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制度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制度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制度创新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全球化的经济金融为各国经济、投资者与储蓄者带来很大的收益,同时它也改变了市场结构,为市场参与者和决策者带来了新的风险。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金融业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内外矛盾日益突现,我们应正视金融监管的现实差距和问题,推进金融监管的制度创新,努力战胜全球化的挑战。

一、理念革新

一是明确区域金融监管目标。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契机,建立涵盖各类金融机构的具有区域特征的高效有力的金融监管模式,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二是完善区域金融监管规划。将金融监管放在整个金融改革发展的大局中统筹把握,根据监管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难,突出金融环境建设,处理好银行与政府和企业、经营效益与政策优惠、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等关系,不断提升监管水平。三是严格控制区域金融机构发展规模。根据授权和职能范围,对金融机构结构及网点数量进行合理设计布局,使其与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我国于1998年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监管体制,这种体制适应了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结构。但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分业经营的模式逐渐显现出不相适应的方面,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项目过于集中、券商融资渠道不畅、保险资金投资效益低下。于是管理层逐渐放松了管制,如允许券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允许保险基金以购买投资基金形式进入股市以及允许券商股票质押贷款等,呈现出混业经营趋势。同时,一些金融机构开始仿效国外同行,以控股的方式实现业务范围的扩张,如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集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于一身,构造了一个符合国际潮流的金融集团的雏形。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涌入,国外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必将给予我国的金融业带来冲击和挑战。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对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适当改革,以适应已经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

比较发达国家的监管模式,我们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综合监管与分业监管相结合的模式,成立国家金融监管局作为监管的权威机构,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实现对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全面监管,原专业监管机构仍然负责各自领域的监管。国家金融监管局的主要任务是针对金融监管的真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划分各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范围,协调各监管机构的利益冲突以及划分监管归属等。

这种新的金融监管组织体制模式既能满足实行混业经营后金融业发展对监管体制的要求,也能适应现阶段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期对监管的要求,因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三、功能革新

1.规范监管内容,实施有效的金融风险监管。(1)风险预防管理。对各类金融机构的资本定义与构成作出规定,制定出资本充足性比率要求,采取分段考核、分层次管理、逐步过渡的办法,限期达到目标;正确划分银行资产的风险种类,制定能够客观反映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的资产风险权重和换算系数;建立金融机构清偿能力监察制度,在合理区分资产流动性程度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流动资产比率;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从提高呆账准备金比例和简化报批手续入手。(2)风险转移管理。应当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保险的条件、程序、办法制订规章,根据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和风险资产比率制订保险费率;对受保的本币、外币最高限额给出量化指标。(3)风险吸收管理。风险吸收就是事后救济,指监管当局的最后援助贷款和抢救行动。当一个遵循稳健经营原则的银行出现清偿能力危机时,中央银行从保护存款人利益出发或基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考虑选择适当的方式,承担最后贷款和迁就行为。中央银行提供低利率贷款,由中央银行全面接管清理,由中央银行牵头组织一个或多个实力雄厚、稳健的金融机构,实行兼并、消化破产金融机构的全部债务等等。通过最后援助和抢救,实现金融业的平稳运行。

2.改进监管方式,强化信息传导功能建设,实现监管信息资源共享。(1)完善非现场监管的风险监控指标。根据审慎性监管的要求,可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包括科学的风险考核指标、规范化的财务报表统计分析指标,以及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预警指标。并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加强监管信息的收集、归类、分析和判断。(2)完善非现场监管的系统化建设。实施并表监管,对所辖地区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和附属公司的业务实施并表监管,明确应报送的报表及项目、数据的填报口径,特别是对某些报表及项目的合并,更应有明确的界定和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按照“统一数据采集、统一编码和格式、统一软件开发,实现信息共享”的基本原则,实现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信息的全国共享,实现对金融机构抱括法人和非法人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逐步提高人民银行对各类金融机构的风险评判水平。(3)健全分析报告制度。监管部门对各种指标和相关行为信号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近期重点检查指标,就有关风险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讨论,责成监管人员进一步分析、核实,并定期就区域金融风险情况提交金融风险报告。(4)建立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制度。中央银行可以从资本充足程度、资产质量、经营管理能力、盈利水平、资产流动性等方面进行考查,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定期测算评级,定期公布,以强化金融机构对其经营和风险程度的识别和管理,增强自我约束力。建立金融监管信息传导机制。通过金融系统行长主任)联席会、信用社主任例会、金融监管质询制度,全面通报监管工作动态,发出监管信息。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就监管过程中提出的某些质疑进行合理解答,依此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金融制度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 监管制度环境 监管制度创新 一体化监管制度

