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幼儿园环境的感受

对幼儿园环境的感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幼儿园环境的感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幼儿园环境的感受

对幼儿园环境的感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路径

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引导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文化,还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提升,使幼儿的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有效发展。因此,开展丰富的传统节日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寻找恰当的节日,培养幼儿对节日的热爱

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将传统节日文化渗透到幼儿教育之中,首先,在目标定位上,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寻找恰当的节日,培养幼儿对节日的热爱。我国历史悠久,传统节日也比较多,因此,在节日的选择上,我们要注重选择适应幼儿特点的节日,如小班的幼儿比较小,对于传统节日,他们主要基于节日的感受。略大一点的中班和,对于传统节日的参与热情就比较大,大班儿童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传统节日,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们要认真挖掘、筛选民间节日中的内容,使传统节日活动能够积极向上,正面反映生活。幼儿园在传统节日活动中,要注重加工、整理具有本土特点的民间节日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理解和参与,提高幼儿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可以结合幼儿园实际,将一些比较典型的传统节日,融入语言、健康、科学、艺术领域的教育中,如我们可以结合地域文化,利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有效的传统节日活动,培养幼儿对节日的热爱,促进幼儿对于节日文化的认同。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效的设计节日环境

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效的设计节日环境,这样,有利于引发幼儿对节日的期盼。美好的环境,对于培养幼儿审美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充满节日气氛的环境,能够增强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期盼和向往。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努力营造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节日活动的兴趣。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的大厅吊上红绸布,挂上中国结,在幼儿园宽敞的门前挂上红灯笼,走廊挂满剪纸吊饰,使得幼儿一进入幼儿园,就会被浓浓的民间艺术氛围所感染,感受传统节日的审美气息。在传统节日到来之前,幼儿教师还可以与幼儿根据当前节日,共同设计周边环境,整个环境布置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审美趣味,既要色彩丰富,具有感染力,也要形象可爱,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同时,活动区域环境的创设,既要体现传统的民间艺术,也要突出幼儿的制作过程。在传统节日活动中,最好是选择实践性较强、游戏性较强、适合幼儿认识水平的活动,要在活动中,多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例如,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就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为幼儿开辟了民间艺术活动的区域。我们为小班幼儿,准备了故事舞台。中班幼儿,准备了民间剧场,大班幼儿,准备了中国结、绳子、广彩角、自由刺绣等,让大班幼儿练习编织中国结,刺绣等,并欣赏成品,感受中国结之美。

三、引导幼儿参与节日盛典,使幼儿在活动中受到启迪

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借助当地的节日盛典,引导幼儿参与节日盛典,借助较为隆重的节日,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领悟传统节日的不同特色,使幼儿在活动中受到启迪。传统节日,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里,要让幼儿自然地享受节日氛围,在节日里去感受节日实实在在的内容,体验和理解节日的内涵,幼儿教师一定要根据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色,带领幼儿去“做”,寓教于乐,在“做”中使幼儿感受节日的快乐。笔者所在的幼儿园,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我们不仅在端午节,带领幼儿一起裹粽子,使幼儿享受端午节的乐趣,还在冬至那天,带领幼儿一起包馄饨,我们将节日文化渗透于各种主题活动之中,并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激发幼儿对传统节日的热爱,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许多传统节日都有典型习俗,因此,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带领幼儿积极参与展现节日的元素的活动,以把握节日所承载的教育价值,提升幼儿对于节日的认识。如春节前夕,带领幼儿手工制作剪纸、绘画,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幼儿一起做灯笼,让幼儿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提升幼儿对于节日的认同。

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要注重活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活动要适合幼儿的自身特点,使幼儿主动参与其中。所以,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之前,要仔细研究节日活动与幼儿的适应性,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节日的快乐,寓教于乐,提高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对幼儿园环境的感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 分离焦虑 教育策略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入园适应期能否顺利渡过将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心理发展。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总是要哭两天的,过去了就没事了”;有的家长则是过度紧张。在幼儿焦虑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细探个中缘由,我们为什么不预先做好准备,在幼儿入园时能较为轻松呢?

