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会计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111-02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企业会计方面的工作要求提高,为了解决工作环节多,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技术人员提出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优化管理环节,保证信息及时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一、概念分析
对于财务会计而言,就是结合会计的相关规定,根据会计的计量、确认原则,有效反映出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之后将企业经营成果、财务报告等提供给企业利益的相关者,对于财务会计而言,一定要遵循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客观性、准确性。对于管理会计而言,要充分将现代会计和企业管理结合到一起,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预测,再进行后续的决策和管理,积极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考核,最终达到对企业有效管理的目的,提高企业的实际经济利益。但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融合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不能及时共享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工作能力有限、工作依据规范不同,因此在以后的融合工作中,工作人员要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加快二者的融合步伐,例如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进行解决,还可以进行人才培养,和国外企业进行交流,培养出符合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保障融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1.不同部门不能及时共享会计信息。对于财务会计而言,落实相关活动中必须按照我国的法律进行,对于会计部门收集整理的信息,必须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公正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在确认信息、进行信息计量过程中也要符合相关规定;对于财务会计而言,其向利益人员提供经营信息时,所有的信息都要进行整理分析,并制作成财务报表,管理会计不会受到上述因素的约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其工作方式更加灵活,由此可见,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不会受到形式的制约,也不会受到格式的束缚,按照实际需要提供相关会计信息即可。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方便,包含的信息量也更丰富,但是也给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信息对接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基础信息不同共享,或者共享的时机、时间等受到限制,导致会计的工作量有很大的增加,整体的工作效率开始降低。
2.会计人员工作能力没有到达要求水平。当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时,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职业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可以为社会培养大量的这方面人才,在岗位上可以发挥作用,但是整体水平较低,对于一些企业而言还远没有达到其需求的水平,无论是会计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是理论水平都需要不断进行提高,在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中发现人员素质不高、工作能力有限是最大的制约障碍,因此有关的工作人员要有一个客观的自我认知,积极为二者的融合做出贡献。对于财务会计人员而言,其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必须具备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例如可以独自完成会计凭证的制作、进行信息记录、制作报表等,除此之外,要求财务人员具有很高的法律素质,掌握数据分析技术,熟悉统计运筹技术等,直接进行问题的分析,依据解决提出有效策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有很大差别,二者工作内容也有很大区别,必须提高各自的素质,这样才能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
3.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落实工作依据规范不同。对于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而言,落实工作中主要是以满足管理人员的需求为主,因此在工作中会受到企业价值规律、经济理论的影响,例如在具体应用中,要结合管理会计的特点,重新对企业的成本费用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使用正确的策略准确预算出企业的财务情况,但是其工作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只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实际情况为以后的经济效益发展制定计划,因此对于管理会计而言,会计准则对其没有很大的约束力。对于财务会计却有很大的不同,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有严格的约束,例如财务会计在落实相关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准则规定内容执行,不能违反会计法进行操作,所有活动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对于财务会计而言,根据管理要求,结合企业经济情况,对会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完善的资料制定出在某段时间内企业的经营情况,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对生产过程中的会计信息、数据报表等进行整合,由此可见,二者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工作中所依据的规范不同,因此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融合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及时予以解决。
三、解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中存在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分析
1.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做好财务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对于财务会计所整理出的数据,管理会计可以进行使用,而且很多工作都是在这些数据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例如对于财务款项而言,其使用的数据要先经过会计确认,计量,填写相关凭证,这样就形成不同种类的数据表,再对其进行汇总分析;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其使用的数据主要是财务会计所整理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信息加工,建立相应的模型,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到相关报告,由此可见,从其得到的途径分析,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流共享,可以建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汇总的目录,对二者的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加工,使得所有信息能够都包含在目录中,方便信息的查找。
