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金融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供应链;核心企业;风险免疫
一、引言
传统的免疫学指能够自我识别,并且排除自身体内其他部分,达到保护机体免受侵害,特别是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细菌。本论文研究的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与人体免疫系统“消灭异己”类似,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旨在建立系统防御体系,抵制风险入侵,确保所建立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实用性。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具有与生物免疫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为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风险防范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研究模板,并且免疫系统在信息加工中表现出了异常检测、容错能力、多样性、动态稳定性、记忆能力、健壮性、可扩展性、以及分布式保护等良好特性,正是当前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系统中所期望得到的,因此可借鉴生物免疫系统的原理进行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研究。
二、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原理分析
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原理的分析可按免疫算法划分的四个阶段进行,这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原识别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初始抗体群生成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亲和力计算、克隆选择和抗体群更新阶段以及第四个阶段即结束阶段。
第一个阶段,抗原识别阶段。结合供应链金融特征、以往的供应量入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经验、可能的风险源等,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抽象成符合人工免疫系统。抗原识别可以检验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本阶段是确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的重要阶段。以后将要解决的风险问题可抽象成抗原,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抗原识别和分析越来越困难,风险因素及可能的风险源的多样性和模糊性是其根本原因。
第二个阶段,初始抗体群产生阶段。根据供应链金融管理规划,核心企业主要目标是确认供应链金融实施范围、确定融资企业评价指标、设计风险管理平台等,形成供应链金融实施计划及相关细则,为供应链金融实施形成了基本框架。该过程也是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阶段。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的部分风险在该阶段亦可以确定下来。同样,对于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系统的构建而言,该阶段要结合以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经验,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源,制定具有可行性的风险免疫制度。也即形成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免疫的初步抗体群。
第三个阶段,亲和力计算、克隆选择和抗体群更新阶段。根据亲和力的改变结合供应链金融框架随时调整供应链金融的实施行为,保留能促进供应链金融实施的行为,根据实际进行控制和反馈,形成新的抗体群。根据环境发生变异、克隆选择,提高免疫系统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该阶段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系统设计的核心环节,核心企业需要抽调专门人员进行该阶段风险的分析与跟踪,结合以往的风险管理经验和现实环境才能实现较好的免疫效果。
第四个阶段,即项目结束阶段,主要是为后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总结实施经验,提供借鉴。保留免疫信息,总结免疫系统的风险免疫能力,为进一步供应链金融实施继承和风险免疫的完善打下基础,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三、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实施策略
(一)基于风险管理意识强化的免疫策略
供应链金融实施风险免疫与管理的主体是人,加强供应链金融管理关键在于加强核心企业内部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并建立一个具备丰富供应链金融管理经验,熟悉供应链金融各环节的专人负责的。核心企业里人员都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形成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核心企业应具有风险防范意识,熟悉风险业务运作规则,充分认识到供应链金融所存在的较高的风险性。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应建立完善决策管理机制,切实执行风险管理制度,防范和监控各类风险,提升风险免疫能力。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系统并不是仅仅由风险管理平台构成,应该还包括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策略。
(二)基于优化管理制度的免疫策略
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的前提是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制度也是整个风险免疫机制的纲领。在供应链金融项目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日常规范制度、财务制度等。对于供应链金融实施而言,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详细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策略是尤为重要的,核心企业需要建立起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制订供应链金融具体实施计划,建立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机构或岗位,并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实现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合作企业的强化,并通过完善上下游合作成员而形成健全的供应链金融网络。
(三)基于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的免疫策略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供应链金融实施程序,引导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非常关键的。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的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关环节中,为了高效应用各种资源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得到协调管理和实施,有必要建立供应链金融的组织系统。核心企业需要起到主导供应链金融实施的职能,使供应链金融业的务管理过程得到全面规划和组织。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根据业务流程及其相互关系,核心企业第一要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关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行流程、合作制度等方面的日常管理规程;第二,使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人员信息沟通顺畅,建立业务沟通和反馈机制;第三,降低风险,建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平台,全面规划、监测、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因素,提出风险免疫策略。
(四)基于完善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信息网络的免疫策略
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需要上下游合作企业成员、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之间的密集信息沟通,因此,信息交流平台会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绩效,在供应链金融实施中,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等信息的收集、完善等工作是对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调整的基础。对于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核心企业要加强对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的信息交流网络建设,实现信息系统的对接,让参与主体的信息畅通,以保证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进行适当调控。
四、小结
本文基于生物免疫学原理对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创新性地实现了生物免疫与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链接,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实施策略,本研究有利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实践中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王以华,吕萍,徐波等.组织免疫研究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
2.吕萍,王以华.组织免疫行为和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09(5).
