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考核目的和意义
我县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直接影响着南水北调水质安全,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名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开展此项考核,是检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考核结果关乎今后中、省对我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的正常拨付和奖励。因此,全县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我县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和考核工作。
二、考核范围
依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名单》所列,我县全境均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考核范围之内。
三、考核内容和指标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内容包括自然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自然环境质量指标包括水、空气、声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各项考核指标数据由县环保局按照省、市环保部门的要求收集、整理。我县不能独立完成的监测数据,由县环保局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获得。
生态环境状况指标包括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水域湿地覆盖率、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等,其中林地覆盖率由县林业局负责提供;草地覆盖率由县农业局负责提供;水域湿地覆盖率由县水利局、林业局负责提供;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由县国土局、城建局负责提供。各部门必须按照真实、科学、及时的原则,与县环保局协调一致提供考核数据。
四、技术规范和标准
自然环境质量状况中的水、空气、声环境质量监测,依据《市监测方案》规定,按照相关的技术规定和标准执行,从样品采集、流转、分析到数据审核都要有完整的记录,并进行三级审核,同时建立电子和纸质档案。其中声环境质量监测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93)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有关要求。
生态环境状况指标中的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水域湿地覆盖率、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等指标解释按照国家林业、农业、水利、国土、城建等主管部门概念。
五、监测时间
按照《市监测方案》要求,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自2011年5月起实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数据;监测方案;监测项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环境的具体情况,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准确的依据,我们也才能根据环境质量作出决策。环境监测是我国近年来十分关注的问题,但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仍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也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所以,我们要杜绝这些问题的发生,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
1环境监测质量的保证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全部活动和措施,是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现结合环境监测实际工作,分析质量保证等相关问题。
1.1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机构只有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获得计量认证资格证书后才能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质量体系文件中的要求指导监测活动。此外,还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自我监督能力,对所有监测项目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监测工作的质量不应受任何行政和人为的干预,不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对环境监测活动进行全程序质量控制,及时提供公正、公平、准确、科学的监测数据。
1.2环境监测方案的质量保证
在具体的监测活动开始前,我们先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将要监测的周边环境信息搞清楚,根据现场勘察的结果编制详细的监测方案,包括按照优化布点的原则和方案选定合理的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的种类和数量、人员安排、仪器设备。这是环境监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正确性直接决定着环境保护的质量。参与监测方案的工作人员应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及时沟通,严格按照方案进行。
1.3现场采样人员的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人员须经考核认证后持证上岗,无合格证者不得单独报出数据。现场采样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详细填写现场采样记录,样品采集后按规定方法保存,妥善装运,由专职人员负责送至实验室分析,途中防止破损、玷污和变质,每一个环节应有明确的交接程序,保证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此外,还应与现场监测同步,由专人负责对现场采样进行质量监督,按照现场工况、监测项目、采样方法,分种类分项目填写质量监督记录表,并与采样原始记录表同时送至实验室,由质控人员负责接收和整理保存。
1.4监测仪器及环境条件
对于环境监测中必不可少的监测仪器,要采用经过国家认证的合格产品,且由国家权威部门出具相应的证书加以保证,检定或校准结果必须满足方法标准中的规定。使用频繁的仪器设备一定要执行期间核查及自校准标定工作,确保仪器设备的实效性。环境条件是指依据方法标准要求来满足监测过程的环境条件。作为环境监测部门,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评审,并取得法律上认可的证书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所有工作的前提,有法律上的保障方能进一步开展各项工作,从而保证环境监测报告结果的准确性。
1.5实验分析中的质量保证
进行环境监测分析测试时,监测分析人员应优先选用国家标准方法和最新版本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开展新项目(包括未进行的项目)前,应向质控人员提交基础实验报告。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结果的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监测分析人员可进行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空白实验值测定、标准物质比对分析、分析方法比较、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比对等,从而满足分析过程中的质量要求。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
2.1意义
环境质量监测是一项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工作,我们要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因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平台,保证每一个阶段的信息都被保存,这样既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又可防止因信息错误而出现很严重的问题。环境监测质量信息平台可以公开很多质量监测信息,全国各地的很多环境管理部门可有所借鉴,帮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正确、科学的制度。此外,各个环境监测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促进双方环境监测机构的发展和完善。
2.2相关因素
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平台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或影响因素的,建立这个平台是为了公布环境监测的情况或成果等方面的内容,所以,要掌握IT技术,从而解决在信息、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管理者只有把自己所负责的环境监测做好,才能将自己的环境监测结果和经验在该平台上。
3结束语
环境监测在保护环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对环境进行正确的监测,我们才能了解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根据出现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我们要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军成,曲琳,宁璇璇,等.浅谈基层海洋环境监测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03).
