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紧密围绕“十三五”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积极构建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规范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法规、行政和技术手段,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为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理顺体制机制。适度上收环境监测事权,完善考核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实现“谁考核、谁监测”,保障监测数据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二)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构建全国统一的环境监测规范体系和质控体系,实现环境质量监测活动全要素溯源传递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保障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三)严格执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强化外部质量监督,有效规范环境监测活动,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工作目标

2016 年底前,上收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事权,建立气态污染物量值溯源体系和颗粒物比对体系,完善空气质量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建立远程在线质控系统、数据及仪器参数变化评估及预警体系,保障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2017年,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表水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质控技术体系,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活动,保障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建立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分析、数据审核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机制。2020年,全面建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用,进一步推进监测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保障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评价及考核数据客观真实、准确权威。

四、工作内容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防止行政干预

1.加快监测事权上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实行省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加快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近岸海域等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全面建成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以下简称国家网),所有站点原始监测数据第一时间直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级环保部门适时上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完善地方环境质量监测网(以下简称地方网)。实现“谁考核、谁监测”,保障用于评价、考核的环境监测数据不受行政干预。

(二)健全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职责

2.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新模式。建立国家与省级环保部门组成的两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环境保护部负责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活动,指导地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省级环保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负责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分别负责国家和地方的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工作。

3.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推动出台《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修订《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办法》以及《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制订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规定,健全环境监测技术人员从业规范,制定环保行业标准样品使用管理、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等制度,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章可循、依法管理。

4.强化国家网运行管理。国家网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直接管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采取委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运维的模式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采取委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运维)或流域上下游环保系统监测机构联合监测的模式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取地方环保系统环境监测机构采样,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委托有能力的实验室集中制样、贴标和分析的模式开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国家网监测数据传输、审核,监控监测仪器的关键参数,国家网运维机构开放通信协议,监测数据与地方共享。地方环保部门负责国家网的运维条件保障,不再参与国家网的数据审核。

5.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充分发挥国家环境质量监测质控体系的作用,强化主要环境要素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年组织开展臭氧等气态污染物的量值溯源与传递、颗粒物手工比对工作。每年组织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能力考核。不定期组织开展有证标准样品使用情况调查,组织不同来源标准样品之间的分析比对。组织开展地表水跨界联合监测、比对测试和留样复测等。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随机比对测试机制,组织不同监测单位开展比对测试。

6.加快培育环境监测市场。加强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出台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制度,加大人员培训力度,规范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行为,促进环境监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环境监测服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的诚信评价体系和“黑名单”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质量信用情况,完善退出机制,积极营造全行业“重质量、讲信誉”的良好氛围和市场环境,不断提升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完善技术体系,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7.健全环境监测规范体系。加强环境监测规范体系的顶层设计,建立制修订项目库,形成动态更新机制。加快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规范制修订工作。完善有证标准样品体系。推动部门间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评价技术规范的统一,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8.构建国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由国家环境监测质控平台、区域环境监测质控实验室、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组成的三级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国家质控平台设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以及监测质量检查工作。环境保护部在全国遴选若干个省级环境监测机构搭建区域质控实验室,负责区域环境监测质控工作,向上、向下开展臭氧量值溯源、量值传递和颗粒物比对等工作,进行例行质控检查。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负责建立、运行并持续改进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按规定开展日常维护和监测仪器的检定、校准与量值溯源和比对等质控活动,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创新质控技术手段。完善自动监测数据采集和远程质控系统。在实现监测数据一点多发、实时直传的基础上,开发自动监测仪器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功能以及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远程校准、维护等质控功能,及时发现并减少影响自动监测设备稳定运行的因素。加快建设环境空气和水质自动监测设施视频O控系统,实时记录和保存自动监测站内外环境及人员操作情况,保障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完善手工监测过程质控,探索采样现场和样品运输过程GPS 定位的应用,努力实现视频或图片等记录资料实时上传,形成覆盖手工监测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四)创新监管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质控手段

