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环境的特征

幼儿园环境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环境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环境的特征

幼儿园环境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室 室内设计 环境创设 幼儿特征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06-02

幼儿园是幼儿长期生活、游戏和学习的场所,幼儿的健康成长有赖于在幼儿园内接受教师指导的游戏、舞蹈、歌唱、绘画、手工等直接的行为课程。然而周围环境对幼儿成长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这种熏陶和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最大化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做好幼儿园环境艺术设计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的特征及其影响。

1 幼儿的特征及其对幼儿园活动室内设计的影响

幼儿园环境艺术设计是改善幼儿生存环境、提高幼儿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创造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将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室是幼儿园环境中最核心的区域,是幼师进行教学活动,幼儿游戏学习的主要空间,其设计直接关系到幼儿的生存质量。婴幼儿是人在其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阶段,有着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特性,幼儿园活动室内设计应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

1.1 生理特征

幼儿在3-6岁的平均身高为95厘米-100厘米,幼儿园活动室内的所有尺寸都应该遵照幼儿的平均身高进行设计。在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了攀爬、跑跳、投掷、摇荡等运动技能,肌肉的发育相对缓慢,需要视觉的辅助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姿势。幼儿园活动室需要较大的场地满足幼儿的各种行为动作,室内设计应该以鲜艳色彩为主。活动室内设计的空间形态、家具造型及装饰都应为适应幼儿对各项运动技能的行为需求。

1.2 心理特征

幼儿心理在此阶段随着语言的出现而不断发展并拓宽,学会了利用语言或肢体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仍处于发展阶段,还无法进行逻辑思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理解是非对错。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色彩视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等感知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活动室内设计可通过色彩、形状、肌理、结构等刺激幼儿的感官系统,增强幼儿的感知能力;创造小型兴趣空间,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利用鲜艳的色彩、丰富的图案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的想象力有益于提高儿童的再造和创新能力,抽象的图样形式、多变的空间形态、有趣的家具设施更有利于想象力的培养;角色场景的营造有利于拓展幼儿的认知和情感的培养。

1.3 行为特征

幼儿的行为在其各个发展阶段都有着明显的变化,优质的幼儿园环境与设施的提供能加强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增进幼儿与人相处的能力。小班幼儿刚脱离婴儿期,应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感官刺激其感知力,获得良好的发展;中班幼儿好奇心强,拥有熟练的行动技能和模仿能力,体验真实情感的主题性设计会更受欢迎;大班幼儿心智相对成熟,动作技巧更加熟练,可进行互动交流的场所是他们所喜欢的。

2 幼儿园活动室内环境艺术的构成要素

活动室作为幼儿在幼儿园中学习生活最主要的空间区域,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计既要满足他们自身的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更应考虑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接受新鲜事物并与其互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合理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设计无疑将有利于儿童智力能力、行为能力与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2.1 功能要素

幼儿园活动室是幼师进行常规教学组织,幼儿学习、活动、游戏、就餐的场所,是提供给以班级为单位的幼儿使用的空间,幼儿在园区的50%以上的时间在班级活动室中度过。因此班级活动室是幼儿园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空间,在设计上需充分满足幼儿与幼师在活动室内各种行为的使用需求。

2.1.1 空间

活动室幼儿在活动空间活动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在《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中要求活动室的面积不小于50O。优秀的幼儿园活动室内空间不应该是整齐地摆放着课桌椅,靠墙设置收纳柜,而更应该留足够的空间供幼儿自由选择多样活动内容,满足幼儿的行为需求。

2.1.2 家具

家具是活动室内最重要的功能性陈设。活动室内主要的幼儿家具有桌椅、玩具柜、教具柜、图书架、水杯架等。虽然每一类家具都有它特定的功能,但在幼儿园活动室内的家具设计上,我们应该力求多样、多变,不要将思维禁锢在其原本的样式。家具建筑化便成为了新的趋势,将家具的设计与建筑空间的界面结合起来,既有效地节约了空间面积,又极大地丰富了空间形态,准确地将幼儿的特征考虑进来,将其功能最大化。

2.1.3 玩具

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教育中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引导幼儿在玩乐中学习,因此玩具是幼儿园活动室内必不可少的。儿童玩具能促进幼儿的运动能力、知觉、思维等各种感官的训练发展;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能提高幼儿分析、判断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为儿童的智力、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活动室内玩具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的整体性。