金融创新在金融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金融创新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以金融创新为主导的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以积极应对和改善金融创新,也进一步推动了金融自由化进程。然而由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一致性出现了与金融创新相匹配的金融监管制度的滞后性。而监管的相对滞后又会带来管制套利,造成金融监管永远落后于金融创新需要的恶性循环中。我国是以行政干预为向导的金融体制,金融监管对金融市场乃至金融创新具有深远的影响力。金融监管能够刺激金融创新,也能够抑制金融创新。通过监管创新为金融创新提供发展空间,使金融体系安全高效地运行,是中国金融监管的任务。

一、金融创新的监管制度环境

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建立了以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为主体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

近年来,央行主要以利率市场化进行政策调整。存贷款利率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目标,推出了中国货币市场基准率Shibor,以及差别性货币政策、基准利率体系的逐步形成对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等产品定价机制的健全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目前,银监会推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等一套规范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监管制度。 保监会表示将在依法监管的基础上,遵循“放松事前监管,加强事后监督,强化公司责任”的原则,并积极支持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和服务创新。证监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方法鼓励证券行业进行创新,促进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对利率、汇率、资本等因素的监管将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定价和交易带来障碍,只有在有序放松的监管环境下,才能有效地推动金融创新的发展。

二、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随着日益深化的金融创新和电子金融,金融市场出现信息高度不对称,不断发展进步的互联网技术使监管当局越来越无法管制监管对象的经济活动。因此,以效率为标准有效配置金融资源, 可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社会稳定的经济安全系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效率的前提与保障,金融体系的动荡与危机会影响以至从根本上损害金融的创新效率。我国金融创新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全面推进金融监管制度创新具有划时代意义。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创新需要建立一体化监管制度。一体化监管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健全的监管内部制度。

在达到预定的监管目标下,机会成本最低的金融监管体制才是最优的。总的说来,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是全方位的和多层次的,但其监管目标必须通过健全的金融机构有效地经营来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应置于整个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地位。其核心工作是确保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实行以双向互动和间接监测的监管制度,以发挥安全、有效和稳健的作用,避免出现监管真空。这种加强监管双方的交流和沟通以及现场与非现场的间接外部督导机制毫无疑问会极大地促进现代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被监管者充分了解最新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从而抵消和分散金融创新的风险效应,并建立良好的监管制度环境。

(二)实时的监管程序制度。

一体化监管制度需要对创新过程实时监管。因为综合经营下的金融创新普遍是跨行业和跨市场的,一般融合了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多个金融领域。在多重领域性的监管体制下,往往只对单一领域的机构和业务监管,很难让金融监管机关识别和管理金融创新中的风险。加之杠杆工具的运用使金融创新中的风险更加集中,则进一步增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实时监管是对金融机构和业务进行全过程的监管,重视的是过程,强调的是重点监管。更有利于对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的及时的引导和规范,支持和激励金融创新的发展。有力的实时监管还应包括对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筛选以及倒闭和清算,做到有始有终,实现金融监管的全过程监管。

(三)有效的监管法律制度。

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决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法律制度。建立各种有效的相关的法律及监管制度,并形成确保这些法律及监管制度得以执行的执法体系,这是金融监管机构履行好职责与义务的基本前提。国内监管法规和制度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和意义就显得特别重大。在短时期内要实现与国际通行惯例的接轨,需要更新现有的监管法律法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应该公开透明化。根据相应的法律原则,金融监管机构应该确立监管的标准和范围,并尽力尊重金融机构的自由创新,对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主要采取法制化、间接化监管方式。对电子金融业务和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在尚无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参照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应我国的法律,以规范监管者的金融活动,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四)规范的监管行为制度。

杜绝分业监管机构间竞相放松监管的“管理松懈的竞争”的恶性局面,增强我国金融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转变。规范的监管行为制度应该是目标导向型的,其目标就是要确保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的经营,即监管者不规定明确的做法,但是规定具体的目标。目标导向型监管不仅赋予监管者充分的监管手段和职能, 以加大监管力度和提高监管水平;而且,也规范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制约了对监管行为的行使。目标导向型监管是实现由合规性监管主向金融机构自主管理为主转变的必然路径。

因此,在达到相应的监管法规和标准下,金融机构便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活动。监管机构也没有为金融机构指定一个明确的经营行为的必要。

参考文献

[1] 张文显. 法理学[M.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316.

