目管理对于大学生科创项目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能源动力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可以通过构建新的教学体系,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为科创工作做好理论准备,科创实践活动反过来推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以校企合作方式为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部设立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上海市设立有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高校也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使本科生有充分条件进行科创,接触最新的科研信息,并且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教师交流,进行实验等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科创项目为抓手,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1.1 科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科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可以培养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欲望,提高其竞争力。在大学期间,经历一次科创研究,对自身的帮助和提高颇多:可以培养创新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例如在选题立项时,学生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在项目申请答辩过程中,要有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科创项目实施阶段,要具备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以及面对失败努力找出问题克服困难的锲而不舍精神。

在科创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加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更加深刻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这些都会为大学生深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大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科创项目的组织、宣传、申报等工作,需要学校进行有效领导和组织,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创,激发其科创的热情和创新点子和创新思维,让大学生在科创整个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谨慎、认真的去调研、实验、实践,高质量完成科创项目。同时较为完善的激励、绩效评估等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大学生科创活动,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保证。

1.2 科创管理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创项目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科创项目管理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科创项目管理是贯穿项目始终的,从项目的酝酿、沉淀、立项、执行、阶段性成果、结题等方面全方位进行跟踪,每个环节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可以形成一套程序清晰、操作性强、运作迅速的流程,可以减少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提高效率。

完善的科创管理体制的建立,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如通过绩效评估机制,对于好的科创成果,鼓励其参赛,通过参赛知道自身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参赛获奖提高自信程度,有利于项目的推进和团队精神的树立。项目管理易于量化考评,对项目人员、组织等进行绩效管理,对项目的成果进行评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大学生科创项目在学校以及各二级学院的带领下,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创机构和组织,如科创工作管理委员会、科创基金管理委员会、并有专门的科创指导教师队伍、评审专家队伍和学生科创志愿者服务组织,对大学生的科创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以便大学生科创更规范、更高效。

1.3 全员全程全方位进行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需要教师、管理部门等全方位进行引导、指导和管理。兴趣是创新的源泉,科研创新实际上是一个静心尽力满足好奇心的过程,兴趣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可以从大学入学之初就进行创新意识的引导。科创项目立项是开始,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采用课堂引入科创理念和科技前沿,引发学生兴趣,在网上挂出科创项目招聘启事,学生提交项目申请书,组织答辩评审,确定立项给予资助。项目严格的评审与答辩让学生懂得获得研究经费进行科技创新不容易,从而更加珍惜科创的机会。在项目酝酿、形成及答辩过程中,科创小组渐渐形成凝聚力,学生团队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也更加有效,为后期项目执行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正是科创项目立项与管理的本意,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营造科创氛围,这些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但在时间点上而言,主要是在大一、大二阶段。

科创项目的培育和执行,很多项目不是一下子列入国家级,而是经过校级、上海市级的培育,执行一年才进入国家级项目立项,这是非常合理的,也是对项目执行推动和激励的重要手段。这个阶段可以在大二大三,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四曾经做过科创的学生将经验通过团队、沙龙等多种形式传给低年级学生,以便科创团队不断延续,科创精神不断传承,需要教师和管理部分付出极大的努力,进行指导和管理。总之,创新人才培养是需要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进行的。

2 利用校企两种资源进行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同样需要放在学校和社会两个环境中进行。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行业优势,部分课题或实验放在企业进行,更加针对社会发展需求。从科研本质而言,是来源于工程实践,应用于工程实践。在企业工程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科学问题,是科研科创的源头和动力,通过高校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最终需要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实现产学研结合,产生经济社会环保效益了,才算真正完成了科研科创的过程。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包括烟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到电厂进行实地调研,测试烟气污染物排放水平,针对具体电厂生产实际,提出减少排放的措施,组织学生团队进行科创申请答辩立项,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同时将实验结果用于电厂烟气减排实际工作中,解决电厂环保达标问题,就是非常成功的科创案例,也是利用校企两种资源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范例。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成效

通过科创项目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运用矩阵式管理方式进行科创项目管理,推进包括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在内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参加科创项目的人数和水平获得长足进步。我院从设立科创项目开始,10多年来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科创工作和创新人才培养。2008年上海市开始设立科创基金项目,2008~2010年我校每年获得40项左右,2011年我校获得上海市科创基金超过160项,我院占到很大比例;2012-2014年我校获得国家级创新训练、创业训练与创业实践计划项目120余项,我院同样占了很大比例。