2.2 感官要素

功能的满足是对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充分考虑到对幼儿的人性关怀,应在满足其行为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实现他们的审美需求。

2.2.1 色彩

活动室的色彩搭配应该是明亮、轻松、悦目的。幼儿对色彩十分敏感,同时也十分喜爱多彩的颜色,因此,在活动室内的色彩运用应该准备把握其度,过于鲜艳的色彩会刺激幼儿的视觉神经,并非大面积的颜色就是他们心中最理想的活动空间,而要合理地运用色彩搭配。在颜色的选择上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利用色彩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性格。

2.2.2 光

光是重要的环境摄入,光虽是视觉感官元素,它也是完成各项功能的基础。在幼儿园活动室环境中,自然采光是最主要的光线来源。《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中要求活动室的窗地比为1∶5,这就决定了活动室需要获得大面积的自然采光,使幼儿在视觉上感到习惯且舒适,在心理上能和自然更接近、更协调,不仅能看到室外的景色,还能满足精神上的要求。窗户可以适当运用色彩组合,在阳光的照射下,室内形成多彩的投影,令活动室内更加生动。人工照明主要满足阴天、冬天、夜晚等光线不足时的视觉需求,可选择造型新颖别致的灯具。

2.2.3 装饰

装饰是运用各种手段对环境进行美化。幼儿园活动室最主要的装饰界面为墙面。活动室的墙饰主要是运用线条、构图、色彩等手段,将生动的形象、绚丽的色彩和鲜明的主题表现出来。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幼儿在环境中主体性作用,设计师应减少繁复的装饰,给幼儿留出一片天地,让幼儿参与到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中来。通过这个过程,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发展,同时让幼儿园的墙面装饰在不同的主题变现中不断变化,活动室内的环境也更加具有生命力。

2.2.4 游戏

幼儿对游戏的需求远大于食物和睡眠,创设不同的游戏场地是设计师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游戏形式的多样化和各年龄层游戏类型决定了游戏区域不仅仅是一块空地。不同游戏形式的介入,影响着幼儿园活动室环境的空间形态和结构。我们应该将游戏的过程融入到整个空间中来,提升幼儿在活动室空间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感。

2.3 个体要素

幼儿是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所形成的思想和习惯将影响终身,优化幼儿教育环境将为其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设计师需要深入研究幼儿年龄、性格、性别等个性因素的差异以及幼儿成长的发展目标及阶段性特征。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装饰艺术设计已不再单纯是功能设计,应更加关注幼L性格和心理活动,注重幼儿个性化设计。

3 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就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幼儿共同学习、游戏、生活,健康成长的环境。整体设计由设计师完成,除了最为基础的使用安全,幼儿园活动室的设计必然被要求以遵循适应幼儿发展的特定规律为原则,这样才能使得本应有益儿童身心发展的幼儿园整合有利因素,发挥出最大效能。

3.1 主题化

建筑空间总是给人以冷冰、封闭的感觉,幼儿处于心智和体能的发育阶段,客观因素的不良感受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一定阻碍作用,通过主题化的室内装饰手段,可以利用熟悉的人物、场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予强烈的安全感,勾起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具体的构成形象、空间层次、主题思想来创造一个适于幼儿学习成长的空间环境。幼儿园活动室内设计的主题及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能成为表现的主题,从幼儿的视角出发,选择他们喜爱的人或物亦或是故事,不要简单地从形式、符号来理解,还应从体现文化内涵的角度去思考,恰如其分地进行主题化的表达,营造生动的室内环境气氛,让儿童感受到一份浓浓的自然情趣,寓教于乐。

3.2 多元化

人们总认为幼儿园的环境里应该有五彩缤纷的颜色,活泼可爱的图画;卡通动物造型的幼儿园大门;阳光下色彩斑斓的滑梯、木马;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游戏区、沙池。然而,幼儿喜欢的幼儿园空间远不止这些,人们总是低估了幼儿的审美,片面地理解了幼儿的喜好。幼儿园活动室环境应该是有大气的空气维度,有大面积的落地窗户,有明快的色彩组合,有简单的空间布局。多元化的原则体现在活动室内设计的各个方面:空间表现形式多元化、主题选择多元化、幼儿参与方式多元化、环境创设途径多元化等。

