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范文第1篇

一、柔性管理模式源于用情执法理念

“情”与“法”的关系,既相对独立又矛盾统一。在中的传统文化中,有《三演义》中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而七擒孟获的故事。在当代的治方略上,政治人物和理论家也都对“以德治’’作了精辟的论述。从工商执法的过程中,是奉行权力至上、部门本位的“官衙式”执法,还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同时,与之相联系的究竟是“法无可恕”还是“情有可原”也是执法和监管中经常碰到的棘手问题。笔者认为执法者应该在正确的权力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把人性化执法融入执法和监管之中。一是执法为民,“情为民所系”。总理指出:“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发展的环境,为人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对于工商部门来说,无论是各类市场主体还是广大人民群众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尊重他们,善待他们,做他们的公仆,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主人。要坚决改变那种习惯于用行政强制力为后盾的执法方式,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对管理对象实施“管、卡、压”。二是用权为公,“利为民所谋”。法是人民意志的根本体现,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执法者是保证法律实施至关重要的环节,通常人们在抨击政策法规得不到正确执行时,常常形象地比喻为“和尚把经念歪了”,反映在我们的监管和执法中,即“同案不同罚”,“合理不合法”,自由裁量权失控等问题。究其原因,说明执法不公是因为还夹杂着不正常的“人情”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执法完全排斥“人情”,仍然需要正确处理好“法、理、情”之间的关系。三是构建和谐,倡导亲和友善。和谐社会是充满公平公正、诚信友爱的社会,用“情”执法可以化解社会矛盾,缓解监管者和被监管对象之间的对立情绪,营造亲和友善的良好氛围。在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谓之“人情”,人与物之间的联系谓之“事情”。执法与监管行为既对事也对人,执法者经常强调我们的执法行为是“对事不对人”,这种说法掩盖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是不够客观全面的。对违法者的处罚针对的是客观事实,而触及的利益主体却是人。因此,我们在执法和监管时既要理性地对待事,更要感性地对待人。既要公平公正地处理事,又要善意真诚地教育人、帮助人,使被监管对象心悦诚服,避免可能造成的由于情绪对立发展到行为对抗。从而在监管和执法过程中,预防矛盾的产生和激化,不断消除不和谐的因素。

二、柔性管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切入点

柔性管理源于企业管理学说,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运用“软”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刚”性目标。笔者认为推行行政指导是实施柔性管理模式的一个抓手。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在其职能、职责范围内,基于家的法律精神、原则、规范或政策,适时灵活地采取指导、劝告、建议等方式谋求行政相对人同意或协力,以有效实现一定行政目的之行为。我们之所以把柔性管理模式引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范畴,是因其有可借鉴的意义。其一,行政指导等柔性管理的方式适应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中,行政执法机关更多地依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刚性手段,片面地追求清理了多少摊位,取缔了多少无照经营户,吊销了多少营业执照,罚没了多少物资,查处了多少案件等作为行政执法的成果和目标。忽视了被处罚对象违法的根源、性质、情节,以及他们的实际利益和内心感受,有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与执法的初衷相背离的。而行政指导是在与行政相对人的互动中,对管理对象融人了感情,体现了服务,很容易为管理相对人接受,也有助于提高管理相对人的法律意识。同时,对于执法者来说,也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其二。行政指导等柔性管理方式适应于工商行政管理转型的需要。随着工商部门“两费”停征,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出台,对工商行政管理丁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之相联系的工商部门职能定位、机构配置、工作重心和工商干部的思想素质都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进行全面的转型和提升。众所周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成立30多年来,按规收费,依法监管是两个“重拳”,始终处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状态,停征“两费”后,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展开了关于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的大讨论。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职能的调整和“四个统一”理论的提出,明确了工商行政管理新的职能定位,形成了“强化工商服务职能,拓宽市场监管领域,规范执法行为”的共识。同时,也围绕着如何强化工商服务职能,规范执法行为,积极探索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行政指导管理探索了一条实现有效监管执法与做好发展服务相统一的新的监管模式。