9.推进质量管理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由环境保护部主导、第三方参与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导、第三方参与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权责明确、协调有序的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权威专家组建国家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委员会,下设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专家组,评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和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10.持续开展监督检查。规范日常监督检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区域质控实验室,组织开展质控体系运行情况检查。每年完成一定比例的国家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现场检查,检查结果报环境保护部。强化飞行检查,环境保护部组建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专家库,以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结果和举报线索等为依据,不定期组织飞行检查,重点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11.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环境监测信息作为质控重要手段,按照“能公开、尽公开”的原则,继续执行环境空气和主要水系重点断面自动监测数据实时公开制度,大力推进地表水断面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公开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知情权和监督权。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载体,宣传和解读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政策,畅通建言献策和举报投诉途径,曝光监测数据造假典型案例,不断提高全社会环境监测质量意识。

(五)加大惩处力度,严厉打击数据造假行为

12.建立质量检查与考核联动机制。明确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在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中的作用,对于地方政府,着重考核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地方环保部门,着重考核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在环境监测质量检查中发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不合格的,该地区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考核适当扣除相应分值;发现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一票否决该地区该环境要素污染防治工作成效。

13.严肃整治不规范监测行为。对监测工作中仪器设备安装不规范、仪器性能测试不合格、仪器维护频次不够、缺少监测质控报告等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对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检查。

14.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建立环保部门与公检法机关联动机制。对于擅自挪动监测点位、修改仪器关键参数、堵塞采样头或采样管路、样品分析和监测报告造假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对发现环境监测行为不规范且多次整改不到位的,以及数据造假或配合造假的社会环境监测(含运维)机构或监测仪器生产厂商,终止服务合同,列入“黑名单”。对造假行为的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强化警示和震慑作用。

五、能力建设

结合“十三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作,加强国家质控平台及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核查能力建设,配齐质控仪器设备,完善环境空气和地表水自动监测在线质控系统、国家网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和远程控制系统、自动监测站视频监控系统等,提高国家质控能力水平。健全量值溯源与传递体系,提升环境监测质量核查、质控样品分装和标准样品验证能力,满足质量控制工作需要。

六、组织实施

(一)环境保护部负责制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开展环境监测规范制修订工作,组织实施对国家和地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方案,承担国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构建和持续改进工作,直接管理国家网,对地方网进行业务指导。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第2篇

1、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1.1农村环境质量的内涵与现状研究

农村环境是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的总和,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是围绕生活周边的所涉及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是主体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平时的行为。农村环境质量侧重于人们的生活及生产环节。研究的农村环境质量主要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复杂。据了解,有关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很少,所以,可供借鉴的经验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来说很欠缺。在此基础上,政府对某些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缺乏具体的方案报告。

1.2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布点的选择

要对农村环境进行良好的监测,需要选择好布点,在怎样的环境之下是适合环境监测的,对采样点位置进行选择。首先,这个地点要具有代表性,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选择代表性区域,进行布点采样,才能获取最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代表性的地点拥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可以真实反映农村环境问题。其次,还要有重点性,在农村范围,对污染较重地区,要优先布设适当的监测点,饮用水源地、果蔬基地、养殖基地等,重点掌握这些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最后,要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有一个核心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这需要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时,需要有一支专业团队,同时还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对相关工作予以支持。

2、农村环境的治理

2.1健全农村环保工作考核体系

对于农村来说,产生环境污染的途径有很多,我们在治理环境问题时,既要治标也要治本。笔者认为农村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以下各方面,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养殖污染,水污染等这些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认识到问题所在,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此,我建议建立农村环保工作考核体系,把每村每户都纳入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规定中,严格监督环境考核工作的完成。我们可以把农村环境保护落实到每家每户,首先最好自家周围的环境保护,然后,还要有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对一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制止和揭发。定期还要参加环境的考核评比,以奖促治和政策资金扶持,以此鼓励乡镇政府和当地居民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

