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湖治理规划

河湖治理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湖治理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河湖治理规划

河湖治理规划范文第1篇

然而,近年来,因为城市规划而引起的纷争与日俱增。关于某些城市规划忽视各方利益间协调、没有考虑环境保护等的批评声音,此起彼伏。甚至,近期出现的与房屋拆迁有关的备受瞩目的社会事件,牵引出的已经不仅仅是拆迁程序是否合法、拆迁补偿是否公平等问题,也同时把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提领到热烈讨论之层面。毕竟,几乎所有的房屋拆迁都是依规划而为的。

其实,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布局的一种人为设置,而城市布局必然涉及在城市中生活或经营各种事业的居民、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利益。因此,城市规划其实是一种利益安排或调整。目前施行的《城市规划法》(1989年制定)的确也意识到此,在诸多条款中体现立法者对不同利益之考虑,如“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自然景观”、“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和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等等。

但是,由利益安排或调整之视角综观该法,可以发现存有两个重大缺憾。

第一,对个体利益未给予充分重视。上列对各类利益的表述,多落位于公共利益。即便把“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防火、抗震”等阐释为牵涉个体利益在内,也只是在隐含的层面上,而没有给予明确的彰显。个别居民、企业或组织的正当权益,在城市规划中未得到其应有之受尊重地位。

第二,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对利益之安排或调整基本上取决于政府。《城市规划法》在细数政府制定城市规划需考虑的利益因素、从而试图对其施行实体控制以外,也在程序上明定城市规划需报上级政府或同级人大审批。可是,列举应当考虑之利益因素的方法,如果有控制效应的话,也是比较松软的。这些利益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是如何确认的?有没有被忽略或轻视的利益?各个不同利益的分量是多少?利益之间发生冲突(如繁荣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哪个予以优先考虑?诸如此类问题,看起来都在政府宽泛的自由裁量空间内。更何况,个体利益在立法上还未被确切提及,即使政府在现实运作中予以一定照顾,也同样在自由裁量范围之中。政府乃凡人组成,其组织结构和资源或许有助于作出考虑周全的规划决策,但也不能否认其具有内在的智识局限或难以避免的利益偏袒。甚至,有的政府官员出于不当之动机,给某些利益以特殊关照,也并非罕见。由此,《城市规划法》将城市规划制定过程基本托付于政府,无异于让政府成为在规划领域中的“国王”。

任何纷争皆与利益相关,无论利益乃情感的、精神的抑或物质的。城市规划遭人诟病、引发纷争愈多,愈益表明其在安排或调整利益上的机制存在功能不足之问题。因此,《城市规划法》有关政府制定城市规划的实体规则、程序规则,皆有慎重反思和修订的必要。

就程序维度而言,当引入利益参与机制。既然城市规划乃一利益安排或调整过程,既然政府作为假定的公共利益代表者在如何确认、重视、协调具体的不同利益上存有局限,就应给予可能的利益受影响者介入这一过程的机会和权利。把城市规划制定过程视作各方利益充分主张、交流以及妥协的平台来设计,即便不一定获得令所有利益皆满意的所谓“正确”决策,亦可在相当程度上减少可能的利益纷争。搭建这个平台的法律程序之核心,无非征求利害相关人的意见。

一方面,对利害相关人当作广义界定。组织化的利益群体(如环保组织、文物保护组织)和未经组织化的利益群体(如特定区域的居民或企业),甚至法律规定承担维护特定公共利益(如交通管理)的政府部门,都可列入利害相关人的范畴,只要他们针对某项拟定的城市规划决策,提出了某种切实相关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具体的城市规划决策,当分决策之轻重缓急,而定应当遵循之征求意见程序。有正当的公共利益理由必须在短期内及时作出决策的,可以采取非正式的征求书面评论意见的程序。否则,应以听证会方式召集各方利害相关人,就拟定的具体规划决策进行充分讨论和对话。鉴于城市规划决策少有紧急情况的,听证会方式可谓至关重要。 转贴于

就实体维度而言,应确立信赖保护和比例合理原则。信赖保护是指人民对政府行为或承诺的正当信赖必须予以合理保护,以使其免受不可预计的不利后果。城市规划绝非一成不变,顺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调整之必要。然而,城市规划亦是政府的一项决策,自其作出以后,就在社会中具有一定之拘束力,民众也会对其形成正当的信赖,并据此安排自己的生活或经营。城市规划的变更势必影响民众这一信赖以及基于信赖而获得的利益。因此,城市规划的变更除遵循征求意见之程序外,应当明确:第一,若变更可能赢得的公共利益,明显小于利害相关人因信赖而形成的正当利益,可考虑不予变更;第二,若公共利益理由充分、规划确需变更,可考虑(1)变更后的规划留有一定的生效期间,以使利害相关人根据新规划重新安排生活或经营;(2)对确实造成的利害相关人正当利益损害,给予合理的补偿。

