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学校对幼儿园阅读区的环境创设进行了探索,提炼了阅读区环境创设的经验,指导教师有效地创建阅读区,从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
一、选择明亮安静的位置
根据幼儿的阅读需求,阅读区的位置选择应把握“明亮”“安静”两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阅读区应选择光线明亮的地方,并尽可能安排在较安静的区域。根据“明亮”“安静”的要求,我们一般将阅读区设置在教室东南角或是西南角靠窗处,一是因为朝向南面的地方光线充足;二是考虑这里一侧是墙壁,能形成半开放式的格局,营造一种安静、安全的氛围,同时能吸引区域外的幼儿前来参与阅读活动。
阅读区必须与表演区、建构区等区域分离开来,减少不同活动对幼儿阅读的影响和干扰,一般两旁可设置科学区、生活区等相对安静的区域,便于幼儿专注地阅读。
二、布置温馨美观的环境
教师如果希望幼儿爱上阅读,首先要吸引幼儿来到阅读区,使阅读区成为教室里最舒适、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对于幼儿来说,阅读区应该是温馨美观的。我们的做法是:①铺上一层色泽柔和的地垫或地毯,浅蓝色、淡绿色均相宜;②准备几个干净美丽的抱枕或坐垫,如可爱的动物造型、柔软的爱心抱枕;③放上与教室里桌椅不同的可爱的小桌子和小椅子;④提供能够充分展现图书封面、与幼儿身高相符的书架或卡通书袋;⑤根据图书的不同性质与种类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或挂、或平铺、或垒高、或排列等,保持视觉的美感。
为保持阅读区的规范、有序,图书要放在相对固定的位置,并贴上标签,帮助幼儿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标签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进行设置,如小班用小动物、常见水果的贴纸,中班用常见的图形或简单的数字,大班用文字或图形和数字的组合。
三、划分不同功能的区域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将阅读区划分为一定的块面和空间,以满足不同阅读个体、阅读类型、阅读阶段的需要,如展示区、听觉区、操作区(包括修补区)、静态阅读区等。
展示区:墙面上可设置“主打故事”“故事明星”等内容。“主打故事”可以是幼儿近期的阅读热点,也可以是为主题目标服务的认知类图书和故事绘本,这类重点阅读图书可以展开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便于幼儿发现并跟进阅读。
听觉区:教师可提供几部语言复读机(或随身听)和录音磁带。带有耳机的复读机可避免幼儿相互干扰,保持阅读区安静的氛围,磁带可与推荐的图书或书架上的图书内容相匹配。除现有的磁带之外,教师也可自己将图书中的故事、儿歌录制下来,这样幼儿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阅读时注意力更加集中。
操作区(包括修补区):首先,教师可提供预设的学习材料,如提供背景图和立体小动物若干,让幼儿摆一摆、编一编,或是将图片与文字配对等,使幼儿在操作中积累相关的阅读经验:其次,教师可配备笔和纸张,以鼓励幼儿将阅读活动拓展到绘画、书写活动中,进行故事的续编、仿偏、创编或自制图书;再次,教师可提供幼儿复述故事用的头饰和场景,吸引幼儿看看、讲讲、记记。此外,修补区可以提供一些修补图书的剪刀、双面胶等,便于幼儿及时修补破损的页面。
静态阅读区:主要是指阅读材料为图书、图片等静态材料的区域,其中的阅读材料选择要点在下文具体介绍。
四、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是幼儿开展阅读活动的载体,教师可以选择幼儿喜爱、画面生动、内容健康有趣的读物作为幼儿的阅读材料。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题材多样化:从幼儿的吃喝拉撤睡等生活内容到风云雨电的自然科学,从亲情、友情到克服困难、经历奇险,各种不同的题材都可以尝试让幼儿去接触,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喜好。
文体多样化:儿歌、故事、散文、谜语或科幻童话等都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不同的文体也更易被幼儿接受。
来源多样化:图书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自制图书是幼儿比较喜欢的一项活动,可以让幼儿用绘画、剪贴等形式自己构思情节,制作图书;还可以师幼或亲子共同制作,让幼儿充分体验自制图书的乐趣。当然,教师还可以发动家长带些幼儿喜欢的图书放到班级阅读区。
五、满足不同年龄段的读物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基本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指的是幼儿园针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针对孩子的性格和思维对幼儿园周围的环境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建设活动。幼儿园环境是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优先考虑的问题,也是幼儿园评优时的重要依据。幼儿园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孩子学习活动兴趣以及人格健康成长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为我国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一致性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一致性,使环境的每一部分都呈现出教育性。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要明确,要努力做到把目标落实到每天、每周、每月甚至每学期。如在每一天的目标中教师可以开展关于“墙饰”的活动,将小朋友和教师所做的小礼物、图画等小作品贴在墙上,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每一周的目标中可以将孩子的思想限制在讨论的天地中,让孩子在一周的时间里进行思考和行动,进而在每周做出总结,让他们畅所欲言。总之,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遵循一致性原则,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幼儿园环境创设应该逐步开展,逐步提高和完善,每一周的环境创设同上一周都应该不同,针对现在孩子学习水平和当前教育目标分期变换创设。幼儿园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教师在环境创设时应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进行创设。如在小班时教师可以通过画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画树让孩子画叶,或者教师画小鸡让孩子涂颜色等。到了中班可以开设“个人小画展”,提高孩子们的绘画热情和兴趣。但是升入大班后这些比较幼稚的活动就不适合了,教师此时可以开展关于个人摄影展,使孩子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总之,幼儿园环境创设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在不断提高环境创设水平的前提下对孩子逐步进行教育。
三、互动性原则
