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垃圾分类活动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是贫乏的。笔者曾经作过这样一份问卷调查:
1.您认为栖霞区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如何?()
A.非常严重B.比较严重C.没有问题D. 不知道
2.您认为栖霞区当前面临的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A.水污染B.大气污染C.植被破坏D.固体废弃物污染
3.您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有关环境保护的信息的?()
A.媒体B.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C.亲友,同事D.工作单位的普及教育活动
4.您认为“三废”问题是指什么?()
A.废气B.废液C.废渣D.废弃的白色污染
5.如果您家附近有个工厂,噪声非常大,影响您家的休息,您会怎么办?()
A.关紧门窗忍一忍B.设法搬走C.去找厂方交涉D.找环保部门解决
6.为了保护环境,可能会造成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提高,价格就随之提高了,那么您是否愿意接受提高了的价格?()
A.非常愿意B.比较愿意C.无所谓D.不太愿意
7.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这里列出了其中的三种,请问您最赞成哪种观点?()
A.人应顺应自然来谋求幸福B.人应利用自然来谋求幸福C.人应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D.说不清
8.科学技术总会有办法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您对这种观点的看法如何?()
A.非常同意B.不太同意C.非常不同意D.不知道
9.假如在某个公共场所,您想把用过的废纸,饮料瓶,一次性饭盒之类的东西扔掉,但您却一时找不到垃圾箱,请问您通常会怎么做?()
A.随手扔掉B.找到垃圾箱再扔C.放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D.带回家
10.您认为栖霞区的环境污染现象是由下列哪些原因造成的?()
A.人们的环保意识差B.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C.周边地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影响D.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而忽视环保
11.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你是否赞同?()
A.非常不同意B.不太同意C.大体同意D.非常同意
调查统计活动共发放调查问题120份,回收118份,有效答卷115份。各题选项被选择次数统计结果见下表(数据为百分比):
以上数据说明中学生的环境意识非常淡薄。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由于人类对环境的肆意掠夺,环境对人类也实施了报复。例如: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007年6月无锡太湖蓝藻爆发,对居民饮用水产生了巨大影响。
环境污染事件数不胜数。这些现象要是人类环境保护观念淡薄所造成的。因此我们要从学生抓起。在这方面中学化学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它可以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危害、缘由和如何治理等。我们通过化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是可以治理、回避的。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污染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紧密结合教材,使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肆意排放会引起环境污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环境保护重要的知识点有如下一些内容:酸雨的形成、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的污染、温室效应等。如在酸雨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情境]前几天这里下了两场雨,现请同学们测定一下这些雨水的pH值。(6―7)
[讨论]这次雨属于酸雨吗?
[问题]什么是酸雨?(学生提前查阅资料,知道酸雨的pH值小于5.6)
[录像]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思考]同学们根据现有的知识解释一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练习]写出SO2形成酸雨的化学方程式。(介绍可逆反应)
[小结]酸雨有哪些危害?(学生能根据录像资料进行归纳)
正如学生在录像资料中看到的一样,酸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作用,由此可教育学生要对自己负责,对人类负责,不仅要自己做到爱护环境,而且要通过宣传影响身边的人、社会上的人自觉爱护环境。
二、通过讲座对学生进行教育。
环保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对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
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要求。学生自行研究,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环保意识。例如刚开始接触环境污染问题时,学生一直以为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天空是无穷尽的,所以他们没法相信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学生对工厂把成千上万吨废气排放到天空去,把数亿吨的垃圾倒进海洋的现象不以为然。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发现地球虽大(半径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平面下11千米的范围内生活,而95%的生物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千米的范围内,因此这些行为必然对环境起到很大的破坏作用。又如我校成立了“索尼绿色成长计划”研究性学习小组,参加了全国“索尼绿色成长计划”各个阶段的相关活动,这一活动有助于加深师生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师生环境素养,使其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而且组织这样的活动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途径。本次参加这一活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积极组织,大力宣传。
对于这项活动,我校十分重视,成立了活动工作小组:分管校长任组长,总务处、团委相关领导负责具体工作,学校其他职能部门领导及各教研组组长任组员,配合活动开展的各项工作。并且,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提升了广大师生的参与度。我们举行了“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并且通过学校网站、橱窗、绿色书架等宣传阵地进行专题宣传。
2.分工协作,积极筹备。
具体工作的落实也做到了“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总务处积极调研,针对师生用水、用电、领取办公用品、使用空调和学生公寓管理等诸多方面,提出制定出环保方案的方向,并负责后勤保障和经费使用工作。德育处和校团委负责参加活动的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各班主任负责制定班级环保行动计划,教研组指导学生制定方案。
3.开展活动,不断探索。