[2]张宇,马文鹏,范歌梅,等.浅谈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工作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J].广东化工,2013,40(05).
【关键词】环境监测;影响因素;监测质量;因素;策略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的全过程都需要严格的遵循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便达到要求的标准。但是随着近年来,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国内外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增强环境监测质量,更加全面、准确、精密的检测出环境状况的有效信息,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体系。因此,环境质量监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环境保护质量的好坏,下文将对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进行详细介绍。
1影响环境监测质量因素
1.1仪器设备
环境监测结果往往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协助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各个监测站、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会完全一样,同时,所具有的设备计量性能的好坏、灵敏度、分辨力等都不尽相同,在这些情况下测量出来的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误差。因此,仪器是否被经过定期的维护保养,是否经过校准和调试,分析人员在使用仪器的过程中操作方法是否得当,都会影响到环境监测质量好坏,而且还是重要因素之一。
1.2人员素质
环境监测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涉及到的范围也比较广。因此,环境监测工作的复杂性和枯燥性也就可想而知,同时,它对检测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非常高。有些时候,即使采用的仪器和桐乡的样品,不同人员得出了监测结果也不相同。而环境监测工作这门工作在执行时还是需要监测人员去亲自的实践,亲自执行。因此工作人员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还有态度的好坏都会因为人为因素主观的影响监测的质量。所以监测人员的职业修养和专业素质对环境监测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监测的任务还有要求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监测人员素质的要求自然是越来越高。
1.3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是质量监测的灵魂。污染物数值等评价标准在不同的时期标准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时期污染物的测定方法自然会不尽相同。同时,一个项目往往可以有多种的分析方法,每种分析方法的原理、选用仪器的标准都不相同,再加上仪器本身精确度、灵敏度的不同。所以需要慢慢的摸索、慢慢的完善、总结出最佳的方案。同时,在生态监测、生物监测方面,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监测方法相对来说也比较少一些。因此不能准确的反映生态的现状,还需要完善。
1.4监测布点
监测布点是监测工作展开的第一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步。监测布点在选取时往往不能做到足够的完美,所以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不能正确的反应真实的情况。比如说,排污口所在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天气状况等。因为这些精密的仪器往往对环境比较敏感。周边的温度、粉尘等都会影响它的准确性。对监测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2解决策略
2.1保管好仪器
仪器设备的精密度、灵敏度等特性在测试中是影响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实验室中要严格保管好仪器设备,根据仪器需要的不同环境,将其按区域分隔开,能够满足仪器所需要的场地,为仪器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另外,要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检查,校对和调试仪器的灵敏度。防止因为仪器原因产生较大的误差。
2.2提升综合人员的综合素质
上文提到过,由于环境监测中人为因素尤其突出,因此,提高监测人员质量自然是重中之重,将这个问题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对监测人员的入口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新一批的监测人员有证上岗,确保进入监测人员的水平。对于现有的监测人员,可以定期进行培训,并且给予一定的奖惩方案,在调动积极性的同时,切实提高现有人员的监测业务的专业素养。更需要重视的是,监测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等职业道德的培养
2.3采用正确的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是核心。监测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我们知道,一个项目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必须采用最精确的方案,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最新性。如果要采用一些非标准的方法时,要及时安排相关人员进行验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方法有效可行就可以使用,严厉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