3.吕萍,王以华.基于组织免疫视角的企业适应性研究[J].科研管理,2008(1).
4.Jerne,N.K.Toward a network theory of the immune system[J].Annual Immunology,1974(125).
5.Timmisn,J.Neal,M.A resource limited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for data analysis[J].Knowledge- Based Systems,2001(14).
6.Ishida,A.,Shirai,Y.,Kondo,T.,et.al.Immunoid:An Architechure for Behavior Arbitration Based on the Immune Networks.in: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R].Osaka,Japan,1996.
7.Tang,Z.,Yamaguchi,T.,K.Tashima,Ishizuka,O.et al. A Multiple valued immune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s[J].IEICE Trans.Fundamentals,1999(6).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全新领域。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业务模式,根据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信用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和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企业融资
一、信息不对称及相关理论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即所谓"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①是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中小企业融资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商业银行因不能掌握中小企业"私人信息",作为信息居劣方,及中小企业作为信息居优方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贷款供需矛盾。
不同时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在合约签订之前,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在合约签订之后,则可能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二)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即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在中小企业融资信贷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银行信贷对向结构中,资信度低、从事高风险投资企业比例上升,资信度高、从事低风险投资企业比例下降的选择效应。
(三)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中小企业融资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通常有两种:一是恶意违约,即在有能力偿还贷款的情况下,中小企业通过比较偿还贷款和不偿还贷款收益与机会成本,当不偿还贷款收益高于违约成本时,便会采取不偿还贷款的决策,形成恶意道德风险;二是善意违约,即受经营状况、行业景气的影响,或因投资高风险活动遭受损失后中小企业无力偿还贷款形成的善意道德风险。
(四)交易成本②
交易成本亦称交易费用,是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包括获取准确市场信息的费用,即企业搜集有关交易对象和市场价格的确定信息所必须付出的费用和谈判和监督履约的费用。融资信贷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包括两部分:中小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近似等同于其融资成本;银行贷款的交易成本,包括银行在做出信贷决策前收集信息的成本、对企业使用资金情况的监督成本等。
(五)信贷配给③
所谓信贷配给,是指面对超额的资金需求,银行不愿提高利率,而采取一些非利率的贷款限制条件,使部分资金需求者退出银行借款市场,以消除超额需求而达到平衡。具体是指银行为避免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而采取在低于竞争性均衡利率水平上对贷款申请者实行信贷限额供给,控制贷款供给量的信贷措施。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内源融资(自筹资金)、直接融资(发行股票、债券)、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票据贴现等)三种。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主要表现为:
1.内源融资渠道提供资金有限。中小企业普遍具有自有资本金较少、规模较小的特点。消费与积累的矛盾造成通过内源融资得到的资金数量十分有限。
2.直接融资渠道门槛过高。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严格,准入门槛较高。以股票市场为例,中小企业上市标准严格,门槛颇高;且现有如创业板市场主要针对高技术产业,容量有限,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
3.除银行外间接融资渠道不成熟。我国商业信用及票据市场不发达,融资租赁发展水平较低,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且多数不够规范,中小企业难以通过银行之外的渠道进行间接融资。
4.银行贷款融资供求不平衡,融资成本较高。受限于中小企业缺乏合适抵押物及担保机制不成熟、违约风险较高等因素,银行普遍对于中小企业惜贷,即上文所述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带来的信贷配给。即使银行给予贷款,一般也会赋予严格的附加条件,或设置较高的贷款利率,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由上文的内容可知,我国当前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因此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表现于外源性融资即银行贷款困难,其原因可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基于对逆向选择效应的担忧而采取的信贷配给。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当中小企业融资信贷市场存在超额资金需求时,若提高利率,那么在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中,有良好资信、从事低风险投资获取低收益率的企业将退出信贷市场,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融资,其比例会下降;而资信度低、从事高风险投资的企业的比例会上升,逆向选择效应随之产生。利率的提高会使信贷市场上中小企业的平均资信水平降低,违约的概率增大,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减少。因此银行会采用信贷配来给而非提高利率达到市场出清。
2.银行基于道德风险而采取的信贷配给。商业银行会通过信贷配给,控制贷款额度,进而控制道德风险。针对恶意道德风险,较低贷款额度可以使得违约收益较小,进而降低违约风险;针对善意道德风险,较低贷款额度可以通过减少企业投资高风险活动的收益,减少银行风险损失,进而降低违约风险。因此银行会采取信贷配给。
