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科技教育

学校科技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科技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科技教育

学校科技教育范文第1篇

一、抓管理,建立科普德育机制。

学校制定了科普德育工作计划,组建了一支科普推广教师队伍,各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学校的特色,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普实践兴趣活动,将教育育人的常规化与科普实践的特色创新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校科普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多渠道,大力营造科普德育的氛围。

通过学校网站、宣传栏、班级黑板报、学生园地、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向学生大力宣传有关科普知识,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科普实践活动中来,营造了学校良好的科普教育氛围,唤醒了学生的科普意识。

三、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科学意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首先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合作精神、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保护母亲河”、“争当环保小卫士”、“爱绿护绿”、“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书画展”、“科技小作品展”等多项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树立“载体”理念,丰富教育内涵。

科技活动是科普德育的重要延伸和主要途径,学校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科技意识、掌握科技知识,从而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我校的科普德育活动主要有如下内容:

1.追踪科学家的足迹。

通过让学生搜集科学家的画像,了解科学家的事迹,贴成宣传画板,写上宣讲词,使每人都接受一次广泛的学科学前辈、做科技新人的教育。

2.我的“科技小设想”。

开展一段科技教育以后,学生科技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此时,学校全校总动员,要求每人搞出一个“科技小设想”,学校不搞任何限制,孩子们爱想什么就想什么,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绘制科学幻想画或写成书面文字,参加班级评选,挑选优秀设想参加学校评选。2009年李玉安、赵生富、赵占慧同学在第24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比赛中分别荣获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2010年余爱英、郭惠珍、李玉安同学在第25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11年汪满福、李成艳同学在第26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3.开展“校园科技节”活动。

把每年的11月份定为“科技活动月”,由德育处、教务处、班主任组成学校“科技活动月”组委会,科学教师、实践活动教师、班主任任各班科技辅导员,集体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活动课时间。活动内容主要是学校提出的“五个一”,即:“读一本科技书,讲一个科技故事,想一条科技小设想,搞一项科技小制作,画一幅科技漫画”。展示同学们创作的科幻画、小制作、小发明和科技实践活动的小论文。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亲近科学。通过小巧手,大创意活动,引导学生制作科技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小眼睛,大发现活动,引导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能用科学的头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参观科技展。

我校与湟中县科技协会、湟中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立联系单位,聘请科技协会工作人员为校外辅导员,定期带领学生参观科技展,校外辅导员也定期到学校以座谈会、现场演示、报告的形式与学生交流。2010年11月湟中县科技协会的科普大篷车开进了校园,科技辅导员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广大师生参与到双方的互动中,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普教育的目的。

5.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既有效填补了“双休日”的空白,又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2009年4月八年级科技活动小组的《关于田家寨镇坪台村大棚花卉种植的调查报告》荣获第24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2010年8月八年级科技活动小组的《关于田家寨镇鲍家村丹麻彩石的开采与开发的调查报告》荣获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2011年5月七年级科技活动小组的《变废为宝科技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八年级科技活动小组《关于“饮料与健康”的调查报告》荣获26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三等奖。

学校科技教育范文第2篇

近年来,我们学校组织了几次大型的学习王永志活动(2004年举行王永志市级英雄中队授旗仪式,2006年的《王永志事迹展室》落成典礼,2007年学校编写了以王永志事迹为题材的校本教材《沃土育英才》,2008年8月7日举行了隆重的王永志荣归母校欢迎仪式等等),轰轰烈烈的活动过后,我们总觉得还没有把学习王永志活动与我校的具体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没有把学习航天精神落到实处,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切入点。于是我就带领学校班子成员坐下来展开讨论:我们学习航天精神,向王永志学习,到底要学习什么?做些什么?怎样把学习航天精神同我校实际工作相结合,如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切实可行的活动,找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几次学习、讨论,大家达成共识:学习王永志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敢于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把学习航天精神与开展科技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学习活动有的放矢。探索出清晰的工作思路后,学校制定《中心小学科技活动方案》,由此科技活动全校铺开,探索实施。