河湖治理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混合痔;围手术期;负性情绪;疼痛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护理内容之一。研究认为肛肠科围手术期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对手术效果和预后康复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是药物治疗无法做到的[1]。但常规护理模式中,心理护理多较随意,缺乏规范性,造成护理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提高心理护理的作用,我们对23例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了规范化心理护理,由此客观评价规范化心理护理对患者负性情绪和术后疼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采用外切内扎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为(41.48±6.72)岁,病程为3~15年,平均(9.83±4.41)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例。所有患者均无语言和认知功能障碍,沟通良好,能正确理解和回答调查问卷内容,且无精神疾病及家族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给予一般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规范化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心理护理小组,组员由专业知识水平较高、沟通能力较强的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所有组员均经过心理护理培训,掌握心理护理专业知识,围手术期给予患者"一对一"心理护理干预。②根据患者不同治疗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的给予有针对性心理干预:?K术前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积极做好术前宣教工作,通过讲解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尽量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L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将患者与术后已基本康复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告诉患者手术很成功,时鼓励患者与患友交流,让患友现身说法,给患者顺利康复的信心;?M术后2~3h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容易伴随焦虑、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陪伴在患者身边,给予同情、安慰,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感,病房内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教患者学会疼痛时用鼻深吸气,然后慢慢从口中呼气,以放松全身肌肉,增加对疼痛的耐受力。

1.3 评价指标 ①护理干预前、后均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2]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2]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状况,分数越高说明焦虑或抑郁情绪越严重。②疼痛评分标准:术后72h内和4~7d均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评价患者疼痛状况,以0~10分表示疼痛从无到剧烈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在画有 10cm标尺的记录卡上画出疼痛评分,均取疼痛最剧烈时的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和对照组(P

3讨论

混合痔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虽不威胁患者的生命,但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外切内扎术是目前治疗Ⅲ、Ⅳ期混合痔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患者缺乏相关知识、术后行动不便及疼痛等因素,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又能降低患者的疼痛阈值和对疼痛的耐受性,加重术后疼痛感,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是必要也是有效的。心理护理的实质是护患双方通过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交互,实现患者积极适应,主动配合治疗,其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但由于护理工作繁忙,过去护理人员的工作重心多停留在执行医嘱配合治疗上,心理护理仅是体现在执行医嘱时与患者的简单交流。近年来,随着护理模式逐渐转变为"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心理护理逐渐受到了护理人员的重视。王春香[5]对120例妇科肿瘤患者实施规范化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明显降低,睡眠质量显著改善,全身不适、疲劳等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相应提高。而向珏颖等[6]对60例混合痔围手术期患者实施以心理护理为主的优质护理服务,结果提示术后72h内和4~7d内的最大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5,6]吻合。综上所述,规范化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的负性情绪,帮助患者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减轻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敏.心理护理对肛肠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2,18(36):111-112.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援.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4:235-236.

[3]邓蓓蕾,丁正中,焦黎丽,等.混合痔围手术期镇痛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8):3629-3631.

[4]褚玲玲,谢刚敏.心理护理的概念及成分研究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0,3(1):67-70.

河湖治理规划范文第3篇

一、水生态系统特性和功能

水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由河流、湖泊等水域及其滨河、滨湖湿地组成的河湖生态子系统,其水域空间和水、陆交错带是由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是生物群落的重要生境。水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可分为流域尺度、河流廊道尺度、河段尺度。其中,流域生态系统是以河湖为主体,边界清晰、结构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功能显著,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1.水生态系统特性水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可从纵向、横向、垂向进行分析:纵向主要表现为河流气象、水文、地貌、地质条件具有明显的上、中、下游区域差异性和河流纵向形态的蜿蜒性;横向主要表现为水—陆两相性,从河流向岸边依次为河道、洪泛区、高地边缘过渡带、陆域,此外,河流横断面表现为交替出现的浅滩和深潭的形态多样性。垂向主要表现为水体表面的水—气两相性和底部的水—泥两相性,河流基底对于水生生物起着支持(如底栖生物)、屏蔽(如穴居生物)、提供固着点和营养来源等作用。水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性:流域性:即以流域为整体,河湖为主体,边界清晰、结构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以河流水系相联系,具有地表、地下完整的水文循环过程。复合性:是由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多样性:河流与湖泊及河流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河流形态的蜿蜒性、河流横断面形的状多样性,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河床构成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是生境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连续性:水生态系统具有从河流源头到河口的空间连续性和生物过程的连续性。2.水生态系统功能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可分为生境支持、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人类生产生活三个层次。生境支持功能是水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的基础功能,体现在水文循环、气候调节、土壤形成、水源涵养等方面。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是水生态系统生境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支持。服务功能是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效用,具体体现在供水、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污染降解、景观、文化等多方面。3.水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是指水生态系统能够良性循环并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其各项功能没有受到损害,进而能持续地满足人类需要的状态。水生态安全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需求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即水生态安全既与水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可再生能力有关,又与人类开发活动密切关联。水生态安全的实质是以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维持来保障其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提供。