三、实施柔性管理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长期以来,工商机关在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上常常发生“跷跷板”效应,即强调监管时,往往采取强制手段,而强调服务时又会放松监管。有些工商机关片面强调树立执法权威,在日常监管中提出严管重罚,多办案多处罚;反之,有些工商机关放弃监管,只讲服务,在营造宽松招商引资环境,为地方经济保驾护航的口号下,基本上不办案、不处罚,放纵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有什么样的执法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执法模式。不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监管的方法和手段就会错位。因此,在实施柔性管理中,既要执法为民,不忘服务;又要依法行政,不忘职责。广西自治区各级工商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改革监管方式为抓手,积极探索推行行政指导等柔性管理方式方法,积累和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例如市场预警警示制度,市场主体信用分类制度,市场监管关口前移制度,处罚案件复议听证制度,对处罚对象实施回访制度等,贯穿了事前宣传教育、事中警示提醒、事后安抚帮助,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执法理念。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范文第2篇

一、确立人本理念,在工商公共服务的决策、实施过程中坚持让企业群众平等参与、平等选择

公平在主观上体现为公众的共同认可。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公众,目的是满足公众的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怎样提供服务以及什么时候提供服务都要由公众来决定。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迪斯尼乐同的景点道路并非出自建筑大师之手,而是让人自由行走所形成的小道。这里有一条重要的启示:路是让人走的,自然要符合人们走路的习惯和要求。同样,工商公共服务是面向企业、群众的,自然要尊重和回应企业、群众的意愿和诉求。

由于体制和制度原因和行政管理习惯和决策思维定式,我们在制定公共服务政策、出台公共服务措施时,该创新什么、创新到什么程度,该放什么、放到什么幅度,该改什么、改到什么限度,往往较多地顾及了部门的意志、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忽视了企业群众的实际需求、忽视了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从而导致服务供需脱节,影响和降低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为此,要在服务创新中坚持公平取向、实现公平价值。就必须切实转变高人一等的管理心态和赐惠于民的施恩心理,加快实现由自上而下的供给主导型向自下而上的需求主导型转变,在工商服务路径的设计和服务措施的选择上让企业群众平等地参与进来。

行政权力为每一位公众服务,对每一位公众平等对待是现代政府的应有品格。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提供工商公共服务产品,必须兼顾不同经济组织、各类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力防片面性,特别要防止实践中重视城市、重视大企业、重视强势利益,而忽视乡村、忽视一般群众、忽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和倾向。要通过实施广泛的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手段,广泛吸收各类主体、各个层面、各个区域、各种对象的利益主张、建议和意见,努力从中寻求公众利益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在这方面,工商部门有着“先天”的独特优势,这不仅体现在工商部门的职能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而且体现在工商部门拥有大量的与企业群众密切接触的基层一线人员。他们工作在实践一线,与企业、与群众接触最多、了解最深、知晓最广,最容易掌握群众所企所盼、所急所难,最容易发现部门履职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最容易找到工商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要善于运用这一优势资源,加快构建基层企业、群众需求定期报送制度,广泛搜集公共服务需求信息,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适时围绕一线需求创设服务载体,落实服务措施,让群众意愿和需求得到充分尊重和及时回应。

实现工商公共服务供求之间的紧密衔接,不仅要让企业群众平等地参与到工商公共服务载体和路径的设计与选择中,还必须坚持让企业群众平等地参与到监督工商公共服务措施的实施和工商公共服务成效的评价中。一项公共服务政策的落实和服务措施的实施,是否切合实际,是否能见实效,企业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要坚持实施登记回访、案后回访、定期走访等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群众参与的途径和机制,以适时、动态地了解和把握企业群众反映,并据此适时、动态地对公共服务政策和措施进行调整和完善,真正让企业、群众平等参与、平等选择的权利贯穿工商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的全程。

二、恪守法治原则,充分运用工商职能,促进平等准入、维护平等竞争、实施平等保护

现代法治既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执法机关,在实施公共服务中必须恪守法治原则,努力以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平等准入,维护平等竞争、实现平等保护。