幼儿园是一个所有孩子在互动中不断成长的地方,孩子和孩子之间,甚至孩子和老师之间都是通过互动的形式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对幼儿园环境进行创设时,应充分体现这一原则。在创设墙面环境时,无论是内容来源、主题产生等,都应体现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营造老师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良好的氛围。总之,幼儿园环境创设应该遵循互动性原则,在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中进行教育。
四、环保性原则
幼儿园是个特殊的教育场所,孩子是一群特殊的教育对象,幼儿园环境创设要一切以环境保护及安全为前提,一切为孩子着想。因此,教师在对环境进行设计时要图文并茂,以画为主,并且运用多种材料,特别是废旧材料,让孩子在活动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另外,幼儿园环境保护教育内容应该以幼儿熟悉的植物或者小动物为主,比如花花草草、小狗小兔子,设计画面应该带有童趣、童真,在设计中拉近同幼儿的距离。特别是创设环境时应运用各种手段提高创设艺术性,让幼儿生活在充满自然、和谐色彩的世界里面,将来长大才会懂得去爱、去保护这个美好的世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班级的环境应与当前的教育内容相结合,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使每个幼儿都有发现和表达的机会,在与环境互动中获得发展。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国内关于相关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在新《纲要》的学习及实施过程中,上海、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等多所幼儿园都进行了环境教育的相关课题研究,上海中山幼儿园通过研究总发现,环境创设中幼儿参与存在模式化现象,教师们也都知道到要让幼儿参与到主题墙的创设中来。但是在幼儿的参与过程中却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补缺式”,还有一种是“填空式”,其实这两种参与模式,都没有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的关系,教师并没有把这一过程创设视为一个良好的教育课程,幼儿从中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参与活动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南京师大幼儿园在《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课题中提出,教师要重视家长的参与价值,对幼儿的帮助并没有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核心概念界定。
1.环境:环境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2.互动:所谓“互动”,其基本含义便是两个不同主体间相互的行动、行为。3.幼儿园互动式环境:幼儿园互动式环境就是引入“互动”的教育理念,以儿童为本,重视幼儿的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倡导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师幼与环境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有效互动,重视幼儿作为“互动体”的价值,通过集中和分组、集体和个人、室内与室外、幼儿园和家庭、社区等多方位的互动教学和互动实践,引导幼儿体验大自然中的情感互动、生活中的行为互动,初步萌发良好的环境意识和态度,形成全新的、立体式的互动式环境。4.主动发展:不靠外力促进,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自愿地发育、进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二)《幼儿园安全管理与环境创设》。(三)福禄贝尔的环境理论。(四)蒙特梭利环境理论。(五)瑞吉欧环境理论。
三、研究目标
(一)通过互动的环境创设,启迪幼儿心灵,增长智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参与创设环境的活动中体验到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直接经验。
(二)通过互动的环境创设,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创设教育环境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利用家访、家长讲座、日常沟通等形式指导、鼓励家长参与主题环境的创设活动,有效利用家长资源,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可以互动的生活和学习空间,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达到家园同步教育的目的。
四、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如何引发孩子主动提出创设主题环境的意愿和动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主题墙面(幼儿与墙面环境互动)。
(二)研究教师如何正确运用指导策略,引发并促进幼儿选择相关的、合理的、有趣的内容,开展主题活动下的区域活动(师幼互动)。
(三)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如何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家园互动)。
五、遵循的原则
(一)审美性原则。(二)渗透性原则。(三)整合性原则。(四)育人性的原则。(五)安全卫生性原则。
六、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2.行动研究法。3.文献法。
(二)研究的过程:本课题研究计划用2―3年时间完成,在20122014学年度用四个学期时间开展研究,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将全部研究结果汇总、分类、整理、撰写成果报告。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一)主观条件:第三幼儿园是一所全日制一级一类公办幼儿园,设有大、中、小11个教学班,收托300多名幼儿。拥有一支教育经验丰富、年轻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大专以上学历占9096。幼儿园组织机构健全,科学管理规范,实施科学育儿,社会声誉好。近年来,多次受到教委上级领导机关嘉奖,是我县“早期教育示范基地”幼儿园之一。
(二)客观条件:幼儿园领导科研意识强,坚持科研兴园的指导思想,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幼儿园网络建设日趋完善,图书资料较为丰富,设备设施及活动经费各方面能够提供有利保障。
八、成果形式
(一)课题研究报告
(二)园本教科研成果集《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集》
(三)《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下的环境创设照片集》
(四)《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下的环境创设论文、案例、反思集》