2.4提高采样质量
为了提高收集样本的代表性,首先需要制定好一个方案,包括布点、采样的数量、频率、以及质量保证等接着,监测点布点要合理,最好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操作一定要规范,严格遵循采集样品过程中的技术规范等。
3小结
环境监测质量是监测工作的生命所在。相关的监测部门在日常的监测中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环保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声皓.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影响因素和改进措施[J].城市地理,2014,18:230.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 验收监测
2000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须经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后方能投入使用,其中大部分的建设项目须经过验收监测。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过程中,建设项目的生产工况核查、验收监测因子的确定、监测频次的确定以及如何确定监测方法都成了我们验收监测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1.验收监测现场勘查及方案、报告编制过程中常见问题
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监测方案的编制过程中,经常遇到以下问题:①建设项目的生产工况难以准确核准;②企业环境影响评价中涉及的污染因子较多,不方便精确的确定;③针对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不同种类的污染,监测频次不好确定;④验收监测中采用何种监测标准、监测方法较难确定。
2.验收监测中的工况核准
2.1目前国家保护部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
2.1.1工业生产型建设项目,验收监测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负荷达 75%以上(国家、地方排放标准对生产负荷另有规定的按标准规定执行)的情况下进行。
2.1.2 对无法短期调整工况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以上负荷的建设项目中,可以调整工况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以上负荷的部分,验收监测应在满足75%或75%以上负荷或国家及地方标准中所要求的生产负荷的条件下进行。
2.1.3对无法短期调整工况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或75%以上负荷的建设项目中,投入运行后确实无法短期调整工况满足设计生产能力的75%或75%以上的部分,验收监测应在主体工程运行稳定、应运行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的条件下进行,对运行的环境保护设施和尚无污染负荷部分的环保设施,验收监测采取注明实际监测工况与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2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工况的核准一般在两个阶段:
2.2.1现场勘查阶段:首先考核企业的设计生产能力是否达到环评及环评批复的要求(≥75%),这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的验收监测工作能否继续向下进行。这一阶段,部分企业常虚报生产能力,多报或者少报。对此,我们要做到:①、现场勘查,要在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②、尽量查看原始生产记录,根据投料、出料量核算;③、根据反应釜体积、数量及生产周期进行核算。
2.2.2现场监测阶段
本阶段主要考核的企业是否按照要求的工况生产,从而考核污染物是否能长期稳定达标排放。此时,部分企业会采用:①减少投料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②部分生产设备空转;③不计成本,加大药剂用量;④延长停留时间。
2.2.3 如何核准工况
(1)查看生产记录,根据投料、出料量核算。
(2)尽量详细记录药剂使用量及更换频率。
(3)在制定监测方案时须充分考虑停留时间,不能简单地进、出水同时取样。
3.验收监测污染因子的确定
(1)“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环保篇)中确定的需要测定的污染物;
(2)项目投产后,生产中使用的原辅材料、燃料,产生的产品、中间产物、废物(料),以及其他涉及的特征污染物和一般性污染物;
(3)现行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有关污染物;
(4)国家规定总量控制的污染物指标;
(5)生活废水中的污染物及生活用锅炉(包括茶炉)废气中的污染物;
(6)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物,包括:环评及其批复中有明确规定或要求考虑的影响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环境质量的污染物;试生产中已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对当地环境质量已产生影响的污染物;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前环境保护管理的要求和规定而确定的对环境质量有影响的污染物;
(7)环评中涉及有电磁辐射和振动内容的,应将电磁辐射和振动列入应监测的污染因子;
(8)废水、废气和工业固(液)体废物排放总量。
另外,对涉及以下领域的环境保护设施或设备均应进行运行效率监测:
①各种废气、废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
② 工业固(液)体废物处理设备的处理效率等;
③ 用于处理其他污染物的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
