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防信息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社会保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忽略了《社会保险》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从《社会保险》课程的特点和目前《社会保险》课程的教学方法出发,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种教学方法可以在《社会保险》课程教学实践中尝试,以期能够改善《社会保险》课程的教学效果。
《社会保险》课程是全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整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该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还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理论,并能熟练地应用和操作,需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精华的同时,继续探讨和研究创新的教学方法,使其满足市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进行下列教学方法的尝试和运用。
一、采用基于pbl的参与式教学模式
基于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参与式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创新力和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基于pbl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社会保险》课程中的应用探索包括如下环节:1.设计适合学生自学研究的问题体系。pbl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并且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材料,学生之间通过协作交流来探索和解决一个个问题,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此模式下,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其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社会保险的实践性决定了《社会保险》教学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学懂并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针对《社会保险》课程特点设计适合学生自学研究的问题体系时,可把社会保险在当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情境真实地引入课堂,突出社会保险事件的时效性,高度关注重大热点、焦点,关注社会生活,选择最贴近学生的事例,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他们的思考和活动有较大的空间,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科学地进行分组。pbl学习过程均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可随机抽样确定组长,组长和组员之间自行双向选择,这样组员和组长之间可以由于共同的爱好、动机、兴趣走到一起,每个组员都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小组组长进行组员的明确分工,组织组员用所学的知识和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讨论,要求每个组员必须发言。讨论完成后,每个小组长陈述自己小组讨论结果和存在分歧的问题。这样每个小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经常出现课堂讨论延续到课下的场面。3.教师组织教学和管理课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pbl 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bl 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讲授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小组学习。在pbl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投入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和策划教学过程,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通过 pbl 教学案例的编写、综合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师指导手册的编写等来表达和实现;另一方面作为课堂的指导者,要运用多种管理手段控制课堂节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启发和激励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鼓励组员之间互相争论、质疑,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经典著作选读有效运用于社会保险教学全过程
《社会保险》课程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主干课,该课程的开展为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假设进程的加快,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这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仅靠《社会保险》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很难实现的,而经典著作一般立意较高而且着眼长远,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陶冶其情操是大有裨益的,这恰恰可以弥补原有专业教育的不足,起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如对现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的《贝弗里奇报告》以及《福利经济学》等,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揭示了本学科的内在逻辑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而且对专业的发展做出富有远见的规划。