一是促进平等准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对于促进竞争、繁荣市场、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型产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工商部门要始终牢记“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公司法》中关于简化登记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规定,彻底排除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不论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经济,或是个体、私营、外资经济,都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积极促进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商投资等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二是维护平等竞争。市场竞争秩序,集中体现了市场等价交换法则和市场运作规则。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是工商部门监管执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实现经济资源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刺激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实践中,要切实克服《反不正当竞争法》被部分行业法律、法规分割,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妨碍公平竞争的不利因素,坚持对法律负责与对市场主体和群众负责相统一,充分运用《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公平竞争执法工作,严厉查处公用企业滥用垄断地位强制交易、强制服务等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仿冒、虚假宣传、无照经营、商业贿赂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切实制止和查处地区封锁、地方保护主义等行政性垄断行为,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三是实施平等保护。平等保护是基本的法律原则。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对市场主体要坚持同等对待。既为重点企业、骨干企业提供服务,也为中小企业、个体户提供服务;既为本地企业提供服务,也为外地企业提

供服务:既积极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既注重维护消费者权益,也注重维护经营者权益。对行政处罚要严防显失公正。加快推进行政处罚“分类设限”试点工作,切实规范自由裁量行为,对违法案件在查明事实、认定性质、确定适用法条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全面分析各种与违法行为相关的因素,对处罚种类、幅度作出必要适当的选择,力求过罚相当、罚当其过,切实防止轻过重罚、“办人情案”、“协商处罚”、“以扣定罚”等现象。对弱势群体要实施特殊保护。向弱势群体适度倾斜是现代法治文明的理性选择。在行政执法中,应该适度放松对下岗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农村群众从事经营的管制,给他们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在消费维权中,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在证据提供、商品质量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方面处于弱势的一面,积极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调查、行政处罚、行政调解、行政指导等服务职责,为消费者提供公平、快捷、高效的行政保护。

三、弘扬科学精神,让企业群众平等享有发展中的工商公共服务成果

公平不是绝对的范畴、不是静止的概念,必须在发展中加深对公平的理解,满足不断提升的公平需求。当前特别要重视研究把握和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重要关系:

一是创新与公平的关系,没有创新的公平是低层次的公平,不追求公平的创新是缺乏科学的创新。在发展的每个阶段,社会公众对公平的理解和要求并不相同。随着社会公共产品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政府部门提供可持续、可发展的公共服务。必须坚持以发展的思路、发展的眼光解决发展中的公平问题。与改革初期相比,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明显变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重要的经济监督管理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与定位,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着力破除习惯思维、经验局限,摆脱思维定式、路径依赖,大胆闯新路、破难题。在改革中不断创造出具有自身部门特色的“深圳经验”,探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而决不能以追求公平为由。抱守传统、墨守成规,畏难畏惧、畏首畏尾,自设牢笼、自缚手脚,努力以创造性的职能发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质态更优、速度更快,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辽西县域地区;投资软环境;优势;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Soft Investment Climate in Counties of the Western Part of Liaoning Province

HE Xiuying

Abstract: Investment climat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Liaoning province possesses both advantages like a rational pla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ttractive incentives, a sound market system, and rich and cheap labor and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imperfect legal environment, flawed coordination system, outdated mentalities, redundant administrative processes, insufficient financing channel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business climate in the region should focus on creating a sound legal environment, enhancing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giving attention to changing old mentalities, improving 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services and increasing quality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Liaoxi, investment climate, advantages, problems, research

一、研究背景

辽西位于辽宁西部,史上有“辽西走廊”的美誉。其包括凌海、黑山、北镇、义县、兴城、绥中、建昌、盘山、大洼、阜新、彰武、北票、凌源等16个县(市)。自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发展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标志着辽西地区县域发展与县域合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从近两年对全国县域排名和国家统计局对地区和城市竞争力综合调查看,辽西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投资环境明显落后。为确保辽宁实现经济整体振兴,为促进辽西县域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对其投资软环境的优势与问题进行研究。

二、投资软环境概念及作用

(一)投资软环境的概念

投资环境,也称是招商引资环境,是指伴随投资活动整个过程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具体可分为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两个方面。其中,软环境就是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文化氛围等。投资软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一个地区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不仅能改变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加快结构调整、培养经营人才,更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最直接有效的突破口。