2 强化师生创新意识,打造科技创新队伍

2.1 专题讲座

2008年5月在县科协、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邀请了原省科协的陈启瑞主任到我校做科技报告,还组织师生观看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获奖作品展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有些同学还认真的记录下来,当时恰逢王股长去我校调研工作,看到有些孩子坐在地上,时而认真地看展板,时而专心致志地写笔记,王股长抓拍下了那一真实的场景。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省大篷车流动的科技馆展览。很好地激励全校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2.2 队伍建设

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做好任何事情,专业人才是关键,首先我们注重挖掘在科技发明方面有专长的教师,村小的崔振民作为学校科技活动骨干教师,以此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与提升。

每学期我们还要对全体教师进行两次以上的科技创新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由学校科技教师根据各班级确立的创新项目,进行专项辅导:怎样搜集材料、设计制作、试验后期的作品再创造。逐一进行指导,使作品更加精细、实用、美观。

3 措施得利,常抓不懈是核心

3.1 健全制度 常规管理

我校科技工作有制度有工作计划,有科技工作实施方案。有科技课检查记录,把科技工作纳入《教师考评方案》。学校设有科技辅导教师,科技活动室,每到周五由科技教师组织学生到科技活动室分小组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我们将科技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整体办学中。做到:(1).科技教育进课堂;(2).科技活动以点带面全员参与。(3).科技教育成常规。4、科技创新上水平。5、科技教育进家庭;

3.2 总结反馈,反思发展。

我们在搞科技创新活动时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有评比,在每学期召开科技工作阶段汇报会,有些难题由科技辅导教师现场解答,或是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寻找解决办法,措施行之有效。

4 因势利导,全员攻坚克难

我们规定每周五的第六节课全校上科技课,由班主任做班级的科技辅导员。选拔有特长的学生组成学校科技活动小组,与王永志中队组成两个攻尖小组,由科技教师催振民作辅导培训,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科技小组的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刻苦钻研,与此同时学校领导、老师共同参与,纷纷献计献策,群策群力。

每学期放假前,我们都把致全校师生及家长的一封信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号召全校师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产品中所用物品在设计上的缺陷,由学校科技辅导员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按班级逐项落实。例如,在2011年的一节科技辅导课上,科技小组的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家厨房下水道总是有臭味,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崔老师带领科技小组的同学先进行了社会调查,走访了小区居民,发现了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居民家,卫生间和厨房有地漏的下水道就没有臭味,而洗脸池和洗菜池的下面是把排水管直接伸进下水道的管子里,而这个地方没法安装地漏,于是臭味就从连接处的缝隙中排出来。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崔老师便带领同学设计方案,寻找材料、制作、反复修改。经过多次的实验,最后"自制无臭地漏"终于成功了。

又如:有名学生带来一个握力手电筒,让崔老师修,看到握力手电筒已经无法修复,但靠握力发电的机械部分还好。在崔老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寻找材料,设计、制作,经过反复改进,手摇发电机创作成功了。

在2011年,我研制的"雨天自动关窗装置",就是我校王永志中队张健同学提出的,雨天自动关窗是千家万户面临一个难题。怎样才能解决雨天在无人的情况下自动关窗,是一项有挑战却很实用的问题。学生只是提出问题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经过反复思考,我主动承担了这件作品研制工作。刚开始考虑用浮球做接通电源的自动闭合电路。那得雨下到一定程度才能启动电机进行关窗。这样室内也淋得差不多了,即使关上也失去意义了。经过咨询,采用湿度感应器作为自动闭合电路开关效果很好,只要有一滴水点落上去就能启动电机,自动关窗。这时遇到了一个问题,窗是关上了,电机还在转,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在窗两侧的适当位置安上限位开关,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我和科技辅导员带动下,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了人人参与的氛围,有了一支潜心创作创新团队。每名教师都积极行动起来,杨非老师制作的数学课教具:"口算翻翻乐"(7的乘法口诀),科学课教师制作的 "肺的呼吸演示",闫丽娟老师的"蒸汽机原理",薄志壮老师的科学课教具"水流有力量"等80余件教具,用老师们的话说,要完成作品既要当木匠、铁匠又当电工,还要进行美工设计。老师们把自己娱乐的时间都用在了创作上,他们成了玩具店、废品站的常客,因为有些零部件是买不到的,要从一些玩具、废品上拆卸下来,教师创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的老师真是废寝忘食的投入工作。

