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高校教授的会计主要是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教授课程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会计核算方面,对于财务风险和控制等方面没有进行过多的关注,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新一轮的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定会对高效的会计课程产生影响,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是极大的。高校会计制度的变化不仅仅是会计核算方法发生改变,财务部门的工作要求也发生改变。所以,搞笑的财务部门要改变财务运作的方式,从单一的会计核算逐渐向综合性的财务管理方面发生转移。在工作重心转移的过程中,领导的观念以及管理方式能否及时发生改变、下级部门能否很好的理解转移的方向要求、财务工作者的的工作方式以及观念是否及时改变,这些是重心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问题。按照权责发生制,一方要对以前购买的固定资产进行补提折旧,另一方便要合适贷款信息以及设备欠款等存在的隐性负债,所以,会在短期内形成资产、负债不平衡的问题,资产负债率会提升,一旦资产负债率过高,高校要想在进行贷款业务时,难度会加大,会影响高校的资金筹措。
二、我国现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特点分析
在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中,因为管理组织结构和制度的设计,时两种管理模式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财务管理的权利集中在一人或者几个人手里,权利过于集中,影响基层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另一方面,权责分离,不利于财务目标的实现以及顺利进行财务工作的考核。对于上述问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高校的财务管理也进行了一些修改,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对于所采取的财务管理模式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修改。办学规模小,学校所需流动资金不多的学校,可以采用学校财务部门集中管理的模式,统一进行会计核算管理;对于办学规模中等,流动资金较大的学校,管理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核算则应该采用一级核算模式;规模很大的,对于资金需求过大的高校,则应该采用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关系、责任与权利分明,形成一套能够控制与预防财务风险的管理模式,采用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方式。
三、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殊制度下财务管理的所有者缺位
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是公立高校,公立高校就是出资者、所有者、建设者都是国家,国家是学校的所有者以及资产控制者,国家是委托人,将学校委托给学校领导进行管理与经营,但是,对于学校的盈亏,却不用学校领导承担责任,在学校盈利的时候,学校领导者不会共享利润,同样在出现亏损的时候,是国家填补损失,不用个人承担。这就出现了权责不一致的情况,会导致高校所有者缺失,在人方面,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会对高校的财务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给高校财务带来损失。
2.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高校的财务管理虽然经过不断的改良发展,但是在发展方面,没有与高等教育的速度保持同步状态,所以导致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内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高校的财产安全存在隐患。最近,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高校经济违规事件层出不穷,高校经济财务被政府立案调查,尤其是高校工程建设、物资采购以及招生方面存在很大的管理漏洞,容易滋生腐败,产生刑事案件,综合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内控体系不完善,无法对高校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督,投资缺乏明确目标,导致投资亏损,国有资产损失较大。第二,内控的范围以及领域较窄。部分高校只重视财政方面的资金来源以及使用情况,对于预算外的资金的控制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预算外的资金控制,有些高校,没有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的监督管理纳入内控体系当中,或者是监管不严格,容易导致非法集资等一些违法情况的发生。第三,内部控制注重于形式,忽视内容,部分高校只建立内控的体系,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却没有执行,导致形式高于内容。
3.财务运行机制不健全
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统一领导与管理,另一种是统一领导,分级进行管理,不论高校采用哪种财务管理模式,都存在问题是领导与财务管理权利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很多高校都体现的非常明显,只要高校财务管理出现漏洞以及管理不到位,追求个人利益的情况会愈发严重,会影响财务管理。但是,如果过分的强调领导对权利也是不合理的,会影响决策结果的民主化。虽然高校的财政管理权利掌握在校长和其他各个部门领导手里,但是,在真正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经济问题,责任目标不明确,而且员工工作不积极,影响财务的正常运转。
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财务管理以分级管理为中心
高校在扩招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在扩招的前提下,高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应该选择分级管理模式为主,正确处理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提高二级学院和许高校部门之间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财务管理制度与集中管理的制度相比,共同之处就是统一领导,保证了高校在财务权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不同之处是在于,在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不同部门之间又进行了分级管理。将财务管理的权力进行分散化,能更好的处理领导与下级部门之间的关系。高校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经费进行统一管理,二级院校以及各个部门要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资源使用计划表,节约资源避免浪费。我们要注意的是,分级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会计核算,分级管理将会促进高校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2.财务管理以目标管理为手段
在财务的分级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怎样减少财务及权益及财务分权带来的影响,如高效的发展战略执行不到位,教学效率低下等状况,这些都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进行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在分级管理财务的模式之下,委托关系是一直存在的,学校的战略发展也要需要进行仔细划分,根据战略制定一套详细的执行方案,这样就会减少管理漏洞的出现。高校的财务管理应该根据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减少,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现象。同时要制定,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的责任制度,保持财务收支平衡、权责一致,充分调动分级管理的优势。
3.财务管理以绩效预算为纽带
分级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应该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进行管理控制,并且对财务预算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分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绩效预算,所谓的绩效预算,就是以学校为主体,完成主体的需求目标,并且对完成学校要求的二级学院以及部门进行适当的奖励,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学院进行惩罚。奖励制度与惩罚制度并存,能很好的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以及最有效的完成学校的任务与目标,但是采取这种管理方式,要注意成本控制,如果成本没有得到控制,可能会造成相反的后果,造成资源浪费,投资亏损。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成本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五、结论
在会计的不断变革过程中,高校引入新的会计管理模式,必定会对原有的会计制度带来一定的冲击,所以,高校要对现有的会计制度进行重新组合,进行引导,引入市场机制以及先进的会计观念,加强绩效预算的实施管理,加强对财务制度监督管理平台的建设,运用新的技术以及制度,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傅艳.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9).
[2]李蕴慧.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9).