2.2逐步完善农村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上面我们有提到农村环境监测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针对广大农村环境区域大,污染面广的问题,我们要合理制定监测计划,包括布点、采样、样品分析、样品运输等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同时,基层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合理配置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办公场地、质量管理体系机制等各面硬件软件,以保证监测质量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我们知道农村环境还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涉及到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不完善,但是,我们要对我国立法机构有信心,关注农村问题,切实解决农民问题。其次,基层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力度不够,这些都是环境治理中呈现出的问题,监测机构注意问题根源,全面解决相关问题。据我了解,某些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环保目标考核制度,将逐步设立农村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召集广大专业人才加入到环境保护中,认真深入农村进行环境监测,及时为保护农村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第一手的资料。

3、更多争取技术支持,加强仪器配置和人员技能的培训

农村环境的监测和治理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和人才的培养,对于农村来说,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有关部门和个人进行环境投资和管理。只有扩宽环境监测领域,配备必须的仪器设备,同时对环境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才能确保农村环境监测事业的持续发展。

4、结论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和衡量的手段和方法,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贯穿于环境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对环境现状的数据量化,将反映出环境质量的最终结果,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最为可靠的依据。随着我国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渐严重,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监测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做好环境监测的定位,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方案的优化和改善,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当前亟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概念阐述

1.1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又被称为环评,主要用以对项目规划和建设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算及评估的过程。借助环境影响评价,能够较为客观地分析出项目对环境影响因素及程度,以针对相关问题制定和应用合理的方法和对策来缓解和消除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环境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人类活动离不开环境,而环境也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水、大气、土地和生物所构成的整体,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行为给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也日渐距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能够较为合理和客观地分析行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且借助数据分析结果来缓解环境问题,确保人、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对影响环境因素的代表值用以测定的方法,环境监测能够准确地体现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环境监测包括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噪声和振动、土壤、底质、固废、煤质等领域,主要通过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方法对环境污染物进行量化分析。按照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主要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和质量,加强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跟踪和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工作内容

2.1 调查阶段

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调查阶段,环境监测发挥重要作用。在调查阶段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现场的项目特征、环境特征对环境影响展开监测和评估,针对不同区域环境监测所应用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监测之前首先要根据项目选择合适的因子以及合适的监测对象,确定较为合理的监测范围,制定科学的监测方案,以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以及监测手段的可靠性。监测方法的选择必须要强调经济、实用的原则,可操作性强,并且能够确保监测成本,符合实际的监测要求。同时,环境监测必须要明确优先污染物,优先污染物的特点主要有毒性大、危害大、影响广泛等特点,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必须要将这类污染物作为主要监测对象。

2.2 验收阶段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需要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工作,以分析该项目整体的污染情况,并作为项目认定和验收的重要依据。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包括了污染物排放量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生态调查和清洁生产调查等内容。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必须要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监测,将空气污染、水污染作为主要监测对象,并做好环境监测报告书,严格按照监测流程进行。

3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所存在的问题

3.1 监测数据不准确

监测数据的不准确,是环境监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环境监测是量化环境污染状况的重要手段,需要借助精密的设备和仪器,以保证监测数据结果的真实性。然而,在实际监测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环境监测结果往往无法满足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要求。比如,气候气象变化、监测点位不全面、监测频率不合理、现场操作不规范等,都会导致环境监测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环境监测流程较为复杂,所消耗的时间和经费也相对较多,部分环境监测机构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往往出于对成本的考虑,而压缩和省略部分监测步骤,从而导致监测结果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3.2 监测机制的不合理

一般来说,环境监测的开展是由环评编制单位首先对项目进行了解和分析,制定和提出详细的监测方案,再将环境监测任务和监测方案一齐交付给地方环境监测机构,由环境监测机构具体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在这样的监测机制之下,环评编制部门具备较高的主动性,而环境监测机构则相对较为被动,环境监测机构需要按照环评监测部门的实际要求开展监测工作。由于缺乏对项目现场的了解和分析,环境监测机构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对监测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导致监测机构作用和功能的削弱,严重影响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进行。