二、我国水生态系统状况分析

1.水生态系统状况全国主要河湖生态需水满足程度、水环境状况、重要湿地保留率和重要水生生境状况等方面的调查评价总体为以下结果:①河湖生态需水满足程度。在全国主要河湖223个生态基流控制断面中,生态基流满足程度为优和良的有167个,占比74.9%,主要分布在南方长江区、珠江区及东南诸河区以及北方大江大河上游河段。满足程度为差和劣的有46个,占比20.6%,主要分布在辽河区、海河区、淮河区和黄河区等。在83个敏感生态需水控制断面中,敏感生态需水满足程度为差和劣的有23个,占比27.7%,主要分布在海河区以及松花江区、辽河区和黄河区下游河湖。②水环境状况。最近完成的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对全国主要河湖8499个水功能区评价表明,水质不达标的水功能区有4444个,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及太湖流域的水质达标率均低于40%。在评价的168个湖库中,近一半湖库处于中度及以上富营养化水平。③湿地保留率。对217个评价单元的湿地保留率评价为优和良的有130个,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区、长江区和珠江区。湿地保留率为中等及以下的有87个。黄河区、海河区和西北诸河区约70%以上湿地评价结果为差和劣。④水生生境状况。对全国546个重要水生生境状况的评价表明,生境状况为优和良的有206个,占37.7%,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以及松花江;生境状况为中等的186个,占比34.1%;生境状况为差和劣的154个,占28.2%,主要分布在黄河和淮河流域。主要河流纵向连通性评价表明,受由于水库大坝阻隔,近一半的河流纵向连通性较差。从历史进程分析,我国水生态状况总体呈恶化趋势,已对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问题成因分析造成我国水生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①气候变化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剧。主要江河源头区冰川消融加快,降雨、蒸发、下渗等水循环过程发生改变。干旱区范围扩大、荒漠化程度加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生态系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洪涝频发对治理和改善部分区域水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新挑战。②部分地区水资源、水能等的开发利用已经接近或超出水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水资源配置缺乏与区域水土资源、生产力布局的统筹,我国约三分之一国土面积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特别是北方地区尤为严重。黄河、辽河、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达到82%、76%、106%,超过了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到30万km2。与此同时,废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远远超出水功能区纳污能力。③水生态涵养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不合理的开发模式和人为活动造成与河湖争地,水源涵养区、河湖沼泽区、蓄洪滞涝洼淀区等的水生态涵养空间遭受严重侵占,导致河湖水、沙等循环条件显著变化,湖泊及河流尾闾萎缩,水生态空间格局遭到挤压和破坏。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有230余个萎缩,其中89个干涸,总萎缩面积约1.4万km2。全国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减少了28%。此外,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对构建自净自渗、蓄泄得当、排用结合的城市良性水循环认识不足是导致城市水生态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④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导致河湖生态退化。筑坝建库和大规模引水改变河流、湖泊的水文情势及水生态环境,阻断鱼类洄游通道。在强调工程的安全可靠、技术可行及经济合理的同时,忽视了工程布置、结构、材料等与自然的和谐具体表现为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断面规则化和河床材料硬质化,形成“三面光”河道,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河流自净能力降低和水质恶化,使河湖基本生态的功能受损或丧失。