如果学生能够接触并系统地学习此类著作,对其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以及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三、重视实验教学法的运用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 “要坚持能力为重的培养模式,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社会保险》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社会保险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是《社会保险》课程中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普通高校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而言,固然需要系统地学习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接受有效的、有特色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训练尤为重要,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战场。所谓实验实践教学,是指在理论教学之外,通过模拟的或者真实的实验实践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在《社会保险》课程中设置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创新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验实践能力的训练;二是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平台,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实践、创新等各种能力,进而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竞争力。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大学都开设了社会保险基金信息管理系统模拟实验室。在仿真的环境中, 使学生体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操作的全过程, 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西南财经大学还设有保险精算实验室, 对于理论教学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适应了我国不断增长的对社会保障领域高级人才的需求。
在《社会保险》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以上三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保险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总之, 社会保险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能动的过程, 它需要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及普通教师的共同努力。 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迅猛发展, 对现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带来了新挑战, 我们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符合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参考文献:
[1]黄任民.经典著作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一、职责分工:
1.社区居委会根据社区内配置消防设备、设施的不同情况,依据相应的火警、火灾应急处理方案,成立应急处理小组和义务消防信息员,明确分工,保证发生火警、火灾时,通讯畅通,应急处理小组成员和义务消防信息员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地开展灭火工作。
2.社区居委会火警、火灾应急处理小组和义务消防信息员按照自己制定的应急处理方案每年上、下半年各进行一次消防演习。
3.火警、火灾应急处理小组包括居委会所有成员,分成指挥组、灭火救援组、警戒组、设备组、疏散救护组。指挥组由居委会主任担任组长,灭火救援组、警戒组应由消防信息员机责任区民警担任,设备组由居委会副主任担任,其余人员担任疏散和救护等工作。
二、工作规程
1.火警的确认:
接到火警报告后,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巡逻队员或消防信息员,同时,坚守岗位,密切注视火警动态。巡逻队员或信息员接到通知,应立即携带灭火器赶到报警现场察看确认;属火警,立即向应急小组报告并简要说明火灾情况;通知、组织附近人员疏散;能自己动手灭火的,迅速开展灭火工作,否则打开就近的消火栓、水枪,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2.值班人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拨打“119”报火警,告知火灾发生的地点、位置、楼层以及是否有人被困:不易寻找的地方要说明周围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并说清消防车进入小区或建筑物的路线,同时安排人员引导消防车辆进入灭火现场。
3.应立即打开消防通道,切断所有非消防电源。
三、灭火和疏散
应急管理小组接到报警后,应迅速赶到现场,将所有员工分成指挥组、灭火救援组、警戒组、设备组、疏散救护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
1.指挥组
(1)居委会主任任灭火救人工作总指挥,保证通讯畅通。
(2)组织火情侦查、掌握火势发展情况,确定火场的主要方向,及时召集力量;向各组明确布置任务,检查执行情况。
(3)指挥人员按疏散顺序指挥居民从楼梯疏散。消防队到达现场时,及时向消防队领导报告火情,服从统一领导,按照统一部署,带领员工执行。
2.灭火救援组:
(1)有责任区民警、信息员担任,并积极配合消防人员灭火。
一、项目的开发背景及公安消防部队审计现状