通过这些项目,学校、学院、教师对学生创新活动全程服务与管理,组织项目、组织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在国家“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海市“科创杯”、“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等学术竞赛中屡获佳绩,并且,不少学生因此而获得国外知名高校的认可,录取为研究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这对学生科创积极性的提高和学术氛围的创建均大有裨益。通过这些项目,使我校“学习工厂”、“创新实践基地”、“创新课堂”、“科创训练营”等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基地得到强化。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获得“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育部首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我校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单位,这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长期进行科创项目管理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结晶。

4 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是建立创新型国家极其重要的方面,以大学生科创为抓手,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进行科创活动的引导、指导和管理,充分利用校企两种资源进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多年努力,承担的大学生科创项目越来越多,在科创项目的管理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形成单个项目全程推进和全部项目通盘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式科创项目管理模式,并不断进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获得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的支持,逐步形成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所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江,刘莉,等.基于兴趣导向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28-30.

[2]吴江,吴强,任建兴,何平,贺文龙,胡程镇.大学生科创项目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4):29-30.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范文第2篇

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典型模式探索

北京大学:元培模式1)改革思路.面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北京大学教务部在2001年香山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北京大学必须肩负起培养领军人物的责任.其目标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顶尖专业人才.其中包括了新世纪北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和新模式.同年秋季,元培计划实验班正式成立并招生.2007年,正式成立元培学院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的专职执行机构负责日常管理.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导师工作委员会,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机构负责实验班学生四年全程管理,学生按年级分班,每班配置专职辅导员,不同专业学生混合住宿.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专业教育.实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并在导师指导下自由选课的学分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成立了一个跨越现有专业院系的本科生教学组织机构.2)模式内容.元培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实行按院系或者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按文、理分类招生,入学后,首先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二是全面修订本科教学计划,落实通识教育课程安排,适当减少毕业总学分数,增加选修课,增加学生选择空间;三是建设跨学科通选课,为低年级普遍实行通识教育准备师资和课程;四是改革全校公共课排课制度,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和课堂;五是弹性学制,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在3~6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六是实行导师制,学校从各院系聘请有教学经验的教授作为导师,对学生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等的指导;七是管理和生活制度上的设计和安排,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统一由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管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居住,为不同学科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创造条件.浙江大学:独立学院模式1)改革思路.从1984年开始,浙江大学就开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入广泛调研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美国MIT、哈佛大学等顶尖高校优秀人才培养计划(HonorsProgram)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改革思路[7].一是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创新创业能力和开放性知识结构;二是形成自由选择专业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完全学分制的培养模式;三是以培养学生持久竞争力为目标,走一条宽、专、交的培养之路;四是以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习气氛为重点,激发学生的热情、激情和创造力.实行宽口径、重基础的前期教育和自主型个性化的后期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2)模式内容.一是构筑宽基础,促进学习自主化.建立重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实行专业导师制;二是注重知识交叉复合,培育创新创业能力,在国内首创了一种全新的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和培养体系;三是充分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用开放式的教学和实践环境,开设研讨型课程,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四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五是营造竞争合作的成长空间;六是完善管理体制,从1984年至今的20年历程中,学校5届领导班子、3任校长亲自主导,从教育理念、办班思想、课程设置等进行全盘考虑和指导.四川大学:荣誉学院模式1)改革思路.2000年,四川大学实施了“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进行了大胆探索.吴玉章学院以“汇一流学生,凝一流师资,融一流课程,创一流管理,出一流英才”为宗旨,以“强化责任、夯实基础、鼓励创新、重视实践、深化交流”为人才培养基本原则,以造就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采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优秀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充分发掘、尽早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8].从人才培养实验区管理体制上看,四川大学实行的是荣誉学院模式.学生的日常学习是在各专业学院进行,吴玉章学院只是一个管理部门,主要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部分日常管理工作.学生实行动态管理.进入吴玉章学院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崇高的荣誉.荣誉学院通过高额奖学金、科研项目立项支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撑.2)模式内容.一是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人才培养班.根据“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学校在入校新生中综合选拔优秀学生,组建了联合班、学院创新班等创新人才实验班.二是实行课程学分与创新学分结合制.通过实践和研究的参与,使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生成的过程,激励学生开展科研及创新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取8~10分竞赛或科研学分等.三是鼓励学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任务.学校每年拨款50万元,支持学生开展自拟题目或参与老师科研的项目研究.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帮助他们直接进入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英才班模式1)改革思路.中国科技大学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优势,确立了“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的培养理念[9].所谓“两段式”,是指科技英才班的基础教育在大学完成,专业教育在研究单位完成.低年级阶段学生着重强化数理基础.高年级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接受优质的专业教育保证教学条件和氛围的最优化.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模式.所谓“三结合”,是指所系结合、科教结合、理实(理论和实践)结合.学校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的教育资源,坚持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所谓“长周期”就是在科技英才班,实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2、模式内容.一是学生选拔.在当年录取的新生中进行遴选;尝试在保送和自主招生中改革招生方式,发掘优秀学生;同时,从高中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学习,实行动态选拔和管理机制.二是培养模式.坚持“基础宽厚实”的传统,在低年级基础教育阶段,强化数理教学;在高年级专业教学阶段,配备学业导师,加强学术指导,聘请著名学者参与专业教学.鼓励学生与校内、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的知名学者建立联系.利用暑期,安排学生进入中科院相关院所的实验室,接触国际科学研究前沿.注重开展研讨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三是教学资源配置.主要配置优秀教师,实行小班教学,推行暑假学校或大学生研究计划.四是在学生管理中,实行书院式管理和本科生导师制.低年级阶段,聘请校内相关学科的专家作为学生的学业导师;高年级阶段,结合学生参与中科院研究所的科研实践,配备双导师.