【关键词】 大学生公益社团;公益自行车社;西北大学
一、大学生公益社团与公益自行车社
大学生公益社团是指高校大学生在共同的目标下,本着自愿加入的原则,为追求共同兴趣爱好成立的学生公益性组织。目前大学生公益社团种类繁多,主要有: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大学生义工协会、大学生书法协会、爱心家教以及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等。大学生公益社团开展公益活动的目的是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对于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服务性质,国内学者有着广泛的共识,认为其在保护环境、爱心救助、公益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公共服务。
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作为大学生公益性社团,在为学生提供自行车这一准公共产品的同时也具有其独特性,它带动大学生的公益创业之路。公益创业,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指的是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兼顾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创业过程。公益自行车社创业作为一种校园组织的公益创业形式其经营模式是,学生经过校领导批准成立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在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一定数量的车子后,再以很低的价格甚至免费出租给学生,由于租车收入与购车成本之间存在价差,创业者获得一定的收入,当然中间的部分维修费以及丢失车子的赔偿费由学生个人承担,这也构成了社团的一部分经济来源。因为较购买一辆自行车成本,租车行为不但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用车需求,而且大大减轻了学生的经济成本,故目前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发展迅速。自行车来源主要是毕业学生遗留下的旧车,企业以及个人捐赠以及向自行车厂家购买等。购车所需经费可来源于主要有三种方式,向社会出卖冠名权、自行车厂家赞助、依托学校财政支持。
1、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性质和特征
由公共物品的概念出发,公益性学生社团指的是以面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作为组织目标的学生社团。基本上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性质存在广泛共识,认为他们通过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如法律咨询、爱心救助、留守儿童教育、普法宣传、环境保护、消费维权、交通安全等为社会提供了诸多方面的公共服务。显然,这些新兴的高校公益社团已经不同于校园中的传统社团,前者不仅为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具有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总结归纳具备以下特征。
成员行为的自发性。所谓大学生社团主要指的是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制定规程,并依据法律程序依法构建的大学生群众组织。而作为公益的学生团体,他们所从事或者参加的工作,都是来自于体现自我价值的志愿精神,和其他以获取报酬或者获得学校综合测评加分,以及其他收入等, 与其他学生团体有着本质区别。公益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种志愿且利他的一种行为,因此不符合传统社团的硬性规定和服从的管理模式。
管理组织的民主性。公益社团的成员都是自愿加入,因此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社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个个平等的个体,因此具有非常明显的民主意识。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学生团体也会根据民主需求构建民主组织结构,让学生成员拥有平等交流的机会。与普通学生社团不同的是,公益性的学生社团往往会涉及爱心基金的管理,特别是爱心基金的透明性和规范性,同时还具有完备的监督体系。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按时对公众进行信息披露,提供财务收支情况分析报告。
资金来源多样性。由于公益性社团本身很少甚至没有收入,可是维持社团的正常运转需要费用,而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如:学校财政的补助;私人的捐赠;企业的捐赠;外界的赞助等。多样性的来源保证了社团的安全平稳运行以及管理的实施,同时使得社团的管理机构以及决策组织进行决策以及做决定时更加科学合理。此外多样性的资金来源降低了其风险系数,即使一方的资金不到位,不会对社团的正常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
2、公益自行车社与学生的公益创业相结合的意义
首先从学校角度来分析。由于有了租金收入,校园内的自行车管理不再是纯投入性的,实现了可持续运作。而且租金除了可以部分抵消车款外,还应有盈余部分,用来支付方案所增加的人力物力成本,这样可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连续性。对学校来说,这种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丢车是小概率事件,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丢车的期望很小,即便出现了丢车的小概率事情,其损失可以在租金和押金中得以弥补。此外租金数额可与学校为社团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挂钩,如果校方支持力度较大,那么公益自行车社可减少学生租金费用,降低租车押金,故可以实现学校对学生的经济支持。
其次从学生角度来分析。一方面基于租车学生立场,由于只需交纳一定的押金就可获得自行车的使用权,经济上比较划算;另一方面基于公益自行车社立场,公益自行车社创业者和社团参与者可以获得应有的利益以及管理团队的经验,提升了自身的素质。
最后从自行车厂家和冠名赞助商角度的分析。行车的频繁使用,将给厂家和商家带来较好的广告效应,塑造其品牌形象,凸显其以人为本的理念,获得了学生们的好感,最终扩大了自身的商业利益。
二、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公益自行车社发展现状――以西北大学为例
为了客观了解现状,作者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公益自行车社团部分成员以及学校内经常会租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总共面向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8份,有效问卷378份,有效回收率94.5%。论文设计调查表围绕西北大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社团成员个体的思想认识与实际感受,以及需要租车的学生的回答情况,反映了西北大学公益自行车社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公益自行车社成员男生所占比例为54%,女生所占比例为46%,两性参与规模大体相同,这反映了在参与公益自行车社团的积极态度上,并无性别差异。
表1 学校对公益自行车社团的建设关心程度
你认为学校对公益自行车社团的建设关心吗 关心 一般 不知道 不关心
人数 301 35 22 20
比例 80% 9% 6% 5%
如表1所示,80%的同学认为学校对公益自行车社团是关心的,这也反映了西北大学长期以来以学生为主,大力发展对学生有利的公益性强的社团。9%的同学认为学校给与社团的关心一般,6%的同学不清楚高校对社团的发展是否存在关心,还有5%的同学甚至认为高校并没有关心这一公益自行车社团。从这个调查来看,也说明了高校在该社团的管理与支持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还需要完善制度,落实相应工作,保护学生从事公益性社团工作的积极性并为其他租车子的学生提供便利与服务。
表2 公益自行车社团的办公与活动场地提供方
公益自行车社团的办公和活动场地 学校提供 主要是学校提供 主要是赞助单位提供 学校不提供
人数 287 69 22 0
比例 76% 18% 6% 0%
如表2所示,西北大学基本上能够为公益自行车社团提供必要的办公和活动场所,为该公益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同时由赞助单位提供办公和活动场地的仅占6%,这也说明该公益社团的活动从社会得到的支持力度并不是很大,仍有继续拓展的空间。
表3 公益自行车社团的经费来源
公益自行车社团的经费来源 学校拨款 社员团费 社会赞助
人数 80 128 170
比例 21% 34% 45%
如表3所示,公益自行车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社员团费和社会赞助,其中社会赞助所占比例最高,社员团费次之,说明该社团内社员力量强大,自身具有贡献精神,且筹集资金的能力也很强,但是这对于社团的长远发展不利,也可以看出,学校由于经费的原因,给予该公益社团财力上的支持是十分有限的。