在“索尼绿色行动计划”的第一阶段,我校组织全体学生参与了“绿色成长”征文和“绿色视点”摄影活动。我校学生获得了优秀奖一名、鼓励奖二名。在第二阶段活动,利用寒假期间,团委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调研、考察等。我校上报的方案为: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方案;“少乘一次私家车,每天活动一小时”活动方案;“纸类回收,节约资源”活动方案。这三个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也开始逐步落实。目前,垃圾乱扔、私家车接送、废纸乱丢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已经有明显的改善,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我校在2009年4月份还组织了校园“绿丝带”活动,倡议大家带上绿丝带,争做校园环境的支援者,这一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师生手臂上的绿丝带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结合学校四星创建工作,开设各种相关兴趣小组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四、不要让中学实验室成为环境污染的源头。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进行中学化学教育不可避免要进行实验。中学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从小实验开始就注重环境污染的问题。做任何实验的时候教师都要强调环境保护问题。比如:在做实验室制备氯气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尾气的处理,不能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去,要进行处理。另外对于实验室里产生的废液更不能直接倒到下水道里。
总之,现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将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常规教育中,要将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化学与生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中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种基本能力,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同时,信息素养又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原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当今社会是网络化的时代,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素养作为当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21世纪的现代化信息社会,边远山区的中学生也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素养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前提。要想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边远山区学校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但我校尽最大努力为学生配置电子阅览室,教师要求学生必须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通过在百度、搜狐、google等网站键入关键词进行网上冲浪,从而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其次,帮助学生“信息定向”。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提取信息的资源库。但是,网络资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为“形形、鱼龙混杂”,所以学生提取什么样的材料是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教学中应该注重结合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相应的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上网查阅资料。例如:在物理教学《能源》这章的内容时,学生直接登陆为教学设计好的主题网站,学生通过点击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可以迅速地了解到诸如: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石油危机造成的世界影响等问题,最让同学们兴奋的是他们甚至还点开了视频,看见今天各种能源的使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带来的改变和方便。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二、提升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素养
所谓“信息分析”就是指对获取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鉴别、整理、分类。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边远山区的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养成了这种“信息分析”的习惯,才会使自己积累的资料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可信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分类的方法,定期对学习资料进行交流、评比、展览等。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已经可以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存储记忆,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且富有个性。可见,学生只有把获取的信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织整理、内化存储才能使信息真正的服务于自己的学习。
三、提升学生创造性利用信息的素养
信息创新是信息加工的高级阶段,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也会大大降低信息的价值。信息创新就是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从表面现象中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创新的信息。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发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对于学生“标新立异”的看法更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信息利用的能力就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使知识“外化”的过程,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
此外,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
通过村居服务和社区实践活动,使学生度过一个快乐、安全、有意义的阳光假期,让孩子们接近自然,深入社会,体验生活,使学生们学会生活,学会珍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社区寒假活动计划表,供大家参考。
社区寒假活动计划表1一、指导思想
“在校教育”不是唯一培养学生的途径,现代教育更强调多向性及多位一体。为了紧跟德育主流,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给学生课余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社区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促进学校素质教育与社区教育更紧密的合作。
二、活动主题:消防连着你我他
三、活动目标
1、增强学生社会实践意识。
2、培养学生劳动思想习惯。
3、增强学生消防意识。
四、活动的具体步骤
1、活动的准备:
(1)由社区民警准备消防知识幻灯。
(2)为组织学生参观消防大队,与消防大队联系,商定参观时间。
(3)设计“参与社区建设做社区小主人”问卷调查表。
2、活动实施(三天)
第一天:1、介绍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及具体安排。
2、由社区民警主讲消防知识及简单应急自救方法。
3、发放“参与社区建设做社区小主人”问卷调查表,要求活动结束时交回。
4、参观消防大队。
第二天:1、由物管站工作人员负责分组,组织学生检查清理楼道、地下室乱堆乱放、易燃易爆物品。
第三天:座谈,1、谈谈对本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体会。
2、对本次社区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形式有何看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你觉得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更好?
