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完整社区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目标任务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年继续加快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力争每年完成全区农村总户数的10%;到年底,确保全区改厕户数达到农村总户数的85%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标准要求
(一)及有条件的乡镇要结合城区建设,力争新建住宅房屋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其他乡镇要大力倡导推广使用“粪尿分集成”生态型卫生厕所。
(二)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年要消除蹲坑式、有公害性的公厕,推广使用沼气池式生态型、完整下水道式、密闭、无公害性卫生厕所,力争无公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三)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沼气能源、太阳能与卫生厕所建设工作的有效结合,综合利用。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农村改厕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要成立改厕工作办公室,组织协调农村改厕工作实施。区爱卫办要加强对全区农村改厕工作的协调调度,设立改厕技术指导小组,对全区改厕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及监督检查。
(二)加强教育引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改厕工作与城乡整洁健康行动、亿万农民健康教育促进行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改厕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改变传统生活居住习惯,教育引导农民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树立居住生产新理念,激发广大农民自觉参与改厕的积极性,推动工作开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民办公助、多方筹资”的原则,努力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千方百计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工作正常开展。同时,要建立健全改厕管理信息库,及时统计和分析改厕有关信息,掌握工作动态,交流工作经验。
十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作为确保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保障。虽然我们很难把城市管理具体归类于哪类建设范畴,但其全局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决定了城市管理与五大建设密不可分,或者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程度决定了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
以城市人口容量为例,城市管理中的硬件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都与城市的承载能力有关;而软件建设,即市容环境管理又与社会管理紧密相连,而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调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成为现今城市管理中一个绕不开又难以破解的问题。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如何理解“控制”两字?我认为它不是一个简单“控制人口数量”的概念,而是建立在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基础上的“控制”,其出路就是《决定》中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人口规模适应现阶段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北京,关于人口规模调控的思路已经讨论多年,政府、研究部门和社会机构也做过许多建议方案,但是“论道”太多,“实施”甚微。我非常支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要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兑现已部署的各项改革承诺”,希望相关部门尽快梳理以往研究成果,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明确产业结构调控的方向、思路、实施方案和时间进程表,将改革落在实处,为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奠定基础。
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从表象看是对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和市容环境进行综合管理,但其背后却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整合已经超出了现有城市管理的范畴。因此,在强化城市管理内生制度创新的同时,更应注重与城市管理密不可分的外部环境的治理,包括按照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要求,在农村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除了按照规划要求建设完整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之外,还应根据居住地人口的规模、结构和需求配置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包括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建设流动人口的集体公寓等。
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是一个彼此依赖、相互作用的共同体。以往在城市管理中较多采取志愿者的方式作为社会合作治理的基本模式,三中全会又为城市管理的合作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社会组织具有专业化、持续性、效率高的组织特征,下一步可以在培育、发展、购买社会管理的社会组织方面做些有益的积极尝试。
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争创“安徽教育第一强区”加快我区社区教育发展。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从我区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充分利用、优化和拓展我区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不时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探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积极创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
开展争创社区教育示范街道活动;力争到2011年底,从2010年起。全区有3-4个街道通过申报、验收,被确定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
(二)力争创建社区教育省级实验区
立足“合理规划、北部先行、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共同发展”原则,全区范围内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创建安徽省社区教育实验区。至2012年,全区再争创一批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同时申报争创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逐步打造南北一体、均衡发展、服务滨湖新区建设的具有包河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新格局。2011年,创建社区教育示范街道的基础上。
(三)构建完整的社区教育体系
深入开展社区教育活动,通过整合社区内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类资源。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不时提高居民对形成学习化社区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和完善学习型社区和终身教育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建立社区教育的政府调控机制和社会协同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逐步构建社区教育规范化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
区教育体育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直有关部门、街镇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教育体育局,区教育体育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促进教育与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管理,社区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社区教育资源。包括制定规划、建立制度、评估督导、组织试点、交流推广等。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社区教育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社区教育工作办公室负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管理、激励、监督等长效机制,制定社区教育工作督导考核方法。区直各有关单位和各街镇要高度重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计划;要明确一名社区教育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