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总体方向和措施

1.工作进展2007年以来,水利部开展了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报告中均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规划重要内容。2010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七大流域综合规划等,均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目标、任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水利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了《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需水保障等作为主要规划内容。2004年,水利部印发了《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14个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2013年7月,水利部大力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启动了两批105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制定了《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导则》《国家水生态文明市评价标准》《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规范》等一系列标准规范。近年来,对黄河、塔里木河、黑河进行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科学调度,取得了明显成效,黄河实现连续十六年不断流,塔里木河下游干涸二十多年的台特马湖重新过流,黑河下游的东居延海重现生机。连续实施“引江济太”,将长江水调入太湖,实现了“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标。对扎龙湿地、南四湖、白洋淀等湖泊湿地实施生态补水,维护了生态脆弱地区的水生态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总结我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立法保护不足。水生态系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在保护,我国目前在水生态保护方面的相关法规依然薄弱。②体制机制亟待改革。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编制、实施主体、资金来源、运行维护等方面缺乏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和统筹,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的不适应。③监控体系薄弱。我国目前的水生态安全评估标准、监测体系等非常薄弱,造成水生态状况监控、风险预警、责任追究、措施效果评估等缺乏基础支撑。④缺乏流域统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布局重视局部利益和效果,缺乏流域性统筹和治理措施的系统性,个别地区甚至以营造水域景观、后续土地开发为主要目的,破坏了流域整体的水生态系统。⑤水生态修复工程重视工程措施,对监督管理措施重视不够,对已实施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不足,影响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⑥水工程建设中的水生态保护相对薄弱。水工程建设重视对水资源的功能性开发,忽视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保护现象依然存在。如防洪规划强调对洪水的控制,但对洪水的出路、疏导考虑不足;水系河道整治、滩涂海涂围垦、蓄滞洪区建设等中缺乏与水生态保护的协调和统筹。

2.基本原则和总体方向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向自然恢复转变。改变以往“以需定供、技术可行、经济最优”的工程建设思路,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将自然修复和人工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建设生态友好型水工程。②流域统筹,系统修复。充分考虑流域水生态体系结构和功能的流域性、层次性、尺度性,转化治理模式,从流域层面提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原则、目标和总体布局。③技术创新,综合治理。创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注重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发挥重点区域的示范作用。我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总体方向是以水资源紧缺、水生态脆弱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区域为重点,以实现江河湖泊沟通、水系完整,水质良好、生态多样、文化传承为目标,从国家、流域、区域、城市等不同尺度提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主要任务,逐步构建空间均衡、功能完备、管理完善、保障有力的水生态系统安全格局。通过水资源合理调配逐步退还挤占的生态环境用水,对水生态作用显著的重点水工程实施生态调度,使基本生态环境需水得到基本保证;重要水域水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通过节水治污和跨流域调水、水资源配置以及河湖连通等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善河湖水量过程、加速水环境恶化地区河流湖泊水体的流动性,促进水体自我调节功能的恢复和增强,使河湖水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受损的重要水生态得到初步修复,合理调配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生态环境用水保障制度,维护主要河湖正常生态功能;基本建立水生态监管体系,加强对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生态环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要着力实现以下转变:从局部区域和河段向区域和流域尺度转变;传统水利工程向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转变;水环境治理从注重水质改善向水生态系统治理修复转变;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从行政推动向理念、立法、技术及标准制约阶段发展;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

3.主要措施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1)健全水生态文明法制体系,加快实施水生态红线管理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划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的行为;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分区、生态区划,明晰水生态功能定位和空间分区,划定河流、湖泊及河湖滨带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切实维护水生态空间,划定水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水生态红线;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自然岸线,城市规划应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积;控制用水总量,逐步退还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确定江河主要控制断面以及区域地下水系统的生态水量标准和湖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开展长江三峡及上中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黄河干流水库、淮河闸坝群等大江大河闸坝水量联合调度试点,完善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水资源紧缺河流的水量调度。(2)强化流域统筹协调管理,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坚持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统一规划,统筹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点源与非点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关系,科学制定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方案。加快批复实施全国及七大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在全流域层次上立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防洪减灾、水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等要求,科学配置流域、河流廊道及具体河段不同空间尺度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和管理措施。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管理,完善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建立流域防污控污治污机制。建立和完善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经济利益之间的分配关系。创新河湖管理模式,推行水体治理及管护“河长制”。(3)构建生态友好型水工程体系,发挥水工程生态保护与修复完善水工程规划设计标准规范体系,协调好水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强化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调度等各环节的水生态保护。倡导仿自然、低影响水工程建设,河道工程布局应维护河流天然形态,保持河流蜿蜒性,维护湿地、河湾、急流、浅滩等多样性栖息生境。实施水库、闸坝生态调动运行,满足河流生态需水。实施农村河塘沟渠整治,采取清淤疏浚、生态沟渠整治、河渠连通等措施建设生态河塘,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4)构建生态水网体系,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河湖水系连通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坚持恢复自然连通与人工连通相结合,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以构建流域生态水网体系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增强河湖连通性,提升河湖水环境容量,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功能。在东部地区,加快骨干工程建设,维系河网水系畅通,率先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在中部地区,积极实施清淤疏浚,新建必要的人工通道,增强河湖连通性。在西部地区,科学论证、充分比选、合理兴建必要的水源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在东北地区,开源节流并举,有条件的地方加快连通工程建设,恢复扩大湖泊湿地水源涵养空间。(5)实施重点区域水生态修复以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湿地以及水生态脆弱和恶化区域为重点,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逐步扩大水源涵养林、河湖水域、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结合“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实施京津冀“六河五湖”生态修复治理,长江经济带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继续推进太湖、滇池、巢湖等重点湖泊和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河湖内面源及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实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的生态综合治理。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修复湖泊湿地生态环境。对鱼类“三场”、洄游通道等重要生境保护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划定为水生态重点保护和保留河段,采取禁止或限制开发措施,开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动,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和修复,实施地下开采量与地下水水位双控制。华北地区依托引江引黄等工程,结合调整种植结构以及退减灌溉面积等休养生息措施,逐步削减地下水开采量。(6)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引导,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格局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水和谐的宜居生活空间,并以此为引导,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辐射带动流域、区域水生态的改善和提升。加快推进海绵型城市建设,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安排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增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城市透水空间,保障足够的洪涝水蓄滞空间。(7)促进科技创新,强化监管能力开展与生态用水、配置与调度、生态修复技术、生态补偿、水生态评估与监测、管理机制与保障措施研究等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我国水生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展河湖水生态状况持续、系统监测,进行水生态安全评估。建立水生态预警及决策系统。加强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和监督机构,加大对违规、无序开发活动和破坏水生态行为的监督管理。