(二)投资软环境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辽西县域区域经济发展。经济要想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解放思想,改变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式”思维。如果将辽西的所辖县域作为一个区域的话,当区域内软环境某一方面建设较好时,势必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同时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会增加县与县之间协同发展机会,从区域发展整体战略角度出发,加强合作,能促进辽西地区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增加市场需求,带动相关行业发展,进而形成更多的消费需求,可以使居民收入迅速的提高。

2.有利于提升县(市)核心竞争力。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投资软环境的建设起步早,重视综合治理,提升较快。但在辽西县域这样一些地方,投资软环境建设主要工作还是放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地价优惠等单一措施上。这种以“低价”为手段的竞争方式,毕竟是一种无序的短期行为,只能发挥有限的积极作用。而如今,当城市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精神需求便日益显现出来,这就需要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文化氛围等方面同时进行建设,才能真正提升县(市)的核心竞争力,即打造县(市)持续发展的一种力量。

3.有利于改善政府形象,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开透明的政务、优质便捷的服务是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坚实保证。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改革步伐较快,理顺体制,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完善服务机制,大力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但在像辽西县域这样一些小地方,实质性的政府改革进度较慢,一些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较差,官本位思想严重。因此,通过对县域投资软环境的建设,促使县域政府的职能要从“领导”转到“服务”上来,真正做到“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

三、辽西县域投资软环境优势分析

(一)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合理,脉络清晰

发展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作为国家战略确定后,辽宁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同时推行振兴辽宁县域经济政策,这些都极大促进辽西地区的各县市政府部门积极规划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县政府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确立了打造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船舶制造及配套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农业方面,积极推行“一品一县”,积极培植特色经济,寻求品牌效应。

(二)政策优势突出

加快软环境建设是完善辽西县域经济布局,辽西各县利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上升国家发展战略的机遇,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措施,增强了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同时,为加快发展,辽宁省政府为辽西量身定制了“飞地”政策、“港区带”联动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等,加强了锦、葫、盘等合作与交流,为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和整体效益提供条件。这些惠民政策可让辽西县域企业获得真正的支持与实惠,将极大地提升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

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努力,辽西各县(市)已经建立了包括百货店、专业店、连锁超市等各常态的零售市场体系,也包括辽西化石等特色的市场。各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等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逐年增加,物流配送在辽西发展更为快速。从金融市场看,辽西县域拥有各类银行和保险机构。简言之,市场体系的建立为辽西县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劳动力资源丰富

对辽西而言,其县域内拥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技术水平也很高;同时拥有一个进出有序、方便快捷的劳动力市场环境。这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用工制度和政策。这些都为辽西县域投资环境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成本低廉

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辽西各县域内相对较低的房价、租金、劳动力成本和生活费用,这与沿海发达地区的高物价、高用工成本相比,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无疑也会吸引更多的海内外资金。

四、辽西县域投资软环境问题分析

(一)法治环境尚不完善

法治环境是投资软环境的核心内容,只有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公平正义,才能营造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软环境。然而,与大中城市相比,辽西县域的法治环境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法制机关的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依法办事能力较弱;二是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等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等现象较多。

(二)协调机制体系存在缺陷

辽西各县(市)区在地理位置上密切相连,为克服条块分割,密切联系周边各县镇,实现利益共赢,建立一个辽西县域的政府协调机制非常必要,而这,恰好是当前较为薄弱地方。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协调机制体系主要靠省一级政府进行调控,缺乏省、市、县、乡(或镇)等多级政府的参与,缺乏社会机构、公司、团体等多方位的参与;二是因在利益分工方面缺少协调,各县(市)的合作意识较弱,目前多来自于上级政府的生拉硬拽;三是对违反合作的行为越少政策上的制衡或处罚措施。

(三)思想观念落后

与大中城市相比,县一级辖区内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比较滞后,特别像辽西这样的北方地区。忽视区域整体利益,画地为牢、以邻为壑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内陆山区意识、封闭保守意识依然存在;“做靠等”的思维方式依然存在。这些传统的思维方式、陈旧的工作方法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

