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振兴考察学习报告

乡村振兴考察学习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振兴考察学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振兴考察学习报告

乡村振兴考察学习报告范文第1篇

一、

进展情况

1、2月2日召开的全区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成立了沾化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副主任、**副区长、**副主席任副组长,抽调冬枣办、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冬枣研究院、下洼镇、富源办等单位多名同志组成了沾化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2月13日召开了全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启动会议,确定了办公地点在水利局四楼,集中办公,统一协调、管理全区冬枣产业发展。

制定了《全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成员分工》、《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请示、报告制度》、《考勤制度》、《学习制度》、《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差旅费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便于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开展各项工作。

2、2月21日-22日赴河北农业大学进行对接,召开产学研对接洽谈会,请刘孟军教授及团队为沾化冬枣产业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发展意见。

3、2月22日组织泊头镇部分枣农赴下河乡、下洼镇、大高镇参观冬枣大棚建设,举办冬枣管理培训班。

4、2月25日,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调度会议在区水务局四楼会议室召开。区委副书记、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组长**主持会议,副组长**、**、**及全体小组成员参加会议。

**通报了与河北农业大学产学研对接洽谈会有关情况,并就下一步重点工作做了安排部署:一是尽快启动“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本项目拟与“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对接共建,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成立实体性运营公司进行经营管理;二是抓紧安排召开冬枣产业座谈会,征求不同层面的意见建议;三是尽快起草“关于加快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要突出问题导向,按照有措施、有办法、有时间节点、有责任分工的要求充实完善;四是筹备好冬枣产业推进工作专题会议,起草好有关会议材料。

**强调:“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要加快,设计上要采取宽行密植、适度规模化种植模式,按照全程机械化、管理智能化、营销电商化的运营方式,建设占地面积500亩以上的“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涉及鲜枣种植资源圃、枣树优势品种示范区、不同种植模式示范区、设施栽培示范区、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探索以冬枣为主的鲜枣亚周年供应、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种植经营模式,以此引领全区枣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周年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关于“加快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起草工作,要本着问题导向,突出方向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同时,尽快启动两条采摘长廊建设。采摘长廊要与旅游相结合,高标准规划设计、统一标识,方案要尽快出台。关于冬枣节筹备工作,总体方案要早着手、早研究、早筹备,可以找国内专业团队进行策划,力争在形式上、档次上上一个新台阶。

5、目前正在编制《关于加快推进冬枣高质量发展意见》、《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培训计划》、《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有关方案及推进措施。

6、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2月27日赴下洼镇、2月28日赴古城镇开展冬枣产业调研,征求部分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对冬枣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意见建议。

7、3月11日,在下洼镇召开沾化冬枣产业“四型”提升工程动员会议。省“千名干部下基层”乡村振兴服务队,区冬枣办主任、冬枣研究院院长郭庆宏,镇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各村党支部书记,镇内优秀企业代表、枣农代表参加会议。深入开展沾化冬枣产业“四型”提升工程,全力打造生态型、民生型、健康型、智慧型冬枣产业。

8、3月12日副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及各乡、镇、办事处分管负责人赴淄博源泉、临沂马泉等地考察学习水果业采摘长廊建设的先进经验。

9、3月20日在古城镇举办20人参加的培训班一期。

10、3月25日在冯家镇大流村举办冬枣春季管理及二代冬枣管理技术培训班一期,冯家镇本镇乡土人才和100余户冬枣种植大户参加培训。

11、3月25日,利国乡分管领导、冬枣办主任带领曹坨村、吴庙村主要负责人及部分冬枣种植大户8人,先后到冯家镇大流村、富源街道车王村参观学习了二代冬枣种植及现代管理模式。

12、3月底下洼镇、大高镇、泊头镇、富源办、冯家镇掀起二代冬枣嫁接、冬枣大棚设施建设。

13、4月4日在下洼镇召开了全区冬枣春季管理现场会。参会人员包括各乡镇(街道)乡镇长(主任)、冬枣办主任、部分冬枣产业重点村党支部书记及枣农代表200余人。

二、

恳请支持方向

1、在省级层面开展科研工作,以省农科院、有关高等院校为依托,建立冬枣研发中心,加快推进沾化冬枣品种改良和栽培模式研发。

乡村振兴考察学习报告范文第2篇

“来了这一年,你光给村里忙活了,天天饭都吃不全,瘦了这么多,我都怪心疼的,先去我们家吃点饭再忙吧!”陈书记笑着婉拒了她的好意,并保证一会就回家吃饭,李大娘这才一边叮嘱着要好好吃饭一边离开了。