1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

在入园初期,幼儿刚从家庭走进幼儿园这个新集体,由于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焦虑,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并从情感、行为、表情各方面表现出来。如:焦虑不安、哭闹、发脾气、攻击他人、拒绝进食、依恋某一位教师或默默不语。分离焦虑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由于依恋对象的失去而造成的,是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如果幼儿长时期处于这种恐惧不安、沉默忧虑等消极情绪状态下,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研究发现,当婴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如果有其他人陪伴,就能减轻他们的分离焦虑,因而分离焦虑的反应程度也降低。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入园后的“重要他人”和“权威人物”,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情感可以转移到教师身上,而这种依恋情感能否安全转移,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照料态度和方式。因此教师应分析了解针对幼儿们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策略,通过多种形式消除幼儿入园焦虑,帮助幼儿缩短适应期较快地稳定情绪,开心愉快地上幼儿园。

2 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教育策略

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帮助幼儿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十分重要,笔者认为从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着手,分别在入园前、入园后两个阶段进行教育策略较为行之有效。

2.1 来园前的教育策略。我们认为要帮助幼儿顺利渡过适应期,首先要消除家长的顾虑和担忧,与家长达成共识,开展幼儿的入园适应活动,让幼儿在入园前对新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以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的经验。在入园前的一个月里,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提前来到幼儿园熟悉环境,认识新班级中的教师和同伴。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一起唱歌、游戏,逐渐消除彼此的陌生感,体验幼儿园生活的快乐,为即将到来的正式入园做好准备。教师们为了帮助幼儿入园后在各方面尽快地适应,安排了丰富多样的适应教育内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1 情感方面:教师创设活动情景与幼儿身体亲密接触、语言鼓励交流,如:组织“快乐点点名”“捉鱼”吹泡泡”“毛毛虫”等活动,通过勇敢大声的自我介绍,幼儿获得教师和同伴们的赞扬“你真棒!”;在游戏中随着情景的变化,幼儿与教师拉手、拥抱,使其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帮助幼儿缓解紧张的情绪,转移了对家人的依恋。

2.1.2 生活方面:教师根据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的常规习惯设计了游戏,让幼儿学习并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如:在“灵巧的小猴”“上山下山”游戏中练习攀爬上下床铺、上下楼梯;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挂毛巾、取放水杯、对照标记找椅子。这样,幼儿不仅熟悉了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规,并且在在尝试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我长大了”,从而获得成功感。

2.1.3 环境方面:教师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动手美化环境,将幼儿制作的彩环、折纸、绘画作品等装饰在活动室的每个地方,幼儿带来的全家福、自己的艺术照片贴在专栏中,师幼共同布置的环境让幼儿感受亲切的气氛,对新环境认同找到了归属感。通过一系列的入园适应内容安排,幼儿对幼儿园这个新环境由陌生、排斥到认识了解和接纳,面对教师也不再躲闪、害怕。在教师的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不再紧紧依恋在父母的身边,能够稍离开一段距离放松的游戏。这一切为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消除做好了铺垫。

2.2 入园后的教育策略。在幼儿入园后的适应过程中,教师分析分离焦虑的成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幼儿情绪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2.2.1 通过情感交流,获得幼儿信任,淡化幼儿的分离焦虑。幼儿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才会信任教师。教师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感受能够有效地被幼儿接受。当幼儿因想父母难受时教师说:“当妈妈离开我时,我也很难过”“如果你感觉不开心,可以跟我说说”。教师像父母那样,主动亲近幼儿,关心他们的冷暖喜恶,经常搂到怀里,或轻轻抚摸他们的头发,或亲亲他们的小脸,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新入园的幼儿因不适应新的环境生活,出现问题时教师给与理解和帮助,如帮助他们大小便、及时给尿湿衣服的幼儿换衣服并安慰他。幼儿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表达是最直接最表面化的。教师真诚的帮助他们,帮助幼儿排解不良的情绪,温馨感自然地融入幼儿的情感获得他们的信任。

2.2.2 积极语言交流,把握幼儿问题,疏导幼儿的分离焦虑。教师在与新入园幼儿积极的语言交流过程中,可以倾听幼儿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把握幼儿问题的意向。新幼儿在交流过程中不可能确切的表述出自己真正在想些什么或想表达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地去把握幼儿的真正想法,然后有的放矢地去回答。如:幼儿问:“老师,你该下班了吗?”实际上幼儿是怕教师离开,想让教师陪着自己。这时教师可以肯定的告诉幼儿:“我没下班,我可以和你一起玩,一直到妈妈接你回家”教师把握幼儿的所思所想,通过语言交流帮助幼儿放松焦虑的情绪。