五、活动的评价
1、对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出表扬,对表现不足的学生提出希望。
2、发放已签盖章的社会实践表,活动结束。
社区寒假活动计划表2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一)、指导思想
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二)、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及具体过程
(一)、组织形式
学生一般以个人分散活动或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也可以青年志愿者小分队活动组织。
(三)、注意事项
1、就近就便。
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组织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或者本村范围内开展活动。团队规模要适中,不开展跨区的活动。同一社区、同一乡村的高中生应在当地团组织的统一指导下开展上述活动和其它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2、在生活中提炼。
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3、在兴趣中选择。
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4、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5、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
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三、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参观活动
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厂、高新技术产业运作情况……),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二)、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绿色环保宣传
2、保护母亲河、水质污染情况调查
3、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
5、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6、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7、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
8、旅游资源状况调查
9、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10、中学生上网吧问题研究
11、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2、中学生零用钱数量及用途的调查
(三)、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
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
1、各位同学要认真填写--年寒假社会实践表,并以书面形式做好总结并附带证明材料。
2、2月12日至2月18日各班团支部要根据方案内容及个人寒假活动情况报告表内容和实际表现,进行总结评比,评出班级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占本班总人数10%)
3、2月20日上报学校(附社会实践证明材料或照片、个人事迹材料,由团委评定校级社会实践集体和个人,评选结果记入班级考核。
社区寒假活动计划表3活动原则及要求
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形式上采取集体活动、团队活动和个体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安全第一。根据学生和地域实际,分析活动安全隐患,提出详细的安全工作方案,落实安全措施,并由家长把好学生活动的安全关,确保活动安全。
(二)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就近就便,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社区或者本村范围内开展活动。规模适中,不提倡开展跨区域的活动。
(三)贴近生活。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关注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角色,关注生活问题;从而学会健康愉悦、负责而有创意地生活。
(四)兴趣选择。捕捉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社会实践。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五)自主协作。关注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自己体验乃至创造。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六)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社会实践基地等),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年级班主任及其他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要制定详细的学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及安全预案,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并在暑假结束后及时报送总结。
社区寒假活动计划表4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广大中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形式: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活动、到综合实践基地校体验活动、社会服务和调查、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走进大自然活动”等内容。各学校要因地制宜,创新活动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筑全员参与、全面系统的社会实践平台,实现社会实践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化。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活动。我市是革命老区,市内拥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要充分发挥周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书,以研究性学习或班团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活动。)
(二)开展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体验活动。各学校要充分利用龙井市教育局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到实践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进行素质教育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自救、自护的能力。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校将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合理的综合实践课程和拓展训练项目,提高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效性。(各校到东盛综合实践基地活动的具体时间另行安排)
(三)开展社会(社区)服务和调查活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各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文明创建、交通协勤、公益劳动等志愿者服务和调查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各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初中和高中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服务和调查活动。(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1—2次社会实践活动。)
(四)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实践体验和现代农业考察,学习掌握基本的农事操作技能;了解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农业、农村的政策,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的新面貌。(高中阶段的农村社会实践原则上安排在高二年级,要列入教学计划,其中二分之一以上时间应安排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初中和小学4-6年级在校期间,都要到教育局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或考察活动。(具体活动时间另行安排)
(五)开展中小学生军训活动,加强学生体质和体能训练。各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做好体育、艺术“2+1“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和体能,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在军事技能方面,高中学生军训要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的《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军事训练与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高中一年级新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原则上均应参加军训,高二、初中和小学学生必须把参加国防教育与训练作为必修课。(各学校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国防、民防教育活动的实践体验活动。)