刚才说到的陈书记,就是市XX局派驻的第一书记陈XX,一位女第一书记。去年4月,她主动申请到农村锻炼,被派驻到XX村。履职以来,她坚持把第一书记的职责扛在肩上,牢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使命,全面摸排掌握村情,指导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投身到驻村脱贫致富工作中。

到村以后才发现,这个人口不多的小村庄,发展集体经济更是难上加难。村里2600多亩土地,除去村庄原有的宅基地,基本上都是基本农田,既不能搞建设也不能盖工厂。土壤都是丘陵沙土地,又没有灌溉水源,老百姓种地都是靠天吃饭,一亩地小麦收成也不过三、五百斤,等到收割的时候连收割的机器费用都不够。“难道就给村里盖盖办公场所、搞几个活动就回去吗?不,这不是我到村任职的初衷”。陈XX心想。

去年7月份,市委王书记到XX庄调研座谈时的一席讲话,给她指明了以后村庄发展的道路,必须要用农业“新六产”的思路来做农业,发展集体经济。8月份,她帮助村里成立了合作社,9月份就把村庄所有土地都流转到了村集体。

她白天和村两委成员外出考察集体增收项目,晚上就在办公室整理考察报告。为了细化成本,她与这些项目负责人之间的通话有的竟长达1个小时。十几页的调研报告,反复修改了七、八遍。经过反复地调研论证,又请了种植专家到村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在村里大规模种植露地蔬菜。

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的竟然是村支书。“不行,绝对不行!种地肯定得赔钱,你要是把地流转给别人,我们光拿流转费,这我同意。你要是想让我们再去种地,我坚决不同意,明天我就去镇党委辞职!”村支书老杜心里想,你一个城里来的,哪里知道我们这里祖辈里种地就没有挣钱的,不如把地流转给个人或者是企业,稳稳当当地拿个流转费。

陈XX听后,耐下心来一遍遍地给杜书记做工作,又请了镇党委的领导来给他说明利害关系,杜书记这才勉强同意了由村集体的合作社搞种植。后来,看到合作社用现代化的机械和技术进行,大片大片的土地很快就种上了种子,灌溉用滴灌,打药用飞机,作物发芽后长势喜人。杜书记美滋滋地找到陈书记说:“这样行,这样行,我看这样能挣钱”。

刚开始搞种植的时候,由于村里合作社人员都是新从村里聘用的,经验不足,大小事务都找她。有一次去李官一家农机店买小机械设备,中午赶时间她就和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一起在路边的小店里简单吃了些饭,吃完饭付了款急匆匆地走了,把钱包忘在了饭店里。就这么忙碌了一下午,直到晚上10点多,派出所给她打了电话,她才知道自己钱包忘了拿。

因为担心村里水源不够灌溉使用,她连着两天蹲守在打井现场,春天岭上凌冽的风吹得脸上的皮肤沾水就疼,打井扬起的尘土让她整个变成了一个“灰人”。

她经常是一早就和合作社的人员到地里,一呆就是一天,周末也是如此。村委和合作社的成员看在眼里,都对她说:“陈书记,你太辛苦了,太累了!”是呀,从过完年,她就没休息过一天,忙的时候连续半个月一天只能睡4、5个小时,体重也从刚入村时的118斤掉到了96斤,整整瘦了22斤。可是,她从来没抱怨过累。

去年有一次,上午11点接到镇上的紧急通知,下午2点半有个美丽乡村的检查,可是在村口中心路上有户村民私自晒了好几千斤的玉米粒,村委安排了义务工去帮忙装袋运到其他地方晾晒。下午1点的时候,陈书记去现场一看,玉米装了还不到三分之一。她立马着急了,找了户村民借了把铁锨就干了起来。村里干活的还以为她就是做做样子,没想到她一直干到了最后,能装100斤的麻袋她一个人就装了12袋。村委的成员在她的带动下,也都纷纷加入进来,义务工们也加快了装袋的进度,只用了1个半小时就把剩下的玉米全都装好运走了。以前从没干过农活的她,第二天胳膊都抬不起来。

村民乔相秀给她发信息,感谢她给了他们家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帮助,说:“陈书记,以后就是你走了我也会想你的,真的。”乔相秀家庭比较困难,她的小女儿因为出生时早产,身体抵抗力比较差,经常生病,5岁了也没能去上幼儿园。陈XX了解了她家的情况后,多次到她家中去看望孩子,帮她想办法出主意,并送去了钱和营养品。她说,看到乔相秀的女儿就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心里总想着能帮她做点什么。

陈XX家里也有一个刚刚8岁的女儿,在她到村任职之前都是她负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现在全部交给了自己的丈夫和母亲。有几天母亲有事没能过去,粗心的孩子爸爸一周没给女儿换外套,头发也梳的乱七八糟,视频中看到女儿的样子,她挂了电话就流了眼泪。承诺女儿周末带她去爬天蒙山,因为工作忙一推就推了好几个月,孩子父亲要自己带去,可是女儿就想让妈妈陪着她一起,因为妈妈的失约哭了好几次。但是,每次别人问孩子:“你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她总是骄傲的回答:“我妈妈是第一书记!”