2.2.3 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教师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是转移幼儿的恋家情绪,消除分离焦虑,培养幼儿对幼儿园情感的有效手段。如:在讲述活动中教师准备几本画面颜色鲜艳幼儿易懂的绘本故事书,和幼儿一起阅读,用清楚生动的语句再配以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讲述。在幼儿听完后,教师鼓励幼儿围绕书里的内容展开讨论或交流。在阅读中分散幼儿的分离焦虑,感受新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对缓解情绪紧张、消除焦虑有着不小的作用。教师可选择一些经典的音乐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播放,来平息入园幼儿的焦虑情绪。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律动活动,在音乐中加入简单的模仿动作如:拍手、敲鼓、吹喇叭、鸟飞、兔跳等,幼儿跟着音乐快乐的舞动,让幼儿身心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从而减少对父母的思念。

对幼儿园环境的感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光环境;环境心理学

0 引言

幼儿园建筑光环境对幼儿认知的发展和幼儿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幼儿园建筑光环境设计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虽然部分原因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但是还是有一些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改善。出于对幼儿心理和生理的重要性,幼儿园建筑光环境现状急需得到改善。

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同一色彩在不同灯光下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再耀眼的色彩失去了光的照射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光环境,光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不仅对幼儿的生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在阳光充足的天气心情感到愉快。反之,在阴沉的天气会感到烦闷。幼儿园建筑光环境设计应从幼儿心理的角度给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视觉环境,尽量减少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视觉差异,让幼儿和保育人员尽快的适应。在这样的光环境中,舒缓幼儿焦躁、恐惧的心理感受,使其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活动。

1 幼儿室内光环境心理学研究

幼儿园建筑大多色彩单一,造型简单,难以给人独特新颖的感觉。大多数设计师能够考虑到幼儿生理与成年人的差异,但是却往往忽略幼儿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幼儿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向“社会人”转化的阶段,幼儿们对家庭及社会角色的扮演都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一些社会行为开始由好奇转变为产生参与的渴望。因此,需要创造满足幼儿这种心理活动转变的建筑环境空间,是他们形成对社会角色的初步认识。

1.1 幼儿心理特征综述

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

1)幼儿稳定性差,好动,需要通过环境的设计对幼儿的行为提供可靠的支撑和保障。

2)幼儿注意力相对不集中,好奇心较强,兴趣点转变较快,关注同一件事物的时间较短。

3)活动时喜欢靠近地面或墙面进行活动,从这一点更加展现出对环境的依赖。可以通过环境的趣味性设计来调整幼儿的行为活动。

4)幼儿对环境的感知能力较差,不善于分辨和认识空间环境,因此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尤为重要。环境设计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

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与成年人不同,成人的活动及行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幼儿对环境的感知力较差,因此空间环境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2 幼儿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概述

幼儿环境心理学是一门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建筑环境设计,涉及两个领域的学科。

幼儿园环境心理学主要考虑幼儿园建筑环境对幼儿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环境对幼儿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的影响。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意志七个方面。二是建筑环境对幼儿个性心理的发展的影响。包括能力、性格、气质、兴趣、需要以及动机。因此,在进行幼儿园建筑环境空间的设计时应同时满足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

1.2.1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存在于某一个环境中的人通常会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有三个因素组成,也就是情绪的三个维度:(1)环境中个体是兴奋状态还是趋于睡眠状态;(2)环境中个体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3)环境中个体对环境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建筑环境的研究以及评价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展开进行考虑。

对已幼儿园光环境来说,应将“环境中的个体是快乐还是不快乐“作为研究的主要维度,而将其他两个维度作为次要因素。换言之,就是研究幼儿园室内光环境与幼儿心理快乐与否的关系。

1.2.2 生态知觉理论基本理论

生态知觉理论认为:在任何环境中,只要视觉能够起一定的作用,那么人倾向于相信视觉反馈的信息,而不是相信触觉、听觉等其他感官反馈的信息 。幼儿同成年人一样,在视觉能够引起作用的环境中,他们会首先相信视觉所反馈的信息。光环境与视觉息息相关,我们应将幼儿的这一生理本能作为出发点,使幼儿获得更为准确的视觉信息,营造良好的光环境,进而进行各种活动,确保室内生活的安全和健康。