四、结语

河湖治理规划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洞庭湖是我国第2大淡水湖,洞庭湖区既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水产等生产基地,也是调蓄长江洪水的重要场所。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1998年大水后的防洪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区的防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状况等都发生较大变化。为了构建健康洞庭、和谐洞庭,支撑与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开展洞庭湖区综合规划。基于对洞庭湖面临的新形势的分析,提出了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一些认识与思路.供讨论。

长江水利委员会1990年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对洞庭湖区提出了开发治理意见,1997年编制的《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近期规划报告》为三峡工程建成前洞庭湖区的治理与保护提供了依据。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1998年大水后防洪建设引起的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治理江湖认识水平的提升,为了构建健康洞庭、和谐洞庭,支撑与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开展洞庭湖区综合规划。在新的形势下,关于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认识如下

1客观认识洞庭湖区的变化

洞庭湖区的变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既有 自然 因素、也有人类活动因素,既有外部条件的变化,也有内部条件的变化。洞庭湖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水沙条件发生变化

水沙条件的变化是洞庭湖变化的直接原因,而长江水沙变化是主要原因。

(1)长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少,分沙减少尤其明显。长江三口(调弦口于1958年冬封堵)分流自20世纪5o~6o年代为25%一30%,70—80年代减少到15%.一加%,目前基本上保持在12%.一15%;分沙5o.一60年代为30%一35%,70—80年代20%左右,目前基本上为15%一加%。虽然最近几年分沙比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长江上游输沙量减少,因此,绝对值减小很多。1951—1998年,三口年均分沙1.47亿t,三峡蓄水前1999 2002年,减少到5600多万吨,而2003、2o04、2005年,由于上游来沙减少加之三峡水库拦沙,三口分沙量仅有1400 2400万t。而三口分流量1951—1998年年均为1020亿m3,三峡蓄水前19992002年为625亿m3,2003 2005年与三峡蓄水前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600亿m3左右。

(2)2o世纪三口断流时间增加。5o、60年代,松滋vj两个分支新江口、沙道观没有发生断流,7o年代东支沙道观发生断流,时问约2个半月,从8o年代开始达到150d左右,5个月时间;太平口在5o、60年代仅有几年断流,平均不到20d,70年代年均断流2个月,8o年代后基本上为150d;藕池口东支是主支,管家铺在5o、60年代有断流,但时间短,大约40d,到了7o、8o年代断流时间达到5 6个月,西支康家岗从50年代至今,断流时间都比较长,大约240d,8个月。2006年由于是长江比较枯的年份,宜昌最大流量出现在7月10日,仅31600rn3/s。所以2006年四口流量小,断流时间长,如藕池西支康家岗河过流只有1个月,最大流量仅56/s。

1.2洞庭湖的调蓄能力发生变化

调蓄能力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洞庭湖面积、容积的变化;洞庭湖面积1949年为4350,1995年减少到2625km2,容积由1949年的293亿m3减少到1995年的167亿m3,1998年大洪水后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扩大了水面,洞庭湖新的水下地形已经测完,正在进行量算,成果还要进一步分析。