在信息化发展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需要四个步骤:第一步,由于二者使用的数据具有相同性,因此在融合中应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原始信息源进行融合,进而达到二者的深入融合。结合公司的管理经营情况,建立初始信息目录;第二步,根据管理会计的需求,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有效采集原始信息,并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第三步,构建管理会计模型和报表生成模型,构建财务会计模型和分析计算模型;第四步,根据数据制作出报表,报表可以对公司经营现状进行客观评价,生成管理会计报表,有效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管理、控制和监督。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水平。由于财务管理的需要,当前需要培养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第一点,改变管理会计的学科体系,各个高校要(下转第113页)(上接第111页)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研究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方法,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可以和相关企业、公司合作,构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实践培训基地,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第二,总会计师协会积极发挥其纽带作用,可以在相关杂志开辟专栏,积极组织成员进行知识交流,同时可以主动举办以管理会计为专题的论坛,融入到会计改革实践工作中。第三,对于CFO等高级会计人才在日常工作中不要停止继续深造,将现有业务向纵深发展,满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第四点,强化和国际的交流和合作,以开放的姿态和国外平台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对比得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在以后的发展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高,通过外部引入先进的技术人才,在内部不断挖掘潜力,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提高这方面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为了有效融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企业要建立专门的制度,有效对会计工作进行约束,这样会计工作在落实中也具有了依据,避免在融合、工作落实中出现问题。当前相关企业虽然已经制定了会计管理制度,但是在落实工作时发现其存在很大的漏洞,例如信息公开不彻底、信息核实不准确等,没有建立专门针对二者融合的制度,因此在会计工作落实中存在很大的隐患。构建专门的管理制度时,相关人员要结合我国的法律规定,针对使用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弥补,必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结合制定的相关制度,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调整,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信息保障企业的决策。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快出台相应的细则或司法解释,将现有管理会计的有关法律予以细化、类型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分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具体融合方法。其融合起点是在原始数据的录入中,二者的计量对象都是企业的价值运动,相关数据都要从企业的日常业务活动中搜集整理;通过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有效将财务会计和其工作联系到一起,进而形成计划-控制-反馈-考核的循环反馈路线,当对外报告增加后,对外报告开始向信息报告方面转化,在工作中二者都会形成经营信息,然后再将其综合到一起,交叉构成了企业的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
总结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其实际上还具有同源性,管理对象大同小异,管理内容存在交集,因此在融合过程中可以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工作中要按照目录建立管理系统,以此系统为依据,建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数据对接的平台,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在这一统一的平台上进行数据交流,数据共享,对数据进行统筹处理,在实践中也表明,这一方式的应用后,数据的使用率更高,数据的利用更加及时,提高了管理效率,最终达到财务会计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李玉丰,王爱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基于会计价值评价的视角[J].长春大学学报,2012(5)
[2] 陈凤霞.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基于会计价值评价的视角[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6(25)
关键词:医院;财务监督;问题及意见
正文: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营医院健全的财务会计监管制度对其健康发展都有着重大作用,但是目前的监管制度存在许多漏洞,如财务预算管理,违规、变更收取费用,问责制,审计独立性及会计信息失真等方面的问题格外突出。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医院财务会计监管制问题的具体表现和解决的一些建议。
一、 预算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意见
目前医院的预算体系不健全,相比于企业预算,当前医院预算的操作上随意性比较明显,制定预算计划时,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与经验占据主导地位,损害了预算的客观性与严肃性。同时,大多数医院的预算脱离本院财务监督,往往在预算制定后就鲜有人去进行监督审核,形成实际的开支大于本来预算的局面。
建立全面预算体系,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建立严格的预算编制制度,将全院的一切收支均纳入预算管理体系,认真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坚持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的原则,根据上年的开支情况和对本年经营规模的安排制定合理的总预算,可据实际情况编制季度以及月份的预算。制定好的预算应交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并对经费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查找造成预算差异的原因,向医院或有关部门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将未完成预算的后果以及改进措施和建议一并上报,方便考核,确保各项预算的严格执行。若要对原来的预算进行调整,则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履行批准手续。
二、 违规、变向收取费用