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的实践反思

拔尖创新人才科学内涵“拔尖创新人才”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周其凤院士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报告中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博专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明确的目标选择、长期的优势积累和突出的创新业绩,被社会承认的学术、技术、企业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精英人才[10].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先生认为,“知识越高深越渊博,思维越精邃越巧妙,方法越有效越卓越,精神越向上越高尚,文化就越先进越精湛,由这一文化而教育而培养而造就出的人才,其素质、其层次就越高,其品位、其格调就越醇,其影响、其作用就越大.显然,我们所要培养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就应是这样的拔尖创新人才.”[11]不同的学者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认识略有差异.2011年,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4]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给予清晰回答,拔尖创新人才属于精英人才范畴,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具有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特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出现的新事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全新的教育理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包括:社会检验理念、精英人才理念和创新人才理念.社会检验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第二是毕业生对大学教育的反馈,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生动形象的榜样、示范和教学教育的反馈信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毕业生对大学教育的反馈,是学校进行教育评价、教育改革的依据.毕业生信息及其统计规律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有效系统反馈,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的闭合信息,是改进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理论依据.精英育人理念,是走分类办学的道路,由一定数量的研究型大学坚持科研育人、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育人的思路,培养研究型、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精英人才.“学术自由、追求卓越、实践创新”是研究型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就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创新的平台、学术自由的环境和实践教育的基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反思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本高校 创新人才 培养

高校的类型不同,其职能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其培养目标有所不同。相对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的一本、二本高校,我们往往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高校称之为应用教学型高校,三本院校就属于这类高校。这类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本院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面临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水平相对较弱、学生素质相对较低、课程体系相对较旧等主要障碍因素。三本院校应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这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本院校要从时代要求出发,大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建立激励创新机制,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培养模式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障。三本院校首先要抓好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各院(系)要围绕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尽快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落到实处。学校要为各院(系)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并加强对院(系)方案修订的指导与检查。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的改革,三本院校应做到:

1.科学设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和人才市场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求,努力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要将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的一些培养要求明确体现在培养目标与规格中。

2.精心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积极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形式,把课程体系创建成四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加强通识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宽广、厚实的知识基础;按照“削枝强干”、“少而精”的要求设置专业主干课程,突出专业内核,凝练专业特色;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务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文科类不低于20%、工科类不低于30%。