1.3洞庭湖防洪形势发生变化

洞庭湖防洪形势变化主要体现在: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了’洞庭湖的防洪能力,如堤防的加高加固,河道治理、分蓄洪区建设、水库建设、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等;三峡工程目前已经蓄水到156m,有110亿的防洪库容,可对荆江、洞庭湖的防洪起到重要作用。达到正常运行时,有221.5亿的防洪库容,荆江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洞庭湖防洪形势也有较大改善,荆江防洪的根本性改变为洞庭湖的治理创造了条件。江湖关系又要经历新的调整。体现在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洞庭湖淤积减少以及干流河道的冲淤变化等方面。

目前,三峡工程运行了3a多,这3a的变化有这样几个方面:三口分流、分沙比都有所减少;其中分流比变化较分沙比大。分流由18.8%减少到16.6%,分沙比由19.1%减少到18.1%,分流减少2.2%,分沙比减少1%。松滋口由10%减少到9.6%,太平门由3.7%减少到3.2%,藕池口相对减少较多,由5.1%减少到3.8%。近一段时期,上游来沙减少明显,加之三峡水库淤积,水库下游含沙量明显减少。199l 2002年,宜昌年平均输沙量由此前的多年平均5.21亿t减少到3.91亿t.特别是从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水库入库沙量总计仅6.28亿t,出库沙量2.51亿t,水库淤积3.77亿t,淤积60%,出库40%(与以往预测基本一致)。在径流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输沙量大幅减少,导致下游含沙量减少显著。下游河道的冲刷的程度比预测的稍大,冲刷的历时比预测的早。荆江河段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3a冲刷3.02亿,年均1亿,以往预测约0.8亿;以往认为前几年荆江河段冲,城陵矶至汉口河段耍发生淤积,而这3a,城汉河段平滩河床冲刷0.7亿。由于水沙变化,河道发生冲刷,荆江河段的崩岸较以往有所增加。

1.4洞庭湖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关注的问题发生变化

在新的形势下,除要关注洞庭湖的防洪问题外,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问题要引起关注…体来说洞庭湖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泥沙淤积,特别是四口洪道由于断流时问增加,工农业、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湖区1000多万人,就有350万人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水污染、血吸虫、湿地保护等牛态环境也存在问题。

2关于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思路

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内容包括防洪、治涝、供水、航运、水产、水利血防、 旅游 、生态环境保护、水利管理等多个方面,但规划主线应是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与生态安全。

2.1总体思路

把洞庭湖作为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规划。树立健康洞庭、和谐洞庭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规划目标,洞庭湖除了解决重点问题即防洪保安外,生态调节功能和环境净化功能等都要一并进行总体考虑,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客观制定外部条件

要对洞庭湖正确定位,充分考虑j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客观认识江湖关系的变化,确定洞庭湖区的一些外部条件,包括: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对长江中游洪水的调蓄作用;三峡工程的防洪调度方式,应持对城陵矶进行补偿调节;三峡工程建成后清水下泄对河道的影响、对干流蓄泄关系的影响;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洪水组成、洞庭湖淤积、四口洪道变化;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对四口建闸、城陵矶防洪榨制水位、篇州裁弯等进行研究拟定。

2.3重点研究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问题

2.3.1 科学 制定防洪标准与防洪总体布局

洞庭湖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组成部分,洞庭湖区整体防洪标准按照1954年洪水进行防御,对于局部地区经论证后可区别对待。对于四水应按照《防洪标准》确定。防洪标准要恰当,并不是标准越高越好。

对于防洪标准的实现要考虑综合防洪体系的作用,特别是对四水尾间的重要城市,防洪标准要有所提高,但必须要综合考虑水库、分蓄洪的作用,同时也应考虑上下游关系。湖区洪水由四口与四水组成,因此,在正确处理江湖关系的同时要处理好河湖关系,注意防止单纯依赖堤防确定城市防洪设计水位的做法。

在防洪总体布局中要坚持人水协调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坚持给洪水以出路.充分考虑三峡水库的作用及影响,在加固堤防的同时,要继续加强水库建设、分蓄洪区建设、洪道整治以及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措施。在总体布局中还要研究遇超标准洪水的对策与措施。

2.3.2明确划定防洪区

根据《防洪法》的要求,防洪区是指受洪水泛滥所涉及的地区,洞庭湖平原区都是防洪区。防洪区又分为洪泛区、蓄滞洪区与防洪保护区。目前的防洪保护区基本是重点垸,蓄滞洪区的概念比较清楚,在规划中,对于洞庭湖区目前的一般垸,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划分,一般垸的情况差别很大,有的有县城、铁路,有的主要是农田,且大小不一,对于这些要区别对待,是升为重点还是继续定为行洪区要充分论证,有所交代,予以明确。另外防洪保护区也应根据保护人口、保护对象的重要性考虑不同的风险

