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新媒体运营的见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刊讯(记者 卢剑锋)2月28日,由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第一部中国视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会在京举行。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主编庞井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上海广播电视台百视通公司总经理李怀宇,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瞿海滨等出席会并发言。
广电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实为会议发来贺信,对第一部中国视听新媒体蓝皮书作出了高度评价。赵实认为,该书既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又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学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了视听新媒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对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具有参考和指导价值;并且注重信息公开,突出了政策导向和管理取向,对于推进视听新媒体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赵实指出,这部蓝皮书是全社会、全世界了解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主要窗口,是开展业务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政府实施管理的有力抓手。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全面展示了近年来中国视听新媒体的发展成果,分析发展路径,展望发展前景,为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据庞井君介绍,该报告在结构上采用总报告、行业分报告、个案和专家视点的体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总报告从宏观层面分析总结了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发展历程、政策法规与管理状况、技术应用与创新水平,介绍了国外视听新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行业分报告总结了各类视听新媒体新业务的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个案研究选取典型视听新媒体运营机构,“解剖麻雀”,总结经验,探讨启示。专家视点邀请权威专家、业界精英从不同视角阐释对视听新媒体的见解。报告还采取附录的形式,回顾了1993年以来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大事要事,介绍了国外一大批知名视听新媒体运营机构与平台的发展情况,界定和解释了150个英文缩略词的中文涵义。
庞井君预测,随着《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的落实,以及宽带网络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政策环境将更加完善、网络环境将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将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视听新媒体行业将步入高速发展期。他认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进程中,视听新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凸显,必将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
不管是出于品牌建设、倾听意见还是达成互动,社会化媒体都越来越为企业和商家所利用。然而它们之中的大多数都面临一个困境:如何建立一个系统框架来衡量社会化媒体实效?本文通过解读一份由Susan Etlinger为咨询公司Altimeter Group撰写的定性调查报告,并融合作者针对小型公司对其进行的访谈,为以上问题给出一些思路。
关键字
社会化媒体营销实效观点研究监测评估
Susan Etlinger是著名的行业分析师,专注于社会化媒体分析及战略设计。她走访了60个社会化媒体营销从业者及商家,试图理解企业当下如何衡量社会化媒体实效。
她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系统框架,把社会化媒体营销同企业目标紧紧栓在一起。
注:Susan这一调研针对的是企业级受访对象,作者对她进行了访谈并询问了她针对小型公司提出的一些意见。本文融合了调研及访谈的内容。
从公司的战略目标开始着手
社会化媒体运营卓有成效的企业所有者都懂得要将其整合到企业战略目标中去。制定社会化媒体运营计划需要遵循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程序,下图给出了具体说明。
Etlinger建议所有的企业都遵照这一程序,小型公司因为资源和试错机会有限更需要注意。