表4 公益自行车社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公益自行车社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经费不足 场地有限 社员公益意识不高 社团干部工作不努力
人数 145 98 76 59
比例 38% 26% 20% 16%
如表4所示,问及公益自行车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时,经费不足成为首要问题,其次是场地有限,再次是社员公益意识不高,最后是社团干部工作不努力。因此可以看出,经费的缺乏已经成为该社团追求长远发展并为学生提供公共产品和满足其需求的最大障碍,而此障碍如果不得以解决,社团的进一步生存以及管理模式将受到挑战。
表5 对公益自行车社的财务了解情况
对公益自行车社团的财务了解情况 了解 不了解,希望公开 无所谓
人数 180 128 70
比例 48% 34% 18%
如表5所示,问及对公益自行车社的财务了解情况时,48%的学生表示对其处于了解的状态,34%的学生表示对其财务情况不了解,并希望公开其财务情况。18%的学生觉得无所谓,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了解其财务情况的学生不超过一半,这反映出该社团的财务管理缺少透明性和公开性,应当及时公开社团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同时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反映出社团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改善。
2、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大学生对“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认识不够,对其具体内容和流程不了解。对公益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学生对其理解就是学雷锋做好事,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人,夸大其自愿性以及感性的一面。同时缺乏社会的认同与支持,社会对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的认识不足,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都不够,当前社会对利益回报的追求大大超过对公益活动的投入。在这种普遍的精神追求的迷失中,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缺乏精神支柱与精神基础,最终导致当前该社团经费匮乏,财力不足成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总的来说,目前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团动力机制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对其呼声高,但是真正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度低。
其次,保障机制建设存在问题。宏观层面各省市的党政《意见》、《决议》等成为公益社团获得支持的依据,但是缺乏稳定性与持续性。微观层面,符合大学生公益社团的管理办法仍然空白,缺乏详细的操作细则。且当前经费支持不足,经费来源单一。从国家大环境上讲,我国公益事业来源本身就存在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问题,而从高校公益社团本身讲,经费来源靠高校拨款以及外界捐助,而其受益方对该社团的支持力度微乎其微。同时对于其长久发展的制度建设也有很多漏洞。
再次,服务内容供求不对称。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的供给对象就是自行车,而高校里需要自行车的几乎是每一个每天要上课下课的同学,但是其供给并不能有效的满足需求,同时供给方与需求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信任机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供给方与需求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于是出现很多高校自行车市场的“搭便车”现象,学生租车或者骑车之后没有付手续费或者租金,甚至车子受到损坏供给方却不能及时发现。在供需市场之间缺乏中间平台,中间平台的缺失造成了需求信息的不对称,服务的不及时,服务者积极性受打击等一系列问题。
三、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的制度培育与管理改进
第一,完善高校社团相关政策制度。首先政策制度的完善是高校学生公益社团得以开展以及有序进行的基础保障,也让社团内部成员在具体的活动中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用来参考。同时,制度的出台有助于提升社团的公信力,消除外界人员以及学校内对此社团不熟悉的学生的疑虑。中央政府的文件主要是为了完善高校社团整体的措施,但是并没有就具体的某个社团的完善以及更好的发展提出任何建议与规划。所以针对这种问题,高校要从制度的层面上确认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公益团体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其次是探索有效的支持模式,目前政府层面对高校公益社团的支持力度不够大,甚至很低,因此政府应该对大学生有切实效果与好处的公益社团提供支持与财力保障。
第二,增加社团的资金扶持。要实现社团的稳定发展,资金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社团得以继续运营下去的根本所在。目前大学生公益社团的经费来源途径还十分单一,大多数通过社团收费和学校补贴等途径。而收取一定的社费是必须的,这是保障社团存在的基础,但是同时,学校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学校加大拨款力度的同时,监管机制也应该随之建立起来,防止有人私自挪用公款,影响社团的正常运行。所以学校的监管制度必须完善,保证资金用途透明,真正的做到物尽其用。而在社会资金方面,社团要尽可能地寻求社会资助,同时要做到利益与公益的平衡,公益社团不能做到纯利益化,而寻求资助的同时也要对社会上的企业有一定的好处,这就需要社团的经营管理人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到供需平衡,既能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又能得到所需资金。
第三,完善社团的组织管理。目前的社团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弊端,一个新的社团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构建一套适合其发展的管理模式,比如,需要学校、社团成员、以及社会募集资金企业的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多方参与者互相牵制互相监督,一方出现任何问题其他各方予以指出并提出改进机制。社团内部的管理人员也应该由选举产生,只有公平的产生管理人员,社团内部的成员才能心理平衡且更好的为社团服务。公益社团不同于社会上的企业,但是其管理理念以及经营模式又与企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笔者认为社团内部也应该有所谓的人力资源、营销人员、公关人员等,人力的作用在于做好行政工作,做好社团的每一个小事,而营销人员的作用就在于将社团很好的营销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扩大其影响力,而公关人员的意义在于当多个社团进行联合或者社团与社团之间出现问题时要很好的解决问题。因此社团内部人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是很重要的。而社团的创始人更应该有全局观念且有个人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乃强,荣茜.浅谈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社团活动[J].中国西部科技,2015.01.119-120.
[2] 汪凯丽.文化适应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社团融入的实证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6.50-51.
[3] 钱晓蓉,陈婷,赵乐,徐黎元.大学生社团有效自我管理的调查与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2.171.
[4] 龙希利,李新瑾,樊立三,任祥华.基于人才培养的大学生社团管理路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5.02.39-41.
[5] 马华伟.论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均衡发展[J].林区教学,2015.03.122-123.
[6] 王宁.探析高校大学生社团管理的课程化模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4.202+49.
[7] 隽敏,刘佳园.关于大学生社团发展困境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2.51-52.