3.银行基于交易成本与预期收益考虑而减少对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融资额度普遍较小,利率较低,预期收益率较低,而频繁的贷款行为将导致较高的签约成本和交易费用,进而导致较高的单位交易成本;此外因缺乏对于中小企业相关信息的足够了解,银行信息搜集成本较高,进一步降低了预期收益率。因此银行更倾向于向大型企业提供高额度贷款而非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为数众多的小额度贷款融资服务。
综上所述,总体而言,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传统银行贷款业务过高的交易成本、信用风险以及与之不匹配的预期收益。因此,有效改善信息不对称情况,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和信用风险水平,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将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三、供应链金融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所谓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简称SCF),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为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在取得订单、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和货物销售等环节提供的,有针对性的融资、信用增级、担保、结算、账款管理、风险规避及风险参与等各种金融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的全面金融服务。
该服务主要基于对供应链结构特点和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供应链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链条稳固和流转顺畅。
当前国内主要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根据授信资产和担保模式的差异主要可分为三种模式:应收账款模式,动产质押模式和预付账款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的最大特点是在供应链中找出一个核心企业,以其为出发点,为整个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特点分析如下:
1.长期稳定性。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是依据整个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活动设立的,它可以随着供应链的生产周期长期稳定运转。使得银行将短期的资金运行转化成长期的业务关系,进而覆盖整个供应链的金融服务,节约交易成本。
2.信贷整体性。供应链金融信贷融资整体性体现在融资主体的范围上,它涉及了供应链上几乎所有的企业;在信贷产品结构上,供应链金融提供众多短期融资的方案和长期融资的形式。
3.融资外包性。在供应链金融的设计中,引入了融资服务机构,一般为经过授信的供应链核心企业,由它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当各中小企业有融资需求时,只要符合相应设计的条件,就可以迅速的得到资金,从而可以降低融资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并提高融资效率。
4.风险易控性、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能够很好的对交易的真实性进行预测和确认,并且在发放贷款后,能直接控制资金的去向和物流的去向,保证资金的安全。
四、供应链金融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积极意义
结合前文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及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而言如下:
(一)供应链金融可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中,依托供应链整体进行融资,通过第三方物流监管、核心企业回购协议等方式,借助第三方物流及核心企业良好的资信水平,间接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等级,改善了其与商业银行的谈判地位,可以争取到更加优惠的贷款条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通过整合供应链上诸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进行供应链金融融资,可以一定程度上发挥"规模效益",降低单位融资成本,进而降低整个供应链企业融资成本。
(二)供应链金融可以弱化信息不对称,减少信贷配给
1.供应链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可以帮助银行获得更多"私人信息"。核心企业是供应链条上物流和资金流的枢纽,信息的"集散中心",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上企业间的真实交易背景为基础,通过来自核心企业的综合信息和供应链成员的交互信息,比如商业信用记录、企业的贸易背景、经营动态、财务状况等,银行即可对企业信息有更充分的掌握。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很便捷地掌握供应链上生产者、销售者的详细信,为银行贷款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2.供应链金融可以降低逆向选择效应,减少信贷配给。供应链金融可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信贷市场达到完美信息状态。在完美信息状态下,银行可以充分了解信贷市场上不同中小企业的资信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对应的信贷方案,做出信贷决策。从长期来看,不会造成因逆向选择效应导致的信贷结构失调,信贷对象平均资信质量下降的现象。因此银行将减少信贷配给的使用来达到市场出清状态,缓解了融资供需矛盾。
3.供应链金融可以降低贷款信用风险,减少信贷配给。供应链金融中,质押物一般具有易变现、价值稳定、易存储等特点,加上第三方物流监管使得物流企业和银行互相协助,更易实现对质押物的实时监管,减少贷款违约带来的损失。通过原材料回购协议等方式,核心企业的反担保作用帮助银行转嫁和分担了违约风险。此外,供应链融资将风险考察范围延伸到受信主体的上下游供应链、信誉链中,企业若想稳固自己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促进自身发展,则必须维护良好的信誉以达到和上下游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供应链金融通过增加违约成本的方式降低了企业违约的信用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可以节约银行交易成本,提高银行贷款积极性
供应链金融具有长期稳定性、信贷整体性和融资外包性的特点,对于银行而言,其相对于传统金融贷款,供应链金融通过建立长期稳定交易关系,降低了交易频率,此外拓宽交易对象范围、提高单笔业务贷款额度、融资服务外包等过程,都降低了银行单位交易成本。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在供应链中更好地发展机会,必定会通过更多地信息披露与上下游合作的核心企业达成长期稳定地合作关系,这样银行可以通过与供应链内核心企业的合作,提高信息收集深度和准度,降低信息收集成本进而节约交易成本。供应链金融通过降低违约风险及节约交易成本,提高银行预期贷款收益率,刺激了银行贷款积极性。
五、当前供应链金融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局限