用足够的时间认真思考企业的成功愿景有助于正确地选择衡量标准。这意味着在考虑社会化运营目标之前,必须先考虑企业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再围绕那些根据自身需要制定的标准来组织人力。只有这样才可能选出最佳的运营工具(包括平台、衡量手段选择等)。
社会化媒体运营目标一旦确立,就可以参考Altimeter集团的社会化媒体实效评定罗盘图。该图揭示了社会化媒体影响企业的6个维度。
你的挑战是什么?确立社会化媒体运营目标并思考如何衡量这些目标的实现与否。
以下对6个维度展开进一步解释:
#1.监测品牌健康度
你是否知道消费者如何评价你的服务、产品或用户体验?大品牌不惜代价地管理其品牌形象,小企业也需要了解消费者的看法。
Etlinger发现,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对大品牌发出抱怨,但在直接向小企业提出批评的时候却有所保留。
社会化媒体能够帮助企业发掘出到用户不一定希望直接告诉你,却会分享给好友的一些消息。
但是企业也需要清楚不可能通过社会化媒体了解到所有信息,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
1. Twitter截获了大量信息以至于企业只能获取其中的5%;
2.Facebook的隐私设置禁止非好友对内容的访问。
这两个因素使信息获取变得被动。小企业也许会发现听取意见也变成一种挑战,厚着脸皮直接询问在线用户也许是一个好办法。
分析社会化媒体上用户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品牌是否健康。Etlinger在下图中提出了如何分析的方法论。
#2.优化营销活动
倾听社会化媒体能帮助企业优化营销活动,从而更好地确定目标受众。对于许多企业来说,Google Analytics是最佳工具。
企业应当了解两个问题:第一,用户通过什么关键字进行搜索;第二,用户从哪些第三方网站跳接到你的网站。要将营销活动、内容、渠道、时机和有影响力的人进行优化。
人们的分享行为因社会化平台的不同而异,Yelp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交平台,但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用户在Yelp上把自己定位为美食鉴赏家,针对美食发表的意见往往比在Twitter或Facebook上更挑剔。
#3.推进销售
如果你没有在线商店的话,这一点可能很难评估。然而,所有企业都希望了解社会化媒体带来了多少收入。
通常来说,社会化媒体并不能直接引发交易。然而它能够产生流向和转化率。Dell的社会化媒体总监Richard Binhanmmer认为,销售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交易行为,更是一种关系的建立,社会化媒体对长期关系的维护具有显著的效果。
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在于以下三点:1.购买行为,2.搜索结果,3.客户忠诚度。
如果你有实体商店的话,记住为每个分销渠道建立流向追踪系统。
你可以在Facebook、Twitter和Groupon上发起促销活动并观察哪个渠道带来了最多重复购买率。Groupon能够吸引那些寻找促销信息、有可能成为新客户的人群;Facebook或Twitter上的粉丝们则会因为享受到”粉丝特有折扣”而深化同品牌的关系。
多做一些假设和尝试。得到的结果会因商业类型和粉丝基础不同而有所差异。
#4.节省运营成本
社会化媒体能为企业带来显性或隐性的节约。客户一旦成为品牌代言人,品牌影响力就能在不花费巨大投入的情况下得以扩张。
此外,社会化媒体也是一个相对开销极低的客服平台。当然,这要看企业能否专门匹配人员来实时倾听在线反馈。
一个聪明的做法:同那些在社会化媒体上具有影响力的粉丝建立关系。这类粉丝不仅能够成为品牌代言人,甚至能充当客服的角色。如果他们表示乐意为你的品牌说好话,那就要想尽办法给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
#5.改善客户体验
Etlinger在调研中发现,社会化媒体同客户体验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品牌健康度提升、收入增加、成本降低。
举一个没有在调研报告中提及的例子。Kraft Food (卡夫食品)的社会化媒体意见反馈团队发现了一个趋势:类似”’切”、”血”、”色拉酱”之类的词频繁出现,而这些词和食物并无直接关联。团队对这一现象深入研究之后终于明白了原因所在:消费者在开启新设计的色拉酱瓶子时经常弄伤自己。
有缺陷的设计很快得以改良。然而没有社会化媒体,这个问题甚至都不会被发现。伤口并未严重到要接受急诊处理的程度,顶多算是一个不便之处,因此消费者也未拨打客服热线,而是在社会化媒体上向朋友们发发牢骚然后抛之脑后。色拉酱并不是人们频繁购买东西,类似的问题可能会隐藏好几个月而不被企业所知。
#6.促进创新
Etlinger对星巴克和宝洁公司通过专门建立品牌社会化网站、鼓励粉丝表达观点的举措赞赏有加。并非所有企业都可以这么做,但至少能够在社会化平台上找到倾听消费者的方法,并从中了解到消费者对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见解。
比如在Twitter上,”我喜欢”、”我希望”、”我讨厌”等类似字眼就可以让你了解人们想要的是什么。”我希望Charlie’s不要停产蓝带鸡”—-这条内容就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讯息。
企业也可以直接在Facebook上向粉丝们询问对新产品、新服务或促销活动的看法,甚至举办类似”Idea Wednesday”这样的活动,每周五花上一个小时在粉丝们中间寻找创意点子。
总结:
1.把社会化媒体分析系统纳入企业的整体目标中。
2.选择符合企业需要的衡量标准。
3.找到既能够满足分析要求,又不超出预算的测量工具。
4.不要把销售看作简单的交易行为,而要当成一种关系的建立。人性化地对待客户,并尝试了解线上行为如何影响企业同客户之间的关系。