【关键词】民办高校 资金管理 问题 对策
民办高校经过最近十几年的迅速发展,一些民办高校已经逐步开始积累起一定的资金量。尤其是捐资举办、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1999年之后通过高校扩招增加了大量的生源,带来了较充沛的学费收入,资金管理方面进行“开源节流”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显著特点。因此,对于资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即学费的管理、对于资金运营效率的管理、对于资金支出的监督管理提上日程。本文针对以上三个方面从目前民办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1.民办高校目前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片面重视资金安全性,忽视资金效益型
虽然是民办高校,但其同样对社会、对学生必须承担起保证学校稳定持续发展的责任,而作为流动性、抗风险能力最强的资金就必须保证其安全、稳健。因此,很多民办高校在资金管理上只强调资金的安全性,而对于其资金效益性则没有过分考究。一方面是由于资金理财需要较多专业知识,在面对众多理财产品的时候能“火眼金睛”的选到合适的产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管理者存在“赚了钱是学校的,亏了钱就要问责甚至承担法律责任”的思想,导致理财热情不高,回避理财。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院对资金管理以银行存款为优先选择,银行存款占总资金量的一半之多;在对银行存款的布局上,又以流动性为优先选择,大部分为六个月以下的银行存款。这种理财方式虽然保证了资金的流动性及安全性,在学校资金量不大的情况下,不会显现出较大的弊端,但随着学校资金规模的日益庞大,再沿用这种理财方式,将会导致学校在资金管理上越来越缺乏效率。
首先,作为短期存款,如果每月均有资金到期,学院财务处及管理层将会疲于应付安排到期资金,耗费时间与精力,财务经办人员也要抽出一部分精力奔波于各银行办理资金存取业务;其次,如果大量采用银行存款方式,银行存款收益率是较低的,难以跑赢通胀,因此实际上银行存款处于贬值之中,学校资金连最基本的“保值”功能也无法实现。
1.2缺乏对学费收入的监督与分析
作为民办高校最主要资金来源的学费收入,由于众多原因,要确切的搞清楚这部分收入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把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一个往来款个体的话,那么学院财务处面对的将是上万个“客户”,由于民办高校不同于公立高校,每年民办高校会有部分学生因出国、家庭原因、身体不适、厌学等各种情况而提出休学、退学,这些异动情况都必须反映在学费收入上。学生学籍的管理隶属教务处职责,虽然大部分民办高校对学籍管理均通过软件达到了学籍管理功能。但不可否认的是,软件操作员对工作的责任感尤为重要。而往往教务人员不了解财务工作,对学籍管理不及时、不主动,导致财务处或者空挂应收账、或者没有及时的冲减休退学学生的学费收入。由于部分高校财务记账软件与收费软件是两套独立的系统,相互之间不能进行自动稽核,因此学校财务记账与学费系统管理两套系统中的应收学费、实收学费总是有差额,每到期末就需要对这部分差额查找原因、进行处理,这就造成了资金管理的漏洞,可能“糊里糊涂”的就冲减了应收学费,造成了资金损失。
另外,因为民办高校的精简节约特点,财务人员的岗位设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财务处对学费管理是否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将直接影响到学院学费收入的真实性,因为当面对上万个“客户”群体的时候,如果内部监控不严,就会导致学费收入资金被某些人转入自己的腰包。
1.3资金管理规章制度全面,但执行不力
民办高校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均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规范的资金管理规章制度。应该说,有力执行这套制度基本可以保障学院资金安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的落实与执行。比如有的民办高校建立了资金预算收支计划,并规定了审批权限。在实际工作中,又因为各种原因在需要临时增加预算开支的时候能较容易的获得追加。预算管理是通过“两上两下”管理模式制定的,是在广泛的征求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定稿的,因此,预算下达后应该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预算调整、追加的增多削弱了预算应有的强制性与严肃性。
有的民办高校领导不重视发挥财务处职能,只单纯强调财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而忽视其监督职能,财务处在履行监督职能时受到很多干扰。《会计法》强调了财务内部监督的基础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财务监督的主体往往是财务处和财务人员,财务人员承担着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双重任务,而只强调服务意识,则会使财务人员在履行监督职能时畏首畏脚,有的时候不得不向“权威”妥协。忽视了财务的监督职能,则会导致学院资金管理的松懈,加大开支的随意性。
对于二级财务资金管理,由于民办高校在二级学院上起步较晚,很多民办高校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建立二级学院的。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各项责任不明确,使财务部门对二级学院在进行监督时往往无规章可循,甚至有的被二级学院刁难或者采取拖延等不配合措施,后果是造成学校财务秩序混乱,报表失真,财力分散,财务工作失控,影响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2.完善民办高校资金管理的对策
2.1根据高校资金收支特点进行资金规划
改变资金管理人员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资金理财观念,结合民办高校“收入集中,每月支出较均匀”的资金收支特点,合理规划资金。民办高校通常于每年8-9月份集中收取学费,数量庞大的资金在这一个多月的时期基本到账,而每月的支出则基本比较均匀。因此,民办高校可以结合最近几年的业务发生情况,统计出每月资金需求量。
以1月初民办高校有1200万资金,每月现金支出100万元建立模型如下图:
可以看出,在没有其他特殊事项支出时,这部分资金呈梯度递减趋势,最长的可在账面保留12个月。这部分资金在规划上最理想的状态是采取“滚筒式”资金安排方法,即保证每月底都有100万元到期作为下个月份的流动资金。对于资金量比较大的民办高校来说,民办高校可以凭借此优势与合作银行进行沟通,制定个性化的理财要求,使银行配合学校按照“滚动式”资金理财规划安排资金。对于长期不用的结余资金,可用一部分考虑中长期存款等方式,获取较高的银行利率;或者选取其他更有效的理财方式。但无论怎样,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资金安排上一定要把握是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取相对高收益。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通过上述方式,资金收益率提高60%以上,同时由于资金安排有序,节省了资金管理人员及财务经办人员的大量精力,实现资金管理由“被动”转为“主动”。
2.2完善学费收入监控分析制度
通过学费管理岗位、审核岗位、出纳岗位、记账岗位的相互制约,达到监控目标,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于每新学年收费开始前,财务部门与教务部门核实学生学籍情况,准确确定应收学费金额;确定好后,以此数据做“应收账款”科目期初余额;
第二步,学生缴纳学杂费时,由审核岗从学生收费管理系统里面打印单据;
第三步,出纳岗位凭收费单据收取学杂费;
第四步,学费管理岗从学生收费收费系统打印前 “收费统计表”,并签名;
第五步,记账岗核对“收费统计表”和收费原始单据进行账务处理;
第六步,由于学生休退学等原因需要对收费系统数据做出更改的,都必须由学费管理岗提供原始凭证,记账岗位进行记账;
第七步,学费管理岗每月末查询收费系统,出具“未交学费统计报表”;
第八步,记账岗核对财务软件“应收账款”科目余额与收费管理系统“未交学费统计报表”数据,两者数据不一致时,需要找出原因,提供证明。
流程图如下:
以上步骤通过保持应收学费数据的统一性,把财务软件与收费软件两个独立的系统链接起来,确保学费收入完整。
2.3强化财务监督职能
应该说所有一切经济活动最终都会反映在资金收支上,学校领导要重视财务的监督职能,支持财务工作。常言道:“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其实没有监督的管理,资金管理也必然走向无序,加强对资金运动的管理监督,可以使各部门、各单位的经济行为立于法制和政策允许的轨道上,对单位和个人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予以及时防止,为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有人说,在机构组织中,财务和人事是最不受欢迎的两个部门。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财务工作的不容易。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势必侵犯某些个体的利益,如果财务工作得不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财务工作就会难上加难。因此,必须在民办高校上上下下宣讲财务监督的必要性,使大家能认识到财务监督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逐渐弱化、消除教职员工对财务监督的抵触情绪,真正发挥出财务的监督职能。在预算执行上,要保证预算的强制性与严肃性。
体现在学院管理上,财务领导要参与学院的主要决策会议。比如在一些民办高校,教学和行政被分离开来,有的领导认为教学方面不需要财务人员的介入,因此学校在教学方面推进的很多工作财务部门都是后知后觉,直到发生费用报销的时候财务部门才知道,这会导致财务部门在进行费用审核监督时无法切实考察费用发生的合理性。
民办高校财务工作人员也应不断学习各项新法规新办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既达到财务监督的目的,也不因执行财务监督而妨碍民办学校的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钱加洋.论高校资金管理中的若干问题[J].山东纺织经济,2011,(5)
[关键词] 高校;基本建设;财务;风险;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20
