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厚重的文化底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幸福的生活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不令我们生出些许感概……
3、对联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4、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美德事迹就如同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5、报道侧重咸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播电视系统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咸阳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
6、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7、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就是红烧肉。
8、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9、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
10、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今天・我们昭通把“十大名菜”呈现在世人面前,一方面,是为了积极响应云南省政府“振兴滇菜”的号召,让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昭通菜声名远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云南的一张新名片。另一方面,在振兴滇菜的历史机遇中,让昭通菜系异军突起,成为云南旅游文化新的延伸,不仅成为增加老百姓收入的重要手段,甚至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铸造昭通新形象的战略举措。
人文昭通,美丽昭通,魅力昭通。昭通菜的发展,昭通饮食旅游文化的发展必将给花团锦簇的彩云之南奉献新的绿色!
《昭通之恋》
李 空
红叶染艳了乌蒙山,
江风扬起了金沙帆,
黑颈鹤舞动着羽扇,
张张苹果般灿烂的笑颜,
欢迎着您的到来。
这里没有黄浦江畔的璀璨,
却有纯洁的彩云铺满蓝天。
这里没有紫禁城里的波澜,
却有悠久的故事写满汉砖。
阳光的昭通,
是一幅幅美丽的照片。
让我怎不把这片土地爱恋。
不知不觉中,
旋律飘出了心田。
乘着歌声的翅膀,
我飞过了江河山峦:
乘着歌声的翅膀,
我越过了村庄田园。
昭通啊!你为什么让人这样爱恋?
迷人的“三川半”风光
说起云南的风景,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大理、丽江、西双版纳、香格里拉。其实,在云南的东北部,还有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那就是被当地人自称为“三川半”的昭通。
关键词:西安;旅游业;历史文化;人文定位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184-0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种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经济衰退的阴霾笼罩全球。而旅游业作为一种古老而新兴的产业在过去的五十年,从一个无足轻重的产业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支柱产业。到1994年,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它还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以及各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西部地区,虽然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正在实施,但工业农业相对落后,发展难度仍然很大,而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旅游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推动整个西部综合实力的大跨越,大发展,不失为明智之举。本文仅以西安市为例,来谈如何利用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优势来发展西安市的旅游事业。
一、西安市旅游发展的现状
当今西安为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早在1982年,西安市就位列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并获得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近几年西安的旅游业发展迅速,综合接待能力和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度上升,全市旅游收入逐年提高,占西安市GDP的份额连年攀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业已成为西安市真正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2011年国务院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西安是中国唯一被定位“历史文化基地”的城市。
长期以来西安市凭借垄断性极高的历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拳头产品,这些旅游资源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仅凭借其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就占据了旅游市场的垄断地位,且获得极大的成功。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产品的供给日益丰富,旅游市场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异常激烈的旅游产品的替代竞争。传统的西安旅游项目多为静态的展示,观光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鲜活性的最大优点没有得到发掘利用,没有真正地从旅游者的需求角度切实可行的进行旅游产品的深层次挖掘开发,对景点的市场推广,营销和管理往往被忽略,旅游业基本上还是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上,游客的体验不深刻,对西安整体形象的美誉度和游客重游率的提高极为不利,一些著名的风景区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地位。传统的旅游项目如果仍停留在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上将是危险的和短视的,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西安旅游业的文化定位
西安是历史悠久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那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的辉煌史,有着三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和一千二百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
有学者提出,旅游产品的竞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这是一种最普遍的竞争方式。第二层次的竞争是质量竞争,包括旅游服务质量,景观美学质量等。处于最高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竞争,文化是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关键。旅游产业是一项具有很强文化性的经济事业,尤其对于西安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古城,旅游开发和经营只有体现出清晰的文化特征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目标。由此可知,旅游文化建设在西安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已是不争的定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秦皇汉武,汉唐盛世和丝绸之路都发生或源于西安,西安在历史上建都时间之早,建都时间之长,城区规模之大,都能体现“帝国之都,华夏摇篮”这一特征。要保持自己的旅游竞争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不懈地保持西安的古城特色,不断地挖掘出几千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给世人。历史和文化是西安的优势,也是西安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托,如何发挥优势打造富有特色的西安旅游产业文化,就成为实现西安旅游发展战略的难题之一。