(二)做好社区教育整体规划
作为全力打造“安徽第一城区”重要基础工作来抓,1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充分调动区内外有利资源,开拓性、发明性地开展工作,打造出社区教育的包河品牌。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2建立街道社区教育学校和社居委学习点。满足社区成员的基本教育需求,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感受社区教育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文明的新社区。
宣传科普知识、法律知识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3将社区教育工作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社区教育的平台。增强社区成员的公民意识及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加大社区教育宣传力度
明确社区教育理念,全区各相关部门、各街道以及学校要深入学习社区教育理论。要把社区教育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纳入到党员干部和教师的学习中去。全区党员干部除了要加强自身学习之外,还要积极主动走进社区,加大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等主流媒体及标语牌、宣传橱窗、板报、专栏、宣传册、文艺扮演等形式,广泛宣传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舆论引导,提高社区居民知晓率;各社区要定期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培训活动,营造社区教育浓厚氛围。
(四)加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建立学习型社区。需要较为充分的师资力量。要充分发挥我区教育人才优势,整合区内人才资源,定期开展各种业务培训,特别是社区教育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不时提高社区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优质师资队伍及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
(五)优化社区教育资源
将利用党员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及多媒体网络等场所开展的能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街道社区应重新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即人文教育、市民文明教育、婴幼儿家长教育、职人员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及外来人口培训等都纳入到社区教育活动中,将社区教育真正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不时完善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基础教育系统。
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20*年民政工作可圈可点
(一)救灾救济能力不断提高。
1.进一步健全城乡救助工作体系。
一是城乡低保工作实现分类管理。去年来,民政部门按照“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的原则,严格抓好低保动态管理、分层分类管理、低保档案规范化管理,确保城乡低保工作运转顺畅、绩效优质。通过实施分类管理,真正做到救助资金向常态贫困对象倾斜,动态管理向非常态贫困对象倾斜。通过落实“一户一档”的低保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低保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做到有据可查、规范管理。20*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248元、150元提高到280元、168元,共发放低保金985.01万元、物价补贴340.42万元,春节慰问金86.03万元。二是医疗等专项救助成效明显。去年来,民政部门通过采取降低救助门槛、扩大救助覆盖面、提高救助额度等措施,有效缓解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全年支出医疗救助资金332.13万元,救助689人次。扎实开展慈善募捐活动,全年共募集慈善救助资金165万元,累计拨付贫困大学生助学等各类类慈善救助金92.5万元,定向慈善援助金158万元。此外,从去年1月1日起,将精减老职工、定期救济老职工、“三老”人员等部分生活困难对象的生活救济标准再次提高40%,全年累计发放补助资金达465万元。
2.成功抗击冰冻雨雪灾害。去年年初,在突如其来的灾情面前,民政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第一时间启动救灾应急预案,执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派出工作组深入乡镇(街道)、村了解受灾情况,做好灾情统计、核查和报告工作。用最短的时间组织一批大米、棉被、柴油碾米机等应急物资送往灾区,并累计下拨133万救灾款帮助灾后恢复重建,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3.积极参与四川抗震抗灾行动。“5?12”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民政部门迅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成立了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慈善总会向社会第一时间公布接收捐赠账号,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捐赠活动。民政部门及各慈善机构累计接收到1036.7万元捐赠款和价值90.8万元的捐赠物资,捐赠的款物居衢州市各县(市、区)之首。
(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1.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0个城市社区达到省级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标准,55个农村“星光老年之家”顺利建成,初步形成了市有社会福利院,乡镇(街道)有敬老院,村(社区)有老年人服务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的老年福利服务新格局。同时,积极兑现各项老年人优待政策,发放《浙江省老年人优待证》7.6万本,落实了60周岁以上老年人乘座公交车减免政策,对全市21位百岁老人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发放健康补贴。
2.残疾职工权益有效保障。顺利完成全市福利企业年检年审工作,并对各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用工情况单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核查,切实保障残疾职工的各项权益。
3.城市和谐社区创建扎实推进。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下发了《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该《意见》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工作机制,理顺了党政职能部门与社区组织的关系,改进对社区居委会的指导;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规划,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原则上按1500户至3000户左右规模设置;进一步加强组织阵地建设,切实解决社区必要的工作服务用房和经费,从20*年全市各社区的工作服务用房面积全部达到350㎡以上,社区经费按照每百户4000元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好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确保其年收入不低于当地上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并参照企业有关标准享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待遇和住房公积金。
去年来,在两个街道的辛勤努力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基本完成了县前、城南、周家青等7个城市社区新建办公服务用房任务,提前实现了省民政厅提出的“三年内完成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的目标。在完善硬件设施、改善办公条件的同时,各社区以创建“和谐示范社区”为载体,积极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工作,不断规范社区居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内容。去年,我市民声社区、安泰社区被省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评为“和谐示范社区”。