5.把客户变为客服、品牌代言人和意见来源。(来源:SocialBeta)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普及,从而致使市场对平面设计的需求增大,而对平面设计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大量网络产品与新型网站的出现,出于各种运营需求,使网络公司大量吸纳平面设计工作人员,从而导致市场对平面设计人员的需求量不断扩增。网络的运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平面设计,很多大型网络公司均已设置了平面设计部门,因而,网络快速的发展一直如影随形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网络的普及,也使得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要求随着新的需求不断增高。网络的普及标志着当代人们正式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平面设计则需要有更高的使命,其拥有更多受众的同时,对视觉触感有更高的需求。然而,传统平面设计对这一需求是无法满足的,因此,改革成为必然的途径。
2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基于互动的平面设计教学的一些策略
2.1对教学模式与理论基础加以完善当前的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必须强调市场意识的引导教育,而全面改革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结构是市场意识引导的教学重点。进行理论知识结构的改革,首先从课堂教学模式着手,让学生步入社会,深入市场体会,而不仅限于教室课堂之内。与此同时,教师或者学校可与平面广告设计的相关公司合作,聘请资深广告策划人或广告公司负责市场负责人进行专业与社会知识讲座,从而达到联合教学的效果,使学生不仅对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开阔视野,还可将讲座人或授课者的创新思维、社会阅历与对设计的市场需求等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达到广告媒体的应用能力及掌握广告设计的创作与实施。
2.2着重多媒体网络的新型课程教学二维视觉是传统平面设计的侧重点,当今的网络时代,人们在视觉效果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三维技术的立体视觉效果,更让人们为之震撼。因而,三维技术必须相应地融入平面设计教学的课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学下,Flash体量小、交互性强、动态效果逼真等优势特点,其在网页设计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元素。而Flas应用于平面设计课程,二维动画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必将给平面设计带来更多的活力,从而使学生学习平面设计的行为能力更适应于社会的需求。
2.3对学生多媒体环境下平面设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平面设计的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使较多的学生都能对教师讲过的案例都可完成制作,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理论结合实践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为将来学生创新设计作品而打下牢固的基础。创造是设计的本质,而设计过程的创新思维,源于个人对设计的独到见解与个性差异。因此,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习独具的思维、设计风格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并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与内心独特的潜意识思维,使得学生对平面设计的潜能被充分挖掘,从而设计出独具个性的优秀作品。
3结语
CBSi中国女性时尚群组总经理唐海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互动媒体未来的关注重点并不在所谓的破局和调整,而是一个把概念、理念变成生意的转化过程。任何变革和调整都会基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户的需求变化。对于Onlylady(以下简称OL)这样的媒体网站,只要抓住用户需求,做出真正让目标受众喜欢的内容,粘住他们,那么之后营销上的变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WEB2.0+1.0资讯
女性垂直网站格局未定
有人说这是一个狂飙的时代,我们处在大国际化和数字化双重压力下。这两种压力对营销产生影响,必须重新诠释什么是营销。
网络导报:在您看来,现在像OL这样的互动媒体面临着怎样的营销环境?
唐海荣:OL的营销在未来有着非常大的机遇和空间。因为从目前国内互联网环境来看,女性垂直网站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格局。而四大门户已经平分了“门户天下”,搜索、电商等领域也被巨头所占领,想从这些领域突围有很大难度。而中国女性时尚行业,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以及女性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习惯自我主导生活方式以及个人消费。这也正是女性时尚网站非常欣喜看到的变化,也是我们很好的营销机会。
网络导报:09年的时候,您就说过,OL是在WEB2.0的基础上加了1.0的资讯,所以才能给客户提供更专业性的服务。现在3年过去了,OL又有了些什么变化呢?