3.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发展学生创新素质。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一是对课程总学分、学时进行适当控制,原则上,文科类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60学分左右、理工科类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80学分左右;二是提高选修课学分比例,各专业的选修课学分比例最好不低于15%。要适当开设一些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素质的课程,如《创造学》、《创新思维训练》等。要增设创新学分,并要求每个毕业生毕业前要获得一定数量的创新学分。

4.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鼓励各院(系)学会摸着石头过河,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在机械类、电气信息类、材料类等专业打通公共基础与学科基础课程,试行按大类培养人才。为加强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院(系),要允许学生在本院(系)范围内选择辅修专业,开展主辅修制人才培养改革。

二、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必须依靠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三本院校要对现行的一些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大胆改革,使其更加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1.实行学年制的三本院校要认真筹划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工作,逐步创造条件向完全学分制过渡。要组织有关人员到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高校学习取经,对学分制改革问题进行研讨,弄清楚要实施完全学分制需要具备哪些保障条件和配套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过渡到完全学分制。

2.当前,要不断改进学生选课制度。首先要认真落实选修课的选课制度,切实保障学生选课的自。各专业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尽快做到能够开足开齐教学计划内规定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余地;要加强对选修课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对学生的选课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方向、就业意向等合理选择课程。

3.改进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将教师的工作量分为教学工作量与教师工作量两部分,降低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增加对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工作量要求,进一步激发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改进学生升留级制度、考试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等。

三、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各专业都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环节的极其重要性。要成立校级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监督。

1.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论证,要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组织相关专业的人员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进行认定。

2.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验室(包括各类中心、基地)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组织人员尽快研究制定实验室开放的方案、办法、措施,落实好指导教师。统筹规划实验室开放时间,鼓励实验室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对学生开放。

3.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1)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一是加大大学生实践训练项目立项的力度,二是鼓励高年级的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校级科研项目立项中,要求每个项目要吸收2―3个学生参与。(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导、支持学生开展各类科技文化、学科竞赛活动。一是积极组织好各类省部级以上科技、文化、学科竞赛活动;二是在校内每年定期举办全校性的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各院(系)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学科竞赛活动。

四、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

1.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要认真推进研究性教学。要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作研究性教学的专题报告,组织各教研室加强对研究性教学的研讨,鼓励教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研究总结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要通过开展优课评比与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将优秀的教学方法在学校进行宣传和推广。组织优秀青年授课教师评选活动,要求在授课中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杜绝“填鸭式”的教学现象。

2.推进考试办法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导向,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带有工程设计性质的课程,可以通过结合工程实际的设计性题目,考核学生运用基本原理、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对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可以结合上机考试考核学生运用计算机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经管类等课程,可以结合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对于艺术类或操作类的课程,可以结合作品设计进行考核。总之,要减少闭卷笔试的单一考核方式,灵活采取多种有效的检查考核方式,真正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供。

五、大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

(一)学校整体环境要为培养创新精神“壮胆”

三本院校要努力建设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仅就学生工作而言,目前,不论是学生思想教育还是学生事务管理,人们不愿做“自选动作”,究其原因,一方面,格式统一而与集体、个人利益攸关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新”的积极性,虽然我们一些教学型高校在学生工作考评也设立了创新分值,但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不敢创新,害怕失败,担心被人讥笑也是重要原因。这种情况在学生中同样存在。所以,要大力鼓励尝试,宽容失败者,如同深圳那样,“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假以时日,会激活师生创新的积极性。

(二)校园文化活动要为培养创新精神“搭台”

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要向“重创意、重实践、重个性、重科技”。积极参与和举办“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发现人才,检验能力,引领风气。此外,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的指导和服务,培养创新创业典型。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培养创新精神“护航”

创新人才有特定的心理素质要求。目前一些三本院校的学生创新意识不强,与心理因素有关。他们是第三批次录取的学生,与提前录取和第一、二批次录取的研究型、教学研究型高校学生相比意志不够坚强,情绪不稳定,自控力、自信心不强,这些都不利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要在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勇气方面下足功夫,通过能力测试和团队训练、个别辅导等方式提升学生创新的自信心。杨振宁曾指出:“中国教育从大原则开始,培养的学生胆子小,没有发明创造,太重视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国的学生知识太多,能力太少,与美国学生相比, 中国的学生顺从权威,美国的学生挑战权威。”这对我们培养创新人才应该有所启发。

(四)建立有利于创新者脱颖而出的评价制度

目前,大部分三本院校还是采取以考试成绩论优劣的学生评价制度,这对于维护教学秩序、形成学习风气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确立,有关高校应对上述制度加以修补和完善。建立和完善“创新”学分制度,将创新学分以适当权重计入综合测评,以综合测评排名取代成绩排名,决定评先、推优、聘干、入党,有助于激励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其心协力。但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历史使命,三本院校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具体体现。三本院校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想掌握主动、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2][7]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05).