关键词: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德州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地方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地域特色文化渗透到区域经济中,立足于资源优势等,可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此外,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区域有着不同的产业选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可促使形成有特色的产业。
(二)地域文化创新是一个地方各领域创新的重要基础。在知识化、技术化的背景下,以创新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越来越需要创新文化,区域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文化的创新以致区域的创新。区域创新推动着区域发展,而创新又一定是以特定的地域文化为背景的。可见,文化创新不仅是区域创新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区域创新的源泉,尤其是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先导。
(三)地域文化是地方综合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源泉。经济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竞争力。文化既是一个区域的形象,也是灵魂,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区域个性和风格,才能获得特殊的魅力和吸引力。可以说,深厚的人文底蕴,社会成员高水平的文化品位,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转化成一种无形的资源,极大地提高一个地区的环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形成推动经济发展、吸引外资的强大优势。
(四)地域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在知识经济形态的大背景下,文化不仅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而且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以至于出现了文化经济、体验经济等特殊经济形态,尤其是文化已经构成了产业化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文化资源还可以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许多企业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产品进行文化包装,有利地提升了产品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增加了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五)地域文化是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基因。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体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当地域文化经过挖掘、整合、归纳、成型,被群众所认可进而深入人心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起来,树立起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从而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时时刻刻发生影响和作用。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塑造不同品位的人,不同品位的人创造出有着质的差异的生产力的其他要素,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兴衰。地域文化是一种生产力。
二、德州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影响力
(一)厚重的文化底蕴。德州文化资源是世界级文化品牌。德州在夏时的“有鬲氏之国”一词可谓妇孺皆知,有鬲氏之国的实体虽然在历史中早已消湮,但以其独特魅力,从这片沃土中生长出来的有鬲氏文化却穿越几千年的时空,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德州在尧舜时期属兖州之域;夏属有鬲氏之国;春秋战国时属齐;秦设鬲县于此。历时两千二百余年,至今许多的民族风俗都留存着原有的遗风,这说明德州文化底蕴十分厚重。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品牌,一个与德州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鬲县故邑,通过挖掘、嫁接、包装、推介,并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完全可以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吸引世界目光。
(二)交汇、融合的地域文化特色。“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是对德州的文化定位,表现了德州的人文特点。德州自古地处齐鲁、燕赵两大文化板块的交汇之处,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后又受到京城文化的辐射,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德州成为南来北往客商、文士路过、聚集的地方,天津在近代成为重要工商业城市后对德州的文化影响也很大。这种地理位置,使德州从古到今始终处在一种文化交汇、融合的地位,多样文化的冲撞、交融,成为德州文化的特色。从人文精神上看,德州人有齐鲁文化的禀性,有燕赵文化的风格,有运河文化的神采,有京津文化的流韵,在山东省的城市中是十分独特的。
(三)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博大精深,而以运河沿途风俗习惯、居室建筑、戏曲文艺、绘画雕塑、民间工艺、传统节庆、服饰饮食、集市贸易为主要内容的运河风情,则是运河文化的精华和最出彩的地方,应该成为运河旅游最大的看点、亮点和卖点,也是华夏大地靓丽夺目、不可多得的一道风景线。就德州地域文化而言,运河文化具有的“不屈不挠”精神,深深地积淀在德州人的理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从而派生出“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德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补交映的地域文化特色。德州地处山东省西北部,东临渤海,西望太行,南依省城济南,北靠津京,“地处九河津要,路通九省舟车”,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称。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德州厚重而独特的文化内涵,从总体上看,大体上有这样四条脉络:一是以陵县为代表的蕴涵汉代习俗的龙山文化;二是以乐陵、宁津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三是以德城、夏津等观光娱乐景点为重点衍生的“德”味休闲文化;四是横贯德州全境堪称德州地域文化中的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补交映,形成了德州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三、如何发挥地域文化在德州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展示德州独特发展风貌。德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类文明程度相对较高。德州市的历史文化极其丰厚,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宗教场所、人文轶事、历史传说等。以众多古代原始的名胜古迹建筑群和灿烂的文化资源,构成了德州地区特有的人类文明史。