5 举办科技节--搭建创新展示的舞台

2010年6月份我们学校举行了首届"群星闪烁"科技节至今已经举办了3届。科技节上安排:纸飞机、风筝、拼接、科幻画、四驱车比赛、航模表演、作品展示、以普及科普知识为主题的班会,三部分内容。兴致勃勃的参与者、精美的作品使我们深切体会到科技节举办的意义所在。闭幕式上对参加省、市、县级大赛的获奖选手进行再次表奖,对科技节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师生进行表奖,使学校师生学有榜样,做有方向,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

6 重视投入--激励创新、营造育人环境

2008年8月在王永志荣归母校前,学校为王老塑一尊半身塑像,矗立在教学楼大厅中央;2011年11月由镇政府投资8万元,塑一尊以"神六"为标志的"神舟飞天"校雕一座,校雕诠释了"知识伴我成长科技成就未来"的理念,表达了师生为中心小学早日腾飞而努力拼搏的美好愿望。2011年8月,学校又投入2万元将王老为母校师生题词:"从小立志,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使成大器。"镌刻在校园草坪的石壁上;将王王永志为母校题写的校名"八面城镇中心小学"镌刻在校门一侧的大理石墙壁上,今年10月又打造了创新办学理念的的校园文化。突出了我校科技创新教育这一办学特色。

7 成果喜人--科技特色创品牌

5年来我校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多功能测压仪"荣获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被专家组推荐参加国家比赛。"带尺的画规"获得辽宁省青少年创新大赛创新作品二等奖、"无尘黑板檫"三等奖各一项"防臭地漏""雨天关窗器"分别获得省市大赛二等奖。《学校科技活动实施方案》获得"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科幻画有19人获"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三等奖,在铁岭市大赛中8人获奖,在"昌图县中小学生科技知识"竞赛中获得二、三等奖,在"科技创新"演讲比赛中获得二、三等奖,学校被辽宁省科技杂志社评为"科普工作示范校",学校及我个人多次获得市、县科技工作先进学校、先进个人,今年我校很荣幸的被评为"辽宁省科技工作示范校"。

学校科技教育范文第3篇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字[20*]2*号)精神,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作用,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特如下意见:

一、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2.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于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技创新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地方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不仅是推动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促进区域内高校和谐发展,推进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地方各类高校的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培养特色;推进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地方高校结构、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实际,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4.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地方重点建设的211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和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要通过建设体现区域特色优势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培养和汇聚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以教学为主的高校,科技工作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结合科技服务工作培养各类专门人才。高职高专类学校要积极与企业结合,开展科技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分类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务实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

5.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力度。各地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研究制定高校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地方主管部门主动调整、合作各方自主选择等方式,改变地方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彼此分割的格局,鼓励地方重点高校与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增强高校科研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6.多渠道增加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国家通过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项目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地方教育、科技行政部门要多渠道筹措经费设立创新基金,支持高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逐步加大对高校科研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地方高校每年要从学校自筹经费中划出专款培育科技创新能力。

7.地方高校要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明确办学理念,注重培养特色。要深化内部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科研管理与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前沿、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教师积极申请承担各种科研任务,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辈出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四、加强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8.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杰出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继续向地方高校开放。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落实支持经费,加强所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地方科技行政部门在组织实施科技计划时要把培养、稳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考核高校承担科技项目绩效的重要指标。

9.地方高校要制定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到校工作或讲学,带动学科水平的提升。要把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五、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科研基础条件