乡村振兴考察学习报告范文第3篇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力推进人防结建工程建设。一是做好人防建设专项规划,为人防建设提供操作依据。目前结合全市统一编制规划的要求,全面落实专项规划经费。二是强化宣传,有的放矢。大力加强人民防空法律法规宣传,重点阐释建设防空地下室的法定要求、法律责任,使建设项目形成“应建必建”的思想共识。三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点抓住大型建设项目和高层楼盘,除符合易地建设条件外,一律严格落实结建要求,推进结建项目落到实处。上半年我县已审批厦门泛华房产开发公司结建防空地下室面积XXXX㎡,已进入图审阶段。另有一个近XXXX㎡的结建项目已先期进入了设计,准备报建。

(二)严格规范人防易地建设费收缴。一是把握政策界限,做到应收尽收。征收范围包括新报批建设项目,人防工作开展之前已办证但超规划建筑面积部分,经政府处理已建成的小产权房和违规建房。在征收过程中既严格执行政策又尊重实际情况,使收费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二是实行部门联合把关。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人防办事窗口,纳入办理民用建筑综合报建手续,人防审批为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置把关的并联审批条件,完善与建设等部门协调把关机制,严格收费把关。三是依法、公开征收。人防易地建设费收取严格执行标准,一碗水端平,一次性到位,实施“一单清”,没有出现私自减免现象。今年1-6月中旬共征收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XXX万元。

(三)逐步完善人防应急指挥功能。一是成立了人防应急指挥机构,完善了指挥体系,理顺了指挥关系,今年我县人防办被列为县应急委成员单位。二是加紧人防应急指挥大楼建设,该项目已向县委、县政府打了书面报告。三是完善《县城市人民防空袭方案》,落实了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在突况下起的动、用得上、完成得好。四是开展了警报网络系统维护检测,确保警报音响运行正常。同时做好今年警报终端安装选点规划工作,确保城区防空警报鸣响覆盖率95%的要求。

(四)大力开展人防宣传教育。一是完善宣传体系。巩固和推进人防宣传进党政机关、进县城学校、进城市街道、进居民社区、进工业园区、进媒体网络“六位一体”的宣传体系。二是抓住宣传时机。在“3.1国际民防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大型人防宣传活动。共发放《人防法规宣传读本》、《人防窗口办事指南》、《县人防办行政职权流程》、《省人民防空工程管理办法》和人防知识宣传单等各种宣传资料10000多份。三是创新宣传模式。在《文艺》制作宣传特刊,图文并茂,介绍人防、宣传人防;开展学校人防教育,向县城中学初二年级师生免费赠送人防教材6000多本,并开展人防教育授课;结合“三送”工作,向乡村干部和联系点群众发放《省市民应急手册》4000多本,传授防灾减灾应急技能。四是建立宣传激励机制。拟制了《信息调研制度》,明确了调研工作、信息采集报送工作任务,制定了奖励机制。五是获得了宣传成效。上半年,在人防网、人防网、政务网刊发图片、新闻和信息20多篇。

(五)全面创优人防政务环境。一是完善各项服务制度。完善了公开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AB岗制,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二是清理行政职权,规范办事程序。对行政职权和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流程等按照要求予以明确和公开。三是“实行两个集中”,所有办理事项均集中到窗口办理,提供“一站式”服务。四是开展行政执法案卷清理整顿。对半年来办理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不仅实行网上审批,而且对每一件许可事项的规范性进行自查,按照行政执法案卷要求进行整理归档。五是畅通服务绿色通道。对重大产业项目实行专人跟踪,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动送服务上门,并及时向办领导汇报服务情况。围绕服务招商引资,对工业园的工业项目人防易地建设费实行零收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提供优惠政策。

(六)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了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二是狠抓机关干部的作风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方面,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加快发展、重塑形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另一方面,强化内部管理,制定了《县人防办工作制度汇编》,对工作人员职责分工予以明确,对政务管理、党务管理、干部管理、后勤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进行了完善,加大了制度的执行力,做到以制度管人。三是加强了干部的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严格学习制度,自觉加强干部人防业务学习,积极组织干部参加省、市人防办组织的学习培训以及外出学习考察。全力做好全国人防训练比武竞赛准备工作,择优确定参赛人员。