(四)政务程序繁琐、办事效率不高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了,政府与经济活动的联系是较为紧密和频繁的,投资者对政务环境的感受是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应该说,在辽宁44个县域中,大连的政务环境让投资者比较满意,辽西的政务环境排名较靠后。首先在行政审批方面,辽西各县(市)的多数审批中心虽然扩大了,但有些审批事项和审批程序仍然繁杂,办事手续环节过多,分项过细,程序过死。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名为纳入行政审批中心办理,但在中心却仍难办理,要审批还得跑部门等。其次网路系统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电子政府”建设的速度缓慢等等。

(五)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金融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投资的规模和效益。辽西县域地区在金融服务方面,没有真正从实际状况出发,面对中小企业偏多的情况,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如,许多企业反映除县农信社支持力度较大外,很难在其它几家商业银行贷到款。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政策落实不到位等。

(六)创新意识不足、行为保守

辽西地区个性纯朴、豪放、大气,具有包容性,但缺乏精致和细腻,缺乏开创进取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与韧劲。发展节奏缓慢,市民群众敬业进取之心不强,人们多数追求安稳,习惯了规律的生活,缺乏崇尚创新、敢闯敢干的精神,怕吃苦、怕困难,一般的激励机制对民众起不了什么作用,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由于辽西地区偏远,文化底蕴与南方相比相差较多,民众整体素养偏低、缺少涵养也是客观事实。

五、优化辽西县域投资软环境的对策

(一)营造规范严明平等的法制环境

安全的社会保障、公平的竞争环境、规范的游戏规则,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健全法律法规和建设法治政府应是辽西县域软环境提升的首要任务。一要对立法机关和执法机关所有人员加强教育,转变观念,积极纠正重权轻法的错误思想;二要通过制定各项制度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三要提高服务意识,积极保护所有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重点治理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吃拿卡要”等不合理现象,并积极查办乱罚款和商业贿赂案件等。

(二)加强辽西县域经济合作,提高协调、协作能力

由于辽西各县的经济基础、政治、资源、地理和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客观存在的多元化利益格局,使各县在多数情况下各自为政,倾其所能,动员和组织所有资源发展本辖区经济,短期行为盛行,这无疑会损害辽西县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辽西县域的公共合作机制。首先,辽西县域公共合作机构应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组建、共同参与,对诸如机场、航道、码头、公路、供电、供水、生态保护、网络建设等方面进行协作。也包括辽西县域内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及对辽西县域应急事件的处理等。其次,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合作动力。建议通过地方立法明确保证各县(市)政府的自利。比如,像盘山、凌海、绥中等各县可以根据各自的历史特点和地理区位优势,明确各县分工、发展特色,形成既能功能各异,又能团结合作的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三)重视观念更新

若想提升辽西县域的投资软环境,观念更新非常重要。对具体的政府机关、企事业等单位而言,破除“官本位”思想的束缚,要改变传统的“等、靠、要”的思想藩篱。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破除“温饱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增强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干事创业的拼劲、闯劲;对于单个县(市)而言,要破除“封关自守”的陈旧观念,克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思想,树立对外开放观念,坚决立足长远、纵观全局,加强与周边县(市)在经济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主动融入周边经济圈。

(四)提升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服务质量

在辽西县域的软环境建设中,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非常关键。改进措施包括:一要转变观念,提倡“有限政府、无限服务”的理念,推行“阳光行政”,强化“一站式”服务功能,为客商提供项目审批时的全过程。二是要从政府办事制度、工作程序等多方面为政府规范行政提供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三是加快“电子政府”建设的速度,搭建信息平台,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勇于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健全监督机制。同时,创新资金支持系统,积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到辽西的开发中来。花大力气在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搞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建立融资平台,拟定支持重点和融资模式。特别是重视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扶持,鼓励民众创业。

(五)提升人文环境素质

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理念、发展内涵、发展素质的综合体现。辽西各县一是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着力建设开放包容、明礼诚信的人文环境。树立先进典型,弘扬诚信、守法、敬业、奉献的社会风气,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精神区位。二是要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配备公共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元海,王军海.扩大县域投资重在实现“四大突破”[J].经济,2005(10)

