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的人才需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传媒产业的升级转型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传媒形态呈现多样化。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新媒体先后涌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呈现,新的传播体系与媒体矩阵形成,新媒体传播机制推陈出新,媒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陆续产生首席内容官、直播视频记者、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自媒体推广等众多新的职位。新兴的新媒体岗位标准既需要掌握传统媒体的采写、编制、剪辑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懂用户会互动、懂数据会信息整合、懂内容会产品运营、能策划会短视频制作,并熟练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新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面对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职业内涵需求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对应调整,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受众粘性、信息整合、内容形态、传播渠道等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已走上融合媒体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式跨媒体型人才培养特征薄弱。融合媒体已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诉求准确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当前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联网+”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局限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介岗位的采编、播制、拍摄技能,缺少融媒体需求的具有复合型的“互联网+”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二是“专业+”式复合型技能特点不显著。现阶段,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能体现新媒体传播分众化、窄播化的特点,仍然以传统新闻写作、拍摄、视频制作为主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缺少用户分析能力、新媒体产品内容整合、策划与运营能力、新媒体小程序、微视频、微传播等产品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创意剪辑合成能力、网络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态势,课程体系与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也缺乏与新媒体工作内容相关的项目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有效对接新媒体岗位的需求。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教学体系,是与知识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一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包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为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当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构建基于新媒体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构建。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深刻变革传媒产业,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视化、多媒体形态化的发展,媒体生产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内容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混合传播形式,内容报道丰富,尤其短视频、H5、VR可视化形态报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较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新媒体岗位职责集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与平台的内容更新、策划运营、产品推广等,尤其对用户、内容数据分析、线上活动组织、与用户互动的能力需求日渐明显。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聚焦现阶段新媒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围绕融合媒体、新媒体领域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需求,确定新媒体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媒体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媒体技术、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融媒体、新媒体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新媒体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复合型,策划能力、写作能力、采编能力、摄制剪辑能力已成为专业通用能力,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内容整合编辑、文案策划、融媒体内容运营等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融媒体产品设计、品牌策划、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能力逐步发展为专业的拓展能力,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遵循“产业需求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确定实训课程领域与目标—确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训模块—开发实训项目及任务—开发单项、综合、顶岗实训项目”的流程,构建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平台与生产平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构建“层次递进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实践课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依据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设计的体系化课程。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递进的职级岗位主要涵盖新媒体内容编辑、运营主管、新媒体总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容、用户、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工作内容为资讯的收集与整理,素材信息、数据的收集,文章的编排与排版,根据主题、活动等撰写新媒体文案;与用户互动并解答问题,建立粉丝交流群,策划与组织线上活动;撰写活动推广方案,对各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信息推广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工作内容主要有“分析、团队、运营、市场”四个模块,对行业网站或新媒体各平台进行市场分析定位;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确定用户画像;对内容、活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确定每期内容选题,制定项目整体计划,制定管理团队并绩效考核;聚拢媒体资源,商务谈判等。新媒体总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运营、管理、市场”三个模块,具体为制定项目战略目标,对行业市场预判,整合行业渠道、媒介等资源;独立带领团队,协调内外部资源,运营栏目或平台;开展市场、商务谈判等。基于新媒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备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新媒体内容生产、文案创意与策划、新媒体数据分析、运营推广、数字产品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与新媒体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可采用三级化实践教学,即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层次递进化”能力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3.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具备新媒体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续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联合行业优质融媒体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虚实仿真工作情景,训练学生适应复杂化的新媒体实践任务;引入新媒体行业资深人士,成立“大师工作室”,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式新闻实践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实训室“三室”为基础,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通过仿真、模拟、实践能力训练、新媒体技术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的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践,切实感受职业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4.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主要面向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新媒体的岗位工作内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新媒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新媒体系列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变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媒体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胜宏,唐红雨,王琳.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J].镇江高专学报,2016.