2 照度、光色及灯具的选择与幼儿主观感受的关系

国内的大部分幼儿园都只能算作是成人建筑空间的缩小版,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并没有结合幼儿的心理学进行研究,往往只是从规范出发,结合传统设计手法,进行单一的色彩,玩具的陈设,并没有综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看到建筑光环境的特殊性。

2.1 照度与幼儿主观感受

德国的相关标准规定,教室里桌面上的照明度要达到500 lx,阅读时的桌面照明度要达到3000 lx以上,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室里桌面的人工照度一般不超过300 lx,有的甚至不足100 lx。

在活动室顶部或侧面引入照度均匀的光线,能够提高儿童的专注力。研究人员曾通过一组照明改善前后的环境进行实验:对幼儿交往、食欲、身体条件、孤独感、自信心、脾气、焦虑感、整体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测试,进而得出结论:低照度使人觉得冷清、孤独;高照度的密闭空间让人感到不安、不自然。因此,适宜的照度对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2.2 光色与幼儿主观感受

幼儿园光环境的好坏,幼儿对它的感受如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美国《时代》杂志曾报道ENFEL进行的一项研究。报道涉及473个儿童智商的测量,当儿童在光色为黄色、橙色房间里受试时,他们的智商提高12点;而在光色为白色的室内时,他们的智商降低14点。随后,他们对此做了一项分组研究,他把幼儿分为两组,让其中一组在光色为黄色、橙色的房间玩好看的积木,另一组在光色为淡蓝色的房间里玩耍。经过6个月的观察,前者的智商要比后者超过15点,18个月后超过25点,而且前者的“积极社会反应”(友好的语言、微笑)增加了53%,而“消极的反应”(恼怒、有敌意)下降了12%。

由此可见,光色效果对幼儿行为和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创造符合幼儿心理发展及认知能力自然规律的幼儿园建筑光环境对幼儿素质的全面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2.3 眩光与幼儿主观感受

眩光是造成许多幼儿健康问题甚至多种事故的“元凶”。眩光是一种视觉条件,这种条件的形成是由于亮度分布不适当,或亮度变化的幅度太大,或空间、时间上存在着极端的对比,以致引起不舒适或降低观察物体的能力。年纪较小的孩子需要的亮度低,教室里的光线应保证平衡,这样学生就不会由于不断调节导致视觉疲劳。所有物体的表面均被照亮。那么在幼儿园环境中,照明系统的设计更要考虑眩光带来的危害。具体应该从光源、灯具选择以及照明方式等方面进行控制。

2.4 灯具的选择与幼儿主观感受

当自然照度无法满足儿童的学习、生活需求时,就需要借助人工照明的辅助。照度的大小、均匀性与灯的种类、功率、数量和悬挂高度、角度等因素有关。灯具的选择由采用的建筑设计、光线反射值、空间的亮度比等决定。图1表明:间接型灯具直接照亮顶棚和上部的墙体,使之成为照亮下部空间的次光源。间接照明设计会创造出良好的均匀亮度。

幼儿园室内人工照明宜采用荧光灯,因为它接近于天然光线,发光效率高,比白炽灯热量低。但荧光灯长时间使用后有时可能出现嗡鸣、闪动、启动慢的现象,发光效率也有所降低,所以一般一年以上便需要更换。黑板灯的垂直照度要达到500 lx,照度均匀度不小于0.7,为满足此条件,一般在黑板的上前方需加40瓦荧光灯管两只。在进行灯光设计时还要避免眩光和反射,因此应选择高频荧光灯,且应配有保护灯罩、灯栅或在使用遮光或漫射材料,不得使用裸灯。

3 结语

人们常常错误的认为,幼儿阶段对孩子的成长不是很重要,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认识。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阶段,是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是人生至关重要的阶段。在进行幼儿园设计时,应综合多方面、多学科的考虑。在进行幼儿园的光环境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协调。结合幼儿不同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创造出适合幼儿情感活动的光环境空间。希望本文能够在今后相关人员进行幼儿园建筑光环境设计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能够为幼儿设计出更适合他们心理活动的光环境空间。同时希望可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重视幼儿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JGJ39-87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S].