(一)项目开发背景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在审计领域,会计信息化使审计信息、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会计信息电子化的形势,如何不辜负各级党委领导对审计工作的希望,切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加强部队建设等方面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是摆在审计部门面前的首要课题。按照国家审计署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审计信息化应逐步形成“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规避审计风险,切实发挥审计部门“出效益、保廉政、促管理”作用。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应该把审计信息化建设纳入部队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提出了依托公安三级网络构建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构想,通过研发审计软件推动全省消防部队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强审计监督,实现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二)公安消防部队审计现状
经过调查研究,公安消防部队主要设有公安部消防局、省总队两级审计机构,市支队没有审计机构,仅有部分专兼职审计员,存在着监督网络不健全,审计人员偏少、审计任务繁重、审计资源整合度不高的问题,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运用网络远程审计作业与管理的现代审计基本没有开展。尤其是消防部队财务信息化建设走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前列,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使用会计软件进行核算与管理,而长期以来审计人员采用老式的审计查帐方法,不仅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较低,而且对审计工作风险的预见和控制程度不高,迫切需要以先进的审计信息化系统改变审计工作现状。
(三)公安消防部队审计信息化建设可行性分析
1.硬件环境
目前全国公安消防总队以上专职审计人员全部实现人手一台微机或笔记本电脑的配备,部分总队、支队专兼职审计人员实现了笔记本、台式机双配备,具备外出就地审计和在办公室远程审计的基础。尤其是近几年来,公安消防部队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加大了对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消防总队、支队硬件环境良好,拥有专用计算机机房和专用软件服务器,并且有专人负责管理,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软件和网络环境
各总队服务器软件平台主要依托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0数据库系统。单机主要采用windows xp或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各消防总队网络运行依托公安三级网络,省、市、县网络健全,基于BS架构的办公网络系统依托三级网运行良好,各总队自行开发的基于cs架构的消防业务相关软件也在正常运行。总队级软件环境和网络环境已经十分稳定和成熟。
3.财务软件运行状况
目前公安消防部队支队级以上单位大都使用财务软件主要包括武警部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武警消防票据管理系统、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用友NC、用友U8、事行财务软件等,其中用友NC财务软件是在各总队服务器上使用,武警部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武警消防票据管理系统已在部局、总队、支队和独立核算的大队四级单位应用(一些大队也在使用票据管理系统)。消防部队正在对各省财务软件进行统一和规范,逐步实现以武警部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主的财务软件运行模式,目前武警部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开发了部队行政经费账套、消防业务经费账套、基建经费账套,基本满足了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现状。武警部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SQLserver数据库设计开发的财务应用软件,对于审计所需基础数据的采集极为有利。
目前消防部队各级单位硬件软件环境配备和财务软件应用、网络运行状况,可以实现远程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采集、远程审计和联网监控等审计功能,已经具备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
二、项目的预期目标及效益分析
(一)项目的预期目标
在金盾工程的整体规划下,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消防部队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将审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审计中解放出来,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完成审计工作机制和体制创新,更好的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
(二)审计软件开发的效益
通过开发审计作业系统、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和联网审计系统,实现网上审计、远程审计、远程审计指导与管理、实时监控、网上数据传输等功能,完成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保证各类审计业务数据采集、传输的顺畅、有效,同时推进消防审计管理和消防审计行为的透明、规范、高效,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经济活动违法违纪行为,避免资金使用损失浪费,发挥预警监督和保障作用。
三、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
公安消防部队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按照审计作业系统、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联网审计系统三部分进行设计,分别满足审计工作业务、管理和联网审计的需要。
(一)审计作业系统