4.农村社区示范点创建顺利推进。去年共创建示范点39个,在便民、文体、卫生、治安等服务方面构建一整套公益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三)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1.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工作不断深化。一是村规模调整工作平稳有序。按照“规模调大、实力调强、班子调好、布局调优”的要求,全市21个乡镇(街道)的村数量从557个减少为312个,调减幅度为44.22%。通过调整,村布局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资产管理更加规范,新村班子更加有战斗力。此外,稳妥做好了*乡前村村划归清湖镇管辖、凤林镇乌鹰垄村划归淤头镇管辖的交接工作,为加快相关乡镇功能区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合规。去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应完成换届村数3*个,已完成换届村数306个,完成率达99.4%,且所有村均采取“自荐海选”。换届结束后,我市及时向全市各村主任颁发当选证书,明确了权利义务,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通过热情接待,耐心疏导,务实办理,积极稳妥化解群众的选举,把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支持新年一届村委会工作上,促进新一届村委会健康运行。三是撤村并居工作圆满完成。在双塔街道的辛勤努力,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前、菜农经济合作社正式城市,为加快推进我市城市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复退军人维稳工作扎实有效。去年“两会”、奥运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任务艰巨,民政部门专门成立了退伍军人接待室。同时,在各乡镇(街道)、人劳、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民政部门针对复退军人维稳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周边县市群体性上访事件不断增多的趋势,对有诉求的复退军人逐一进行调查摸排,列出了重点稳控对象,落实了领导包案和专人负责制,通过主动上门解释、解决合理诉求、送温暖献爱心等,有效掌控对象的思想动机与上访动态,实现了赴京、到省“零”上访,去衢“零”集体上访。
3.敬老院“以副补院”全省领先。在抓好敬老院内部长效管理的同时,通过超前谋划、有效激励、精心组织等措施,全市各敬老院积极开展农副业生产、来料加工等院办经济,使敬老院走上了“以副补院”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我市敬老院“以副补院”的做法,得到了陈加元副省长的充分肯定。
4.边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完善制订边界管理的相关制度,建立边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与遂昌县、柯城区、衢江区签订了“平安*”共建协议书。深入开展第二轮界线联检,顺利完成52.26公里“江衢线”联检任务,有力维护了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圆满承办了浙赣线联检工作会议,联检工作得到了省民政厅充分肯定。
5.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基本完成。自20*年以来,共设置各类地名标志17.54万块,完成总体工作量的98%。同时,地名总体规划编制论证和《*市标准地名录》编纂工作顺利完成。
6.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逐步加强。全力抓好民间组织培育工作,圆满完成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年审工作。组织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诚信评估工作,评估产生*市海维输变电设备研究所、*文溪实验学校、*市实验幼儿园等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市养蜂产业化协会等2家行业协会为3A级单位。开展社团会费收支专项检查工作,促使社会团体会费标准制定、会费收支行为、票据使用、捐赠情况等依法、有序、合规。
7.婚姻和收养登记日益规范。持续深入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活动,依法办理婚姻登记,所有婚姻登记员都取得了省级资格证书。严格依法办理收养登记,切实维护弃婴与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全年共办理婚姻登记43*对,离婚登记720对,收养登记81件。
一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民政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市被省民政厅评为“民政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市”,并连续9年被授予“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市”。民政部门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集体”和“包案稳控工作先进单位”等等。这些荣誉的取得,充分说明我市民政工作始终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从事民政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以及关心、支持民政工作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做好2009年各项工作
民政工作事关社会安宁和政权稳固,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省委、省政府今年提出了“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保稳定”的要求,省民政厅提出了“保障民生、发展民主、促进民安”的工作主线,这为我们做好今年的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以建设“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美好*为己任,全面履行好“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民政工作核心职责,在和谐中凝聚力量,在稳定中促进发展,努力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
(一)社会救助工作要有新提升
一要提高救助工作效率。要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全面推行各类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工作,即通过银行将救助资金直接发放救助对象手中,最大程序地缩短发放流程。同时,大力推行使用社会救助管理信息化系统,确保实现救助审批、数据统计、资料查询、结果公示网上运行,打造最便捷、最高效、最透明的社会救助工作平台。二要加强救灾应急管理水平。在总结去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经验,根据《*市避灾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江政办发〔20*〕171号)文件精神,继续深入开展“避灾工程”建设,确保顺利通过上级验收。三要规范社会救助资金的募集。在去年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市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及时开展对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实行跟踪审计,保质保量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救灾任务。因此,今后工作中,民政等相关部门要一如既往地按照有关要求,依法、规范、有序开展救助资金的募集工作。
(二)社会福利事业要有新拓展
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6万人,占总人口的13.5%,我市已步入老龄社会,且今后这一发展趋势还会加剧。因此,以创建老龄工作先进市为契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年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加快养老服务社会化步伐。进一步完善、落实对民办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税收、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要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整合制度资源和物质资源,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提供养老服务,实现多元化共同推进。二要提高职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养老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接轨,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理念、知识和管理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加快培育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积极引导职业社会工作者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三要与发展福利企业相结合。强化福利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导福利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公益活动,鼓励福利企业发展老年产业,开发老年人用品,丰富老年服务市场。探索福利机构与福利企业联动新途径,鼓励福利企业托管养老机构或代管残疾老人,拓宽养老服务范围。同时,要把慈善事业和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把慈善捐赠的重点更多地引导到养老事业上来。四要做大做强慈善事业。要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对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补充作用,按照“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要求,大力宣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关爱奉献”的慈善精神和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慈善总会的规范化运作,提高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扩大慈善品牌效应。要继续完善慈善超市运作方式,进一步完善慈善市场化劝募机制。五要加强乞讨人员救助。根据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痴呆老人等特殊城市生活无着的乞讨人员的不同身体情况,要分门别类建立部门协作救助机制,确保特殊对象的救助顺畅实施。同时,开展救助站独立建站的论证调研,适时启动集办公、住宿为一体救助站的建设,为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三)基层民主建设要有新突破