[2]陈帼眉.幼儿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对幼儿园环境的感受范文第4篇

一、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的。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教育要求都提到了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环境和幼儿的关系。在健康教育要求中提出: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活动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科学教育要求中提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和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在社会教育要求中提出:扩展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语言教育和艺术教育要求中也提到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可见,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幼儿环境教育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幼儿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知道的却少之又少,80%的幼儿不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名字、名胜古迹、标志性建筑等,在环境保护方面只局限于不乱扔垃圾。对环境的体验和热爱的情感是幼儿最缺乏的,也是目前环境教育存在的最大弱点。正是由于在幼儿教育中缺乏对利用本土资源进行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脱离儿童周围实际环境,致使幼儿失去了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承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利用这些地理环境和资源,对幼儿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对自然的体验和感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通过充分挖掘本土资源,突出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开展探索性学习,进行创编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课程园本教材活动,有目的地渗透在幼儿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在一个个教育活动中有效地相互柔和,形成整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专题和环境教育课题研究,让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山、每一个建筑、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发挥育人的功效,扩展幼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生活的家园环境。

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环境教育的策略

1.开展主题活动。以“走进我的家乡承德”这一主题为中心,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年龄幼儿开展一系列小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家乡、宣传家乡、热爱家乡。

在“美丽的避暑山庄”“美丽的家园”主题活动中,在家长配合下,教师带领幼儿到避暑山庄、武烈河边游玩,让幼儿自己观察避暑山庄的自然景色、武烈河这一承德母亲河的波光粼粼的美丽及一道道橡胶坝形成的壮观景色。在观察的基础上,给幼儿提供手工和绘画用品如沙画、橡皮泥、画纸、画板等,让幼儿自己自由创作手工作品和图画。不仅培养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同时领略自己家乡的优美,在自然中引起幼儿对家乡的环保意识和行为。通过观察和想象,孩子们画出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图画,有《金山亭》《热河泉》《可爱的小动物——山庄小鹿》《橡胶坝和彩虹桥》等,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幼儿用童真的智慧拯救受伤的地球和我们人类的朋友。

2.游戏活动。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最基本的教育手段。承德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我们就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这个主题,从了解避暑山庄的72景、外八庙、承德的丹霞地貌形成的十大名山、美丽的坝上草原、承德特产几方面,创编解说词,让每个幼儿做小导游,每天玩一次“我是小导游”的游戏,幼儿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在游戏中达到了热爱家乡、宣传家乡、保护环境的目的。

3.亲子活动。“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是我园环境教育的目标。孩子年龄虽小,但在家庭中的影响力不小,孩子的一言一行牵动着千万名家长的心,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活动虽然直接面对的是孩子,但是,我们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让家长们也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动员家长搜集有关承德历史变迁的老照片、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彩图、美丽的坝上草原相片和录像等,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整理,做成展示墙,用废旧物品做成的玩具,幼儿非常喜欢,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保护教育。

4.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各科教育教学内容,开发环境教育园本课程资源。将自然资源纳入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去避暑山庄、棒槌山、外八庙、社区街道等自己录制课程需要的录像片,到图书馆、书店、山庄博物馆查阅大量资料充实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自己制作课件,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光的美丽,有效地激发出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直观上更容易理解、记忆、掌握。

将自然资源与人文结合,纳入到语言领域、社会领域资源建设中。把避暑山庄及避暑山庄内的景观、大佛寺及外八庙建筑、棒槌山等承德十大名山系列、坝上草原等自然环境;中心广场、橡胶坝、桥、体育馆、街道、社区等社会生活环境资源融入到幼儿园常识和社会课程中,让幼儿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对幼儿园环境的感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民间艺术 幼儿 美术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绚丽多彩,受到幼儿的青睐。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活动,让幼儿感受民间绘画艺术的精华,不仅能使幼儿在现代文化氛围中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能扩大孩子们的眼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民间艺术的种子,这也是现代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让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环境中闪光――萌发幼儿感受美的情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环境不仅是幼儿赖以生存的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活动的基础。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把民间艺术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造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民间艺术气息的环境,进一步萌发幼儿感受美的情趣。

1、创设环境,潜移默化。

创设良好的环境,装饰具有民间绘画艺术特色的墙面和空间美,对于幼儿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为此,我们根据主题创设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使幼儿通过环境创设,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例如:在楼梯旁边布置成农家乐园,在走廊的墙上张贴十二生肖的民间剪纸,将具有民俗特色的风筝挂在窗户上,一张张请贴贺卡、树叶书签、地垫地毯和一个个靠垫、瓷碗被摆放于教室的主题墙角,多姿多彩的京剧脸谱挂在墙壁上,在室外区域中布置了一幅巧夺天工的“年年有余”的画面,还在门柱上上挂了龙头、灯笼,门框上贴上了对联等,这些无不透出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让幼儿产生了兴趣,诱发了热情,使幼儿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不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主动参与,体验感受。