唐海荣:可以说还是1.0加2.0,只是从原来比较分隔的状态走向更加融合,专业的资讯内容和网友的深入互动没有明显的界限。不过web2.0的格局变化非常明显,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的博客、bbs等对web2.0产品冲击很大。
“情感共鸣”――消费者的认同
投放品牌广告就像房子的屋顶,屋顶再好看,起码需要四根柱子的支撑。如果没有柱子的支撑,即使房顶建得再漂亮也只是一个“空中楼阁”,无法让用户和客户对这个品牌产生真正的理解。回到营销上,该怎么样去使我们的思想跟消费者产生共鸣?
网络导报:作为一个互动媒体,您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又做了什么努力的?
唐海荣:作为互动媒体来讲,我们的营销手段更多地是透过输出价值观,配合优良的用户体验,产生良好的口碑,从而真正地粘住用户,这样的品牌烙印,是有依赖度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网络导报:作为媒体如何影响思想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你要生产什么样的内容,HOLD住用户的心使其形成共鸣?第二个就是怎样把你的内容传播下去?
唐海荣:互动媒体首先要做的就是产生优秀的内容来吸引目标受众,让他们在网站里看到喜欢的内容,特别是能助其找到兴趣相投的伙伴,最终让受众能够在平台上得到快乐,这样这个媒体就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而一个有媒体文化的平台必然就能够让消费者产生共鸣。
从用户出发 知易行难
精准之后,必然会涉及到提升用户体验。如何做到获得更好的回报,或者是更有效的到达,用户的需求始终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记住,从用户出发,知易行难。
网络导报:在整合影响力,塑造多平台资源互通道路上,又有哪些难题或者是阻碍困扰着您?
唐海荣:第一是多平台的困局。我们看到有些多平台的发展误入歧途,大多数就是貌似机会太多,扩张速度过快,造成多项目并进,资源缺乏,最后哪个平台都做不好。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在战略上明确做什么不做什么,专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在不同平台上与其他优秀合作伙伴合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是通过多平台互通,将为客户打造的整合影响力变现,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即我们付出很多的媒体资源,却因为没有专业地对影响力的客观价值衡量标准,在客户那里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只是像OL这样的互动媒体在面对,而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共同面临的困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营销上的变革和商业模式上的改变从来都不是在某一个时间节点突变和迸发的,而是在过往的基础上累积变化、逐步发生的。这几年业内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社会化媒体、电商、移动等等。对于未来而言,或许不会产生更多新的概念,而是需要花上几年去消化这些概念,从而产生价值。
网络导报:如何发掘新时代的营销机遇?这个话题很大,新媒体,包括这两年互联网的发展,渠道也好、受众也好,其实在营销新媒体和新技术的推动下有很多新的机遇出现。
唐海荣:大家关心的新营销方式无外乎社会化媒体、移动、电商这几种。我们从媒体的角度来说,未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社会化视为一种方式和工具,并用它来改造现在的媒体形式,如何在社会化媒体的环境下有效地开展营销。此外,目前媒体与电商的合作方式还比较粗糙,只是通过简单的方式将媒体的用户分享或导入给电商。而未来的电商形态也会多种多样,不光是大型的B2C、团购,还将有很多C2C、甚至大的淘宝店,共同组成一个多元化生态圈,而媒体与这个电商生态圈的关系将更为良性和互补。
唐海荣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行业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31-02
前言: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等现象越来越制约着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如何控制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联合国成员国多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1992年5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2011年11月南非德班会议,更是将全面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提上日程。
行业博物馆作为世界博物馆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展示行业的历史发展、科学成就、文化内涵与工业文明外,还须承担宣传循环经济、推行低碳排放、减少碳源作为博物馆应尽的义务。因而行业博物馆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到低碳环保,促进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以下就行业博物馆与低碳问题发表自己初步见解。
一、 建设低碳行业博物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 博物馆建筑急需低碳