对民众来说,“看病难、看病贵”已发展到十分严峻的地步,究其原因医院存在的违规、变更收取费用不容小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医院部门的乱收费问题是屡查屡犯,屡教不改。如在医疗检查收费上自立项目收费、超标准收费、超范围收费、重复收费较常见;药品收费上未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最高定价标准等。甚至有的医院以方便病人为由,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变更一些不能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内的支出,增加医院的收入,损害患者的利益,还可能导致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
对于药品乱收费,增加不合理收入,除了在药品采购及销售方面加强监督管理,还应在医院财务监督方面下功夫,加强票据管理,严格按要求收取各项费用,做到收入、票据与收费标准三者统一,监督各项收入的来源,防止不合理收入。定期对医院的收入进行检查也是解决违规、变向收取费用一种可行的措施。总之健全的财务监督对违规、变向收取费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 不健全的问责制致使医院财务监管效率低下
问责是一种责任追究制度,医院作为公益事业单位也应建立问责制,这样才能确保各事项顺利正常进行。在医院的财务监管方面,由于问责不到位, 政府及医院职能部门都未能按照法律及有关法规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其监管职责,发生了财务事故也只是在事后对其进行处罚, 目前还缺乏对负有监管职责的主体本身的责任追究制度。一些有关问责制适用的规定也缺乏整体性,以致于问责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责任追究也就无法落到实处。正由于问责制的不健全,一些人就推卸责任,无法将责任真正具体到个人。
建立健全的问责制,在财务每个方面都任命责任人,要求相关责任能追究到个人,减少责任的相互推卸及不作为。加强内部考核,实行明确的奖惩制,将责任的落实与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增加财务会计监督人的紧迫感。提高财务会计监督人员的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职业培训,促进监督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心。
四、 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建议
医院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不强是凸显的问题。大多数医院重财务,轻审计,都是在财务部门下附设审计,很少单独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既使设立内设审计,大部分也是隶属于财务科。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中,很多不具有内部审计的执业资格,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还有专业比较单一、审计手段较落后,无法适应医院的发展需要。这些都会影响监督和评价的正常进行,使内部审计很难发挥作用,从而影响财务监督。
医院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应该独立于财务会计部门单独建立审计部门,聘请一些专业的审计师和审计人员,对其经营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实行财务与审计相分离。为了确保内部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对内部审计人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定期进行轮换。充实内审人员队伍,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
五、 信息失真严重影响医院财务会计监督工作
目前整个财会行业都受到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医院会计也不能避免。由于医院会计制度的缺陷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如未规定设置“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价值变化导致医院资产虚假盈余,医院未计提减值准备造成资产与实际不符。但最主要是医院自身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如编造会计事实、私自篡改会计数据、不规范的会计核算,造成资产、收支、结余及债权债务不实等。信息失与医院的财务会计监督工作相互影响,由于监督工作不力才出现信息失真,反过来信息失真又阻碍医院财务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二者不断恶性循环。因此解决信息失真刻不容缓。
加强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健全医院会计规范,完善的会计制度能有效的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宣传,提高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素质;建立适当的考核制,评价考核财会人员的业绩与职业道德,对造假者及直接责任人实行严格的惩罚制度;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律法规的威慑力。通过这一系列措施降低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增强医院财务会计监督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体制系统也在不断地加紧步伐创新与改革,旧版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经远远不能匹配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要求。2014年正式颁布的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制度、财政资金结转结余政策及工资津贴补贴制度等等,从而很好地避免了旧版中与实际经济活动不相符的地方,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步伐,促进高等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早日建立科学规范的我国高校财务会计制度信息平台,实现自主依法理财的需要,提高学校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而加强政府发挥相关的宏观调控作用。
1我国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为适应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高等学校的发展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辅相成,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与政府施行的经济政策与时俱进[1]。如今,我国高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高等教育的新形式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到全民大众教育模式。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和高校自己内部体制改革的大力深入与推行,我国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业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高校内部独立学院的创办与运行、超大规模的新校区的建设与发展的资金的投入、多渠道多方面的办学经费的筹措及贷款融资办学等新形势下的新鲜事物的层出不穷推动着我国高校财务会计制度体系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以此适应大环境下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大量的新的财务会计体系业务内容已经超越了原来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范围,因此从客观上来说急需一种新的完善的财务会计体系来指引高校实际中发生的财务会计有关项目[2]。