[2]杨静民,纪惠军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断和传统行业相结合,形成“互联网+”的产业模式。在旅游行业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运用,带来了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出现了旅游电商、自由行、定制旅游、智慧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和销售方式,于此,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有必针对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的变化分析新的旅游人才需求趋势。
一、“互联网+”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旅游者的影响
“互联网+”对旅游者最大的影响在于旅游观念的改变,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通过互联网,旅游者在旅游前就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了解旅游行程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资源改变了旅游者旅游观念从而影响到他们旅游决策的制定,导致旅游需求市场的变化,旅游者不再满足于旅行社所提供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更加依赖灵活多变的旅游电商产品来满足自身追求个性,希望与众不同的心理。另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搜索,预定结付等服务使得旅游者的出行变得更加便利,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尝试脱离旅行社的中介,独立制定计划外出旅游。散客游,自助游、定制游、等的旅游方式已成为我国旅游的主流旅游模式。
(二)“互联网+”对旅游企业的影响
互联网对旅游产业最大的改变在于旅游信息的获取变的更加简单、廉价,造成传统旅游中介机构旅行社的信息优势几乎全部丧失,从而导致以大批量销售旅游线路产品获得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利润的旅行社行业受到冲击。旅行社开始转变运营模式,一方面,规模大、实力强的旅行社导入旅游电商的模式成立自己的OTA,例如港中旅下属的芒果网等,但是网站运营、维护和网络人才的养成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实力较弱的旅游社通过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周到的服务内容来赢得市场。而旅游OTA之间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竞争愈加激烈,需要研究旅游者的需求,不断细分旅游市场,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更有特色的产品来站稳脚跟。
二、旅游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作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旅游大专院校,担负着旅游转型期间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分析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企业转型的人才需求趋势才能更好的研究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通过走访旅游企业以进行调研,对人才需求情况做出以下分析:
(一)旅游综合素质高、职业素养强的人才
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是首要看重的是学生能否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旅游企业注重经验的积累,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时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阶段,需要学生能够坚持因此企业在招聘时十分注重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旅游行业是一个对客服务的行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和人交际,具有开朗活泼的性格和良好的外形气质条件,同时最好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便服务外国客人或者和海外供应商联系。
(二)国际旅游人才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放开了对出入境旅游的管制,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因此,旅游企业急需一批精通一门外语,掌握外国文化、国际礼仪懂得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涉外旅游人才。另外网络信息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对于旅游服务标准、旅游产品开发也日趋国际化,旅游企业急需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人才结合国际标准开发研制一批高水准的旅游产品。
(三)旅游电商人才
随着旅互联网技术在旅游行业的深入运用,旅行社的线路设计、产品销售、导游服务等主要环节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例如线路设计时旅游者需求分析、同行线路价格比较,产品销售时运用新媒体宣传进行病毒式营销,导游服务过程中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收集客史资料等都离不开对电子商务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旅游企业需要一批既能够掌握网络营销、新媒体宣传、大数据分析、跨境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够掌握导游、计调知识的旅游电商人才。
(四)有创新思维,能提供个性化服务旅游人才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者大大的扩充了信息来源和降低了信息成本,有利于旅游者自己制定行程外出旅游。尽管个人行、散客游占据了大量的旅游市场,但是旅行社还是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来获得一席之地的。因此,旅行社急需一批有创新思维,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旅游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信息搜索和整合能力,同时在旅游专业以外还能够掌握跨专业的知识,例如旅游+养生,旅游+体育等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旅游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三、总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全民信息的基础平台,我国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具有全民化、立体化、多元化、生动化、全时化等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以及针对新闻人才需求应采取的一系列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0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新的潮流,媒体融合这一趋势,促进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界的这一巨大转变对新闻传播人才有了更高的复合型要求,传统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我国急需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以便更好地培养出新型新闻媒体传播人才,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发展。