[中图分类号] F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044- 0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基建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高校基建项目普遍具有资金使用大,建设周期较长,政策性强,管理复杂等特点,再者,其非经营的性质以及特殊的资金来源,会大大影响资金的使用情况,降低使用率、学校没有着重关注投资的效益,对于基建情况的考核相关机构使用的指标达不到科学化和标准化,各个环节之间的监管督促有待加强。此外,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相分离,基建会计作为单独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一直是各高校的会计处理方法, 事业账不能全面反映财政对基建的投入情况也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损失浪费、超预算等问题难以做到有效预防,自2012年12月,财政部了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从制度上明确了基建账务数据要定期并入会计“大账”。这一举措也表明国家对于高校基建管理越来越重视。
1 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概述
一般情况下,高校基本建设简称为高校基建,其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与高校基本建设工程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高校基本建设工程拨款、支付、结算;编制高校基本建设财务收支计划;主动参与高校基本建设的预算、审核、工程项目验收、合同签订、决算;制定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监督工程项目合同执行及其他相关基建财务工作等。从当前我国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来说,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首先,高校基建资金压力较大。在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自身具备的软硬件等相关配套设施不能符合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学生教师的使用要求,但是从当前高校基建规划投入来看,很多高校的基建工程动辄就上亿,甚至是十几亿的巨大投资。我国高校基建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学校自筹资金和商业贷款。其中,国家财政拨款和高校自筹资金有限,在大量资金的要求下,高校基建财务工作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可见一斑。
其次,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周期较长。从目前我国高校基建项目的整体规划来看,为了达到预定目标,很多高校都对基建采取阶段性规划。但是基建项目受到客观条件限制,通常情况下,大部分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周期较长,3-5年不等,有些甚至更长。
再次,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专业性较强。基建就是固定资产的再生产,是当前社会一个相对特殊的物质生产领域,其活动面广泛、投资较大、建设周期长,这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行能力要求较高。财务人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基建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知识,还要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学习工程项目编制预算、基建程序、经济与法律、计算机信息管理等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给予了高校更多的财务自主管理权力,从而使得高校的资金管理模式更为灵活,同时,亦是变得更为复杂。任何单位只要是涉及到了财务活动就会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在多元化筹资模式下的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活动亦是无法回避这个问题。这些改革尽管为高校筹集到了更多的办学资金,但是,亦是引发了高校更多的财务风险,致使高校的财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管理压力。
在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的影响下,高校的管理者以及基建相关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其在资金的开源与节流上往往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以至于很多潜在的财务风险难以被及时地发现,从而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例如,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了获取更多的办学资金,高校不断开拓筹资途径,并借助项目投资为高校获取经济效益,但是,这些活动中都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如果执行者不能及时地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势必会将高校带入到巨大的财务风险当中。
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缺少风险管理责任人。由于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完善的经济责任制度,经常出现风险管理者“权责不明”问题。即使在经济责任制度较为完善的高校,也会因为制度执行不严或者管理不善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另外,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以至于经济责任体系缺乏很多必要的管理层面。例如,在高校的财务活动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行为约束机制以及资金管理激励机制,当决策失误或者执行不力时,管理者便会相互推诿,从而导致风险管理责任人无法确定,进而影响到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质量。
再次,高校基建财务风险内控机制有待完善。在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活动中,常常存在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完善的预算编制等。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基建财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岗位缺乏独立性以及财务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是造成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部分高校还存在着财务信息披露时间滞后以及透明度较低等问题。
3 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基建项目增加,资金匮乏
乏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全国各大高校连年扩招,因此全国各大高校不断增加基建项目,扩大学校规模,使得高校对教学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大幅度增加。然而,作为高校资金的重要来源,财政拨款则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很难满足高校的资金需求。尤其是普通高校,更是面临着严重的资金问题。资金问题使得高校不断增加银行贷款额度,因此为高校的未来发展埋下了巨大的潜在财务风险。
3.2 高校的法人权利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高校因为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拥有了独立的法人资格,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拥有了部分办学自,例如,高校基建经费的自主使用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但是,高校的自是相对的,在基建财务管理方面,高校同时具备财务和财政的双重主体身份。后者使得政府对其具有宏观调控的权力。这些都使得高校在权利和责任上并不对称,从而致使高校与政府构成了实际的委托―关系。由于法人结构缺乏完善性,高校的内部责任人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进而对高校资源利用率地以及贷款额度高并不十分关注,从而将高校带入到高度的基建财务风险中。
3.3 政府对高校基建财务监督不到位
“预算软约束”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明确体现,这使得高校的基建财务风险能够由政府“买单”,从而导致了高校的权力和责任明显不对称。这种缺乏必要约束力的情况下,高校领导的道德风险出现率便会大幅度增加,为了个人政绩以及高校间的实力攀比,部分高校无视自身的发展需求,过分地增加贷款额度,以至于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低,造成高校基建财务风险过大。高校的预算执行工作一直都是在政府的监督下进行的,但是,由于相应的监督机制缺乏完善性,以至于监管人员获取的高校财务信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及不对称性,从而导致高校的很多执行情况都不符合政府的管理要求,但是,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监管。由于监管的不到位,导致高校巨额的债务无法落实到实际的责任人头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的负责人更加轻视财务风险管理,从而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系数。
3.4 高校缺乏自筹资金能力
当前,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上级补助、经营收入等。其中,高校的资金自筹能力主要体现在社会捐助资金的获取能力。在国家关于高校的政策影响下,多数的高校管理者缺乏必要的资金自筹意识。从而导致高校的管理者过分地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以及事业收入,但是,这两种筹资额的增加幅度却是越来越无法满足高校的资金需求。被动的筹资模式,很容易导致高校的资金断裂,进而影响到高校基本建设顺利进行,最终影响高校的健康发展。
4 高校基建财务风险管控措施优化
4.1 对筹资体制进行完善,适当加大财政拨款