3.3 市场管理和人员问题

环境监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环境监测的最终质量将直接决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结果。就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机构来说,人才缺口较大,导致环境监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方监测机构的出现,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但是就当前国内第三方环境监测市场来说,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导致第三方环境监测市场较为混乱,监测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监测结果,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造成较大阻碍。

4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优化策略

4.1 严格控制监测流程

环境监测技术较为复杂,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也较为苛刻,为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监测流程,减少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对环境监测结果的影响。环评部门首先必须要提高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环评部门必须对环境监测机构予以严格监督,要求环境监测机构定期提交工作报告,并安排专人负责工作跟进,做好现场记录,及时发现监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地反馈和处理。

4.2 优化监测机制

环境监测工作最终需要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落实,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主动性,才能够保证监测结果的科学有效。首先,环评部门在前期的项目调查和了解过程中,应该加强同环境监测结构的合作和沟通,以确保环境监测结构对项目充分了解,并帮助环评部门完善切实可行的监测方案。同时,在实际监测过程中,针对不同项目、气象、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变化,监测机构应该及时调整和改变监测手段和方法,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整体质量,并做好和环评部门之间的汇报及协调。

4.3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市场监管

优秀的环境监测人员,是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保障。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要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引进,适当提升岗位薪资待遇,以更好地吸引社会人才。同时,环境监测机构应该加强同专业院校的合作,利用校企合作办学,为自身提供良好的人才引入途径。在市场监管方面,政府必须要制定出台符合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约束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行为,优化市场环境,为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5 结语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必须要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视,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管力度,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能够更好地满足环评工作的需求。就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来说,由于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环境监测结果不准确,环境监测数据参考价值无法保证。为此,必须要从监测机制、人才培养、市场监督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升环境监测整体质量,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可靠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洁.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8).

[2]吴学兵.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相关问题的探析[J].科技资讯,2012(01).

[3]王秀娟,白丽荣,钱凤珍.谈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J].北方环境,2013(08).

[4]刘承豪.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0(03).

[5]郝大举,杨娟娟.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J].北方环境,2010(10).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采样过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的质量更加引人关注。在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中,监测采样是进行后续环节的基础工作,是监测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不准确的测定结果就不能对环境的实际情况做出准确的反应,进而会对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有效性产生阻碍作用。因此,环境监测采样是决定着整个环境监测过程是否准确的关键环节,对环境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环境监测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监测人员要提高认识,重视对环境监测中的采样管理工作,有效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增强环境管理能力。

1. 做好环境监测采样的前期准备工作

要保证环境监测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能真实反映环境质量、污染情况,做好采样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1制定采样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业务涉及的行业众多,现场工作复杂多变,监测项目更是种类繁多,这就更要求现场监测及采样规范化,不因为监测人员的变化而影响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因此,要对环境监测采样的大类进行划分,分门别类的制定出采样的详细作业指导书,提高现场采样的规范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环境监测采样的作业指导书应由经验丰富的监测人员根据监测技术规范具体的监测项目和所使用的现场监测、采样仪器来编写,使作业指导书语言直观简练,增强可操作性。

1.2监测采样方案的制定

在采样作业开始前,要对整个监测项目进行了解,确定监测因子、监测频率、监测点位的布设、采样方法的选择,采样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等。通常每一个监测任务需要指定一名项目负责人,负责对将要进行监测的项目进行现场踏勘,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生产设施的性能及污染治理设施的净化原理、主要技术指标、污染物排放周期、周围环境状况等,然后根据踏勘情况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方法的选择,要注意监测方法同评价标准之间的匹配关系,选择正确的监测采样方法,方法的检出限应小于评价标准,否则可能出现检出即超标,未检出又不知道是否超标的情况。

1.3监测采样器材的准备

包括现场监测采样所需的仪器的选择、采样瓶、吸收液、滤膜的种类,数量,现场固定剂的准备等,根据监测项目的要求配备齐全,并保证仪器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监测仪器的选择要与实际工况相符,例如同样是采集气体样品,有些情况需要带加热设备的恒温采样器,有些时候需要用恒流采样器,有些情况下需用大功率的气体采样器,一定要选择正确的监测采样设备采集的样品才能具有代表性。