目前,国内大多数知名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尤其是行业博物馆的建筑外型多采用玻璃幕墙或石塑幕墙、玻璃屋顶,四四方方,火柴盒形状,有的入口大厅中空几十米,甚至全封闭、无窗口。虽然气势雄伟,颇为壮观,从采光、防潮、美观、独特性等方面来说无可厚非,但该类建筑需要多大功率的空调来维持恒温恒湿?会向大气中排放多大的碳源?给游客带来多大的光辐射、光污染?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多大影响与破坏?似乎少有人问津,因而改变博物馆现状,改变人的观念,刻不容缓。首先在设计、评审外观造型时要尽可能将博物馆建筑是否低碳、是否经济环保、造价低廉实用、对游客身心健康有益等作为评审标准纳入优先考虑范畴,然后才是博物馆的独特性、新颖性、可操作性。只有坚持这样的评判标准,建筑设计师才会自觉将低碳环保理念作为设计师必备的素质与义务,并作为设计出发点,而不是去迎合某些领导的品味,片面地追求高档、豪华、独特。就算企业资金再雄厚也要有所坚持。因为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不能因小失大,贻害无穷。建筑设计之前考虑不周,在馆建成后更法更改,必将博物馆的运营带来实际上的高成本与高碳排放压力,后果严重,追悔莫及。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对此深有感触。该馆位于广州新中轴线上,美丽的珠江南岸,东临广州国际会展中心,西接亚洲最高的广州塔,北面与广州最繁华的CBD珠江新城隔江相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为突出馆的位置,让游客从很远处一看便知是博物馆所在。这本是值得称赞的地方。然最后选定的博物馆外观建筑却是封闭式三面五颜六色的玻璃幕墙,中间是圆型玻璃桶造型。表面上看确实璀璨夺目,光彩耀人。殊不知要达到五方十色的设计理念,所有的玻璃屏幕都得从国外进口,价格贵得惊人,最后只得以国产玻璃替代,站在玻璃幕墙前瞬时便可让人晕眩;再者,中间的玻璃啤酒桶造型。从江对面看过来确实壮观,但很不实用。单不说全玻璃造型,会造成强大的光污染之外,就是一二层中空,12米高的空间,在不开空调情况下,温度可度达三四十摄氏度。开空调至少需两小时方能见凉,既耗电,又向空气中排放碳源。为节能省电,减少碳排放,只得将此玻璃桶展示功能暂且搁置。因此,在设计博物馆建筑外观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到博物馆的前瞻性、独特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博物馆的经济性、实用性,尤其是要考虑到博物馆的耗能、低碳排放问题,不然会对大自然的平衡、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破坏,同时来又对博物馆的经营、博物馆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二) 博物馆经营必须走可持续低碳之道
行业博物馆是主要是通过“物”来佐证行业与企业的历史、文化与工艺技术。一方面它强调博物馆的收藏、保护、展示、研究、教育等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又须满足欢众对审美以及场馆舒适度的追求,第三还必须使运营成本最低化。表面上,这三者是相互矛盾与对立:要收藏、保护就必须要有空凋系统、冷藏系统,要有美感、舒适、有趣味性,就必须采用一些高科技的元素,这势必会造成博物馆的高投入、高能耗,使运营成本过高,给博物馆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但三者也有相关性与统一性,并非高投入的馆就是一定是好的馆,如果做不到可持续性发展,无法生存,最终亦是枉然。因此,经营模式决定馆的展示类别、内容与方式,在筹建之时就须考虑到将来的经营。只有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性经营之路,这是行业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立馆之本,是正确、长久的经营之道与生存法则。
二、建设低碳行业博物馆的建议
(一)利用行业博物馆阵地,大力宣传、倡导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博物馆是向公民宣传普及各种科学知识的场所,但在我国现有的各种博物馆中,少有专门涉及低碳科普教育的展厅。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博物馆,尤其是行业博物馆的宣传阵地,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理念、技术突破、科技成果、成绩经验、行业水平等与观众分享,从而让观众在观赏博物馆时,加深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积极养成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通过参观行业博物馆,把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去,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重要职责与内容,使低碳教育由目前的个体自发行为、课本式教育为主的方式,变成政府行为,将行业博物馆直接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
(二)加强技术革新,引进新型能源,建设低碳行业博物馆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自然健康的问题,核心便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行业博物馆必须摒弃以往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回报、先排放后治理的传统思维,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从而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享受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带来的科技成果,并将这些科技成果用于低碳行业博物馆的后期建设。珠江啤酒5年来在节能、环保、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投入1.9亿元,共产生经济效益超过3.7亿元。而充分利用旧机器、旧部件进行造型展示业已成为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的一大特色,既节省了投资成本,增加了趣味性,又减少了碳源,做致到了低碳环保。