总体看,我办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人防指挥大楼建设还要加大协调力度;人防收费政策还未执行新标准等等,有待于今后努力。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全面推进人防工程建设。一是加大协调力度推进人防应急指挥所建设,使该项目尽快纳入县委、县政府的建设项目内容;二是加紧推进厦门泛华建设项目和龙溪湾·壹号防空地下室结建工程建设,力争完成超10000㎡的结建任务;三是全力做好人防专项规划。

(二)加强人防易地建设费征收。一是按照《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和《省人民防空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调整落实新的收费标准;二是按照“应收尽收”的原则,加大人防易地建设费的征收力度。

(三)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一是加强城区防空警报系统建设,在目前已有8台防空警报器的基础上,在今年“9·18”防空警报试鸣前新增2台,使城区警报音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的要求,并组织开展好应急演练。二是组建好我县人民防空专业队伍,结合县民兵应急分队建设,组建好人防医疗保障分队、工程抢修分队、运输保障分队、通信保障分队等应急队伍。

(四)抓好人防宣传教育。一是巩固和拓展人防宣传进党政机关、进县城学校、进城市街道、进居民社区、进工业园区、进媒体网络“六位一体”的宣传体系。二是做好重要日期的宣传活动。抓住“9·18全省防空警报试鸣日”等重要宣传日期开展集中民防宣传,积极筹备和做好“9·18”防空警报试鸣活动。三是加强社会宣传。将人防宣传拓展到乡村一级,将人防政策法规和应急知识送到广大群众手中。四是全面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做到报纸有文章、刊物有信息、电视有声音、网络有反馈,全面完成宣传报道任务,力争取得宣传工作的先进。

(五)创优人防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协调,完善机制,继续巩固和推进人防工作构架的完善。全面履行好人防作为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的职责,在城市规划中推进人防要求的落实,突出人防审批的关键作用。二是优化人防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人防法规建设。规范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四是继续开通“绿色通道”,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乡村振兴考察学习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政府行为;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90-04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关系。乡村生态旅游是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两者有着内在的契合关系,而政府行为在其协同发展中又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自然景观――农村生态、自然环境;经济景观――田园景观、农林牧渔;文化景观――村落古镇、民俗风情。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其协同发展有助于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进程。

(一)乡村生态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1.乡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一产与三产的融合,能够增加农业附加值及农村经济总量,从而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乡村生态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能够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效地将农业与自然与人文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一产与三产的融合,增加农村经济总量,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新农村建设。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资乘数为4.3,这意味着每增加1元的投资,就能产生4.3元的收益。

2.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为农户带来更多的收益,让农民的荷包鼓起来,从而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乡村生态旅游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分散性、周期长、对气候条件依赖性强、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收益极不稳定,而且农业附加值低,其比较利益低于其他产业,特别是在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地方,农业收入更受到局限。因此,单靠农业很难保证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非农就业机会,有利于当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闲需求是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在当今高速公路系统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有两个圈。一是餐饮消费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3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20公里;二是休闲消费圈,大型城市周边30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0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00公里。在这两个圈范围内的农村,都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基本条件。

3.乡村生态旅游培养了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素质,从而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为农民乡风文明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机制。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归根结底是服务产业、文化产业,只有具备以游客为上帝的现代服务精神,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并带来经济收益。相对于传统农业,旅游业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文化水平要求较高,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农民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促使农民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促进了农村教育发展,从而带动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生态旅游,许多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会进入农村,会对农民产生影响,农民必然会接受更多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抛弃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生活风尚。

4.乡村生态旅游可以培育原生态的保护意识,重视农村整洁环境,从而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乡村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在于清新秀丽的乡村风貌,恬美和谐的风土人情。同时,乡村生态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等,要求旅游目的地村庄要确保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等乡土气息的原汁原味,以原生态的山水、民俗等来吸引八方游客。因此,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政府及居民自然格外重视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等,将大大推动乡村村容改变、卫生条件改善等村庄整体建设,会相应制定出台一些关于村庄整治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及措施,以此树立环保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环保行为。

5.通过乡村生态旅游的农民参与机制,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从而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可使当地社区(开发地)拥有并管理生态旅游事业,为游客提供原真性的服务,保障大部分利益收入留在社区内部,以达到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促进地方社区发展的综合目标[1]。因此,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必然会带来农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以及参与的热情,促进农村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

(二)新农村建设是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建设增加了各项补贴,成为乡村生态旅游的资金保障。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补贴不但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三农”水平的提高,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技术、人力的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营模式的改变及农村基础教育、技能培训的投入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要求加大对乡村环境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增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吸引力。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农民环保需求等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做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些不仅能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也能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价值的实现。