金融制度创新范文第3篇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充分暴露出一些金融企业在金融创新、经营管理中采取了种种不诚信行为来获取不正当利益,而最终损失却由普通民众、社会来承担,凸显了金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固树立和坚持诚信金融文化的必要性,表明了金融创新应扎根于诚信金融文化的重要性。

诚信文化发轫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延伸发展,成为影响主体行为、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道德范畴,对中国经济、社会行为与制度演进有深远影响。金融业作为经济的核心,以货币、信用为根本,立足于诚信社会的根基,与诚信文化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和需求性。诚信金融文化融合传统诚信文化与金融实践的特性,于明清金融革命中衍生发展成形,并反过来指导金融实践特别是以晋商票号为代表的微观金融主体行为,催生了基于诚信金融文化的金融制度创新,形成金融实践提炼总结金融文化,金融文化影响指导金融实践的传导闭环。金融制度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文化因素对金融制度创新是显著的。

本文首先梳理了诚信文化的起源、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探讨了诚信文化与金融体系的适应性,继而指出了诚信金融文化的内涵要素。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近代金融机构基于诚信金融文化的三方面重要制度创新,即金融机构内的股份制与公司治理机制创新、客户信用为先的信贷制度创新、金融机构间的信约公履制度创新。最后,指出了诚信金融文化对当代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三方面启示。

2诚信金融文化的核心内涵

2.1儒家思想与诚信文化

“诚信”一词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盟誓,盟誓是人类进行自我约束的最初形态。人类早期的“信”观念建立在人对神的信赖基础之上,来源于对神或天的恭敬虔诚态度。如《尚书?太甲下》“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此时的诚信指虔诚,对神要诚实、守信。后来向人际关系转化,同时指向对人的态度。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将“信”作为五常之一,与仁、义、礼、智共同成为约束人的重要道德范畴。

在儒家思想中,诚信是道德规范、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是安身立命之根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r,小车无车?,其何以行之哉”资料来源:《论语?泰伯》。,曾子在《论语?学而》中也提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资料来源:《论语?学而》。讲的都是诚信的原则,《孟子?离娄上》提出“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中庸》更是将诚信本体化:“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即认为“诚”是天的属性,“人之道”是对“诚”的追求。周敦颐也说“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资料来源:《通书》。宋学使诚信文化进一步成熟化。朱熹提出一个由内至外,由小至大的为道之序:格物、至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是重要内容。诚信文化一脉传承。

诚信有两重含义:一是主观的行为态度,即现在所说的诚。含义是为人诚实守信。反之为无诚信。此时,诚是诚实,信是守信,也是诚实。二是客观的人际关系体系,即现在所说的信。含义是人们相互信任。反之称为这个社会缺乏诚信。此时,诚是诚实,信是信任。诚是因,信是果,也是目标。

诚信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诚信成为人们立身立业不可缺少的环节。人是社会性动物,基本存在方式是群。结成群的前提就是合作、相互信任。人的本性中如果没有诚信元素,将无从立足于大自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频度、深度、广度大大扩展,决定了社会交往对诚信文化的高依赖度,否则,带来的高交易成本很难承受。

2.2诚信文化与金融体系的适应性

金融体系作为货币与信用的综合,服务于商业活动,更是与诚信文化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和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内容。

第一,信用体系的根本在于诚信。从经济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借”和“贷”的关系。信用实际上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是与商品经济和货币紧密联系的经济范畴,是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借贷行为之所以发生,借方之所以能借得到贷方的一笔钱或一批货物,大部分是因为对方对你的信任,因此,“信”是信用建立的本源,人与人之间、群体、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根本在于诚信。

第二,货币的一般等价物和财富储藏属性决定了金融体系对诚信文化的天然需求。货币不同一般商品,具有一般等价物属性,具有交换任意商品的功能属性,在便利交易的同时也决定了自身的高流动性。而且,货币具有财富储藏属性,是财富分配、调剂、跨时空转移的介质,比一般商品更具社会影响。因此,金融作为以货币为媒介的信用行为,对诚信的依赖度远超一般信用行为。当个体间的金融行为扩散至整个社会群体,形成金融体系时,其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文化有天然需求。