4.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频次确定原则:
(1)对有明显生产周期、污染物排放稳定的建设项目,对污染物的采样和测试频次一般为2~3个周期,每个周期3~5次;
(2)对无明显生产周期、稳定、连续生产的建设项目,废气采样和测试频次一般不少于2天、每天采3个平行样,废水采样和测试频次一般不少于2天,每天4次,厂界噪声测试一般不少于连续2昼夜(无连续监测条件的,需2天,昼夜各2次),固体废物(液)采样和测试一般不少于6次(堆场采样和分析样品数都不应少于6个);
(3)对污染物确实稳定排放的建设项目,废水和废气的监测频次可适当减少,废气采样和测试频次不得少于3个平行样,废水采样和测试频次不少于2天,每天3次;
(4)对污染物排放不稳定的建设项目,必须适当增加的采样频次,以便能够反映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
(5)对型号、功能相同的多个小型环境保护设施效率测试和达标排放检测,可采用随机抽测方法进行。抽测的原则为:随机抽测设施数量比例应不小于同样设施总数量的50%;
(6) 若需进行环境质量监测时,水环境质量测试一般为1-3天、每天1-2次;空气质量测试一般不少于3天、采样时间按GB3095-1996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执行;环境噪声测试一般不少于2天,测试频次按相关标准执行;
(7)对考核处理效率的测试,可选择主要因子并适当减少监测频次;
(8)若需进行环境生态状况调查,工作内容、采样和测试频次按负责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
5.验收监测采用标准
(1)验收监测执行标准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 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行文确认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②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国家或地方执行的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环境质量标准;
③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批复时,要求执行的各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保护需要所规定的特殊标准限值;
④根据国家和地方对环境保护的新要求,经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采用验收监测时现行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⑤ 国家和地方对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中的总量控制要求;
⑥ 对国家和地方标准中尚无规定的污染因子,应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和工程《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等的要求或设计指标为依据来进行评价。
(2)验收监测测试方法按以下次序选择:
① 国家现行的标准测试方法;
② 行业现行的标准测试方法;
关键词:辐射环境 监测 评估
中图分类号:X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057-02
开展辐射环境能力监测评估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目前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现状,找到优化策略,完善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监测能力,进一步符合我国的监测需要。2010年始,环境保护有关部门就组织了辐射环境试点评估工作,重点关注环境辐射监测能力情况。
1 试点评估办法
研究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对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进行评估可以全面地掌握全国各地方的环境监测的情况,有助于地方监测能力的提升,加强软硬件的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要确保评估工作的成功首先应该确保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标准。2009年环境部门监测中心组织编写了一套完整的评估方案。
1.1 评估对象划分
环境辐射监测能力的划分,可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进行划分。评估工作的主要对象为各地方监测机构的质量监测、监督性监测与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效果。(1)质量监测主要是为了保证辐射的环境质量,对其监测采用的办法为定时、定点的监测。《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对质量监测的工作对象的划分是根据介质的不同而划分的,主要分为空气、固体与水环境几大类别。(2)监督性监测主要面对的是辐射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的监测主要针对的是污染源的污染排放情况。《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中对监督性监测的对象进行划分,主要划分为核电厂与研究堆周围辐射环境监测、重点核设施气载和液载流出物辐射环境监测与伴生放射性矿物采选利用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测等。(3)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指的是为查明核与辐射放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而进行的应急监测。其中应急监测的划分主要包括基本应急能力与增强应急能力。
1.2 评估流程