(五)《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下的环境创设录像集锦》
一、有关概念、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幼儿园教育环境: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部分。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内教室、寝室、活动室等场所的教学设施、用具的布置(如何进行空间布置与材料的提供)及幼儿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心理环境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我们课题研究仅涉及教室环境与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
“互动”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教学模式,它积极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沟通,鼓励被教育者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
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幼儿不仅仅是在环境中成长,也是在环境里探索和学习。因此也可将“环境视为幼儿的老师”,互动式的教育环境可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有利于萌发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背景:“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新《纲要》强调给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在与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将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了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但从现状看却存在许多要解决的问题:环境创设内容上追求精致美观,缺乏教育性;布置的形式上单调,缺乏多样化;布置方法上,主要以教师的设想、愿望出发,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让幼儿用环境记录、描述自己一日生活,使环境成为“会说话”的环境,成为幼儿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发挥其教育作用,体现环境的价值。
研究的意义:通过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改变教师观念,不包办代替: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探索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为幼儿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以支持和引导幼儿积极的与环境互动。促进幼儿感知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目标:
1、改变教师观念,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引导教师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支持、引发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建构创设意识的内容、途径、指导策略,利用环境来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积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幼儿互动环境。以促进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萌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吸收先进教育经验:在不断地反思教学中提高教师经验总结与分析能力。
内容:
本课题分为两个子课题:第一、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第二、教室空间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
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内容:
1、指导幼儿欣赏扎染布艺。
2、研究扎染的基本方法和一定的技能、技巧。
3、研究教师如何运用指导策略,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扎染活动。
教室空间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内容:
1、在环境创设中,如何引发幼儿主动提出创设的意愿和动机。
2、研究如何在师幼互动地创设环境中培养幼儿主体性、积极参与性为主线,选择与安排相关合理、有趣的内容。
3、研究教师如何运用指导策略,引发并促进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由课题组人员设计观察记录表,通过观察,了解幼儿与现有教育环境的互动情况。
(2)比较法:通过比较前后测幼儿与教育环境的互动情况,从理论角度分析幼儿如何更好地与之互动,为教育的实践奠定基础。
(3)行动研究法:以实践作为研究的起点,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从而不断探索出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策略。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验教育过程的回顾、反思、总结,将教育措施、教育观察、教育效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组织由园长挂帅、业务园长、教研组长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我园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展开关于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现状调查。在研究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改进教育方法和途径,以保证实验研究的效果,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20**年9月——20**年11月第一阶段:筹备阶段:搜集有关资料,调查幼儿对现有教育环境的反映、认知、写好观察记录及实验方案。
20**年12月——20**年11月第二阶段:实施阶段: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阶段,根据前一阶段的观察,从改变教师观念,创设良好的物质与心理环境,指导幼儿参与设计、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参与布置,真正达到环境与幼儿的互动。