2.3.3分蓄洪区分类建设

洞庭湖分蓄洪区建设任务重,对于分蓄洪区的安排要考虑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变化,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对分蓄洪区进行分类。当前正在开展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规划工作,对洞庭湖分蓄洪区也进行了分类。分类包括重点、一般与保留3类,初步把洞庭湖区24个蓄洪垸分为重点蓄洪垸10个,蓄洪量86亿m3,一般3个,26亿m3,保留l1个,蓄洪量51亿。各类可按不同的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对于重点分蓄洪区要建设好,能够有计划使用,分蓄洪区安全建设模式可结合社会主义新 农村 建设进行。

2.3.4河道综合整治

河道整治的重点是洞庭湖四口洪道,四口洪道总长985krn,问题是淤积严重、水流紊乱、交叉串河多,特别是松滋、藕池水系。洪道整治一方面要进行疏浚;另一方面可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口分流、分沙的变化,适当采取堵支并流或控制、理顺水系,水系调整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利用与排水功能,即供水、灌溉与治涝、水质保护等,避免引发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矛盾。对于调弦河要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因为,调弦河在1958年冬封堵,当时规定当监利水位达到36.57m时,湖南、湖北两省协议打开,而1998、1999年监利水位分别达到38.31、38.30m,都没有打开,因为无法分流1440rn3/s,因此,在规划中要对调弦河的功能重新进行定位,是否以解决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如水污染治理、血吸虫防治)为主,把分洪任务降为其次或取消。

2.3.5大力开展水资源配置

在做好防洪同时,要重视湖区水资源利用问题。要在对洞庭湖区水资源现状以及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提出节水目标与措施,分析缺水的区域与类型,进行供需平衡分析,根据分析成果进行水资源配置,提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如适当的引提水、平原水库)与非工程措施(如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从目前看。洞庭湖区的缺水既有季节性资源性缺水如三口洪道地区、也有水质型缺水如华容县城的饮水问题等等,在规划中要针对重点问题开展研究。

河湖治理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水系 规划 建设

城市水系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又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居民精神的依托。滨州市将城市水体的保护和生态景观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使城市建设从开始就将城市水系的规划和保护纳入正轨;根据水与城市和谐相处的治水新思路,进一步完善河网、水系、水源和池塘湖泊工程,扩大城区水面积和水体体积,充分发挥水体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城市生态水系理念

城市生态水系集排涝、供水、水质保护、亲水景观、水生态于一体,以实现人水和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配置、水生态修复与水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水量、水质、水生态并重,防洪、排涝、供水、河道治理、环境改善统筹兼顾,融合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的城市水利综合性基础设施。

2.滨州市各县区城市水系规划

2.1滨州城区构建“四环五海”、黄河水都

滨州城区建设和配套完善“四环五海”、“五纵七横”、 “七十二湖”生态水系,打造“黄河水都”品牌。

四环河规划以不打乱现有水系为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设导控建筑物,以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解决市区内外灌溉排涝为目的,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环城水系“景观、蓄水、排涝、灌溉和治碱”的综合功能。滨城区四环河已初步建成,现状主要是南环河和北环河局部河段不畅通,规划对其进行系统治理,实现四环河全线通航,配套相应的跨河桥梁、穿涵等交叉建筑物。五海工程,即东、西、南、北、中五海,具有沉沙蓄水、市区生态景观和供水及观光功能。同时规划建设“七十二湖”工程 ,全面营造“人在湖畔住,夜闻波涛声”的人水和谐的居住环境;共同构建生态园林型美好家园。

“七十二湖”是滨州市结合自身低洼盐碱地多、池塘多,同时城市建设又需要大量填土的具体实际情况,而规划建设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原则上每建成一个小区,都布设大于2公顷的水面,它既美化了城市,又改善了城市小气候。“七十二湖”的名称按照滨州市位置划分四个区域,分别以动植物名称进行命名,四环以内渤海五路以东部分,以水中游的动物命名,渤海五路至渤海十八路部分,以地上跑的动物命名,渤海十八路以西部分,以天上飞的动物命名,四环以外的湖以植物名称命名。

2.2惠民县规划建设“一河”、“三海”生态水系

规划对护城河进行开发治理,建设瓮城海、大王营海、塘坊街海等“三海”,将护城河建设成惠民城区集蓄水、防洪除涝、景观于一体的多功能体系,与“三海”工程共同构建惠民县城区的水系工程。有效缓解惠民县城缺水日趋严重的状况,保证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美化城市环境,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2.3阳信县“田”字形水网与东、西两湖共同构建特色的生态水系