此次评估工作开展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监测队伍素质的评估、对监测设备的评估以及对监测质量管理的评估。在团队开展评估的过程中,评估成员严格遵守团队纪律,如实汇报评估数据,因此评估结果真实可信。评估工作分几个阶段进行,前期阶段为调查,中期为实地评估,后期为综合讨论。在前期调查的时候,评估工作组成员依照评估方法要求各单位填写调查表,并组织单位的实地评估,并通过资料的查阅,对问题进行详查与细问,对单位人员所报上来的数字进行调查与核对,检查目前单位的设备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状况。评估工作领导者通过对设备的比对以及人员的比对,测量考核人员的专业水平,对考核人员进行专业性审查,其中考核内容不仅包括评估的基本知识,还包括实践动手能力的内容,从而保证其评估质量能够良好地完成对5省市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能力的评估。
1.3 评估指标
对5省市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评估结果应量化。通过综合指标考察5省市的综合监测能力现状,通过监测能力符合率评估其辖区内监测需求符合度,通过监测能力评估其单项监测能力。
1.3.1 综合指标
综合指标指的是监测机构监测能力的综合反映,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监测机构的仪器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团队建设情况等。其中,仪器设备以及经费参照《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进行审核。辐射环境质量检测与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等项目分时段划分。评估工作开展中,依据已经确定好的评估标准,测评出每个项目的得分。
1.3.2 监测能力符合率
监测能力符合率是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监测能力符合率较高的单位才真正符合当地的需要,否则会造成浪费,或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监测能力的计算公式为单位具备的监测项目数与本地区实际所需的监测项目数的正比。
1.3.3 监测能力
监测能力对于地区监测机构来说,属于绝对指标。监测能力的测量并不考虑监测机构能够承担的监测任务量,而是综合评价其实际操作的项目总数。监测机构能够操作的监测项目数量越多,其监测能力也就越强。
2 评估结果
2.1 总评估
2.1.1 综合指标
此次开展对5省市监测机构的监测结果如下:最高分96分,最低分89分,平均分约为92分,因此综合评定为优秀,能够满足当地的需要。
2.1.2 监测能力符合率
在此次评估工作开展中,评估人员发现因为各级省市拥有的核设施的不同,所以在监测能力符合率上差异较大,最高的监测能力符合率达到98%,最低为86%。
2.1.3 监测能力
5家监测机构中,具备监测能力项目数量最多的为53项,最少为42项。
2.2 分项评估
2.2.1 技术人员素质
5家试点,除一家之外,基余4家的核设施与人员编制均没有达标;而技术人员的比例,5省市均没有达标。
2.2.2 仪器设备条件
在实验室方面,5省市均达到了标准要求。在仪器设备方面,3省市达到要求。
3 评估反思
(1)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这5省市拥有较强的辐射监测能力,能够满足本地区的辐射环境监测需要,在监测制度管理以及硬件配置方面有很好的成绩。(2)随着核能与核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省级的监测能力受到了人力资源的限制。在技术人员以及技术水平上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在之后的监测机构的扩建中,应着重加强仪器设备与人员队伍的建设,采用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结合的方法,实现人力资源与硬件设备的协同发展。(3)5省市目前还没有核设施、同位素生产设施与液态流出的监督性的监测能力,也不具备监测放射化学分析监测能力,因此为了强化政府的监管能力,应加快人员的引进、仪器的引进、开展这几项监测项目,不断增强监测能力。(4)设置本地区核设施的应急处理预案。当今形势下核恐怖的存在以及核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核事故的发生,做出快速的反应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5)辐射环境监测方面投入力度不够,通过对5省市的调查发现,政府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资金也不够,因此应加大科研投入。
4 结语
开展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评估能够全范围地掌握辐射环境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发现各个监测机构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该文章对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等5省市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进行了评估,经过评估发现这5家监测机构,监测能力较强,能够满足本地区的需要。但在核设施与同位素生产等方面还缺乏建设,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建设监测队伍,引进先进设备,让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袁力.浅谈环境监测方法确认及其应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5):9-10.
[2]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四编辑室.实验室认可及相关标准汇编[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 龙包庚.现代计量管理与测量管理体系[M].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
[4] 梁国明.ISO 9000族标准常用统计技术方法43种[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