当前,高校基建仍然是以财政拨款作为主要的筹资方式,除此之外,银行贷款以及学费收入亦是两个重要的筹资途径。但是,在教学规模以及偿还效力的制约下,高校的这两类筹资途径的可扩展性并不理想。当前高校最具潜力的筹资渠道只能是社会捐助。因此,政府应该结合高校的筹资现状,充分利用政策制定优势,有效地推动社会各界对高校的资金支持。例如,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对高校进行资金捐助或者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为高校募集办学资金等等。首先,高校的综合实力提高后,自然而然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或者社会捐助者对高校进行资金支持。作为财政拨款以外最为重要的筹资方式,社会筹资对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因此,高校应该将原来的被动接受模式彻底转变,主动打通各种社会资金的来源渠道。其次,校企合作亦是实现高校增收的重要方式。高校本身具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能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转化为社会以及经济效益,进而为高校的“教学研”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动力。
4.2 确保基建经费能够高效利用
系统而完善的支出评价能够有效地确保政府的教育拨款使用率大幅度增加,并促使高校的管理者养成专款专用以及资源优质利用等资金管理意识。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初步构建了高校的经费监管体制,这对高校专项基建资金的设计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不仅能够有效地对高校基建财务风险进行合理控制,还能够促使高校从管理水平提高以及教学质量加强等方面进行高校间的公平竞争,从而推动国内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3 财务管理专业化,风险预警专业化
在专业的则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高校基建则务管理可以实现专业化的发展变化,而要确保高校基建则务管理工作专业化的效果体现到高校基建则务风险管理工作当,就需要更加完善的高校基建则务风险预警机制、高校基建项目可行性审核机制、高校基建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和高校基建项目变更机制的辅助这四大运行机制关注的是高校基建则务管理风险本身,四大机制联合运作的目标就是将一切风险尽早识别、尽早控制。所谓高校基建则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指一套可以有效帮助高校基建则务管理人员识别高校基建财务风险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机制是由一系列的高校基建项目则务风险指标组成,包括项目的整体负债率、项目的资金流转率、项目的建设指标如期完成率等。具体说,当项目的整体负债率超过项目投资计划的75%,项目的财务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就应当快速启动;当项目的单笔资金投入后的项目施工启动时,即慢于48个小时,项目的财务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就应当快速启动;当项目的连续三个建设指标没有如期完成,项目的财务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就应当快速启动。
4.4 对高校的贷款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降低基建财务风险
高校基建工程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壮大,但是财政拨款和社会筹资有限,高校需要借助银行的帮助才能顺利完成基建工程。因此,高校在进行银行贷款前,要对自身的偿还能力进行科学精准的分析和评估,并且根据自身的贷款偿还能力以及高校的发展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贷款额度,从而有效地避免贷款风险出现。高校在获取贷款之后,要严格遵循“专款专用”的执行规则。并且,在贷款的使用过程中,要对贷款责任人进行明确规定,从而有效地增加贷款责任人的风险防控意识以及责任意识,进而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控制。贷款管理机构需要对贷款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负责。其中,事前管理主要涉及贷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偿还能力分析以及规模合理性分析等。事中控制主要涉及贷款使用安排设定等。事后控制主要涉及贷款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等。
4.5 对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完善高校基建财务管理,落实经济责任制度。首先,高校的管理者要制定科学的预算指标,并将预算指标细分成若干个任务指标。然后,将细分后的任务分配给相应的责任人。最后,借助科学、合理的指标完成质量评价系统对相应的负责人进行奖惩。学校应该成立董事会,在对工作进行监管时,引入企业的相关模式,使校委会等承担起财务决策的责任,进一步科学地对一应风险进行监测控制。构建系统而完善的多层面高校经济责任制度,能够有效地落实财务责任,进而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另外,针对预算还要创建全面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不应该仅仅指向学校经济活动的预算制定方面,也要发挥评测以及管理不同机构有关预算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保证管理的严格性和全面性。在这方面,学校应该聘用执行能力高超并专业的人才,针对学校的预算进行精准的监管以及评估。另外针对学校的预算情况进行管理的系统要保证管理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尽量涵盖学校的一切经济活动。要实现学校中相关部门间的积极合作,使其共同进行预算的评估以及管理。
4.6 政府需要强化对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监督
普遍情况下高等院校的所有权归国家政府所有,对学校经济运作国家具有合法的监督管理的权利。然而现在,国家在这方面的监督管理机制并不完善,而且,存在获得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想要保证一应弊端的有效解决,国家政府在对其进行监管时,要格外注重相关法规的完善和优化,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在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环境中的运作的独立性和高效性。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完善的高校基建财务监督系统,重点对高校的基建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指派监管水准较高的工作人员对学校的经济运作情况进行科学精准的监管,如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校的财务监管人员的风险规避观念,并培养较强的责任观念,进而在财务监管的过程中,严格地自我约束。政府应该认清楚自身的角色分配,不应该再担当控制者角色,而是要真正地向服务者角色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高校遵循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规律,并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要彻底改变对高校的预算软约束模式,真正地对高校的预算约束进行强化。高校不断扩招以及扩建的过程中,政府获得了政策性收益,但是,其却要为高校的过度贷款“买单”。同时,这种政策性推动措施不仅不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还会使其陷入到严重的财务风险中。另外,高校贷款审核机制的不完善性导致在高校贷款以及还款过程中,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构建系统、完善的高校贷款审核机制,对高校贷款条件以及贷款额度根据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严格限定,从而促使高校的银行贷款更为科学、合理。针对贷款,除了要严格审查核对相关条件,政府还要严格监管资金的使用状况,再出现不当状况时要加大惩处力度,从而有效地降低高校的银行贷款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国家的资金流失量。
4.7 提高基建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高校基建涉及金额巨人,许多项目的投资动辄上亿元,多则数十亿元。因此,它是一项原则性很强又繁重复杂的工作,基建会计管理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沉重的压力。所以要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较高的能力水准,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水平两方面。基建相关单位要找到本质问题,在工作人员的聘用上,一定要对其专业能力、道德作风以及整体的综合素质做出严格要求;除此之外,针对在职工作人员要完善进修工作,通过职后培训等手段使其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使他们对各个工作环节的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只有达到如上要求,基建财务的工作质量才有望提高。此外,相关法律法规认识和知识对会计人员也非常重要,只有掌握了健全的法律知识,尊法守法,提高办事和执法水平,才能够坚决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袭。
5 总 结
根据现在中国高校基本建设,财务方面的管理状况可以得知,导致风险出现的因素有多种,一般涵盖主管和客观两方面,同时也存在认识不足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所以对其财务进行管理时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加强相关人员的能力培养,加大基建财务管理监督管理等,这些手段都可以大大减少基建财务的系列风险。此外,政府也需要加大对高校基建财务的监督力度,保证财政拨款得到有效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娟.基建期财务管控模式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6).