(三)建设低碳行业博物馆一定要量力而行
从策划开始,将低碳元素纳入考虑之列,这是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与必然选择,但是,要建设低碳博物馆,尤其是低碳行业博物馆,决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众所周知,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均为天然的清洁能源,取之不绝,用它们来发电,确能取代日渐枯竭的煤的使用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标准的低碳能源。但博物馆内要采用风能、太阳能来进行发电,投资动辄数百万、数千万,只有国家投资的大型博物馆、科技馆方能承受,对于由企业投资兴建的行业博物馆远远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就算经济条件许可,也得计算投资与回报的比例。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最著名的就是设计有两大系统,一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即利用2340块太阳能光伏电池,将光能转换为电能,总的装机容量为30万千伏安,第二便是节能系统,将所有的整流器改变成节能型整流器。从而对整个证明系统、能热源系统、通风系统、空调系统、电梯系统进行综合控制。系统工艺虽然简单,但造价昂贵,投资不低于2500万元,再加上昂贵的运营费、维护费,虽然相对数亿元的总投资来说不算什么,但相对于一般性行业博物馆确实无法承受,这相当于占总投资预算的一半以上。从经济角度上分析,投资2500万元安装太阳能系统,年发电仅30万千伏安,需多少年方能收到成本,投资与产出会严重失衡,因而大多数行业博物馆不愿投资该类项目,这也是建设低碳行业博物馆的难处所在。
(四)建设低碳博物馆,并非要削弱人们对审美层次的追求
随着人类对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造成破坏,尤其是对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日渐深入,人们便会对那些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面做得相对出色的企业非常向往,都想去参观、学习,于是,低碳行业博物馆便顺应大众之需而生。因为这里,他们不仅了解低碳经济的有关知识,了解各个行业的动态、取得的成就,感受低碳文化、生态文明,同时可以领略清颖、自然的空气与轻松、舒适的展示环境。试想像,如果观众一进门全是“油漆未干”的旧机器、铺天盖地的喷画味、形式多样的触摸屏、变幻莫测的多媒体等,给人以气味难闻、头晕目眩、审美疲劳的感觉,让人难以承受,展示效果反而没有清新、自然来得更为直接。当然,为了展示的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适当地采用一些具有震撼性的多媒体、触摸屏、互动游戏等展示手段,增加互动性、娱乐性,让欢众在欢赏、游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强记忆,消除疲劳,这本是无可厚非,也是大势所趋。但要把握尺度,宁少勿滥,重精而不在多,多媒体技术至多也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要知道,以电脑、投影仪等电子元件为主体的多媒体、触摸屏等刚开始可能给人以耳目一新、视觉冲击的感觉,且不说耗能、排放大量的碳源外,单是昂贵的维护费用就让人难以承受,几年后,电子元件受损或升级换代,大量的多媒体、触摸屏、互动游戏等便会寿终正寝,无法正常运行,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垃圾”,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根本达不到以前预期的展示效果,相反对博物馆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这便是目前大多数的博物馆、科技馆的多媒体、互动项目无法正常运营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设低碳行业博物馆,不但不会削弱人们对审美意识的追求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反而对博物馆的建设者、设计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持清新、自然、健康,又要具有新颖性、独创性、艺术性、趣味性,千方百计满足观众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审美意识的追求。
三、 结论
世界经济在经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面对全球气温变暖可能造成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必然性战略选择。在这个文化制胜的时代,谁成功地培育了低碳文化,就意味着抢占了决胜未来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低碳发展的力量源泉。
总之,只有全民行动,充分认识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更多地采用太阳能、风能、生动能等可再生资源,依据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经济模式,建设清新、自然、温馨的低碳性行业博物馆,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永葆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浅析低碳与博物馆结合的可能性》,作者:东莞市南城区东莞展览馆洪恩,《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