通过弱化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供应链金融极大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应该注意到,在实际应用中,供应链金融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主要局限如下所述:
(一)供应链金融辐射范围有限
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关键在于,获得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型企业发生业务往来,具有稳定、真实的贸易背景,从而使其获得"某种资格认定",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才可能通过该种模式获得银行融资。因此,供应链金融不是面向所有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虽然伴随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市场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逐步扩大供应链金融融资辐射范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依然难以完全覆盖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供应链金融信息不对称弱化作用有限
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信息不对称,缓解了信贷配给,降低了交易成本,刺激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但在当前我国市场发展不成熟的大背景下,其对信息不对称的弱化作用比较有限,主要表现在:
1.市场发展水平有限,制度尚不完善。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中,相应配套的制度体系,如个人信用记录、机构信用评级、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尚不完善,降低了供应链金融对信息不对称的改善作用。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限。诸多中小企业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人员,即使是与之发生长期业务关系的上下游核心企业,也不能完全反应银行信贷所需的基本信息,不完美信息状态依然存在。
3.物流环境的复杂和混乱。我国物流业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如运输和仓储的规范缺乏标准,流通中的物权很难得到相应保证,于是银行很难做到对流程进行控制,使得风险管理无法得到无缝连接。
4.实际操作风险难以避免。供应链金融经过多年发展,其体系、制度、业务流程已基本确定。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业务在实际发生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力、业务人员恶意或善意违规等因素,操作风险难以避免,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供应链金融对信用风险的改善作用。
六、提高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缓解作用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提高供应链金融对信息不对称的弱化作用,增强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缓解作用:
(一)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通过对现有制度体系的完善,如完善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个人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证制度等措施,强化供应链对于信息的收集和传导作用,提高公开信息对银行信贷的决策有用性,改善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二)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作用
物流企业应充分发挥实时监管的优势,与银行加强合作,共享必要的客户信息,改善信息不对称状态,并实现贷款信用风险的动态监管。此外,应该促进行业内发展和成熟,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信誉水平,为仓单质押等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三)规范业务流程,降低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实际运行中,各利益相关方应该设立成熟稳定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并严格要求经办人员遵循制度办事,通过设立严格的奖惩及督查机制,最大程度降低操作风险。
结 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通过弱化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来减少信贷配给,降低银行交易成本,缓解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但由于当前配套制度建设等因素限制,当前供应链金融对信息不对称的弱化作用并没有完美地发挥出来,相信经过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供应链金融将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小企业也可以更好地快速、健康发展。
注释:
①George Akerlof: The Market for Lemons,1970
②Coase, R.H: The Nature of the Firm,1937
③Stiglits and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1981
参考文献:
[1]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课题组.政策环境、金融结构与信贷技术一化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J].财贸经济,2008.9
[2]夏雪风,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浙江大学,2011.6
[3]毛鹤英,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的实现机制[D].山东大学,2012.5
[4]孟丽,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D].天津大学,2011.1
[5]金莉影,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4
[6] 李勤,供应链融资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影响-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摘要】供应链融资理念近年来越来越被企业接受,本文以“融通仓”模式为例,探讨了“融通仓”作为供应链融资所带来的风险隐患,并针对潜在风险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模式;风险管理;仓单质押
一、供应链融资概述
供应链融资实际上是银行为促成整个供应链的均衡顺畅运转,针对供应链上资金紧缺的环节进行的资金筹集活动,其中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融资中最常见的参与者。基于供应链贸易背景的视角来看,金融业与物流业实际上具有天然的利益和价值契合点。第一,物流企业制约着供应链融资产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使用,物流企业在融资业务中监管支持性的信贷资产,承担银行人的义务,并且向银行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的预警。第二,通过供应链融资的业务客户将同时作为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双重客户,给企业带来新利润增长点。