[3]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构建与论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期.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创新人才培养 理论 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必须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一、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含义

“人才”,指“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创新人才,我们认为是在某一方面有创新才能或创新本事的人。结合职业院校特点,我们从理想、品格、知识、能力、思维等几个方面对职业院校创新人才进行分析,其要素主要包涵远大的抱负,复合的知识结构,高尚的道德,多元的能力,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等。

二、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途径

(一)进行ISO9001质量管理,不断深化“6S”管理

职业院校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进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运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积极贯彻质量方针和目标,细化量化各个指标,成立质量管理办公室,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深化跟踪反馈,及时发现并对问题进行整改。要引入6S管理模式,进行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为核心理念的管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要深化绩效管理体制改革,将质量管理与绩效考核衔接,进行质量问责,与相关部门人员岗位津贴挂钩。

(二)建立省级“大师工作站”,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职业院校要加强专业建设,积极申办省级大师工作站,聘请大师到校进行实践指导,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带领教师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要积极组建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手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推进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引进“双元制”教学模式,建立中德职教合作基地

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引进德国先进的“双元制”教学管理方法,采取德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聘请德国行业企业专家和师傅来校指导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教学模式改革,指导进行德国职业技术资格认证。

(四)采用“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要更新教学方法,积极推广“教、学、做”一体情景教学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广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加多媒体教室,举办课件大赛,组织师生参加国家、省市信息化教学大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质疑精神,进行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五)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组建企业冠名班定向培养

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培训,提高实操能力。要结合企业需要设立校企合作企业冠名班,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宣传企业文化,使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实现良好对接。

(六)组织开展师生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职业院校要组织师生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创新动机,活跃思维,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习惯,进而使师生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可以组建创新团队,根据实际开展教师教具制作比赛、优质课竞赛、教育软件大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激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成果。

(七)加强教学科研工作,打造校内外创新实训基地

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动摇,要将人力资源、财力等向教学一线倾斜,激发教师成就感,提高使命感,把教书育人当成事业,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奉献自己的才智。要充分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合建创新人才实训基地,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技术研发工作,促进师生创新能力提升。

(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

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要给校园文化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建立文化长廊、设计文化景观,建设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悬挂标语,增设宣传栏,召开艺术节,组织社团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育人环境,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九)开设创新教育课程,贯穿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

职业院校要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引入学分制,进行辅修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对于开展创新创业的学生纳入综合素质指标测评体系中,与评先选优挂钩,进行重点奖励,并始终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制度化,不断规范化、科学化。

(十)采取多元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现代的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要改革传统考试模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建立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方参与的多元科学评价体系。制定创新人才质量认证体系,对符合创新人才量化指标的学校建立创新人才培训基地,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小结

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积极进行创新探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理论和顺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自觉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桂敏.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分析[J].职业时空,2009,(2).

[2]万冬娥.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

[3]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4]董美玲.高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6).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国家及科技计划 培养人才

为贯彻落实国家“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辽宁省科技厅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作实施意见》。此举为大力推进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政策保证。科技计划项目作为政府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实施过程中也积极鼓励培养人才,因此本文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来分析我省的课题培养人才情况。

2013年,主体性计划共313项,项目参加人员共10468人,其中高级职称3598人、中级职称2628人、初级职称1108人、其他3134人;博士2626人、硕士2886人。引进人才方面,留学归国人员213人、聘用国外专家44人。

1 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培养人才的比例相对较高,且培养博士,特别是中青年博士的比例很高

2013年辽宁省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的主体性计划共313项,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14项,占36.4%;863计划88项,占28.1%;科技支撑计划111项,占35.5%。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其中在2013年取得博士学位的有506人,主要以中青年为主,35岁以下的博士占89.1%。在2013年取得硕士学位的有1178人,占培养人才总量的70.0%。