1.2我国高校内部自身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矛盾的需要受过去的经济计划体制的影响,政府作为高校的上级主管单位,在经费上统一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收取,统一支配,高校的会计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给上级有关的财政主管部门按时按需报送报表。高等学校的办学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大多以财政拨款为主,主要靠“等、要”为主,高校的办学思想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财政资金的支持十分有限,没有形成一个科学规范的统一保障体系,影响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使办学水平一直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我国从1998年起受大学扩招政策的影响,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政策与高校实际发展的水平不同步,政府仍然将高校的一切活动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之内,无法有效解决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从而使高等学校出现了举债办学的现象,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局面。因此,大形势下制度不得不改革,首先需要从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上改革,为高校的发展建立起制度性的保障。1.3适应大环境下财务会计改革形式的迫切要求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一个主要分支就是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我国的高校无论是私立还是公办的,都属于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机构,本该都执行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但是在社会实际中,一部分非营利性的私立高校将执行《民间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制度》,而另一部分带有营利性的私立高校却无法按规范执行颁布的规章制度,使我国高校在财务会计制度执行上出现混乱现象。另一方面,财政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特点及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制度体系,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账户零余额管理等对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修订及完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政府从而对高校的收入与支出、经费的预算及固定资产的管理等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出一系列新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
2我国现行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及不足
2.1出现新版旧版多种制度并存现象目前,我国高校中的同一所学校中同时有多个会计制度在执行,在高校经费方面有《高等院校财务会计制度》,在建设投资有《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会计制度》,高校内的校医疗室有《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等等,它们实际是同一会计实体下的不同分块,反映了各自的财务会计报表,这样造成学校所反映的财务信息零散,不完整。因此,为了反映一个客观层面全面的财务信息,就得把不同制度的报表集中合并在一起,但这是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挑战。在实际过程中,是无法硬性合并的。2.2高校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不规范高校资金来源一般分为三大部分,一是财政预算内的拨款,二是基础建筑拨款,三是其他收入。这几项资金采用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分别各自支配、管理与核算,对于正常情况基础建筑拨款的核算则是遵照于《国有建设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在超出预算外的资金,高校采用“收支两条线,财政专户存储”管理方法,先由财政管理,如若用款再上交计划送有关财政部门审批,这种管理上缴下拨的方法有利于加强对资金的监督,但是不利于高校对所有资金的统筹规划与使用。2.3高校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不适合私立学校的发展对于一些民办的高等学校,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其自身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与企业相似,与公办高校计划体制下的财政拨款大大不同,外加高校的发展需要多渠道的筹措资金,所以私立高校更适应于企业会计制度,而且更能使其发挥社会效益。
3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3.1高校财务制度方面为调动高校二级学院的积极性,财务管理体制可实行“统一领导、分层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系,财政资金可以遵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基本性准则。财政预算拨款采用合同谈判形式的,以基础信息为根据,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效跨越式的向前大步发展。改革高效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取消零余额账户管理模式,减少政府对高等学校的基本财政干预,加大学校对资金的调控力度。3.2完善高校财务会计报表体系高校财务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系统运行体制的系统,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改进旧版报表的结构,更加地细化了财务报表体系。新的财务报表体系给使用者提供了更多方面的详细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预算收支表、收入支出表和基建投资表等等,这样方便财务决算的编制,提高决算的质量,全面反映学校经济运行的全貌。
4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经济对高校财政会计制度的挑战作用越来越显现,现行的财务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必须改革现行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学校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为高校进行成本和效益管理创造有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会计;坏账准备;计划成本法;可变现净值;融资租赁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服务企业外部信息及其决策的财务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显突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制定和修改规范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发展了大量的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对加强经济管理管理工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会计业务的核算难度也大大增加了。然而,貌似复杂的会计问题其实用简单的数学知识或方法就可以轻松地解决。文章根据授课中的经验整理,对会计核算中的几个难点问题作一介绍。
一、坏账准备的备抵法