10.加强研究与开发平台建设。国家进一步加大和地方政府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力度,对各级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要根据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领域,依托现有各类实验室,整合和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方科技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强地方重点实验室建设。地方新建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应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切实落实开放共享措施,提高投入效益。

11.进一步加强工程化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和建设一批工程中心,提高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教育部、科技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申报军工科研生产基地。

12.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整合高校的数据资源形成主题数据库或科学数据中心(网)并实现共享。地方高校要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微生物和人类遗传资源库、标本库等资源平台建设。对于社会有需求、已具备开放共享条件的高校科技资源平台,地方科技部门应予立项支持。

13.加强战略研究基地建设,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学科优势,建设软科学研究机构和战略研究基地,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战略研究,积聚战略研究人才。教育部择优支持一批软科学研究基地。

六、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4.推动地方高校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地方高校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参与联合投入的,允许企业优先获得成果转化权和使用权。地方高校要积极申请和承担政府及企业的科技项目,特别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强化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联盟等研究机构,鼓励地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15.进一步完善技术转让、技术转移机制。地方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技术转让与转移及产业化工作,形成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特色与优势。按照地方相关政策规定,自主制订有关鼓励技术发明、转让的规定,调动师生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七、积极推动地方高校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16.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之间要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基础性科技数据库和资源库的开放和共享。支持地方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合作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地方高校和其他高校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共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提倡教育部直属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17.鼓励地方高校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有条件的可以共同建立科研机构。支持地方高校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制定支持计划,鼓励地方高校教师在国际学术、技术组织中任(兼)职。

八、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18.进一步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指导。国家通过有关项目、人才计划进行支持和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科技教育范文第4篇

一、夯实科技教育主渠道———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方面。这三维目标在科学素养结构中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形成科学知识的基础和途径,科学探究的着力点还是课堂,因而夯实科学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1.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写着这样的格言:“听到的,过眼烟云;看到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沦肌浃髓。”如果把这句话用在科学教学中,也就是科学课标中强调的“科学探究”。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学习不仅仅是“学科学”,而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科学”,在积极探究中“体验科学”,在创新发展中“应用科学”。

2.构建主动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构建了“激趣生疑———猜想假设———探究经历———交流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以形象化的手段、实践性的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其次在师生共同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时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猜测,作出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再次让学生大胆尝试实验,探究验证科学结论,使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经历中获得,在经历中发展;最后让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开展科技创新。如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和浮》,我以“小魔术”激趣引入,我拿起两个大小差不多的马铃薯轻轻放入两杯“清水”里,啊!学生发现“一个沉,一个浮”的现象,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物质沉浮情况不同呢?是不是两杯‘清水’不一样?”当学生猜想其中一杯“清水”可能是盐水时,我让学生讨论“怎样证明另一杯是盐水?”学生想出了“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用酒精灯给这杯水加热等”方法。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讨论哪些方法“不科学”?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材料用“加热法”验证。在教学“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环节,我准备了多种材料:盐、碱、糖、味精和不等量的水,让学生调配出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学生的做法是不同的,有的是一包一包地增加要溶解的物质,有的是改变水的多少。在交流汇报环节,几个组都得出了只有“一定浓度”的溶液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使学生对于本课实验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真正做到了在实验中总结,在理解中记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加强科技教育辅助道———科技创新兴趣活动