近年来,随着对德州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科学利用,地域文化为推动德州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展示德州地域文化,塑造德州整体形象,先后推出了“槐花节”、“金丝小枣节”,开发了“锦绣川”历史文化,开辟了“黄金旅游线”,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系列活动,带动了旅游经济、城市建设、交通、环境、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德州应深刻挖掘地域文化中蕴涵的优良作风、精神风貌、革命传统、民俗风情,使德州的整体形象既反映出自然传统风貌,又与社会进步合拍,展示她特有的文化张力,使德州的地域文化成为德州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使产品特色鲜明。要立足特色优势文化,加快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本体产业中的黑陶业,交叉产业中的旅游休闲商贸业,延伸产业中的编织工艺品、针织品等已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和知名度的产业。既要大力改善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艺术价值,又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延伸产业链;对于民俗文化和遗址文化,要积极包装,融入旅游、展览、商贸等产业中去,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同时,要积极扶持、引导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改善文化产品的设计、造型、款式、装潢、包装、商标、广告等,大力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
(三)注重企业文化传承,形成厚重的企业文化底蕴。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不仅在企业数量、规模、水平上存在差距,更重要的是在企业文化上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开放、平等、竞争的氛围明显不足,腐朽的封建传统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经济发达地区更为明显;公平竞争、以质取胜、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等基本准则淡化甚至被抛弃,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行为时有发生;在企业发展上维持低水平简单再生产,在企业产品上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在企业管理上盛行家族式、家长制等等,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欠发达地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大力弘扬“厚德载物、以诚载信、海纳百川、因时而变、革故鼎新”的精神,发展完善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体现本地优秀文化传统的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基本信念和长远目标,培养员工的群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为企业发展内生出不竭的原动力。
(四)振兴文化名牌,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挖掘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形成产业特色为指导,以一二三产业为依托,以生产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为内容,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规范文化市场、平衡产业结构、开拓就业渠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内容非常广泛,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文化底蕴丰富。加快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既能加强当地对外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又能推动交通、通讯、工业、商业、城建等许多行业的发展;二是打“地方牌”,开发名牌产品。要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包括民俗资源,开发适合现代市场经济需求的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三是以开发利用为目的,加大投入,搞好文物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不能只靠国家财政拨款的维持性保护,要走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一体化之路,以开发利用带动文物古迹的保护,自我增值,滚动发展,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四是利用传统文化精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这又包括搞好地方史志的编撰出版、利用文物古迹对人们进行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爱国爱乡教育等。
(五)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促进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协调发展。要坚持两者发展并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发展要相互促进,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两个文明建设双翼齐飞。在具体发展规划中,要坚持同步原则,同时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目标、方案,使之成为一个发展整体;要坚持系统与战略原则,一个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统一配合,协调一致;要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积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过硬的名牌项目、产品和产业,防止简单机械照搬和复古倾向。
(六)突出地域文化资源精品开发,扩大德州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德州应充分发挥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古迹丰富的有利因素,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认真做好研究和科学论证,协同京津冀,综合开发运河文化,统一建立运河文化管理和运营机制,将德州运河文化和京津冀运河文化建设成为集航运、科技、商贸、旅游和环保为一体的绿色长廊。同时,规划建设一个以德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旅游大格局,为此应探讨研究乾隆德州行宫踪迹,继续深挖苏禄国东王中国之行文化、古运河人文和历史文化、扩大和丰富德州扒鸡文博馆、中国太阳谷的文化传播和旅游内容,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南部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景观和现代文化科技于一体的旅游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靳润成.中国城市化之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2]谭宗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3]王黎明.区域可持续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楹联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品。在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陕西,弘扬楹联文化,彰显自身文化底蕴,凝练城镇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文化形象,发展楹联文化产业,是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的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楹联;城镇文化;特色;和谐城市;建设