二、供应链融资模式及风险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率先在2002年2月提出的概念――“融通仓”,“融”-金融、“通”-物资流通、“仓”-物流仓储,将三者进行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也是创新管理三流合一。融通仓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物流仓储中的“仓”为突破口,通过程序传递各自信息,实现动态计价和估算物资,更容易实现物资的资本转化。
“融通仓”的运行方式第一种是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批发市场、码头等物流集散地设置公共仓库,有利于吸引中小企业的仓储业务,指定一家主办金融机构,银行由公共仓库出具的仓单作为质押提供融资。这种模式下,第三方物流公司必须要对仓单的真实性和流动性作担保,承担融资风险。二是金融机构直接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授信额度,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转授信给自己的客户,并依据对客户物流的监控,承担融资风险的大小来向金融机构提供条件式或者无条件式的担保,从“融通仓”的运行模式可以看到,作为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既构架了银行与企业之间一座新的合作桥梁,也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较好地融入了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中。仓单质押、保兑仓(买方信贷)等运作模式就是“融通仓”模式的主要业务。
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新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仓单质押风险。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风险主要来源于客户信贷、质押货物的选择和保管以及内部操作运营。其主要表现形式有:(1)客户资信风险。客户的业务能力、业务量及商品来源的合法性,对仓库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2)仓单风险。仓单是质押贷款和提货的凭证,既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证券,但目前仍存在仓库所开的仓单不够规范,如有的仓库甚至以入库单作质押凭证,以提货单作提货凭证,这些都增加了融资的风险。(3)质押商品x择风险。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作仓单质押,商品价格和质量如果受时间波动影响,那么质押的商品就存在有一定程度的风险。(4)商品监管风险。在质押商品的监管方面,由于仓库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或信息滞后都会导致一方决策的失误,造成质押商品的监管风险。
三、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应对
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化解供应链融资潜在的金融风险,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规避仓单质押风险,是避免“融仓通”融资模式带来风险的重中之重,加强信用整合并建立灵活的市场商品和反馈体系也尤为重要。客户资信风险、仓单风险、商品的监管风险都与信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就需要仓库建立和整合这些信用。其次,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通过建立客户资信调查核实制度、客户资信档案制度、客户信用动态分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第三,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主动掌握商品的市场价值和销售情况变化规律,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正确评估和选择质押货物,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对质押物的评估失真。第四,仓单的管理和规范化。目前我国使用的仓单形式很不统一,基本是物流企业自行设计,对仓单进行科学的管理非常有必要,比如使用固定的、统一的格式来设计仓单,按规定方式进行印刷同时派专人对仓单进行严格的管理,以此有效规避融资带来的风险。同时严防操作失误和内部人员作案,保证仓单的真实性、惟一性和有效性也是有效应对融资风险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吴清烈,孙志宏.物流企业管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143147
[2]李晓龙.现代物流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8242
[3]霍佳震,周敏.物流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32237
[4]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59291
[5]张俊民.财务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294
[6]杨双,王玉冬.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融资的优势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2)
[7]沈根荣,张梅林.供应链金融以及对策研究[J].上海:电机学院报,2009:6
[8]陈建西.资产评估[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214230
[9]李霞.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M].北京:物流采购与研究,2009,(5)
[10]张方立.供应链金融:值得关注的金融创新[J].金融纵横,2007,(20)
[11]李毅学.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189
[12]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3187
[13]李毅学.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评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177
[14]张方立.供应链金融――值得关注的金融创新[J].金融纵横,2007,(20)
[15]张华,俞梦曦,陈丹.面向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J].中国市场,2007,(41)
[16]闫琨.供应链金融: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经营模式[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5)
【关键词】商业银行,技术平台,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创新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服务,其所起的带动商业银行业务增长的引擎作用越发显著。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抓住了现代金融发展的趋势,积极进行金融业务创新,不再将目光聚集在单个个体,而是放眼整个供应链系统,纷纷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由此,供应链金融续写了现代金融发展的新篇章,成为商业银行竞争和盈利的重点业务之一。