[2]马春光,赵喜艳.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手段 消防监督 制度

一、 我国的消防监督管理制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消防监督方式及其范围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常会涉及消防的安全问题,因此,消防监督管理包含人类的所有活动,此文所论述的公安消防机构的消防监督管理活动,相比之下,它有一定的监督管理范围的限制,一些较为特殊的行业是由其主管部门内的安全保卫机构或消防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具体负责消防的监管工作。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第4条明确规定:“军事设施、矿井地下部分、核电厂的消防工作,由其主管单位监督管理。森林、草原的消防工作,法律、 法规另有规定, 从其规定。另外远洋船舶、铁路运营建设系统、民航系统等方面的消防工作,分别由其主管部门负责”。目前,根据《消防法》的规定可将消防监督管方式分为两个部分: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监督检查。

2. 消防技术规范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

目前,经国家正式批准试行的消防设计规范已达50多部,这些规范和标准的颁布实施,对预防和减少火灾对人类的危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消防设计规范的编制、修订以及审批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从而使得同一建筑项目具备不同的防火要求标准。如《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一类高层建筑防火分区的最大建筑面积限制为1000m2,因此作为高层建筑的图书馆防火分区建筑面积最大应为 1000 m2,而《图书馆设计规范》中却给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其规定要求一类高层图书馆的防火分区其最大建筑面积为 7000 m2。标准的不统一, 很容易给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带来麻烦, 不知道具体应参哪条标准。消防队隶属于公安部, 因此, 在技术规范的具体实施中应以公安部的技术标准为主要依据。其他相关部门, 或一些行业所编写的消防技术规范在消防安全领域中的意义可能更加权威, 但在实际的消防监督中却使用较少。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有这样一条规定“无论是什么形式和规模的液化石油气储罐均应设置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冷却系统,且供水时间应为6小时”,按照这一标准,必须设置一个相对较大的消防池才能给其做好保障, 投资金额较大。在《城镇燃气设计规范》中规定液化石油气储罐总体积小于 220 m3或单罐容积≤50m3,消防水池的容量可按照3小时进行计算,这两种规格的消防池前后比较相差了一倍。消防机构在进行规范实施的过程中, 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其规范, 这无疑给施工单位提高了消防的投资金额。

3. 消防监督机构监督职责需要更加明确

结合《消防法》以及公安部颁发的《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的相关条例规定,各市(直辖市、地级市)、县(县级市、区)的消防单位负责所管辖区的重点单位进行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等消防工作,而派出所对住宅区、校园以及上级公安籍贯授权管理的相关单位进行消防的监督管理检查工作,被称作“三级”消防监督管理。但各辖区所管理的重点单位这一概念相对比较空洞,没有具体的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火灾后可能会造成比较重大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以及社会各级影响等。将各辖区的大型购物商场、娱乐场所、宾馆等场所定位重点消防单位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但火灾因其不确定性的特点,一些小商场、 小宾馆等也有可能发生特大的火灾安全事故,因此是否将其列为重点单位很难做出判断。除此之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对不同区域同一性质的单位也不容易进行分辨,如一个面积为 500 m2的酒店,将其放在一个不发达的县城,绝对是一个消防安全的重点单位,而将其放在北京繁华的东城区显然不可能作为单独的消防重点。由此可见,消防重点单位的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一些单位形成无人监管的局面。

二、 完善我国科学手段与消防监督的有机契合

1.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消防职能工作重心修订后的《消防法》中取消了“先限期改正,逾期不整改才能处罚”的这一规定。同时明确规定,对不能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可能造成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将有权力对危险场所采取临时查封措施,对于当事人逾期不执行消防机关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处罚决定的,将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强制依法执行。因此,在“消防安全”理念的延伸和监督检查的清晰程度,执行度上对基层消防行政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执法官员,不但要严格执法而且要热情服务。为了实现这一功能的变化,首先从根本上理解 “服务型”执法的新概念, 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2.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消防法》的精神