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此类方法的特点是首先应按期估计坏账损失,在实际发生时再予以确认。备抵法主要包括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货百分比法和个别辨认法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和销货百分比法。
应收账余额百分比法的基本理论已经在字面上清晰体现,即根据应收账款的余额乘以百分比估计坏账损失。应收账款是资产负债表中项目,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是一个“时点数”。用时点数乘以百分比其结果仍是时点数,即账户或项目的余额。因此采用应收账款百分比法计算出的坏账损失是一个余额,表示在某个时点上(一般为资产负债表日)有多少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因为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的是本期的发生额,所以采用此种方法时需按照以下步骤处理:首先,实际发生坏账时。借: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收回坏账时,做相反的分录,同时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账款;然后将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计算出的期末余额记录在“坏账准备“科目的期末余额处,该步骤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的核心;最后根据坏账准备的期初余额、已确认(或收回)的发生额、期末余额,倒挤出本期应计提(或冲回)的坏账准备额,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坏账准备(冲回时做相反分录)。对于账龄分析法和个别辨认法的原理与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相同,只是在确认期末余额时的准确性更高。外币业务期末的汇兑损益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均采用该原理。
销售百分比法,是根据本期的营业收入c或选取赊销收入)乘以一定的坏账损失率,营业收入是利润表中的一部分,利润表是反映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是一个“期间数”,即发生额,因此用发生额乘以一定的百分比其结果仍然是“期间数”,由此计算出的预计坏账损失就是本期的坏账准备的发生额,因此只需根据该发生额确认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即可。
二、存货的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同时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
在小学数学中有一种加数或减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的加减法简便算法,例如计算98、103、101、102、99五个数的平均数等于多少,可以看出,这五个数均接近100,因此该算式可以变成[1100-2)+(100+3)+(100+1)+(100+2)+(100-1)]÷5=100+(-2+3+1+2-1)÷5=100.06。计划成本法就是采用了该原理,计划成本就是例题中的100,实际成本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均应接近计划成本,即例中的已知数据,对于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凑整时的差额,将这些差额汇总在一起平均分摊加在计划价格上计算出实际成本。
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不但简化了核算过程,而且通过每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将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调整为实际成本,方法简便。也保证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存货的实际成本。
三、存货的期末计价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15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较低者作为期末存货计量方法,这一方法体现了会计原则中的谨慎性原则和期末存货价值的真实性。
可变现净值是指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可变现净值的特征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贷现金流量,并不完全等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以及为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还可能发生的加工成本等相关支出,构成现金流入的抵减项目,因此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售价(合同价)-销售费用-加工成本。 存货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原材料和库存商品。对于库存商品来说,用途是直接对外销售,因此不存在后续的加工成本,其可变现净值=产品售价(合同价)-销售费用。对于原材料来说。其主要用途是用于继续加工成库存商品,此时其可变现净值=终极产品的售价(合同价)-销售费用-加工成本。在特殊情况下,原材料直接对外销售,其用途和库存商品相同,因此可变现净值=原材料的售价-销售费用。
四、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一)承租人利率的选择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承租人通常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将两者之差记为未确认的融资费用,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在会计核算中有两处需要选择利率,一是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的折现率;二是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准则中规定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按照以下顺序选择折现率:一是出租人租赁内含利率;二是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三是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准则对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率选择分为四种情况,篇幅较长,理解困难。其实如果理解了融资租赁的内涵,分摊率的选择不必如此复杂。对于承租人来说,融资租赁是以延期付款的方式获取了租赁的资产,该资产的价值为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中较低者加上初始直接费用,其代价为在租赁期内需要支付初始直接费用、租金及优惠购买价和承租人担保余值(后三项为最低租赁付款额),整个租赁期内的现金流量如图1所示。
当净现金流量=0时的内含报酬率,即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实际利率,公式为:
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较低者+初始直接费用=初始直接费用现值+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 (1)
由于初始直接费用在租赁期开始日发生,因此初始直接费用=初始直接费用的现值,公式1化简得:
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较低者=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 (2)