1全媒体时代的概述
目前,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媒体种类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术界并没有给全媒体时代一个具体的概念,它是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的产物,把新闻内容通过多个平台、多个渠道进行,将新闻内容全网覆盖,具有全民化、立体化、多元化、生动化、全时化等特征,而运营是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相比,全媒体具有全民化的特点。传统媒体是由媒体单向性传播,人们只能接受媒体的传播,而无法参与到新闻的制作传播中去。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新闻信息,即可以传播新闻又可以接受新闻,全方位的参与到新闻媒体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去,实现了传播与接受的统一。在网民成为媒体内容的传播者后,媒体机构也从结构上进行了调整,由媒体的传播者成为平台的提供者,给广大网民提供一个自由、平等的信息交流渠道。全时化是全媒体时代的另一重要特点,全时化主要分为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方面。空间性的全时化是指媒体传播的空间无缝覆盖。传统媒体主要是针对工作空间和家庭空间进行覆盖,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私人空间、休闲空间以及移动空间等等都可以进行媒体传播。全空间的无缝覆盖打破了传统空间限制,实现了无缝空间覆盖。时间性的全时化包括新闻的即时性与延时性。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等,因新闻板块的有限性和采编筛选制作的延时性,很难及时的更新新闻,而媒体的全时化打破了这一限制。全媒体可以随意选取新闻内容,且新闻板块空间没有限制,既可以延时传播,又可以即时传播。运营是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全媒体时代下因新闻主体的改变,媒体机构从新闻内容为主,改成为广大网友提供新闻的平台,这一平台积累了众多用户之后,运营就成为了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平台的主要收益来源于各企业广告的投入。全媒体运营具有投入少、产品种类多、盈利高的特点。媒体机构由新闻平台转化为应用型商业平台,在传播新闻的同时,实现了机构效益。
2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由媒体融合带来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有着更高的复合型要求,既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与职业精神等从业基本要求,又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新媒体技术运营方式。扎实的文字功底与职业精神是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扎实的文字功底可以让新闻传播工作者更好的组织新闻撰写,表达新闻主题思想,突出新闻事件主题。新媒体时代提倡信息传播的自由性,由于主体平民化,整个媒体环境很难受到社会机构对信息的监管,甚至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一些虚假、不良信息,而且信息的版权问题也很难得到保护。所以与受到监管的传统媒体相比,为使全媒体健康发展,职业精神在全媒体时代尤为重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是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工作者新的要求。媒体传播的多样性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在全媒体时代下,一则新闻信息内容不仅仅包含一个学科,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已成为媒体的一种发展趋势,这就体现了对新闻工作者的全能化要求。掌握新媒体技术运营方式是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工作者的必要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整合新闻的能力,还需具备新媒体技术,利用网络实现对新闻的。
3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应针对人才需求进行变革,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引进全新的教学元素,从专业知识、师资队伍、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改革。全媒体时代,应注重新闻工作者的扎实专业知识。媒体融合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还应掌握跨学科的知识。新媒体是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所以新媒体技术也属于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为适应新闻媒体潮流的发展,教育部又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课程,实现了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保障。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现今各大院校的新闻学教师出身大多为中文、艺术、历史等等专业,这是由于中国新闻传播学起步晚所导致的。所以各高校急需一批专业的新闻传播学教师,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让新闻学从其他学科中真正的独立起来,更好地为中国新闻传媒事业服务。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实践教育是新闻传播教育必不可少的变革。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高校应将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教学相结合,多设置一些新闻实景采访、校园新闻撰写等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创作力。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要,高校可以通过媒体机构让学生尝试撰写新闻。例如,高校可以开设官方微博让学生主持打理,既能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在正式进入新闻单位工作前,更好地了解新媒体技术及运营。
4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急需既掌握新媒体技术又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专业新闻工作者,来规范媒体环境。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能有效的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使我们新闻媒体事业向健康、积极的方向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高校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应对[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02).