第三,金融体系的风险约束严重依赖于诚信文化。金融体系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款方在期限到期时能否如期全额归还本金和利息,这就要求借款人切实具有诚信。此外,金融体系的风险具有很强的传导性,单个个体的非诚信行为可能影响传染其他个体,继而诱发大范围的信用违约。因此,金融体系的风险约束特别是信用风险的管理严重依赖于金融主体遵循诚信文化。

2.3诚信金融文化的核心内涵

金融文化,是与金融业相关的人的行为,是主导着金融活动过程中的金融精神,反映为金融理念、金融习惯、金融行为。金融文化源于金融实践,随着金融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没有金融实践,产生不了金融文化。中国金融文化的真正起步是明末清初以后,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而逐步产生的,其主要内容即是诚信、以义制利、和谐、谨慎、创新等。

诚信金融文化是指金融机构、金融业在金融活动中始终秉承诚信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金融机构、金融体系的核心根基,在行为和实践中充分体现。

诚信金融文化的核心内涵包括以下四部分。

第一,诚信是金融活动的根本准则和前提要求。金融机构在对内经营管理、对外竞争合作、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应始终把诚信视为根本和前提,视信用为生命,只有在不违背诚信原则的前提下才能追求其他,比如利。近代金融机构始终把诚信作为首要根本,清末,优秀晋商的代表乔家大院的乔致庸就对信义与利润作过次序排队:那就是“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在金融活动开展过程中,诚信准则一以贯之。

第二,诚信是金融服务及产品的核心内涵。在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过程中,诚信既应是对创新行为的规范要求,更应是金融新服务、新产品的核心要素。近代,票号在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中绝不敢有丝毫欺诈,汇兑、贷款、等业务始终从客户的利益出发,力求最大满足客户需求,以“诚”感动客户,赢得信任。

第三,诚信是对金融主体的本质要求。诚信金融文化要求金融主体真诚待人,信义为重。近代,以山西票号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坚持诚信无欺,礼貌待客,诚实守信者可成为“相与”,世代友好;山西票号还要求入店徒弟们必须牢记:“重信义,除虚伪,节,敦品行,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博嫉恨,喜辛苦,戒奢华。”[1]首要是重信义。清代“平遥票号创设于道光初年……,能以久存发达者,实因抱信义勤俭之宗旨”。[2]连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也给予“晋商笃守信用”的礼赞。

第四,诚信是金融制度机制创新的重要出发点。金融制度机制创新始于诚信,在制度设计要素上充分将诚信文化融入,将其作为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以山西票号为代表的近代金融机构在股权制度、公司治理机制、客户服务机制、同业合作机制等方面基于诚信进行了特色化设计。

3基于诚信金融文化的近代金融机构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理论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所谓“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又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所谓“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充当第一行动集团,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又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近代,金融体系中政府力量相对薄弱,政府行为较少,市场主体力量相对强,近代金融制度创新更多是以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以票号为代表的近代金融机构基于诚信金融文化在股权制度、公司治理机制、客户服务机制、同业合作机制等方面开展的多种制度创新。

3.1股份制与公司治理机制创新

3.1.1股份制创新

在明末清初,中国已有一些商业企业和金融机构,采取了股份制进行了资本筹集,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所有权归投资人所有,经营权授权给其聘用的大掌柜掌控。这种股份制与西方的股份制比较有很大的不同,其基本内容主要是银股与身股结合。人身股机制,即从大掌柜(总经理)到业务骨干,根据能力大小、所在岗位、业绩贡献等确定某掌柜或某伙计股份若干,企业业务骨干的劳动作为资本而“顶股”,叫“人身股”,与货币资本股一起参与分配。人身股与货币资本股享有索取企业利润的同等权利,一起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职工只要工作勤奋,没有过失,成绩优秀就可以顶股。一经认可,就将其名字录入“万金账”即股份账,参与分红,从而使得大掌柜以至分号掌柜、大小管事、伙计、学徒无不竭尽全力为票号卖命。

之所以能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人身股”的产权制度创新,与诚信文化紧密相关。大掌柜对股东诚信,牢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赢得股东对大掌柜的充分信任和股权激励。股东与大掌柜之间订有契约,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不论投资者东家,还是受聘者大掌柜,双方均恪守信用,充分体现诚信文化和契约精神的重要内容。