由公式1可知,如果入账价值选的是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就用计算现值时的折现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如果是采用公允价值入账,则需要根据公式2重算此时的内含报酬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二)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出租人应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作为应收融资款的入账价值。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应收融资租赁款、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的融资收益,未实现的融资收益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此处对应收融资款的规定存在错误,因为对于承租人来说。融资租赁是以其拥有的资产进行对外投资的行为。初始投资成本包括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初始直接费用,未来收益包括租金、优惠购买权、出租人的担保余值(此三项为最低租赁收款额)和未担保余值,整个租赁期内的现金流量图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初始直接费用只在租赁期开始日发生,未来没有流回,因此应收融资款的入账价值不应该包括初始直接费用。
未实现的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未担保余值现值) (3)
当净现金流量=O时,公式为: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现值=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 (4)
根据公式(4)求出内含报酬率,即为分摊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实际利率。
将公式(4)代入公式(3)得: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
(5)
由于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营业外收入(或减营业外支出),代入公式(5),并移项得:
未实现融资收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 (6)
公式(6)得出以下会计处理:
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最低租赁收款额)
未担保余值 (未担保余值)
贷:融资租赁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营业外收入 (非流动资产处置差)(如果损失则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借方)
银行存款 (初始直接费用)
未确认融资收益 (差额)
在以后的租赁期内可以根据公式(4)计算出的的内含报酬率分摊未实现的融资收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7):80-87,121-125
一、环境条件下财务会计核算难点分析
对环境问题下财务会计理论重构的有效措施进行具体讨论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环境问题在财务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因为只有了解难点及问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结合环境问题表象性、稀缺性、准公共性等多样性,以及多元性的具体特点,就环境问题下财务会计理论的构建而言,必然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难点。
1. 报表具体项目的缺失
环境问题中的绝大多数项目都属于表外项,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报表中都未设专门的列项,因此使得报表的使用者或者填制者无法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准确的了解或者反映,相对应的,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这些表外项目自动被搁置,忽略不计。
2. 环境价值的估值问题
除了报表列项没有涉及到相关环境资源项目之外,就环境会计理论的构建来说,还面临着一个主要的难题,那就是环境价值的估值问题。环境资源大多数都具有明显的稀缺性,比如珍贵的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但是就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如水、阳光、空气等资源是否也具有稀缺性呢?由于人类的生命有限,在与人类生命长度相当或者大于人类生命长度的范围里,许多我们现在看来可以无限循环使用的可再生资源,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也是不可再生资源。这些资源,从表面来看虽然数量居多,但是质量也是关系到其资源价值的重要因素。比如就空气资源来说,我们在呼吸的过程中不仅会消耗资源的数量,同时对它的质量还有一定要求和标准,如果不能达到这一标准,我们将有可能花费更大的代价,如空气净化装置等设备去满足呼吸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准确的估值计算,也是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难题。
3.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重建过程中环境价值的介入,对于相关技术操作的要求会更高。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及技术性客观要求着相关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传统会计工作人员必然会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和淘汰,会计专业所有学科知识建设需要重组,这一要求无疑加大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难度。
二、环境问题基础上财务会计理论重构的基本方法
1. 新会计分支的有效建立
国家会计相关部门应着力建立新的会计分支——环境会计,开设专项培养科目及专业,培养专门性的环境会计人才;技术性审核团队的建设,就环境会计而言,属于技术性较强的会计种类,因此,需要技术及科技力量的大力支持;专门性研究队伍的成立。就环境会计分支的建立而言,离不开相应理论知识体系的支撑。
2. 计价问题
就传统会计方法来说,其会计基础主要包括收付实现制、实收实付制两种现金基础制度,以及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两种应计基础。收付实现制是通过款项的收付实际实现作为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则是通过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的关系,以过去的交易事项为记账基础,就这两种记账方式来说,都是可以对未来损益进行有效预估,将具体项目交易的发生情况作为记账项目进行的。如果将环境问题纳人到具体会计核算中,未来交易则充满了不确定性,随环境问题而来的财务变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仅记账工作难以进行,监管工作更是存在技术难度。就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而言,不仅要对传统会计方法进行有效运用,更要提高相应监管措施的技术含量,采取专项监管的方法,通过某种证明措施来获得相应环境资源的价值,并通过相应的方法来计算其损益。
3.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对外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记录,二是对内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财务依据,综合两种用途的本质来说,实际上就是提供决策的依据。就现阶段财务报表的应用现状来说,巳经存在一系列弊端,如果建立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理论重构,必然面临更多的问题。因此,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首先,对于现有财务报表的结构进行改善,细化项目,提高财务报表的精确程度;增加报表数量,针对一些专项工程或项目,应具有专门性的报表;结合项目的技术环境,弥补会计的信息局限,提高整体财务水平;对于不能用具体价值衡量的资产或者损益,通过技术性措施给定参数值;社会责任及环保义务的承担不记人负债项,直接转化为实际的费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