[2]王勇.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公用事业财会, 2013(2).
[3]陈勇军.浅议财务风险管控[J].东方企业文化,2012(6).
[4]石亮.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J].煤炭经济研究,2011(1).
[5]王娇.关于财务管理风险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2).
[6]邓玲.论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控制路径的创新[J].宜宾学院学报, 2009(2).
[7]王虹.高等学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8]席红梅.浅谈对加强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认识[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
[9]张宝芹.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新思路[J].陇东学院学报,2008(5).
[10]付洁.高等院校基建财务管理的思考[J].陇东学院学报,2009(1).
[11]谷爱国.关于加强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9(4).
[12]唐曙光,陈大泳.科学理财观在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会计之友,2010(1).
(一)组织机构的设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校(院)长负责财务管理工作的模式在我国已难以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其职责主要是领导负责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审计监督等工作。我国高等学校目前已设置总会计师职位的比例较低,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国2000多所公办高校中设立副校级总会计师职位的仅有18所,所占比例不到1%。因此要在我国高校中全面推行总会计师制度,仍然任重道远。
(二)财务预算的编制。在我国现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下,高校的财务部门、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会是预算的制订、审核、决策机构,也是财权的集中机构,而其执行部门都在各个学院(系),这样学校预算就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认同和参与。而只有在基于院系和广大教职员工充分参与预算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的预算,从而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完成既定目标。另外,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采用的是增量调整预算的编制方法,这种编制方式只是简单地按上年基数再加一定的比例调整,上年有安排的项目不管本年需要与否基本都会编制到预算中,而预算年度有比较重要的项目预算反而得不到解决或是很难审批下来。预算编制的方法很多,包括:固定与弹性预算、零基与增量预算、定期与滚动预算。对于高校而言,预算编制如果采用增量预算,编制出来的预算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较大的偏差,也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校目前这种预算虽然编制简单,但是预算安排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不符,而且容易助长各部门巧立名目增加预算而并不注重预算的落实执行情况。
(三)经济责任、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对于校内各岗位经济责任的规定在大部分高校中并不具体和明确,内部监督机制也尚不健全和完善,一旦出现财务重大问题,校长、副校长和财务处长、后勤处长、国资处长等没有明确由谁承担责任。原因在于作为法人代表的校长和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的责任不落实,也未能明确划分校内各单位在财务领导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我国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不能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业绩考核和激励,也不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预算管理一般停留于制订预算和执行预算的水平,并没有提升到加强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业绩考核并给予奖惩的高度,没有相应的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预算管理应该是全过程的管理,既要进行事前预测,又要进行事中控制,最主要的是要进行事后评价。目前学校预算管理大都有点本末倒置,工作重点主要是对预算的执行进行事中控制,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花费于审核哪些支出该开支、哪些支出不该开支,为了审核而审核,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评价上,没有抓住工作的重点,事倍而功半。事前预测和事后评价是预算实施成功的关键,事前预测能保证预算制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后评价能保证预算的权威性和有效执行情况。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财务目标不明确。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都没有体现出比较清晰的目标,以至于经营理财观念不足,管理者风险意识不足,导致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没有清晰的目标,不能进行与时俱进的精细化、数量化的目标管理,目前大部分高校以及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并未表现出良好的状态,这也是当下高校在财务方面问题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治理结构不清晰。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国家是学校的主要投资者、学校净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在高校的实际运作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权力委托给相关主管部门对高校进行管理,而接受委托的、政府任命的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在高校的具体工作中则是学校其他相关部门拥有资源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因此在高校管理中,所有者缺位,必然导致对财产增值保值方面的监管功能相对弱化,资源并没有达到合理优化配置。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国有资产私有化,而使用部门凭借其实际占有权、使用权获取收益,从而导致学校收益流失,国有资产损失难以得到有效的价值补偿。
(三)考核机制不健全。在高校管理中,正确、客观的评价以及严格、合理的奖惩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约束机制,这一机制的缺乏致使在学校管理中难以将学校发展好坏与校领导、管理层自身利益直接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学校经营的好坏、资产安全与否无人负主要责任。一些高校名义上虽然建立了较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未按照制度执行,从而弱化了其中的效力。在考核中经常出现不规范、不科学甚至违反规章制度的操作,如在干部业绩、教学成绩等考核时,经常以工作完成情况为主,考察的指标比较局限,缺乏全面、综合评价性的指标;在进行年终考核中,考核不规范、不严格;在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中并没有按照相关程序执行,为其“政绩”弄虚作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首先,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会计监督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进行内部监督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如若高校内部财务工作中出现监督力度不够、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检查监督项目不全面等,将会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财务运行状况。其次,内部审计监督不完善。内部审计是实施内部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内部审计监督从实际效力来看并没有达到最终审计的目标、任务。原因在于:一是内部审计职能执行不独立,审计标准不统一。良好的审计监督效果,取决于清晰明确的标准体系,而就我国高校当前状况来说,审计职能与纪检、监察混同,造成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履行。二是内部审计职能单一,未能建立全面审计监督。审计监督职能一般限于日常工作的审计监督,未能建立内部离任审计,以及对其他诸如国家政策、财经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全面监督。三是审计监督功能弱化严重。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忽视监督的根本目的,有的从自身利益出发,有的监管只为达到平衡各方关系的目的,从而使监管目标难以实现。四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偏低。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而高校内部存在审计监督人员数量过少以及职业素质偏低等问题,造成对经济活动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监督。最后,民主监督不力。民主监督是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不仅借助于经济、法律等约束机制,同样离不开民主监督这一机制。就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民主监督处在不利状态。高校内部师生以及职工是高校民主监督的主体之一,但是由于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有限,所以发挥的作用不大。我国高校的民主监督虽然在程序上比较完善,但其实际的参与程度与效力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原因有多方面,一个是学校的财务信息失真以及透明程度不够,发挥监督权力的组织机构不健全等,另外一个是民主监督的相关利益主体教师和学生获得相关财务信息、参与监督的渠道较少,而且本身对参与监督的主体意识不足等都导致民主监督效力的弱化。