根据阳信县城区主干水系的现状构成,结合地形,对现有水系进行连通整合,将幸福河拓宽改造建成管理现代化、工程标准化、节水生态型的“鲁北大运河”,成为贯穿城区南北的景观性河流。在城区西侧开挖梨园河,沿大济路东侧开挖大济河。对现状纸王沟进行疏通整治,与幸福河、梨园河连通,京泰路南侧开挖东西向水渠,连通幸福河与大济河、纸王沟共同构成京泰河。利用现有河道开通信恒河,围绕城区中心形成水环。结合开发区建设开辟启德河、建业河。形成有白杨河、京泰河、沟盘河、梨乡河、幸福河、大济河构成“田”字形水网主干系统。

对滨温路现有湖塘洼地进行扩展,形成西湖,在幸福水库北侧工业一路南侧开挖东湖,在鲁北大街东侧工业二路北侧开挖北湖。与“田”字水网共同构建特色的生态水系。

2.4无棣县城区水系规划

无棣县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进一步开发治理青波河、幸福河,通过生态整治配套,两岸绿化美化和景点小品的建设,将两河建设成管理现代化、工程标准化的生态型水利风景带。同时结合平原水库建设,将月湖、明湖、镜湖建设成城区的生态湖区,构成完善的城区水系。转贴于

2.5沾化县新城区建设“九龙水系”,老城区环城水系及水体造景

新城区建设“九龙水系” ,包括:“一网两环九节点”——横纵水网+内外水环+九个水面。一网:四横三纵的人工水道与纵向的徒骇河相连接,形成水体的网状分布,构架均衡的新城水体网络;两环:整个城市水系依靠四横四纵的带状格局,形成内外两环的水体景观,保证水体基本的流动性和对各个地块的渗透作用。内环:串联城市行政、绿化中心和沿河高档住区。外环:把西城的其他用地串接起来,和徒骇河相通;九水面:分别在科研教育区,冬枣园区,行政办公区,生态湖公园,海滨浴场,体育公园,两大居住区共设置九个开敞水面,一个咸水湖、八个淡水湖,形成九个湖面。

老城区规划建设环城水系,从而彻底改善老城区生态环境,优化老城区城市环境。人工水景和自然水景相结合,创造宜人的亲水空间和富有活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徒骇河、冬枣主题公园、生态湖——以自然水景为主,少量建设人工河岸,提升生态价值,创造休闲度假气氛。为了保持城区河道的清洁,规划徒骇河城区段进行改造,城区段徒骇河规划基本维持徒骇河两岸的自然状态,使水面富有乡村田园的空间感,保护自然泊岸景观;局部修整岸线形态,清淤扩岸,创造自然朴实,可参与性强的亲水休闲空间。保护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证水体和气体自然交换;同时尽力控制上游水体污染。

2.6博兴县城市水系

目前是以胜利河纵向贯穿城区,北连三号支沟,南接支脉河,北关沟、丰收沟等小型河道横向联系,形成了县城区的水系网,规划通过生态治理将城区水系建设成集蓄水、防洪除涝、景观于一体的多功能体系,打造生态示范性水利风景区。

2.7邹平县城区河道及水系规划

黛溪河、新月河贯穿邹平县城区,通过黛溪河流域及新月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同时扩建,整合流域内的人文、自然等旅游资源,建成黛溪河、黛溪湖、新月河风景区。完善城区供水、排水规划,构建以黛溪河、新月河、黛溪湖为主体的生态景观性水体体系。

3.结论

滨州市的环城生态水系充分保持了河道的自然生态,初步实现了生态水系的“水通、水清、水美”,但城市生态水系建设的每一项工程的具体实施都需要辛苦的工作。城区水系建设既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多、直接产出少、涉及面广的公益性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能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并重的综合性工程。

搞好城市水系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知名度,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城市建设与发展要以城市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为基础,依托城区水系开展城市规划,做到城市建筑、道路、休闲娱乐设施与水系相匹配;坚持应急救助功能的原则,城区水系要确保城市安全和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2)建设城区水系,一定要规划科学、规划先行,规划要尊重水系形成的自然规律,切忌将城市河道变成单纯的防洪工程;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专门指挥机构,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并实行责任问责制和严格奖罚制;让公众参与管理。

(3)应统筹考虑城市水系的整体性、历史性、协调性、安全性和综合性,来保障城市水系安全,改善城市生态,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水系建设完成后的加强后期管理更加重要。采用市场化操作,专业队伍承包管理维护是个有效办法。改进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也是促进城市水系管理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金凤,刘永.城市水系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2.

[2] 王学军.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思考,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

相关期刊更多

湿地科学与管理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江西水利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水利厅

青海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