3.1.2公司治理机制创新

公司治理机制方面,东家对大掌柜授以经营管理的全权,号中的财务、人事、经营等权力全部交给大掌柜,史料记载,东家“将资本交付管事(即大掌柜)一人,而管事于营业上一切事项,如何办理,财东均不闻问,既不予定方针于事前,又不施其监督于事后,此项营业实为东方之特异之点。”[3]之所以能做到对经营者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与财东秉承传统诚信文化、视“诚信”为人立身之本的理念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讲,正是基于诚信金融文化和社会理念,才使公司治理中的委托机制得以充分发挥功能。

3.2客户信用为先的信贷制度创新

以票号为代表的近代金融机构,为客户发放贷款时,重人信用大于重物信用。票号放款,以信用放款为主,其次是保证放款,很少抵押放款。票号重信用、轻抵押的信贷制度,表示其重视客户的信用,而不看重抵押品的多寡,真正把客户的诚信情况作为考察客户贷款归还可能性的根本性要素,这是基于诚信金融文化的。在明清时期,大商家以信誉为生命,而且资力雄厚,再加之无合适抵押物,以信用作为贷款核心考察要素的信贷制度创新既是真正从客户角度出发,也是深刻把握了诚信文化内涵的。

3.3金融机构间的信约公履制度创新

近代,金融机构间严格执行的信约公履制度,也是基于诚信金融文化的重要制度创新。明清时期,中国北方金融机构间实行镖局、标期、标利制度,商号之间商品赊销的货款清偿和货币借贷的归还期限,一般按标期确定,到期必偿。标期是商业行会规定的按照镖局押运商品和现银由甲地到乙地的时间计算的期限作为债务清偿期。标期分年标、季标和骡标(即月标)。从西口(杀虎口)、东口(张家口)到山西金融中心太谷县是季标。太谷县一县一标,称为太谷标,周围各县为太汾标(太原府和汾阳府两府),太谷标在前,周围各县在后,标期一到,一切债务必须立即清偿:第一天是银两债券债务清偿,第二天是铜钱债券债务清偿,第三天是银行间“订卯”――即银行间债券债务清偿。不能清偿者叫“顶标”。凡顶标者,即为没有信用商家,以后无人与之往来,即行破产。这种制度,成为山西商人不易之规,这就是晋商的信约公履制度。[4]

信约公履制度的根本是社会诚信,金融机构基于诚信的金融文化和行业自律,自动履行债权债务清算,严格遵守清算期限,按照社会通行的粮标、骡标、季标和年标约期履行清偿债务的义务。可见,诚信是商品交易的基础,诚信文化是金融机构生存、金融制度创新的前提。

4对当代金融机构的启示

4.1诚信是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根本准则

现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金融制度创新时应始终将诚信作为根本准则,在金融制度创新的目的上,明确以信义约束利,突出诚信的重要性;在金融制度创新的流程环节上,突出诚信金融文化的嵌入;在金融制度创新的激励约束上,匹配诚信文化的专项支持,从而促进金融机构制度创新能真正以诚信为规范,以诚信为内核。

4.2诚信是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创新的核心源泉

微观层面,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创新应着力以诚信金融文化为出发点,在制度机制设计时融入诚信要素,使诚信内化为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推动力,使得金融制度创新具有鲜明的诚信文化烙印。例如,可尝试在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创新中更加强调信用要素识别判断的重要性,而相对弱化对抵质押要素的考察,使得信贷真正回归本源――基于信用的贷款。再如,在法人治理机制完善方面,董事会对经营层的委托可尝试引入诚信成本,即在经营层高管薪酬中单列设置诚信专项保证金或股权激励,进行延期支付,董事会不干涉日常经营,只定期听取经营层汇报,董事会下审计部门不定期开展针对经营层汇报的稽核审计工作,如发现诚信违规情况,诚信专项保证金惩罚机制生效,高管薪酬加倍扣减。通过类似基于诚信金融文化要素的制度创新,促进诚信文化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金融制度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 金融风险 创新

如果想很好地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金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想使房地产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能够稳步发展,并且能给国民经济带来推动作用,那么就必须增强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一旦房地产信贷变成了不良资产,整个金融界将面临着很大的危险。

一、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房地产金融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

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其他资金是房地产企业开发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其中银行贷款约占资金来源的百分之七十、其他资金占百分之三十。

(1)贷款依赖性是目前我国融资结构的主要特征。银行贷款成为了由于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无法满足投资所需之后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方式,不过银行在房地产的投资过程当中也担当了一定的风险。