3.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做好“原生态文化”保护的基本要求,从而可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撑。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在驱动力正是游客对乡村独特地域文化的追寻和探求。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必然要强化“乡规民约”等公序良俗的执行,进而繁荣农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塑造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成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通过动员农民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活动,发挥民智作用,保证了乡村原生态的保护,进而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策略选择

当前,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一些政府行为,诸如旅游管理理念、科学规划、人才保证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管”、“办”不分,不同程度地违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导致政府行为作用缺陷或减弱,并给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出现的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对政府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的发展思路

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认识不清,对扶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不热情、不乐观,认为政府搞生态旅游投入高、产出低,忽视其社会意义,一些旅游项目的发展靠自发组织,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等;在旅游管理上存在执行不力、监督不严及盲目性、重复性开发,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造成景观破坏、资源浪费、效益低下;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指导方面,存在方向不明、经济发展功能不强等问题。

1.认真履行政府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行业协调、公共服务等职能。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支持”作为推动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有明确内涵的,它一不排斥市场,二不是政府包办一切,三不是政府与市场之间没有分工,而是更多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乡村生态旅游。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方向应是:旅游规划编制、完善基础设施、旅游招商引资、旅游人才引进、特色项目补助、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资源保护――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值得借鉴的是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的“五朵金花”的成功发展经验,就是在当地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五个小村子在发展“一村一品”的基础上成功打造出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的“五朵金花”模式。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五龙村正是上杭县有关领导考察“五朵金花”发展经验后,宣传动员、积极引导五龙村村委会、村民利用毗邻旧址,是远近闻名的沉缸酒和五龙酒饼的发祥地,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绿色生态、客家文化优势等发展起来的,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休闲之处,2011年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荣誉。

2.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乡村生态旅游适应市场的需求,注重农业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的转变,以拉动休闲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为旅游服务,以良好的口碑扩大影响。政府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中,必须坚持的总原则是:农业支撑、以人为本、社区参与、生态保护。近年来,龙岩市人民政府制定《龙岩市创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整合规划》、《龙岩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等,鼓励和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优化管理和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一些地方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存在自发性、松散性特征,以及定位不明、重复建设、经营管理能力不强、效益低下的状况,基础设施较差,“游、吃、住、行、购、娱”不配套,如堵车现象及车辆无序停放、缺乏必要的卫生基础设施及监管、安全应急系统亟待加强等。存在旅游的过度规划,散失原生态,且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地方特色,往往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较低层次的旅游面目出现,项目上不外乎赏花摘果、生态观光等。

1.优化管理服务。旅游部门必须履行好主管部门职能,形成科学化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多个行业或主管部门,在职能上存在重叠现象,因此,要注重协调好这些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健全旅游法律法规,厘清权力责任界限,落实政企分开,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监督旅游业的市场化运作。

2.优化旅游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重视秉承自然、人与乡村三要素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地方的自然风貌及特点和文化特性的结合。其中包括:素面朝天――具有原始生态保护理念;乡土风味――文化特色保护理念;诗意回归――生态美学保护理念。龙岩市在“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培育“中国红色圣地、客家文化中心、世界文化遗产、南国山水名城”四大生态旅游名片。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上杭县五龙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设计为“一潭五家五园五带”的构思,一潭指的是“五龙结潭”,五家指的是客栈、白莲塘知青人家、邓家坊客家山庄、五龙山庄、五龙谷宿营;五园即瓜豆采摘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农事活动园、莲花园、黄酒文化园;五带指街长青带、五龙溪滨水休闲带、环村自行车健身带、彩眉岭森林沐浴带、黄潭河溯源探幽带。笔者曾协助龙岩市长汀县庵杰乡开展生态旅游规划工作,提出了“汀江正源生态旅游胜地”的旅游开发设想。其中心主题是“唯我汀江跨龙门”;核心内容包括汀江源头、韩江溯源、客家寻根、客家美食、佛教朝拜、农耕体验、竹海公园、红豆衫林等。

3.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在政府部门统一指导下,加大旅游景区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等农村老大难问题。2012年龙岩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要求逐年增加旅游专项资金投入,重点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广、行业管理、人才培训等。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鼓励、奖励民间资本投入机制,同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如银行贷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来引导、扶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率与全社会效益。