(六)开展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体验活动。各学校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合理安排踏青、远足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的美丽。进一步丰富学习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减轻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各学校每个学年度必须组织一次体验大自然的活动。)
社区寒假活动计划表5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实践育人、德育为先的理念,结合青年学生特点,通过开展“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
二、活动时间
--年1月——--年2月
三、活动地点
立足吉林,辐射全国。
四、活动主题
体验社会 勇担责任
五、活动原则
采取就近就便原则,立足于学生所在社区、乡村,便于学生广泛参与;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可以个人分散活动,可以就近自由组队,也可以由学院组织一些重点团队开展活动;坚持力所能及务求实效的原则,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切合学生实际,要以学生可以做到为前提;坚持保障安全的原则,要教育学生增强安全意识,落实活动的各项保障措施,认真负责地做好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工作。
六、活动内容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体验式社会实践,即一次走访、一个访谈,一项调研、一段经历、一种体验、一份感恩。
1、一次走访即“访母校,感师恩”高中母校走访活动。
利用假期返乡之际,走访曾就读的高中,了解母校的基本情况;看望高中老师,感谢老师的培养;宣传吉林农业大学,了解高中所需报考信息,每年了解信息的渠道。
2、一个访谈即“访校友,促成长”优秀校友访谈活动。
根据学校提供的校友名录,就近就便走访优秀校友,了解校友的工作生活状况及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对新一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看法和建议,增进校友与农大的沟通联系。了解校友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并通过校友了解其所掌握的其他校友信息。填写《吉林农业大学校友登记表》,撰写校友访谈记录及心得体会。
3、一项调研即“访百县,走千企”企业考察调研活动。
走进家乡所在地的企业,了解该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文化及创业历史,了解该企业的经营内容、需求的专业及每年需求计划,5年需求规划,我校在该企业就业毕业生数量及其工作情况,填写《走访企业情况登记表》,撰写企业调研报告。
4、一段经历即“访千村,助成长”乡镇团委挂职活动。
结合团省委、团市委组织开展的农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到家乡所在乡镇团委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乡镇的基本情况、农业发展状况及团组织建设情况,考察到基层就业学生工作情况、发展情况等,撰写调研报告。
5、一种体验即“助三农,促发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发挥专业优势及知识优势,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开展科技支农、企业援助、文艺演出、文化宣传、环境保护等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撰写活动总结。
6、一份感恩即“感亲恩,见行动”体会亲情实践活动。
学生要合理安排假期生活,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为父母减一分辛劳,添一分惬意,送一分亲情。要力所能及地开展义务家教、扶贫助老等以“三帮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益活动,传承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做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活动结束后,撰写活动总结。
七、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
1、宣传动员。
校团委召开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向各学院传达活动精神并下发活动通知。各学院在本单位要组织召开传达会,做到层层传达,积极动员广大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各种校园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和读解,确保广大同学对活动精神和相关安排能够准确理解与把握,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2、报名选拔。
各学院要组织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有重点地参加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在青年学生中的表率作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组队。各级学生会、学生社团也要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个人分散式社会实践由校团委出具介绍信,各学院团委具体负责动员安排,纳入学校社会实践学分制统一管理。
3、行前准备。
各学院要根据活动内容,对实践服务团队同学进行培训,尤其要重视对参加个人分散式社会实践同学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各学院要组织同学认真填写《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登记表》,组织分散实践的学生填写实践地点、详细地址和联系方式,一并报校团委备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
1、按照既定的活动方案,联系好社会实践地点,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实践计划,积极创新实践形式,切实围绕“六个一”
实践内容开展活动。
3、校团委和各学院要加强对社会实践同学的指导和管理,要做好活动记录表的填写和相关资料的整理,并及时将活动情况和宣传稿件报校团委。
(三)总结表彰阶段
1、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各学院要及时做好总结,并在本组织内举办“实践归来话感受”主题报告会等活动,相互交流经验,扩大教育效果。
校团委将选取先进典型组成宣讲团,到各学院、社团进行宣讲,将实践体验和感受与广大同学分享。
2、活动结束后,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将《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赛假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及调研报告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材料上交所在学院,学院要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一并装入学生档案,并作为一种制度常期延续下去。
学校团委、招生就业处、校友办等部门,要将学生的调研报告和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作为以后开展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3、将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
--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年社会实践工作考评,将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的重要参考。
九、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组织大学生寒假及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学校各相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把工作抓紧抓好。寒假即将来临,做好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学院要及时作出部署安排。
(二)精心设计,广泛动员。各学院要按照学校总体部署,从实际出发,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地区、内容、方式等做出精心设计和安排,制定具体方案,落实具体措施。要通过集中组队、分散返乡等多种形式,动员更广泛的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三)重视安全,加强联系。各学院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严格重视安全,加强联系。按照学校相关要求,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制定应急预案,与组队和分散开展活动的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健全保障措施。各学院团委要及时与校团委联系,及时上报个人分散社会实践进展情况,开学后将本学院的社会实践总结报校团委。