一、供应链金融概念简介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界定。立足于本文的研究内容,从银行的角度出发,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银行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中心,向上下游企业延伸,为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以信贷为主的金融服务。这种创新的金融服务不仅包括融资,还包括由此带来的结算、理财等现金管理,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新的收益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现状
近年来,结合金融服务和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和融资企业的青睐。招商银行于2002年首次推出网上国内信用证,开始了发展电子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进程,到2009年其该项业务也发展出3316家客户,产品交易量达1000亿元。2010年底,深圳发展银行开发的供应链金融线上平台也有将近1000户以上的客户。网络化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加便捷和有效率,是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流方向。
虽然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只有短短的10几年,但是在各大银行的努力研发和推广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产品品种和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的以信贷融资为主,到现在开始尝试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结合企业的需求,推出各种增值服务。供应链金融业务也成为了国内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是银行重要的经济效益来源。根据申银万国的一份报告预测,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2011年融资余额规模为5.75万亿元,2012年有望达到6.9万亿元,增速约为20%。而就单个银行来看,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其2011年底贸易融资授信余额2246亿元,较年初增长28%。但我国供应链金融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势头迅猛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的漏洞和问题,需要各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我国供应链金融才能走得更远。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环境的问题
1.法律环境的不健全。综合而言,我国供应链金融法律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第一,关于供应链金融涉及到的物权和担保问题的记载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完备的法律文件,同时对具体的实施细节缺乏明文规定,使得权益的不确定风险变大;第二,法律规定的动产担保范围较少,《担保法》所规定的动产主要包括“抵押人所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对于供应链金融经常涉及到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等物权的规定缺乏相关细则;第三,现行的担保登记制度存在不足,容易出现多次登记、重复担保的混乱情况;第四,优先权规则不明确,难以解决信贷人和第三方权益人之间的权利纠葛,无法保证银行作为信贷人对担保物的优先权。
2.金融监管的不完善。由于金融监管部门对于供应链的信息掌握度不高,对风险的监控和评估技术也较落后,因此对于供应链上所发生的金融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缺乏动态的创新的监管模式。同时,监管部门对于供应链金融的认知不足,意识不到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对供应链金融的专门监管。
(二)技术环境的问题
相比于国外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滞后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缺乏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一个是缺乏与供应链金融业务各个环节配套的技术平台。首先,银企共享平台的缺失,使得供应链上各主体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获得的信息滞后于市场和企业,容易造成贸易周期和融资期限的不匹配,同时银行必须承受质押物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其次,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方式主要还是手工操作,并没有建立起电子网络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相结合的技术平台,这不仅耗费了较大的人工成本,而且也使得整个业务操作流程十分繁琐和缓慢,增加了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
(三)银行自身的问题
1.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与传统的授信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不再聚焦于对企业财务报表等静态因素的审查,而更加注重某项贸易交易的运作情况以及其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银行对风险的管理既包括单笔的交易,又必须关注整条供应链的风险问题。目前,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模式,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我国大部分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采用的仍是传统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并没有引进对应的债项评级体系,也缺少专门的审批通道,对第三方物流的监管也不到位。
2.缺乏专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部门和专业人员。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都是作为对公信贷业务的一部分,并没有组织专门的服务部门来开展业务,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停留于表层,无法向更专业化和更全面的方向前进。同时,供应链金融业务由于其所涉及对象的复杂性和业务流程的动态化,使得其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多数在银行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人员都是从原先的信贷部门调转而来的,对供应链金融缺乏专业的认知,不利于银行业务竞争力的提高。