(2)现在有些银行无法了解贷款人的真实情况,无法对其经济实力有一个准确的评估,究其原因就是贷款人常常为了个人利益而对信息进行隐瞒,甚至出现了挪用贷款资金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金融风险的加大。

(3)由于我国房地产价格评估起步晚而使品牌的信誉度受到不好的影响,而银行又不能为了处置抵押物而将欠款人赶出所居住的房子,所以处置抵押物的不规范给银行造成了一定的风险。

(4)近些年来由于房地产业的高额利润而产生了恶性竞争的气氛,违规操作时有发生,这是造成金融腐败的主要原因。其结果导致了房地产贷款质量下降。

(二)房地产金融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

(1)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环境、未来的发展情况会随着国家经济方面政策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对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带来影响。

(2)开发商会随着国际汇率的下跌而对房地产的投资失去动力,从而加大了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

二、防范措施

(一)金融机构完善内控制度

现在房地产金融业务和风险控制流程设计跟不上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速度,使得金融机构很难察觉到风险的存在,而即便金融机构察觉到了,往往已经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步。面对这样的状况,银行应该采取下列措施:首先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工作要进一步增强,并对内控制度进行改进。第二是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改正风险控制体系。

(二)提高防范意识与能力

为了不浪费社会资源,必须要掌握好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这样做对于准确的掌握房地产金融的经营策略很有帮助,而且还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同时对于如何开展综合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调研活动,房地产部门要有一个详尽的计划。因为这样做可以对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对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为了对市场的运行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政府有必要提高房地产预警系统。

(三)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只有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开发商或个人没有诚信的问题。一是利用法律来惩治那些不讲诚信的开发商或个人。二是有关部门要创建信息共享平台对开发商和个人进行监督,而且评价要公平公正。对违反诚信的开发商或住房贷款用户进行惩罚,比如不让其得到开立信用卡、借款等信用支持。这样就能极大地改善房地产贷款的安全性。

(四)法律法规体系要完善

金融机构只要通过了中央银行的审查都可以经营,而且中央银行要对其实行严密监控,防止他们出现违反竞争规则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避免产生消极外部效应,不能让没有通过审查或者有违规记录的金融机构从事房地产生意,并且同意让外资银行在被我国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情况下发展房地产金融业务。

三、我国房地产金融制度创新建议

(一)推动房地产金融监管创新

我们应吸取国际上的一些经验教训来发展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管理。在管理的目标、理念上要不断创新,为创建高效、统一的房地产金融管理体制做好准备,同时为了能够稳妥地运行房地产金融体系,我国应该在房地产金融监管方面不断地进行完善,而且良好的联系机制能够使监管政策、结构与实际经营运行状况具有统一性。因此创建联系机制对于确保房地产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完善房地产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

为了能够给我国的国家金融带来安全,房地产金融机构还需要对人事机构、责任分摊机制等进行逐步的完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提高,并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多培养和锻炼一些金融机构的人才。

(三)加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由于银行抵押贷款公司管理的住房抵押贷款抵押时间长、现金数额庞大,所以风险系数相当高,而加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对于改变我国眼下证券产品比较少的状况非常有利。

(四)继续推进房地产金融业务创新

经济实力不断攀升的中国不应该在面对房地产价格调整的压力时停止房地产金融的创新,应顺应时代潮流,通过不断创新来发展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业。

四、结语

房地产金融风险由于体系复杂,因此在防范发展问题上还需要不断完善。只有对房地产金融风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才能很好地防范金融风险给我国房地产业带来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我们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海北.中美房地产金融风险比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上海金融,2009,(2)

金融制度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流动风险;融资;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房地产金融市场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房地产信贷规模较其他行业来说大得多,自然它的风险也会大很多。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的还不是那么完善,房地产行业一旦转变为不良资产将成为整个金融行业的隐患,因此,做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国民经济才能稳健发展。

2. 造成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成因

2.1 微观原因影响房地产金融

2.1.1房地产融资对银行的过于依赖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经常出现,当房地产开发商自身的资金不能满足投资时,银行贷款成为资金获取的主要方式。这种做法就会让银行承担很大一部分风险,最终可能牵连国民经济的发展。

2.1.2借贷人信息不属实

有一些开发商为了获得个人利益,常常会在借贷时提供不真实的信息,又因为导银行的贷管理技术落后,导致银行不能准确地对借贷人真实的经济实力进行判断。更有甚者挪用贷款资金,这样就直接加大金融风险扩张。