作者简介:张伟娟(1976-),女,陕西咸阳人,福建师范大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历史使命,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从事公益事业的一项社会服务活动,蕴含着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层面的反映和具体要求。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是在知与行相结合中形塑正确价值观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因此,志愿服务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
志愿服务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人类文明先进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文化优秀的思想内涵,作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所奉行和追求的准则,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和追求的理念相一致,二者有深刻的内在契合性。
(一)真诚奉献的志愿理念,体现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在各个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像社区服务、社会公益、环境保护、扶贫支教等等。这些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推动文明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例如,众多到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志愿者,被称为“文明使者”,他们传播了现代文明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了时代新风,促社会风气的改善和贫困地区群众素质的提高。[1]再如,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倡导绿色消费,能源节约,开展垃圾分类,保护植被等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往往要放弃舒适的生活环境,献出宝贵的时间、精力甚至是财力,不计报酬、不图名利,展现出的是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对当代社会存在的利益冲突、道德滑坡无疑是一种冲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相符合,与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人自身身心的和谐,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一致。
(二)互助尊重的志愿服务,传递平等观念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2]互助尊重的志愿服务,传递着平等观念。首先,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由来自不同阶层的成员组合而成,彼此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世界观,成员之间形成友爱、互助、进步、奉献的新型互动关系,原有的政治地位、经济收入等差异已退居次要地位,大家都享有平等的权利。[3]其次,志愿者和被服务对象之间是服务和被服务、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在行为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精神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不存在地位高低、人格贵贱等的区别。例如,无论是为残奥会还是特殊学校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用发自内心的真诚给残疾人提供帮助,用平等的心态向残疾人展示尊重。志愿者的行为向他人、向社会传递了一种平等的观念.再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给社会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等。如,大学生志愿者为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习物资,一定程度上弥补东西部因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凸显爱国善举意识
社会责任感展现的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所承担的使命意识。社会责任是爱国善举的内在动力,爱国善举是社会责任的外在表现,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人们热爱祖国,要求人们怀有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自觉报效祖国,这需要大学生具备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这也正是志愿服务活动所追求的价值观。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凸显爱国意识。一方面,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大学生怀有一颗爱国之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公共事务,参与社会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可以进一步增强其责任感,激发爱国情怀,提升公民意识,增加爱国行动。突出如大学生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凸显了强烈的爱国意识,他们以较高的素质提供高水平的志愿服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良好风尚,给世界呈现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情怀。
(四)专业精诚的志愿工作,彰显敬业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敬业精神,敬业要求人们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尽职尽责,不断创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是彰显和培养敬业精神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工作需要大学生具备敬业精神,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热爱志愿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有任劳任怨、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进取意识和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福建师范大学于2002年开启研究生志愿服务西部的项目,此后每年都有优秀的大学生赴西部支教。志愿者克服各种困难,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出色地完成了各科的教学任务。同时,他们以生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育学生,关心学生成长,组织各种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他们多次进行考察调研,向当地政府提交调研报告,为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因为志愿者的敬业精神,支教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志愿服务活动也为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提供了良好机会。可以说,敬业精神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备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敬业品质相契合。
(五)高尚真切的志愿情怀,追求诚信品质
诚信即诚实守信,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是人类社会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在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和理念,深刻体现诚信的品质。从思想层面看,志愿活动追求诚信品质。志愿者怀着满腔热情,带着真挚的情感,为了心中对自己、对他人的一份承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是高尚无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真诚友好的,失信欺诈在这里没有生长的土壤。从实践层面看,志愿服务活动弘扬诚信品质。志愿者在活动过程中践行并传播诚信品质。例如,在安徽省第11届运动会上,为了避免大学生志愿者裁判为个人或家乡人的利益造假篡改数据,影响运动会的客观公正,省运会组委会请青年志愿者们担当打造诚信赛会的重任,通过组织,运动会期间,志愿者诚信工作,没有出现一项错误,没有发生一起争议,将自愿者活动与诚信品质完美地融合起来。志愿服务活动追求与弘扬诚信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理念相辅相成。