新《消防法》对围绕消防行政许可权限变更的各项调整非常明显,其中审核验收行政许可权力的变更,是《消防法》修订的核心内容。修订之前,行政审批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如前置审批没有法律依据,行政审批程序不能统一;监管机构忙于审批,没有时间和精力监管等。如果要消除消防监督部门在审批过程中的尴尬境地,就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一些符合简单快速的审批项目,可以在现场办公完成,这样不但缩短了办理时限,又调动更多的消防警力投入到更有用的监督检查中去。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显现出比较好的社会效应。例如,上海世博消防现场小组24时在现场受理世博项目, 对国外自建馆承诺审批时间由原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到7个工作日, 其它的世博项目以10个工作日作为办结时限。各相关部门每周定期到世博园现场办公, 解决临时难题, 加大了行政审批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赢得了世博项目组的认可。促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我们不但要加强消防行政审批的标准化工作,简化程序、提高效率;还要按照新《消防法》规定明确划分上下级公安消防机构的职权,理顺各项内部分工,做好相互配合,有效落实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切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贯彻落实 《消防法》 的精神。

3.规范监督质量考评机制,促进监督水平的提高

通过制定和完善量化考评制度,细化考评内容和考核评分标准,将年度量化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干部年终考评和上级机关选拔干部工作依据之一,规定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大队在年度各级评先评优时予以优先考虑; 年度考核结果为差的大队取消年度各级评先评优资格; 年度考核结果优秀的大队长若无其它否决条件的在年度各级评先评优、干部选拔和晋职晋衔时予以优先考虑;年度考核结果为差的大队长取消当年度各级评先评优资格,并由上级机关军政主官对其进行诫勉谈话; 连续两年考核结果为差的大队长,按照干部任免权限审批后调离岗位;年度考核前3名的监督员,无其它否决条件的评为上级机关“十佳监督员”并在立功、授奖、晋职晋衔是予以优先考虑; 对在年度考核排名最后一名的监督员,按照干部任免权限等规定调离监督岗位。增强监督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激发其爱岗敬业热情。

4. 将科学手段和技术理论应用到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

社会的进步使得新的建筑形式更加多样化, 其功能也更加复杂。建筑管理智能化的运作, 群体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 使得传统防火设计无法满足现代建筑的各种新需求, 性能化防火设计已迫在眉睫。因此消防部门应将性能防火设计的相关规范制定出来, 给性能化防火设计做好技术和法律的有效保障工作。

对于待建建筑的防火设计将主要采用性能化防火设计,而那些存在重大火灾隐患且一直在正常使用的老建筑群体,如果无法实行现行的消防技术对其进行整改,则可以通过引入相应的消防安全评价体系。消防安全评价体系是针对某个消防措施、 消防设施在其评价因素中进行的相关规定, 因此可以使人们对消防安全工作进行一个最佳方案的选择, 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改造火灾的隐患场所, 从而实现相对安全。由此可见, 将消防安全评价体系引入到日常消防监管工作中,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消防监管中科学手段与消防监督的有机契合。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 61 号)., 2002-01-01.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范文第5篇

一、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

我市共有中小型企业4510余家,从业人员13万余人,涉及化工、机械、冶金、煤矿、非煤矿山、造纸等十多个行业。近年来,根据市委政府建设“平安××”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各县(市、区)高度重视,安监部门加强监管,全市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主要表现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度和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产经营单位业主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增强;企业员工的法律保护意识有所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但是,工矿商贸、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去年以来,全市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各类事故18起,死亡19人。这些死亡事故全部发生在中小企业,包括生产作业过程中的起重伤害、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灼烫致人死亡等。分析其原因,大部分是从业人员“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所致。因此,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任重而道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没有真正到位。大部分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重生产,轻安全”现象突出,没有从根本上把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存在侥幸和麻痹心理。

二是个别企业业主法制意识淡薄。有的企业主根本没有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对存在的隐患熟视无睹,不把企业的安全生产当回事,不学习《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漠视执法人员的监管。

三是大部分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低下。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生产、建设第一线,他们从事的大都是矿山开采、建筑施工、有毒有害等脏、累、险工种,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培训就匆匆上岗,既是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又是事故的直接制造者。

四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高、作用不明显。大部分企业安管员都是“半路出家”,在企业台帐资料、隐患查找、应急预案、事故处置等方面业务知识匮乏,管理威信不高,工作地位较低,存在“不会管、不敢管、管不了”的现象。