3.3 科技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的效果。新科技的应用,拓宽了室内装饰设计的手段,也加深了室内设计的艺术渊源。采光、通风技术、自动化控温系统等科技手段的运用能使幼儿园室内空间获得良好的大气维度,创造舒适的教学环境。红外线报警系统、自动控制、自动化设备,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尽量安全、舒适和自然的室内环境。多媒体、网络技术、介质成像等新型科技产品通过多样的方式能为幼儿的教学提高效率,提升质量。但是科技产品的应用要适中、恰当,避免过量使用,以免起到反作用。

3.4 生态化

幼儿园环境的特征范文第2篇

一、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常规化

民间游戏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幼儿园应该重视民间游戏的有效开展,将其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中。同时可以因地制宜的将民间游戏纳入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保障民间游戏开展的常规化和制度化。

在一日活动计划的制定中,幼儿园可合理的开展民间游戏,又没有完全取代其他游戏,而是让民间游戏因地制宜渗透在活动中。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的比重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等来考虑和投放的。幼儿园的主题游戏与民间游戏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对幼儿体智德美的发展各有侧重。在开展民间游戏活动的实践中,民间游戏走进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清晨的早锻炼,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玩闽南的传统民间游戏,比如“丢沙包”、“跳房子”等等;在其他环节老师也根据需要灵活地运用民间游戏,如利用睡前饭后的零散时间给幼儿讲民间故事、谚语童谣,幼儿往往能注意倾听。甚至是一些过度的时间,幼儿也可在教师的带领下玩“包剪锤”“猜中指”等民间游戏,减少了消极等待现象。可见,民间游戏应在幼儿园成为常规化的活动。

二、幼儿园教师对民间游戏渗透于幼儿园的认知

1.开展民间游戏的价值

(1)提高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素质。民间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发展幼儿的智力,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交往的能力,培养创造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比如活泼开朗的性格,萌发自信、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

(2)发扬民间文化。民间游戏是民间文化的一种,民间游戏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深深的吸引着幼儿,也使幼儿逐渐对家乡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就是游戏,白天玩“跳皮筋”天黑玩“躲猫猫”,一年四季手都是皱的脏的,鞋子也不知道踢破了多少,依旧是尽情开心的玩。现在别说在城市,在农村也很少看到小朋友玩这些游戏了,估计是不会玩了。幼儿园开展这些传统的民间游戏让民间文化得到发展,民间游戏又“复活”了。

(3)形成自己的办园特色。幼儿园现有的特色基本都是双语教育、音乐、美术和舞蹈特色班。夸张点说,只要是幼儿园都有这些特色,所以这些特色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已经不能称之为特色了,特别是双语教育,有的仅仅是幼儿园名字。民间游戏具有闽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能够凸显了自己的特点。

2.开展民间游戏的态度

民间游戏来源其实很广泛,而且它的方式也更简单和易操作,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快乐,发展创造。游戏更多来讲是合作形式,因此民间游戏能让幼儿组织起来是其最大长处的表现,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和社会性,增加幼儿的自信心。

民间游戏是一种非常好的游戏形式,我们从幼儿的角度去发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参加游戏的兴趣,获得有益的发展,同时形成自己的本园特色,取得双赢。其实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开展可以说是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教育需求,被正面对待和理解也是正常的。

三、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的环境创设

幼儿园中有许多的教育资源,环境是其中之一。幼儿园如何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具有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有准备的游戏环境,将本土文化渗透和融合一日生活中。

1.民间游戏环境的特征

幼儿园民间游戏环境最首要的特征就是安全,首先就是环境中的游戏设施、设备、材料应安全的。如,幼儿园的操场可铺上一层草坪,很多民间游戏“跳房子”、“滚铁环”等都在草坪上进行。其次教师要精心的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温馨的心理环境,师幼之间是平等、尊重的,同伴之间是友爱、互助的,让幼儿获得安全感。