20**年12月——20**年2月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资料、信息、音像等进行综合、归纳、概括、总结;撰写工作报告及实验报告、结题报告,最后出版本课题研究的成果集,制作一套环境创设课例光盘和课题研究过程光盘,举办有关课题成果的展览并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我园虽仅成立两年的时间,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先后被确立为徐州市一类幼儿园、市示范幼儿园、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市优秀家长学校、徐州师范大学社区学院教育基地及青年路小学、公园巷小学、徐师附小、解放路小学等教育实验小学幼小衔接实验基地。
在课题开展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调查幼儿对现有教育环境的反映、认知,写出观察记录;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幼儿园教育环境如何进行创设才能与幼儿互动,掌握了环境创设的要求、内容和方法,写出了实验方案;认真阅读、理解相关的书籍如《幼儿园环境布置的思考》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等,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幼儿园教育环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需要,还专门组织教师到苏州、贵州等地方学习扎染工艺。
另外,我园将拨出专用经费,应用到科研课题上来,以保证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关于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调查与分析。
2、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方法与策略。
3、教师在课题中的观察指导个案及成长发展。
4、幼儿成果展示。
5、与课题有关的教养笔记和论文的发表。
6、关于《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实验报告与工作报告。
7、关于课题研究的音像资料。
七、课题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指导课题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地进行调查研究,重实证、重理性;合理运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比较法和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人员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以新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
一、课程案例
(一)环境介绍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园利用一户外活动场地创设了公共活动区域“车区”。为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活动区投放了不同类型的自行车、三轮车、卡通车、手推车等,活动场地采用彩色水泥地板,地板上用交通标线划分了环形、直行、转弯、陡坡等骑车路线,同时投放了各种交通标志牌。
(二)理念说明
如何生成课程,应该体现哪些理念,是我们事先必须明确的问题。通过学习研讨,我们确立借助瑞吉欧的“项目活动”的课程理念,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基点,发展为归宿,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幼儿的过程体验、探究,在积极回应幼儿的各种需要、兴趣、问题、疑惑等过程中展开活动,师幼共同建构主题活动课程。
(三)主题生成
1.在解决问题中生成主题内容
刚开始的车区活动,出现的问题还真不少,不断有幼儿反映“陡坡路骑不上去”“谁又与谁相撞了”“某某又在乱跑”“谁的车没停好”等问题,车区显然较混乱。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与幼儿积极互动生成了“交通安全我知道”主题活动(如表1)。
2.在关注兴趣中完善主题内容
一次骑车活动中,幼儿们自由谈论着“我们家有宝马车,我长大后,要开真正的宝马车”“我们家有奥迪车,我也要开奥迪车”“我们家有大众车”“我长大以后要开消防车”“我长大以后要开挖挖车”……一时间话题不断,显然幼儿们对其他车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兴趣点,进一步生成了“有趣的车”主题活动(如表2)。
3.在支持需要中深化主题内容
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幼儿关于汽车与安全行车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在同伴中零散地谈论着自家的车牌号,也讲某某家的车扣分了。看来幼儿对于汽车交通安全管理有了进一步求知的需要,因此,在与幼儿的互动中,生成了“交通路上我最棒”主题活动(如表3)。
二、相关思考
“车区”是我们利用公共区域环境生成主题活动的开端,也是我们尝试构建园本课程的探索,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我们对环境与课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环境生成课程
环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优质的教育环境能使幼儿在环境中积极互动,会自发地生成许多不同的主题,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创设环境时应思考是否能积极促进幼儿互动,是否能带给幼儿丰富的体验和认知。如在沙区,最开始只投放了一些刨沙、铲沙的工具,幼儿在沙池里出现较多的是挖洞和堆沙堆的活动,后来提供了各式竹筒工具、废旧的签字笔、水桶、洒水壶、各类几何形体的废旧物,以及关于沙雕、沙地画、快乐玩沙的图片分享等。环境与材料的丰富,让幼儿的活动更丰富多彩,生成的主题课程也愈加丰富。
环境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可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环境创设我们应思考材料提供是否隐含教育目标,是否有利于幼儿建构新经验。如自然探秘区,在近似大自然的草丛里、花丛中、树干树枝上、石壁上、岩洞里、树洞树屋里、池塘中、墙壁上等地方,投放了各种禽类、昆虫类、植物类的实物、标本、模型、图片,以及形态各异的鹅卵石和造型不同的水车等丰富的材料,这个环境隐含了科学领域的多个教育目标,幼儿在此可以自由感知、自主探究、主动发现,轻松愉悦地获得有关动物、植物等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其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课程创设环境
瑞吉欧的创设者同时认为“课程创设环境”。随着环境中的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幼儿已成为环境创设真正的主人,在活动中不断丰富环境。如车区环境,幼儿们将带来的各类车子图片按用途分类呈现在墙面上,各种汽车标志图案、亲子交通安全宣传画、幼儿们活动的过程记录资料等丰富着墙面环境;各类车子也贴上了车牌号有序停放在固定区域;交通指示牌、交警服装、驾驶证、汽车图书等材料也不断投入进来,场地上的交通道路也作调整,道路也有了本地特色的命名,此时的环境更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