三、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优化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高校财务管理组织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财务管理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合理的财务管理机构设置有利于财务工作的顺利实施与执行。在财务组织结构方面,我国高校一般采用的是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直线型、职能型组织机构。直线型的组织机构能够有效保证校级对高校财务工作的宏观调控,但由于其机构设置过于单一,在有相对较复杂的任务时,不利于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而职能型组织机构是以其专业分工为基础,通过依据不同的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分工,从而可以发挥其灵活性与专业性。其缺陷是,由于存在着多重领导,而缺乏统一性。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则能弥补两者的缺陷,发挥优点。为更好地发挥财务组织的核算、监督、决策职能,高校首先应完善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优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的职能关系,从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经营型财务发展转型。同时为了满足财权下放,财务处需要加强对学院财务工作的服务力度。首先,应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制度,明确财务经济责任,严格按照我国《会计法》进行委任。其次,应将总会计师制度融入到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机制中,将总会计师列入高校领导班子。再次,总会计师在学校的财务地位明确,应认真管理和监督好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以及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等。最后,要明确总会计师独立行使权力,其活动不受到任何部门的影响。综上所述,优化后的高校财务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在财务组织结构图中,由总会计师及学校其他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及相关专家参与的财经委员会,负责研究或审议学校重大财经事项,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审查意见。财经委员会由于有教师代表参加,能较好地吸收广大教师的意见,也能把学校的一些政策、思路和教师进行很好的沟通,起到了桥梁作用,有利于高校财经政策的实施与执行。
(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作为高校财务的核心。高校的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的各项活动进行的前提条件。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应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对预算进行全过程管理与控制,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以及预算结果的评价监督。但由于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所以在预算编制方法与流程、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十分迫切。首先,完善财权与事权统一的管理体系。高校财务预算包括高校各个部门、基层单位综合、全面的预算,因此在预算管理中必须是全员参加,而不仅仅是学校财务部门参加。基于财务预算管理效率的提高,在进行预算管理中,一方面要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以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依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对各管理层进行分级管理,真正形成“全员理财”的管理模式。高校划拨院级单位的经费主要有四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学生经费以及各项专用经费。各院系的预算分配是根据其师资人数和结构、学生人数与结构、学科的设置以及科研任务为依据,以高校的整体发展为目标,本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对其进行经费的划分。高校对二级学院的部分学生经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划拨过程,可以通过对其影响因素先进行量化,从而设置一套分配公式使其制度化,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使预算分配的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其次,建立预算目标责任分解体系。为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效率,高校应该建立内部预算目标责任控制体系。该体系通常以年度预算为依据,以责任中心为对象,把财务预算所确定的指标,按各个责任中心进行分解并落实到各个层级中。把责任指标从第一、第二管理层分解到各个基层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按照所承担的预算指标承担责任,并对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完成效果进行绩效考核,以此作为奖惩的依据。最后,完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许多高校预算编制还是采用增量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修改、追加。预算编制方法较落后,以致成为预算权威性、准确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进行部门或校内预算时,应该将多种较先进的方法结合起来灵活使用。在进行年度财务预算时应该推动“零基预算”的使用,在编制“3-5年”中长期财务发展规划时,可以采用“滚动预算”的方法。
(三)建立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监督。为了提高预算的权威性、准确性,必须把预算编制、执行以及执行结果结合到一起,进行全面的绩效与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首先,建立独立的绩效管理机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应由上级主管部门主导进行。因为无论是高校年度财务预算,还是中长期财务预算规划,都是高校内部来完成的,如果是自我监督与检查就缺乏有效性和说服力。通过借鉴许多西方国家采用由财政部门、审计署等独立完成的方式,我国可以采用由财政、审计等部门派出专业人员,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对预算绩效进行考核。其次,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指标体系的建立,需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要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包括定性与定量指标,指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其全面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二是在实际设计评价标准时,要考虑标准的客观与公正。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产出类指标,反映财政类支出项目的绩效结果,单位投入所培养的学生数、学术成果等;(2)效率类指标,反映教育经费与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如计划执行率、资产的使用效率等;(3)效果类指标,通过财政支出获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4)影响指标,预算项目对经济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所发挥的影响。利用模糊评价模型,对于预算活动进行单项评价,获得局部指标,然后进行整理汇总得到全面性、整体性的数据指标,对预算活动进行整体考核。由绩效考核机构将考核结果真实地报告给相关管理层。再次,充分利用绩效评价信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了充分发挥绩效考评的作用,在对责任中心的预算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之后,绩效考核机构需要将考核结果与拨款、资金使用效果问责结合起来。绩效考核机构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主管部门或管理层,根据考核结果评价的优、差等级进行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安排,对于绩效考核结果良好的奖励或增加预算等,对于考核结果较差的予以处罚或者削减拨款等。对于在预算管理中出现较大问题或漏洞的予以追究责任,进行严肃处理。最后,财务监督是高校正常运营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机制。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应包括外部监督制度和内部监督制度:(1)完善外部监督制度。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外部监督大多来自于政府监督。由于高校财务缺乏公开透明度,公众对于获取高校财经信息的有效渠道很少。在此应完善政府监督,完善政府监督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其一,加强政府监督能力整合,形成系统、有效的监督制度体系。政府对高校财务监督表现为多种监督,分别为财政、物价、审计、银行、税务。政府应该对财政、审计等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权责划分,避免出现工作内容、对象、时间的交叉与重叠,以致降低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督成本。同时,可以建立经常性监察制度,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规范,形成监督合力。其二,完善财政监督的法律建设。就我国目前在监督立法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监督立法滞后、现行法律法规不尽完善、效力不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制定一部全面性《监督法》,主要包括监督机构、领导体制、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方法、监督实施细则等内容。其三,推动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及网络的普及和应用,财务监督也应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财务监督管理信息化,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财务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一方面可以成为财政、审计、银行、税务、物价各监督部门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反馈的纽带,另一方面可以成为财务监管政策法规、信息资料、处理、汇聚的技术平台。(2)完善内部监督制度。首先,建立独立的高校财务监督机构,设立校长直接领导、与财务部门平行的审计、监督部门,组织校内的监督工作。其次,完善高校内财务公开制度。有效的外部监督、民主监督,离不开充分的信息提供。应采用公开的方式与手段,加大透明度。再次,完善校内民主监督机制,在强化教职工代表会民主监督作用的同时,扩大对民主监督的参与渠道。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设置专栏参与民主监督。最后,完善内部监控制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