另外,民间游戏环境的特征是健康。幼儿正值生长发育期,各个系统都比较脆弱,相对于成人来将更易受到空气污染的侵害,因此,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健康的民间游戏环境。幼儿园每天要对活动室进行消毒,当然,也要定期对材料进行清洗并在阳光下消毒,游戏材料的堆放也是整齐、美观和有序。

最后,良好的民间文化氛围是民间游戏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如:可在楼梯挂满闽南风情的民间布艺,二十四节气等墙饰。活动室各个区角的布置也可充满民族文化。幼儿身在这种文化气息浓郁、民风民俗突出的环境中能体验到乐趣,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民间游戏环境的规划

民间游戏环境规划是幼儿园为了使环境与民间游戏和幼儿发展相协调而对幼儿园环境做出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有限场地资源条件下,对游戏活动场地做出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创造宽松的空间环境条件。大型结构游戏的材料统一放置且分门别类摆放,孩子们一眼便可以识别,不用翻找。创造性游戏也可统一规划,根据幼儿活动情况进行补充和创新。

总的来说,民间游戏不仅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途径也有传递和发扬民间文化的功能。幼儿在民间游戏中能得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我觉得民间游戏应在整个泉州市区推广开来。通过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不仅幼儿了解本民族、本家乡的悠久历史文化,起到弘扬民间文化传统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凸显本园特色,推动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343.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陈连山.游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杜,2000.

[4]李颖.儿童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机制研究[D].[出版地不详]:浙江师范学院,2010.

幼儿园环境的特征范文第3篇

1.基于区域游戏在幼儿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区域游戏”有别于传统的直接教学、分科教学模式的幼儿教育新思想、新方法开始在我国幼教界广泛传播。区域游戏具有“游戏性、教育性、主体性、灵活性、整合性、开放性”等本质特征,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区域活动材料的个别化教育价值,思考区域活动中环境的教育价值,思考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新型角色,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导师”引导下的,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

区域活动是幼儿创造性地模仿成人劳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是教师为幼儿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区域活动能够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幼儿的决策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教师及时观察了解幼儿最近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设计出更适宜幼儿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2.赣榆县农村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的偏颇

连云港市赣榆县是苏北经济比较落后的小城镇,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家长仍沉溺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中,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上特长班或兴趣班”,家长关注幼儿认知的学习、技能技巧的训练,家长以“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一个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家长不支持、不参与区域游戏。教师的决策常常受到家长的影响,教师常常以课程取代游戏,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权利。

3.赣榆县农村幼儿教师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能力亟待提高

(1)一味模仿苏中、苏南一些城市幼儿园的做法,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2)忽视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创设的区域游戏环境不能与幼儿的经验有效互动。

(3)忽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充足的室外环境在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有效利用,无法解决幼儿人数多、室内空间狭小的困难,造成幼儿与环境的低效互动,区域游戏活动无法深入。

4.赣榆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材料严重不足

刘占兰指出“幼儿班级质量的突出问题”有“各种游戏材料拥有情况不均衡,重要游戏材料存在缺失现象;角色游戏活动材料的拥有和使用严重缺失。”

由于赣榆县许多农村幼儿园的办园经费紧张,区域游戏中的许多设施和游戏材料几乎全靠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废旧材料的收集需要得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帮助,可是由于家长对区域游戏的不认可,常常对废旧材料的收集怨声载道。

综上所述,在赣榆县的许多农村幼儿园内设置的游戏区,呈现出“孩子没有时间玩,没有机会玩,不会玩,不愿玩”的现象,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变成了一种摆设。

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综述,如何在赣榆县幼儿园的区域游戏环境中,实现幼儿与游戏材料、幼儿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游戏有效互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因此确立了《苏北农村幼儿园“互动式”区域游戏环境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概念及课题的界定

区域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以自由游戏为特征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主要活动。

区域游戏环境:是指影响幼儿区域游戏的所有外界事物。幼儿区域游戏环境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本课题研究的是:影响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的物质环境包括游戏材料、游戏玩具和游戏场地,社会环境包括影响幼儿区域游戏的教师、家长和同伴和社会文化。

互动: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互动过程,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不仅研究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与人的有效互动策略,也要研究幼儿与区域游戏中的物质环境的有效互动策略。