(三)严格保护“原生态”风貌,提升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原生态”是指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形下事物所呈现的自然面貌。“原生态”有“自然的原生态”(原生态自然)与“文化的原生态”(原生态文化)两层含义。“自然的原生态”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成、保存下来的物质的总称。“文化的原生态”是指未经人为加工,雕琢粉饰,存在于民间,具有原始,质朴的特征,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它代表的是大众的文化符号[2]。当前,“自然的原生态”面貌遭到破坏,主要是景区大量游客的涌入,超过环境承载力,给原生态环境造成了大量或有意或无意的改变和破坏;“文化的原生态”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一些旅游经营者为了迎合旅游者,放着自己原生的文化资源不用,而舍本求末组建现代文化表演队、艺术团等,甚至完全抛弃地方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文化,其原有风貌不同程度地被洋化、现代化、商业化。为此,政府要严格保护“原生态”风貌,着力提升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其保护重点包括:自然生态特色――自然风光、农耕特色;民俗文化特色――民族、民俗等地方特色;红色文化特色――文化旧址、遗迹等。随着旅游活动的纵深发展,人们对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难以立足市场。就龙岩市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言,应涵盖以下三种文化,即以梅花山、冠豸山等为代表的绿色文化(神奇的山水),以永定土楼、长汀古城等为代表的客家文化(神密的文化),以上杭旧址、长汀革命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神圣的土地)。

(四)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创新营销方式,打造区域品牌

市场需求是决定资源配置和项目设置的关键依据,民族生态文化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重复合需求。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力度及经营理念的缺失,许多旅游经营者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方式,根本谈不上产品的包装、营销、更新。

1.及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旅游保障体系、鼓励机制,如政府通过直接投资、财政补贴、建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等政策杠杆,为乡村生态旅游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日前,龙岩市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农办联合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审查、核实,目前下拨2013年度旅游产业奖励补助金额1 259.45万元,获奖补的有142家旅游企业。奖补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购物商店等旅游企业创建品牌,提升等级奖励;旅游人才培养补助;旅游项目贷款贴息;旅游专线车补助;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奖补;企业税收奖补等。

2.丰富旅游产品,创新营销方式。积极做好旅游基础调研、掌握游客的心理预期、文化需求等,有意识地引导生态旅游项目与市场接轨,实行积极营销政策,构建旅游营销联盟,吸纳更多旅客,使游客获得集体验性、知识性、娱乐性等为一体的多重满足。近年来,龙岩市永定县政府积极推介“世遗”生态旅游项目“福建土楼”,为促进永定土楼旅游从“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积极实施市场化运作。永定县政府加大对外营销力度,实施市场化运作。2014年9月,全球首座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演艺剧场――“福建土楼梦幻剧场”在永定县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由金马传媒集团投资兴建,总投资3亿元,预计2015年年底竣工,2016年正式公演。

3.突出特色和产品功能定位,打造区域品牌。“原生态”旅游需要寻求鲜明独特的品牌定位,通过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对品牌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乡村生态旅游地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当地乡村农业的生态价值内涵,以生态平衡为理念,以农事活动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为购物对象,以科技和生态管理为支撑,把乡村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培育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3]。为此,应全面实施品牌战略。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应以邻近城市市民及近郊农民为主,区外、国外游客为辅,通过网络、广告等系列策划,将生态旅游作为当地“名片”向外推介;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实施“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提高规划管理、服务水平,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地方风情、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目前,龙岩市的梅花山和冠豸山、梁野山、九鹏溪景区分别获评国家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初步形成一批乡村生态旅游的区域品牌。

(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动员社区参与,让社区民众分享发展成果

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仍有一些社区农民观念陈旧,对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缺乏足够认识,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不抱乐观态度,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1.转变农民因循守旧的传统思维方式,使其真正成为旅游发展的主体。改革农民知足常乐、故步自封、依赖等待、不思进取等生产生活态度,增强自立、竞争、效率意识,适应新时代,接受新观念,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乐意尝试并接受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农民真正成为旅游发展的主体。龙岩市新罗区洋畲村地处新罗区狮子山脚下,距城区12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6.8%,区内山峰连绵起伏,空气清新,被誉为“城市边上的原始森林”,是远近闻名的果竹之乡,先后获得过“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绿色村庄”、“全国绿色小康村”、“中国特色村”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洋畲村不定期组织开展“厨师比武”大会,通过菜式交流、菜品评审等相互交流、学习经验活动,提高厨师们的整体技艺水平,以特色餐饮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