一要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加强统筹规划,完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机制,形成社区建设工作合力。结合我市新农村建设实际,把加快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第一要务,依托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整合利用农村闲置的礼堂、校舍、仓库、民房等资源,实施必要的改建、扩建或新建,逐步形成以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室内外专项设施相配套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体系,满足农民群众议事、健身、娱乐、求医、求助等需求。二要加快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要合理配置城市社区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好我市新建的7个社区办公用房的模范带动作用,推进城市社区的进一步发展。三要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开展村委会换届选举“回头看”工作。指导新村组织做好资产融合、基础设施融合、便民服务机制建设、民主管理、社会稳定等工作,妥善解决后续遗留问题,总结经验,巩固提高。四要不断探索撤村并居工作的新经验。
(四)双拥优抚要有新举措
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建军82周年,又是双拥模范城的新一轮评审年,双拥优抚安置的工作任务更繁重更光荣。一要认真开展好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加大感情拥军、智力拥军、科技拥军、文化拥军、法制拥军力度,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二要进一步完善优抚安置保障体系。深入实施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工程,提高各类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三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落实复退军人、军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地多办稳军心、暖兵心、聚人心的实事好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社会事务管理要有新作为
一要引导民间组织增强自身发展能力。要在广泛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成立民间组织促进会,有效加强各类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工作,大力推进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建设,打造一批服务功能优、纽带作用好、助推发展强的工业行业及农业专业协会。要全面实施行业协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城信评估体系建设,引导各类民间组织做优做强服务。二要加快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要充分依托地名数据库,开通城市地名问路电话短信服务,遵循“贴近群众、内容丰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建立*地名网站,配合交通、旅游等部门在火车站、汽车站内设置好地名触摸屏,制作好地名光盘,提供便捷地地名信息化服务。三要深入推进收养及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要严格按照民政部下发的《收养登记工作规范》规定,依法规范收养登记、认真探索解决“事实收养”问题,依法履行婚姻登记职能,完善登记服务礼仪规范,巩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成果。四要继续完善边界管理相关制度。要“以平安边界”建设为载体,创新工作方式,深化管理内涵,建立健全“两图一责”、“定期走访联络”、“应急纠纷处理”、“界线联合检查”制度,努力提高依法管界的水平。五要深入开展殡葬改革集中整治活动。要以整治活动为起点,加大殡葬监管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力度,加快乡村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规范丧葬行为。
(六)老龄事业建设要有新发展
要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统筹城乡,完善老年优待政策体系,进一步夯实基层老龄工作基础,不断提高老龄工作水平。一要统筹推进城乡老龄服务发展。在深化社区老龄工作“3587工程”,加快推进城市老年人生活照料网络建设的同时,重点完善农村户籍和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二要抓好为老年人办实事项目。要创造条件,以国家投资4万亿元为契机,谋划建设*市第二福利院。三要推进基层老龄机构队伍建设。四要加强老龄事业宣传,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七)民政队伍建设要有新提高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对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前临沂已进入城市文明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加速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需要积极地分析应对。
一、临沂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必要而紧迫的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对于“十二五”时期的临沂市而言,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促进临沂市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临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市1080多万人,农村人口占526万。这一基本市情决定了没有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就不会有临沂的和谐发展与持久活力。但是,目前临沂市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农业增效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增收难、农民维权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尚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因此,必须用统筹城乡的发展新思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2.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临沂市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发展大都经历了城乡分化、城乡分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四个阶段。在城乡分离阶段,城镇化率一般在30%~50%;在城乡融合阶段,城镇化率一般在50%~70%。2012年,临沂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1.3%,已经进入了城乡融合阶段。同时,近年来临沂市的城镇化率持续以年均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可见未来5~10年将是实现城乡融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跨越的重要时期。顺应发展规律,临沂市应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3.目前临沂市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能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2012年,临沂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34美元,非农产业产值比重达到90.3%且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主导地位,这说明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此,应当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二、近年来临沂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总结