(六)助人为乐的志愿行为,弘扬友善品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强调友善的良好品质,追求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人际关系。友好善良强调公民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要与人为善,常怀爱人之心,力求成人之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行为体现了助人为乐、扶危济困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思想意识。如山东省滨州市有一支名为“南丁格尔”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他们27年如一日地为当地敬老院、盲校、市民、农民工等各类人群提供各种服务,包括打扫卫生、量血压、推拿按摩、补习功课等等,他们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呼为“孩子”、“外孙女”等,相互间形成了和谐友善的关系。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追求真善美,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推及社会,彰显正能量,这些良好的品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志愿服务活动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平台
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价值活动以及价值关系产生的最根本基础,实践决定着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实现,决定着价值观的基本指向。[5]要想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就必须深化实践养成,而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实践性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平台。
(一)克服传统教育的缺点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首先属于思想观念层面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内在养成需要潜移默化、长期的教育和影响,需要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自感受和认知。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但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社会现实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学生的认识也更加丰富和多元,看待问题的视角也日趋多样,模式化、单一性的说教容易使学生厌倦、反感,甚至排斥。因此,传统的以单向性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大学生以交流沟通为特征的认知方式。单纯的灌输模式虽然能给受教育者提供德行的认知图式,但它们在受教育者头脑中却往往以知识的形态存在,很难内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意识中的信念。[6]为此,高校需要改进和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结合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接受方式,采取新方法、新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富于亲和力和影响力,切实提高教育的有效性。[7]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注重在活动中教育学生,克服了传统教育重形式、轻实践的弊端,将价值观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有利于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活动,避免了传统教育重灌输、少交流的缺点。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大学生化被动灌输为自主接受,更好地理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效益最大化。
(二)提供大学生认识自我的平台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他们不断形成、检验并完善自己价值观的过程。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这个过程的实现更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除了外在条件的促进外,大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动性,先自我认识,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进而达到自我提升。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认识自我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首先,提供学生认识已有知识和能力不足的平台。志愿服务活动往往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珍惜学习机会,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自身能力。其次,提供学生认识自身价值追求的平台。志愿服务是一种不计报酬的劳动,是受社会肯定和赞赏的行为,这会让学生体验到助人的快乐,认识到自身价值可以在奉献中得到实现,进而提升社会责任感,强化志愿服务行为。再次,提供学生认识自身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平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志愿服务活动宗旨的指导和制约,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检验已有价值观的正误,并在不断反思和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
(三)提供大学生沟通他人的平台
人的观念是在人与人交往中产生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在人与人交往中进行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他人沟通的平台。首先,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大学生在志愿活动过程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需要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友善品质和诚信行为等。其次,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大学生关怀他人的机会。大学生通过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等受助群众,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学会体谅和尊重他人,逐渐增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提高奉献意识。再次,志愿服务提供大学生学习他人的机会。例如,学习工人农民的吃苦耐劳、学习聋哑孩子的乐观坚强、学习志愿模范的无私奉献等等,他人的经历和品质可以给学生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四)提供大学生了解社会的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较少接触社会,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认识大部分是来自于课堂和网络,这些间接的途径往往受社会多元化和网络复杂性的影响,容易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社会的平台。首先,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建设的伟大成就,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激发爱国情感,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次,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而实干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8]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认识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增强自身的使命感、荣誉感,增强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再次,高校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具有显著的特征,即着眼于、服务于我国甚至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焦点,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富有时代特色,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促进思想觉悟的提升。
三、完善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经验的升华,并以指导实践为根本目的和归宿,[5]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具体价值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因其特殊的价值,使其在探索和实践中蓬勃发展。但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活动组织管理不完善、志愿者活动目的还不够明确、志愿服务水平和质量较低等等。为促进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活动。