苏北农村幼儿园:赣榆县实验幼儿园隶属于苏北赣榆县城的一所公办幼儿园,按照行政地理位置划分是一所城镇幼儿园,如果按照当地的经济收入应属于农村幼儿园。因此,此课题的研究针对范围为我县县城(包括县城)以下的农村幼儿园。

苏北农村幼儿园互动式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研究:研究赣榆县农村幼儿园教师在为幼儿创设区域游戏环境的过程中,如何确立幼儿作为区域游戏中“互动中心”的地位,实现幼儿与区域游戏环境的有效互动。

三、课题研究的相关政策依据及理论支撑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一个包含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有效健康刺激的环境。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包括材料运用和空间布置的方方面面。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指人际关系的氛围,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同伴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特征的活动区创设的基本思路是:将教育意图或目标转化为活动材料和环境,透过创设环境影响幼儿的活动,再通过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发展。活动区创设的原则是:(1)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2)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3)同活动区的活动内容和目标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启示:其一,开放的、新形态的学习环境。首先,开放的环境是幼儿园的第三位老师。学校的建筑结构,空间的配置,材料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备置许多吸引幼儿探索的物品和设备,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和摆放,以传达沟通的意图,激发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其次,经过细致规划和设计的空间及幼儿园周围的空间都加以利用,认为环境是产生互动的容器,具有教育性价值。其二,“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只有家园的互动合作,充分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合作,才能使幼儿得到最好的发展。

因此,区域游戏是在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最能体现幼儿的本体性价值,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园良好的区域游戏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家长、幼儿、社会是幼儿园的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共同体,共同体中的各成员之间要达成一致,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才能促进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

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

人类发展理论生态学认为个体儿童的行为是与环境不可分离的,儿童与空间环境的之间的交往应看成是双向的环境在大多数时间内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儿童则会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环境对身处其中的儿童来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幼儿对他的态度和探索方法的变更而具有不同的内涵;环境不应被局限地看作为单一的空间环境因素,而应包括各个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产生大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姚铮(1994)从对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分析入手,将幼儿与教师的关系视为幼儿园人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师幼关系对幼儿社会交往方式的促进或促退的影响。庞丽娟(1992)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教师的期待”这一隐性教育力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对皮格马利翁效应机制的分析,揭示了幼儿与教师在教育进行中各自内隐的心理运作过程以及双方之间外在的行为交互作用过程等“师幼互动”的相关理论。

综上所述,区域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在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幼儿园良好的区域游戏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环境不仅影响幼儿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效应,从而在环境中受到启迪和教育。需要我们为幼儿建立有效的、积极互动的区域游戏环境,才能体现区域游戏真正的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形成苏北农村幼儿园“互动式”区域游戏环境,实现区域游戏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家长、社会”成员达成幼儿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共同目标,实现“有趣、和谐、全面、完整的幼儿游戏世界”的美好愿景。开拓“具有本土特色、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游戏为主自主学习、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苏北农村幼儿区域游戏建设的新天地。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对苏北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改变班级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模式,以崭新的、开放的区域游戏环境和姿态接纳、欢迎家长参与班级的区域游戏建设,让家长成为区域游戏建设伙伴,形成教师、幼儿、家长与区域游戏物质环境有效的互动,教师和家长树立更全面、更适宜的幼儿游戏观,真正成为幼儿区域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促使教师和家长充分挖掘农村当地的教育资源和人文环境,关注幼儿的真正需要、经验、情感、兴趣,将这些资源应用于幼儿的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中,在幼儿与资源的互动中,增强成人对教育资源的敏感性,优化成人尊重幼儿区域游戏特点的观念、关注幼儿区域游戏本质的教育行为,完善参与式、合作式、互动式的区域游戏环境,让区域游戏成为孩子快乐学习和生活的天地。

六、课题研究内容及策略

解决当前苏北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找到区域游戏环境因素之间有效互动的策略,探索苏北农村幼儿园互动式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方法、原则及程序。

1.教师、家长、幼儿与区域环境中物质因素的有效互动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互动”的前提是“参与”与“合作”。因此,教师、家长和幼儿必须共同参与到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中,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

研究重点:如何让社会和家长认识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重要性的研究;如何引领家长参与幼儿区域游戏环境创设及区域游戏材料收集的研究;教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创设怎样的区域游戏环境才是适合农村孩子经验的,让孩子真正喜欢、感兴趣,引发孩子与游戏环境互动,促进幼儿发展。