3.产品品种有限,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以信贷业务为主,大多数产品是用于服务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融资,但是这种服务类型是单一的、表层的,并没有体现银行在供应链上应当起到的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作用。除了融资服务,银行在供应链上更应该承担的工作是针对供应链的特点,研究和提供综合的全面的金融服务,引导资金流的有效和有序的流动,维持供应链的稳定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完备的齐全的服务体系,才能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持续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法律体系,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对于政府,应该加强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立法工作,完善关于物权和担保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增加对存货、应收账款、仓单等动产的法律规范,明确界定供应链各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担保登记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对金融犯罪行为给予合法制裁,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健康的法律环境。对于银行,在我国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的背景下,应该研究和分析应对现行法律漏洞的对策,制度相关的风险管理办法,对于可能引起争议的权利问题要在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法律文书中予以明确的界定,尽量减少因法律问题所引起的损失和风险。
(二)加强电子技术平台的建设。首先,要建设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银行、企业和物流公司的信息能够在这个平台出来并得以共享,各方主体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使得银行的资金、企业的贸易和物流的监管能够有效匹配,保证供应链金融环境的公开透明和信息的对称。其次,要加强建设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电子操作平台,减少操作成本和风险,提高业务操作效率。通过电子化的操作平台,业务双方可以从网络上便捷地完成各种查询、交易等操作,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无纸化,即从融资的申请、审核和批准到资金的划转和债务的偿还,以及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资金账户的管理,都可以通过电子化操作平台实现。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针对供应链上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要引入债项评级体系,并与主体评级体系相结合,对企业做出最合理的评估;第二,要重视对供应链整体的风险评估,形成对“产-供-销”整个链条的动态监测和评估系统,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资金流的回返;第三,加强对质押物的风险管理,这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市场风险的管理,银行要时刻观察质押物市场价格的变动并做出应对措施,以防由于质押物贬值所带来的利用损失,另一个是操作风险的管理,银行必须加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选择信誉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防止质押物在运输和仓储的过程中出现人为造成的损失,将可控风险降低。
(四)深化对供应链金融的认知,创建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企业,都必须转变业务发展观念,强化对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认知,开阔视野,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待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立完备的齐全的覆盖整条供应链的金融服务体系。银行要改变供应链金融用于贸易融资的单一格局,创新金融产品,研发和推广多样化的服务。核心企业与中下游企业之间、银企之间、国内银行之间以及国内外银行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须不断加强,形成一个稳固的完备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
(五)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专业化管理。银行应该建立起专门致力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服务部门,形成一个专业的服务团队,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专业化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专业服务部门的建立,有助于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独立的规划、开发、管理和监管,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有序进行。与此相配套的,是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即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建立一个全面掌握供应链金融运作的团队。
五、结论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时间并不长,但其所取得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它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又一个争相竞艳的宝地,是新世纪新阶段银行业务增长的新方向,是金融创新的成果。随着我国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作用将日益凸显,供应链金融所带来的效益也更加让人期待。但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仍存在许多的漏洞,在技术水平、风险控制、管理模式以及法律建设等内外部因素上都有不足。我国银行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银行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实践成果,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服务品牌。相信在各方力量的结合下,通过供应链金融各主体的共同努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莉,耿伟.国际保理业务在供应链前置中的融资创新研究――以我国出口生产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J].物流技术,2007(1).
[2]陈小娟.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研究[D].暨南大学,2007.
[3]刘长宏,王春晖,吴迪.关于创建中小企业“1+N”授信模式的研究[J].金融论坛,2008(2).
[4]谭敏.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新发展――供应链融资[J].经济研究导刊,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