1.做法及成绩。(1)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早在2003年,临沂市委市政府就邀请了国内规划界的多名知名专家对城乡规划进行了科学的调研规划,开创了临沂加快城镇化发展、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新局面。2012年,市委市政府又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制定了《临沂市现代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经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心城市引领发展、县城支撑发展、驻地镇综合发展、重点镇优先发展、一般乡镇特色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2)加大中心城区与周边对接力度,着力构建“泛城市圈”。近年来,临沂市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加大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点对接”力度,构建半小时、一小时“泛城市圈”,各县城与中心城区同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郯城县、费县、沂南县、临沭县已经与中心城区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沂水县、莒南县、苍山县、平邑县、蒙阴县与中心城区形成了“一小时生活圈”。
(3)坚持公共服务政策和投入向农村倾斜,全方位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近年来,临沂市持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大幅度提升了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在平安临沂建设中,市财政将建设资金的一半以上投到了农村,并在农村探索总结了“治安保险”和“平安互助网”等经验;在养老服务方面,全市建设乡镇敬老院达到180个,集中供养1.9万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受到了国务院表彰;在特殊人群服务方面,政府为进城务工人员投资建设的零工市场以“一元公寓”运作模式在全国推广。
(4)实行五线联动,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所谓“五线联动”,即由组织部、农房办、整治办、社区办、文明办一部四办“五线联动”,形成完整的工作链条,全面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农房办负责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社区办负责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基层政权建设;整治办负责“三上”工程(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组织部负责社区基层党建;文明办按照生态文明社区创建的标准,抓考核、评比、达标。近年来,全市共实施集中建设农村住房项目1343个,涉及1537个村庄,建设农村住房36.4万户,改造危房7.5万户,直接投资443.8亿元。
2.问题及不足。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临沂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城乡一体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持。一是缺乏必要的土地权益保护制度。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的界定不明确,导致了临沂市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中产权纠纷和摩擦较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空间和进程因此受到了限制。二是缺乏对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法制规范。临沂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的改革探索存在着许多法规条文的约束和限制,有些具体做法甚至与物权法、公司法、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急需国家层面进行支持和确认。
(2)乡镇政府事权的不对等影响了小城镇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客观上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乡镇政府管理权限小,财政分成比例低,加之上级出台的许多政策都需要乡镇来“埋单”,这种“小马拉大车”式的乡镇政府工作体制和庞大的公共支出负担已经越来越不利于小城镇的良性发展。
(3)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滞后。目前,临沂市农村经济发展中普遍面临着发展资金短缺,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的困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临沂市农村的经营网点有所减少,部分县域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授信额度减小,甚至对少数农村金融机构实行了只存不贷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农村“贷款难、贷款烦、贷款贵”现象比较突出,从而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三、推进临沂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1.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城乡发展规划一盘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前提。因此,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强化城乡发展规划一盘棋意识,坚持做到规划先行,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高起点、高水平地制定实施规划,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
2.加快城镇化步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目前,临沂市县域经济相对薄弱,九县的财政收入总和仅与三区的财政收入基本持平,很多县城及重点乡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因此,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一要加快城镇化步伐,逐步构建起中心城区引领发展、县城支撑发展、驻地镇综合发展、重点(中心)镇优先发展、一般乡镇特色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发展的城镇新体系。二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提升产业支撑力和城镇承载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3.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既不是全部乡村变城市,也不是城市乡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它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城市与农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二者在加快发展中互促共进。因此,在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寻求城乡一体化的持续发展动力。为此,一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市场、信息和相关产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民更好地接受城市文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
4.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既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的产物,又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影响因素。因此,在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完善公平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有步骤地推动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提供基本的政策服务,推动城市资本进村,打通农村产业发展与城市龙头产业的产业链,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二是为农民和进城农民工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赋予其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流动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三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达到限制城乡发展差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加军.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马晨.国外城乡统筹发展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启示[J].国际金融,01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