审计作业系统主要是为满足日常审计需要而设计的。作业系统按照审计工作开展顺序设计了审计工作流程,分别为数据采集转换、审计项目建立和审计项目作业。审计工作流程设计能够引导审计人员按照流程步骤实施审计项目,操作起来更加直观、方便、快捷。在数据采集转换上,系统提供了强大的采集转换工具,数据采集不仅支持总队、支队目前常用的财务软件,同时还提供了市面上流行的常用200余种财务软件采集接口,能够满足采集工作需要;数据转换全面支持国家标准数据的引入,以及消防部队支队以上单位目前使用的财务软件的现状,较为智能化地完成数据转换、科目库处理、分类账处理、自动生成科目余额表和会计报表,能够实现自动账证核对、账表核对、账账核对、凭证检查等功能。系统还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审计查账工具和查账专家功能,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定制各种查账方案,也可以根据实地检查需要自行设定查账条件,充分利用软件内置的计算、对比和分析功能,账务查询分析更加科学。同时作业系统具备合同审计、预算审计、固定资产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功能,进一步拓展了审计工作范围,基本涵盖了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审计作业系统具体内容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1.数据的获取和数据转换设计
针对目前消防部队使用的财务软件,审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多种数据获取的方式。一是能实现联网取数(见图1),即通过公安网络实现取数接口直接连接财务软件数据库,完成取数工作;二是能实现利用定期备份的数据取数。即通过将备份数据恢复到本地计算机,再通过审计软件从本机取数;三是能够单机取数(见图2),即使用审计软件的取数工具在财务服务器上将数取出来之后利用移动存储工具拷贝到审计服务器上。四是利用智能客户端取数。即在被取数单位的机器上安装智能客户端。客户端可以按照设定的时间自动采集数据,数据采集完成后客户端将采集的数据自动上传至审计服务器。
2.审计项目的建立设计
审计项目建立是审计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信息系统按照设计了方便实用的项目建立流程。审计人员可以按照流程顺利完成建项工作,建项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选择项目类别、项目阶段、参与项目的人员及相关职责、所需要的账套数据等。项目建立完成后所选人员可以按照不同的职责权限对项目下挂的账套数据实施审计查账。
3.审计项目作业功能设计
审计作业系统按照审计工作流程分为“审前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
① 审计准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包括:“计划管理”、“项目管理”两项功能,对审计项目的开展,提供“资料准备”、“项目准备”、“历史资料查看”、“审前调查”的服务功能。
② 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实施阶段功能模块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对审计对象财务数据运用“审计工具”相关功能实施分析、查询、复算等操作支持服务。同时定制了三项审计工作流程,即:“审计工作流程”、“审计程序流程”、“审计底稿流程”。审计工作流程的定制加强了对审计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审计软件的管理作用。
审计实施阶段的功能设置包括八个方面:即“获取资料管理”、“审计会议管理”、“审计谈话管理”、“内控测评管理”、“审计程序管理”、“工作底稿管理”、“工作底稿汇总管理”、“审计组交叉复核”
③ 审计终结阶段
审计终结功能模块主要提供对审计报告的制作、审计对象意见管理、审计报告呈批、审计报告批复的管理服务。
审计报告阶段的功能设置包括七个方面:即:“审计报告管理”、“征求意见管理”、“组外意见管理”、“审计报告呈批、“审计报告审批”、“审计作业结果管理”、“跟踪审计”。
(二)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为满足审计工作中对审计项目、审计档案、审计资源和审计业务工作的管理需要而设计的。其主要功能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审计对象管理、业务计划管理;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复核、审计终结阶段模板管理;审计档案管理管理、领导查询功能、台帐报表功能、审计支持功能、审计信息管理功能、公共信息管理、业务办公功能、网络教育功能、软件系统管理功能。以下分别说明。
基本信息:包括计划类别、审计方式、文书管理、项目类别;
审计对象:包括对象管理、行业信息;
业务计划:包括项目计划、计划列表、计划变更、备用计划、编号维护;
审计准备:包括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下达项目数据;
审计实施:包括工作底稿、审计日记、其他实施文书、编号维护、提取作业数据;
审计复核:包括数据提取、复核管理、提交归档;
审计终结:包括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等;
档案管理:包括档案管理、借阅审批、可阅文档、档案案卷目录管理、档案目录分类维护;
领导查询:包括应上交、已上交、罚没查询、进度查询;
台帐报表:包括台帐录入、报表查询、设置(台帐字典、报表字典、单位信息、报表分类、报表插件);
审计支持:包括法律法规库、审计专家库、审计案例库、审计经验库、审计方法库;
审计信息管理:包括审计工作信息、审计信息通报、审计要情、大事月报、其它;
公共信息:包括公告栏、公共论坛、内部制度、通讯录、电子刊物、局内主页;
业务办公:包括未办事宜、在办事宜、已办事宜、阅件、外出代办、常用意见网络教育:提供多种培训方式,保证审计人员可以全天候,不受地域和空间限制地多层次培训。培训材料支持视频、培训文件和业务资料,实现网上远程培训教育;
网络教育:提供多种培训方式,保证审计人员可以全天候,不受地域和空间限制地多层次培训。培训材料支持视频、培训文件和业务资料,实现网上远程培训教育;
系统管理:系统配置、数据维护、数据接口、数据备份、部门定义、人员定义、流程定义、流向定义、角色定义、权限维护。
(三)联网审计系统
联网审计系统,要求实现作业的联网、审计对象的联网。实现从大队、支队到总队的财务数据联网。对于在网的财务系统可以实时的获取财物数据并进行在线的审计,对于不在线的财务数据建立报送通道,可以通过在线下达审计通知书的方式获得。
1.数据远程采集与传输
通过全国公安互联网络,公安部消防局与各省消防总队、总队与支队服务器等进行逐级网络互连,实行定期或实时采集审计需要的被审计单位或下一级单位数据,完成被审计单位数据的分配、权限管理以及加强监管的需要。
通过数据安全认证模块,保证数据采集、转输、存储的安全,数据采集仅仅采集与审计相关的账务系统数据。
2.数据转换系统
数据采集至联网审计系统中,由数据转换系统完成数据转换。数据转换不但全面支持消防部队内部使用的财务软件系统,如军财系统,还支持市面上流行的财务管理软件,如用友、金蝶、浪潮等,便于各级审计部门更好开展工作,进一步增强针对性。
3.联网审计业务基础平台
联网审计的远程取数与审计作业是全面联网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各级审计部门管理应用的切入点。要建设一个可扩展性、功能强、标准化、高度集成的软件工作平台,满足与审计部门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互通协同、与审计作业软件数据交互的要求,为实现业务事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打下基础。