2.区域游戏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等成员之间有效互动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的研究

研究重点:教师和家长如何关注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成人以何种方式、怎样的态度介入幼儿的游戏,形成合作探究的互动状态。教师和家长如何当好幼儿区域游戏中的配角,成就幼儿区域游戏中主角地位,帮助孩子建设好自己的游戏生活。

3.区域与游戏环境与当地教育资源、课程之间的有效互动策略的研究

研究重点:开发当地自然资源、物产资源、民间习俗、民间小吃、民间游戏、民间艺术等环境因素在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有效互动,同时关注区域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有效策略,形成区域游戏、教育资源、课程之间的互动体系。

本课题从实际出发,考虑“互动式”的区域游戏环境满足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和需要,实现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解决苏北农村幼儿园教师在创设区域游戏环境面临的困惑和困难。有利于构建具有园本特色区域游戏教育模式、园本区域游戏课程,拓展苏北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新领域。因此,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对苏北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开教师思维之缰绳,拓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之新境;依幼儿经验为葫芦,画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之‘玩’瓢;呼家长以新教育观,唤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之良朋益友;取本土资源之长为我用,补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之短肋”。

参考文献:

[1]李会敏,侯丽敏.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6,(2).

[2]刘占兰.三地幼儿班级状况的考察评定[J].学前教育,2009,(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4]袁贵仁.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9.

幼儿园环境的特征范文第4篇

一、幼儿园发展适宜性环境的内涵与特点

(一)幼儿园发展适宜性环境的内涵

“幼儿园发展适宜性环境”指的是为幼儿提供的环境应该是适宜幼儿的年龄阶段、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的,也应该是适宜每一个幼儿发展。它的内涵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年龄发展适宜性;二是个体发展适宜性;三是文化适宜性。“年龄发展适应性”指幼儿园教育环境要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为他们提供的环境就有所不同。这种环境要尽量符合年龄阶段特征和发展的需要。哪种环境适宜幼儿的发展,就为幼儿提供哪种环境。“个体发展适宜性性”指幼儿园教育环境要与每个儿童的特点相适应。在为幼儿提供环境时,要做到尽量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特征和发展需要。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需要。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不同个体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文化适宜性”指幼儿园教育环境要与每个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相适应。幼儿园环境要根据儿童的成长信息及他们的个性和文化背景来判断哪种环境是对幼儿有益的,是最适宜幼儿发展的。

(二)幼儿园发展适宜性环境的特点

为幼儿提供的环境应该是适宜幼儿的年龄阶段、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也应该是适宜每一个幼儿发展。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所得到的发展是符合他们的自身特点的。幼儿园适宜的环境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1.多元性。幼儿来自于不同的环境,我们要理解尊重并高度评价这些不同的差异。幼儿所接受的环境也是各种各样的、多元的。幼儿所处的环境不是静止的,而是不停在变化。同时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用来表达其对外界认知的手段与工具都应该是多样的。

2.整体性。每个幼儿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倡导幼儿用多种语言实现与环境的对话,进而进行认知、表达和沟通,获得完整的感觉经验。要想培养出完整的幼儿,我们必须树立完整的儿童观,必须为幼儿提供完整的环境。

3.潜在性。怎样创设环境,怎样支持幼儿的探索学习都是教师根据幼儿园课程目的、内容要求精心设计的,但这些内容、目的和要求仅仅存在于教师的意识和行动中,幼儿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幼儿感受到的更多是环境色彩、材料、活动和教师的行为,而不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期望。也就是说,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并不直接为幼儿所清楚和认识,只能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起感染熏陶作用。

二、幼儿园发展适宜性环境的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幼儿教育界倡导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功能,以及环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对幼儿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树立幼儿园环境发展适宜性的新理念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片面的环境创设观念,全面理解创设幼儿园环境及环境创设的含义。应为幼儿创设生成的、自主的、流动的、整合的、宏观的环境。幼儿应该为自己生活的环境付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1. 生态的理念。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创设环境,让材料与环境成为幼儿活动的有力支撑,创设“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环境;各班级建立了“废旧物品收集站”,发动家长、幼儿共同收集纸板、布、塑料薄膜、积木、等随手可得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而且经济实用。