[2]龙伟.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策略探讨[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01).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出版;人才需求;招聘信息
媒介融合作为新闻出版业革命性进化的趋势,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颠覆性的大传媒产业生态。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步被打破,媒介间的所有权、策略、结构、内容和终端等方面的融合日益加深。近年来,我国媒介融合的关注热点已从早期的媒介组织行为融合转变为从业人员视角的信息采集融合与新闻表达融合,这就对新闻出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精准地了解当前新闻出版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利用词频统计方法具体分析媒介融合对新闻出版人才在素养和技能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从中观察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出版教育提出相应建议。
一、样本选取与分析
1.样本选取
笔者选取了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北京汉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47家新闻出版单位的108个职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业关键词如“新闻”“媒体”“出版”“文化传播”“互联网”等,职位关键词如“编辑”“出版”“排版设计”“网站编辑”“微信营销专员”等进行检索,生成具体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2.样本分析
笔者将整理出来的岗位任职要求,通过词频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并除去“人员”“条件”“规定”“资格”等虽然频次靠前但不具有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关键词,得到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内的50个对研究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词(见表1)。
二、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出版人才需求变化
综合上述统计数据和研究所涉及岗位的具体需求,可以得出我国当前新闻出版人才呈现出文学素养与新技术能力并重、急需掌握全媒体产品生产能力的人才特征,人才需求中尤其对跨媒体传播策划和管理能力、创新创意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及社交媒体营销能力作了突出强调。
根据关键词统计,“文字”“撰写”“写作”“功底”“文案”等词的TF-IDF排名都比较靠前,这反映出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出版人才应具备的良好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在媒介融合时代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更受重视。在新技术能力方面,多数单位把“熟练操作Photoshop、Dreamweaver、Illustrator、InDesign等软件”“懂网站页面语言(HTML、CSS、Javascript)”“有W页或H5制作经验”等技能素质设置为招聘员工的优先条件。此外,“熟悉社交媒体及网络语言”“精通各种微信营销方法”“APP及微信平台数据统计分析”等新能力要求出现在新媒体岗位招聘信息中已屡见不鲜。从招聘情况来看,传统新闻出版单位的新媒体岗位以及以新媒体为发展方向的机构,都把社交媒体的营销能力作为岗位职责的一部分,并且在取样的半年时间内,这一需求有逐月递增的趋势。另外,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对外文化开放和传媒的全球化趋势,新闻出版单位除了对人才的外语能力有需求之外,也着眼于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大学期间曾作为交换生到国外交流学习”“有国外工作经验”都被纳入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虽然有此要求的用人单位只有少数几家,但可以看出对其愈发重视的趋势。
三、对我国高校新闻出版人才培养的启示
我国的新闻出版学教育现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格局,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层次上较为完备,呈现出渐进性、系统化、梯队式的人才培养特征。但是,新闻出版学教育多年来一直按照不同的媒介形态进行区分,在人才培养上也遵循依据不同媒介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原则,与近年来媒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出版人才:现实需求与培养探索融合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相适应。结合媒介融合时代的人才需求特征,高校的新闻出版教育应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1.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树立融合型培养理念
媒介融合发展对新闻出版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传统新闻出版人才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技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从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可见,和新闻出版相关的门类、学科主要有管理学门类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艺术类的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文学类的新闻传播学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特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和数字出版等。科学的学科划分对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把专业学科分得过细,形成学科“分家”、单科独进的局面,造成学科壁垒森严,学科资源单一,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当代新闻出版人才的职业要求除了传统人才需要具备的内容加工能力外,还要求从业者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艺术素养和信息资源管理以及经营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并未被传统的新闻出版教育全部囊括在内。因此,新闻出版融合型人才培养首先应该逐渐打破出版、传播、艺术设计、网络新媒体、动画、数字媒体等学科和专业界限,打通学科专业问的理论基础,实现专业与专业问的优势互补,形成更宽视野下的人才培养专业域。
2.基于融合理念建立开放性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媒介融合型的新闻出版课程体系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开设新闻出版学专业的高校根据业界的需求,增加新媒体运营、营销和渠道等课程,但明显存在为了响应融合而简单增容课程的情况,并没有深入思考媒介融合环境下人才的教育目标,其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及融合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指标等问题。这主要缘于融合型人才培养是个别专业和相关学院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高校具备着眼全局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融合理念下建立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专业集群视角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的主要特点是“重融合、宽基础、活模块”,其核心思想是打破专业界限,根据行业的融合发展需求把相关联的专业作为一个群,对其所对应的知识、能力、技能予以系统的整合。新闻出版学课程设置要融合到传媒专业集群的范围内,基于媒介融合环境下产业对传媒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将新闻传播、编辑出版、数字媒体、广播电视、动画等专业进行集群式关联,构建课程模块(见表2)。