2.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让农民获得更大收益。利益问题是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焦点问题之一[4],要积极创建由政府、企业、旅游协会、村民等多元参与的发展模式,注重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牵线搭桥”作用,既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劳动报酬,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金入股、资源参股等合法所得,让他们分享改革发展成果。龙岩市上杭县五龙村通过“支部+协会”模式创新旅游运作,采取联营方式经营,使“农家乐”越做越红火;同时,组建“五龙民俗表演队”,拓展游客体验内容,定期在民俗文化广场开展民俗表演,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组织化水平,较好地解决社区农民就业及利益矛盾、利益分配问题。2010年2月13日,同志亲临古田视察,并在五龙村群众家中过年。他的到来更为五龙村的生态旅游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五龙村生态旅游品牌正在形成。

结语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地球上。乡村是人类的原始家园,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华文化起源于悠久的农业文明,根深深地扎在乡村。在政府的重视、推动下,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能够实现有效的协同发展,必将促进乡村经济、乡村文明进程,进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增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基于农村社区参与的乡村生态旅游.[EB/OL].http:///lijingcn_2001/blog/static/2912662220074615444323/.

[2] 赵世林,曾茜.原生态的文化诠释[N].光明日报,2008-05-20(11).

[3] 王军,等.试论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81-84.

[4] 张强.龙岩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3,(3):71.

Strategy Choice of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aking Longyan city of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YU Gui-hai

(Party School of CPC Longyan Municipal Committee,Longyan 364000,China)

乡村振兴考察学习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内蒙古 农村牧区 农牧民教育模式

一、内蒙古农牧民素质及教育现状

(一)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农牧民文化程度是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牧民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2006年,在农村牧区6-60岁的人口中大学文化占0.6%,高中及中专文化的占6.8%,接受过农牧业职业教育的比例不足5%,文盲和半文盲占12.6%,在内蒙古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我们看到,在内蒙古农村牧区,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总体规模还很大,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就更大,这与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

(二)农牧民的身体素质较差

在内蒙古的广大农村牧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农牧民缺乏基本的卫生知识,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落后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比较普遍。从调查中了解到,内蒙古农牧民身体素质较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饮食习惯不科学。二是膳食结构不合理。三是不注意饮食卫生。四是农村牧区开展体育活动次数较少、内容不丰富,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农牧民的科技素质不高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据农业统计,截至2006年底,内蒙古农、林、牧、渔专业技术人员59730人,占各级各类科技人员的8.2%,占农业人口的4%。农牧民科技意识薄弱。我们在内蒙古包头市和巴彦淖尔市农村牧区调查农牧民参加农牧业技术培训的原因时发现。49.30%的农牧民认为是自己确实需要,11.97%的农牧民是听了科技人员介绍才参加培训的,12.52%的农牧民是村里领导动员后参加培训的,还有4.65%的农牧民参加培训是因为有报酬,21.56%因为其他原因参加培训。即使是农牧业企业经营者接受培训,虽然多数出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增长知识的需要,但仍有部分参加培训者是应乡镇政府和当地农业部门的要求才不得不参加培训的农牧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表现为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有人没事干与有事没人干同在,其实质是农牧民的文化水平较低。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简单体力劳动者需求的减少和对知识型、技术型农牧民需求的增加,如果不能改变农牧民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民工荒”的现象也将长期存在。

(四)农牧民的思想观念陈旧

1 传统的家族观念。由血缘和亲缘形成的家庭网络,在农牧民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严重的家族观念会形成一种“条块分割”,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阻碍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但是要消除千百年来形成的家族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2 农牧民的短期行为。相当一部分农牧民为了眼前利益,放弃了对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这种短期行为无论是农牧民本身还是在农村基层干部当中都表现得十分突出,同时也限制了农牧民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和范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3 落后的封建习俗依然存在。近年来,一些不良封建思想在农村牧区又有所抬头。很多地方,逢年过节要上香磕头拜佛,修坟墓、建寺院、塑神像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聚众赌博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在农闲季节,赌博现象更为严重这些不但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而且还破坏了原本淳朴的民风和多年的努力才得以改变的封建习俗。

(五)农牧民的民主意识淡漠

在我们调查的内蒙古的广大农村牧区,民主选举存在严重问题:第一,选举过程不规范;第二,选民参选率不高;第三,民主议事的积极性不高;第四,部分地方的当选者缺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意识,满足于“保安全、保运转”。

二、针对农牧民创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农业院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模式

鉴于内蒙古农牧民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农牧民教育的紧迫任务是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科技、身体、民主和道德等方面。农牧民教育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普及知识和文化,要拓展到职业技术、健康、道德、法律、政策、经济、思想等方方面面。