文化建设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 对提升城镇功能、促进居民素质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楹联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凝练的文字、丰富的意蕴、可庄可谐的特点,成为富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国学明珠。陕西省是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闻名的,楹联文化在陕西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背景下,如何借助楹联这一文化精品的独特魅力,展示陕西省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陕西省文化资源的内涵,形成文化特色,是我们面临的深层课题。
一、弘扬楹联文化,凝练城镇特色
陕西是文化大省,拥有多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特别是在一些名胜古迹中,保存下来的历史楹联、特定区域的民俗楹联,都成为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且不论著名的文物景点,单就分布于各个区域的寺庙古刹楹联就足以成为文化的“亮点”。像长安县香积寺的楹联:“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出地艰难。”是语重心长的教诲;韩城司马祠的一副对联:“刚直不阿, 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 著成信史照尘寰。”是对汉代伟大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的赞叹;留坝县张良庙楹联中的一副:收秦关百二河山, 奇谋独运; 辅汉家一统事业, 成功不居。“是对历史人物的述评;道教圣地周至楼观台的一副对联:“存心邪僻, 任尔烧香无点益; 持身正大, 见吾不拜有何妨。”道出了修身处世的道理;终南山弥陀寺山门楹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是对山寺景色传神的描绘,联景相映,相得益彰。
陕西省各地拥有数量众多的楹联佳作,大多都含有无数动人的文化传说和真实的历史文化故事,保护与延续地方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是我们创建文化特色最宝贵的依据。因此,建设文化特色首先要对自身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保护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对联、不同时期的民俗风情对联,并认真挑选出精品佳作, 积极开发相关的文化经典品牌,让它们在生活中留下烙印,这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延续,保护这些其实就是保护文化底蕴、保护地方特色。
其次,充分发掘和利用楹联文化,形成陕西省旅游文化特色。通过楹联对景点的点题、渲染和美化,把楹联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增添旅游景点的审美文化价值,彰显陕西省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使之成为中外游客游览观光的胜地,成为文化建设中的闪光点。
二、创建城镇楹联街区,打造城镇文化名片
首先,在城镇建设中,要增强楹联文化意识,突出城镇旅游景区、标志性建筑的楹联文化含量,对城镇标志性建筑、名胜古迹等处的楹联,进行统一设置与管理,拓展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城镇文化的品味。
富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往往蕴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城镇文化的载体。如城镇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特色广场、主题公园、休闲场所、网络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都应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楹联展示,使其散发出厚重的文化内涵,让其文化价值得以体现,通过楹联展示,以彰显城镇的个性与人文精神。
其次,创建城镇楹联街区。城镇楹联文化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设置几个楹联, 应把楹联内涵与街区特色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韵律,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城镇楹联特色文化可以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不同街区历史的形成、人文景观、居住环境、地方单位等区域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街区楹联文化发展的主题,从而创建各种主题街区。如西安书院门、西大街、顺城巷等仿古街区,可打造成历史文化楹联一条街,展示丰厚的历史文化;德福巷等街区可以用楹联来展示休闲文化的特色;西高新区一带也可以用楹联突出高新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在户县、周至、汉中、宝鸡等地,可创建“楹联之镇”、“楹联之乡”、“楹联之村”等,展现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文化。
主题鲜明的楹联文化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起到文化传播的功能, 才能增加城镇的文化特色, 体现城镇的个性魅力,也是彰显城市形象的特色名片。
三、夯实楹联教育基础,推动楹联文化发展
积极开展全省的楹联教育工作。通过学校和社会两大平台大力推进楹联教育。学校楹联教育可以从中小学入手,让楹联知识走进课堂,与诗词教育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渗透诗联教育,实现语文教学与诗联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每周一堂诗联鉴赏与创作的专题课、每月一块诗联文化墙、每学期一次诗联培训讲座、每年一次校园诗联创作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楹联的兴趣,陶冶高尚情操,在阅读、学习、积累楹联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文化的底蕴。对大学生进行诗词楹联教育,应该充分利用选修课堂、校园网络、校报、文化沙龙及各种学生社团活动阵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欣赏名诗名联,推动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社会上的楹联教育,主要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或举办培训班、名家讲座、社区楹联学校、楹联橱窗等方式面向大众普及楹联知识,普遍提高城镇民众的文化素养及楹联创作的兴趣。
四、开展各具特色的楹联活动,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提升城镇文化形象,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参与。各区域应根据自己不同的地域色彩、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等开展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楹联活动,吸引群众自觉参与。如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和春节等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等为主题,结合各自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征联比赛,评选出优秀楹联加以奖励,并悬挂在合适的地方进行宣传,彰显楹联文化特色;每年春节,开展征春联、送春联、评春联、挂春联等一系列活动,普及宣传楹联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使楹联文化渗透到城镇的各领域,让更多的人关注楹联、了解楹联、喜爱楹联,让楹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活动对提高陕西知名度,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推进陕西经济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开展特色活动正是丰富城镇文化内容、增加城镇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五、经营楹联文化,发展楹联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