架构能承载总队、支队各项业务的作业平台,整合总队现有信息资源、硬件、网络资源,建设一整套优秀的服务器及网络设备、搭建一个内部信息沟通及工作信息沟通的优秀网络。
4.审计预警监控
基于安全、经济、便捷的网络条件,建设各省对所属部队财务活动进行实时审计监控系统,实现监督的无“缝隙”。各省消防总队审计部门随时可以对所属消防支队的财务的核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收集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最新会计信息和有关经济业务信息,并实时审计监督,审计的时效性将大大提高。审计从事后审计转变为实时审计,并从静态审计走向动态审计。
审计预警监控主要包括为七大功能,即:预警初始化、科目使用规范性预警、科目余额方向正确性预警、挂帐科目预警、大额支出预警、较大增幅支出预警、资产负债表预警。在获得必要权限的前提下,利用审计接口软件实施网络审计,可以完整、快速地获取被审计单位会计和经济业务数据,并作进一步的计算、分析、检查和核对,大大减少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消防部队财务内部控制是控制理论在消防部队财务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财务内部控制就是利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由控制主体依据相关的控制理论和一定的程序对消防部队中重要的经济活动与重要环节进行必要的监控与监管,以期达到财务活动预定目的的活动的过程。
二、消防部队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监控程序不完善
随着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财务监控已由单一制度监控转为程序监控与制度监控相结合。但在监控程序上还是以事后检验方式为主,特别是对消防部队财务内部监控信息的监控程序上,还没有完全形成从事前预防到事中过程监控,最后再进行事后检查验收的科学监控流程,许多单位财务部门为了简化程序而忽略了对产生财务内部监控信息前的数据准确性的评定工作,最终导致财务内部监控信息事后检验过程流于形式。
(二)财务官兵的能力素质不高
由于消防部队财务管理体制及消防部队财务质量监控的特性,不可能将财务官兵完全独立于财务内部监控信息的产生过程,有些单位的主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强令财务官兵制造虚假财务内部监控信息,由于消防部队财务官兵在行政上隶属于该单位,为了其自身利益需要,财务官兵只能按照领导的授意制造虚假财务内部监控信息。消防部队财务官兵的专业素质不够高,有的财务官兵没有经过制度、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各项财务准则与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特别是有些财务综合性信息的产生过程比较繁琐,财务官兵在计量、确认、记录、报告等方面难免出现一点小错误,导致财务内部监控信息失真。
(三)信息与沟通不畅,不能为内部监控提供良好载体
我国消防部队大多固守传统思想,在信息制度的构建中缺乏全面构思和预见性规划,信息制度在制度设计和功能设置上缺陷明显,导致消防部队无法高效地搜集和传递信息,不能适应当代消防部队发展的需要。
(四)内部审计职能弱化,无法实施有力监控
目前消防部队内部审计部门是界定为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这说明我国内部审计只是服务于消防部队负责人。因为消防部队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各职能部门平行,都是在消防部队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行为就是单位领导意志的直接体现,内部审计无法在地位上实现超然独立,工作范围必然受到限制,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三、消防部队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程序
首先制定并督促实施科学合理的财务政策、会计政策和费用政策,使经营者及有关管理层在这些政策的指导或限制下,开展消防部队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把握费用开支。其次,根据本消防部队的实际情况,将财务制度具体化,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一系列财务制度,并予以严格执行,促使财务行为合理化。尤其是通过科学地编制和执行预算,监控有关经营行为,合理配置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以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其三,要根据会计政策制定符合本消防部队实际的科学合理的会计制度,并严格按这些制度处理会计事项,以借助会计的监控以及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功能,确保消防部队财产的安全;借助会计以及审计部门的反映功能,使经营者及时了解消防部队整体及经营运作的来龙去脉、资金的运作情况和经营成果,并及时评价和调控其经营活动。其四,通过及时、制度、科学地收集、处理、存贮与消防部队经济活动有关的统计数据,通过科学有效的分析评价,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财务人才素质的提高
消防部队过去的财务人才选拔方式一直采用人事任命方式,随着参与市场竞争力度的加强,必须改变这一传统用人方式,采用竞争上岗的机制,改变人事监控中经营者和财务官兵的博弈结果。消防部队应当制定出一系列详细完整的培训方案,定期对财务官兵进行培训,通过开办讲座、举办专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来提高财务官兵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另外需要提高财务官兵责任分配意识。消防部队应该按照职责分离原则划分财务官兵的工作岗位,特别是一些不相容职务要实行严格分离。如,记录现金收入和支出的人员不应负责调节银行存款账户余额;出纳人员的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的岗位不能由一人负责。
(三)改进财务预算制度
改进财务预算制度的长期目标是创立一套符合消防部队的实际情况,并与消防部队整体财务管理和经营目标相结合的财务预算制度,应覆盖并连接预算过程的各个层面。消防部队通过财务规划、预算来调整消防部队的经营规模、水平,使消防部队的资金、未来收入和可能发生的费用成本,以及投资、融资等相互协调,保证消防部队经营目标的实现。消防部队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消防部队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全面预算管理采用事先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的方法,制定各项财务预算执行检查分析、预测方法、形式及目标的动态管理。
(四)强化内部审计是内部监控效果的保证