2.加强环境监测采样的质量控制

2.1 采样、布点

监测点位的设置应根据监测对象、污染物性质和具体条件,采样频次、时间和方法应根据监测对象和分析方法的要求,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执行。为了使得环境监测工作中采集的样品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监测人员首先应对环境监测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特征污染物的空间、时间分布规律,并考虑气候、水文、周边等环境因素对监测点位的影响。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应全面考虑城市布局进行布点工作,使得所选点位对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具有代表性。在进行污染源监测工作的时候,应通过综合生产工艺、排放特征和排放规律等因素,并结合现场勘察后论证布点采样的位置。在环境监测的频次上,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应尽量在每年的同一季节和时间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条件改变所产生的影响,更确切地掌握所监测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对于污染源的监测工作,应调查排污单位的工况和排污时间,从而确定监测时段和采样频次。

比如废气无组织监测时的监测点位布设,应根据气象参数在上风向、下风向同时布点采样。监测过程中,应根据风向、风速现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静风天气时应在污染源四周同时布点采样,这些情况需要现场监测及采样人员熟悉相应的规范、掌握相应的原则;对于需监测污染物处理效率的废水项目,应视入水水质比较稳定的和入水水质变化较大的分别制定不同的水质采集方案。

2.2完善采样记录及现场工况的记录

准确、客观的记录监测当天有关参数和环境状况及污染企业的工况对取得客观公正准确的监测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现场工况直接影响监测结果,比如饮食业油烟监测中监测采样人员需核实监测时实际开启的灶头数,噪声监测中要注明监测时实际开启的噪声源等。如果监测时未捕捉到真实的生产工况易造成监测结果偏低,不能真实反映污染情况,现场采样单及工况记录中应详细记录采样当天的气象条件、工况负荷、净化设施运行情况、采样位置、采样时间、所用仪器设备编号、并附上现场监测点位平面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用照片或影像记录。监测当天现场人员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应真实记录在工况单上,并需被监测方陪同人员签字确认。

2.3环境监测采样期间样品的保存、交接

样品采集后及贮运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应注意:样品的保存条件,样品在分析之前是否需要冷藏,是否需要添加固定剂;样品的保存时限,样品采集完成后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做好保密工作,在样品交接单上应清楚记录样品的类型、样品外观、采集的数量、分析的项目、应采用的分析方法、采用时间以及采样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需要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样品交接人员、交接时间等重要信息。

另外,每次采样除进行样品交接外,还应填写一份完整的采样记录,其主要内容包括采样点的描述,环境气象条件记录、采集方法、样品状态、样品保存剂的名称、用量、现场主要特征、特殊情况以及可能估计到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尽可能地将不影响数据公正性的信息传递给实验分析人员,便于分析人员确定预处理方法,取样量以及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3.加强对环境监测采样仪器设备和人员的管理

3.1加强环境监测采样仪器的管理

建立现场监测采样仪器设备的台账管理,设置专门管理监测采样仪器的设备管理员,做好设备档案的动态管理,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用于监测采样的仪器设备,应送至有资质的部门进行检定或校准,并在合格有效期内使用,有校准因子的应使用校准因子进行校准,并将校准因子贴在仪器醒目位置上。对于使用频率极高或极低的设备都应进行期间核查,并做好记录。对于维修后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重新经过有资质的部门的检定或校准才能投入使用。

环境监测采样仪器每次使用完应及时整理、维护,特别是监测高浓度的废气时,应在采样结束后马上用空气清洁管道、气路、传感器,避免高浓度废气残留影响传感器灵敏度。采样的过程中,采样容器造成的误差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定期对采样容器检查的制度,以消除采样过程中的污染,污染源监测应配置专用容器,一般情况下不能与环境样品的容器通用,水质采样设备在采样前应使用被测水润洗采样器皿和容器数次。