(一)完善机制――在加强志愿服务组织自身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1.健全管理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需要形成统一的组织管理机制。首先,要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并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格局中来思考,纳入学校整个育人体系中来实施,并以此为要求制定完善的办法与活动方案,统筹考虑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与方法。[9]将二者统筹考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其次,高校应把统一的管理体系与各院系的具体管理方法相结合。一方面,建立学校统一的管理体系,统筹领导全校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形成育人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各院系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本院系的特色,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功能。再次,要重视大学教师志愿精神的培养。教师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志愿精神,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作用,保证志愿服务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同时,教师应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全过程,发现活动问题,了解学生变化,并及时解决和疏导,保证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功能的实现。
2.健全保障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这需要立法的完善,政府、社会的支持以及高校的扶助。首先,积极推进志愿服务的立法工作。志愿服务活动涉及的领域广、影响久,因此,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应的法律来引导、约束和保障。但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法规,影响了志愿服务事业的顺利发展及其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志愿服务立法工作,确立志愿者的行动及其组织的法律地位,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创造法律保障。其次,要加大政府和社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范围在扩展,队伍在扩大,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因此,必须善于整合和利用社会上各种资源,例如,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同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合作,鼓励企业把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帮助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形式;通过私人捐赠和支持来筹集资金等。再次,高校必须肩负起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发展的责任。加大志愿者基地建设的力度,形成“三下乡”、“西部计划”等品牌志愿者活动,打造志愿者服务的品牌团队。[10]积极地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创造条件,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全过程。
3.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其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驱动力。尽管大学生志愿者本着不求回报的态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但给予适度的精神激励和荣誉激励能够使志愿者感受到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调动行为的积极性。同时,来自于社会和他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肯定和赞许,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体现了他们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尊严和价值,能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因此,高校可以建立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包括社会评价、组织评价和大学生自身评价,根据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时间、质量、效果等各方面对志愿者或者志愿团队做出综合记录与客观评价,保护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体现对他们志愿服务行为的尊重和赞赏。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可以评选“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给予学生必要的精神奖励,同时辅以适当的物质奖励。
(二)积极宣传――在营造志愿服务活动良好氛围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1.正确认识志愿服务活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为。一些大学生甚至高校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影响志愿服务活动育人功能的发挥。高校应深刻认识志愿服务活动的性质并挖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向学生介绍并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历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志愿服务的精神、尤其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参与其中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志愿服务活动,从而树立正确的参与目的,激发起参与的热情。
2.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高校应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在活动过程中将其作为约束、指导学生行为的精神标尺。要充分利用校园刊物、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形成校园服务文化。一方面,这将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践行志愿服务精神,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良好发展的局面,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有利氛围。
3.发挥志愿服务模范作用。志愿服务模范对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认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各类宣传、表彰大会等形式对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志愿者和团队进行表扬。通过塑造一批先进个人和团队,提供学生效仿的行为和学习交流的平台,引导他们正确树立服务目标,快速掌握服务技能。通过传播先进事迹,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影响学生的人格培养。
(三)精心组织――在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1.确立志愿服务目标。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正确目标的指导和引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1]在当代青年志愿者中存在着三种动机:即以“责任感”为轴心的传统性动机、以“发展”为轴心的现代性动机、以“快乐”为轴心的后现代性动机。[12]从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多种多样,高校作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给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根据志愿服务精神,确立活动目标,抵制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13]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认同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拓宽志愿服务范围。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目前高校志愿服务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义务家教、社区援助等方面,涉及的服务内容较少,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的需要,也不能有效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因此,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例如积极联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相关单位,加强与民间志愿者组织的联系,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基地,鼓励大学生参与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志愿服务活动,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