这种模块式课程体系避免了专业划分过细带来的专业知识领域过窄的问题,由纵向的专业课程设计转向了以能力为核心的横向课程体系的建构,呈现出多学科、多专业交融的特点。
(2)开放跨学科的优选课程资源
从媒介融合角度来看,各学校在新闻出版学培养方案设计上要将全校资源做一盘棋考虑,做好融合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学院在建构动态、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时,更要充分将现有的其他学科的优势课程资源为己所用。要重视“平台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共享”,即集中全校优势资源建设公共平台课、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学校所有课程都可以根据承受能力和需求情况,对任何系、任何专业、任何学生开放。开放性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和专业界限,也调动了学生跨学科选修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课程是教育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的交汇点,这在面向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课程开发要跳出传统的学科圈子,从社会需求、学科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多视角来分析考虑,有效改善课程设置中基础知识、最新知识、实践知识等的分配结构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合理分配和排序的问题。业界力量的介入能有效地带来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能够及时更新知识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美国和日本的许多高校,都有相应的机构主要负责课程开发,目的在于协调、参与并帮助学科专业人员、有关机构或行业的代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课程研发等工作。同时,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并聘请业界具有相应资格的专家参与课程教学,也可以缓解高校在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具有多元化思维和知识的人才
长远来看,完全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来培养媒介融合时代需要的新闻出版人才是有局限性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课程调整的滞后性很难跟上新媒体飞速发展带来的知识更新;另一方面是再先进的课程设置,如果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依然会重现巴西著名教育学家弗莱雷(Paolo Frdre)担忧的情景,即“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总是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教师总是在讲授,学生总是顺从听讲……”,这一情形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和创新创意能力,使学生未来y以应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复杂多样的变化。
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学校和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更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程度或者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必须改革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实施模式,通过“问题式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以“问题”和“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和参与实践活动,增加师生问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进行自我构建,发展其实践和创新能力。如在媒介融合相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目前国内外媒介融合的现象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向专家请教等方法,主动探索我国新闻出版单位媒介融合的现状、国外媒介融合的经验等问题;而实践技能类课程,则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如在“书刊编辑实践…‘网页设计与网站制作”等课程中,教师可以以图书、报刊和网站制作为“任务”,按步骤、分阶段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查,学生为了通过各阶段的考查则必须以任务为驱动,广纳知识,手脑并用,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研究。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复合型师资结构
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的关键保障,融合型新闻出版教育要求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学科背景、学源结构、实践经验和年龄结构等方面都要合理搭配,形成以复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培养复合型新闻出版人才的格局。现今,各高校普遍存在传统新闻出版教育理念和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多,具有融合媒介发展理念、素质、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少的问题。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构建新闻出版师资队伍,应从以下四点入手:一是打破学历界限,改变非“985”“211”的硕士、博士不招的局面。从学历和实践经历两方面进行考察,注重引进曾经有新闻出版从业经历后又继续攻读新闻出版专业的硕士、博士,以及虽不符合学历标准但已是资深的新闻出版行业从业者的专家型人才;二是应打破学科专业界限,改变非新闻出版学专业人才不招的局面。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迫切需要有音乐、美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专业背景的教师辅助甚至是主导教学,这样可以实现不同学科背景间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互补;三是重视教师队伍的内部建设,建立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体系。鼓励教师参与职业教育,为教师去国内外高校和新闻出版业界深造创造条件。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参与企业的新闻出版项目或相关课题,尽快成为“双师型”人才,为培养融合型新闻出版人才做好有力保障。如借助我国出版机构经审批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的重要平台,促进高校教师参与行业项目,进行课题研究,形成科研成果,推动出版创新;四是“请进来”,即从大型新闻出版企业聘请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资深编辑、记者和专家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出版人才:现实需求与培养探索授,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开设课程和讲座,另一方面可以定期为新闻出版学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学校和企业其实都希望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技术型人才的目的,企业则希望通过这种合作创造更多的效益。