3.2加强对环境监测采样人员的培训

首先,环境监测采样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通过系统的理论和技能考核,应初步具备现场监测及采样的技能,能熟练操作相关仪器设备,但监测现场情况复杂多变,需要监测采样人员加强对相关规范和方法的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及解决监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对于新人,应由熟悉环境监测采样的老同志结对带教,做好传、帮、带,使新人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工作质量。

3.3设置监测采样质量监督员进行质量监督

监测采样往往工作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监测条件恶劣,在工作中容易忽视一些细节性的环节,因此可以通过对每个监测任务安排质量监督员来保证采样的质量。质量监督员应该选择有丰富监测采样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他们必须熟悉各项监测方法和程序,了解监测目的,知道如何评价结果。现场监督员发现问题现场可以进行纠正的应立即纠正,当发现严重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偏离存在时有权暂停监测工作,切实发挥质量监督员在过程监督中的作用,提高质量监督的有效性。

4.结束语

在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今天,环境监测已成为环境保护中一项前瞻性、根本性的工作。 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加强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完整性,才能为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明.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和对策.江西化工,2010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1、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

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是生态学的多种措施与方法,从多个尺度上对各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写照及其趋势而获得。可以说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方法原理、目的、意义等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环境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今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其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综合影响的优点。

生态环境监测可用作对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进行监测。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措施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定能作为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保障。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是大有益处。

2、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2.1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原理

生态环境监测最主要原理便是“准确性原理”,即监测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生态环境信息是生态环境历史和生态环境管理的记录、书写,也是生态环境历史的“镜像”写照,同时更能体现环境及环境管理的真实性及环境信息的权威性。为满足“准确性”的要求,生态环境监测还衍生出了以下3个基本原理。

2.1.1代表性原理 即监测是以有限的点位、断面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整体,以有限的采样频率代表时刻变化着的生态环境变化信息,以有限的数据信息量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内部信息。

2.1.2完整性原理 监测通过采用环境“要素”和“相素”、环境“压力”组合监测模式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完整性、复杂性,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系统性。

2.1.3规范性原理 监测通过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化、技术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可溯源性、精密性。

2.2监测对象

近几年来,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已获得极大的丰富,传统的“水、气、声、渣”已不能代表环境监测的对象特征。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和对象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生态环境监测范围 包括区域的、流域的、全国的。按照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能够组合成不同的监测范围。

2.2.2生态环境“要素”监测 包括各种环境要素、生态系统中的各环境介质、环保部门主管、监测对象(如各种排气、排水、固体废物等)。

2.2.3生态环境“相素”监测 包括同一环境要素或同一环境介质中的多相监测,水环境监测中的水相、生物相、沉积物相监测,环境空气监测中的气液相、固相等。

2.2.4生态环境“压力”监测 广义为“源解析”监测,通过广义的“源解析”监测,可以解答环境变化与污染源排放之间的关系,找出环境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目标等。

2.3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的本质是环境“要素”和环境“相素”中目标污染物各类信息的生产过程,即环境信息的生产过程。现阶段的环境监测内容包括综合性指标、物理学指标、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等,或者分为环境质量指标、自然生态指标、环境保护建设指标等。

3、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3.1生态环境监测程序

3.1.1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3.1.2确定监测项目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

3.1.3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 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3.2监测的方案与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以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关键数据,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该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环境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需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确定的技术路线,确定最理想的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确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对象、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4、开展生态监测的建议

4.1发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势

生态环境监测的理论具有广泛的内容,环境监测的实践丰富了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要发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势,使其成为开展生态监测工作的基础保证。

4.2合理选择监测指标

我们现有的监测能力、技术与设备水平有限,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的特点,从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对生态环境形成压力和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因子中,选取易监测、针对性强、能说明问题、对特定环境敏感和属于污染的因子开展监测,以此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待今后条件具备时,逐步加以补充、扩展。

4.3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当前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作用,如3S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广泛得到应用,要使其和生态监测密切结合,并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生态环境信息,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效用。

5、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一项复杂的工程,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定更深层次地为环境管理部门服务,为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从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达到要求,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定会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