五是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我市安监系统目前有机关正式编制工作人员35名,平均每人要监管中小企业近100家。这与当前相对严峻的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很不相适应。

三、加强中小企业监管的建议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要管好,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关键,“普法”是前提和当务之急。通过“普法”宣传教育,以切实提高企业负责人的主体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意识;提高职工群众的风险保护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一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充分运用社区、学校、企业的墙报、黑板报、宣传窗、横(条)幅、标语以及户外大型广告等形式,营造氛围;二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如知识竞赛、有奖竞答、巡回宣讲、集中培训、企业、车间、班组的“三级”教育、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等;三要选择重要时段进行宣传。根据不同季节和重要节庆特点进行重点宣传;四要运用典型事(案)例进行宣传。坚决曝光已发生事故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例,以案说法。五要广泛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以每年6月份的全国“安全生产月”为载体,广泛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要在宣传力度、广度、深度上狠下功夫,要在社会的参与面上狠下功夫。通过宣传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特别要注重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的培训教育。

二是加强隐患排治。要消灭事故,首先要消灭隐患。排查整治隐患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核心内容。企业务必牢固树立“抓生产必须抓安全”和“安全就是经济效益”的理念,把握安全生产的细节和细微之处,制定企业安全生产规划和工作计划,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把本单位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作为一项经常性、持久性的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要发动企业职工查找隐患。职工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他们对设施、设备、环境、场所的安全状况最清楚、最了解,只有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各种隐患就会无藏身之地。二要邀请专家查找隐患。专家是隐患的“克星”,一些重大和隐蔽性较强的隐患只有依靠专家才能发现,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改措施。三要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通过经常性开展有组织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不断发现隐患、消除隐患,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四要加大投入,积极实施隐患的整改和治理。发现隐患只是查清了“病因”,只有下大力气整改隐患才算是断了“病根”,才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企业对发现的隐患一定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投入必要的资金,按计划认真实施整改。整改完毕后必须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和验收。同时,新改扩建项目与安全设施必须落实“三同时”制度,即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三是加强应急管理。事故是可防可控的,但有时又是难以避免的。为确保企业和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平战结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爆炸、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各类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演练和训练,切实加强企业自身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针对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总体应急救援预案和专项预案及应急处置方案。二要配足配齐必要的应急装备、器材和物资,并确保器材完好、物资充足。三要组建训练有素的应急救援队伍。四要经常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和职工使用应急装备的操练活动,保证企业一旦发生事故,能拉得出、打得响、用得上,避免事故发生后惊惶失措,把事故对企业和社会造成的各种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四要做到企业与政府互动。特别是企业预案要与政府预案相衔接;企业演练与政府演练相一致;企业应急管理与政府应急管理相匹配。

四是加强安监队伍建设。安监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做好安监工作的关键,必须进一步加强新生安监队伍的业务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一要打造学习型队伍。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要建立健全终身学习机制,把加强安全生产知识学习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用过硬业务指导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履行好国家赋予的安全监察职责。二要打造效能型队伍。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以优良的作风服务于企业。三要打造廉洁型队伍。加强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认真落实各项廉洁自律规定,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在企业中树立安监队伍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四要打造服务型队伍。经常深入企业,热情帮助、指导企业破解安全生产中的难题,树立安监队伍在企业的良好口碑。

五是加强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安全”工作格局。一要分清责任,明确任务。要根据各部门职能,进一步划清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和任务,真正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减少职能上的重复和交叉,理顺综合监管和专业监管、属地监管的关系,消除安全生产监管盲区和死角。二要综合监管,敢于较真。综合监管的核心内容是:督促、指导和协调,因此,作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要着重于处理好与各专业监管部门的关系,善于统率,敢于较真,发挥各专业监管部门的作用,营造融洽的工作环境,起好安全生产“带头人”的作用。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重大安全生产问题要及时提交安委会或市政府讨论决定。三要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安监部门要牵头组织好各项综合性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配合专业监管部门开展各个领域内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指导各地开展辖区内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在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查处、重大事故调处上要形成联合执法和办案机制,牢牢掌控全市的“大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