(一)开展改府主导、农业院校牵头、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

1 引导农牧民积极参加培训。首先,政府要通过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农牧民科技培训的目的与意义,鼓励、动员农牧民参加培训,激发农牧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引导农牧民转变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搞一些示范点,如种植、奶牛养殖、温室大棚,先对一部分农民进行培训,以带动全村农民参加;再次,政府增加对农牧民培训的投资力度,农牧民培训由政府“买单”,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新理念,也符合WTO“绿箱”政策的要求。政府应将农牧民培训所需经费列入公共财政预算,由政府统筹安排落实。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的农牧民,可获得补助乃至免费培训;最后,逐步建立农牧民资格证书制度。作为农牧民资格证书的“绿色证书”培训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但取得绿色证书的农牧民和其他农牧民并无二致。我们应该在土地承包、评定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及申请农业发展基金扶持等方面,逐步把取得绿色证书作为前置条件,只有取得诸如绿色证书等资格证书的,才能获得政府相应的扶持。

2 农业院校牵头培训新型农牧民。目前,内蒙古农业院校在振兴农村地区和农牧民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不能不说是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农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农村人力需求目标实际上相脱节,更有一些院校纷纷更改传统农业专业,L新学科、新专业,追求市场效益最大化。另外,院校教育只注重学科建设、学位标准和学术报告,学院派、学术化的追求,以至于出现了“学问兴、农村衰”的现象。为促进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可以借鉴韩国江原大学农牧民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经验,对农业院校进行改革,整合或更改现有专业,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现实的农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根据产业和研究分类,设计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建立专门人才与现实接轨的教育系统,要挑选一批业务熟练,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村镇技术骨干,经培训考核,

组成讲师团,在各村镇巡回演讲。

3 兴办农牧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增强农牧民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内蒙古兴办农牧民职业教育:首先,围绕地区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牧民,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使农牧民对于农业科技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把农业发展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如对乌兰察布地区种植马铃薯的农牧民、巴彦淖尔市地区种植番茄的农牧民的培训,就应该有针对性。其次,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效率。再次,在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开展创业教育,对贫困农牧民进行创业实践训练,提高其创业知识技能和创业意识,特别是对农牧民的自主创业,无论是在农村牧区还是在城镇,政府都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进行支持和鼓励。

(二>创建网络化的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内蒙古依靠集体经济支撑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面临着挑战,卫生系统所承担的农牧民健康教育职能必将进一步弱化,因此要加强农牧民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寻找一个能行使政府管理职能的“替补队员”。另外,要发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守门人”作用,与医院服务相辅相成,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载体,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人人享受医疗保险服务,为此就应该把群众大部分基本健康问题有效解决在基层社区,降低医疗成本。成立农牧民健康教育协会,并以此作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载体,可以达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的目的。

(三)转变现金,以农村基层组织为主体,加强农牧民主建设

相对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仍然处于一种滞后状态。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内蒙古农牧民亟待完成6个方面的转变:即从“家庭型”向“市场型”转变,从“小农型”向“社会型”转变,从“守业型”向“创业型”转变。从“自然型”向“制度型”转变,从“法盲型”向“懂法型”转变,从“传统型”向“经济型”转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农牧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组织者,是确保农牧民思想教育长效性的关键。一方面,要抓好“文明示范村”“文明村镇”“五好家庭”创评等活动载体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好社会化服务网络载体建设。如成立各级农牧民协会等组织团体,以形成乡村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网络。农牧民通过这些服务网络,可以向协会组织者学习,从而承接新思想、新观念。此外,要抓好节假日、农闲时的文化娱乐活动,形成新农村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三、构建推行内蒙古农牧民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财政支撑体系

为保证农牧民教育的可持续性,各级政府要逐步把农牧民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设立相应的教育培训项目,除保证农牧民思想和民主教育外,采取农牧民学农业科技免费,学职业技能农牧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公共财政支出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形成按“三农”需要选择公共投入的机制,使政府公共支出社会效用最大化。

(二)创新农牧民教育制度,构建农牧民教育体系

第一,政府是农牧民教育的投资主体。在投入资金的同时,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农牧民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上。第二,农业院校和相关的农业部门是农牧民培训的实施主体。建立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地、县、乡互相衔接,上下贯通的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网络。第三,农业产业协会、农牧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是农牧民培训的组织者,第四,以培养新型农牧民为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

(三)加强后继农牧民的培养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出去,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牧民将越来越少,农业后继无人即使在人口众多的我国也不再遥远。同时,农牧民教育的传承性也决定着后继农牧民教育在农牧民教育中的比重和构成。因此,后继农牧民的教育和培养,将成为农牧民教育乃至农业教育的主要职能和任务。在培训农牧民的同时,提高农村牧区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进一步调动农村牧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规范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选拔事业心较强的优秀教师担任校领导,严格监管和规范农村牧区学校经费。进一步减轻农牧民的教育负担,每年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牧区支教,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