2.1.3 房地产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今年发现在房地产行业垄断行为屡见不鲜,存在违规操作,这样的恶性循环必然带来金融腐败,是房地产贷款信誉大幅度下降。

2.2 宏观原因影响房地产金融

首先,政府政策取向存在误区,中央政府虽制定了一系列稳定房价的措施,但是地方政府作为独立行政部门主要以政绩、财政收入为其核心利益,因此它们在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时难免会大打折扣,使得中央政府措施在地方政府没有完全按要求实施。

其次,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还没有达到市场经济的阶段,在此期间会出现很多的制度转变期的问题。早期的制度在逐渐解体,新的制度建立还不够完善,这是导致种种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最后,我国汇率的逐年下调导致开发商失去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兴趣,因此房地产的不确定性变得更为严重。

3 防止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举措

3.1适当调整金融机构现有制度

房地产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变化很快,而对于目前的房地产金融机构赶不上其变化。对风险防范做的不够完善,滞后于当今市场经济的变化形势。致使金融机构不能提前预知风险的存在。当金融危机到来时没有积极的应对方案来解决问题。对于银行机构应该尽可能去发展一些科学的借贷管理方法,建立可靠性强的风险评估体系。

3.2 树立风险防范态度

为了降低金融风险投资,做好房地产周期性变化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发现市场变化的普遍规律,才能制定出匹配的管理制度,达到最佳利用社会资源配置。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监管力度,采取相关法律法规来改正和补充市场经济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3 融资方式的探索

对于银行必须加强对借贷企业的筛选工作,首先要选择实力强、品牌大、信誉度高的房地产行业进行发放贷款,能做到准确的引导市场发展,风险降临时能够运用防范措施及时解决问题,将影响缩减到最小。

3.4 建立完善的法律与法规

建立法规推动房地产行业正规有序的良性竞争,凡是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具有资格的企业都可以参加到竞争当中,中央银行是这场竞争当中的严格监督者。对于违法竞争行为要严惩,例如非法垄断、资格欠缺的房地产企业。这样才能有力地消除不良影响,保证金融业务健康发展。

3.5增强全民社会信用

只有全民共同努力才能效地制止开发商及个人不讲诚信的恶行扩散,这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很大关系。运用法律严惩那些没有诚信的开放商只是一种必要方法,培养他们的社会信用感,让其在思想上转变才是根本目的。这样才能积极改善房地产贷款的安全性。

4.对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体系的建议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金融进步显著,但是目前房地产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市场的需求旺盛,导致房价不断高涨。这种房价快速上涨是巨大的金融风险到来的前兆,一旦资金运转不警惕,将会给我国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影响。

4.1加强房地产金融创新理念

我国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房地产金融管理的一些先进管理措施并加以合理地、高效地运用。要以不断创新为管理目标,不但要为达到高效、统一的金融管理体制而努力,还要为了能够稳健地运行房地产金融体系,丰富监督管理全面的内容而奋斗,最终达到监管政策、结构体系、运营状况具有统一性。所以加强房地产金融创新理念对于房地产金融系统稳定是比较迅速有效的一项措施。

4.2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

不断完善房地产企业相关制度是房地产金融的必要条件,可以从组织构架、共荣机制、责任制等方面入手。对于从业人员和管理者要有足够的金融创新意识,能够掌握市场的运作和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4.3对住房抵押继续实行抵押贷款证券化

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正处于尝试阶段,还没有成熟应用,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应对银行抵押贷款公司管理的住房抵押贷款有时间长、现金数较大、风险系数高等特点。目前我国证券产品相对其他国家比较少,因此加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很有利。

4.4坚持推进房地产金融业务创新

我国的经济实力正处于全面上升的时期,面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整压力,中国要坚持以房地产金融的创新为总体方针,顺应经济发展的浪潮,经过不断的自身努力与坚定不移的探索精神,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金融业务。

5结束语

房地产业具有资本密集、体系复杂和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培养对房地产金融防范意识,不断完善防范房地产金融制度,对出现的问题时有指导意义。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保证中国房地产市场稳定、有序发展,还能满足很多居民住房需求。在这条路上,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罗琛阳,孙园园.次贷危机给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09(16).

[2]杨爱梅.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与制度创新[J].财经界,2012(12).

[3]赵苗苗.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1(18).

[4]陈晶晶.浅谈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问题[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