然而为什么企业却不愿意录用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造成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率低的现象呢?原因主要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和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使得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高职学生一般都是去中小型企业工作,中小型企业必须采用与时具进的先进技术工具,但人数又有限,所以为了提高效益,经常要求员工具有先进技能,一人多岗,而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的技能跟不上时代要求,知识面较窄,达不到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因此现在只有及时进行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拓展专业方向,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2市场调查与计算机专业方向拓展
高职计算机专业是高职院校IT方向最老的专业,但是随着IT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技术的分类也越来越细化,于是从计算机专业也细分出了多个专业,比如软件专业、网络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和动漫专业等,然而社会企业还是需要大量具有计算机宽泛知识和应用技能的人才,作为老专业的计算机专业还是需要保留下来。由于这些专业的相关度很高,容易出现专业方向交叠度大和课程重叠严重的现象,使计算机专业没有了自己独特的专业方向。
2.1计算机专业以前的专业方向和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方向以前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曾经有过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方向、基于PC机互联网的网站建设与维护方向、突出网页设计和美工等前端技能的方向、突出多媒体制作的方向等,但是现在这些方向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细分出去的其他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了。因此计算机专业必须重新建设有自己特色的专业方向。
2.2市场调查
对近几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多次调查数据显示,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多就职于中小型企业,从事软件开发的不到2%,网络技术的不到3%,硬件组装维护的约5%,网络运营、电子商务、计算机产品销售等工作的约30%,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专业完全不相关。近年对计算机相关中小型企业人才需求的大量调查数据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应用,企业以前需要的PC机端的WEB开发、网页设计、美工、网站编辑于维护、网络运营、电子商务等岗位人才需求量下降,现在对移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直线上升,增加的岗位主要有移动通用页面设计与制作、移动客户端应用开发、移动服务器端建站、移动产品网络营销等。另外还有少数企业已经开启了新兴的智能楼宇和物联网产业建设,虽然目前的企业人才需求不多,但将来一定是主流。
2.3专业拓展方向的选择与确定
职业教育领域应及时感知行业技术新技术动向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并迅速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来培养相关的人才以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对相关行业所使用的技术新动向的调查,可以感知到当前和以后的IT行业新技术方向为移动互联网、智能楼宇和物联网,计算机专业的拓展方向应该在这几个新技术选择一个。对中小型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人才需求最多的是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应用开发方向,而且该方向的课程可以在以前的课程基础上拓展,实验和实训可以充分利用以前的实验资源,资金投入要求不是很多。物联网和职能楼宇方向虽然是将来的必然发展方向,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和实验环境相对于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训环境,变动非常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经济基础不雄厚的条件下当前不适合往该方向突然转向。根据以往对高职学生接受能力的总结,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开发方向的学习内容由于编程较少,在他们的接受范围内,所以现在选择该方向作为计算机拓展方向。
3基于计算机专业新方向的教育教学改革
明确了计算机专业的方向后,不仅应该调整专业的课程体系,还要重视教育教学改革。
3.1教育教学的改革
针对不同的生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高职生主要来源是三校生和普高生,虽然他们都使用过移动互联网产品,但专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却有很大差异,所以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三校生的专业课教学是突出理论和实践水平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而普高生的专业课教学需要从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开始,循序渐进,所以给他们上同一门课的老师,虽然课名和教材一样,但教学进度和内容不一定相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案。
3.2专业课程及实验实习方法的的改革
专业方向的拓展必然造成传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变动,传统的课程或者淘汰,或者减少课程内容中过于理论的内容,增加专业拓展方向的课程内容。校内课程实验和实训应继续坚持校内的“产教结合”模式和案例教学,但是课程实验教学的方法还需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先讲理论,再做相关实验演示,然后学生被动模仿。现实工作中都要求员工具有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很重要。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可以进行以下尝试。课程的早期实验可以先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中期阶段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可以指导学生先做实验,教师解释实验中理论依据,课程后期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自己做实验,让学生主动搜索查找相关的理论依据,以这种渐进的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还要提高“工学结合”实习的有效性。“工学结合”要求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提供充足的专业相关性实习岗位,鼓励企业对实习生进行岗位培训,而不是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在企业做于专业不相关的简单打杂事务。
3.3培养学生较宽的技能范围
中小型企业要求员工不仅具有应用专业时尚技术的能力,还要一人多岗,具有跨学科的其他专业基本技能。所以计算机专业还需要开设更多的专业选修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跨专业的选修课。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