2.开放的理念。创设与之相适应的班级育人环境,体现园本化、体现开放性与动态性;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合作的过程,环境创设的过程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旨在引导幼儿在温馨、多元、合作、探究的环境中与环境有效互动,收获快乐与成功。

3.审美的理念。教师不是以自己的审美观或标准去衡量幼儿的作品,也不是采取选“优”方式展示少数幼儿作品或让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幼儿参与布置,而是与幼儿一起根据作品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加工修饰,引导幼儿的审美观。有的教师采用图画方式,大量运用儿童的表征,梳理学习经验进行展示。幼儿乐于在此指指说说,与同伴交流。主题活动的话题一直延续在主题墙中,真正发挥了主题墙的互动作用。

(二)构建幼儿园环境发展适宜性的“公共区域”

“公共区域”的有效利用可充分挖掘幼儿园的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给幼儿提供重要的互动、合作和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重要经验。

1.打造“公共区域”的空间环境。“公共区域”的创设不仅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给幼儿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学习和社会交往经验。在公共区域创设方面力求突破原有的空间局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以达到多方面的互动。幼儿园的走廊一般比较悠长,结合每层楼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内容。如各类橱窗、作品的画廊等,在楼梯口、教室、活动室、大厅里的空间,根据季节或节日及主题活动的不同来制作挂件,将幼儿园特色的民间工艺作品,如布艺、剪纸悬挂于两侧,让幼儿在时时处处中感受到民间工艺带来的艺术熏陶。

2.共创“公共区域”的暗示环境。空间环境创设是一种隐形语言,它能通过色彩、形象、布局随时随地影响幼儿的思想行为,良好的空间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由于幼儿年龄小,鉴别和控制能力较差,导致在行动上带有较多的盲目性和非理性的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发挥环境的“隐性教师”作用,让环境暗示、提醒和指引幼儿遵守规则,引领幼儿在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活动室内外,凡是幼儿能接触到、够得着的每一寸空间都是幼儿自由创设的场地,幼儿才有机会真正参与布置、参与操作、参与管理,引发和实现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动获取有益的经验。

(三)开发幼儿园环境发展适宜性的文化资源

环境创设既应注重视觉欣赏,也应注重教育功能,更应体现园本特色,将办园理念和园本特色物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之中。在区角创设的与利用方面特色明显:一是紧扣关键经验,创设适宜区角。各班级以活动区关键经验为载体进行区角的创设。各年龄段特点突出,层次分明;二是融合创造教育,材料丰富多样。玩具材料类型多样,关注了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大胆创造,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三是注重幼儿参与,呈现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环境的设计、材料收集和制作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处处留下了来自儿童心灵的幸福表现。

幼儿园环境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建 幼儿园 物质文化

幼儿园文化建设可大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二是精神文化层面。幼儿园物质文化是是以物质为载体,传递着幼儿园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幼儿园精神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幼儿园物质文化的创建

物质文化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幼儿园物质文化要从环境文化的营造、墙面文化的设计、区角文化的展现来实现。

(一) 环境文化的营造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的重要隐形教育者,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幼儿。完备的教学设施,优美的育人环境,都是育人的良好文化,在校园环境的规划布局上,在校园环境上追求文化品位,努力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使教师和幼儿的身心得到愉悦,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的室外环境文化有花坛、长青树、草坪、走廊、亭台、假山、雕塑、室外玩具、动植物园、迷你游戏屋、水池、沙滩等。这些文化元素要合理布局,必须保证可靠的安全性。还要精心设计,美观大方,符合幼儿的个性特征。花草树木要有致分布,形成春开花、夏成荫、秋结果、冬有青的校园绿化景观。亭台走廊要有迷宫的感觉,沙滩水池能有亲临大海的感觉,大型玩具要有仿生物造型。