为保证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运行,除了建立财务部门自身的监控审核制度以外,还应强化内部审计制度。财务部门要监督消防部队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偏离消防部队的经营目标,是否符合消防部队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而内部审计部门则要对消防部队财务会计监督的内容进行再监督,及时发现消防部队内部监控制度的薄弱环节,报告给消防部队管理当局,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或处理措施,维护消防部队整体的合法权益,促使消防部队整体效益的提高。要确保内部监控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监控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监控就必须被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或两者结合。
四、结论
关键词:应急救援 民用机场 信息传递 时间模型
从哲学的观点看,安全是相对的。当事故发生时,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是降低危害影响的重要保障。如何使机场应急救援及时、高效是国际民航界持续研究关注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民用机场当局重要的工作职能之一。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救援反应机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事故对机场正常运行带来的恶劣影响。
近年来,国内机场应急救援工作趋于常态化,机场日常应急救援管理、培训和演练对突发事件发生后救援工作是否高效起到决定作用。机场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实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紧急事件发生后,机场相关职能部门间的指挥决策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等。机场内一旦发生事故,要求指挥者能够按照救援方案快速、准确、合理、高效的调配一切可以调配的救援资源(人力、物资等),理智果断、有条不紊的组织救援工作的进行,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一些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其中,缩短救援时间,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是实际救援工作中的重要原则。事故一旦发生,缩短救援时间可以挽救生命,减轻损失。因此,合理划分机场救援阶段,分析影响各阶段救援时间的因素,对降低灾害影响,减少伤亡和损失极为重要。
1.机场应急救援分类
机场应急救援是指在发生各种突发事件时,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的救援行动。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机场应急救援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按照机场救援的范围可以将机场救援分为航站区救援、飞行区救援和场区救援。按照救援对象是否含有航空器可以分为航空器紧急事件救援和非航空器紧急事件救援。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为机场飞行区内航空器紧急事件的救援。例如:航空器失事、空中故障、紧急迫降和在飞行区内发生的涉及航空器其他事件等。
机场应急救援按照响应等级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紧急出动:已发生航空器坠毁、爆炸、起火等紧急事件,各救援单位应当按应急处置原则(指令)立即出动,以最快速度到达事故现场。
1.2集结待命:航空器在空中发生故障,随时有可能发生航空器坠毁、爆炸、起火、严重损坏或者航空器受到非法干扰等紧急事件,各救援单位应当按指令在指定地点集结待命。
1.3原地待命:航空器在空中发生故障等紧急事件,但其故障对航空器安全着陆可能造成困难,各救援单位应当做好紧急出动的准备。
2.机场应急救援时间模型分析
机场飞行区内发生航空事故,一般是空中管制人员最先获取事故信息。空管人员获取事故信息后,通过直线电话,在第一时间将事故情况通报给机场运行指挥中心。机场运行指挥中心作为应急救援中枢系统,将事故信息和应急救援指令传递给有关部门,同时,相关部门要把救援最新进展反馈给指挥中心。信息传递流程如图1所示。
在应急救援过程中,重要的救援时间节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指挥中心接到报案时间、指挥中心救援指令时间、救援人员出发时间、救援人员到达现场时间、事故现场施救时间与机场运行恢复时间。这一救援时间可被划分为:飞行事故发生/报案时间(事故发生与指挥中心接到报案之间的间隔时间);救援人员反应时间(指挥中心接到报案与救援人员到达现场之间的间隔时间);飞行区现场施救与清理时间(救援人员到达到现场与事故现场清理完毕之间的间隔时间);机场运行恢复时间(事故现场清理完毕与受影响跑道、滑行道恢复正常使用之间的间隔时间)。事故紧急救援时间各阶段划分如图2所示。
2.1飞行事故发现/报告时间模型
飞行事故发现/报告时间是由事故发生时算起,到机场指挥中心接到报案为止。目前,我国机场区域发生事故后,对于事故的发现/上报,主要还是基于工作人员主动报案。主要包括:指挥中心监控人员,空管部门,航空公司及机场相关保障单位工作人员等。这一阶段持续时间短,报告是否及时有效直接关系到机场救援的实施。
影响事故发现/报告时间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上报人员报告反应延时,接报人员接报反应延时和事故报告三部分。其中上报反应延时设为t报告反应时延=t报告时刻-t事故发生时刻;接报反应时延设为t接报反应时延,则t接报反应时延=t接报时刻-t报告时刻,事故报告时间设为 t事故报告[2]。
设事故发现/报告时间为t1,t1值获取渠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人员自动报案;2)监控中心监控人员监控发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多年的统计,不同的报告方式,消耗的时间也不同。其中,人员自动报案反应延时主要取决于报告人报告反应能力,而监控发现取决于监控人员的实际监控表现。一般情况,通过电话的时延一般小于10s,通过800兆对讲机可以更快的报告实际情况,小于5s。接报反应延时如表2所示。报告过程消耗时间则取决于报告人的报告能力。
由以上分析,得出t1=t报告反应时延+t接报反应时延+t事故报告。在实际救援救援过程中,还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事故发生时的环境特征、监测设备性能、监测手段方式等,通过综合考虑,一般情况t1≤2分钟。
2.2救援人员反应时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