我们把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拓宽、延伸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由个人或小组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开展小观察、小实验、小制作、小采集、小调查、小论文等。如小制作,学习了《光的反射》,同学们用纸盒、镜片制出了“潜望镜”;学习了《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同学们用大纸盒、泡沫塑料、小饮料瓶、锡箔纸、透明塑料纸等制出了“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如小论文,学生杨晓辉撰写的《我家的低碳生活》在河南教育报刊社组织的“寒假日记征文”中获得二等奖。再如学习了《风向和风速》一课后,李路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写了“小观察”《奇怪的风向》:这天的清晨,我看到校园里的国旗向西方飘,心里想:今天刮得是东风。回到教室,我告诉我的同桌“,今天刮得是东风,在天气日历上记下吧!”同桌却说“:你看错了吧,我刚才看到大电厂的高烟筒冒的烟向南方飘,今天刮得应该是北风。”难道是我看错了,于是我叫上同桌一同到教室外又看了一遍。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校园里的国旗向西方飘动,而电厂的烟往南方飘,风向为什么不一样呢?我们疑惑地去问老师,老师告诉我们:地面的风向与高空的风向一般来说是不一致的,因为存在空气的对流现象,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最终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平行。近地面的风除了受那两个力的作用,还受摩擦力的作用,最终风向是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一定夹角。由于大电厂的烟囱很高,顶端在高空,而国旗旗杆顶端属于低空,所以产生了红旗与烟的飘动方向不一致的现象。看来,大自然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科学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科技创新兴趣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科学的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志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学校科技教育范文第5篇

1建立学习共同体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人的协助。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地球村”初步显现,那种农业文化下“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景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发展。然而,似乎人人喜欢囿于自己的狭小空间,而不愿意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中。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原有的学校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创新,并近乎于僵化。这样下去势必难以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渴望一种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生机勃勃的学校文化。

1.1同伴互助为学习共同体护航

遇到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怎么办?这就需要“学习共同体”相互帮助。教师给予学习共同体时间和空间,让共同体内的同学互评互改,学生的策略高度统一,进而真正解决问题。期间,教师要巡视检查,针对个别问题进行指导。

1.2教师引领为学习共同体导航

教师是整个班级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学生的问题靠自主学习、同伴互助还不能解决,一方面说明思维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点拨思路,帮助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同时查缺补漏弥补教学中的失误。全班点评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情况难易可以师生互点互评。不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因其起到了总体把控作用。学习共同体不仅在实验课上发挥作用,在新授课、拓展练习时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批改、纠错或者共同体内领军人物的批改、督促纠错将会起到解放老师、发挥学生想像力、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作用。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个人。在人类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联系、对话、合作”等成为主题词。现代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意义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师生协商与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理解与解释生成的。这种意义是师生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共同建构的。当课程的本质成为“对话”的时候,学校也就成为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在平等对话中结成的“学习共同体”,权威与服从的传统线性关系在学校中将被彻底解构。

2拓展科学学科知识

科学课的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要培养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更多地运用于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更多的科学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在探究中活用知识的能力,获得对知识的体验。

2.1丰富拓展探索中的素材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进行有效的探索活动,需要丰富的拓展性材料作为载体。教师需要精心准备,丰富和拓宽学生在探索活动中的内容和空间,并开展有效的导学活动,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建构。在丰富测量素材的同时,不仅降低了学生在拓展探索中的难度,还把科学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2.2在拓展探索中活用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拓展的内容宜紧密围绕学习的知识和目标。可先让学生对拓展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筛选和确定,再选择适合于本组或个人研究的内容或方法。还可根据研究的难易程度、兴趣爱好等特点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和重组。丰富的探究内容、操作性强的探究方法、灵活的小组编排,体现了教学的灵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探究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3拓展探索应有一定难度

安排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激励“斗志”,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生在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了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对知识的体悟,形成了良好的技能。学生在拓展探索中不免会付出辛劳和汗水,尽管有时未必能圆满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教师的及时肯定与评价能激励学生继续探索的信心。

3激发创造思维与养成探索习惯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在于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独立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就能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疑激思、启发诱导,在知识的关键点加以点拨、疏导,排除学生思维障碍,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已独到的见解,诱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独立、主动地探究新知,并形成新的知识感悟。

3.1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是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常态。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

3.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智慧的结晶,通过语言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语言描述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在语言描述训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但这个想象要根据事实来展开,不能凭空捏造。

3.3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来源于儿童的动作。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的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很多,这恰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进取,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用新颖的方式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要选择存在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不易散开。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十分重要,教师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假设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