环境是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要让幼儿从小接受多元美术教育的熏陶,就要发挥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结合实际,我们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美术作品也成为环境创设的一部分。一幅幅形象生动、色彩纷呈的图画在幼儿园的连廊里,一幅幅美妙的刮画刻画在班级的楼道口,一幅幅奇妙的染纸、剪纸在班级的画栏中,一幅幅有趣的豆画、沙画,像一朵朵奇葩盛开在幼儿园的画苑中,一只只精美的玩具小制作便展现在我园作品的展示台上,展现在幼儿们的面前,使他们又一次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激发起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从而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表现情趣。

二、让民间艺术在幼儿园活动中亮彩――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欲望

民间艺术进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不是纯粹的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主要是对原有的课程内容的呈现和实现采用一种新的视角,把部分课程内容同现实生活和民间艺术结合起来,使课程内容与民间艺术的学习在同一过程中综合地进行,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趣味化和综合性的过程,使民间艺术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1、围绕主题,构建网络。

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我们把幼儿学习的内容设计成单元形式或构建成网络结构,让各部分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链接,形成系统化,让幼儿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如在主题“迎新年”中,结合这一主题美术活动,先让幼儿欣赏双鱼太极盘子、蓝色印染花布、传统现代服饰纹饰对比、京剧脸谱内容、年画、中国娃……,形成了关于传统装饰画的大单元,幼儿进行了一单元后对传统的装饰画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再让幼儿进行装饰画,在构图、选色上夯实了幼儿的绘画基础。在这样的主题网络进程中,孩子们的表现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表现内涵得到了不断丰富。

2、结合生活,挖掘本土。

“生活”是孩子们创作的源泉,只有走进孩子的生活,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去体味生活的美,创造和谐的美。在大力倡导“教育回归生活”的今天,我们充分认识到本土民间艺术特有的价值。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乍浦这一座千年古镇,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人文资源和环境资源,如山湾渔村的民族风情、九龙山的民间传说、拆迁户的古老用具、古镇上的人文景观等,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让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美术中添彩――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时,也需要一个不断锻炼和培养的过程,结合式教学正因把握这一特征,以不同方式、不同题材来表现同一内容,使幼儿似曾相识,轻松接受教育,“寓教于乐”。

1、故事童谣,推波助澜。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古老故事“九龙山的传说”、“精卫填海”等,让幼儿从家中带来彩图故事,边看边讲边绘画,让幼儿感受传统民间传说中人物画的色彩、造型的美感,增添幼儿绘画的兴趣和信心。童谣的特点是形象生动,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可以边念边画。它既可以开拓儿童的视野,又可以启迪儿童的智慧,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对儿童知识面的扩大,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启迪,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好伙伴。我园结合特色活动,重点开展了童谣与绘画结合的教学方式,给予幼儿很大的空间与想象。

2、区域游戏,不断提升。

区域活动之所以受到幼儿的喜爱,就是它能为幼儿提供较宽松地自由发挥空间。俗语说:“丰富的想象才是创造的翅膀”,因此,我们注重探索多样化指导方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机会,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欲望。

3、丰富材料,激发创造。

有了丰富的材料,有了多重的选择,幼儿才能把自己的欣赏经验给予充分地表现。我们充分挖掘周围的自然物:如我们乍浦山上的松果、树叶;海边的鹅卵石、沙子、贝壳;农田里的稻草、麦秆、豆子、土豆、黄瓜、狗尾巴草等,孩子们看到这些常见的东西,拿在手中爱不释手,让他们自由地想象、尽情地发挥。在幼儿的手中渐渐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如服装厂的边角布料、纸盒;生活中的电线、啤酒瓶、草席、麻袋、蛋糕盒、西瓜皮、葫芦……让幼儿通过尝试,激发了幼儿再创作的积极性,把自己的作品变成五彩缤纷的手工艺品,让幼儿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践,让我们越来越感到民间艺术教育内容的博大精深,如何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如何让民间艺术在幼儿心中发芽生根?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绝不仅仅囿于以上的些许做法,它需要我们为此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汗水。愿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具魅力,让民间艺术在我园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朱幕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杨景芝《美术教育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