从计划类型来看,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培养人才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占主体性计划培养人才的41.9%,且平均每个课题所培养的人才也相对较高为6.2人;其次是科技支撑计划占33.3%,平均每个课题所培养的人才为5.0人;863计划占24.9%,平均每个课题所培养的人才为4.8人。

从领域方面来看,973计划培养人才共649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与工程、材料、综合交叉这三个领域,分别为147人、124人和118人,各占22.7%、19.1%和18.2%;863计划培养人才419人,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技术、资源环境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分别为107人、62人和55人,各占25.5%、14.8%和13.1%;科技支撑计划共培养人才560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材料、农业、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分别为129人、95人、85人和77人,各占23%、17%、15.2%和13.8%。

2 科技计划培养的人才六成以上是由开展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课题培养出的

2013年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其中开展试验发展的课题培养的人才602人、开展应用研究的课题432人,合计占全部培养人才的61.4%。开展基础研究的课题325人、开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的课题279人、开展推广示范与科技服务的28人、开展生产应用与产品化的18人。

2013年共培养博士506人,其中35岁以下的451人,开展应用研究课题所培养的博士和35岁以下的博士占比最高,分别达到32.8%和33%。培养硕士1178人,其中开展试验发展的课题所培养的硕士达到462人,占39.2%。

3 科技计划培养的人才五成以上是由大专院校承担的课题培养的

2013年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其中课题第一承担单位是大专院校的培养人才920人,占54.6%;其次是事业型研究单位444人,占26.4%;企业301人,占17.9%。

2013年培养博士506人,其中第一承担单位是事业型研究单位的课题培养的博士220人,占43.5%,第一承担单位是大专院校的课题培养的博士215人,占42.5%,第一承担单位为企业的课题培养的博士69人,占13.6%。2013年培养硕士1178人,其中第一承担单位是大专院校的课题培养硕士705人,占59.8%,第一承担单位为企业的课题培养硕士232人,占19.7%,第一承担单位为事业型研究单位的课题培养硕士224人,占19%。

4 材料科学和机械工程类课题培养的人才相对较多

2013年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按照学科划分,培养人才数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材料科学233人,占13.8%;机械工程175人,占10.4%;化学工程145人,占8.6%;计算机科学技术118人,占7%;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110人,占 6.5%。

从培养博士情况来看,2013年主体性计划共培养博士506人。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材料科学94人,占18.6%;化学工程62人,占 12.3%;化学50人,占9.9%;机械工程37人,占7.3%;计算机科学技术30人,占5.9%。

从培养硕士情况来看,2013年主体性计划共培养硕士1178人。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材料科学139人,占11.8%;机械工程138人,占11.7;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90人,占7.6%;计算机科学技术88人,占7.5%;化学工程83人,占7%。

5 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沈阳和大连的课题

2013年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沈阳有845项,大连有757项,合计占全省的95.1%。全省共313个主体性计划,平均每个计划培养人才5.4人。从各市情况来看,抚顺市最高,平均每个计划培养9.3个科技人才;其次是阜新市,平均每个计划培养8个科技人才;大连市平均每个计划培养6.1个科技人才;朝阳市平均每个计划培养6.0个科技人才;其他各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6 建议

(1)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及后续跟踪过程中要加强对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立项阶段,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指标和计划,同时要加强对项目主持人、项目团队的考核;实施阶段,对项目参与人员展开系统的培训,同时加强宣传和推广一些人才培养的典型的机制和经验;验收阶段加强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验收考核以及对项目人才的跟踪服务和管理。

(2)在重大科技项目中继续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科技人才由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在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中,加大对企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将更多的企业中科技人才纳入到培养体系中来,必要时设立专门的企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计划;大力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孵化”人才的作用。

(3)加大应用型人才的资助力度,因为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更易于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直接作用。同时,资助那些有可能申请到高级别科技项目的后起之秀,这些人员在申请高级别科技项目中存在着不少困难,所以应向“下”调整,划出一定比例。

(4)突出重点,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培养选拔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技术带头人;同时大力培养选拔中青年人才,支持中青年人才担任重点科研项目或课题负责人;积极抓好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关于在重大项目实施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