幼儿园的室内环境文化有教学设施设备,如桌椅、乐器、幼儿作品展示区、幼儿学具放置平台、视频展示台、桌面玩具存放柜等。这些设施设备要充分利用,要不断更新,不能为摆设。这些设备为幼儿提供了学习、游戏、锻炼的良好场所。幼儿园的室内环境文化还有生活设施,如餐具用品、寝室、洗手间、卫生间、消毒间等,这些生活设施为幼儿的一日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积极完善设施设备的同时,要利用每一个空间和角落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在走廊里、过道上布置一些幼儿的手工美术等作品,让幼儿尽最大可能参与到环境中来,让他们有小主人的感觉。在墙面上装饰一些幼儿很熟悉的卡通图案,这些彩色图案有给幼儿以无限遐想空间的感觉,还要体现小朋友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讲卫生的画面,还要反映小朋友开动脑筋、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的画面等。

在幼儿园环境文化创设时不能一成不变,要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如楼梯、走廊、室内的装饰物,要符合当前所在的季节特征;活动室内的环境创设要与活动主题相呼应,创设相应的活动区,并在区域内围绕主题投放相应的材料;环境创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要与教育目标相符合。如主体环境要考虑发展孩子的美感,要考虑幼儿身心的谐发展,环境创设要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幼儿创造性为目的,环境创设要尽量使用乡土资源和废旧材料,要有环保理念。

幼儿园的环境文化要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理念,整个环境文化要做到和谐、高雅、细致、精巧。幼儿园的环境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必须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优美的环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召唤起教师和幼儿对美的追求,陶冶教师和幼儿的情操,使教师和幼儿思维敏捷、心旷神怡,从而激发教师和幼儿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二) 墙面文化的设计

幼儿园主题墙饰设计内容包括:我爱科学、保护地球、幼儿园像我家、童趣、手拉手、春游等。主题墙的设计和布置最好能让教师和幼儿动脑动手,让他们在墙面上创作设计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样做即展示了师幼劳动成果,又使师幼在内心体验劳动成功的喜悦感。

在主题墙的设计布置上要注意颜色的搭配。如明亮度、对比色搭配运用,能够使色彩在相互的衬托中达到完美的画面效果。主题墙饰的版面主要由背景和前景构成,背景主要是指由过渡色、单色构成的背景画面,前景则是指标题、文字、图画或图片,协调好背景色和前景色的颜色搭配,是确保版面完美感的关键。

(三) 区角文化的展现

在幼儿园的教室、寝室和活动室设置的生活角、阅读角、科学角、音乐角、体育角、卫生角、气象角等都是幼儿园区角文化的展现。浓厚的区角文化氛围能让幼儿的日常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比如游戏区内,许多废旧材料的运用更为幼儿提供了创作、表现、展示才华、模仿生活的机会。在这些小空间中,幼儿无拘无束,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充分感受发现的乐趣,提高了想象力、观察力,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为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区角文化首先要能吸引幼儿,要体现趣味性,要能打动幼儿。其次要体现独创性,要立足于班级特色,要立足于生活实践,要能便于操作。

总之,幼儿园要加强物质文化的建设,不断提升环境文化、墙面文化和区角文化的品位,实施环境育人的价值功能,才能实现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二、幼儿园物质文化创建要注意的事项

(一)在注重文化氛围营造的同时不能忽视深层文化的打造

从建筑物、墙壁、道路到花坛、草坪、亭台、长廊,以及运动场、活动场、楼道、教室、幼儿寝室、活动室、办公室等,凡是能承载文化的地方,都应该打上文化的烙印,散发出文化的芳香,让人为之一新,为之一动,精神和心灵都受到震撼。也就是说,在幼儿园物质文化建设上要以精神文化为引领,打造价值文化,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团队精神,这些才是幼儿园文化的核心和力量。

(二)物质文化建设要有个性特色

盲目照搬制造文化“拼盘”,内容丰富而斑斓,追求形式多样化新,追求感官的刺激敏感,却没有核心的文化价值,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个性,这种物质文化貌合神离,到头来只具有观赏性,难以积淀为幼儿园独具个性的特色文化。

(三) 在致力于物质文化粉饰的时候还要注重文化的积淀和创新

幼儿园文化突出在新上,新的校舍、新的装饰、新的设施。新的装备、新的形式、新的花样、即使是旧的东西经过翻新装饰也焕然一新,在古籍里寻章摘句,以显示文化的厚重。在用今人的名言警句来表现现代的文化意识,校园里的表象文化可谓是五彩缤纷、斑斓壮阔,给人一种文化氛围的感觉,然而却少了一种文化的后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